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第三只眼看“有效教育”

合集下载

教育的第三只眼精彩片段作文

教育的第三只眼精彩片段作文

教育的第三只眼精彩片段作文教育的第三只眼,就是我们的心灵。

它不仅能看到我们的优点,还能看到我们的缺点。

它不仅能让我们变得更好,还能让我们更快乐。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我的教育的第三只眼的故事。

我记得小时候,我是一个非常调皮捣蛋的孩子。

我喜欢到处乱跑,喜欢捉弄别人,喜欢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每次被老师批评的时候,我都会觉得很委屈,觉得老师不理解我。

但是,我的父母从来没有放弃过我。

他们总是耐心地教育我,告诉我做人要诚实守信,要尊重别人,要有责任心。

他们说,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的话,那么就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渐渐地,我开始明白了他们的用心良苦。

我开始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不再调皮捣蛋了。

我开始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有责任心。

我发现,原来做一个好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我可以和朋友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我可以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赞扬;我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

当然啦,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

有时候我会感到很迷茫、很无助;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很无能。

但是每当我遇到这样的时候,我的教育的第三只眼就会帮助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会告诉我:“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放弃自己,因为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有了它的帮助,我就能够克服所有的困难和挫折,走向成功的道路。

现在想起来,我真的非常感激我的教育的第三只眼。

如果没有它的话,我可能还会一直走错路;如果没有它的话,我可能永远也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呢,我想对大家说:请珍惜你们自己的教育的第三只眼吧!让它帮助你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让它帮助你们成为更好的人;让它帮助你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用第三只眼看“有效教育”

用第三只眼看“有效教育”

用第三只眼看“有效教育”可能很少有领导像我这样认真地去了解“有效教育”、认识“有效教育”了!两年来,我到三中、四中、五中、七中、九中、**初中、**中学、**二中听了很多次课,目的很清楚,专听“有效教育”课。

在听课前,曾于2010年10月23日到广西柳州市参加“全区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大会”,用整整两天时间认真邻听了我国“有效教育”专家孟照彬的“有效教育”讲座,也曾专门阅读了有关“有效教育”的书籍,阅读了孟照彬教授的专著。

“有效教育”真的很“有效”吗?以下我以我多次的学习和听课为基础谈我对“有效教育”的看法,且将它作为我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汇报。

我的认识一、效果上,“有效教育”“雷声大,雨点小”教师方面,“有效教育”在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实践了八年,成就了近十个特级教师,培养了一批成绩突出的教育科研工作人员,带动了一批有想法有冲劲的年轻老师。

学生方面,“有效教育”确实培养了一些富有个性和创造精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成绩是有的,但是,这与广西玉林市玉州区近五千的老师和超七万的学生相比,实在是个小数目。

与广西玉林市玉州区“有效教育”在全国、全区的“雷声”相比,这些效果实在是“雨点小”。

二、形式上,“有效教育”庞杂、繁琐“有效教育”按其自述,它有十分庞杂和繁琐的存在形式或表现形式。

孟照彬自己介绍说“‘EEPO有效教育’是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它涵盖了五大教育猜想所组成的理论范畴、八大技术方式所组成的操作范畴以及四大方法范畴。

”“是一个介于方法和方法论之间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操作系统”“按基本教学方式的排序,我们应该把它简称为第六种教学方式。

”“‘第六种教学方式’有两个基本范畴和一个操作系统。

”从“有效教育”的形式上看,其自我介绍就包含了几个直接表征其庞杂和繁琐的字或词:“庞大”、“五大”、“八大”、“四大”、“体系”、“系统”。

用一个字来形容它,就是“大”。

三、内容上,“有效教育”深奥、玄虚作为一名热爱科学和传播科学的公民,我从小学过《皇帝的新装》,所以,从来不掩饰我对“有效教育”的“无知”:2010年10月23日我参加在广西柳州市举行的“全区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大会”,接下来的第二、三天,在广西柳州高中我全天很认真地接受了孟照彬教授的“有效教育”培训。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1500字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1500字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1500字《教育的第三只眼》是一本非常引人思考的教育专著。

书中,作者以鲜明的观点和深入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当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方向和方法。

阅读完《教育的第三只眼》,我深受触动,不禁对现行教育体系进行了反思。

首先,书中对于当前教育的批判性分析令我深思。

现代社会,教育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即培养未来人才,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然而,目前的教育体系却存在一系列问题。

作者指出,教育过于强调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这种倾向性教育使学生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丧失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能力。

而实际上,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其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我深感当前教育体系的弊端,这促使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意识到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此外,《教育的第三只眼》还对于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作者认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学习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取大量的知识。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应该转变为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批判性思考,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出更加具有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的人才。

在书中的案例分析中,作者通过对一所实验学校的观察,揭示了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这所学校采用了一种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和发展的空间。

这种教育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并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领导力的学生。

我深感到这种教育模式的可贵之处,它不仅在理论上证明了正确性,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这让我对现行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怀疑,并希望能有更多的学校能够借鉴这种成功的经验。

总之,阅读《教育的第三只眼》让我对现行的教育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激发了我对教育改革的兴趣和思考。

教育需要“第三只眼”

教育需要“第三只眼”

教育需要“第三只眼”作者:苏峰来源:《小学德育》2009年第19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如今行为特殊的孩子越来越多。

