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也是医学教育中的重点科目之一。
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合参的方法,以及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本文将主要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必考知识点,包括四诊合参、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一、四诊合参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形体、舌苔、口唇等外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望诊的重点是观察患者的气色、形态、眼底、毛发、舌苔等外在表现,以及面部表情、言语、姿势等信息。
通过望诊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病程变化等情况。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腹鸣等声音,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重点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音、腹部声响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言语、呼吸、咳嗽等信息。
通过闻诊可以了解患者的气机状况、脏腑功能、症状变化等情况。
3.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疾病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病情变化等情况。
问诊的重点是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日常生活、饮食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情绪、性格、性生活等信息。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疾病病因、病机、发展规律等情况。
4.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腹部、舌脉等部位进行触诊,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器、脉搏等状况。
切诊的重点是对患者的腹部按压,了解脏腑肿大、压痛、包块等情况,同时触诊舌脉、腹部脉等部位,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通过切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腑状况、气血循环、脏腑功能、病位病性等情况。
以上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四种诊查方式,可以获得患者的全面信息,为后续诊疗提供客观依据。
二、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脉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脉象、脉理、脉度、脉形、脉势、脉数等方面的观察与分析。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脉搏特征,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病机变化等情况,为制定诊治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学是指利用中医理论和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等手段,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判断、区分和诊断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病因诊断、病机诊断、病位诊断和病证诊断等内容。
2.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和辨证论治等内容。
其中,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医诊断学的根本,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经络学说和藏象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
二、中医诊断的原则1.辩证分型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论治,辨证分型是首要的诊断步骤。
辩证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和眼底等进行综合分析,把患者的病证分类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气血津液证等种类,以便进一步明确病候特点。
2.四诊合参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四诊合参,四诊是指望、闻、问、切,要全面准确地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望色、望舌、望脉、望形态、望精神等望诊资料,通过听声、听气味等闻诊资料,通过询问病史、病情等问诊资料,通过切脉、切腰胁、切部位等切诊资料,全面地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便分析评估患者的病证特点。
3.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及四诊资料,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和方剂,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综合运用治则、药食、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三、中医诊断的方法1.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形、胸腹、面色、目睛、舌苔等外部特征,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望诊的主要内容包括望色、望舌、望眼睛、望鼻、望声音等。
2.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腹音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主要内容包括闻声、闻味、闻气味等。
3.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病情、生活、饮食等方面的信息,获取患者的诊断资料。
问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询问病史、病情、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睡眠情况等。
中医诊断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考试重点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主要内容——诊法,辨证辨病,病历书写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壮热——病人高热不退,持续在39度以上,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分为日哺潮热,阴虚潮热,湿温潮热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阳黄——面色黄色鲜明如橘皮者,多为肝胆湿热,脾胃湿热黄胖——面色淡黄而兼虚浮者,属脾气虚热,湿邪内盛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 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1.第一部脉经《脉经》西晋王叔和宋元间敖继翁《金镜录在元代杜清碧增补36图第一部舌诊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4.神的判断:①得神: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涵面色红润表情自然肌肉不削体态自若动作灵活反应灵敏呼吸均匀②少神: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双目少动面色淡白无华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少气懒言食欲减退③失神:精亏神衰而失神:意识模糊瞳神呆滞肌肉瘦削表情淡漠邪胜扰神而失神:舌蹇肢厥猝然神昏④假神: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5.