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政治的劳动过程理论——评布若威《制造同意》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教育、劳动和消费(自考2012版)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教育、劳动和消费(自考2012版)

• 2.失业 • 概念: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未得到就业机 会的状态 • 类型:五种 • 摩擦性失业:在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 • 结构性失业:由于产业结构或生产技术的改变, 使得原有的工作机会消失而造成的失业 • 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 • 季节性失业:受季节性因素影响的 • 残余性失业:因无就业能力的失业 • 失业率:失业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率,是准确 描述就业形势的关键性指标。
• • • •

二.工业时代的劳动过程(选择、简答) 1.福特主义 概念:以泰勒制原则和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 础的生产劳动方式。 特征:第一,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标准化形成的流水 线作业及其相应的工作组织,通过大规模生产提高劳动生 产率,造成工人丧失了对劳动过程的自主性。 第二,劳资双方从劳资关于工作过程控制权的斗争转化为 保障就业权和工资决定的斗争,形成了以劳资谈判制度为 核心的劳资关系新形式,通过集体谈判所形成的工资增长 与生产率联系机制诱发了大规模的消费,促进了大规模生 产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专用性及其投资和低技能工人相结合的生产过程提 高了资本有机构成,通过加速资本周转来降低高资本有机 构成对利润率的影响,促进了企业之间纵向一体化过程, 并逐渐形成垄断。
• 3.当代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批判 • (1)布雷弗曼的压迫机制理论:揭示了垄断 资本主义时期劳动过程中的资本家彻底剥夺工 人对劳动控制权的机制。 • (2)布洛维的生产政体理论:揭示了资本主 义劳动过程的政治效果和生产的政治规范工具 共同构成了一个工厂独特的生产政体。
• 三.就业
• 1.影响求职成功的主要因素 (1)人力资本:个人能力 (2)社会网络:人脉 (3)社会制度:户籍 (4)社会偏见:对某地方人的偏见、性别偏见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各学派理论、历史和在各国的发展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各学派理论、历史和在各国的发展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各学派理论、历史和在各国的发展【本节考点】【考点】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考点】劳动关系氛围理论【考点】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及其特征【考点】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背景及其特点【考点】世界各典型国家劳资关系的不同模式【考点】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1. 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1)中心主张:劳工运动既要有政治方向,又要有经济方向。

(2)工会是将民主带进产业内的主要机制。

【关键】民主。

2. 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劳资冲突:源于不同经济利益的对立◆制度的实质:就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最主要的是法律制度。

◆特别重视和强调:国家和法律制度的作用◆工会看作是一种经济制度◆极力主张包括国家干预在内的“集体行动”,强调政府在调节和管理经济中的作用。

【关键】集体、国家和法律。

3. 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理论◆劳动关系系统构成:输入部分(主体、环境、意识形态)+ 输出部分(规则网—劳动关系研究的中心)◆首次将劳动关系领域分散的理论建成一个系统化的思想体系。

◆最早以统合模式对劳、资、政三方的经济、政治关系进行了分析【例题:多选】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的构成包括()。

A. 主体B. 环境C. 意识形态D. 规则网E. 政府【答案】ABCD【解析】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的构成包括主体、环境、意识形态和规则网。

【考点】劳动关系氛围理论【2015新增】(一)劳动关系氛围的概念组织内部环境所特有的、相对持久的属性,是一系列可以通过个体主观知觉和感受测量的工作场所环境的特征集合。

(二)劳动关系氛围的类型以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例题:多选】关于对立-消极的劳动关系氛围表述正确的是()。

A. 被动参与B. 信息分享C. 怠工D. 劳动争议E. 绩效最低【答案】CE【解析】A属于合作-消极(绩效处于中间水平);B属于合作-积极(绩效最高);D属于对立-积极(绩效处于中间水平)。

(三)劳动关系氛围的影响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个体因素【考点】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及其特征★◆表现形式: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本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美国)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工会或工会运动对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发展具有负面影响,主张减少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

河海大学社会学专业参考书目

河海大学社会学专业参考书目

张乐天,1998,《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
沈关宝,2007,《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上海大学出版社
陆学艺主编,1992,《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的实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莫里斯•迈斯纳,1992,《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罗丽莎,2006,《另类的现代性》,黄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朱爱岚,2004,《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胡玉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王铭铭,1997,《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三联书店
苏力,2011,《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思,2011,《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复旦大学出版社
斯科特,2007,《弱者的武器: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
斯科特,2011,《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莫斯科维奇,2003,《群氓的时代》,许列民等译,江苏人民出版
奥尔森,1995,《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杨善华,2012,《感知与洞察: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韦伯,2011,《经济与社会》(第一、二卷),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韦伯,2005,《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韦伯,2004,《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康乐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韦伯,2004,《学术与政治》,钱永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齐美尔,2002,《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林荣远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涂肇庆、林益民主编,1999,《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西方社会学文献述评》,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共识性视野下的劳动关系批判——麦克·布洛维劳动思想探析

