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奥秘
太极拳内功力学原理
太极拳内功力学原理 当代太极拳名家李和生,深得拳学真谛,功夫炉火纯青。
与人交手似入无人之境,把对手当作皮球玩。
引进落空一触即发,高大魁悟的壮汉,被他轻轻一碰,连滚带翻弹出丈外,真是神奇不可思议。
—李和生">李和生老师说,真正的太极拳法,不用外力,完全运用内气功力。
以意带劲、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体。
神经系统支配力量,一动无有不动。
太极拳以内练为主,抱球桩是培养内气的根本,是成就拳术力量的基石。
推手散打,完全是内气的作用,跟肌肉拙力的强弱没有任何关系。
灵敏神经,培养新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巧妙应用力学原理,就能牵动四两拨千斤。
李和生太极拳内功绝技演练视频【一】/v/b/44875956-1872097305.html /v/b/44917930-1872097305.html 李和生太极拳内功交流研讨会视频【二】/u58/v_NDgwNTYyMzE.html/u19/v_NTcxNjAwNTY.html李和生太极拳内功力学原理(播客专辑)太极拳内功推手视频【三】/a/4608892-1872097305.html <<扬式太极拳八法囗诀>>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击铿锵按劲义何解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采劲义何解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挒劲义何解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肘劲义何解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太极拳名家李和生名片李和生,北京市人,北京市炎黄传统医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市现代管理学院东方武学馆馆长,北京市吴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副会长,中国嵩山少林寺武术协会顾问,美国中医药研究院教授,日本中日友好协会名誉理事。
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
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道家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变化,阴阳也成了太极拳的特点之一。
想要练好太极拳就要明白太极拳的阴阳相济论,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吧!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介绍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瑰宝,练太极拳一定要体会拳论中的阴阳变化,在阴阳变化中找到练拳的意。
拳谱上常见太极十三势之说,在理解中,有人把十三势说解成十三个姿势,这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太极十三势是十三种方法,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
其中前八字是八种手法,后五字是五种步法,即俗称八门五步,或称八卦五行,都是指这十三法。
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太极拳中的拳理拳法如同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之道,太极拳具有教育意义。
怀抱八法,也就是指八种手法,而这八种手法又与文王八卦方位图有严格的四正四隅对应关系。
太极拳理属内家拳种。
因此,八卦方位与人体对应各有其窍,而每窍在人体经络脏腑中又各有其位。
这样在太极拳运行中,以意引气,按窍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劲到,这就是太极拳内练要义的根本所在。
实践证明,太极拳久练得道者,不但在技击上可出奇效,在保健上也会起到祛病延年的效果。
太极拳的阴阳变化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具有养肝护肝的作用。
老年人练习太极拳还能防治骨质疏松,降低摔跌风险。
为了使大家确切了解太极八法所属经络脏腑窍位,与八卦的对应关系,现按八法顺序详述如下。
1.掤在八卦中是坎,中满方位正北,五行中属水,人体对应窍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
八法中此字主掤劲。
2.捋在八卦中是离,中虚方位正南,五行中属火,人体对应窍位是祖窍穴,此穴属心经。
八法中此字是捋劲。
3.挤在八卦中是震,仰盂方位正东,五行中属木,人体对应窍位是夹脊穴。
此穴属肝经。
八法中此字主挤劲。
4.按在八卦中是兑,上缺方位正西,五行中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膻中穴,此穴属肺经。
八法中此字主按劲。
5.採在八卦中是乾,三连方位隅西北,五行中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性宫和肺俞两穴,该穴属大肠经。
[转载]转载:太极拳史——真相大白(10)
[转载]转载:太极拳史——真相⼤⽩(10)原⽂地址:转载:太极拳史——真相⼤⽩(10)作者:陆合⼭⼈转载:太极拳史——真相⼤⽩(10)颜紫元⼆零零七年三⽉⼗⼀.张三丰祖师创拳之基础与⽬的A、祖师精通武技:《道统源流志》说:张三丰,“好道善剑”;《道藏三丰诗集.云⽔集》中《北游》诗⽈:“明朝佩剑携琴去,却上西⼭望太⾏”;《悠悠歌》⽈:“燕赵往来成逝波,到不如,携琴剑、整蓑笠。
”明正统九年(1444年)《道藏》之《逍遥墟经篇》⽈:“张三丰,……⼿持⼑尺,⼀笠⼀衲,寒暑御之,……⽇⾏千⾥,静则瞑⽬。