主色:个人生来所有一生不变的肤色客色:因季节气候昼夜等外界因素变动发生相应变化的肤色善色:病色的一种,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是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多见于新病轻病病易治预后好恶色:病色的一种,其色晦暗枯槁脏腑精气已衰肾气不能上荣于面-------多见于久病重病其病难治预后不良6.五色主病:①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②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之戴阳证③黄色主脾虚湿证④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⑤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7.①阴脏人:体型偏于矮胖头圆颈短粗肩宽胸厚姿势多后仰平时喜热恶凉易从阴化寒多寒湿痰浊内停②阳脏人:阳脏人多阴虚阳盛体型多偏于瘦长头长颈细长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平时喜凉恶热患病易从阳化热导致伤津耗阴8.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瞳仁肾水轮黒睛肝风轮两眦心血轮白睛肺气轮眼睑脾肉9.肌肤甲错:皮肤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的干枯粗糙状若鱼鳞。
多因血瘀日久,肌肤失养所致。
10.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边属肝胆11.舌神:①荣舌:气血充盈健康人②枯舌:气血衰败危重病证12.舌色:①淡红舌:健康人外感表证内伤病轻②淡白舌:气血两虚、阳虚枯白舌主亡血夺气③红舌:主热证(越越)④绛舌:热盛证(无苔阴虚)⑤青紫舌:气血瘀滞13.舌形:①老嫩舌:老实嫩虚②胖瘦舌:胖舌主水湿痰饮内停肿胀舌主湿热热毒上壅瘦薄舌气血两虚阴虚火旺③点刺舌: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④裂纹舌:阴血亏虚脾虚湿侵⑤齿痕舌:脾虚湿盛14.舌态:①痿软舌:气血俱虚阴亏已极②强硬舌:热入心包热盛伤津风痰阻络③歪斜舌:中风或中风先兆④颤动舌:肝风内动⑤吐弄舌:心脾有热⑥短缩舌:主寒凝痰阻血虚津伤15.望苔质:①薄厚苔:邪正盛衰及深浅②润燥苔:津液盈亏及输布情况③腻腐苔:(腻颗粒细腻腐颗粒疏松)主痰浊食积脓腐苔主内痈④剥落苔:胃气不足胃阴损伤气血两虚⑤偏全苔:病中见全苔主邪气散漫为湿痰中阻之征舌苔偏于某处表示某处有邪气停聚⑥真假苔:辨别疾病轻重预后16.苔色:①白苔:正常表证寒证②黄苔:热证里证③灰黑苔:阴寒内盛里热炽盛8 PS:既主寒证又主热证:青紫舌灰黑苔17.舌诊的临床意义:①分辨病位浅深:苔薄病位表浅苔厚病位较深②区别病邪性质:黄苔主热白苔主寒③判断邪正盛衰:胃气旺盛则舌苔有根胃气衰败则舌苔无根或光剥无苔④分析病势进退:舌苔由白转黄变灰变黑病情由表入里病情渐重反之病减⑤推测病轻预后:舌荣有神舌面有苔舌苔正常为邪气未衰正气未伤胃气未败预后较好,舌质枯晦舌苔无根舌苔异常者为正气亏虚胃气衰败病情多凶险18.小儿食指病理络脉临床意义: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19.谵语:是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由邪热内扰神明所致属实证即《伤寒论》所言“实则谵语”见于外感热病温病邪入心包或阳明腑实证痰热扰乱心神等20.郑声:郑生是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多因久病脏器衰竭心神错乱所致属虚证故《伤寒论》谓“虚则郑声”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21.喘:是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其发病多与肺肾等脏腑有关。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辨别八纲、辨别病因、辨别病机三个方面。
辨别八纲是指通过辨别病人的寒热、表里、虚实、动静四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性质。
辨别病因是通过辨别病人的外感、内伤、情志、饮食、劳倦五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原因。
辨别病机是指通过辨别病人的气血津液、脏腑组织器官、经络气血、阴阳五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医诊断学还包括四诊合参的基本理论。
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合参是指根据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中医病的诊断方法:-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咳嗽声等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病人的交谈来了解患者的病情、症状、病史等信息,从而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3.中医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外感病的诊断:外感病主要表现为寒热、恶寒、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特点、舌质、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内伤病的诊断:内伤病主要表现为身体的虚弱、疲乏、食欲不振、腹痛、便秘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体检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
-情志病的诊断:情志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烦躁、睡眠不宁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心理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饮食病的诊断:饮食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口干、口苦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进食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4.中医诊断学的误区:-忽视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病史:中医诊断学重视患者的主观症状和病史,忽视这些信息可能导致误诊。
-盲目追求望闻问切:中医诊断学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诊断方法,不能过分依赖其中一种诊断方法。
-缺乏科学依据:中医诊断学需要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总结,不能凭空臆测。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复习要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表 1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朝代医家与著作特点战国西汉东汉西晋晋代一是在诊断方法上涉及望神、察色、闻声、问病、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切脉等内容;二是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病者的内、外因素加以考虑;三是从理论上对辨证学的经》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贯穿了诊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
《难经》特别重视脉诊,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淳于意(仓公)创诊籍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以及方药等张仲景是辨证论治的创始人《伤寒杂病论》王叔和《脉经》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象,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对天行发斑疮(天花)、麻风等传染病,基本上葛洪《肘后备急方》能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上作出诊断。