如果不加强对特殊孩子教育的研究,必然会延误这些孩子的发展,也会制约班集体的建设,影响学校整体教育的成效。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校几年前就开始了“德育导师制”的教育尝试。

在“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了教师与特殊孩子“大手拉小手”的帮扶机制。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观察、谈话、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孩子成长给予积极的影响和引导,促使孩子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从俯视到平视,从冷落到关注,从怒斥到宽容,从无奈到有方……引导特殊孩子的教育走向成功的,是教育者的“第三只眼”。

[案例1]玩“深水炸弹”的小马劳动课前,小马去找小卢玩耍,发现小卢的桌上放了一瓶“502”胶水,玩性大发。

他把“502”当成一枚导弹,玩起了发射深水炸弹的游戏,胶水瓶一次次地掉在桌子上。

几次之后,瓶盖突然炸开了,胶水溢在桌子上,又溅到旁边同学的衣服上,桌上放着的一把塑料尺子也沾满了胶水。

小马发现手上有胶水,连忙跑去洗手。

小卢回来后发现,尺子已被牢牢地粘在桌子上拿不起来了。

小马是个非常“好动”的孩子。

在出操的队伍里,他小动作不断;在课堂学习中,他经常左顾右盼;在课间的连廊里,他玩得左突右闪,是个令老师头疼的“调皮蛋”。

一次次的告诫,换来的总是老师无奈的一声叹息。

德育导师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小马在劳动课上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有超强的拼装能力,从一次偶然的谈话中还得知,小马酷爱赛车。

导师发现,小马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全无平时的“好动”和“浮躁”,显得格外专注。

这不就是小马的“闪光点”吗?怎样帮助小马扬“长”避“短”,获得个人的成长呢?正在德育导师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机会来了——区里要举行一次车模拼装比赛。

德育导师当即拍板,给小马一次机会,全力支持他参加这次比赛,并适当减免他的一些作业,让他全身心投入训练。

第三只眼睛看教育

第三只眼睛看教育

■讲座题目:第三只眼睛看教育(一个局外人对教育的观察与思考)■主讲者:沈举(Justin Shen,详见附件一)■讲座内容:1.开场白1.1Work Shop I(课堂演练)自我介绍1.2我与教育的关系我为何关注教育2.教育的使命2.1 激变中的世界对世界万物的重新思考与定义2.2 中国的崛起2009年后的中国和世界大国应为人类的和平与幸福做出贡献,举世敬仰!2.3 面向未来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查尔斯·艾迪(英)的新世纪教育观:教育的精髓是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普世价值3.“客户”的期望3.1 市场导向如何服务意思的形成?学生是客户?产品?“应试”向“应市”、满足多元化需求教育转变3.2 “产品”质量室内(10%IQ) +室外(80-90%EQ+AQ )=Achievement / 成就学生时代须养成的文明习惯和公关常识4.教育效率(Efficiency)与效力(effectiveness)的平衡4.1 效率分组头脑风暴:名校差校的主要区别在哪?Work Shop II开场白(分组进行)如何激发学习热情?4.2效力老师的师德:信仰-思想-行为-习惯-结果学生素质的培养(北京、上海为何低分进好校)持久的动力和幸福感5.教师的素质与责任5.1 Work Shop 3体验组织和管理是如何出现的5.2自身素质“教师职业专业化”要求兼专家和教育家于一身责任心/感:英女王和西点军校的定义(北大文章);业绩从何而来?时间管理什么是智慧?5.3 管理素质知识工作者=管理者?(Q)管理基础知识:管理的要务(SOP,麦当劳)、额外工作(贡献与成功)管理万能工具:“5W1H”(有效沟通)戴明环“PDCA”(画图);如何做好值日?TQC (质量管理);(画图)鱼刺图(因果分析)等(画图)学习与教导型组织(OJT)的建立和执行,5.4 责任和义务取长补短:国内外教育不同及美育教育要引导孩子们主动寻找好书看,听好歌、看好的艺术品…不要被送上门的“垃圾”迷惑(启蒙并刻录在孩子的脑海)6.教育的趋势与创新6.1 机会产业崛起、服务业兴盛等使教育成为最可能出现新的商业模式的产业教育不光是为广大工农兵服务,要精细化/细分市场运作6.2 创新思考:教育的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和难度在哪?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和学者是怎样形成的?7.结语与交流收获?什么是“面市”教育:“Do The Right Things Right & do the things right”中国呼唤“诺贝尔”,更呼唤有自尊的劳动者群体(一个让我尊敬、放心的油漆工)推荐书及文章:。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
起初是被书名深深吸引的,人人都有两只眼睛,那“教育的第三只眼”到底是什么呢?我带着一丝疑惑和好奇翻开了这本书,初读本书后有了自己的一时感悟……如书中所写,对于每一个教育人来说,教育依然很美好,教育真的可以很美好,教育真的可以更美好!因为我们可以开启教育的“第三只眼”,跳出我们的“肉眼”,修炼出教育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教育的第三只眼是我们一定要修炼的,有了这“第三只眼”——教育的“天眼”,能够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在变幻莫测的教育世界里,把教育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有了这“第三只眼”——教育的“慧眼”,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在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中,把握教育摇曳身姿的身影,洞悉教育的真假,辨别教育的是非,判断教育的价值,认清教育的方向。