”《三丰全集.⼑尺赋》歌⽈:“⼑兮⼑兮妙之⼜妙,尺兮尺兮要所必要……⼀⼑⼀尺遍天涯,四海为家却⽆家”;明代御史贾⼤亨在《题太和⼭》诗中云“希夷⽉⽓满,邋遢剑光妍”。
明王渔祥先⽣云“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
清初黄宗义的《王征南墓志铭》、清黄百家的《内家拳》、《宁波府志.张松溪传》均云:“内家拳术源于武当张三丰”。
另据《太和⼭志》和《续⼤岳太和⼭志》记载:三丰祖师弟⼦如麸⼦李、李素希、蒲善渊均善拳剑。
故此三丰祖师既精于剑术、⼑术,善拳则是⽏庸置疑的。
⽽近年发现武当⼭确有武术如:五遁阴阳⼋卦掌、武当纯阳拳、太和拳、太⼄五⾏擒扑等等。
祖师⼆⼊武当,据《明.道藏》之《逍遥墟经篇》所记“张三丰⼊武当居三⼗三年。
”祖师在武当早期所传之武法与晚期不同,其早期有不少尚与外家拳区别不巨。
太极拳乃祖师居武当后期,总结了历代祖师的功法及⾃⼰早期所传之拳术及武当剑、内功导引等,⼜参以三教之精髓为拳理所创之拳剑。
B、祖师精于三教经典及内功:《太和⼭志》记载:张三丰“过⽬成颂,精通三教经书”;《明史》载:“张三丰寒暑⼀衲⼀蓑,……⽇⾏千⾥”;《微异录》云“张三丰论三教经书则吐辞滚滚,登⼭如飞,或隆冬卧雪,⿐鼾如雷……每遇事辄先知。
或三五⽇、两三⽉始⼀⾷……”。
祖师留有“蛰龙吟”专述“睡功”。
李简易《⽟溪⼦丹经指》卷⾸《混元仙派图》叙述此派传授为“⽂始传⿇⾐,⿇⾐传希夷,希夷传⽕龙,⽕龙传三丰。
太极拳技术原理
太极拳技术原理一、太极拳技术原理概述基本动作: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
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
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
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太极拳练习姿势: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的要领: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太极拳之源流
太极拳之源流对太极拳的起源、发展、演变、脉流,世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下面由店铺给您介绍一下关于:太极拳之源流。
太极拳之源流20世纪,更受唐豪、顾留馨等人的所谓考证,搞得一塌糊涂。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摒弃了极左思维之桎梏,太极拳史之研究始迈人正常轨道。
吴图南、于志钧、李师融、路迪民、李滨诸人对于太极拳史之研究和考证多有建树,对理清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人不才,愿为太极拳之正本清源略尽绵薄之力。
现将本人对太极拳起源、发展、演变、脉流的研究和理解整理成文,以期能使大家对太极拳史的概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对理论研究,我个人的看法是,首先要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尽量不掺入个人情绪和偏见,只为探求事实真相;二是辩证分析历史资料和有关证据,慎重考证。
要从资料和证据的来源、传承情况及内容进行分析,并且要看是否能与其他资料、证据相互印证,其矛盾之处能否得到合理的解释,进而辨别真伪,确定其证明力度的大小。
三是从可靠的资料、证据当中综合分析,去伪存真,找出事情真相。
对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的情况,可由其他可靠证据,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论证。
暂时无法确证的,存疑不论,不要妄加臆断。
在论证过程中,要懂得运用证据学和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太极拳之源流一、先贤立哲理,文化始诞生上古时代,人们的生活朴素而单调,欲念极少,心性清静,恬淡虚无,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融洽,容易进入静的状态,进入到“天人合一”之境。
有大贤者,与天地合一,与道合真,彻悟本性后,有大智慧、大神通,将在定境中所体悟的先天大道与后天哲理进行概括、总结、叙述,创立了无极、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返、八卦、九宫、天干地支、河图洛书等理论来表述先天大道与后天哲理。
这些上古哲理,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为中华文化的根本和源头。
后代诸学说、政治、经济、文化,俱受其影响。
在上古,先贤将入定之体验加以总结、传授,最后发展成为各种修真之法,炼气之术。
转载:太极拳史——真相大白(1)太极拳源自道家
转载:太极拳史——真相大白(1)太极拳源自道家太极拳源自道家太极拳“源自道家,由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大成而开创”的说法,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似乎是一种定论。
然唐豪(陈子明的学生)及后来的顾留馨(陈照丕的弟子)却提出了异议,宣称太极拳的创始人是陈家沟的陈氏第九世陈王廷。
虽然,其提出的论据漏洞百出,并被太极拳界学者们不断抨击,但近世陈氏后人仍坚持唐、顾之说,广为宣传,甚至国家体委也下结论说“太极拳创自陈家沟的陈王廷”,从而造成世界范围内太极拳爱好者们的疑惑、混乱甚至误解。
然而,2002年在河南博爱县(原河内)唐村发现的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李氏第十世李元善编修的《李氏家谱》、王堡村乾隆五十二年王安民编着的《王堡枪谱》、李氏后人抄录的乾隆年间的《太极拳谱》、以及位于唐村北千载寺的《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的碑文》及千载寺里原石碑上拓下的《春秋刀诀》,将这段持续了近百年的太极拳史之争论,彻底扫清,真相大白!据《李氏家谱》记载:唐村李氏是洪武四年由山西洪洞县凤凰村迁至怀庆府河内县唐村,李清江为始祖一世,至修谱时历经十二世,修谱人李元善是第十世。