是对黄疸病人作实验观察的早期记载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唐方》食指络脉诊法(小儿指纹诊法)的创始人,是由王超《水镜图诀》《灵枢·经脉》“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宋陈无择(陈言)是病因辨证理论与方法比较完备的著作《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南宋崔紫虚《崔氏脉诀》是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24 脉施发《察病指南》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33种,以图来示意脉象分 12 图,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后经清·杜清元敖氏《点点金》《金镜录》碧增补为 36 图,即为现在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戴起宗《脉诀刊误集解》对脉学颇有贡献金元之世滑寿《诊家枢要》为脉诊的专著,载脉29 种刘昉《幼幼新书》论述指纹在儿科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张介宾(张景岳)其中的“脉神章” 、“十问歌”、“二纲六变”之论《景岳全书》等,对后世的影响甚大明李时珍(李濒湖)详述 27 种脉的脉体、主病和同类脉的鉴别《濒湖脉学》李中梓(李士材)28 种把脉象分为《诊家正眼》1 / 31朝代医家与著作特点清代近现代申斗垣《伤寒观舌心法》李延罡《脉诀汇辨》周学霆《三指禅》徐灵胎《洄溪脉学》论脉诊的著作周学海《重订诊家直诀》张登《伤寒舌鉴》载有 120 图梁玉瑜《舌鉴辨正》载有 149 图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以四言歌诀简要介绍四诊的理论与方法,便于掌握要点林之翰《四诊抉微》所论内容全面,注意色脉并重、四诊互参周学海《形色外诊简摩》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收集历代有关望诊的资料,说明气色与疾病的关汪宏《望诊遵经》系,从全身各部位的形态色泽和汗、血、便、溺等各种变化中进行辩证,并预测其顺逆安危,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著喻嘉言《寓意草》是当时中医学最完整的病历书写格式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陈泽霖《舌诊研究》赵金铎《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朱文锋《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中医诊断学》表 2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温热病)类别朝代医家与著作成书特点温热类疾病传染病诊疗明吴又可《瘟疫论》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记载了丰富的温热类疾病的诊疗经验,完薛生白《湿热条辨》清善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突出了望舌、验余师愚《疫疹一得》齿等在温病诊断中的作用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王孟英《温热经纬》明卢之颐《痎疟论疏》专论疟疾之常症与变症的证治《时疫白喉提要》《白喉全生集》专论白喉的著作《白喉条辨》清《麻科活人全书》《郁谢麻科合璧》论述麻疹的专著《麻证新书》《麻症集成》2 / 31类别朝代医家与著作成书特点王孟英《霍乱论》对于霍乱、鼠疫的诊断与辩证,均有较详罗芝园《鼠疫约编》论述表 3 -问诊(问诊的一般内容)考点主要内容个人生活史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小儿出生前后情况家族史辨别遗传性疾病与某些传染性疾病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过去曾患过何病,是否有预防接种,药物过敏史,做过何种手术治疗表 4 -问诊(问现在症状)考点类型临床表现意义恶寒发热但热不寒恶寒重感觉明显怕冷,轻微发热风寒表证发热轻发热轻自觉轻微发热,遇风觉冷、避之可缓伤风表证而恶风发热重自觉发热较重,轻微怕冷风热表证恶寒轻壮热高热( 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里实热证—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只恶热气分阶段下午 3-5 时(申时)热势较高者,称阳明潮热—阳明腑实证为日哺潮热午后和夜间有低热,骨蒸发热(热自午后或夜间潮热—阴虚火旺,瘀血潮热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积久,郁而化热发热以夜间为甚者,称为身热夜甚温病发热—热入营分,耗伤营阴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热甚,湿温潮热—湿温病兼见头身困重等症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疲乏、少气、气虚发热自汗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血虚发热细等微热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阴虚发热38℃以下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气郁发热,亦称郁热急躁易怒等小儿于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兼有烦渴、多尿、无汗等,至秋凉自愈气阴两虚发热者3 / 31考点类型临床表现意义寒热往来有汗无汗特殊汗出局部汗出疼痛性质寒热往来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少阳病—半表半里证无定时间规律寒热往来疟疾: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知识点
诊断学基础1、血清病-**反应2、弛张热39以上24小时波动超过2度败血症风湿热结核化脓3、稽留热39度以上24小时不超过1度肺炎链球菌伤寒4、呕血与黑边最常见于消化性溃疡5、心梗发热为吸收热急性胆囊炎多发热并寒战6、癫痫抽搐前有先兆7、实质性器官被寒气组织覆盖-浊音8、甲低-粘液水肿貌9、皮肤色素沉着——阿迪森病10、支气管呼吸音——胸骨上窝支气管肺泡呼吸音——胸骨角附近11、主动脉第二听诊区舒张期杂音——动脉导管未闭12、心前区隆起常见于先心病心包摩擦感——胸骨左缘第四肋间13、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两个半月瓣关闭的震动14、二尖瓣狭窄-心尖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舒张期震颤左侧卧位明显主动脉瓣狭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血流加速15梨形心——左房增大肺动脉段膨出16、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右心功能不全——肺淤血减轻17、腹水大于1000ml出现移动性浊音大量腹水肝脏触诊——冲击触诊法18、上腔静脉受阻向下下腔静脉向上(曲张)门静脉高压脐上向上脐下向下19、周围性面瘫——同侧面肌麻痹中枢性瘫痪——病理反射阳性20、肌力:0瘫痪1内缩无动2水平3无抵抗4抵抗差5正常21、肝昏迷——扑翼样震颤22、共济失调——美尼尔23、匙状甲——贫血风湿热甲癣24、锥体外系——铅管样强直25、吗啡中毒——呼吸过缓瞳孔缩小肺炎——呼吸过快26、大量胸腔积液-呼吸音消失27、亚急性心内膜炎——结膜散在出血点28、维生素A缺乏-角膜软化39、上颌窦——颧部压痛40、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41、凯尔尼格征-病变累及脑膜42、流行性腮腺炎淋巴细胞绝对值增高寄生虫-嗜酸僧高43、溶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升高或用铁剂治疗一周血小板升高44、系统性红斑狼疮——白细胞降低45、再生障碍性贫血不会出现幼稚红细胞47、2500ml多尿100ml无尿48、心衰尿中可出现管型肾衰——蜡样管型49、内生肌酐清除率反应肾小管的滤过功能50二氧化碳结合律降低——代谢性酸中毒51、AFP——肝癌支气管哮喘IgM明显升高急性炎症血清补体升高52、棕褐色痰——阿米巴脓肿尿比重尿量升高——糖尿病53、狂犬病——中性粒细胞升高54、正常心电轴0-90度QRS心室肌除极55、前间壁心梗V1V256、X线自然对比对明显的是胸部胸膜粘连最常见部位——肋膈角57、大叶性肺炎实变期会出现典型X线表现58、原发综合症——原发病灶肺门淋巴结及结核性淋巴管炎组成的哑铃状影59、血播性肺结核——2型肺结核-粟粒性肺结核60、回盲部检查-全消化道造影61、头颅外伤首选——CT纵膈肿物首选CT62、肾功能不全——病理生理诊断传染病1、传染病原体免疫流行2、潜伏性感染:病原——免疫低——发病相对状态无症状不排病原3、熟悉潜伏期是为了确定检疫期4、主动免疫:菌苗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5、构成感染的三大因素:人体病原体外环境6、感染最常见——隐性感染——无症状有免疫首见IgM7、传染恢复期IgG艾滋病乙肝通过体液传播8、急性HBV首现抗HBc乙肝窗口期——抗HBc9只有乙型肝炎为DNA病毒10、急性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休息11、丙型肝炎——黄病毒戊型肝炎——杯状病毒——食物传播12、病程超过半年为慢性肝炎超过两个月——慢性菌痢13、HbeAg传染性强复制活跃14、乙肝疫苗成分为HbsAg15、流行性出血热——肾脏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病毒IgM抗体高度升高头痛眼眶痛腰痛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恢复内失血浆性休克16、高压蒸汽不可杀灭HIVAIDS常见卡波济肉瘤17、SARS首发症状发热——呼吸消化传染18、流脑飞沫传播低热头痛皮肤瘀点(败血症期)——青霉素米汤样呼吸道传播内病毒有脑膜刺激征——脱水降颅压19、伤寒发热皮疹脾肿大诺氟沙星胆囊慢性带菌(氨苄西林)血培养可诊断3周多在回肠穿孔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OH肥达反应骨髓培养第六日出疹慢性带菌传播普通型伤寒吃去高热轻型中度发热顿挫型伤寒病急典型一周痊愈20、我国最常见福氏痢疾杆菌以转为慢性中毒菌痢——微循环障碍——2-7岁多发腹痛泄不明显志贺菌属——侵袭力和内毒素乙状直肠宋氏杆菌在外环境生存最强21、霍乱肠毒水样便关键补液——氟哌酸血浆比重可判断霍乱脱水程度霍乱弧菌为G阴性有鞭毛运动活跃为O1群22、菌痢——果酱样。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