共识性视野下的劳动关系批判——麦克·布洛维劳动思想探析

手 段维 持其 政治 经 济秩 序 之 外 , 还 通 过 意识 形 态 即 文化上 的领 导权 而使 被统治 者 心甘情愿 地顺 从 和满 足 现状 。它 有 两个 特 征 : 强制和甘愿 ( 即共识 ) , 其
中甘愿 是文 化 霸权 的 主要 特 征 , 也 是 文 化 霸权 的实
Hale Waihona Puke 场 上 的供 需平衡 , 又 可 以确保政 治稳 定 , 具 有一 箭双
有借 鉴作 用 。 关键 词 : 共识性 ; 劳 动 关 系; 劳动过程 ; 3代 资本 主 义 - " 中图分类号 : F 2 4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0 4 4 8 ( 2 0 1 3 ) 叭 一0 0 5 8— 0 6
共 识性 劳 动是美 国劳工 社会 学家 麦克 ・ 布 洛维 ( Mi c h a e l B u r a w o y ) 对 当代资 本 主义劳 动特征 的学 术
会 推行统 治 阶级 的意 识 形 态 , 以 赢得 被 统 治 者 的价
性 概括 。布 洛维 “ 把 工 人 带 回分 析 的 中心 ” , 从“ 生 产 的政 治 ” 出发 解 释 了工 人 的 “自发 地 认 同” 现象 ,
从 而深 刻地 揭示 了当代资本 主 义劳动关 系的本质 。
第4 4卷 第 1 期 2 0 1 3年 1 月
南 昌大 学 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URN AL OF NAN CHAN G U NI VE RS I T Y
VoI _ 4 4 No .1
J a n . 2 0 1 3
共 识 性 视 野 下 的 劳 动 关 系批 判
质 所在 。强制 靠暴 力手段 , 甘 愿是通 过 文化渗 透 , 二 者 在运作 模 式 与发 挥 作 用 的方 式 上 具 有 明显 的 区 别 。在 葛兰 西 看 来 , 统治者往往通过采取 “ 弥 漫 式 的” “ 毛 细血管 式 的 ” 潜 移 默 化 的 文化 渗 透 , 在 全社

制造同意制造甘愿

制造同意制造甘愿

超额游戏并不是在与资方的对立中自主创造的,而是从斗争和讨价还价中 历史性地形成的。管理层,至少是较低层次的管理层,不仅积极地参与了 游戏组织中,而且参与到其规则的执行中。
3. 同意的生产
作为游戏的劳动过程
将工人建构为身处诸多相互竞争与冲突的他者中的一员,既掩饰了他们共 同的阶级属性,即同属于一个为了工资而出卖其劳动力的生产阶级,也掩 饰了他们与占有他们的无偿劳动的另一种阶级的区别。
技术 计件工资制度
技术 机器工具技术至少在其原 理上,在过去一个世纪里 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唯一 的例外是计算机控制的发 展。这为研究工作组织变 迁的“非技术”来源提供 了一个有用的基础。
基本收入(由工作的劳动等级决定): +基本收入*(%产率-100%)(如果产率 高于100%) +酬金(由工作的劳动等级决定) +班次差额(对于第二班次或第三班次为 25美分) +生活费津贴 计件工资制度
4. 又一个30年
布洛维的反思
A
没有看到全球市场正在包围国内市场并使得美 国制造业暴跌
B
C
并未预期始于里根当选总统时的对劳动的 政治攻势
忽视了社会过程如何转变为社会力量
4. 4. 又一个 又一个 30 30 年 年
布洛维的反思
我们要抛弃认为历史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必然扩张的生产方式的线 性演化的观点。
对游戏的参与遮蔽了游戏最初被建构以回应的那种生产关系;对游戏的参 与产生了对界定游戏规则的生产中的社会关系的同意。
3. 同意的生产
作为游戏的劳动过程
计件工资体系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可以由劳动的额外努力来确保的资方与工 人在财政收益上的共同利益而调整它们双方的利益。
超额不能简单的按照表面上达到更多收入这样的目标来理解。并不是货币 刺激实际的调整了资方与工人的利益,而是参与游戏本身产生了游戏结果 中以及游戏连续性上的共同利益。

布洛维——劳动过程理论

布洛维——劳动过程理论

在近30年来的社会学著述中,强调把某些范畴“带回分析的中心”(brining back in)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颇为时髦的书写样式。

有论者要强调国家的自主性,就提出“把国家带回分析的中心”;有论者要强调“强关系”的作用,就提出“把强关系带回分析的中心”。

当代美国著名劳工社会学家麦克·布洛维(M. Burawoy)为其著名的《生产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Production)一书撰写的导言,其标题就是“把工人带回分析的中心”,意在强调劳工研究的重要意义(Burawoy, 1985)。

“劳动过程理论”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核心理论,马克思借此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利润的真正来源,深切影响了以后的政治经济学发展。

但是自20 世纪中、晚期以来,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工厂体制安排发生了重大变革,导致西方劳工问题的研究者更多地将研究视线转移到劳动过程以外,所以本文第一句布洛维连用了4个Unfashionable,而这时,布雷弗曼撰写的《劳动与垄断资本》为捍卫“劳动过程理论”做出巨大理论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布洛维针对布雷弗曼的理论进行了批判,发展了劳动过程理论。

第一重批判在布洛维看来,“观念”与“ 执行”的分离只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现象而非实质。

布雷弗曼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由于他在资本主义体制内将工人与工匠(craft) 的劳动过程进行比较,得到了上述差异。

布洛维认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实质只有在与此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 的劳动过程进行比较后才能得出。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本质在于“同时取得并掩盖剩余价值”(secure and obscure surplus) 。

剩余价值的取得与实现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来源,而对剩余价值的掩盖则是其合法性的基础。

资本主义不同形态的工厂体制无不是服务于这一共同目的。

布洛维对布雷弗曼所作的第二重批判在于后者僵化地延续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二元划分。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课后答案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课后答案

人大版经济学史重点习题答案(2007-07-05 23:11:01)一,简评从配第到休谟、马西在经济学史发展中的作用?配第:(1)第一次较为系统的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并由这一方法出发,试图探讨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经济现象的本质,由此就把政治经济学史以其他学中独立出来,马克思称其为现代经济学史的奠基者。