他在谱中自述其生平事略:“字维芬,申氏、毛氏。
行四。
生三子,长如椿、次如檀,三如园。
生三女。
生于明崇祯十五年九月初九日午时。
故四门叔信无再出,取侄行四元善为嗣。
一门双挑,仲、信双立祖,世裔奉祀。
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十三势拳剑枪法,武堂训导名师。
后返河内学府读习,文武双修。
康熙年以岁贡考太学,先后开封府、济源、山西教书传拳,门弟数干。
晚年助修李氏族谱,练养生功,资助为村开办武学堂,有传”,全谱设9目:1.《序》2.《家训诗联》3.《世辈续字》4.《老茔新茔茔位向口》5.《始祖迁志》6.《家谱一至十二世》7.《无极拳论》、《十三势功歌》、《太极拳养生功谱》8.《进士举人名人传》9.《后记》其中,第六目,是按辈分述记李氏世系,起自一世李清江,终于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初五日出生的十二世李鹤林;第七目,是记述李氏在无极拳与太极拳方面的建树,后署撰文时间与撰者姓名。
太极拳解密
基本功二:采气
A.论采气
采气:一种气功、内劲功法练习,就是用意念想象,采集大自然精华之气、好的物质灌于己身。对于初学太极拳者来说,是用来培养意念和气感,并结合身法锻炼的一种方式。对于有功底者来说,它是作为练拳之前的准备过程,用以调心、调息、培植内气。所谓“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者,中也,“中者,虚空之性体也”。
太极拳解密
赵健宇
“太极文化”是中华民族早在七千年以前就已发现并创造的,它揭示了宇宙自然界运动的根本规律。太极拳是中国人用肢体运动的语言来诠释这一规律,如今成为人们健身、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并培养我们进入“道”的境界,在当今世界已成为人类健身的大运动。
所谓:“太极”,就是大与小、时间长与短是相对的,阴阳是互相转化的,而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所谓“太极拳”,就是人在技击或健身运动中,体现出这种“阴阳互为其根”的辩证关系。就是说当练拳时,无论是上下关系、左右关系、交叉关系、贯串关系、引领关系、内外关系、虚实关系、刚柔关系、快慢关系等等,这些既相互对立、又统一的,既矛盾又辩证的关系,表现在自始至终的每一举一动上,使之能够上下相随、左顾右盼、内外合一、虚实相兼、刚柔相济、连绵不断、周身成为一家。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每天练的太极拳动作是多么的复杂,又是有着严密的辩证关系,还要在运动中做到连绵不断。我们要想在这一式接一式的变化当中,处理好以上矛盾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
第二是调整呼吸:当姿势中正、松活了,呼吸就会自然均匀,加上腹内松静和意守丹田的势态,保证了丹田的核心地位,并使之畅通。长期的锻炼,呼吸就会变得深、静、细、缓,慢慢地就会使人由胸式呼吸变为腹式呼吸。
站桩的第三个作用就是对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起到调节作用:由于意识的集中,练功时不再想生活和工作中的杂事,由于意识集中,使大脑神经得到了休整,结合身体姿势的松活、呼吸的均匀,在意念的作用下,使经络畅通,气血旺盛,就能够促进神经细胞敏感和活跃的程度,使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增强,因此脏腑的功能作用得到提高,身体健康。我们还可以通过收功的动作,也叫“丹田内转功夫”,更进一步调动内气,增强内气的运用能力。
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的起源太极拳从清初创建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辛亥革命前后,太极拳名家的技击功夫在北京享有盛誉,并且盛传有疗病、保健、延年作用,在当时北京几十种著名拳种中很为突出。
于是有人就假托仙传,捏造历史。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起源说。
下面由店铺给您介绍:太极拳的起源。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起源一、十四世纪的元末明初,云游四方的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张三丰,懿州(今湖南芷江县)人,名全,一名君宝,字三丰。
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领,行游四方,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当山)结庐修行。
根据《明史》和历经篡修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未提及张三丰会拳术;即使是公元1723年住在山西的圆通道人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稿本以及到公元1844年被长乙山人李涵虚重编出版的《三丰全书》里面,他们虽然都鬼话连篇的宣称见过十四世纪的张三丰,但也未曾捏造张三丰会拳术或创造太极拳。
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谎言,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太极拳在北京享有盛誉之时这个事实,至此可证实。
因此,说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是不真实的。
但明初张三丰何以当时名扬国内?我们如果研究一下《明史》中的“胡滢传”、“郑和传”、“姚广孝传”和“方伎传”中的张三丰事迹,把有关史料加以参证,就能清楚看出张三丰,这个被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神话人物,原来是明太祖死后,明代皇朝宫廷争夺皇位的副产品。