绪论1.熟悉诊、断、诊断、诊法得含义。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就是通过对患者得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进而对患者得健康状态与病变得本质进行辨识,并作出概况性判断诊法:就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得基本方法与手段。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得主要内容。
望诊就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得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情况、了解病情得诊察方法。
闻诊就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患者得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患者发出得异常气味、排出物得气味等,以了解病情得诊察方法。
问诊就是医生询问患者有关疾病得情况、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得各种异常感觉以及疾病得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得诊察方法切诊就是医生用手触按患者得脉搏与肌肤、手足、胸腹、月俞穴等部位,探测脉象变化及有关部位得异常征象,从而了解病变情况得诊察方法。
3、熟悉症状、体征得含义,“症”、病名得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得含义。
了解症、病、证得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
4、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得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得含义。
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得含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得典型例证。
5、熟悉“疾病”中存在得整体影响;整体审察得要求;诊法合参得含义,四诊并重得道理,动静统一得意义。
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
6、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与《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得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得作者及主要内容。
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得意义。
第一章望诊一、全身望诊1、掌握望神得概念;得神、失神、假神得表现与临床表现。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内容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诊法、辨证、诊断综合应用、病历书写。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的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一)、思外揣内;(二)、见微知著;(三)、以常衡变;(四)、因发知受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一)、整体审察;(二)、四诊合参;(三)、病证结合;(四)、动静统一四、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第一章望诊一、神的概念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即“神气”,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即“神志”,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活动。
二、望神的主要内容望神的重点:(一)、两目;(二)、面色;(三)、神情;(四)、体态神气的判断:一般将神的表现概括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五类。
(1)、得神:又称“有神”,其表现为神志清楚,语清目明,面色红润,体态灵活。
说明精气充盛,身体健康;若病而有神,则表明脏腑功能未衰,正气未伤,预后良好。
(2)、少神:又称“神气不足”,其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面色淡白,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少气懒言。
多因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退,多见于轻病或疾病恢复期。
(3)、失神:又称“无神”,表现为精神萎靡,意识模糊,面色晦暗,表情淡漠,肌肉瘦削,动作失灵,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呼吸异常,气息微弱。
提示人精气大伤,脏腑功能严重受损,机能衰竭,预收不良。
可见于久病虚衰或邪实神乱的重病患者。
4)、假神:是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
古人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表现:(1)、本已神识不清,却突然精神好转,语言不休,想见亲人;(2)、本已目光晦暗,却突然目似有光而浮露;(3)、本已面色晦暗枯槁,却突然颧红如妆;(4)、本已久病卧床不起,却忽思下床活动;(5)、本已毫无食欲或久不能食,却突然食欲大增或主动索食。
中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中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医诊断学1、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症结合。
2、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新病恶寒→里实寒证;久病恶寒→里虚寒证;3、壮热是指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属里湿热证;潮热是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症状;下午3-5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甫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午间及夜间有低热者,成为午后或夜间潮热,多属于阴虚火旺所致。
4、引起微热的原因有:气虚、血虚、阴虚、气郁(郁热)、气阴两虚。
5、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有定时者多见于疟疾。
6、自汗→多见于气虚和阳虚;盗汗→多见于阴虚证;绝汗→常见于亡阴亡阳的表现;战汗→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7、头痛的位置:阳明头痛(前额连眉棱骨);太阳头痛(后台连项);少阳头痛(头两侧);厥阴头痛(头顶痛);少阴头痛(头痛连齿)。
8、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多为痰饮内停所致;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有淤血的表现。
9、消谷善饥,兼多饮多食,形体消瘦着,多为消渴病;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泻者,属胃强脾弱;饥不欲食→多属于胃阴虚。
