劳动过程理论_马克思主义不应被疏漏的向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 年 10 月 第 42 卷 10 月号
学术月刊 Academic M onthly
Oct. , 2010 Vol. 42 No. 10
劳动过程理论: 马克思主义不应被疏漏的向度
关 锋
(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
[ 摘
要 ] 劳动过程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本有的重要维度 , 但长期
. /0
3 哲学关注 放# , 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 , 不是思想活动, 它是建 立在工业 、 商业 、 农业等发展的基础上并由之促成
∃ 的。 其次, 社会层面的异化最根本的是 , 不同个
施方面来阐释它。 在 资本论 及其手稿中, 马克思指认资本主 义生产过程是资本的价值增殖和剥削工人过程的 统一 , 劳动成为与工人异化的力量。 这主要是因 为: 其一, 劳动 、 劳动能力与劳动客观条件的分离, 工人在生产中不占有生产资料 。 其二, 工人同生 产过程的分离 ( 失去自主控制 ) 。 这具体表现为: 首先是工人的客体化 , ∀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 , 就把 劳动本身当作活的酵母 , 工人同样属于他的各种
+
拉克
劳、 墨菲认为, ∀ 对劳动过程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 传统中长期被忽视了# ,; 奥康纳则抱怨说, 正是 因为缺乏对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 ( 特别是其中蕴 含的生产条件和劳动关系 ) 的深入反思和深刻理 解, 生产力 、 生产关系这些核心概念的自然维度和 − 文化维度被长期遮蔽或忽视了 。
[ 美 ] 芬伯格 : 技术 批判理 论 , 第 48 页 , 韩连庆、 曹观法 译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5。 [ 美 ] 杜娜叶夫斯卡娅 :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 , 第 31、 86 页, 傅 小平译 , 沈阳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1998。 [ 法 ] 阿尔都塞、 巴里巴尔 : 读 1资本论2 , 第 259 ! 261 页 , 李 其庆、 冯文光译 , 北京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2001。 [ 美 ] 布雷弗曼 : 劳 动与垄 断资本 , 第 15、 11 页 , 方生等 译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79。 M . Buraw oy, T he P oli ti cs of pr oduc ti on : Fact or y Re gi mes U nder Cap i tal i sm and S oc ial i sm , L on don : V erso, 1985. p. 21.
. 形成产品 的死的要素# 。 其次是工人的去技能 化。 在工厂手工业阶段 , 把完整的手工技艺分解
人的共同活动产生的社会力量即社会生产力 , ∀ 不 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 而是某种异己的、 在他们
% 之外的强制力量# 。 这是解放首先要考虑解决的
问题 。个体层面的劳动异化是因为 ∀ 分工还不是 出于自愿 , 而是自然形成 的# , 生产力之所以异 化为与生产者敌对或破坏的力量, 也是缘于这种 分工 , 而两种层面的异化都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分 工和私有制。最后, ∀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 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 这是思考人的解放 的基本着眼点。 而∀ 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 是交往形式与 个人的 行动 或活动 的关系 # , 因 此, ∀ 劳动向自主活动的转化, 同过去受制约的交 往向 个 人 本 身 的 交 往 的 转 化, 也 是 相 互 适 应 的# ,。 两种层面的解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 但生 产力问题无疑具有根本性 。 在随后标志着唯物史观基本成熟的 哲学的 贫困 、 马克思致安年科夫的信 、共产党宣言 中, 唯物史观的表述愈益明确 、 科学。 比如 , 用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取 代生产力与交 往形式的矛 盾, 两种层面之间的关系则更明确地表述为生产 力是人们∀ 以往的活动的产物# , 是∀ 人们应用能力 的结果# , 生产关系不过是人们的 ∀ 物质的和个体 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 。 