有了这“第三只眼”——教育的“法眼”,能够做到不一叶障目,不一知半解,不断章取义,也就不会盲人摸象,管中窥豹,我们看到的将是教育的“整座泰山”,教育的“整座森林”,对教育就会有全新的视角,全面的认知,而不仅仅是停留于过去的一些肤浅而片面的理解,更就会有“一盘棋”的思维,“十个指头弹钢琴”的意识,而不会顾此失彼,坐跷跷板,水中摁皮球。

有了这“第三只眼”——教育的“佛眼”,佛眼所看到的只有慈悲,慈悲为怀,大慈大悲。

用佛眼看教育,就有了怀柔之心,悲悯人之情,人间大爱之举。

看完这本书,我感悟最深的是:美好的教育是回归生活的教育。

回归生活的教育能彰显教育的朴素,凸显教育的幸福,接近教育的本真,顺其教育的自然,让教育充满温馨和张力,让教育回“家”,回到那个温暖而温情的“家”。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教育的第三只眼》是王小波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教育的反思和思考,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和触动。

文章以一个故事开头,讲述了一个独眼王的故事。

这个独眼王拥有第三只眼睛,能够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事物。

然而,他不愿意将这个特殊的能力传授给别人,因为他知道,如果每个人都能看到他看到的东西,那就没有了特殊的价值。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隐喻了教育的权力和特权。

教育的第三只眼,正是指教育所能带给人的特殊眼光和认知。

作者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只关注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潜力。

他批评了应试教育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抑制,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一刀切教育。

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看见好的东西,看到不好的东西”。

他认为,教育不应当是一种束缚和剥夺学生个性的手段,而是应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他呼吁教师通过自己的第三只眼去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引导他们走上适合自己的道路。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思考。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应当是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为自己的发展负起责任。

《教育的第三只眼》给予我很多启示和思考,使我对当前的教育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并对未来的教育发展抱有更大的期望。

我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发现自己的特长和潜力,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偶然翻开了这本书,本以为它会是那种充满高深理论、让人昏昏欲睡的教育书籍,没想到却被它深深吸引,仿佛在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明灯。

这本书没有那些枯燥的大道理,也没有华丽到让人难以理解的辞藻,有的只是作者对教育最真实、最细腻的观察和思考。

书中的每一个案例、每一个观点,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教育认知的新大门。

作者提到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方式和视角。

我们常常习惯于用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用既定的规则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却很少真正去关注每个孩子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潜力。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位同学,小李。

小李在班上是那种特别不起眼的存在。

成绩中等,不怎么爱说话,也没参加过什么活动。

按照传统的标准,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不会引起太多的关注。

但有一次的经历,让我对他有了全新的认识。

那是一次班级组织的户外活动,去郊外的农场体验生活。

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参与各种活动,摘水果、喂动物,玩得不亦乐乎。

小李一开始也是默默地跟在队伍后面,没什么特别的表现。

到了中午,老师组织大家一起做饭。

这时候,小李突然变得活跃起来。

他熟练地拿起菜刀,切菜的手法简直像个专业厨师。

然后在炒菜的时候,他有条不紊地添加调料,掌控火候,不一会儿,一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就出锅了。

我们都惊讶地看着他,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我爸妈工作忙,经常我自己做饭,就练出来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平时对他的了解是多么的肤浅。

在学校的成绩和表现,并不能代表他的全部。

他在生活中的这一面,是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

这件小事让我反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太过于注重那些表面的东西,而忽略了孩子们在其他方面的才能和兴趣?就像书中说的,我们需要用“第三只眼”去看待教育,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独特的闪光点。

回想起我们的教育体系,总是在强调分数、排名,仿佛这就是衡量学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可是,这样真的对吗?那些在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孩子,难道就没有其他的优点和潜力了吗?也许他们有着出色的动手能力,也许他们有着非凡的艺术天赋,只是这些都被我们的教育模式给忽视了。

回归真教育——读《教育的第三只眼--让教育面向未来》有感

回归真教育——读《教育的第三只眼--让教育面向未来》有感

《教育的第三只眼——让教育面向未来》是由朴素而幸福的教育倡导者与践行者、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局原局长汤勇提出的教育哲思。

从事区域教育管理十多年,汤勇先生致力于教育的探索、行走与改变,潜心于教育的思考、研究与写作。

其著有《致教育》《教育可以更美好》《修炼校长力》《素质教育突围》《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做朴素的教育》《回归教育常识》等十多部教育专著。

2014年,他被《中国教师报》评为“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长”,是《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作为有近30年一线教育管理经验的人员,汤勇先生从教师的处境、学生的状况、教育体制中的一些问题以及社会教育热点等角度出发,以当下真实的案例作为切入口,直击教育的痛点。

汤勇先生借此不断激励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修炼并开启教育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第三只眼”,从不一样的教育切口和角度去发现和认识教育中的问题,点燃我们教书育人的初心,让教育回归常态、回归理性、回归真实、回归真教育,这也是我读完此书后的最大感想。

该书非常适合一线中小学教师、班主任阅读,也适合教育管理者和其他关注教育的人阅读。

点燃初心回归真教育,从不忘并点燃初心开始。

现实中,我们的双眼往往易被浮躁喧嚣、功利主义所蒙蔽,对真实教育看不真、看不清、看不透甚至看偏等,我们自身也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甚至出现让教育走样的现象。