(2)第一次有意识的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价值论的基础,开创了探讨价值,剩余价值的正确道路。

(3)进一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地租、利息和土地价格问题,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利益在经济上的对立,为古典分配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休谟:关于货币价格的理论,成为18世纪货币数量论的最重要代表马西:在政治经济学史说史上第一次系统的考察了利息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提出利润是利息的基础,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总是要由利润来决定。

二,威廉·配第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有哪些?1,政治经济学史的方法:第一次为系统的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马克思称其为现代经济学史的奠基者。

2.价值理论方面:A第一次有意识的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价值论的基础。

B他曾明确指出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一事实。

C在劳动价值论方面提出了不少科学的见解,开创了探讨价值,剩余价值的正确道路。

3.分配理论: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利益在经济上的对立,为古典分配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A关于工资,提出了最低限度工资理论B 关于地租,配第的地租理论就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他还考察了级差地租问题,提出了有关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C 关于利息和土地价格,配第把利息称为“货币的租金”,还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探讨了土地价格问题4.货币理论:在货币本质上;基本职能,货币流通量问题5.经济增长理论 A 财富观念问题上,把对财富源泉的分析,由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并把劳动看作财富的主要源泉B还详细考察了影响一国财富增进的因素,他主要讨论了三种因素,即劳动生产率,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数,赋税政策二.坎蒂隆的重农理论有哪些?答:1.农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土地耕种是一国所有阶级和居民生存和致富的源泉;2.社会总产品流通的初步考察,初步阐述了土地所有者的支出与国民生活的关系;3.农业年产品决定一国人口的规模和变化。

制造同意

制造同意

4.又一个30年
1.社会学的奇缘
唐纳德·罗伊 迈克尔·布洛维 吉尔公司
研究 问题
工人为何不更加卖力的工作
为什么工人会这么卖力的工作
自身 态度
轻视、敬畏
设法超额、同时完成两件工作
2.劳动过程的变化
吉尔公司 联合公司 联合公司的引擎部分
资方—劳工关系
1. 劳工被要求在战时保 持自制; 2. 美国劳动联合会和美
谢谢!
PPT下载:/xiazai/
22
联合公司的衰落
1. 1953年收购吉尔公司; 2. 1952年后的两个10年中,开始 了一些列的挫折、危机和衰败。
国产业工会联合会与政
府签订不罢工承诺。
2. 劳动过程的变化
技术 计件工资制度
技术 机器工具技术至少在其原 理上,在过去一个世纪里 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唯一 的例外是计算机控制的发 展。这为研究工作组织变 迁的“非技术”来源提供 了一个有用的基础。
超额游戏并不是在与资方的对立中自主创造的,而是从斗争和讨价还价中 历史性地形成的。管理层,至少是较低层次的管理层,不仅积极地参与了 游戏组织中,而且参与到其规则的执行中。
3. 同意的生产
作为游戏的劳动过程
将工人建构为身处诸多相互竞争与冲突的他者中的一员,既掩饰了他们共 同的阶级属性,即同属于一个为了工资而出卖其劳动力的生产阶级,也掩 饰了他们与占有他们的无偿劳动的另一种阶级的区别。
我们必须抛弃认为历史是某些给定的生产方式(尤其是资本主义 )的必然的兴衰过程的观点。 我们要抛弃把历史作为阶级斗争的观点。
• 史学本位的历史人类学取向,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与视角引进历史研究,运用人类学的理论框架,行 走在历史的田野上,将时间场域化,借用民族志的 描述权威建构过去,进而再创造当下。

《制造同意》读书报告

《制造同意》读书报告

《制造同意》读书报告《制造同意》一书通过作者在芝加哥一个工厂中长达十个月的参与和观察,描述了工人劳动过程所发生的变迁,将工厂生活与技术、政治、意识形态、市场以及二战后的社会运动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阐述了在生产过程中同意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全书的中心议题也是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解释的问题就是:“工人们为什么这么努力地工作?”本书开篇收入了作者布若威的学术自传——《叛逆的马克思主义者》,文中作者回顾自身的学术生涯,作者在赞比亚发现了马克思主义,在芝加哥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欧洲化,在伯克利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化,在俄国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挑战性,展现了接触、接受、质疑和重建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历程。

为了回答“工人们为什么这么努力地工作?”这一问题,在正文中,作者首先论述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理论发展的过程,这一部分可以认为是作者对议题所做的文献综述,总结出各个学者对问题的分析,提出悖论;接着在第二部分作者通过自己的实际参与与考察,详细描述了芝加哥联合公司的田野工作经验,用自己的实践来作为理论依据,向我们呈现了劳动过程的变化情况;第三部分中,作者通过之前的实践经验从而得出论证中心议题的两大机制:内部劳动市场的兴起与巩固内部国家,也就是内部劳动市场与内部国家的运作是制造了同意的关键因素,正是因为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国家等制度的建立使得工人能够主动而非被动,积极而非消极地接纳资本主义的生产秩序;在后面的部分中,作者通过历史比较分析了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

首先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问题“工人们为什么这么努力地工作?”,而是围绕“产量限制”这一问题论述工业社会学著作中的争论问题“为什么工人不努力的工作”,关于这一问题分为两派回答。

一派是激进派,他们认为产量限制是阶级意识、资本和劳工之间结构性的不可避免的冲突;另一派是保守派,他们从根本的和谐观点出发,将产量限制归因于工人们的天生懒惰、工人和管理者之间沟通不充分、对工人关心不够,也就是说工人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利益与管理层的利益是一致的。