其历史真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早亡,就由皇孙朱允炆继皇位改元建文,但皇太子之弟朱棣,于建文四年以“靖难”名义,从燕京(北京)杀奔明朝首都南京,夺了皇位,改元永乐。
由于传说建文帝未死于战火,永乐帝不放心,遂派亲信胡滢,配上认识建文帝面貌的内侍朱祥,以寻访道士张三丰(邋遢)为名,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去查访建文帝下落,有四年之久。
永乐二年又有谣传建文帝逃亡海外,永乐帝又派郑和(世称三保太监)等领兵浮海,远巡西洋,也未查到建文帝下落。
永乐十七年,又派胡滢出巡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去查访建文帝下落,又查了四年。
太极拳内功修炼告诉你一个秘密“命门与尾闾是练功的根本”
太极拳内功修炼告诉你一个秘密“命门与尾闾是练功的根本”太极拳内功修炼,告诉你一个秘密“命门与尾闾是练功的根本”!一、内气外气都是真气。
练太极时要纵松将内气卸到脚下(不是涌泉),横散形成气罩,空出身体,内气与外气相合。
这时我的气库不是像李和生老师所讲的在腹部,而是在脚下。
脚下是什么,是宇宙间的真气啊!宇宙间的真气都是我的。
怎么用?就是用意呀!意到气到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气都为我所用。
李老师讲的身体是炮筒,内气是炮弹,这样内气打出去了,收不回来就会伤身体。
你有多少真气?能打多少炮呀?因此,身体是空的,是炮筒,在脚下的真气是炮弹,一想“根松催,中通顺,梢发透。
”轰!打出去,会伤身体吗?不会!宇宙间的真气是在由脚至手冲洗你的身体,疏通你的经络呢!你是在练大周天功呀!用意不同,得出的效果就不同。
太极拳“腰为第一主宰”,说说命门说说尾闾,具体操作就是...说说命门说说“尾闾”!意撑大腿内侧有响动,说明尾闾已经开了。
【第374期】练太极有不得不来说说命门说说尾闾两肾、命门及其太极练法,附一个小功法,用来对两肾及命门进行锻炼。
呼吸连命门《命门九法》讲义,对于太极拳命门锻炼很有指导意义,值得初学者研读!第932期 | 练太极拳需要“命门后突”吗?现在的事实,确实有人对“命门后突”发生了误会,所以,“命门后突”这一说法应该废弃!顾留馨 | 练习太极拳命门后撑和腰隙虚实转换的文章,感到很好,分享给拳友!第861期 | 体会命门:时刻留意在腰间!只有做到命门后撑才能理解“主宰在腰,一动无有不动”的真正含义。
要想练好太极拳“松腰,开跨,垂尾闾”一样都不能少!好话只说三遍!第970期 | 尾闾中正就是要将尾椎骨收至人在母胎中的位置,3D动画图示(附“尾闾中正”相关内容15篇文章)第838期 | 不懂尾闾中正的拳很难练出太极功夫!练杨氏拳的人是不懂什么叫尾闾中正,练陈氏拳的人是根本放弃尾闾中正!太极拳的'尾闾内收' !有许多习练者不知【尾闾内收】具体怎么做。
吴式太极拳推手的秘诀
吴式太极拳推手的秘诀推手是很多习拳者练到一定程度都追求的目标,推手是在太极拳的基础上更高一个境界。
也是太极拳的特点之一,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吴式太极拳推手的秘诀。
欢迎阅读!简述吴式太极拳推手的秘诀太极拳的形成主要是依据我国古代阴阳理论结合,太极拳的核心就是以阴阳变化为灵魂。
天地即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存、变化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这两方面因素既对立而又统一,无阳不生,无阴不长,万事万物都是以阴助阳,以阳助阴,阴阳互助。
吴式太极拳的推手或技击要求式势处处都要体现阴阳相助的理论。
比如前进为阳,但意念要放在后面,以阴助之;后退为阴但意念要放在前面,以阳助之;左右上下皆然。
进攻或化解的式子和意念的大与小也是一对矛盾。
进攻时气势要大,可以神充天地,势满寰宇。
但打的点越小越好。
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从太极的字面理解,太极的太有大字和一个点构成,这就是寓意着无限大的宇宙,在这无限的宇宙里是由无数的点构成。
原子极小,但用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还可以继续分裂成更小的粒子。
大和小的阴阳对立理论应用在推手和技击上,要求我们气势可放至无限大,而打的点可以小至极点。
接触点越小,威力越大。
如果对方推我,我化解时想一大片就化不开,我想一个点就容易化开。
我打对方时也是这样,想打他的一个点,对方就无法抗拒,威胁也大。
阴阳的内涵极为丰富,外延非常广阔。
以推手而言,虚实是阴阳,“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刚柔亦是阴阳,“刚在前兮柔后藏,柔在先兮刚后张”;开合也是阴阳,在太极拳推手中所有的阴阳都离不开开合,《五字诀》曰“合便是收,开即是放。
能懂开合,便知阴阳。
”太极拳练习中所有的开合都离不开呼吸,盖吸是自然提得起,呼是自然沉得下。
阴阳之理要贯彻到练太极拳者在体用过程中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各个阶段;功至上乘,对阴阳悟的越透,实践越多,化打的点位越小,所显示的效果就越神奇。
我们从太极拳界常说的“太极拳十年不出门”“古人穷毕生之精力,难尽其奥妙”的拳谚中,也可充分体会到掌握太极拳精髓奥妙的难度。
太极拳的原理
太极拳的原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起源于中国道教的太极哲学。
太极拳的原理是以太极哲学为基础,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呼吸配合,达到身心合一、阴阳调和的境界。
太极拳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阴阳平衡,太极拳强调阴阳的平衡,动作中的刚柔相济、开合相生,体现了阴阳互补、相互转化的哲学思想。
