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上海高中教材《高中历史》册整理

合集下载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整理

第二分册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

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炎黄传说在这当中占有突出地位。

考古发现解释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在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处于青铜时代的商朝有着精美的青铜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

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可以证明商代的历史是信史。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

标志着人类实现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农业革命)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早的农耕聚落。

陕西临潼的羌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羌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原始农耕:南稻北栗,南北并存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最重要的是炎黄传说。

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第二课)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家天下”的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使历史的必然趋势)《礼记》说:夏之前是“大同之世”,夏之后进入“小康之世”。

考古学家发现,时间上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

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

也进入了青铜时代。

国家的特征: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等(第三课)商朝和青铜文化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11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也因文献、甲骨文和考古资料成为信史。

商朝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

商朝的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他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

商朝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功能: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

华师大版(上海)高中历史第6分册复习提纲

华师大版(上海)高中历史第6分册复习提纲

华师大版(上海)高中历史第6分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七七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浴血奋战。

在长达年十四的抗战中,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代价,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整的胜利,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西安事变B(1)原因: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深重(2)事件过程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部队扣押蒋介石和随行军政要员,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3)结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B1. 时间:1937年7月7日2. 内容: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中方守军严词拒绝,日军发动进攻3. 意义:(1)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2)加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3】、统一战线确立标志C1. 中国共产党:(1)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改编军队①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②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2. 国民党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3.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4】、淞沪会战B1. 时间:1937年8月13日2. 开端:八一三事变(日军越过两军对峙线,中国守军坚决回击)3. 结果:1937年11月上海沦陷4. 意义(1)第一次大规模会战(2)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3)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4)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5】、南京大屠杀B1. 1937 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

上海华师大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上海华师大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二分册第一---第五单元(1-16课)基础知识整理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A:距今1万年前。

2、姜寨遗址的特征A: 聚族定居、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3、原始农耕诞生的标志和意义A标志:栽培谷物、驯养牲畜意义:标志人类历史实现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原始农业,促使定居生活,人们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

4、神话是早起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A神话传说、口耳相传,属于口述史料,是二手史料。

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于炎帝、黄帝的传说。

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5、中华文明起源的分布特征A;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6、文献记载中的夏朝 B《礼记·礼运》中的夏朝(文献中的夏文化):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建立之后进入“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7、二里头考古发现 C(考古中的夏王朝):在时间和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考古资料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8、商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9、商朝青铜器的特征;甲骨文 B特征:商朝青铜器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

主要是礼器,用于礼典、祭祀等活动,是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被赋予沟通天地、支持政权的功能。

商朝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用于占卜,真实记载商朝社会历史状况,是探究商史的一手资料。

10、二重证据法D文字(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资料相互印证。

历史学家王国维认为:“纸上之材料”,即文字史料;“地下之材料”,即实物史料。

两者相互印证,就是二重证据法。

上海历史高考华师大版课本_第七册整理

上海历史高考华师大版课本_第七册整理

历史第七分册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第1课前秦儒家与两汉经学一、孔孟之道1、概念: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

2、背景:(社会)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经济)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准备;(政治)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上的需要。

3、内容●孔子:以“礼”的规范约束人的一切行为;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儒家思想核心);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二、儒学的经学化1、背景:汉初以来,一度沉寂的儒学渐受重视;汉武帝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成为儒学地位上升的契机;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代表: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之说;◇倡导“君权神授”;◇强调“三纲五常”;◇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具体措施:◇规定《诗》、《书》、《礼》、《仪》、《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兴办太学、地方学校,教授五经,培养官吏后备人选。

4、影响: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途径,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2课宋明理学◆程朱理学1、背景: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伦理纲常遭到巨大冲击;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

2、内容●“二程”(程颢、程颐)◇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将天理与礼治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联系(“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朱熹◇核心是天理论,关键落实到天理与人伦的沟通;◇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体现;◇人性本如明珠,与天理一致,但为后天欲望所蒙蔽,故要“明天理,灭人欲”。

第5课儒家文化的传播◆远播西方◇始于16世纪:罗明坚——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翻译;利玛窦——将“四书”的译文寄回西方(《利玛窦中国札记》)。