不过 , 一 则由于马克思此时更 为关注宏观的 社会历史研 究, 寻绎历史规律以证明资本主义的灭亡, 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 阶级斗争就成为这一阶 段马克思的理论重心 ; 二则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是一切冲突的根源, 异化劳动从属于这 个根源, 由此, 从文本层面上看 , 马克思对具体劳 动问题的关注确乎有限。 但像贝尔那样指责马克思不再重点关注异化 劳动问题 , 委实不公正。 事实恰恰相反 , 在中晚期 的 资本论 及其他重要文本中 , 一方面 , 异化劳动 问题被丰富和细化为劳动过程理论 ( 它成为 资本 论 的核心主题之一, 第一卷直接冠以∀ 劳动过程 理论# 的内容就占了相当大的篇幅 ) ; 另一方面 , 相 较于早期著作在哲学层面上将劳动解放界定为转 向自主活动, 抽象地规定一个大方向, 中晚期著作 不但显明了这个主题 , 而且从较为具体的条件 、 措
−
+ (
为不同的方面 , 交由不同的工人完成, ∀ 靠牺牲完 / 整的劳动能力使非常片面的专长发展成技艺# 。 而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 ∀ 机器不是使工人摆脱劳 动, 而是使工人的劳动毫无内容# , ∀ 使工人自己从 小就转化为局部机器的一部分# , 其局部技巧∀ 作 为微不足道的附属品而消失了# 。 结果, 工人成 了可有可无的机器附属品 , 完全依赖于资本家才 能生存。 再次 , 与局部工人形成相伴随的, 是工作 的碎片化和现代管理的兴起, 不仅每项工作分解 为由不同工人完成 , 而且每项工作的每个流程都 分解为不同的环节 , 用来监督和管控工人保证结 合的生产组织 、 兵营式的纪律等由此产生 。而结 合就成为外在的、 统治工人且从属于资本的力量。 在手工业阶段 , 这种从属还是形式上的 , 丝毫也不 改变劳动∀ 在工艺 上的规定性# , 管理只是一种 外在的监督和指挥 , 工人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创造 性, 但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和科学管理时期 , 劳动 分工和分解程序化、 规则化并进一步琐碎化 、 标准 化, 工人完全沦为机械的附件 , 成就了全方位的实 质控制。 最后 , 资本家有时对工人实行直接的强 制管理, 常常∀ 以劳动过程的完全按等级组织的社 会机制的形式# 保障严格管理的权威, 并同时分 化工人使之层级化和内部对立化。 一句话, ∀ 劳动
( 能# 。 % ∃
类存在物# , 二是人们认清社会力量并将其组织起 / 来使之不再∀ 以政 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 。 显然 , 这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具体而微的个体经验 生活层面的解放, 二是宏观抽象的社会力量层面 的解放。 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赫斯等人的外在影 响, 马克思很快主张: ∀ 人的本质 是人的 真正的共 同体# , 但∀ 工人自己的劳动 使工人离开那个共同 0 体# , 工人在劳动中丧失了自己的本质。 1844 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 由此提出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 个体经验活动层面的 解放首要地是 消除异化劳 动, 使它复归为和人的本质直接同一的∀ 自主、 自 由活动# , 在此过程中 , 工人和劳动产品的分离( 劳 动产品的异化 ) 、 丧失对劳动过程的控制 ( 劳动本 身的异化 ) 等将随之 被扬弃。 这 可称为 ∀ 劳动解 放# ( 马克 思只是到晚期著作中才这 样明确地称 谓) 。 关于后者即宏观抽象的社会层面的解放, 其 核心是使人从宗教、 家庭 、 国家等异化的群体存在 形式 ∀ 向 自 己的 人 的 存 在 即 社 会 的 存 在 的 复 归# 。不过 , ∀ 私有财 产一方面是外化 劳动的 产 物, 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 手段 , 是这一外 化的实现# 。对私 有财产的积极 扬弃, ∀ 是对一 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 , 两种层面的解放最终都 意味着扬弃私有财产 , 使之成为∀ 真正人的和 社会 的财产# 。 在新历史观的烛照下 , 上述思想在 德意志意 识形态 中实现了革命性突破 : 首先 , ∀ 只有在现实 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 的手段才能实 现真正的解
[ 中图分类号] B0 0
一、问题的提出
贝尔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提出过一种较 有影响的说法: 在马克思早期的异化劳动中 , ∀ 存 在着双重失落: 人失去了对劳动条件的控制, 也失 去了对劳动 产品的控制# 。 马克思主义由此相 应形成两条道路 , 分别为∀ 可能导向关于工作和劳 动的新人道主义观念的道路# , 即劳动者自由、 民 主地控制劳动过程的道路, 以及∀ 关于人 、 财产和 剥削的原始经济观念的道路# 。 贝尔还说, ∀ 马克 思冒了两次风险: 其一是在财产私有制中寻找异 化的根源 ; 其二是通过如下观念引入了一种乌托
.
