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讲 5学时 ●宗教学的诞生 ●宗教学的分支学科与发展 ●宗教的界定 ●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在讲述本课的过程中,应指出中国宗教学研究和世界宗教学研究的渊源、联系以及存在 的重大差距;尤其要引导学生对宗教学定义进行灵活的把握与理解。 2.掌握宗教学起源与发展;宗教学定义;宗教学分支学科;我国宗教学研究 3.难点是宗教学定义 进一步阅读书目 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陈观胜、李培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导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 年。 陈麟书:《宗教学原理》,绪论部分,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 1999 年版。 卓新平:《西方宗教学研究导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0 年。 思考题 1.宗教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2.西方宗教学是由谁奠基的?中国宗教学近 20 年来的发展情况如何? 3.“宗教四要素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已有的各种宗教定义主要是从哪些方面界定宗教的?
3.具体要求: 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 态度和政策。增进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的了解,使大学生们有能力在掌握宗教学基础知识的 前提下,分析和认识各种宗教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宗教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 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1.宗教有无起源? 2.灵魂观念对于宗教的产生与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3.原始宗教产生的经济基础和认识论根源是什么? 4.原始宗教有哪些基本特点?
第三讲 古代民族宗教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三讲 5学时 ●主要民族宗教的形成 ●古代埃及宗教 ●古代巴比伦宗教 ●古代中国宗教 ●民族宗教向世界宗教发展
宗教学 教学大纲
宗教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英文):宗教学;The Study of Religion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48/3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思想政治专业教材、教学参考书: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宗教学包括对宗教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的宗教史学、对各种不同宗教进行比较研究的比较宗教学、对宗教史实加以现象描述和抽象归类的宗教现象学、探究人类精神心理对宗教的体悟以及信仰者的各种宗教体验的宗教心理学以及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地理学、宗教生态学等描述性学科,而广义的宗教学则增加了从哲学、世界观的角度对宗教本质、宗教意义、宗教概念进行研究和界说的宗教哲学、回顾总结人们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宗教的鉴别与批评的宗教批评学和对各种宗教信仰观念和神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宗教神学等规范性学科。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内容丰富,特点鲜明,重在讲解并评估宗教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
学习本课程的目标有二:1、掌握宗教与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基本的思维方法;2、应用宗教学与国际关系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不断演进的国际实践,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当今涉宗教国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注:实践包括实验、上机等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平台。
《宗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就是以当下热点的宗教生活问题基本的案例进行理论的研讨和案例的分析。
《宗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全员参与,积极展开讨论和辩论,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宗教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思维,从宗教学的视角去思考宗教生活中出现的基本问题。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课程的考核考试由平时成绩(40%)和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成绩(60%)两部分构成。
其中,平时成绩通过考勤、参与度、课堂讨论(Presentation)和平时作业等方。
宗教学概论 教学大纲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宗教学研究和宗教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为进一步的宗教学研究或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根据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将四大板块五个方面内容的顺序设计为:概论→历史→本质与功能→时代→宗教与社会主义。
这一顺序一方面根本颠倒了多数相关教材所设定的先讲宗教的要素和本质,后讲宗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传统顺序,更加符合逻辑与历史在历史的基础上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更加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事物的特殊本质到事物的普遍本质然后再到对其功能与作用的认识论顺序和规律;同时,这一顺序也比较充分地兼顾了该课程的经典内容与时代话题的并存与通融,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以及如何与我国社会主义相适应等现实问题。
整个课程1个学期18周,每周3学时,计54学时。
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内容章节学时
3
1.导论第1章:导论(宗教的定义与宗教学
的学科性质、学科结构与研究方法)
2. 历史版块第1章:宗教的起源 3
第2章:宗教的历史发展 3
第3章:现存的世界六大宗教(上下) 6
3. 本质板块第4章:宗教的要素 6
第5章:宗教的特殊本质 3
第6章:宗教的普遍本质 6
4. 当代版块第7章:当代宗教的国际现状与特征 3
第8章:宗教的世俗化 3
第9章:宗教对话与宗教多元主义 3
5. 中国版块第10章:中国宗教的历史与特征 3
第11章:宗教与社会主义 3
课堂讨论 3
实践教学 3
期中考试 3