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注重身体的放松和舒展,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2. 气的调和,太极拳注重呼吸的调节,通过深而缓慢的呼吸,调和身体内外的气血,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
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注重呼吸的配合,以保持气的畅通和调和。
3. 动静结合,太极拳强调动作的连贯和流畅,但又要求动作中有静止的内涵。
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注重动作的连贯性和平衡感,以达到动静结合的境界。
4. 心意合一,太极拳要求身心合一,动作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内力,通过意念和呼吸的配合,使身体的动作更加灵活和自然。
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注重用心感受动作的每一个细节,以达到心意合一的境界。
5. 松柔利索,太极拳的动作注重松柔和利索,不做无谓的用力,以达到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效果。
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注重身体的放松和柔韧性,以达到松柔利索的状态。
总之,太极拳的原理是以太极哲学为指导,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呼吸配合,达到身心合一、阴阳调和的境界。
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注重阴阳平衡、气的调和、动静结合、心意合一和松柔利索,以达到太极拳的境界。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太极拳的原理,从而受益于太极拳的修炼。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太极拳的内功心法很少有文字的记载,对于很多的言论,永远都无法表明太极拳内功的真正意思。
这些感觉和体验是内向性运用意识引起的内气催姿势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拳家们所说的内功心法。
现在,我们择其要地简述其中的部分内容。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一、周身一家周身一家是传统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
周身一家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顾此失彼。
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
怎么样才能在练拳的时候,做到周身一家呢?其实,先人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方法。
第一,身如钟鼎要求不管坐着还是站着,都要意念像一口钟一样把整个身体都罩起采,这样周身的气也会整起来。
第二,内外相合传统的养生法要求周身一动无不动,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内三合和外三合。
内三合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把肘和膝连上,把手和脚连上。
当你的意念和百会穴相联通,你自然就会觉得自己的气息和内力变得不一样。
此外,内外相合的方法有3圈相摞等。
第三,千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闾,弓背是脊中到阳关(这个弓背较长一点)。
上肢一张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肘关节是弓背;下肢是张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脚分别是弓梢,膝关节是弓背。
每个弓梢都不是一点,而是展开的。
如何做到“一身备五弓”呢?关键是用五弓之意来代替躯体。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二、内外相合随着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内三合”有了基础,还必须做到内外相合。
如何做到内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办法,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在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处在圆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
练拳时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横竖线的四个端要保持平衡。
找平的要领是:十字的横线标志着两肩相平,保证人体不致倾斜;十字的竖线垂直在百会穴与尾闾之间,从而就能体现出“虚领顶颈”和“尾闾松垂”的内涵。
我与太极。一名太极拳的爱好者,受益者,传承者的自述
我与太极。
一名太极拳的爱好者,受益者,传承者的自述太极拳始创于唐,流行于宋,成名于明,盛行于清,“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太极拳集修身、修心、养性于一体的最佳有氧养生运功,太极阴阳就是和谐,就是对立和统一,太极就是对天地阴阳、自然万物的一种认识和领悟,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化。
太极要求上身中正、上下一条线、顶头悬、尾闾收,方可使气血上下疏通、修身健体、延年益寿。
我是太极的受益者,所以感恩太极,现将以自身修炼太极之心得分享给大家,希望有助于大家练拳、健身、养生、延年。