制造同意读书报告

制造同意读书报告

制造同意读书报告第一篇:制造同意读书报告如何解读工人阶级的主体性?——读《制造同意》有感作为一名“叛逆的马克思主义者”,Burawoy在《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一书中延续了与美国主流社会学观点离经叛道的立场,但仍坚持的是他擅长的质性研究方法(他自称是一名“生产中关系”的民族志研究者)。

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样,Burawoy在本书中同样强调工作现场(workplace)和劳动过程在塑造工人斗争方面的中心地位,但是他指出,要重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过程理论”,那就必须考察劳动生产过程怎样不仅在客观上,而且在主观上塑造了工人阶级。

也就是说,必须同时考察生产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

任何工作现场都表现为经济,政治与意识形态三个维度的统一(Burawoy,1985)。

在《制造同意》这本书中,Burawoy首先论述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理论发展的过程(第一,二章),接着他详细描述了芝加哥联合公司的田野工作经验(历时14个月):“赶工游戏”(the game of making-out)(第四章),通过观察这种作为游戏的劳动过程(第五章),作者发现正是因为内部劳动力市场(internal labor market)和内部国家(internal state)等制度的建立(第六,七章)使得工人能够主动而非被动,积极而非消极地接纳资本主义的生产秩序,并由此回答了林德夫妇(the Lynds)在1929年提出的“为什么工人这么努力地工作?”这一问题。

在本篇读书报告中,我将结合Burawoy对“劳动过程理论”的修正成果,对“赶工游戏”中工人主观意识进行文本话语分析,获得“同意”生成的解释路径:即员工的志愿性服从如何在超额游戏中生成并受到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国家的双重制约?除此之外,是否存在其他的制约因素?一. Burawoy对“劳动过程理论”的修正在社会学中,专门研究工人的劳动生产过程的理论通常被称为“劳动过程理论”1。

政治经济学参考书目

政治经济学参考书目

政治经济学参考书目经典著作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②卡尔·马克思《资本论》,中央编译局翻译,人民出版社,1975,2004③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5④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1971,1973,2014⑤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1999⑥希法亭《金融资本》,商务印书馆,1998⑦保罗·巴兰、保罗·斯威奇《垄断资本》,商务印书馆,1977⑧阿里吉著;《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谱系》路爱国等人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⑨保罗·巴兰《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⑩迈克尔·布若威《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8⑾[比] 埃内斯特·曼德尔《<资本论>新英译本导言》,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⑿约翰·罗默《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段中桥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经济史①李宗正,鲁友章《经济学说史》(第二版),人民出版社②姚开健主编《经济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③宋承先《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江西人民出版社④艾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1⑤吴易风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⑥孙健主编《中国经济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⑦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⑧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⑨姚开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方法论方面①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②[英]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1992③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④[英]布劳格,巴克豪斯.《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⑤[英]W.R.艾什比《控制论导论》,科学出版社,1965。

《制造同意》的读与思--如何制造“同意”

《制造同意》的读与思--如何制造“同意”

《制造同意》的读与思———如何制造“同意”康学玲(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摘要】葛兰西在国家政治中提出“同意”的概念,认为统治阶级要想获得革命的胜利,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即同意必不可少。

布洛威借此概念指出,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制造“同意”的三个方面,即:“超额游戏”、内部劳动市场和内部国家。

在其他领域对“同意”的制造过程中,显现出其局限性和制造所需的要求,而思考如何“因地制宜”地制造“同意”,将这种“互动”作为一种治理策略究竟是一种对概念的拓展还是“泛化”更值得去探究。

【关键词】制造同意;机制;“同意”的制造【中图分类号】B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8)05-0091-03一、“同意”的制造在葛兰西的《狱中札记》中,同意包含两部分,即统治阶级的让步和从属阶级的主动认同[1]。

布洛威在《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的变迁》一书中[2],通过与马克思对话的形式,阐述自己的研究探索过程,即“同意”这一机制在工厂里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在制造同意之前,作者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

第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本质问题。

生产模式作为企业体制、生产组织和技术系统等的形态和运作方式,随着科技、市场化的程度等的变化而显变化与不同。

在封建主义下,剩余劳动具有透明性,而相比较,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下,改造自然或自主地供给生计所需不能由工人自己完成。

工人只有出卖他们的劳动力,从资本家那里换回工资以此作为其谋生的手段。

工人们依赖市场出卖劳动力谋得生存工资,而也正是由于市场作为资本主义的一必要特性,让资本家实现其出售产品赢得利润的目的。

表面上,工人出卖劳动力并得到了其在劳动时间内所对应的报酬,实则他们所得到的只是其在劳动时间内所生产价值的一部分,这部分价值对应着必要劳动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工人获得的工资,而其他部分则为剩余劳动,进一步转化为资本家的利润由头———剩余价值。

生产政治的劳动过程理论——评布若威《制造同意》

生产政治的劳动过程理论——评布若威《制造同意》

生产政治的劳动过程理论——评布若威《制造同意》2010-09-01 00:25:19 来自: 码头上的触角制造甘愿: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历史变迁的评论工业行为的改变,主要起源于工作组织的变迁。

——迈克•布若威现代社会之为现在社会,就在于人类生活被前所未有地卷入了工业化的浪潮。

对于很多人而言,他们不仅是民族国家共同体中的公民,同时也是一个个公司、工厂组织中的职员、工人。

因此,考察人类的政治生活,不仅要从宏观的社会、国家视角出发,更在于对生产领域中工人境遇的分析。

检视历史,最早对生产过程当中的政治、权力关系做出深刻分析的当然首推马克思。

在马克思看来,工厂生活中的劳方与资方关系无疑是一种对抗性的关系。

对于这一关系,马克思用生产关系的概念给予了深刻的表述。

所谓生产关系,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与工人关系的本质内容,亦即谁占有生产数据、剩余价值归谁所有。