注:本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中的章节和内容与本课程使用教材的章节和内容略有变动。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
2013年《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导论》课程代码:1039030069 学时:72学时学分:4学分理论学时:64学时讨论学时:4学时复习考试学时:4学时适用专业:宗教学本科专业一年级学生课程性质:宗教学专业必修课一、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认识宗教学授课学时:4课时教学要求:可以对宗教有怎样的认识;宗教是不是可以研究的,怎样研究;学这个专业能够做什么。
教学重点: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教学难点: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学研究中如何坚持“非信仰”和“客观”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度。
教学内容:一、宗教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⑴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⑵宗教学与宗教观⑶宗教学研究的社会意义宗教学对于各种具体宗教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宗教学可以为宗教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宗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宗教的认识.二、宗教学发展的历史梗概⑴宗教学产生的条件⑵麦克斯·缪勒与宗教学的独立⑶宗教学的发展与分期三、宗教学的性质与内容宗教学与宗教观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宗教学具有跨学科基础科学的性质。
宗教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的内在结构: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构成的基本要素;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学要研究宗教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宗教学包括人类对宗教的认识史。
四、学习、研究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没有信仰并不是划分科学态度的标准。
尊重宗教信仰者的信仰,并不等于理智上对宗教信仰的赞同。
客观主义立场对宗教研究者在研究中克服文化偏见,保持非宗教信仰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注意借鉴比较历史上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宗教的本质、要素及其逻辑结构授课学时:6课时教学要求:对宗教的本质多元化认识的启示—宗教的基本构成要素。
教学重点: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宗教的定义;宗教的本质分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的要素和逻辑结构。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二、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三、适用专业:历史学四、开课班级:16级历史教育班,五、学分:3分六、总学时:45学时七、基本教材:赖永海著:《宗教学概论》,人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八、课程简介: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宗教无论就时间的绵延或空间的广袤来看,都是人类社会的首要特征。
宗教在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类社会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
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变化和美好前景,但人类在认识自我及协调人际关系上并没有真正成熟,宗教在这些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
因此,有必要学习一些宗教学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介绍宗教学基本理论和宗教基本知识,包括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宗教的本质与特征、宗教的要素与类型、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与文化已经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等内容。
九、教学目的:宗教学概论这门课程旨在对世界诸宗教的起源、发展过程、普遍本质、发展规律作出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阐述,对宗教世俗化和宗教对话这些当代宗教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作出必要的介绍,使学生通过学习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对复杂的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
十、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该课程选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由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教师负责向学生讲授主要概念、理论和重点、难点问题。
在教学中一些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可采取学生讨论。
讨论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各组最后选择一个专题发言,其余同学可在每次发言后点评。
最后教师就学生的讨论做概括和总结。
采用多媒体教学,旨在将大量信息以画面与声音相结合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十一、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16级历史教育班)周次讲课时数教学内容(章节和题目名称)周次讲课时数教学内容(章节和题目名称)第一周4学时1、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1宗教学的研究对象1.2宗教学的研究方法1.2.1宗教学的前史与奠基第九周4学时4.宗教的起源与发展4.1 宗教的起源4.1.1 人类之处无宗教4.1.2 各种宗教起源论4.1.3 宗教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第二周2学时1.2.2人类学的方法与宗教人类学1.2.3社会学的方法与宗教社会学1.2.4心理学的方法与宗教心理学1.3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3.1青年马克思的宗教观第十周2学时4.2 宗教的历史发展4.2.1 原始宗教4.2.2 人为宗教4.3 宗教产生与发展的根源第三周4学时1.3.2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1.3.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以往宗教观的主要区别2.宗教的本质与特征2.1 什么是宗教第十一周4学时5.