2020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单元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2020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
2020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电子课本 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04页 0006页 0008页 0108页 0125页 0142页 0174页 0176页 0194页 0196页 0217页 0219页 0248页 0277页 0306页 0335页
第一单元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第2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礼制规范 第二单元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第7课 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第9课 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第三单元 先进思想理论与现代中国 第12课 毛泽东思想 第14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第15课 开埠之前的上海 第17课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第19课 发展中的新上海 第20课 古代的史家与史籍 第22课 现代史学名家 第23课 波斯帝国与亚历山大帝国 第25课 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 第26课 佛教

上海历史高考华师大版课本_第六册整理

上海历史高考华师大版课本_第六册整理

历史第六分册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第7课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一、雅尔塔体制(政治格局)1、背景:美、英、苏三国首脑雅尔塔会晤,围绕战争进程、战后世界安排等问题展开协商。

2、雅尔塔会议:●内容:战后德国处置;波兰政府与疆界;对日作战;联合国组织;●影响: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4、评价:①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实行共处与合作;②沿用强权政治的惯例,承认并划分大国势力范围,为满足大国利益而损害了其他国家利益。

5、实质:美、苏为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亦称“二级格局”。

二、联合国1、目的: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2、成立:1945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制宪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宪章》;10/24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

3、宗旨:和平、友好、合作、协调4、原则:大国一致,集体安全原则5、其他:总部设在美国纽约;重大问题由大会和安理会讨论;美、英、苏、法、中是常任理事国。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经济体系)1、背景:欧洲各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美国经济飞跃;世界整体经济秩序被打乱。

2、成立: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国币金融会议,制定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3、特点:●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确立“黄金-美元本位制”●实行固定汇率制4、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经济组织(IMF)●世界银行●关税总协定第8课美苏冷战的开始一、杜鲁门主义1、背景:美国依仗战后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战后的军事力量与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双方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对立,加剧了冲突与对抗。

2、冷战的开始●序幕的拉开——1946/3,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演说;●开始的标志——1947/3,“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成为“自由世界的领袖”的目标。

二、两大阵营的形成1、美国●经济:“马歇尔计划”◇目的:帮助欧洲各国迅速恢复经济。

◇实质:控制西欧,使之纳入美国争霸世界的轨道。

[高中历史华东师大版(上海)第一分册 第12课 封建制度 (共47张PPT)

[高中历史华东师大版(上海)第一分册 第12课 封建制度 (共47张PPT)

伤害而产生的骑士。”这表明当时的欧洲形成了B
()
A.庄园制度
B.封建等级制
C.采邑制度
D.等级君主制
9.右列是西欧中世纪封建等级制度的示意图,
与这一制度形成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D )
A.罗马帝国分裂
B.西罗马帝国灭亡
C.克洛维受洗
D.查理·马特改革
10.在西欧封建等级制中,属于统治阶层最下层的是
(D)
地。”这段文字反映了庄园大体上是一个(C )
A.开放式的经济实体 B.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 C.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D.比较发达的经济实体。
6.由于生产力相对低下,庄园最初普遍采用的地租形
式是( C )
A.货币地租
B.实物地租
C.劳役地租
D.混合地租
7.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思堡恩修道院 的一些状况:“在复活节,他们还应缴纳二只母羊二只 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
“有实权的人应 当称王,比徒有 国王虚名的人称 王更好。”
拓展:法兰克王国:分裂(843年)
老三秃头查理 老 大 罗 退 尔
老二日耳曼路易
考点名1:西称欧封建人制身度自的由产生(家6庭世纪下法半律叶地位)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考点1: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6世纪下半叶)
骑士
农民等
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8世纪上半叶)
层层分封的金字塔结构
特点 结果
土地为纽带的契约关系
国王虚君、权力有限

上海历史高考华师大版课本_第五册整理

上海历史高考华师大版课本_第五册整理

历史第五分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1课 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一、列强支配下的世界1、内容: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已形成。