身为教师的我们此时应像该书开篇之作分享的那样——多一些回望自己为什么出发,打破心中的壁垒,为自己点亮一盏“心灯”,不忘并点燃教书育人的初心:善待职业,点燃并拥有执着的教育理想信念,将教书育人视为一种事业、一种志业甚至一种命业;善待学习,不断充电学习并摸索教育教学的改变之道,在教书育人上点燃昂扬激情;善待生活,善待自己的生命,呵护自己的身体,关爱自己的健康。

如此,教师定能收获工作、学习及生活的精彩,让教育人生更美好。

回归常态安静做真实的教育,需要回归常态。

回归教育常态,必先回归教师的本位,需举全社会之力,达为教师减负之识,收为教师减负之效,对教师实行真正的减负,排除那些干扰教育教学、加在教师身上的事,回归学校的本位与常态,“给老师一个宁静的讲台”。

(转载)第三只眼睛看教育(二)

(转载)第三只眼睛看教育(二)

第三只眼睛看教育(二)二、规育规育,实质上是用规则实施教育。

(一)班主任教育的整合艺术班主任教育的效果是通过整合艺术来完成的,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理念我们要塑造一个尊重型的班主任,首先把学生当作“人”。

他有人格,有人性,有与我们同样的自尊心。

2、细节是指赏识型管理。

以欣赏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学生,注意在教学过程的细节上及时激励学生,表扬学生,鼓励学生。

如:“站起来回答,会有掌声的!”3、制度强调的是“人本”,尽可能体现个体发展。

下面围绕理念、细节、制度这三个教育层面,谈几个观点:1、关于“边际效应”和问题学生“边际效应”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消费给人带来的主观心理满意程度。

如:一元钱的边际效应对不同的人是不同的。

把一元钱给一个乞丐,满意度可能是100个单位;而把一元钱给一个百万富翁,满意度可能是1个单位。

二者的社会总福利量是不同的。

因此,班主任工作应倾向问题学生、弱势群体。

“边际效应”要更多地应用到问题学生身上,对问题学生多投入一些,多关爱一点,多关注他们的需求,多温暖他们的情感。

我们可以做一个菲尔人格十项测试,了解一下学生缺少什么。

2、“规则无人看守”与做活主题教育我们定立制度,要求学生遵守规则,规范言行,那么怎样使制度、规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呢?有一次,龙永图在卫生间看到七、八岁的小孩在修马桶,小孩说:“我用坏了,我得修好。

”孩子的行为说明了“规则无人看守”原理。

这里有个“道德生态环境”的问题,像我们的环境卫生,要由管到不管,由人治到自治,达到无人看守的境界,就要通过系列主题教育,培养学生的自立、自主、自爱意识。

我们可以试一下,“让最差的学生当一周班长”,会有什么效应。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3、细节习惯与改变命运细节创新是班主任工作的第一要务,管理的成败是由细节开始的。

如:开展十三字主题教育活动——“信、诚、道、恒、德、礼、仁、容、儒、信、义、勇、智”,每周一个专题,化大为小,做细做活。

班主任能不能对所有的差生说一句:“我们都是优秀的。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想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想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想篇一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想最近读了一本名叫《教育的第三只眼》的书,哎呀,这可真是让我感触颇多啊!书里说的好多东西,可能一开始我觉得,也就那样吧。

但仔细想想,又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儿。

比如说,它提到教育不能只是死板的填鸭式,要因材施教。

这道理咱都懂,可真正做到得多难啊!我就想,也许在现实中,老师们要面对那么多学生,哪能个个都照顾到呢?然后又说到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性。

我就寻思,创造力这东西,到底咋培养?是多让我们参加课外活动,还是少布置点作业?我觉得吧,可能两者都得有。

但又一想,那学校的考核制度不变,这些想法不都是空谈嘛!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会儿觉得作者说得太对了,一会儿又怀疑这能行得通吗?心里那叫一个纠结。

就像我们学习,有时候努力了半天,成绩也不见提高,那到底是方法不对,还是自己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这谁能说得准呢?不过话说回来,这本书还是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也许教育真的需要我们用“第三只眼”去看待,不能只盯着成绩,还得看到我们的兴趣、特长和潜力。

可这“第三只眼”到底长啥样,怎么才能睁开,我现在还是懵懵懂懂的。

你们说,教育到底是为了啥?是为了让我们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还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人?这问题,我还得继续琢磨琢磨。

篇二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想读完《教育的第三只眼》,我这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

书里讲的那些关于教育的事儿,真的是让我又爱又恨。

比如说,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这多好啊!可我就想问问,在那种一个班几十号人的教室里,老师能顾得过来吗?也许老师有心,可无力啊!还有啊,说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就笑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像我,有时候明明想好好学习,可就是管不住自己,这能怪我吗?难道不是教育方法有问题?不过呢,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一些希望。

它说教育不应该只是灌输知识,更应该培养我们的品德和价值观。

这我同意,可问题是,怎么培养呢?光靠说教可不行,得有实际行动啊!读的过程中,我一会儿点头,觉得作者说得太对了;一会儿又摇头,觉得这根本不现实。

教育要唤醒学生的第三只眼睛

教育要唤醒学生的第三只眼睛

幽幽深谷处,孕育兰花香————让思维自由飞翔让学生自由呼吸教育要唤醒学生的第三只眼睛,打开它们的眼界,在学习中感知,进而在生活中发现。

我生活在乡村,常常贪恋大自然的美,夕阳西下,四野寂静村庄。

树林笼罩着一层神秘美。

我爱乡村!教师不能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渔,更应该“授人以渔”,可是,我们处于一线的老师,到底缺什么呢?我一直在思索……在我们心灵的深处隐藏着第三只眼睛,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世界会给我们更多的馈赠。