, −
[ 英 ] 拉克劳、 墨菲 : 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 , 第 87 页, 尹 树广、 鉴传今译 , 哈尔滨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2003。 [ 美 ] 奥康 纳 : 自然 的理 由 , 第 48 ! 79 页 , 唐 正东、 臧佩 洪 译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03。 !∀ 马克 思 恩格 斯全 集 , 第 3 卷 , 第 180、 189、 394、 298、 277、 298、 279 页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02。
∃ % ( ) +
∀ !
不过 , 贝尔的主张却在左翼阵营中引起了广 泛的认可和响应 。如布雷弗曼说, 劳动过程批判 ∀ 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锐利武器# , 现在则逐渐 丧失其锋芒, 因为在他之前马克思主义者对之根 本没有∀ 增加什么 新东西# ; )布若威强调, 资本 论 第一卷出版后 , 马克思对劳动过程的分析, 基 本上既没有受 到挑战 , 也 没有 得到发 展;
来自百度文库
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布雷弗曼 劳动与垄断资本 的出版标志着 劳动过程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得以确立 , 而后在马格林 、 弗里德曼 、 埃德沃兹等人的努力下, 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研究高峰 。 马克思 的劳动过程理论主要集中在 资本论 及其手稿中。 它是对早期异 化劳动思想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深化, 着重揭示了资本的权 力同时存在和运作于微观的工厂与生产过程领域 , 实现对工人的 控制、 支配和剥夺 。劳动解放和社会主义的成功不仅需要所有制 革命, 还需要劳动组织的民主化 、 人道化。 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和 布雷弗曼对它的研究 , 在当今西方左翼理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研究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 , 既有益于我们全面和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 也有益于我们正确分 析和辩证评判当今国外一些左翼理论。 [ 关 键 词 ] 劳动过程理论 [ 作者简介 ] 关 马克思主义 劳动解放 锋( 1974 ! ) , 男, 河南省息县人, 政治学博士,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副教授 ,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0439 8041( 2010) 10 0051 07
∃ %( )
∃
[ 美 ] 贝尔 : 意 识形态 的终 结 , 第 421、 443、 414、 443 页 , 张国清译 , 南京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01。
∗ 51 ∗
学术月刊
2010 ∗ 10
军人物芬伯格提出 ,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存 在两种维度, 分别 为∀ 所有制理论和 劳动过程理 论。 前者建立在资本主义阶级分析的基础上 , 后 者建立在资本主义组织形式的社会学基础上# 。 严格说来, 贝尔的论断有些言过其实。 马克 思之后, 诸如考茨基 、 列宁等都探讨过劳动过程中 的组织问题。而和马尔库塞保持亦师亦友关系的 杜娜 叶 夫斯 卡 娅 早在 1957 年就 指 出 , 马克 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的异化劳动思想用 人道主义哲学∀ 在理论上回应工人们反抗专制的 工厂劳动方式的斗争# , 而∀ 资本论 中的新东西 是, 马克思直接地进入劳动过程本身 。 对资本主 义劳 动 过 程 的 分 析 ,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的 基 石# 。 劳动过程理 论并没有消失于社会结构和 所有制理论中。 巴里巴尔也指出 , 资本论 存在 着两种意义上的∀ 占有#, 一种是所有权意义上的, 一种是劳动者在自我支配劳动过程意义上的, 后 者∀ 是理解马克思 资本论 的许多重要论点的关 键# , 其中最主要的是∀ 资本家作为劳动力的剥削 者( 所有权 ) 和生产的组织者( 实际占有 ) 的双重职
二、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劳动过程理论: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再思考
1843 年前后 , 马克思已充分认识到政治解放 的局限性 , 提出 ∀ 政治解放 本身并不就 是 人的解 放# , 要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的解放。 而后者的 完成取决于: 一是 现实的个人 ∀ 在自 己的经验生 活、 自己的个体劳动 、 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 , 成为 ∗ 52 ∗
