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作者:————————————————————————————————日期:
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经济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文/王其中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如何促使其健康发展并将其培育成为高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首先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论述高端化发展的四个路径,并提出高端化发展的对策:应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和引导,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或引进高端资源、高层次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发展创新集群与培育龙头企业,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外部环境等。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路径;自主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为宁波市软科学重点课题“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路径的研究”(编号2012A1003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其中,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一、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
1.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

近几年来,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

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为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2 年底,宁波市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分别是807.89亿元、174.19 亿元、361.91 亿元、449.42 亿元;节能环保、海洋高技术、生命健康、创意设计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026.20 亿元、106.21 亿元、153.25 亿元、53.45亿元,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313
2.5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1%
(数据来源于宁波市发改委工业与高新技术处),产业规模初步形成。

2.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近年来,宁波技术创新投入显著加大,创新载体建设、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到2012年底,宁波市有高新技术企业930家,市级科技型企业563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12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746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和创新型企业16家,省级创新型示范和试点企业52家,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56家。

全市拥有驰名商标303个、中国名牌61个,在全国同类城市名列第一,并三次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

3.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优势明显。

宁波市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这三个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011年宁波新材料工业产值达到970亿元,位居7大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之首。

近几年宁波市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速达到56%,远高于全国20%的平均增速,宁波拥有全国最大的钕铁硼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生产总量占全国的50%,产品出口量占全国的60%,产生了一批如宁波韵升、宁波天安等行业龙头企业,产业优势与产业特色逐步形成。

4.新兴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目前,宁波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已建立初步完善的上下游配套协作机制。

如新能源产业,在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宁波太阳能电源、中银电池、升谱光电、爱米达照明科技等龙头企业及周边配套的产业链,从而成为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和引领区。

2011 年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创新型企业56家,建立科技创新平台11个,涌现产业创新战略联盟8个,实现关键性技术突破21项,产业集聚与特色效应凸显,成为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的主阵地。

二、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究开发资金投入不足。

第一,发明专利授权情况。

专利的申请量与授
权量,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科技水平,是衡量科技产出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指标。

2011年宁波市专利发明量1625件,授权专利比重仅4.35%,远落后于深圳(27.51%)、南京(27.18%),仅高于无锡(4.34%)和苏州(2.97%),在几个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比较靠后。

第二,科研经费投入情况。

宁波企业科研经费投入较低,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企业R&D占GDP比重仅为1.89%,与深圳(3.66%)、苏州(2.45%)、南京(3.1%)杭州(2.85%)、无锡(2.6%)等城市相比,处于较低水平。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以及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使企业的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的研发、内涵式增长受到很大的限制。

2.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掌握,是诸多宁波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的软肋,像宁波韵升这样的龙头磁材企业也只有向外国购买巨额专利后,其产品方可进入全球市场。

这使得宁波目前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

据2007~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宁波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毛利率还不到10% (见表1)。

“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由此体现非常明显。

3.新兴产业集聚水平尚需提高,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明显。

宁波从事新兴产业的企业大多分散布局在不同区域,难以形成集群式发展所带来的集聚效应,且多以产业链中组装和制造环节的中小企业为主,产业链的深度应用开发能力较差,普遍存在产业链条过短、位置过低的现象。

全市真正在国内有影响力和知名
度、产业链长、关联效应和辐射功能强的优势龙头企业较少,导致产业主体较难通过核心技术、战略联盟来取得市场标准的制定权和定价权,产业凝聚力不强、集聚效益不明显。

4.产学研结合程度还不高,科研与产业良性互动不强。

产学研结合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上水平的重要举措,但目前宁波市产学研结合程度还不高,科研与产业没有形成良性互动。

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内容多为技术咨询,很少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或重大科技项目攻关。

虽有部分产业已初步建成以大院大所为龙头、研发中心为支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但从实际效果看,该体系尚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宁波本地科研优势难以转化为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

三、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的路径分析
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突破“高端产业、低端制造”的困境,逐步占据全球价值链的关键环节,推动战略新兴产业高端化,应该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径。

1.坚持走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关重要的是加强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没有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就难以占据产业链高端,难以获得产业高质量的发展。

因此,坚持自主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应建立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但坚持自主创新,并不排斥技术引进。

引进先进技术可以节省探索时间、以较低的成本缩短技术差距,是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所在。

综合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经验,可以把它们的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路径概括为:“引进技术—消
化引进技术—二次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原始创新。

”按照这个规律,引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和再创新能力,应是目前宁波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

2.坚持走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属发展初期,技术不稳定、市场不成熟,技术投入大风险高,单靠市场机制作用显然难以为继,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一方面,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的价值、供求和竞争规律,用利益诱导、市场约束和资源约束的“倒逼”机制引导科技创新活动;另一方面,需要发挥政策引导和支持作用,即用政策导向引领产业正确的发展方向,以充分论证基础上的科学规划确保产业发展的协调有序,以体制机制设计激活发展动力,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和环境。

这样,依靠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的互动,才能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坚持走发展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点,二者具有高度关联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忽视传统产业的发展,要将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结合起来。

一方面,传统产业并不等于落后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简单替代;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往往脱胎于传统产业并将其作为发展基础和支撑。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发展是交互融合、相伴相生的。

4.坚持走发展创新集群与培育龙头企业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宁波民营经济发达,机制灵活充满活力,但规模偏小,通过发展创新集群,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提升整体竞争力。

实践证明,创新集群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载体,集群中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等,通过价值链、价值链、知识链形成战略联盟或各种合作,具有集聚经济和知识溢出效应特征。