教学中,让思维自由飞翔把权力还给学生,让孩子切实拥有自主权和选择权,写你想写的,说你想说的。

让“写”成为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中一种真实的需要。

学生是在不断犯错误中成长,作为老师,我们应在他们犯错误的过程中去呵护,去理解他们。

他们身上流淌着渴望、尊重,渴望认可,追求公平、追求自由的血液,而这些恰恰是教育得以萌芽的种子,那就是用情感去改变一个孩子的心。

管理上,让学生自由呼吸提倡民主,从课堂开始。

造就一个选择的校园、选择的课堂,使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那里闪光就打造那里。

让学生在校园里,在课堂上自由的呼吸。

教师以什么样的心态理解生活,就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教学。

让学生在考试的重压下自由的呼吸、自由的发展,这是一个永恒的探索。

我从事美术教学已十四年,对美术教学我也尝试做了很多。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农村孩子学习的执著与城里的孩子有很大差别,但自从2007年我培育的美术生在平度一中艺考中由四名同学进入前20名,其中一个第一名,一个第七名。

我觉得我应该重新去考量我的孩子们。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用“第三只眼睛”去看我的孩子们,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枝艺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作为农村中学的老师,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选择、组织、开发、和再加工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想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想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想篇一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想最近读了《教育的第三只眼》这本书,哎呀,真的让我感触颇多!说实在的,一开始我以为这就是一本普普通通讲教育理论的书,可能会枯燥得让人想打瞌睡。

但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书里提到的一些观点,真的是让我又惊又喜。

比如说,它讲教育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成绩和标准答案,也许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肆意奔腾。

我就想,可不是嘛,咱们小时候不也有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可为啥长大了反而被框住了呢?还有啊,书中说教育不能只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埋头苦记。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们上学的时候不就是这样过来的吗?那这样的教育真的能让我们学到东西吗?可能当时记住了,过后不久就忘了。

我觉得这本书就像是给我开了“教育的第三只眼”,让我看到了那些平常被我们忽略的教育细节。

也许教育不应该是那么死板的,它应该是充满活力和变化的,就像一场刺激的冒险,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不过,我又在想,虽然书里的观点很新颖,但是要真正落实到实际的教育中,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家长和老师能接受吗?社会的大环境能允许吗?这真的让人很纠结啊!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思考,我觉得这已经很棒啦!篇二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想读了《教育的第三只眼》,我这心里头啊,那是五味杂陈!这本书可真是不一般,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教育的新认知之门。

我一直在想,教育到底是为了啥?是为了考个好分数,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还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书里说,教育应该是点燃一把火,而不是灌满一桶水。

这话说得太对啦!也许我们一直都在拼命地往孩子的脑袋里灌知识,却忘了点燃他们内心对学习的热爱之火。

我记得我小时候,老师总是说这个不行,那个不对,好像只有标准答案才是对的。

可这本书告诉我,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

“第三只眼”助力课堂薛朝阳

“第三只眼”助力课堂薛朝阳

“第三只眼”助⼒课堂薛朝阳“第三只眼”助⼒课堂薛朝阳以改进观课理念与观课⾏为来助⼒课堂的教研活动。

让我体验了⼀个别样的感受。

因此,想与我的同仁分享⼀下此次我的感受。

作为内观教师,两节课上,我⽤⼼地观察了两个学⽣的课堂学习过程。

通过观察,我深深地意识到我在⽇常教学中的⼀些问题。

⽐如指令不清、给学习者留的时间不⾜以让他们⾃⼰构建好知识等。

总之,这两天的经历⾜以让我花很长时间来反思我的教学。

对于我来说,我有了改进的⽅向。

我常常思考⼀个问题:教学的⽬的是什么?我认为是让学⽣学会学习。

⽽我们教会学⽣学习主要依靠的就是课堂---让学发⽣在课堂---是⽼师可以掌控的事情。

因此如何让每位学⽣在我们课堂上有所得,让教学对每⼀位学习者有价值,这是教育⼈要⼀直探索的主题。

观课者的介⼊有利于学⽣学习活动的发⽣。

最近读著名英语教育学家Jim Scrivener 的《Learning Teaching》⼀书,他在书中说: 讲课的⽼师往往将精⼒及注意⼒集中在讲述的问题上,再很难客观冷静地掌握课堂全貌。