2、表现:(经济)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分工初步显现。

(政治)帝国主义瓜分狂潮。

3、特点:欧美列强的发展不平衡;美、日两个非欧国家迅速崛起。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局部冲突1、背景:世界体系不稳定,经济发展不平衡;德国迅速崛起,对英国形成冲击。

2、形成●“同盟国”——德、意、奥●“协约国”——英、法、俄3、局部冲突: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巴尔干战争)◆巴尔干地区——欧洲的“火药桶”①战略地区十分重要;②民族众多、宗教势力彼此交错、领土纠纷复杂。

4、影响:在一系列局部冲突中,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不断增强,国际格局持续动荡。

第12课大战的爆发与过程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普林西普刺杀奥匈王储费迪南大公夫妇)2、进程(1914~1918)1914-7-28:一战全面爆发(主战场:西线)1914:德军“史丽芬计划”(速战速决)1915:德国战略中心东移1916: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德军丧失西线主动权)1917:德国无限制潜艇战,俄国二月革命——美向德宣战;俄国十月革命,退出战争1918:协约国突破的军防线;11月同盟国战败3、影响: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结果;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改变了世界格局。

第1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巴黎和会(1919)12、会议成就●《凡尔赛合约》——惩罚德国●《巴黎合约》——决定国际格局“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成立(1920)——使命“维护和平,制定侵略”(30年代后期,名存实亡)二、华盛顿会议(1921~1922)1、背景:战后亚太地区新的政治秩序仍没有建立;英、美、日的海军军备竞争日趋激烈。

2、内容:美国提议召开九国会议(商讨以美为主导的亚太地区的政治秩序)●《四国公约》——保证美、英、法、日在太平洋地区的权利与和平关系;●《五国海军协定》——提升美国海军实力,英国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海军发展受限。

上海历史高考华师大版课本_第四册整理

上海历史高考华师大版课本_第四册整理

历史第四分册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一、百年战争的影响●英国:战败后,英国统治阶级无力图谋向欧洲大陆扩张,专注自身事务,民族意识日趋明显。

●法国:战争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领土统一也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1、形成时间:15世纪末2、形成要素●英国:⑴政治:英国封建贵族在内战(“玫瑰战争”)中实力丧失殆尽,再也没有力量与王权对抗。

⑵经济:商品经济活跃,各地联系日益紧密,国内统一市场由此形成;伦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⑶文化: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语成为英国的民族语言。

●法国:⑴政治:百年战争结束后,法国王室集中全力消灭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治统一。

⑵经济:战后经济的恢复和繁荣,推动了以巴黎为中心的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⑶文化:以巴黎方言为基础的法语成为全国通用语。

三、君主专制1、形成背景:民族国家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社会各阶级大多支持加强皇权。

2、评价:君主专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1、西欧商品货币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的黄金;2、盛赞东方富庶和繁华的《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广为流传;3、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4、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地圆说、指南针)二、新航路开辟的简况(15、16世纪之交)●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最早开始寻找新航路的国家。

●[葡] 迪亚士——绕过非洲最南端,发现好望角;达·伽马——抵达印度,开通亚欧航路;[西] 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欧美航路;麦哲伦——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旅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3、商贸中心从地中海沿岸移至大西洋沿岸;4、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念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第 5 课英国革命一、议会与国王的斗争1、英国财产阶级革命的原由(B)a、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鼓动“君权神授”。

专制统治直接伤害了财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英国财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记(A)1640 年召开的“长久议会”,成为英国财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记。

二、君主立宪制度确实立1、荣耀革命( A)1688 年,财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斯二世,即“荣耀革命”。

2、《权益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确实立(B)1689 年,议会经过限制王权的《权益法案》,1701 年又经过《王位继承法》,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定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

君主立宪制度保证了英国的长久稳固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建了条件。

第6 课启发运动( 17~18 世纪).......一、启发思想家:启发运动的代表人物(A)1、17 世纪的英国:霍布斯、洛克等。

18 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a)孟德斯鸠:(分权学说)主张成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互相管制的政府,以防权益腐化和专制暴政。

(b)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同意开通君主。

(c)卢梭:提出天分人权、主权在民。

二、批评君主专制:伏尔泰主张成立英国式的“开通君主制”;孟德斯鸠主.....张成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互相管制的政府;卢梭则尊崇推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加立法。