宗教与文化5.1 宗教与哲学5.2 宗教与科学5.2.1 宗教与科学的联系5.2.2 宗教与科学的斗争第四周2学时2.2 宗教的本质2.3 宗教的基本特征第十二周2学时5.3 宗教与文学艺术5.3.1 宗教与文学艺术的联系与区别5.3.2 宗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第五周4学时十一放假第十三周4学时5.4 宗教与道德5.4.1 宗教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5.4.2 宗教对道德的影响5.4.3 宗教的道德化与宗教道德的抽象性第六周2学时3.宗教的要素与类型3.1 宗教观念与宗教感情3.1.1 宗教观念3.1.2 宗教感情第十四周2学时6.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6.1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6.2 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宗教政策第七周4学时3.2 宗教的行为、组织与制度3.2.1 宗教行为3.2.2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第十五周4学时综合复习第八周2学时3.3 宗教的分类3.3.1 地域分类法3.3.2 人种——语言分类法3.3.3 哲学分类法3.3.4 形态分类法第十六周2学时期末考试(16级历史藏汉双语班)周次讲课时数教学内容(章节和题目名称)周次讲课时数教学内容(章节和题目名称)第一周2学时2、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4宗教学的研究对象1.5宗教学的研究方法1.2.1宗教学的前史与奠基第九周2学时4.宗教的起源与发展4.1 宗教的起源4.1.1 人类之处无宗教4.1.2 各种宗教起源论第二周2学时1.2.2人类学的方法与宗教人类学1.2.3社会学的方法与宗教社会学1.2.4心理学的方法与宗教心理学1.6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第十周2学时4.1.3 宗教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4.2 宗教的历史发展4.2.1 原始宗教第三周2学时2.宗教的本质与特征2.1 什么是宗教第十一周2学时4.2.2 人为宗教4.3 宗教产生与发展的根源5.宗教与文化5.1 宗教与哲学第四周2学时2.2 宗教的本质2.3 宗教的基本特征第十二周2学时5.2 宗教与科学5.2.1 宗教与科学的联系5.2.2 宗教与科学的斗争5.3 宗教与文学艺术第五周2学时十一放假第十三周2学时5.4 宗教与道德5.4.1 宗教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5.4.2 宗教对道德的影响5.4.3 宗教的道德化与宗教道德的抽象性第六周2学时3.宗教的要素与类型3.1 宗教观念与宗教感情3.1.1 宗教观念3.1.2 宗教感情第十四周2学时6.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6.1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6.2 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宗教政策第七周2学时3.2 宗教的行为、组织与制度3.2.1 宗教行为3.2.2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第十五周2学时综合复习第八周2学时3.3 宗教的分类3.3.1 地域分类法3.3.2 人种——语言分类法3.3.3 哲学分类法3.3.4 形态分类法第十六周2学时期末考试十二、参考书目①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宗教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社会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社会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本教材将首先介绍宗教社会学的性质与特点、研究对象与范围,然后介绍几种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宗教进行界定。
本教材将重点探讨宗教性的意义系统之获得与维系,分析神义论在宗教性意义系统中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并勘定宗教性的意义系统之社会实在基础;以功能主义的方法和理论分析宗教与社会秩序之间的互动,及宗教的各种功能;就世俗化与去世俗化两种势力和趋势的对立与共存--此为该教材新增内容--等问题进行深入和广泛的讨论,展现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各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并阐发授课者本人的理解;本课还将对举世瞩目的公共生活中的宗教(新增内容)、新兴宗教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将回归中国境遇,深入探讨宗教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复杂的互动关系,以期昭示正确理解中国境遇中的宗教问题之路径与视野。
二、课程教学要求为了教好、学好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讲究方式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向,介绍学科前沿动态,讲述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理论观点;学生应该按照教师的要求,阅读有关文献并积极完成关于社会现象的课堂讨论。
教师要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学生应积极进行思考,反思社会问题,并形成自己的正确观点,以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
有条件的话,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深入实际,进行社会调查研究。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学的一般理论;分析、讨论和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法;课堂讨论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4学时)1. 教学内容:(1)宗教社会学的性质与特点(2)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3)宗教社会学简史2. 重点、难点提示:(1)宗教社会学的性质与特点(2)宗教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范式第二章宗教社会学研究方法摘要(4学时)1. 教学内容:(1)研究类别的划分与若干重要概念简介(2)抽样(3)几种基本的研究方式2. 重点、难点提示:(1)研究类型的划分(2)研究方式第三章社会学视野中的宗教定义与本质( 4学时)1. 教学内容:(1)定义问题(2)本质问题再探(3)宗教的构成要素(4)宗教类型2. 重点、难点提示:(1)宗教类型第四章宗教性的意义系统(4学时)1. 教学内容:(1)宗教与意义系统(2)神义论问题(3)宗教意义的社会实在基础2. 重点、难点提示:(1)神义论(2)宗教意义第五章宗教与社会秩序(4学时)1. 教学内容:(1)宗教与秩序的维系(2)宗教的社会功能的复杂性(3)宗教与社会冲突(4)宗教与社会变迁2. 重点、难点提示:(1)宗教的社会功能(2)社会变迁第六章世俗化与神圣化:两股奔涌不息的浪潮(4学时)1.教学内容:(1)世俗化释义与世俗化理论简史(2)世俗化探源(3)世俗化的类型与表现形式(4)世界的去世俗化(5)世俗化与去世俗化的对立与共存2.重点、难点提示:(1)世俗化探源(2)世俗化与去世俗化的对立与共存第七章现代社会中的新兴宗教运动(4学时)。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导论(一)(二)学时学分:90学时,共5学分。
分为两个学期。