甚⾄可能陷⼊某种⾃⼰不能注意到的习惯,如提问⽅式、交流⽅式等,不能及时关注到学⽣的情况,从⽽影响了学习者更有效的获取信息与构建知识体系。

⽽观课⽼师就是课堂的第三只眼,他们能从不同的视⾓洞察课堂。

他们能注意到讲课⼈不能注意到的⽅⾯,他们能告诉讲课⼈不能看见或不能完全了解的东西。

听课⼈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让教学者更加全⾯地了解学⽣的课堂表现。

这种具体、有效的反馈对教学者是⾮常有⽤的。

所以,他提倡教师间的听课应是研讨性听课,让观课者的第三只眼与我们合作,让我们了解到我们看不到的学⽣的另⼀⾯,让我们的教学活动真正有利于学习者。

受斯克⾥温纳的启发,其实最近我让第三只眼与我合作,让我的课堂效率提⾼了很多。

如郝荣给我反馈,2班两个同学上课听不懂指令。

我找这两个同学谈话,然后每次上课发英语指令,要求这两个同学先反应,现在这两位同学完全跟上了。

还有上课练习听⼒时,强喜鹤告诉我旁边的男同学嘴⾥嘀咕节奏不对,在混场,以后我再练听⼒时,就有意识的多叫了他⼏次,他在听⼒上瞎混的状况少多了。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调动感官潜能,启发科学思维——第三只眼睛实验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调动感官潜能,启发科学思维——第三只眼睛实验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调动感官潜能,启发科学思维——第三只眼睛实验第三只眼睛实验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界的学科,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理性思维,更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

为了激发幼儿的科学思维,在幼儿教育中需要注重科学教育的实践性。

针对这个需要,我们设计了一堂活动课——第三只眼睛实验,来调动幼儿的感官潜能,启发幼儿的科学思维。

【活动目的】1.调动幼儿感官,全面激发感觉能力。

2.启发幼儿对生命现象和变化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鼓励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并提升幼儿的创造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实验材料:1.小圆环2.直角三角板3.海绵4.黑色油漆5.小灯泡6.电线7.电池8.电池座9.夹子【活动步骤】1.教师给幼儿介绍“第三只眼睛”的概念。

“第三只眼睛”是我们没有的,但是有的动物却能够长出来。

通过“第三只眼睛”,动物们可以用非常敏锐的感官来感应周围的环境,如蜥蜴和鲨鱼等动物就拥有这个“神奇”的器官。

我们今天要通过实验来模拟这个“神奇”眼睛,并且看看我们是否能够感受到我们平时忽略的环境中的微小变化。

2.分组进行实验实验步骤:(1) 将小灯泡、电线头插入电池座上,连接电线与电池座。

(2) 将小灯泡固定在夹子上。

(3) 将圆环放在直角三角板上,放在灯泡上方。

(4) 将黑色油漆倒在圆环上,涂抹均匀。

(5) 将放置海绵的容器放置在圆环旁边,让海绵不断地浸入黑色油漆中。

(6) 打开电源,观察电灯泡上的光线反射。

(7) 将圆环从灯泡上取出,我们可以发现圆环上已经沾上了黑色的油漆,而黑色油漆会反射出光线。

将圆环对准自己的眼睛,可以感受到反射光线从环上被眼睛接收。

(8) 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更换自己不同的环圈,发现不同环圈反射出的光线不同,进行观察和探究。

3.整合效果在实验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一只神奇的眼睛”是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材料和连接方式制作出来,以及这个神奇眼睛能够提供哪些特别的感官信息,让幼儿从实验当中发现自己的感受和感知并了解背后原理。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教育的第三只眼》是一本由美国作家布鲁斯·F·卡梅隆所著的教育类书籍。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教育,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传达他的教育理念。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和理解。

这本书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教师的角色转变上。

作者通过一个虚构的博物馆展览“教育的第三只眼”,用各种奇特的展品和观众的互动来展示他的教育理念。

其中最核心的观点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投资,而教师的角色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引导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指导者。

在这本书中,我深深地被作者的这种教育理念所打动。

首先,作者强调了教育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对于人才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因此,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

其次,作者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转变。

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伙伴,通过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教育中的一些其他问题,例如教育公平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技的应用等。

这些问题对于当今社会的教育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例如,作者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平等和公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同时,作者还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精神健康,防止学生出现厌学和心理问题。

此外,作者还提倡利用科技手段来改进教育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教育的第三只眼》是一本非常有思想性和实用性的教育类书籍。

它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重要性和目的,也让我深入思考了教师的角色转变和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
教育的第三只眼,是指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态度。

这种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方式相比,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朱永新教授在这本书中,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向我们详细地阐述了这种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书中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概念。

教育创新,是指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式,使教育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朱永新教授在书中介绍了许多教育创新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具有启发意义,而且可以供我们借鉴。

书中还讨论了教师成长的问题。

教师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成长是教育发展的关键。

朱永新教授认为,教师成长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的提升,二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三是教育实践的探索,四是反思和研究的习惯。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的第三只眼,是一种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这种理念,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能够推动教育的创新发展。

朱永新教授在这本书中,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详细地阐述了这种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这本书,从中汲取营养,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教育的第三只眼——让教育面向未来》我在读完《教育的第三只眼——让教育面向未来》之后,深感汤勇老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之丰富,他从学校管理者、社会力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多个视角思考相关的教育问题,并且谈到自己的经历和经验,让我收获良多。

这本书分为五个篇章,共52篇文章,每一篇都有特别之处,尤其是其中两篇,让我在上学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深受影响。

其中一篇是《最应该从教育的角度反思我们的教育》,这篇文章从江苏省溧阳中学高二男生跳楼事件出发,思考如何尽可能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文章提及了李希贵校长的《教会孩子从“追求赢”到“学会输”》一文中的相关观点,强调教育既要激励学生敢于追求目标和努力奋进,同时也要教会孩子接受输。

本校的李先政老师在2021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说到3Q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即IQ(智商)、EQ(情商)和AQ(逆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逆商,人生总有起伏,一个人要能迎接顺境,也要学会在逆境中生存。