..三、宣扬自由和同等( B)针对封建专制下人们受奴役的情况,启发思想家从“ 天分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同等的,但要“受法律支配”。

四、影响: 17—18 世纪的欧洲启发思想家流传进步思想从根本上摇动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马上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财产阶级革命供给了理论依照,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供给了系统的统治构思。

第 7 课美国独立战争一、独立战争的进度1、独立战争开始标记: 1775 年列克星敦枪声,标记着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高中历史华东师大版(上海)第一分册 第15课 中世纪文化 (共36张PPT)

高中历史华东师大版(上海)第一分册 第15课 中世纪文化 (共36张PPT)

拓展2:西欧中世纪文学:骑士文学-代表作 《罗兰之歌》
拓展2:西欧中世纪文学:市民文学
背景:中世纪城市 复兴后
内容:市民的家庭生 活和爱情生活。
形式:寓言、故事、 诗歌等。
起源:11世纪意大利 意义:开近代资产阶
级文学之先河。 代表《列那狐的故事》
考点1:大学的兴起(11世纪-意大利)含义
早期大学上课的情景
3.右图是中世纪兴起的牛津大学,其最初兴起的
主要原因是( D )
A.传播神学的需要 B.传统教育的影响 C.国王权力的加强 D.市民阶层的推动
4.中世纪后期在教会神学的笼罩下产生了大学的世
俗教育。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B )
A.教会势力的衰弱 B.城市经济的复兴 C.传统教育的崛起 D.传播神学的需要
代表:托马斯·阿奎那- 经院哲学集大成者
意义:重视形式逻辑,对 西方思想文化发展,尤其 是哲学思想的传承产生
拓展1:经院哲学:9世纪-兴起,13世纪-全盛
含义:中世纪西欧占统治 地位的基督教哲学
主张:理性服从信仰, 哲学服务神学。
目的:维护基督教会和 封建主的统治。
任务:阐述圣经中的真理 为圣经寻找合理的依据
5、 哲学
◎ 教父学 奥古斯丁(345-430年)。
◎ 经院哲学 托马斯·阿奎那斯 (1225-1274年)。
名为哲学, 实为神学。 知识的目的在于 论证上帝的存在与伟大; 宇宙秩序论即上帝创造宇宙秩序, 尘世服从天国, 今生服从来世, 君权服从教权, 哲学服从神学, 理性服从信仰。 此处可参照“三纲五常”。
在( C )
A.公元前2世纪的麦加 B.公元3世纪的印度 C.公元13世纪的巴黎 D.公元19世纪的英国

高中历史华东师大版(上海)第一分册 第13课 城市的复兴 (共48张PPT)

高中历史华东师大版(上海)第一分册 第13课 城市的复兴 (共48张PPT)

文献选读: 这段史料反映出中世纪城市的什么特点?
……任何人在林肯城之居留期已达一年零一日,且已 照章纳税,任何具有申请权之人亦未提出要求,而此 人能按照本城之法律与习惯证明此具有申请权之人在 此期间确在英格兰国境之内,但并未提出不利于彼之 异议,则予亦将准许彼等与过去一样,继续以市民身 份居住于予之林肯城中。
水’!则可自楼台窗倾倒
材料一:“ 城市街道两 边的房屋并没有在一条直 线上,所以街道有时宽有 时窄。城市街道路面多是 泥地,泥泞而肮脏。商业 区,运输商品的车子堵在 路上,非商业区猪和牛随 处横行。15世纪时如果国 王要来某市,市议会首先 拿掉绞刑架上的尸体,随 后把门前污物清理干净。 清理道路,迎接国王。”
A.贵族战胜国王 B.等级君主制建立
C.国王战胜贵族 D.君主立宪制建立
12.议会是英国政治的中心舞台。1265年,英国召开
了历史上第一次议会。除了有贵族和主教参加外,还
邀请了骑士和市民代表,这表明当时英国初步形成的
政权形式是( B )
A.民主共和制
B.等级君主制
C.君主立宪制
D.君主专制
13.13世纪中后期,英国封建制度最重要的特征,体
等级君主制形成于 封建制度确立以后。 12世纪以后,随着城 市复兴和商品经济发 展,王权呈加强之势。
比较:封建等级制和等级君主制的不同:形式
封建等级制是国王与 各级贵族组成的统治秩 序和政权形式。国王居 于最上层,其下依次为 公、侯、伯、子、男爵, 骑士位于低层。
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 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 治的一种政权形式。由 国王、教会贵族、世俗 贵族和城市市民组成。
3.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市民阶级参与 政治,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