10、五色主病:赤色:主热证,亦可见戴阳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黄色:主脾虚、湿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11、五轮学说:瞳仁属于肾,称为水轮;黑睛属于肝,称为风轮;白睛属于肺,称为气轮;眼睑属于脾,称为肉轮。
12、正常舌象:淡红色、薄白苔13、舌色:淡白色主气血两虚、阳虚;红舌主实热、阴虚;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紫舌主血行不畅。
舌形:老嫩舌(老舌多见实证、嫩舌多见虚证)、胖瘦舌(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乏;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点刺舌(主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甚)、裂纹舌(多属于热甚伤津)、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证)。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1、诊断:即诊断学概念,是指通过收集病人的诊断资料,运用中医学理论、技术诊断其疾病的过程。
2、诊断原则:即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原则,是指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着重掌握时空环境及脏腑功能失调的变化,运用综合的技术收集、分析和诊断疾病的一个系统。
二、中医诊断的具体内容
1、言语诊断:是指从言谈的方式上收集患者就医的原因,全面体会患者的身心状况,收集信息。
2、头部诊断:是指从患者头部体表状态,观察其病史和症状变化情况,收集信息,可以反映脏腑功能失调。
3、脉象诊断:是指从患者每天的脉象变化情况出发,收集患者脉象变化,判断患者状态,判断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的程度。
4、体征诊断:是指从患者的身体表型出发,观察患者身体的大型状态,收集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的信息,判断患者的病情。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要求
1、综合性:即辨证论治的思想,是指综合多种诊断资料,运用综合诊断手段,在诊断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程序。
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篇一: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山中医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变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
(2)见微知著: 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他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3)以常衡变: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察(2)诊法合参(3)病症结合3、《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巢元方著,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
《敖氏伤寒金镜录》是论舌的第一步专著。
4、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
畏寒: 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缓解者。
5、壮热:指高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
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寒热往来(1)解释:指病人自己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
(2)临床上有两种类型:?寒热往来无定时:指病人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的症状。
多见于少阳病。
?寒热往来有定时:指病人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的症状。
常见于疟疾。
6、自汗:指醒时不因热而经常汗出,活动尤甚的症状。
盗汗: 只睡则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
7、头痛:(1)辨经络前额痛:阳明经头后连项:太阳经一侧或两侧:少阳经巅顶:厥阴经(2)辨外感内伤?外感:起病急,病程短,病不休止有表证。
(风寒、风热、风湿) ?内伤:起病缓,病程长,病有休止,无表证。
(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血瘀、痰湿、肾虚)8、耳目病症:虚证多因肝肾亏虚,实证多因肝胆火热。
9、渴不欲饮:痰饮、淤血、湿热影响津液的输布。
10、消谷善饥:指病人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饥饿的症状。
1 1、饥不欲食:饥不欲食,兼脘痞,干呕呃逆者,多属胃阴虚证。
12、除中:若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
主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主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中医诊断学知识点》①基本定义:中医诊断学呢,就像是中医的“侦探学”。
它主要就是通过中医的一些方法,像看你的面色、舌头,问问你的感觉,摸摸你的脉搏之类的,来判断你得了啥病,这病是怎么回事。
简单说,就是找到让你不舒服的原因和疾病的本质。
②重要程度:在中医这个大体系里,这可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啊。
如果你诊断都错了,后面开的药啥的肯定也不对路。
就好比盖房子,地基打错了地方,房子能盖好吗?不可能嘛。
③前置知识:你得先对中医的基础理论有点了解,像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
比如说,知道阴阳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这就好比你得先认识字,才能看书一样。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中,不管是医院里的中医大夫看病,还是对自己和家人健康的初步判断都能用得上。
比如有时候你感觉身体有点不舒服,学过中医诊断学,就可以自己先看看舌头颜色、摸摸脉搏啥的,心里大概有个底。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中医诊断学在中医的学科里就像一条线,把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都串起来了。
它是基础理论到临床治疗中间的关键环节。
比如说,通过它了解病症,然后才能用中医的内科、外科等方法去治病。
②关联知识:和中医基础理论那是紧密相连的,刚才提到的阴阳五行学说就是。
还有中药学也有关联呢,诊断出病症了才能确定用哪些中药来调理。
就像厨师做菜,先得知道要做啥菜(病症),才好选什么食材(中药)。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的难度啊,说实话,比较大。
这其中关键的点在于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的综合运用。
要准确判断病症就不能只靠一种方法,得把这四种诊断方法得到的信息综合起来。
很多初学者就容易只注重某一个诊断方法,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准确。
④考点分析:在主治医师考试里非常重要。
考查方式可能是直接考四诊的内容,比如问望诊里看舌头主要看哪些方面;也可能给个病症,让你从中医诊断学角度分析病因病机等。
三、详细讲解(按照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首先说下望诊的概念。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知识点1.四诊法:四诊法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
望是指辨别病人面色、舌脉、气色等;闻是指辩别病人呼吸声、咳嗽声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疾病的病因、起病等症状;切是指按摩病人经络是否通畅、按摩经脉等。