从方法论上讲,马克思本质论的观点无疑把世界看得过于简单,但不管怎样,其对剩余价值的发现无疑是极有洞见的。

沿着马克思的批判路径,Braverman分析了战后新出现的泰勒主义和福特主义,认为泰勒主义实际上只是使工人去技术化(deskilling)的一种手段。

资本家通过流水线以及科学管理的手段,将原本复杂的生产过程,分解为了一个个简单动作,从而消解了工人所掌握的技术资源以及权力。

Braverman的论点重点考察了劳资关系的客观组织层面,将战后劳资关系的发展看作了控制不断强化的过程。

但与Braverman只强调劳资关系的客观层面不同,Burawoy在《制造同意》一书中,重点考察了工人的主观意识层面。

Burawoy继续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并且区分了生产关系和生产中的关系两个概念。

事实上,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及其作用,而Burawoy“生产中的关系”的概念则揭示了资本家是如何掩饰剩余价值的,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同意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从而打破了马克思主义对劳资关系强制与对抗的单一向度的认识。

布洛维《制造同意》

布洛维《制造同意》
霸权的( hegemonic) 工作组织:认同>强制
1)专制的工作组织
车间里劳动的支出对工人和 公司本身的生存都起决定性 的作用,面对专横、任性的 管理者或监视者( 他们能自 行决断解雇和雇佣工人) , 工 人没有任何维护自己的手段, 就像企业主和管理者面对市 场的反复无常也几乎没有维 护自己的手段那样。市场的 混乱导致了工厂里的专制
2.建立内部劳动市场:
六种情形(分化的职务结构、传布空缺信息和申请空 缺德制度化方式、选择雇员的非独裁标准、工作培 训系统、使雇员对企业产生承诺、使工人在离职后 仍对企业维持忠诚度) 效果:场内工作流动的机会减少了工人与低层管理 人员的矛盾;在岗培训打破了建立在技能群体基础上 的集体主义, 促进了个人自治的发展;按资历付给报酬, 培植了一种工人对企业的承诺
四、批评
1.没有关注工人的斗争, 没有考虑工人的能力和他们的组织对工厂内部 权力结构的影响; 批评他只关注计件制下的赶工行为, 而没有关注工人 的其他形式的行为 2.没有理解工人行动的符号意义, 如某些表面上看起来是认同的东西, 其实更可能是一种防御抗争的一种非故意的结果 3.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合作是劳动过程固有的, 合作存在于资本主义生 产的结构中, 我们不必预先假定管理者与工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因此, 可能没有任何必要去“制造认同” 4.抗争与认同并不是截然可分的, 抗争通常包含有认同的成分, 认同通常 结合有抗争的成分 5.遭批评的观点:认同是在车间里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 它与在学校里 灌输到人们头脑中的合法性无关, 也与在家庭里形成的性格无关
垄断资 本主义 劳动过 程中三 种制造 认同的 机制
1.计件工资制:赶工游戏
-个人主义的增长 -上下等级之间的冲 突的消散 -劳资之间以及工人 与管理者之间的利 益的具体协调

“数字控制”下的劳动秩序:外卖骑手的劳动控制研究

“数字控制”下的劳动秩序:外卖骑手的劳动控制研究

“数字控制”下的劳动秩序*———外卖骑手的劳动控制研究提要:沿着马克思技术控制的思路,本文从组织技术和科学技术视角对外卖骑手的劳动过程进行研究。

一方面,经过平台公司对控制权的重新分配,平台系统与消费者取代了平台公司对骑手进行管理。

平台公司看似放弃了对骑手的直接控制,实则淡化了雇主责任;劳资冲突也被相应地转嫁到平台系统与消费者之间。

另一方面,“数字控制”从实体的机器、计算机设备升级为虚拟的软件和数据,平台系统通过潜移默化地收集、分析骑手数据并将数据结果反作用于骑手而使劳动秩序成为可能。

数字控制不仅削弱着骑手的反抗意愿,蚕食着他们发挥自主性的空间,还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对自身的管理过程中。

数字控制还表明,资本控制手段不仅正从专制转向霸权,而且正从实体转向虚拟。

关键词:外卖骑手劳动过程控制权数字控制劳动过程理论的出发点是劳动力的“不确定性”。

资本在购买劳动力以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劳动力百分之百地转移到产品或服务中去。

这一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对于资本家来说,把劳动过程的控制权从工人手里转移到自己手里非常必要(布雷弗曼,1979:54)。

但是,资本在控制劳动的过程中也必不可避免地埋下了工人反抗的种子。

因此,劳动过程理论所要回应的核心议题就是资本如何控制劳动以及工人如何反抗,也即劳动秩序何以可能。

“资本如何维系生产现场的秩序是劳动过程理论解释的基本问题”(王星,2011)。

人类社会已从工业化生产时代迈入了互联网时代,从实体经济迈向了虚拟的平台经济,资本的“触角”也不满足于停留在对生产领域的劳动控制上,而是延伸到流通领域(如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的工作),因此劳动过程理论也要顺应时代变迁。