第1学期54学时,3学分,第2学期36学时,2学分开课对象:宗教学本科专业一年级学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各个高等院校宗教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宗教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导读性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为重要指导原则,通过对宗教的本质的探讨和要素分析;宗教现象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宗教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关系等多个视角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学科体系,掌握宗教学的相关理和研究宗教现象的立场、方法;能够科学地认识宗教的特性、本质和规律;理解宗教对社会、人生和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本课程的任务: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课程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西方宗教学理论的合理成果,对中国宗教史和世界宗教史的基本事实进行剖析和综合的比较,以“四要素”为主要内容,在“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体系”的理论框架内,对宗教学的学科体系进行梳理;综合历史上的宗教学研究成果对宗教现象做结构的分析、对宗教演化的历史做客观分析;以有别于西方语境下的宗教学叙事方式,加入中国的特色和本专业教师在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的成果,讨论宗教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关系。
为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分析宗教问题的立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基础。
需先修哲学原理课程,或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后续课程可以根据“编”的结构继续修习。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78学时;讨论及其他实践环节12学时;论文4学时(非授课时间完成)。
作业与考核方式:两个学期均为期中开卷考试;期末为闭卷考试。
第一学期考核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第二学期注重分析能力的提高。
在第一学期安排读书报告一次,第二学期则安排读书报告一次,集体论文写作和个人论文写作各一次。
成绩计算:平时10%,以出勤情况和讨论发言结合计入成绩;期中30%,以平时作业和期中考试结合计入成绩;期末60%,以闭卷考试分数计入成绩。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历史专业任选课。
本课程大纲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原则,结合宗教学前沿科研成果,使本课程讲授能帮助学生了解宗教学的一般原理;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知;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我国的宗教政策。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对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和要素,以及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能够使学生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进而能科学地认识宗教的特性、本质和规律,掌握宗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宗教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要素以及宗教的类型,以及对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起源、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
重点阐释宗教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宗教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
(四)教学时数:36课时(五)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一、二次课堂讨论。
(六)选用教材: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二、本文第一讲宗教学概述教学要点:什么是宗教学;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学的分支学科。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宗教学。
(1)第二节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1)第三节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1)第四节宗教学的分支学科。
(1)第二讲宗教的本质、要素及类型教学要点: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基本要素;宗教的分类。
教学时数:7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宗教概念的界定。
(1)第二节宗教的本质。
(1)第三节宗教的基本要素。
(4)一、宗教观念二、宗教情感三、宗教行为四、宗教组织第四节宗教的分类。
(1)第三讲宗教的起源及发展教学要点:有关宗教起源的理论;原始宗教;民族宗教。
教学时数:7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宗教起源理论。
(2)第二节原始宗教。
(2)第三节民族宗教。
《宗教学概论》导论-段德智教授、黄超博士
2、宗教与中国艺术
△中国绘画: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 △中国雕塑/三大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云岗石窟
(二)宗教与社会科学(国际政治) 宗教与社会科学(国际政治) 1、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 亨廷顿: 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 1996) (1996) 世界冲突-文明冲突- ▲ 世界冲突-文明冲突-宗教冲突 2、地区冲突与宗教冲突 中东问题-科索沃问题-克什米尔问题- ▲ 中东问题-科索沃问题-克什米尔问题- 北爱尔兰问题
(5)马克思与宗教研究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解放作用”:《基督教的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解放作用”:《 本质》(恩格斯:《终结》 本质》(恩格斯:《终结》1-4P222) 4P222) △早年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 1844)-《 △早年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1844)-《神 圣家族》 1844-45) 圣家族》(1844-4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篇文章第一句话:“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黑格 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 纲领。”(同上) 结论:你真想享有本真的哲学思想?真想成为哲学 家?