我当初学练太极拳是因为自己眼疾的原因。
我是一名高度近视的眼疾患者,5岁时就已经近视,两个眼睛度数都在1500度。
2007年因右眼整日疼痛难忍,在省立医院和北京同仁医院确诊为视网膜病变和玻璃体脱落。
记得我当时无助地问医生自己的眼睛还有救嘛?他只是摇摇头,叮嘱我不要做剧烈的运动,不要用力负重、看电脑,除了每隔3个月必须去同仁医院买药外,眼睛的疼痛、经济的困窘…我当时的心情到现在都无法平静,怎么办?没有人可以救你。
我的孩子才7岁,我反而非常冷静了,我询问医生说:我练太极可以吗?他转头看了看我,停了好一会说:可以。
我从北京回来后,除了按时吃药治疗,我开始辗转求师、买书,后有幸遇到我的启蒙恩师,我们县习拳近三十年的老拳师周长岱先生,跟随他系统学习了陈、杨、吴、孙等多家门派套路,每到孩子假期,我便带上孩子一起外出拜访名师学练太极,学拳近乎痴迷,我对象有时都调侃我“疯了”。
大约2年后,我眼睛脱离同仁医院药物维养,同时在一年半左右,夜尿频繁状况得到基本改善,从一夜多次变成一次或一觉睡到天亮,睡眠好了,免疫力提高了。
因为有自身的亲身经历和痛苦无奈,这么多年来,跟我学拳的学员,尤其是有病的学员,一直不收学费,坚持公益推广太极,只是希望能有我这种情况的人共同受益于太极。
基于自己多年来研学太极拳的亲身经历,我把自己练习太极拳的经验和方法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同大家共勉。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介绍要知太极拳之来由,必先知太极之含意。
太极即太虚。
“太”者,有极其至大的意思。
“虚”者,空虚无物之意。
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府。
真气之精微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
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
阴阳观念中具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特点,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
如按太极拳姿势要求去练习,持之以恒,日久就可以练到五阴五阳的功夫。
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
达到这种程度时,太极理气活跃,气机相通,真气充盛,阴阳平衡,周身上下内外形气一体,如太极之象,混然一圆。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600年前叫常杨村。
据温县县志记载:“明洪武初年,因元铁木耳守怀庆(怀庆府管辖八县,温县在内),明兵久攻不下,急于统一天下。
太祖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
”相传有三洗怀庆之言。
人烟几绝,乃迁民填补,屯田垦荒。
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桐迁来,当地至今尚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
陈氏始祖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
明洪武7年(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
因始祖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
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
先祖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
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始祖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
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及特点介绍
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及特点介绍传统太极拳运动,讲究自然、协调、平衡,当中的运动规律是非常有助于协调人的生理机能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健身原理介绍。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健身原理介绍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已经被长期的大量的实践所验证,也有很多体育工作者、医学家、科学家进行了原理性研究。
从传统的养生、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等方面都得到论证。
其中一些主要原理有:1、呼吸方式科学太极拳强调腹式呼吸,不管是用自然呼吸还是拳势呼吸,都强调腹式呼吸。
呼吸还配合意念,就是吸气时内气沿脊椎督脉上行,呼气时内气沿前胸任脉下沉,小腹则是吸凹呼凸。
这种呼吸锻炼扩大了肺活量。
科学实验表明,肺活量的大小与力量的大小及生命长短成正比。
诸如,人体处于睡眠状态,呼吸深、细、匀、长的必是强健者,而呼吸短促无力或长、短不匀者,非病即弱无疑。
呼吸波的长短、粗细是一个人的体质强弱的标志。
所以说,太极拳健身在呼吸上很是注重。
2、气血运转流畅,促进血液循环太极拳锻炼要气达梢节。
人体从外形的四肢八节、筋骨皮到内在的五脏六腑、精气神,都离不开血液的滋补润泽。
良好的血液循环、充盈的血液供给,既是人体各部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决定人体生命长短的根本条件。
太极拳行功走架,竖项贯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上至百会、下通涌泉、达于四梢,促进了血液循环,还疏通了经络,加快了循环频率,大动脉畅通无阻,毛细血管经久不衰,四肢百骸肌肤延缓了老化。