本研究即从劳动过程理论的核心议题出发,关注资本控制劳动的方式在互联网平台经311济中发生的改变。

与工业化生产时代相比,互联网平台劳动者似乎拥有很大的“自由”和“自主性”。

“饿了么”提出,工作“自由”是吸引骑手的重要因素,超过60%的“蜂鸟”骑手最看重自由的工作时间,而近30%的骑手表示喜欢骑车穿梭在城市中的感觉。

《制造同意》读后感

《制造同意》读后感

《制造同意》读后感美国社会学家迈克尔·布若威的《制造同意》一书为我们解答了“工人们为什么这么努力地工作”这个问题。

将选取此书中的“作为游戏的劳动过程”这一章节,陈述其主要内容并谈谈阅读感受。

“赶工游戏”在工业生产之外的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也是存在的,另外,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赶工游戏”。

标签:制造同意;赶工游戏;学分制度一、主要内容陈述《制造同意》是美国社会学家迈克尔·布若威关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一本重要著作,他主要采用民族志的参与观察法,选取芝加哥的一个农业生产设备的公司作为其田野工作的场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解释他提出的问题:“工人们为什么这么努力地工作?”布若威的研究揭示出,恰恰是工人自发的同意与资本主义微妙的强制,二者的结合塑造了生产行为。

内部劳动市场与内部国家的运作是“制造同意”的两大重要机制。

①本书的特色在于,布若威做了精致的历史比较,认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本质和特色在于“同时取得并掩饰剩余价值”(secure and obscure surplus),剩余价值的取得与实现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来源,而对剩余价值的掩饰则是其合法性的基础。

自从布若威的著作问世以来,工作社会学改变了以往的提问方式,即其核心问题成为工人如何自发性地接受资本主义所安排的秩序,变成剥削和压迫他们自己生产秩序的帮凶,而不是采取反抗的立场和态度。

本文主要结合书中第五章“作为游戏的劳动过程”进行阐述和评论。

根据自己的理解,笔者总结了布若威在这一章中的主要观点:首先,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赶工游戏”(the game of making out)进行较为清楚的阐述。

在书中,布若威提到,古典的“工厂专制主义”已经过时,单纯依靠“强制力”已无法形塑生产秩序。

自愿性服从(voluntary servitude)应运而生: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中,工人自发地接受生产秩序,投身于资本主义利润的生产。

驱动工人进行生产更多地是一种内部“自愿性服从”而非外部力量的压制。

制造同意制造甘愿

制造同意制造甘愿

超额游戏并不是在与资方的对立中自主创造的,而是从斗争和讨价还价中 历史性地形成的。管理层,至少是较低层次的管理层,不仅积极地参与了 游戏组织中,而且参与到其规则的执行中。
3. 同意的生产
作为游戏的劳动过程
将工人建构为身处诸多相互竞争与冲突的他者中的一员,既掩饰了他们共 同的阶级属性,即同属于一个为了工资而出卖其劳动力的生产阶级,也掩 饰了他们与占有他们的无偿劳动的另一种阶级的区别。
生产工人与辅助工人之间的冲突; 2. 对资源的管理性分配结果导致工 人之间的冲突。
产中的关系所支配。超额成为工人
的游戏,自发的与资方配合,通过 超额才能与他人建立关系。
3. 同意的生产
作为游戏的劳动过程
超额游戏发生的时候,它既不独立于也不对立于资方。可以充分的说,车 间管理层(尤其是低层管理层)不仅鼓励操作工生产其配额,而且也积极 地默许操作工设下限制产量的行为;也就是说,资方积极的参与到超额游 戏中。例如,工头和计划员就是这个游戏中的玩家。
集体协商施行的首要 条件是工会与公司之 间有着基于企业生存 与发展的共同利益。 在这种斗争中,工人 形成一个对立于资本 的阶级。但在这种特 定的形式中,阶级斗 争围绕着那些边际性 变革,无济于改变劳 资关系的本质。 集体协商
相对自主性 内部国家并不完全是资 方压制工人的机构或组 织,相反,企业内部契 约的规则和管制对于劳 工与管理层都是一体适 用的。
我们必须抛弃认为历史是某些给定的生产方式(尤其是资本主义 )的必然的兴衰过程的观点。 我们要抛弃把历史作为阶级斗争
15
2.劳动过程的变化
吉尔公司 联合公司 联合公司的引擎部分
资方—劳工关系
1. 劳工被要求在战时保 持自制; 2. 美国劳动联合会和美

布洛维生产的政治读书报告

布洛维生产的政治读书报告

布洛维生产的政治读书报告一、引言布洛维(Michael Burawoy)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生产政治学和社会运动。

他的著作《生产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Production)是他对生产政治学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

本报告将对布洛维的这一著作进行概述和分析,探讨其中的核心观点和对当代政治理论的影响。

二、布洛维的生产政治学理论布洛维的生产政治学理论主要关注生产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和斗争。

他认为,生产过程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政治行为。

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权力的斗争和争夺,这种斗争和争夺直接影响着生产的组织和运行方式。

布洛维将生产过程分为三种类型:市场生产、国家生产和阶级生产。

市场生产是指通过市场竞争来组织和调节生产过程的方式;国家生产是指通过国家的干预和规划来组织和调节生产过程的方式;阶级生产是指通过工人阶级的组织和斗争来改变生产过程的方式。

三、布洛维的理论观点1. 权力关系的复杂性:布洛维认为,生产过程中的权力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多重的权力关系和斗争。

这些权力关系和斗争不仅仅存在于经济领域,还涉及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

2. 生产的组织和运行方式:布洛维指出,生产的组织和运行方式是由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斗争决定的。

不同的权力关系和斗争会导致不同的生产组织和运行方式的出现,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3. 社会运动的重要性:布洛维强调,社会运动对于改变生产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和斗争具有重要的作用。

社会运动可以通过集体行动来推动生产的组织和运行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对权力关系的重新配置。