【实用】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实用】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第四册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单元核心概念:(1) 15、 16 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欧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2)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导致生产者逐步与生产资料分离,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

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最初的组织形式之一。

(3)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4)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猛力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第 2 课民族国家的形成君主专制( B)1、形成背景:a、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王权的强化,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强大的王权提供支持c、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贵族、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等)2、形成时间:15 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3、影响:专制君主颁布一系列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3 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一、 15 世纪东西方的交流:(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A)1、时代背景:15 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黄金这种主要货币需求增加。

2、主观动机: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刺激西欧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传播基督教。

3、客观原因: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控制亚欧商路,地中海区域的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

4、条件:西欧各国君主的支持;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

二、新航路的开辟1、新航路开辟的简况(A)15 、16 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

时间国家人物航线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葡萄牙王室资助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最南端,发现好望角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开通了欧、亚航路西班牙政府支持哥伦布横渡大西洋,首次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a、积极方面: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华师大版 上海高中教材《高中历史》 1-7册整理

华师大版 上海高中教材《高中历史》 1-7册整理

《高中历史》Beta 1第一章:世界古代史第一节:古代东方考点: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两河流域是指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区域,东临伊朗,西临阿拉伯大沙漠,北极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相当于今日之伊拉克,在希腊语中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处于亚非欧交界处。

考点: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A)一.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引起书写笔画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这种文字,它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二.《吉尔伽美什》《吉尔伽美什》是古代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版文书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是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字作品之一。

考点:《汉穆拉比法典》(B)背景: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

他在位期间逐渐统一了两河流域,国力臻于极盛,古代两河流域也随之迎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目的: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内容与价值:《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不是第一部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法制价值)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法典保留了诸如神明裁决,同态复仇等原始习惯法的部分内容,但同时也否定了血亲复仇,私人报复,抢婚等原始风俗的合法性,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严禁奴隶逃亡和藏匿奴隶,倒卖奴隶的行为,充分显示出法典的时代特征。

考点: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着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上海华师大版高二历史第五分册

上海华师大版高二历史第五分册

上海华师大版高二历史第五分册线索整理和典型试题精讲上南中学王如海天朝的危机可以从内外两方面讲:①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1842年《南京条约》、1858年《天津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②内: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

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由于其秉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保守思想,清王朝的封建制度并没有改变,并没有真正跟上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因此1894年甲午战争惨败,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以上,可以理解为什么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运动这些课,都归入天朝的危机这★《南京条约》签订的前因后果以及内容无疑是重点,因为《南京条约》集中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特点,即这一阶段列强侵略的主要意图是占领市场和掠夺原料,以便实现其输出商品的目的。

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逼迫清政府开放口岸,协定关税,附带领事裁判权,其实都是为了占领市场和掠夺原料。

而这一阶段有异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热衷于割占大片中国领土的则是沙俄,也说明了沙皇俄国作为封建帝国拓展疆域的浓厚色彩。

弄清了《南京条约》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只是《南京条约》的继续和扩大。

掌握起来有规可循。

★《南京条约》的影响是这一单元的难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习惯上把1840年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因为1840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中国延续了2000年的相对封闭的封建社会到此开始被动的卷入世界市场,沦为列强商品的倾销地和原料产地。

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剧变,由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变化带来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任务、经济性质以及思想文化一系列变化。

这些影响,需要学会综合分析和运用,所以是难点。

历来改革的主题由于联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所以往往是命题的靶区,洋务运动在各类试卷中频频出现,值得重视。