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则气血饱满,健康长寿。
3、汗腺通畅,保证了新陈代谢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除通过眼、耳、鼻、口七窍和谷道排泄外,机体内分泌主要靠汗腺外排。
除此,汗毛与汗毛孔尚具有保温、散热的自然调节功能。
因此,中医有“汗腺通则百病不侵,汗腺堵则乱病缠身”一说。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冬有集中供暖,夏有空调、电扇,免受寒暑之苦的同时,却又导致了人体皮肤保暖、散热功能的下降。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太极拳,中国拳术之一,创始于清初。
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
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时期,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产生过一些附会和传说。
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民间大致有唐朝的许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时期的张三丰、清朝的陈王廷和杨露禅、王宗岳等说法。
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
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拳的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1、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
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3、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
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
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的提法。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
太极的原理
太极的原理
太极是一种古老的中国哲学概念,被广泛运用于武术等领域。
它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互补性原理:太极中,阴阳二元对立统一的观念非常重要。
阴阳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基本特性使得它们具有相互补充、互相转化的特点。
例如,在太极拳中,身体的动作需要通过阴阳力的调和来实现平衡和协调。
2. 动静转化原理:太极拳的动作以圆圈形式展现,通过缓慢而连贯的运动来体现内外动静的转化。
动作的过程中,身体有时处于静止状态,有时又处于运动状态。
这种动静的变化不仅呈现了太极的美感,也具有培养身体平衡、柔韧性和力量的作用。
3. 能量传递原理:太极强调内部能量的培养和运用。
通过身体的放松和呼吸调控,将内部的能量转化为外部的力量。
在太极拳中,发力不是依靠肌肉的用力,而是通过内劲和外劲的配合来实现。
这种能量传递的原理使得太极拳有独特的防御和攻击方式。
4. 心身合一原理:太极强调身心的统一和平衡。
通过练习太极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耐力,还可以培养心理的平静和内心的和谐。
太极拳注重内外一致,身体的动作需要与心理的状态相协调,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总体而言,太极的原理基于阴阳互补、动静转化、能量传递和
心身合一的概念。
通过练习太极,人们可以实现身体、心理和精神的和谐发展。
太极拳练意的奥秘
太极拳练意的奥秘在传统太极拳理论中,意是一个被反复强调的要领,如“意气君来骨肉臣”“用意不用力”。
用意成了太极拳区别于其他运动的一个重要标志,用意使得太极拳的内涵更加丰富。
太极拳的健身与技击效果也与用意关系密切。
那么什么是太极拳的意,它在太极拳中的作用是什么呢?余功保在中国的太极拳当中,练意是一个非常关键性的问题。
说它关键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意被认为是太极拳当中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可以说没有意,太极拳的练习就失去了它固有的特色。
在传统的拳论当中非常的强调练意,把它摆在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
比如说,讲究“意气君来骨肉臣”,把意比作君主、主宰。
比如说还强调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讲究练习,你的动作、你的外形要服从于意念的运转调度。
在练习过程当中,要用意识来引导,所以叫做“用意不用力”。
如果没有意念的参与,太极拳可以说它就剩下肢体性的时间、空间的运动,很多人就把这种方式叫做“太极操”,有没有这种意念的参与就是衡量太极拳有没有内涵的一个标准。
另一方面,因为意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历来对意的解释也有很多种,所以大家在理解太极拳的练意当中产生了很多的说法,也有各自的理解。
正因为这种原因,也有很多人在练意当中产生很多歧解,甚至走入歧途。
所以准确、客观、科学地把握太极拳的练意是练好太极拳、科学习练太极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如图:练意赋予了太极拳很深的内涵)太极拳中的意是基于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上的一种思维活动,但是它不同于一般的逻辑思维的方式,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境界、精神状态,它可以是专注性的,比如说专注于某一个目标;也可以是发散性的,比如说它是一种空虚的精神的状态。