2.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舌脉、气色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3.闻诊:闻诊是指通过听病人呼吸声、咳嗽声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4.问诊: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疾病的病因、起病等症状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5.切诊:切诊是指通过按摩病人经络是否通畅、按摩经脉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6.望闻问切的综合诊断: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学中的综合诊断方法,通过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等。
7.疾病分类:中医诊断分类主要分为六经疾病、外感病证、内伤病证、杂病证、虚实证、表里证等。
8.六经疾病:六经疾病是指根据中医六经学说,将疾病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个方面。
9.外感病证:外感病证是指外界邪气入侵体内所致的疾病,主要是风、寒、暑、湿等病证。
10.内伤病证:内伤病证是指由于内在因素如情志、饮食等所致的疾病,主要是气滞、气逆、气陷、气短、气郁等病证。
11.杂病证:杂病证是指由内外因素所致的杂病,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12.虚实证:虚实证是指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等,根据病证的虚实程度划分为虚证和实证。
13.表里证:表里证是指疾病的病位,根据表证和里证的不同划分为表证和里证。
14.病位、病性、病因:中医诊断学中的三大诊断要素,是判断疾病的关键。
病位是指患病的部位;病性是指患者的病情;病因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
15.病位、病性、病因的判断: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主要依靠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等。
二、中医诊断学的要点1.望诊要点:望诊要点主要包括面色、舌脉、气色等。
面色主要是观察病人的面色是否苍白、发绀等;舌脉主要是观察病人舌头的舌质、舌苔、舌体等;气色主要是观察病人的气息是否和缓等。
《中医诊断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诊断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是()A. 四诊合参B. 辨证论治C. 辨证求因D. 辨证施治答案:A2. 以下哪项不属于中医四诊内容()A. 望诊B. 闻诊C. 问诊D. 切诊答案:D3. 下列哪项是面色苍白的表现()A. 黄色B. 白色C. 青色D. 黑色答案:B4. 舌质淡白,舌苔薄白,脉象细弱,属于()A. 阳虚B. 阴虚C. 气虚D. 血虚答案:D5. 下列哪项是里寒证的表现()A. 腹痛喜按B. 腹痛拒按C. 腹部冷痛D. 腹部热痛答案:C二、填空题6.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是四诊,包括()、()、()和()。
答案:望诊、闻诊、问诊、切诊7. 根据舌象可以判断人体的()、()、()和()。
答案:寒热、虚实、气血、脏腑8. 脉象包括()、()、()、()等。
答案:浮、沉、缓、弦9. 下列属于实证的是()、()、()。
答案:寒邪、湿邪、火邪三、判断题10. 望诊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体态等。
()答案:正确11. 问诊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病史、生活习惯等。
()答案:正确12. 切诊时,脉象有力表示邪气旺盛,脉象无力表示正气虚弱。
()答案:正确13. 舌质红,舌苔黄,脉象弦数,属于热证。
()答案:正确14. 腹痛喜按,得温则减,属于里寒证。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5. 简述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
答案: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是四诊合参。
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四诊全面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
16. 简述舌象在中医诊断中的意义。
答案:舌象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依据,通过观察舌质、舌苔、舌态等,可以判断人体的寒热、虚实、气血、脏腑等情况,为辨证论治提供重要依据。
17. 简述脉象在中医诊断中的意义。
答案:脉象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切诊了解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邪气的盛衰、正气的强弱,以及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中医诊断学核心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核心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中医诊断学核心知识点》①基本定义:中医诊断学呢,就是中医用来判断人得了啥病的一套学问。
简单说,就像是一个侦探,根据各种线索(病人的症状、体征等)来找出病因在哪里,病情是个啥状况。
②重要程度:在中医里,这可是特别重要的。
你想啊,如果诊断都错了,那后面治病就全乱套了。
就拿盖房子来说,诊断就像打地基,地基歪了,房子能好吗?它是整个中医治疗体系的开头一步,关系到能不能把病治好。
③前置知识:得有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像阴阳五行啦,经络气血这些概念。
就好比你要学数学里的微积分,你得先把加减乘除学明白一样。
如果阴阳五行都搞不懂,那就理解不了疾病的性质是寒还是热,是虚还是实。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中能帮医生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比如说,有人头疼得厉害,中医诊断后发现是风寒入侵,那就可以用祛风散寒的药来治。
要是没诊断对,乱用药,就可能让病人更难受。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中医诊断学在中医这个大体系里面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它上联中医基础理论,下接中医治疗学。
就像链条上的一个关键环节,哪头出问题它都受影响。
②关联知识:和中医基础理论关系紧密,像刚说的阴阳五行学说。
再就是和中药学、方剂学也有关,因为诊断完了就得用药治病啊。
假如诊断是肝阴虚,那开方就得用滋补肝阴的药,这药就是从中药学里选合适的来组成方剂。
③重难点分析:难为点:辨证是个较难把握的关键点。
辨证就是要分清病人的证型,像感冒有风寒证、风热证等不同类型,这得综合很多症状体征来判断。
我以前刚学的时候,面对一堆症状,感觉头都大了,有时得反复琢磨才能分清。
重点:四诊(望、闻、问、切)那必须得掌握扎实,这可是搜集诊断信息的主要手段。
就像厨师做菜,得先把食材(症状信息)准备好才能下锅炒(辨证论治)。
④考点分析:在中医的考试里超级重要。
考试中可能会出各种案例,让你去辨证,或者问一些四诊的内容。
有的时候会直接给个症状组合,让你判断证型,或者让你说出依据四诊判断这个证型的理由。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
以下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
一、望诊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和病情的诊断方法。
1、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的体现,包括神志、精神状态等。
得神者,神志清楚,两目灵活,面色荣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失神则表现为神志昏迷,或烦躁狂乱,或目睛呆滞,面色晦暗,呼吸异常,形体羸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
2、望面色面色能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气的消长。
正常面色为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面色苍白多为气血不足或阳虚;面色红赤多为热证;面色青紫多为气血瘀滞;面色发黄多为脾虚或湿困;面色发黑多为肾虚、寒证或水饮。
3、望形态观察人的形体和姿态。
肥胖者多痰湿,消瘦者多阴虚或气血不足。
肢体拘挛多为风邪阻络,手足抽搐多为肝风内动,颈项强硬多为邪气阻络。
4、望头面五官望头主要观察头颅的大小、形状和囟门的闭合情况。
望目要注意眼神、眼形、眼态和眼部分泌物。
望耳要观察耳的形态、色泽和听力。
望鼻要注意鼻的外形、色泽和分泌物。
望口唇要注意唇的颜色、润燥和形态。
望齿龈要观察齿和龈的形态、色泽。
5、望舌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