那么怎么提高学生的逆商呢?我学到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他把失败后的不良情绪表达和宣泄出来。

学校在去年10月底的时候组织了三个年级组的跑操比赛,我们班级的学生格外重视那次活动,比赛中可谓拼尽全力,喊班级口号时声音格外洪亮,因此他们在班集体获得三等奖后觉得并不满足,很多学生觉得奖项和他们为此而做的付出并不对等。

学生们赛后从操场回班的路上议论纷纷,有质疑比赛公正性的,有针对评分员的,总之言辞比较激烈,表情也不太好,我在旁边默默观察,其实心里已经翻江倒海,但是我一路没有责骂他们,一直到全体学生回到班级坐好,整个班级仍然躁动着,过了十几分钟声音才慢慢小了一点,这时我说:“大家对集体活动的重视,让我看到了同学们的集体意识和班级荣誉感,这让我很欣慰,而今天大家在比赛中的表现也让我非常感动,和大家一起跑操时我充满了力量,你们这次的表现在我心里是number1。

有时候这样的比赛确实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比起三等奖,我也更喜欢一等奖和二等奖,所以我不甘心,但是我很开心和大家一起努力,而且哪怕是输,咱们也要输的有姿态,要学会给别人鼓鼓掌。

教育的第三只眼精彩片段作文

教育的第三只眼精彩片段作文

教育的第三只眼精彩片段作文嘿,你知道吗?在教育的世界里,有个超级厉害的角色,它就是“教育的第三只眼”。

这可不是那种科幻电影里的高科技眼镜,而是我们用来形容老师敏锐洞察力的一个俚语。

每当老师看到孩子们的小心思、小动作,就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样,一眼看穿。

记得有一次,小明上课总是走神,老师就悄悄地走到他身边,用那“教育的第三只眼”一瞧,发现他在偷偷画漫画呢!老师轻轻走过去,拍了拍小明的肩膀,笑着说:“你的漫画书可以借我看看吗?”小明一愣,随即脸红了,赶紧低下头不敢看老师。

从那以后,小明上课再也不分心了,因为他知道,老师的眼睛就像个神奇的盒子,总能发现他的小秘密。

还有一次,小华在课堂上捣蛋,老师并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用“教育的第三只眼”观察了一下周围的同学和环境。

她发现小华其实是个很细心的孩子,只是不太善于表达自己。

于是,老师轻轻地走到小华身边,给了他一个鼓励的微笑。

老师还特意表扬了小华平时对班级的贡献,让小华感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可。

从那以后,小华变得更加自信,也更加乐于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教育的第三只眼”不仅让老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和尊重。

在这个充满智慧与爱的世界里,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像星星一样发光发热,只要他们愿意打开心扉,勇敢地展示自己。

而老师们,就是那个引导我们走向光明的神秘力量。

所以,亲爱的同学们,不要害怕老师的“第三只眼”,因为它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

让我们拥抱这个充满智慧与温情的世界,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第三只眼看“有效教育”
可能很少有领导像我这样认真地去了解“有效教育”、认识“有效教育”了!两年来,我到三中、四中、五中、七中、九中、**初中、**中学、**二中听了很多次课,目的很清楚,专听“有效教育”课。

在听课前,曾于2010年10月23日到广西柳州市参加“全区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大会”,用整整两天时间认真邻听了我国“有效教育”专家孟照彬的“有效教育”讲座,也曾专门阅读了有关“有效教育”的书籍,阅读了孟照彬教授的专著。

“有效教育”真的很“有效”吗?以下我以我多次的学习和听课为基础谈我对“有效教育”的看法,且将它作为我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汇报。

我的认识
一、效果上,“有效教育”“雷声大,雨点小”
教师方面,“有效教育”在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实践了八年,成就了近十个特级教师,培养了一批成绩突出的教育科研工作人员,带动了一批有想法有冲劲的年轻老师。

学生方面,“有效教育”确实培养了一些富有个性和创造精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成绩是有的,但是,这与广西玉林市玉州区近五千的老师和超七万的学生相比,实在是个小数目。

与广西玉林市玉州区“有效教育”在全国、全区的“雷声”相比,这些效果实在是“雨点小”。

二、形式上,“有效教育”庞杂、繁琐
“有效教育”按其自述,它有十分庞杂和繁琐的存在形式或表现形式。

孟照彬自己介绍说“‘EEPO有效教育’是一个庞大的教育体
系,它涵盖了五大教育猜想所组成的理论范畴、八大技术方式所组成的操作范畴以及四大方法范畴。

”“是一个介于方法和方法论之间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操作系统”“按基本教学方式的排序,我们应该把它简称为第六种教学方式。

”“‘第六种教学方式’有两个基本范畴和一个操作系统。


从“有效教育”的形式上看,其自我介绍就包含了几个直接表征其庞杂和繁琐的字或词:“庞大”、“五大”、“八大”、“四大”、“体系”、“系统”。

用一个字来形容它,就是“大”。

三、内容上,“有效教育”深奥、玄虚
作为一名热爱科学和传播科学的公民,我从小学过《皇帝的新装》,所以,从来不掩饰我对“有效教育”的“无知”:2010年10月23日我参加在广西柳州市举行的“全区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大会”,接下来的第二、三天,在广西柳州高中我全天很认真地接受了孟照彬教授的“有效教育”培训。