四、对当代政治理论的影响布洛维的生产政治学理论对当代政治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他强调了生产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和斗争的重要性,使得政治理论更加关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相互关系。

其次,他提出了社会运动作为改变权力关系和斗争的重要手段,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政治的劳动过程理论——评布若威《制造同意》2010-09-01 00:25:19 来自: 码头上的触角制造甘愿: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历史变迁的评论工业行为的改变,主要起源于工作组织的变迁。

——迈克•布若威现代社会之为现在社会,就在于人类生活被前所未有地卷入了工业化的浪潮。

对于很多人而言,他们不仅是民族国家共同体中的公民,同时也是一个个公司、工厂组织中的职员、工人。

因此,考察人类的政治生活,不仅要从宏观的社会、国家视角出发,更在于对生产领域中工人境遇的分析。

检视历史,最早对生产过程当中的政治、权力关系做出深刻分析的当然首推马克思。

在马克思看来,工厂生活中的劳方与资方关系无疑是一种对抗性的关系。

对于这一关系,马克思用生产关系的概念给予了深刻的表述。

所谓生产关系,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与工人关系的本质内容,亦即谁占有生产数据、剩余价值归谁所有。

从方法论上讲,马克思本质论的观点无疑把世界看得过于简单,但不管怎样,其对剩余价值的发现无疑是极有洞见的。

沿着马克思的批判路径,Braverman分析了战后新出现的泰勒主义和福特主义,认为泰勒主义实际上只是使工人去技术化(deskilling)的一种手段。

资本家通过流水线以及科学管理的手段,将原本复杂的生产过程,分解为了一个个简单动作,从而消解了工人所掌握的技术资源以及权力。

Braverman的论点重点考察了劳资关系的客观组织层面,将战后劳资关系的发展看作了控制不断强化的过程。

但与Braverman只强调劳资关系的客观层面不同,Burawoy在《制造同意》一书中,重点考察了工人的主观意识层面。

Burawoy继续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并且区分了生产关系和生产中的关系两个概念。

事实上,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及其作用,而Burawoy“生产中的关系”的概念则揭示了资本家是如何掩饰剩余价值的,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同意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从而打破了马克思主义对劳资关系强制与对抗的单一向度的认识。

1、同意的制造机制——从赶工游戏到内部市场、国家作为美国社会学界质化研究方法的代表人物,Burawoy在本书的写作中,使用了扩展个案的研究方法,亲自在芝加哥的一家工厂做了14个月的参与式观察。

而且,极富戏剧性的是,在他之前,另一位社会学家Roy20多年前也在相同的工厂做过参与式的观察。

由于Roy 在后来的书中使用的化名,所以Burawoy在刚开始并不知道。

后来当Burawoy发现后,立即将Roy的观察纳入到了自己的分析对比中。

后来作者这一奇遇也成为了社会学界一段佳话。

回到书中,Burawoy提到的第一个同意制造机制便是,赶工游戏的运用。

秉承马克思主义的传统,Burawoy在全书中一个贯穿始终的观点,便是认为工人的行为变迁应该从生产过程的组织机制中寻找原因,而不应该仅仅把原因归咎于外在的社会化或新技术的采用。

即便是对于工人主观同意意识的研究,作者也是从对生产过程的组织规则的分析入手。

透过对联合公司计件制度和赶工游戏的生动描述,作者认为,赶工游戏不仅仅是资方的一种管理制度,同事也是资方用来掩盖剩余价值、制造工人同意意识的政治工具。

首先,赶工游戏,作为一种游戏,工人一旦投入进去,事实上便默认了游戏规则的合法性。

就如同参加体育比赛的运动员从不质疑比赛规则而只会抱怨裁判不公和对手犯规一样,玩游戏的活动本身,产生了尊重游戏规则的同意。

在作者看来,赶工游戏至少有两个层面的作用。

第一,玩游戏掩饰了原本游戏所从出的生产关系;第二,透过玩游戏,工人对界定游戏规则的生产时的社会关系,产生了同意。

其次,从工人自主性的角度看,赶工竞赛不是把工人当作一个原子化的受机器控制的个体,而是赋予了个人一定的自主性,创造出一幅个体就能把自然转换成有用商品的景象。

最后,如果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依赖辅助工人的话,赶工游戏还可以将企业中上下层之间的冲突,转换成横向的冲突,特别是操作员和辅助工人之间的冲突。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阶级矛盾。

当然了,劳资关系中复杂深刻的矛盾并不是仅仅一个赶工游戏所能解决的。

通过对联合企业工人晋升制度的描述,作者揭示了内部劳动力市场在调节劳工关系、维持工人同意意识的作用。

在书中,作者总结了六种是内部劳动力市场成为可能的条件。

首先,便是要有一个分化的职务结构。

在联合企业,依据薪资、工作难度和赶工机会的不同,所有职务被分为了12个等级。

新员工在进入企业后,只能被分到最差的岗位上去,只有完成一定的年资积累,才有可能被调往其它部门。

除了建构一个分化的职务机构要,职务依其吸引力高低分级之外,内部劳动力市场还需要一个能让选择、竞争职务空缺的体系。

按照Burawoy的描述,到了1975年,联合企业已经有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职务申请系统,在接受弥补空缺职位时,企业会优先考虑本企业员工,并且在申请职位时,年资可以给予员工申请职务的有利地位。