(4)德国古典哲学家与宗教神学研究
△康德:三大批判/五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1781)-《神学原则在哲学中的 纯粹理性批判》 1781)-《 运用》 1788)-《实践理性批判》 1788)-《 运用》(1788)-《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 断力批判》 1790)-《理性范围内的宗教》 1793) 断力批判》(1790)-《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 ☉宗教学=“纯粹哲学领域中” “在纯粹哲学的领域中,我对自己提出的长期工作计划, 就是要解决以下的三个问题:1、我能(Kann)知道什 就是要解决以下的三个问题:1、我能(Kann)知道什 么?(形上学)2、我应(soll)作什么?(道德学) 么?(形上学)2、我应(soll)作什么?(道德学) 3、我该(darf)希望什么?(宗教学),接着是第四 、我该(darf)希望什么?(宗教学),接着是第四 个,最后一个问题:人是(ist)什么?(人类学)。” 个,最后一个问题:人是(ist)什么?(人类学)。”
宗教学教学大纲.(06.5.10)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概论(英文翻译)Studies of Religion一、课程目的、任务:通过本课教学、阅读与实地调查,使学生初步掌握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初步了解宗教现象的本质与形式,初步具备独立分析、判断宗教现象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宗教学简史,宗教学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宗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课堂讲授,多媒体配合,课外布置阅读,撰写中期读书笔记或评述。
参观宗教活动场所,与宗教人士和信仰群体就实际宗教问题直接交谈,或由宗教人士实地介绍宗教活动场所之宗教建筑、器物及宗教仪式活动的宗教象征意义,以实现宗教学理论与实践及现实结合。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马克斯·缪勒著:《比较神话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泰勒:《原始文化》,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
杜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
威廉·詹姆士:《宗教经验之种种》,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晓朝:《宗教学导论》,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黄海德主编:《宗教与文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陈华文:《文化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平时成绩占40%,采用课堂考勤及课堂提问、期中写读书报告等形式进行;期末考试成绩占60%,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六、讲授大纲:(两级目录)第一章宗教学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一节宗教学研究对象及宗教定义第二节宗教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宗教学—历史与理论第一节宗教学简史第二节宗教学理论第三章宗教意识第一节宗教信仰第二节宗教观念第四章宗教经验(情感与体验)第一节宗教经验及其各种表现第二节宗教经验的原因和对象第三节获得宗教经验的方式第五章宗教行为和活动第一节巫术第二节宗教禁忌第三节献祭与祈祷第六章宗教组织与制度第一节宗教组织和教会科层制度第二节宗教组织的核心人物——僧侣第七章宗教与文化的一般关系第一节文化概说第二节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七、教学时数分配:。
宗教学概论讲义
宗教学概论绪论宗教学学科源流及进展一、宗教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美国文化史和宗教史学家克里斯托弗·道森强调:“伟大的宗教是伟大的文明赖以建立的基础。
”对于西方宗教学研究,麦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uller,1823—1900)、爱德华·泰勒(Edward B.Tylor,1832—1917)、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年)、艾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和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六人最为重要。
一、宗教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1背景:一些东方学学者,接触了大量的宗教资料;现代科学思维,打破了唯我独尊的宗教传统思维。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人们对宗教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而近代基督教海外传教活动也为之提供了接触其他宗教的众多机会。
到17、18世纪时,一些欧洲学者开始对宗教系统研究,出现了一批描述宗教现象和宗教历史的著作,如赫尔伯特的《论异教》、休谟的《自然宗教史》和布罗塞的《论物神崇拜》等。
18、19世纪之交,西方学者开始接触并研究古代印度、波斯和埃及的宗教经典。
1771年,法国学者杜白隆法译了波斯古经《阿维斯陀》,此后又用拉丁文译出印度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
德国学者格罗德芬于1802年破译楔形文字成功。
法国学者商博良也因1822年译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成果而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
许多学者还展开了对古巴比伦宗教文献的整理研究。
这样,埃及学、亚述学、伊朗学、印度学、希伯来学等新学科相继奠立,它们为系统研究宗教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和先进的研究手段。
这一时期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也为宗教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西方人类学者对尚处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阶段的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土著民族进行调查研究,搜集到有关原始文化及宗教的重要材料,出版了大量学术论著。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篇: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概论 A Survey of the Study of Religion 课程编码:Z211206 总学时/总学分:54/3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54/3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0 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开课单位:政法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2.课程目的:宗教学是以宗教一般为研究对象,以存在于社会、历史之中的宗教现象为客体,考察其观念、行为、组织的形式和内容,研究其起源与演变的过程及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并探索其性质、规律和社会作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态度和政策。
3.具体要求: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态度和政策。