正常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
舌色的变化有淡白、红、绛、紫等。
淡白舌多主气血两虚、阳虚;红舌多主热证;绛舌多主热盛或阴虚火旺;紫舌多主气血瘀滞。
舌苔的变化有薄厚、润燥、腐腻等。
薄苔多为正常或病在表;厚苔多为病邪入里或痰湿、食积。
二、闻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1、听声音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能反映病情。
语声高亢洪亮多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寒证。
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微多为肺虚。
2、嗅气味口气、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气味异常也能提示病情。
口臭多为胃火炽盛;汗出腥膻多为湿热内蕴;排泄物恶臭多为热毒内盛。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是中医师进行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它通过四诊合参的方法,综合分析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来确定病因、病机、病情以及辨证论治的依据,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
以下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些重要考点总结。
一、四诊合参的基本方法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合参即根据四诊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体形等来了解其病情;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言语、呼吸、咳嗽声音等来获取信息;问诊是指医生与病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询问病史、症状、体征等;切诊是通过把握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病情。
综合分析四诊的结果,可以确定病人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依据。
二、病因病机的判断病因是指造成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是指疾病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过程。
中医诊断学要求病因和病机的判断要科学严谨,从六淫、七情、饮食等方面综合分析,通过望诊、闻诊、问诊等方法来确定。
病因病机的判断对于辨证论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辨证论治的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
辨证是指根据病人的病因、病机、病症等信息,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候,从而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有辨寒热、辨虚实、辨阴阳、辨表里、辨卫气营血等。
根据具体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草药调理、针灸、推拿、食疗等,以达到调理阴阳平衡、恢复人体健康的目的。
四、重点疾病的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学还包括了一些重点疾病的诊断方法。
例如,中医诊断肝病要注意观察病人的舌象、脉象,询问肝病的发生时间、诱因等,并结合病人的病症特点进行综合判断。
中医诊断肺病要观察病人的呼吸状况、声音、咳嗽特点等,并结合病人的舌脉状况进行判断。
中医还有针对心、脾、肾等重要脏腑的诊断方法。
这些重点疾病的诊断方法在实际临床中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五、诊断中的注意事项总之,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掌握好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对中医师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医诊断学是考试中容易得分和对学习其他临床科目有很大帮助的学科,就此,对中医诊断学在考试中常出现考点的内容进行了汇总,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重点内容,重点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望诊:一、望神中四种神态常考的是少神、假神及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假神尤为常考查的内容。
1。
得神的临床表现:精神良好,神志清楚,反应灵敏,两目精彩,面色红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作自如等。
反映脏腑精气充足,生命活动正常,为健康的表现。
2。
少神的临床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等。
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常见于素体虚弱者,或病情较轻,或病后恢复期.3。
假神的临床表现: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佳,神志清楚;或目无光彩,突然目光转亮;或久病面色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久病懒言少语,却突然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久病本无食欲,而突然欲进饮食或食量突然增加等.提示脏腑精气衰竭,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多见于临终之前.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二、望面色中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是重点中的重点。
考频率尤为高.1。
青色青色主血瘀、肝病、寒证、痛证、惊风.(1)面色淡青,多为虚寒证.(2)面色青黑,多为实寒证、剧痛,或肝病迁延日久.(3)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阳虚衰,心血瘀阻,或肺气壅塞.(4)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冷脉微,多属心阳暴脱证.2。
赤色赤色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火热炽盛的实热证。
(2)两颧潮红者,多属阴虚阳亢的虚热证.(3)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颧颊部嫩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
是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3。
黄色黄色主脾虚、湿证。
(1)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萎黄”。
常见于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者。
(2)面色淡黄而虚浮,称为“黄胖”。
属脾气虚弱,湿邪内盛。
(3)若面目一身俱黄,称为“黄疸”。
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属“阳黄”,乃湿热熏蒸为患;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乃寒湿郁滞所致。
(4)面色青黄(苍黄)者,多属肝郁脾虚。
4.白色白色主气血不足、寒证、失血证。
(1)面色淡白无华,舌、唇色淡者,多属气血不足。
(2)面色(白光)白者,多属阳虚证。
(3)面色苍白(白中透青)者,多属阳气暴脱之亡阳证;或阴寒凝滞,血行不畅之实寒证;或大失血之人。
5。
黑色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
(1)面黑黯淡者,多属肾阳虚。
(2)面黑干焦者,多属肾阴精亏虚.(3)眼眶周围色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4)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由瘀血久停所致。
三、面部分候脏腑:考试中有出现过此方面的考点。
因此此部分内容也不容忽视。
《素问·刺热》分候法:以额部候心,鼻部候脾,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颏部候肾。
《灵枢·五色》面部名称及所候脏腑现用名称:额;《灵枢•五色》名称:庭(颜);所候脏腑:首面。