这样,一个员工在一家企业呆的时间越久,他就拥有更多机会可以得到一个更有吸引力的职位,而在其它企业找到同等职位的机会就越少。

通过这种方式,内部劳动市场促进企业内部的流动,但减少企业间的流动。

这种在各种职务间流动的可能性所产生的影响,是降低了工人与底层管理者之间的冲突。

而一旦工人被锁定在一个固定的职位时,他们就容易为了求取跟好的报酬比率而与底层管理者、时效调查员、辅助员工之间产生冲突。

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这种流通,在减轻了阶层之间的纵向冲突时,往往却制造出跟多的横向的冲突。

例如,操作员彼此之间,以及操作员与辅助员工之间的冲突同时都可能增加。

总之,内部劳动力市场至于工人,利益十分明确,而正是这种利益,将工人吸纳如一个职务申请系统,并产生一种对技术空洞化的劳动过程的志愿性服从。

在Burawoy看来,企业中劳资关系的稳定,员工志愿性服从的维持并不仅仅是一套制度、一种游戏就能解释的。

沿着Selzinick企业内私人政府和工业公民权的构建的思路,Burawoy提出了内部国家的概念。

所谓内部国家,指涉的是一组在企业的层次上,组织、转换和压制“生产中的关系”或“生产时的关系”所引发的斗争的制度。

这种内部国家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已经存在,只不过当时都仰赖专制的监工来管控生产中的关系,而这种内部国家也是初级的专制型的国家。

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内部国家逐渐从专制体制转换到霸权体制,而这种变化正是建立在工人代表在产业政府中有限的参与之上。

工会作为工人参与产业政府的重要平台,在内部国家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工会的无能,工会干部的中饱私囊、贪污腐败跟公司串通等等已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但为了维持其合法性,工会还是必须展现出自己是独立自主的。

管理阶层则认识到一个合法的工会作为集体协商的对象是必要的,因此也愿意接受对起独断权力的限制。

事实上,独立工会的建立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会引发更多的罢工,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

相反,合法的工会组织提供了劳资双方沟通的机制,实际上是维护劳资关系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

除工会之外,现代企业还通过一系列包含权利、义务的“契约”赋予了企业工人以公民权。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则主要通过集体协商这一机制对劳资关系纷繁庞杂的事务予于管理和协商。

集体协商之所以能够施行,首要的条件便是工会与公司之间有着基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共同利益。

集体协商是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在这种斗争中,工人形成一个对立于资本的阶级。

但在这种特定的形式中,阶级斗争围绕着那些边际性变革,无济于改变劳资关系的本质。

这些边际性变革协商的结果,反而使得资本家的所有权与控制权,成了同意的对象。

对于外部国家而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兴起以斯考切波为代表的国家中心观的思潮。

斯考切波认为,“作为一种对特定领土和人民主张其控制权的组织,国家可能会确立并追求一些并非仅仅是反映社会集团、阶级或社团之需求或利益的目标,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国家自主性’”。

与斯考切波对外部国家的分析相似,Burawoy认为内部国家也存在相对自主性。

首先,这种自主性指的是内部国家并不完全是资方压制工人的机构或组织,相反,企业内部契约的规则和管制对于劳工与管理层都是一体适用的。

其次,这种自主性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唯有在剩余价值既能取得又能遮掩的住的情况下,才有其存在价值。

危机一旦来临,就会危及这种自主性,工人又沦回管理层任意处分的对象。

同时不仅企业的规则的制定与执行有相对的自主性,同时工会也具有相对的自主性,亦即,其自主性必得得到资本积累的限制。

2、影响工人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劳动过程上文中,Burawoy从对联合企业的劳动过程的参与式观察为基础,分析了企业生产中,赶工过程、员工流动、谈判制度等等对工人主观的志愿性服从意识的影响。

作者指出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本质上,同时是掩饰和取得剩余价值的过程,并且作者通过对吉尔公司和联合企业众多案例的讨论,具体地呈现了透过强迫与同意不同方式的结合,企业如何完成这个过程。

但是也有众多的学者指出考察工人的行为与意识并不能单纯地只考察劳动过程,而应该把视野放宽到经济、社会环境中去。

为了响应这一批评,Burawoy提出了劳动过程相对自主性这一概念。

在Burawoy之前,汤普森虽然没有使用劳动过程相对自主性的术语,但在其组织理论中指出一个组织会以多种方式将组织的核心技术与外在的环境变化隔绝开来。

沿着汤普森的分析框架,Burawoy指出所谓的技术核心就是劳动过程,而劳动过程又分为两个面向,即关系面向和行动面向。

毫无疑问,任何的劳动过程都是由关系和行动两个面向组成的,但这两个面向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呢?Burawoy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指出,工人的行动实际是镶嵌在劳动过程的各种关系之中的,劳动过程之外的各种经济环境、个人的社会化等等都是透过影像劳动过程的关系面进而改变工人的行动。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一个有趣的实例对劳动过程的相对自主性做出了说明。

1975年经济危机后,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大幅上升,联合企业员工面临着巨大的解雇的压力。

因此,照此推理的话,联合企业的员工应该害怕失去工作而更加努力,从而可以达到一个较高的生产水平。

但事实上的数据却显示,产量只有很小的变化,唯一的变化只是员工的旷工率和迟到率大幅下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作者通过考察劳动过程,认为,管理部门对工作现场中所耗费劳力的质与量的控制,就远比针对旷工和迟到的控制困难。

产量水平的低落以及废品的提高,无法像旷职那样轻易地归诸于特定的工人。

由此可见,市场环境的作用还是要通过工作组织来显现,无视劳动过程中工作组织和生产中的关系的面向,则根本无法理解工人行为。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作者在附录中提到的,对赞比亚矿业的变迁的研究。

在不同国家企业的比较研究中,文化分析是一个经常被使用的视角。

其中,Walder的著作《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