增进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的了解,使大学生们有能力在掌握宗教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分析和认识各种宗教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宗教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讲宗教学与宗教的界定【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讲5学时●宗教学的诞生●宗教学的分支学科与发展●宗教的界定●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教学要求】具体要求1.在讲述本课的过程中,应指出中国宗教学研究和世界宗教学研究的渊源、联系以及存在的重大差距;尤其要引导学生对宗教学定义进行灵活的把握与理解。
2.掌握宗教学起源与发展;宗教学定义;宗教学分支学科;我国宗教学研究3.难点是宗教学定义进一步阅读书目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陈观胜、李培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导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
《宗教学概论》课程强调文化包容,培养尊重多样性与促进宗教和谐的社会责任感
宗教信仰:信仰对象、信仰内容、信仰方式等
宗教文化:宗教建筑、宗教仪式、宗教节日等
宗教与社会:宗教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宗教和谐
宗教和谐的定义和意义
宗教和谐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宗教和谐的实践和案例
宗教和谐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教学方法
章节副标题
04
理论教学
讲解宗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01
02
介绍宗教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教学材料: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和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宗教学知识
添加标题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添加标题
实地考察资源
宗教场所:寺庙、教堂、清真寺等
宗教活动:节日庆典、礼拜、朝圣等
宗教文化:宗教艺术、宗教音乐、宗教建筑等
宗教文献:经典、教义、历史文献等
教师资源
教师背景:具有宗教学专业背景的教师
添加标题
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添加标题
研究领域:专注于宗教学研究,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
添加标题
宗教学概论课程大纲
单击添加副标题
模板学院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课程简介
03
课程内容
04
教学方法
05
课程评价
06
教学资源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1
课程简介
章节副标题
02
课程目标
培养跨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宗教信仰的能力
掌握宗教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理解宗教在社会、文化和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课程性质
《宗教学》教学大纲.doc
《宗教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54总学分:3开课学期:第1学期适用专业:历史学先修课程: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及历史教育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对宗教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学生通过学习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对复杂的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本课程将在系统介绍宗教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讲授宗教的本质、结构、当代宗教的发展等问题,引导学生在了解宗教历史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宗教观。
基本要求:在系统讲授宗教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对学生学好本课程提出以下要求:其一,掌握宗教学学科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其二,掌握宗教属性和宗教本质理解宗教的不同和具体内涵;其三,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知识;其四,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三、教学时数分配总计时数章次讲授内容讲授时数技能或实验时数一什么是宗教学3课时3二什么是宗教6课时6三宗教学的分支学科9课时9四宗教的基本结构12课时12五世界宗教概说18课时18六中国的宗教理论和政策6课时6合计5454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第一章什么是宗教学(3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宗教学产生的背景、宗教学的研究方法和中西方宗教学发展的历程。
着重把握宗教学的产生、西方宗教学的研究历程、中国宗教学的研究历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宗教学发展的线索。
【教学主要内容】一、宗教学概说二、西方宗教学研究的历程三、中国宗教学研究的历程第二章什么是宗教(6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什么是宗教、宗教研究的方法。
着重把握历史上对宗教本质的理解、宗教要素说的内容、宗教研究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宗教定义。
难点:宗教的构成元素说。
【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宗教的本质一、历史上的宗教定义二、宗教的要素第二节宗教研究的基础一、宗教的基础二、宗教研究的基础三、如何对待多元化的宗教—冲突或对话第三章宗教学的分支学科(9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主要的宗教学分支学科,着重了解宗教人类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宗教文化学的特点和主要问题。
宗教与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与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宗教与文化》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3110032(二)课程英文名称:Religion and Culture(三)开课对象:全校学生(四)课程性质:宗教与文化是哲学学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该课程也是面向大学生的一门综合教育选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宗教与文化的关系的多方面研究,揭示宗教现象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
(五)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增进当代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的了解,使大学生们有能力在掌握宗教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分析和认识各种宗教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宗教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并籍此培养学生对宗教研究的理论兴趣。