现用名称:鼻尖;《灵枢•五色》名称:肝下(面王、准头);所候脏腑:脾。
现用名称:眉心上;《灵枢•五色》名称:阙上;所候脏腑:咽喉。
现用名称:鼻翼旁;《灵枢•五色》名称:面王以上;所候脏腑:小肠。
现用名称:眉心;《灵枢•五色》名称:阙中;所候脏腑:肺。
现用名称:鼻翼;《灵枢•五色》名称:方上;所候脏腑:胃。
现用名称:鼻根;《灵枢•五色》名称:阙下;所候脏腑:心。
现用名称:颧骨下;《灵枢•五色》名称:中央;所候脏腑:大肠。
现用名称:鼻柱;《灵枢•五色》名称:下极之下(直下、年寿);所候脏腑:肝。
现用名称:颊;《灵枢•五色》名称:挟大肠;所候脏腑:肾。
现用名称:鼻柱旁;《灵枢•五色》名称:肝部左右;所候脏腑:胆。
现用名称:人中;《灵枢•五色》名称:面王以下;所候脏腑:膀胱、子处。
四、望头面五官:此部分内容涉及的内容较多,且繁杂,考试中常会涉及到,也是需要好好学习的内容。
1。
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是:瞳仁属肾,称为“水轮";目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胞属脾,称为“肉轮”.2。
唇之形态中重点掌握两个知识点,其他的内容也要有所了解。
(1)人中满唇反:为脾阳已绝。
(2)人中短缩,唇卷缩不能覆齿:为脾阴已绝.五、望小儿指纹中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是重点内容。
1。
浮沉(1)指纹浮而显露者,为病位较浅,见于外感表证。
(2)指纹沉隐不显者,为病邪人里,见于外感里证或内伤病证。
2.色泽(1)指纹鲜红者,多属外感表证。
(2)指纹紫红者,多属里热证.(3)指纹色青者,主疼痛、惊风。
(4)指纹紫黑者,为血络郁闭,病属重危。
(5)指纹色淡者,多属脾虚、气血不足等虚证。
(6)指纹深浓而暗滞者,多属实证,是邪气亢盛。
(7)指纹浅淡而枯槁不泽者,多属虚证,是正气虚衰。
3。
长短(1)指纹仅显于风关者,是邪气入络,邪浅而病轻。
(2)指纹达于气关者,是邪气入经,邪深而病重.(3)指纹达于命关者,是邪入脏腑,病情严重。
(4)指纹直达指端者,为透关射甲,病多凶险,预后不佳。
闻诊一、听声音中有两个概念需要记忆以及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謇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是此部分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1.新病音哑或失音多属实证,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壅肺,肺失清肃,邪闭清窍所致,即所谓“金实不鸣”。
2.久病音哑或失音多属虚证,多因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肺,以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即所谓“金破不鸣”。
3.谵语是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症状.属实证,多因邪热内扰神明所致,多见于温热病邪内入心包或阳明实热证、痰热扰乱心神等。
4。
郑声是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
属虚证,多因心气大伤,心神散乱所致,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
5。
独语是指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的症状.属阴证,多因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或气郁生痰,蒙蔽心窍所致,常见于癫病、郁病。
6.错语是指神识清楚,语言错乱,语后自知的症状.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所致,多见于久病体虚或老年脏气衰微之人;实证多为痰湿、瘀血、气郁等阻遏心神所致。
7.狂言是指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叫骂詈,登高而歌的症状。
多属阳证、实证、热证,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痰火互结,扰乱神明所致,常见于狂病、伤寒蓄血证。
8.言謇是指神志清楚、思维正常而吐字困难,或吐字不清,又称语言謇涩。
与舌强并见者,多因风痰阻络所致,为中风之先兆或后遗症.若因习惯而成者,不属病态。
二、呕吐内容中需要掌握的几个知识点:1.呕吐呈喷射状者多为热扰神明,或因头颅外伤,颅内有瘀血、肿瘤所致。
2。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为胃反,多属脾胃阳虚证.3。
口干欲饮,饮后则吐者为水逆,多属痰饮停胃,胃气上逆所致.问诊一、问寒热部分需要掌握的内容:1。
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不同和有关兼症,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恶寒重发热轻是风寒表证的特征。
(2)发热重恶寒轻是风热表证的特征。
(3)发热轻而恶风自汗是伤风表证的特征。
二、问疼痛是问诊中的重要内容,考试中常考.需要掌握十二种疼痛的性质与临床意义.1。
胀痛指疼痛带有胀满的症状.是气滞作痛的特点。
如胸胁脘腹等处胀痛,时发时止,多属肺、肝、胃肠气滞之证。
但头目胀痛,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的病证.2.刺痛指疼痛如针刺之状的症状。
是瘀血致痛的特点。
以头部及胸胁、脘腹等处较为常见。
3。
走窜痛指疼痛的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冲作痛的症状。
或为气滞所致,或见于行痹。
若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者,称为窜痛,多因肝郁气滞所致;若肢体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者,称为游走痛,多见于痹病的行痹。
4.固定痛指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的症状。
若胸胁脘腹等处固定作痛,多为瘀血所致;若四肢关节固定作痛,多因寒湿、湿热阻滞,或热壅血瘀所致.5.冷痛指疼痛伴有冷感而喜暖的症状。
是寒证疼痛的特点.因寒邪侵入,阻滞脏腑、组织、经络所致者,属实寒证;因阳气不足,脏腑、组织、经络失于温煦所致者,属虚寒证。
常见于腰脊、脘腹及四肢关节等处。
6.灼痛指疼痛伴有灼热感而喜凉的症状。
是热证疼痛的特点。
因火邪窜络,阳热熏灼所致者,属实热证;因阴虚火旺所致者,属虚热证。
常见于咽喉、口舌、胁肋、脘腹、关节等处。
7.绞痛指疼痛剧烈,如刀绞割而难以忍受的症状.多因瘀血、气滞、结石、虫积等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如心脉痹阻所引起的真心痛,结石阻塞尿路引起的腰腹痛,寒邪内侵胃肠所致的脘腹痛等,往往都具有绞痛的特点。
8.隐痛指疼痛轻微,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的症状。
是虚证疼痛的特点。
多因阳气精血亏虚,脏腑经脉失养所致。
常见于头、脘腹、胁肋、腰背等部位。
9。
重痛指疼痛伴有沉重感的症状。
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
常见于头部、四肢及腰部。
头部重痛,亦可因肝阳上亢,气血上壅导致。
10.酸痛指疼痛伴有酸软感的症状。
多因风湿侵袭,气血运行不畅,或肾虚、气血不足,组织失养所致.常见于四肢、腰背的关节、肌肉处。
11。
掣痛指抽掣牵引作痛,由一处连及它处的症状,也称引痛、彻痛。
多因筋脉失养,或经脉阻滞不通所致。
12。
空痛指疼痛带有空虚感的症状。
是虚证疼痛的特点.多因肾精不足,或气血亏虚,组织器官失养所致。
常见于头部、小腹部。
三、问头痛需要掌握的内容:(1)根据头痛部位不同,可辨识病在何经1)后头部连项痛:属太阳经头痛.2)前额部连眉棱骨痛:属阳明经头痛。
3)侧头部痛,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为甚者:属少阳经头痛。
4)巅顶痛:属厥阴经头痛。
5)头痛连齿者:属少阴经头痛。
(2)根据头痛的不同性质,可辨识病性的寒热虚实1)头痛连项,遇风加重者:属风寒头痛。
2)头痛怕热,面红目赤者:属风热头痛。
3)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者:属风湿头痛。
4)头痛绵绵,过劳则盛者:属气虚头痛.5)头痛眩晕,面色苍白者:属血虚头痛。
6)头脑空痛,腰膝酸软者:属肾虚头痛.四、问失眠中需要重点掌握临床常见四种失眠的类型:临床常见有四种类型:(1)不易入睡,甚至彻夜不眠,兼心烦不寐多见于心肾不交.(2)睡后易醒,不易再睡多见于心脾两虚。
(3)睡眠时时惊醒,不易安卧多见于胆郁痰扰。
(4)夜卧不安,腹胀嗳气多为食滞内停。
五、问口味中需要掌握的几种口味临床表现及意义.1。
口淡是指患者味觉减退,口中乏味,甚至无味的症状。
多见于脾胃气虚。
2。
口甜是指患者自觉口中有甜味的症状。
多见于脾胃湿热、脾虚.3.口黏腻是指患者自觉口中黏腻不爽的症状。
多由湿浊停滞、痰饮食积所致。
4。
口酸是指患者自觉口中有酸味,或泛酸的症状.多见于肝胃蕴热、饮食停滞。
5。
口涩是指患者自觉口有涩味,如食生柿子的症状.为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