%
邦主义的思想 : 一旦财产私有制被消灭 , 人将立即 获得自由 。而马克思的追随者们从这些结论中引 申出了&庸俗的∋ 含义# ( 。 其结果 , 尽管马克思在 资本论 等晚期著作中对劳动的非人性 、 碎片化 作了很多创造性论述 , 但所有制问题却是其关注 的重心, 劳动过程理论迷失在所有制理论中 , 在后 继的马克思主义者那里 , 第二条 路∀ 被搁置了下 来, 没有人去探索过 # ) , 而劳动过程才是异化问 题的原始根源 。 受此启发 , 北美新批判理论的领
学术月刊 Academic M onthly
Oct. , 2010 Vol. 42 No. 10
劳动过程理论: 马克思主义不应被疏漏的向度
关 锋
(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
[ 摘
要 ] 劳动过程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本有的重要维度 , 但长期
. /0
3 哲学关注 放# , 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 , 不是思想活动, 它是建 立在工业 、 商业 、 农业等发展的基础上并由之促成
∃ 的。 其次, 社会层面的异化最根本的是 , 不同个
施方面来阐释它。 在 资本论 及其手稿中, 马克思指认资本主 义生产过程是资本的价值增殖和剥削工人过程的 统一 , 劳动成为与工人异化的力量。 这主要是因 为: 其一, 劳动 、 劳动能力与劳动客观条件的分离, 工人在生产中不占有生产资料 。 其二, 工人同生 产过程的分离 ( 失去自主控制 ) 。 这具体表现为: 首先是工人的客体化 , ∀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 , 就把 劳动本身当作活的酵母 , 工人同样属于他的各种
+
拉克
劳、 墨菲认为, ∀ 对劳动过程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 传统中长期被忽视了# ,; 奥康纳则抱怨说, 正是 因为缺乏对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 ( 特别是其中蕴 含的生产条件和劳动关系 ) 的深入反思和深刻理 解, 生产力 、 生产关系这些核心概念的自然维度和 − 文化维度被长期遮蔽或忽视了 。
[ 美 ] 芬伯格 : 技术 批判理 论 , 第 48 页 , 韩连庆、 曹观法 译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5。 [ 美 ] 杜娜叶夫斯卡娅 :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 , 第 31、 86 页, 傅 小平译 , 沈阳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1998。 [ 法 ] 阿尔都塞、 巴里巴尔 : 读 1资本论2 , 第 259 ! 261 页 , 李 其庆、 冯文光译 , 北京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2001。 [ 美 ] 布雷弗曼 : 劳 动与垄 断资本 , 第 15、 11 页 , 方生等 译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79。 M . Buraw oy, T he P oli ti cs of pr oduc ti on : Fact or y Re gi mes U nder Cap i tal i sm and S oc ial i sm , L on don : V erso, 1985. p. 21.
. 形成产品 的死的要素# 。 其次是工人的去技能 化。 在工厂手工业阶段 , 把完整的手工技艺分解
人的共同活动产生的社会力量即社会生产力 , ∀ 不 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 而是某种异己的、 在他们
% 之外的强制力量# 。 这是解放首先要考虑解决的
问题 。个体层面的劳动异化是因为 ∀ 分工还不是 出于自愿 , 而是自然形成 的# , 生产力之所以异 化为与生产者敌对或破坏的力量, 也是缘于这种 分工 , 而两种层面的异化都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分 工和私有制。最后, ∀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 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 这是思考人的解放 的基本着眼点。 而∀ 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 是交往形式与 个人的 行动 或活动 的关系 # , 因 此, ∀ 劳动向自主活动的转化, 同过去受制约的交 往向 个 人 本 身 的 交 往 的 转 化, 也 是 相 互 适 应 的# ,。 两种层面的解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 但生 产力问题无疑具有根本性 。 在随后标志着唯物史观基本成熟的 哲学的 贫困 、 马克思致安年科夫的信 、共产党宣言 中, 唯物史观的表述愈益明确 、 科学。 比如 , 用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取 代生产力与交 往形式的矛 盾, 两种层面之间的关系则更明确地表述为生产 力是人们∀ 以往的活动的产物# , 是∀ 人们应用能力 的结果# , 生产关系不过是人们的 ∀ 物质的和个体 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 。 