同时,通过新兴产业群龙头企业的培育,发挥其导向、牵引、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壮大和优化新兴产业集群,提高新兴产业竞争力和高端化发展。

四、促进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对策
(一)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和引导1.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上应结合宁波市本地实际,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形成具有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避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和产业同质化竞争。

2.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加强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协调、指导和支持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双方互补优势。

3.应针对宁波市各新兴产业的不同阶段与特点,确定研发政策、科技投入方式和各种创新政策支持。

如对目前尚在技术攻关、发展模式还不成熟,属于孕育期的节能环保、生命健康产业,着重从关键技术研发、市场应用推广等产业链的两端给予支持等;对于已取得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有望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的,总体处于成长期的新材料、新装备产业,重点应围绕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产业配套体系建设、产业聚集水平提升、产业发展环境完善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对于已基本解决了技术和市场风险的产业,则需要引导扩大规模、国际化经营、品牌化发展的支持。

这样,针对各新兴产业的不同发展周期,确定不同的政策,其
引导与促进发展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1.加快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

促进龙头企业建设高端研发机构,使研发活动从模仿创新模式向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模式转变;支持中小高科技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改善基础条件,加快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促进研发国际化,推动实力企业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

2.深化产学研合作。

针对目前宁波产学研合作现状,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从以技术咨询为主转变为以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为主。

政府应当为产学研合作基地提供一批科技攻关项目,推动产学研合作开展重大科技项目和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二是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改变目前产学研合作侧重基于个人能力的科技咨询方式,改为基于团队的多学科合作,政府应当对以项目为纽带、团队为基础的核心技术攻关给予资助。

三是鼓励与国际技术机构合作,推动宁波产学研各方与国外学研机构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采取合作研究攻关、委托研究开发、分工合作开发等多样方式,争取在未来3~5年的时间,使宁波重点发展的产业能够掌握一定的世界领先的前沿技术,实现突破。

3.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统筹协调,推动高技术成果落地转化,推动中科院宁波工研院、北方材料科学工程研究院等重大研究院所和创新载体与相关产业、企业实现有效对接,鼓励面向市场组织技术研发,进一步强化应用和产业化导向,促进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三)培育或引进高端资源,高层次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1.新兴产业高端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高端科技人才是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要多措并举重视人才培养与引入。

目前,宁波人才培养和引进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二是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三是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四是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五是加快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

引进高层次人才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引进人才要与城市的定位与发展相适应,并建立引进人才的试用机制和科学的考核体系。

第二,重视后期培养。

根据宁波市短期、中长期产业战略发展,建立针对性较强的人才数据库。

第三,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

高级人才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较高,政府有必要在一定的区域,打造一个环境条件较好的居住小区,为科研人员生活提供便利。

2.利用国外的高端资源发展高端新兴产业。

欧债危机后西方各国经济普遍不景气,利用高级生产要素能力下降,这为我们获取国外的高端要素提供了良好机遇。

第一,大力引进高端技术要素。

积极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引进国外优质战略研发和总装集成项目,进口关键设备和先进技术;积极加强宁波企业与世界500强的对接和合作,发挥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第二,宁波实力企业创新“走出去”方式,以资本的控制力为突破,有效提升对海外经济要素的整合能力和掌控高度,争夺新兴产业利润丰厚的技术、研发、品牌、渠道等价值链高端环节。

第三,利用国内高端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和规模效应的支持,发展逆向外包,
吸引外国高端要素为我所用。

(四)发展创新集群,培育龙头企业,争创集群品牌
1.科学规划,打造创新集群。

一是合理布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科技园区整体优势,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二是加强学习网络建设,推动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创新联盟,促进知识技术在集群内传播。

三是严把入驻门槛,借助科研机构和政府的资源,对科技产品、科技项目、科技企业进行评估,走多元化、错位发展之路,完善园区发展产业链条,增加科技园区产业附加值,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的完美对接。

2.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

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技术联盟,攻破关键共性技术,带动行业进行应用性创新和产品创新,并从培育龙头企业的高端产品入手,打造产品品牌,提升集群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集群品牌化。

(五)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延伸,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支持传统产业的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产业配套、投资参股或直接兴办企业等多种方式,向新兴产业输出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积极推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不断攀升产业链高端,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并进一步转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六)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外部环境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创新,而企业创新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总是与风险共存,与失败相伴。

因此,政府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大力培育创新意识和
价值观念。

一方面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对勇于创新的企业家进行正面宣扬,通过树立典型、模范等方法营造“创新光荣”的社会氛围来鼓励创新;另一方面,也要有“容忍失败”的社会氛围,对于创新失败的企业,不打击挖苦,冷嘲热讽,应该用一种宽容的心态,鼓励企业从头再来。

深圳出台了改革创新的“保护法”,立法保护创新的失败者,营造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对深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值得宁波借鉴和学习。

注:本文数据,如无其他说明,均来自《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1-2012)》,宁波市科技信息网。

参考文献
[1]王军锋,张莹.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丛刊,2013,(1):23-25.
[2]李哲.宁波新材料产业发展困局破解及其转型升级[J].三江论坛,2012,(11):6-13.
[3] 王其中.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的思考[J].经济纵横,2013,(12):60-62.
[4]吴德进.加快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探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1,(3):128-133.
[5]段小华.关于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的初步判断[J].科技观察,2010,(9):55-59.
[6]刘志彪.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中国分享第二波全球化红利的战略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2012,(2):51-59.
[7]熊勇清,曾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基于传统产业的视角[J].重
庆社会科学,2011,(4):51.
[8]江静.中国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商学院,2008.
(责任编辑:刘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