我主动坐在前排,全神贯注地听,并做了大量的笔记,深怕漏听了什么和漏记了什么。

两天下来,我什么都听不明白,甚至什么是“有效教育”,我都回答不出来。

不仅深奥、而且十分玄虚,甚至还有些神秘。

我甚至怀疑我的智商。

我真的是《皇帝的新装》里那些“不称职”的或者“最愚蠢”的人了?!我确实是什么也听不懂。

我不懂,但我很虚心请教。

我向孟教授请教,向广西玉林市玉州区教研室的专家请教,向孟教授编写的相关书籍请教,向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各中小学课堂请教。

经过两年的学习,“深奥”“玄虚”是我对“有效教育”内容的最终看法。

深奥:体现“有效教育”深奥的证据比比皆是,如,孟照彬教授自我介绍里指出“有效教育”“是一个介于方法和方法论之间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操作系统”。

方法是具体的个性,是矛盾的特殊性;方法论是抽象的共性,是矛盾的普遍性。

个性和共性之间还有中间过渡成分吗?“一个介于方法和方法论之间的”“操作系统”是什么样的操作系统呢?是方法呢还是方法论?听了不解,看了迷惑。

十分深奥。

玄虚:“玄虚”充塞着“有效教育”的整个内容。

最让人费解的首先是“有效教育”这个名称,请问别的教育方式不有效?这命名就很“玄虚”,其效果如同一些民办学校的校名叫“**示范学校”“**国际学校”“**精品小学”一样,标榜自己,误导别人;还有自称“被列入五大教育猜想范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的三大基石之一”,解决的问题“是世界范围内的顶级难题”等。

试问,其是被谁“列入五大教育猜想范畴”?什么是“五大教育猜想”?是谁确定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的三大基石之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的三大基石”是什么?是谁论证了其解决的就是“世界范围内的顶级难题”?教育方面的世界“顶级难题”难道就是“有效教育”的“三性合一的教学方式”?十分玄虚。

且不说它的深奥、玄虚,在其具体的方法指导上,亦可见“有效教育”的问题很多。

如,在实践中,它重能力,轻双基;重形式、轻内容;重感性,轻理性;重学生,轻教师;重体验,轻传授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我的看法
一、“有效教育”虽然有效,但并非高效,且远未成熟,推广运
用尚待时日
“有效”并不等于“高效”,任何的教学方法都或多或少地“有效”,绝对“无效”的教学方式是不存在的。

当前广西玉林市玉州区进行的“有效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有效是无疑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并不高效。

最高效的教育方式已经被证明是教师传授为主、学生接受为主的我国传统教育方式。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没有一种教育方式的效率能与我国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可比。

西方很多国家都在研究中国的这种传统教学方式,也正在学习和引进我们这种方式。

因为他们惊奇地发现,在单位时间里,信息传送量最大的就是中国的这种传统“填鸭式”教育方式。

试想想,在“有效教育”的课堂里,学生要动手、思考、还要合作、交流,要完成规定的小动作、大动作,而且教学要素还要进行多达10次以上的反复强化,教学效率能不低吗。

如此低效率的教学,就像几十年前的“绿皮车”,平稳、安全、有效,但一天只能跑一两百公里路,能适应这个时代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吗?不可能。

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名称叫“有效教育”,就认为它是“有效”的,其它的教育方式都是“无效”的。

实际上,综合我两年来的考察、学习、听课,我认为,几年前广西玉林市玉林市教科所一直主持推行的“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就很有效,绝不逊色于所谓的“有效教育”。

所以,作为实验,广西玉林市玉州区所进行的“有效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用“有效教育”方式打造一些地方名师和名校,创造地方的教学特色和亮点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的对其加以矫正和
提高,使其真正地形成与传统教学、地方实际结合的有效且高效的教学方式。

谨记并杜绝发生像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的那种情况:我们的这种“赛课”、优质课竞赛是“少数专家、名师出了名,多数学生受了害”。

二、正规学校教育重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重在间接经验和知识,尤其是“双基”
使学生打牢“双基”,是我国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可阻挡的追求。

只有“双基”扎实,其它能力才有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不管什么样的教育改革,都必须一直坚持的理念是:教育要以教学为主,教学要以课堂为主,课堂要以间接的经验、知识为主,经验、知识以“双基”为主;坚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尽可能通过互动、合作和探究完成学习过程,尽可能满足学生体验学习的需要。

强调课堂教学要以狠抓“双基”为重,是基于我“有效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反思之后提出的教学主张。

仅广西玉林市就有十几位市级教研员对广西玉林市玉州区“有效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中出现的“重能力,轻双基”表示担忧,他们举例说,玉州区籍一些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教师在黑板上写“H2O”,问这是什么的分子式,回答“水”。

当要下课的时候,老师又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水”字,要求学生写出其分子式,竟然有不少学生写不出来。

这是什么现象?教研员们告诉我,这就是“重能力,轻双基”“重形式,轻内容”的结果,这些学生在初中的时候,老师强调认得、表达的表面功夫,忽略了学会、学用的基本功夫,所以能说,不会写。

作为政府优先发展的教育工作,学生“双基”不牢,教育事业甚至是党的事业就会“地动山摇”,所以,任何时候夯实基础,狠抓“双基”,在教育规律内,永远是不会过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