(六)教学内容:该课程主要对宗教的本质、基本特征、基本要素和宗教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并对宗教的起源与历史发展进行了追溯;简介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世界宗教;在文化层面通过宗教与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和道德等的关系的探讨,说明宗教对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 18 学时分数: 1 学分(八)教学方式(五号宋体加粗)以基本理论的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辅之以学生的课堂讨论。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查。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综合考查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宗教的本质与宗教学概论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宗教和宗教学及宗教的本质、基本特征、基本要素与类型和宗教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宗教及其本质一、什么是宗教二、宗教的本质三、宗教的基本特征四、宗教与迷信第二节宗教学概论一、宗教学的形成二、宗教学的基本内容三、宗教学的发展第三节宗教的要素与类型一、宗教观念二、宗教情感三、宗教组织与制度四、宗教行为(宗教规范)五、宗教的分类考核要求:1、宗教的本质(识记)2、宗教的基本特征(识记)3、宗教的要素与类型(了解)4、宗教与迷信(领会)第二章宗教的起源与发展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各种宗教起源论及宗教产生与发展的心理根源、认识论根源和社会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概论 A Survey of the Study of Religion课程编码:Z211206总学时/总学分:54/3理论学时/理论学分:54/3实验学时/实验学分:0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开课单位:政法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2.课程目的:宗教学是以宗教一般为研究对象,以存在于社会、历史之中的宗教现象为客体,考察其观念、行为、组织的形式和内容,研究其起源与演变的过程及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并探索其性质、规律和社会作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态度和政策。
3.具体要求: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态度和政策。
增进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的了解,使大学生们有能力在掌握宗教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分析和认识各种宗教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宗教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讲宗教学与宗教的界定【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讲5学时●宗教学的诞生●宗教学的分支学科与发展●宗教的界定●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教学要求】具体要求1.在讲述本课的过程中,应指出中国宗教学研究和世界宗教学研究的渊源、联系以及存在的重大差距;尤其要引导学生对宗教学定义进行灵活的把握与理解。
2.掌握宗教学起源与发展;宗教学定义;宗教学分支学科;我国宗教学研究3.难点是宗教学定义进一步阅读书目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陈观胜、李培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导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
陈麟书:《宗教学原理》,绪论部分,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1999年版。
卓新平:《西方宗教学研究导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0年。
思考题1.宗教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2.西方宗教学是由谁奠基的?中国宗教学近20年来的发展情况如何?3.“宗教四要素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4.已有的各种宗教定义主要是从哪些方面界定宗教的?第二讲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二讲5学时●原始宗教的产生●宗教与神话●宗教与崇拜●宗教与巫术●原始宗教的特点【教学要求】具体要求1.通过讲授“宗教”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和外国语境中的不同的来源,加强学生对宗教本质、宗教特征、宗教定义以及宗教与迷信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正确的理解与把握。
2.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注意灵活把握宗教的定义,不可拘泥于一种固定定义。
3.区别宗教与迷信进一步阅读书目弗雷泽:《金叶》,《金枝》选译本,汪培基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出版社,1986年怕林德:《非洲传统宗教》,张治强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马昌仪:《中国灵魂信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思考题1.宗教有无起源?2.灵魂观念对于宗教的产生与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3.原始宗教产生的经济基础和认识论根源是什么?4.原始宗教有哪些基本特点?第三讲古代民族宗教【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三讲5学时●主要民族宗教的形成●古代埃及宗教●古代巴比伦宗教●古代中国宗教●民族宗教向世界宗教发展【教学要求】具体要求1.了解世界性宗教。
2.把握古埃及语巴比伦宗教的特点。
3.重点掌握中国宗教的特点。
进一步阅读书目牟钟鉴:《中国宗教与文化》,巴蜀书社,1989年。
于殿利、郑殿华:《巴比伦古文化探研》,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张荣明:《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李铁匠:《长河落日——巴比伦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思考题:1.原始宗教进入古代文明社会以后朝着什么方向发展?2.世界宗教史上最重要的民族宗教有哪些?3.国家宗教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中国宗教法性传统宗教起着什么样的历史作用?5.在民族宗教向世界宗教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因素在起作用?第四讲宗教与古代哲学【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四讲5学时●宗教与希腊哲学的起源●神灵观念的理性化与希腊理性神学●希腊化时期的宗教与哲学●基督教接纳希腊哲学【教学要求】具体要求1.了解希腊哲学的起源。