上海建平中学华师版高中历史高一上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23页

上海建平中学华师版高中历史高一上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23页
摇篮
读读史料,学学历史
材料一:
苏美尔人的诗歌 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 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 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新月沃地: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
摇篮
材料二:
希罗多德说,在美索不达米亚,小 麦的收成是播下种子的200倍。普林尼 说,一年可收获两次小麦,此后还可以 长出优质的饲料,棕榈树繁茂,水果种 类众多;至于建筑材料,美索不达米亚 有一种可以制成砖的粘土。
二、古代两河流域的王国更替
2、建国与混战 王国的更替不等同于我们中国的王朝
的更替。中国是一个王朝灭亡了,建立了 新的王朝。古代两河流域呢?
是先后占据统治地位,并不是说前面的 王国就不存在了,是属于并存的状态。
3、统一——必然结果 国家政权机构不断趋于完善 农业发展需要 民族融合、文化繁荣
二、古代两河流域的王国更替
四、《汉穆拉比法典》
➢制订者:
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 汉穆拉比 1792B.C.
➢制定背景:
1、两中央集权,国王集司法、行政、军事和宗 教大权于一身
3、社会经济发展
条件
4、楔形文字的使用
四、《汉穆拉比法典》
➢目的:
➢ 1、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秩序 ➢ 2、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建立时间
名称
建立者
特点
公元前
城市国家
3500-3100
公元前2371 阿卡德王国 年左右
公元前
古巴比伦王
18世纪中期 国
苏美尔人 彼此独立
阿卡德人 用武力首次统一两河流域南部地 区
阿摩利人 汉谟拉比国王用武力首次统一两 河流域,定都巴比伦城颁布法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高中历史》Beta 1第一章:世界古代史第一节:古代东方考点: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两河流域是指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区域,东临伊朗,西临阿拉伯大沙漠,北极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相当于今日之伊拉克,在希腊语中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处于亚非欧交界处。

考点: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A)一.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引起书写笔画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这种文字,它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二.《吉尔伽美什》《吉尔伽美什》是古代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版文书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是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字作品之一。

考点:《汉穆拉比法典》(B)背景: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

他在位期间逐渐统一了两河流域,国力臻于极盛,古代两河流域也随之迎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目的: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内容与价值:《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不是第一部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法制价值)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法典保留了诸如神明裁决,同态复仇等原始习惯法的部分内容,但同时也否定了血亲复仇,私人报复,抢婚等原始风俗的合法性,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严禁奴隶逃亡和藏匿奴隶,倒卖奴隶的行为,充分显示出法典的时代特征。

考点: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着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的解释)考点:金字塔和来世信仰(A)●金字塔的象征意义:金字塔式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利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无无上的权威。

(政治上)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宗教上)●金字塔的历史意义: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是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考点:象形文字(A)发明时间和命名原因: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

这种文字因为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像而得名。

书写工具:埃及人最初以石头和刻刀做书写工具,发明了笔和墨水,纸草、木片、石头和陶片都成了书写材料,其中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象形文字消亡原因: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复杂难懂(内因),只有祭祀、书吏、官员和一些大商人掌握读写能力,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从公元639年被阿拉伯人征服起,埃及迅速“阿拉伯化”(外来侵略和强势文化冲击:外因)考点:种姓制度(B)1.背景: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先后征服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在征服的过程中曾用种性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区别其高贵的身份地位、维护雅利安人的统治地位。

当雅利安人的氏族制度走向解体时。

内部出现了等级划分,社会分为四大种性集团。

2.等级划分:婆罗门(祭祀、僧侣等精神统治者)刹帝利(以国王为首的军事贵族等世俗统治者)吠舍(普通的雅利安自由民)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3.实质是等级制度4.特点: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

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5.影响:造成了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书上原话)使印度人安于现状有利于维护统治和社会安定。

(补充)考点:佛教的创始、经典(A)1.背景:公元前六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

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对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性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

2.创立者:据说为悉达多(他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3.早期佛教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

4.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由于内容主要由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所以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考点:《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A)1.梵文史诗《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

2.史诗的内容虽然多为神话传说,但也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及雅利安人扩张的情景。