不过 , 一 则由于马克思此时更 为关注宏观的 社会历史研 究, 寻绎历史规律以证明资本主义的灭亡, 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 阶级斗争就成为这一阶 段马克思的理论重心 ; 二则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是一切冲突的根源, 异化劳动从属于这 个根源, 由此, 从文本层面上看 , 马克思对具体劳 动问题的关注确乎有限。 但像贝尔那样指责马克思不再重点关注异化 劳动问题 , 委实不公正。 事实恰恰相反 , 在中晚期 的 资本论 及其他重要文本中 , 一方面 , 异化劳动 问题被丰富和细化为劳动过程理论 ( 它成为 资本 论 的核心主题之一, 第一卷直接冠以∀ 劳动过程 理论# 的内容就占了相当大的篇幅 ) ; 另一方面 , 相 较于早期著作在哲学层面上将劳动解放界定为转 向自主活动, 抽象地规定一个大方向, 中晚期著作 不但显明了这个主题 , 而且从较为具体的条件 、 措
−
+ (
为不同的方面 , 交由不同的工人完成, ∀ 靠牺牲完 / 整的劳动能力使非常片面的专长发展成技艺# 。 而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 ∀ 机器不是使工人摆脱劳 动, 而是使工人的劳动毫无内容# , ∀ 使工人自己从 小就转化为局部机器的一部分# , 其局部技巧∀ 作 为微不足道的附属品而消失了# 。 结果, 工人成 了可有可无的机器附属品 , 完全依赖于资本家才 能生存。 再次 , 与局部工人形成相伴随的, 是工作 的碎片化和现代管理的兴起, 不仅每项工作分解 为由不同工人完成 , 而且每项工作的每个流程都 分解为不同的环节 , 用来监督和管控工人保证结 合的生产组织 、 兵营式的纪律等由此产生 。而结 合就成为外在的、 统治工人且从属于资本的力量。 在手工业阶段 , 这种从属还是形式上的 , 丝毫也不 改变劳动∀ 在工艺 上的规定性# , 管理只是一种 外在的监督和指挥 , 工人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创造 性, 但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和科学管理时期 , 劳动 分工和分解程序化、 规则化并进一步琐碎化 、 标准 化, 工人完全沦为机械的附件 , 成就了全方位的实 质控制。 最后 , 资本家有时对工人实行直接的强 制管理, 常常∀ 以劳动过程的完全按等级组织的社 会机制的形式# 保障严格管理的权威, 并同时分 化工人使之层级化和内部对立化。 一句话, ∀ 劳动
( 能# 。 % ∃
类存在物# , 二是人们认清社会力量并将其组织起 / 来使之不再∀ 以政 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 。 显然 , 这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具体而微的个体经验 生活层面的解放, 二是宏观抽象的社会力量层面 的解放。 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赫斯等人的外在影 响, 马克思很快主张: ∀ 人的本质 是人的 真正的共 同体# , 但∀ 工人自己的劳动 使工人离开那个共同 0 体# , 工人在劳动中丧失了自己的本质。 1844 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 由此提出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 个体经验活动层面的 解放首要地是 消除异化劳 动, 使它复归为和人的本质直接同一的∀ 自主、 自 由活动# , 在此过程中 , 工人和劳动产品的分离( 劳 动产品的异化 ) 、 丧失对劳动过程的控制 ( 劳动本 身的异化 ) 等将随之 被扬弃。 这 可称为 ∀ 劳动解 放# ( 马克 思只是到晚期著作中才这 样明确地称 谓) 。 关于后者即宏观抽象的社会层面的解放, 其 核心是使人从宗教、 家庭 、 国家等异化的群体存在 形式 ∀ 向 自 己的 人 的 存 在 即 社 会 的 存 在 的 复 归# 。不过 , ∀ 私有财 产一方面是外化 劳动的 产 物, 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 手段 , 是这一外 化的实现# 。对私 有财产的积极 扬弃, ∀ 是对一 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 , 两种层面的解放最终都 意味着扬弃私有财产 , 使之成为∀ 真正人的和 社会 的财产# 。 在新历史观的烛照下 , 上述思想在 德意志意 识形态 中实现了革命性突破 : 首先 , ∀ 只有在现实 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 的手段才能实 现真正的解
[ 中图分类号] B0 0
一、问题的提出
贝尔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提出过一种较 有影响的说法: 在马克思早期的异化劳动中 , ∀ 存 在着双重失落: 人失去了对劳动条件的控制, 也失 去了对劳动 产品的控制# 。 马克思主义由此相 应形成两条道路 , 分别为∀ 可能导向关于工作和劳 动的新人道主义观念的道路# , 即劳动者自由、 民 主地控制劳动过程的道路, 以及∀ 关于人 、 财产和 剥削的原始经济观念的道路# 。 贝尔还说, ∀ 马克 思冒了两次风险: 其一是在财产私有制中寻找异 化的根源 ; 其二是通过如下观念引入了一种乌托
.