2.把握希腊化时期的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3.重点掌握基督教进一步阅读书目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范明生:《晚期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晓朝:《希腊宗教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晓朝:射申秘与理性的交融》,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思考题1.宗教对于希腊哲学的诞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2.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希腊哲学家对希腊宗教的批判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3.为什么说西方理性神学源于希腊哲学家对神的思考?4.希腊哲学与基督教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五讲佛教基本知识【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五讲5学时●佛教的创立与发展●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经典●佛教的主要礼仪【教学要求】具体要求1.了解佛教的起源。
2.把握佛教的基本教义。
3.重点掌握主要佛典的内容。
进一步阅读书目方立天著:《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8年。
陈兵、邓子美著:《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民族出版社,北京,2001年。
思考题1.“佛”或“佛陀”是什么意思?2.“四圣谛”指的是什么?3.如何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4.佛教传人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第六讲基督教基本知识【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六讲5学时●基督教的前身●基督教的诞生与发展●基督教的经典●基督教的核心信仰与基本礼仪【教学要求】具体要求1.了解基督教的发展史。
2.把握基督教的圣典——《圣经》-主要内容。
3.重点掌握基督教的核心信仰与基本礼仪。
进一步阅读书目【英】罗伯逊:《基督教的起源》,宋桂煌译,三联书店,北京,1958年。
【德】大卫.弗里德里希。
施特劳斯:《耶稣转》,商务印书馆,北京,1981年。
【英】约翰。
托兰德:《基督教并不神秘》,商务印书馆,北京,1982年。
【英】穆尔:《基督教简史》,商务印书馆,北京,1981年版。
【美】沃尔克:《基督教会史》,孙善玲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北京。
王晓朝:《罗马帝国文化转型论》,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北京。
思考题:1.基督教有哪三大主要派别?2.基督教的主要经典有哪些?3.基督教的基本信仰是什么?第七讲伊斯兰教基本知识【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七讲5学时●伊斯兰教的诞生与发展●伊斯兰教基本信条●伊斯兰教的礼仪●伊斯兰教的经典●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教学要求】具体要求1.了解伊斯兰教的诞生与发展史。
2.把握《古兰经》的主要内容。
3.重点掌握伊斯兰教基本信条与礼仪进一步阅读书目(略)第八讲宗教的基本要素【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八讲5学时●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宗教礼仪●宗教器物【教学要求】具体要求1.了解宗教的主要礼仪。
2.把握宗教的组织结构。
3.重点掌握器物性宗教。
进一步阅读书目张志刚:《宗教文化学导论》,东方出版社,北京,1996年。
王晓朝:《罗马帝国文化转型论》,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1年。
思考题:1.宗教文化研究与一般文化研究是什么关系?2.包括宗教传播在内的文化传播有哪些规律性?3.什么叫外来宗教本土化?4.为什么外来宗教本土化是一种必然现象?第九讲宗教与道德【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九讲5学时●宗教与道德在文化系统中的不对称●以信仰为中介把握宗教与道德的关系●宗教伦理的共通准则●发挥宗教道德在现时代的积极作用●倡导和平与宽容的伦理原则【教学要求】具体要求1.了解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2.把握伦理道德的内涵。
3.重点掌握宗教伦理的共通准则。
进一步阅读书目[美]坎默著,王苏平译:《基督教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美1罗斯特著,赵稀方译:《黄金法则》,华夏出版社,2000年。
[德)fL汉思、库舍尔著,何光沪译:《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1997年。
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商务印书馆,2001年。
王月清:《中国佛教伦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王作安、卓新平主编:《宗教:关切世界和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董群:《禅宗伦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思考题:1.为什么说“道德金律”可以成为最基本的人类道德共识?2.全球伦理的有什么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3.中国维护宗教信仰自由原则有哪些成功经验?4.积极开展宗教间对话对于促进世界和平有什么重要作用?第十讲宗教与科学【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十讲5学时●原始时代的融为一体●古代的分化与分立●近代的矛盾与冲突●现代的调适与共存●二者关系的若干种模式【教学要求】具体要求1.了解西方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宗教。
2.把握宗教中的科学如何绽出。
3.反省东方文化为什么不能孕育出科学。
进一步阅读书目霍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李申主编:《高科技与宗教》,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罗素:《宗教与科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
彼得斯、王丕盛、本纳德编:《科学与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2年。
思考题:1.2.在古代社会,科学为何被包含在宗教之中?3.在西方近代社会,宗教与科学的冲突和对立原因何在?4.宗教神学与自然科学从思维方式上考察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异?5.当代宗教与科学应当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之中?第十一讲宗教与中国文化【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十一讲 4学时●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动态互补●中国民间宗教【教学要求】具体要求1.了解中国文化的特性。
2.把握宗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3.跟踪中国宗教的发展趋势。
进一步阅读书目牟钟鉴:《中国宗教与文化》,巴蜀书社,1989年。
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8年。
张志刚:《宗教文化学导论》,东方出版社,北京,1996年。
参考题:1.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包括哪些基本要素?2.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宗教性?3.为什么说本土化是外来宗教融人中国文化的惟一通道?4.中国民间宗教有哪两种发展趋势?三、参考教材(使用教材)吕大吉:《宗教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主要参考书目):1、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吕大吉:《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