这种意是不能够脱离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而存在的,但是这种意的有效的调动,可以产生很大的能量,它可以将人体的内外的生命的潜能发挥到一种很大的程度。
太极拳当中意的锻炼,就是来净化、增强人体的生命的这种能量。
(如图: 通过意的锻炼, 增强人体生命能量汪永泉演示)《太极拳论》说先有意动而后有行动,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是在意念支配下的运动,在意的综合调配下,人体的四肢、呼吸、行气等,内外各种因素协调运转,形成了意、气、形合一的动态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奥秘
从陈家沟到北京,杨露禅的心路已经无法追寻,为名?为利?又或是一腔热血要将太极拳发扬光大?总之,他来到了北京,把太极拳带到了北京,从此,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地方拳种变成了名扬海内外的太极拳。
至今,太极拳已经成为了武术的符号、文化的符号、中国的符号。
太极拳享誉盛名的同时,也饱受质疑,这种慢悠悠的动作竟然是武术?这种慢悠悠的动作竟然能用来技击?质疑的同时又隐约有某种
希望,对网上随处可见的太极拳嗤之以鼻,认为真传正宗的太极拳秘不示人,“看看大师关起门来练得是什么?”。
那真正的太极拳是什么样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武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武术是什么?武术是冷兵器时代的杀伐技术;武术是掌握这种杀伐技术的训练体系;武术是通过杀伐技术的训练体系练到身体上的能力。
“大师关起门来练得”是训练体系里的内容,“大师敞开门来展示得”是训练到身体上的能力,想要复制这种能力,必须要通过训练体系来练,所以传统武术有“练法”,“演法”得区别,在技术保守的时代里,“练法”秘不示人,“演法”把关键要领隐藏起来,演示套路或者演示劲力,看着神奇却绝不可能学会。
通过“练法”获得武术得能力“劲力”,在通过“打法”学以致用,这是武术得根本,而这个根本的“练法”,各家拳法差异很大,核心确是一样的,
把整个身体得力量集中在一点爆发出去。
练法不能一蹴而就,改掉日常生活中使用身体的习惯,在身体上重新构建一套武术的发力体模式,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要求,大致来说,是一个从粗到细得过程。
首先搭建框架,出拳挥掌不能是单纯的胳膊挥舞,得用上腰胯拧转得力量;然后继续搭建,腰胯到胳膊的传导过程中,脊椎、胸肋、肩、肘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具体的要求,不能损耗核心区的发力,更要放大核心区的法力,等到这些都做到了,身躯四肢已经完备,开始用呼吸统领全身。
这个过程似乎没有尽头,所以有完美主义拳家说“一动便是错”。
试一下扔石头,手臂大范围挥
舞甩动把石头扔出去,觉得不够远,猛拧腰加大手臂甩动的力量把石头扔的更远一些,还是不够远,想把肩的力量再加上,但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很难感知到肩更难控制到肩,那就放慢动作,仔细体会这个过程中腰胯和肩的配合,重心的转移,手臂甩动时哪里浪费了力量?这个慢慢体会的过程,就是我们看到的太极拳慢练的过程。
武术的动作远比扔石头的动作复杂,需要考虑出手的角度,护手的方位,一次攻击动作后身体是否便于衔接第二次攻击,是否能利用第一次攻击的力量直接转化为第二次攻击,步法的移动,身法的转折,这些大的技术要求是建立在身体上细微环节要领正确的基
础上的。
快速的动作很难顾及太多,那就放慢动作,把身体上所有环节的要领做到位,通过慢动作把身体练协调,这样
快速动作的时候身体才能够协调。
我们来看看这到底有多复杂,太极拳的第一个动作,“起式”。
双脚比肩略宽一点站立,微微下蹲,双手自然垂下。
第一个动作,双手向上起,到大概比肩略高一点的位置。
第二个动作,双手放下,到自然垂下的位置。
这个动作练的是手上挑下劈的劲力,用法需要变化,比如换成前后站立的步法,单手上挑或者下拍等等,我们先不考虑用法,只关注劲力。
太极拳这种慢悠悠的动作练的是什么呢?练得是以身带手。
手起的时候,身体同时从微微下蹲的姿势慢慢上起,手到位身体正好站直,注意!重心上下变化的幅度不超过十厘米,而手臂上下起伏将近半米,节奏必须是身起手动,身体站直手到位,这是第一个难点。
身起的时候沉肩,手臂的力感像杠杆一样被肩压下去,而不是抬起来,这个细微的感觉很难找,是第二个难点。
身起的时候还要坐胯(兜胯、骨盆后倾),同样的道理,用坐胯的力量把微微弯曲的腿拉直,这是第三个难点。
重心前后有很小幅度的移动,重心移动的力量加到手臂上,这更难,初学几乎不可能体会到,第四个难点。
如果把躯干上的所有环节都加上。
脊椎的上领,胸肋的开合。
如果这些要领能自然而然的做到,就需要用呼吸来控制,体会呼吸时小腹的变化和身体其他环节的联系。
一个快速动作中能注意到这么多细节么?做到这些有什么用呢?单纯这样练习没什么用,或者说效率太低。
这是一个装修的过程。
在身体上构建发力
模式,如同建房装修,毛坯房固然住的不舒服,但能挡风遮雨,装修的豪华程度是无止境的,但如果只用装修材料搭建房屋,是经不起风雨的。
杨露禅当年号称杨无敌,名声在外,找他学拳的达官显贵不计其数,这些人学拳不是学武术的杀伐技术,而是“寻理趣”,这个“装修”的过程正合适,既能练出一定的功夫又显得高端大气,何乐而不为呢?—————————————————————————————————————————我们正式推出了传统
武术系统训练系列教程,首批上线的武学基础系列包括《辨识自身》《站桩》《通臂摇根》三个视频,后续拳法系列还在制作当中。
熟悉我们公众号的朋友都知道,我们一向主打技术,教学视频也是如此,用通俗的语言清晰的描述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练。
传统武术系统训练系列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