, −
[ 英 ] 拉克劳、 墨菲 : 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 , 第 87 页, 尹 树广、 鉴传今译 , 哈尔滨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2003。 [ 美 ] 奥康 纳 : 自然 的理 由 , 第 48 ! 79 页 , 唐 正东、 臧佩 洪 译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03。 !∀ 马克 思 恩格 斯全 集 , 第 3 卷 , 第 180、 189、 394、 298、 277、 298、 279 页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02。
∃ % ( ) +
∀ !
不过 , 贝尔的主张却在左翼阵营中引起了广 泛的认可和响应 。如布雷弗曼说, 劳动过程批判 ∀ 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锐利武器# , 现在则逐渐 丧失其锋芒, 因为在他之前马克思主义者对之根 本没有∀ 增加什么 新东西# ; )布若威强调, 资本 论 第一卷出版后 , 马克思对劳动过程的分析, 基 本上既没有受 到挑战 , 也 没有 得到发 展;
来自百度文库
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布雷弗曼 劳动与垄断资本 的出版标志着 劳动过程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得以确立 , 而后在马格林 、 弗里德曼 、 埃德沃兹等人的努力下, 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研究高峰 。 马克思 的劳动过程理论主要集中在 资本论 及其手稿中。 它是对早期异 化劳动思想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深化, 着重揭示了资本的权 力同时存在和运作于微观的工厂与生产过程领域 , 实现对工人的 控制、 支配和剥夺 。劳动解放和社会主义的成功不仅需要所有制 革命, 还需要劳动组织的民主化 、 人道化。 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和 布雷弗曼对它的研究 , 在当今西方左翼理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研究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 , 既有益于我们全面和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 也有益于我们正确分 析和辩证评判当今国外一些左翼理论。 [ 关 键 词 ] 劳动过程理论 [ 作者简介 ] 关 马克思主义 劳动解放 锋( 1974 ! ) , 男, 河南省息县人, 政治学博士,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副教授 ,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0439 8041( 2010) 10 0051 07
∃ %( )
∃
[ 美 ] 贝尔 : 意 识形态 的终 结 , 第 421、 443、 414、 443 页 , 张国清译 , 南京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01。
∗ 51 ∗
学术月刊
2010 ∗ 10
军人物芬伯格提出 ,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存 在两种维度, 分别 为∀ 所有制理论和 劳动过程理 论。 前者建立在资本主义阶级分析的基础上 , 后 者建立在资本主义组织形式的社会学基础上# 。 严格说来, 贝尔的论断有些言过其实。 马克 思之后, 诸如考茨基 、 列宁等都探讨过劳动过程中 的组织问题。而和马尔库塞保持亦师亦友关系的 杜娜 叶 夫斯 卡 娅 早在 1957 年就 指 出 , 马克 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的异化劳动思想用 人道主义哲学∀ 在理论上回应工人们反抗专制的 工厂劳动方式的斗争# , 而∀ 资本论 中的新东西 是, 马克思直接地进入劳动过程本身 。 对资本主 义劳 动 过 程 的 分 析 ,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的 基 石# 。 劳动过程理 论并没有消失于社会结构和 所有制理论中。 巴里巴尔也指出 , 资本论 存在 着两种意义上的∀ 占有#, 一种是所有权意义上的, 一种是劳动者在自我支配劳动过程意义上的, 后 者∀ 是理解马克思 资本论 的许多重要论点的关 键# , 其中最主要的是∀ 资本家作为劳动力的剥削 者( 所有权 ) 和生产的组织者( 实际占有 ) 的双重职
二、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劳动过程理论: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再思考
1843 年前后 , 马克思已充分认识到政治解放 的局限性 , 提出 ∀ 政治解放 本身并不就 是 人的解 放# , 要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的解放。 而后者的 完成取决于: 一是 现实的个人 ∀ 在自 己的经验生 活、 自己的个体劳动 、 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 , 成为 ∗ 52 ∗
%
邦主义的思想 : 一旦财产私有制被消灭 , 人将立即 获得自由 。而马克思的追随者们从这些结论中引 申出了&庸俗的∋ 含义# ( 。 其结果 , 尽管马克思在 资本论 等晚期著作中对劳动的非人性 、 碎片化 作了很多创造性论述 , 但所有制问题却是其关注 的重心, 劳动过程理论迷失在所有制理论中 , 在后 继的马克思主义者那里 , 第二条 路∀ 被搁置了下 来, 没有人去探索过 # ) , 而劳动过程才是异化问 题的原始根源 。 受此启发 , 北美新批判理论的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