(史学价值)这两部史诗被视为世界文学的瑰宝(文学价值)。

第二节:古代希腊罗马考点:古希腊的地理位置(A)古代希腊的地域范围比今天希腊共和国的版图大一些,除了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之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考点:城邦的特征(A)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

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

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它们的国土面积一般只有百余平方公里、人口数万,最大的城邦80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数十万人口。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城邦制度与希腊当时的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考点:古典时代(A)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希波战争以后至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

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的全盛时期。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C)在古代希腊人建立的众多城邦中,影响最大而又最具典型意义的是雅典。

雅典城邦以其政治民主、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著称。

背景:雅典建邦之初,实行贵族政治,原先的氏族贵族掌握着政治和经济特权。

随着新兴工商业阶层经济实力的日益壮大,要求打破氏族贵族独揽政权的愿望也越强烈。

他们联合其他平民,一起展开向氏族贵族的夺权斗争,结果使雅典走上了古代民主政治的道路。

特征: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它是在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两座里程碑: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和公元前508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梭伦改革:目的:打破血缘门第、重新调整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

内容:废除以城邦公民人身作抵押的所有债务;以财产的多寡为标准重新划分城邦公民的等级;设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作为最高行政和司法机关。

意义: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利。

扩大了城邦政治的社会基础,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克里斯提尼改革:目的:进一步消除血缘关系和财产对城邦政治的影响。

内容:按照地域原则对全体公民进行重新划分和组合;以五百人会议取代四百人会议,而且它的权限有所扩大;创设五十人团,负责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创立十将军委员会,制定陶片放逐法。

意义:这次改革彻底扫除了氏族制度的残余。

基本上清除了全体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障碍,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全盛时代:公元前5世纪以后,尤其经过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公元前443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伯里克利时代:伯里克利执政期间,在保留原有各种机构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雅典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补充调整:第一,除是将军委员会成员以外,所有公共权力机构的公职对全体公民开放,以抽签方式产生;第二,扩大陪审法庭的规模和权限,使之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第三实行公职津贴制度,以保证人人可以担任公职。

评价: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积极性)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局限性)1、为什么在古代东方文明国家一般都形成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而在地中海的希腊世界却产生雅典这样的民主典型呢?思考这一问题的人们常常首先瞩目于雅典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并力图将此说成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伯罗奔尼撒半岛山地众多,适宜农耕的土地很少;港湾众多,促成海洋文明的发展。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使古希腊形成以“小国寡民”为特征的城邦国家。

为了保证城邦的独立和发展,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古希腊实行民主制政体,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以对内保持独立,对外夺取异邦的财富和奴隶。

“海洋文明”的古希腊民主政治、法制政治都与对外扩张有关。

其民主制度和法制的理念,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被资产阶级作为对抗封建黑暗的新的思想武器,成为新兴资产阶级构建资本主义制度理想的重要理论依据。

但这不能让人完全信服。

与雅典地理条件相似、同属于希腊世界的某些城邦国家如科林斯建立的却是寡头政体。

可见,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不能否认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包含着地理环境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更不是决定性的。

应当说,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是其经济、政治、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雅典城邦制度的小国寡民特征是其民主制存在的政治基础;同时,雅典民主制是是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支持下,经200多年颠簸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

在平民和贵族斗争的推动下,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陶片放逐法措施外:地域组织取代氏族组织。

打破血缘关系,削弱贵族势力。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和十将军委员会。

除十将军外,公职向全体男性公民开放,以抽签方式产生。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十将军委员会等机构进一步完善。

向公民发放各种津贴,鼓励低等级公民参政议政,接受教育和文化熏陶。

这些都是其重要措施。

)确立雅典民主制。

自然地理环境使航海业和海军发达,促使其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工商业商品经济发达。

在上述经济背景下,工商业奴隶主阶级与贵族斗争,力量得到发展。

工商业奴隶主阶级是雅典民主制建立的社会力量,经济自由推动雅典最早产生人文主义,民主、自由意识浓厚。

由此看出雅典民主制是特定历史条件和各方面具体国情的产物。

而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是最主要的社会条件2、如何正确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与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区别与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