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1视觉心理学考试大纲

01191视觉心理学考试大纲
01191视觉心理学考试大纲

01191视觉心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视觉心理学》课程是摄影专业基础课,它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视觉心理学基本规律,并且在实践中运用这些规律,了解如何使一张照片变得有趣、如何让观众对拍摄的照片产生感动的反应。课程主要讨论视觉心理的基本概念,不同的研究角度,理论学派,研究方法以及应用视觉心理学的范畴,课程分为基本理论论述、探讨与应用研究等三部分。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课程要求学生在进行作品赏析的同时,了解视觉的基本规律,并能够结合相关的实践训练,掌握和熟练使用这些视觉规律和法则。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试目标

第一章视觉的生理系统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将讲述《视觉心理学》课程绪论以及视觉的生理系统——探讨眼睛的光学结构、大脑神经元组合,以及介绍诸多视觉的生理现象。学习本章,要求把握眼睛的生理构造、视神经的回路系统以及视觉的生理现象。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绪论

一、课程目的

介绍课程设置的目的及课程特点。

二、课程内容

介绍课程本课程分为三个部份:

1、视觉的生理系统——探讨眼睛的光学结构、神经元组合和特性侦测器的功能,以及介绍诸多视觉的生理现象。

2、人类的知觉系统——介绍各种知觉的现象及视觉讯息的处理模式。

3、影像与完形研究——探讨视觉场的观念、各种完形法则、完形训练以及符号学评析摄影影像的方法等等。

三、参考资料

介绍课程学习方法以及参考书目。

第二节眼睛的生理构造

一、生物的视觉起源

低等生物的眼睛功能十分简单;直到生物演化到高级阶段,才出现构造精密复杂、能够清晰成像的眼睛,才产生了能够辨析形状、色彩、细节和明暗的“视觉”。

二、眼睛VS照相机

从篇幅、焦距、视角、景深、光圈等几个角度分析对比眼睛与照相机的区别。

三、肉眼的光学规格

肉眼与135小型相机相比较,所具有的光学规格。

第三节脑与神经系统

一、神经的功能

神经具有以下三种功能:1、负责连接外界的刺激;2、管理从肌肉或器官作出的反应;

3、将1、2两种系统整合,同时负责传导的功能。

二、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是基本的单细胞,由树状突、细胞体与轴突三部分组成,它们也被称为神经元。神经细胞有其自身的特点。

三、神经系统的结构

人的神经网络可以分成中央神经系统与周边神经系统两大类。

四、脑

脑部分为后脑、中脑与前脑,各有其不同的功能与特点。

五、脑之侧化

解剖学上外观相近的左右半脑,却具有各不相同的功能,这被称为脑的侧化现象。摄影学习者需不断加强自己的弱势半脑,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有进步。

第四节视网膜

一、视网膜的构造

视网膜是接收视觉刺激的第一站,由眼球外围到轴心方向,共包含了五层细胞:感光细胞层、水平细胞、两极细胞、无轴突细胞、以及节细胞。光讯号在接受器转为电讯号后,经由节细胞的轴突送出眼睛,至下一站─侧膝核 LGN,这些轴突在送出眼睛之前集结成束,形成视神经。

视网膜的结构及连结方式的探索,最早可追溯至卡哈尔的研究,他当时用染剂染色,可清楚见到视网膜不同神经元的构造与连结方式。

二、视觉形成的原理

我们能清楚地看见外界影像,是因为当凝视某外界物体时,光线由该物体反射并投入眼球。眼球聚焦,使影像能适当地落于视网膜上。

三、感光细胞层——锥体细胞与杆体细胞

杆体细胞——在低亮度环境下反映明暗的亮度讯息,提供“黑白”的单色视觉形象。

锥体细胞——含有三种分别对红、绿、蓝感光的不同色素,提供“彩色”的知觉判断。

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不仅在外形不同,在视网膜上锥体细胞与杆体细胞也不是均匀分布。

四、三种视觉范围

暗视觉——在低亮度的黑暗环境下,只有杆体细胞进行的视觉反应。

昼视觉——在非常明亮的照明环境下,只有锥体细胞进行的视觉反应。

中间视觉——一般正常的室内照明环境下,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两者同时发挥作用的视觉范围。

第五节:视觉神经的回路系统

视知觉是由视觉刺激和视觉系统互动所产生。视觉系统主要分成三大部分,包括眼睛,侧膝核(LGN),最后到达大脑视觉皮质层。

第六节视觉的生理现象

一、后像

当眼前出现的短暂视觉刺激被迅速移去之后,眼睛将会持续大约1/4的时间,仍然可以看到与移出刺激相近似的视觉残像。分为正后像(呈像颜色与刺激相同)与负后像(呈像颜色与刺激为互补色)。

二、彩色视觉

光线是视觉刺激的来源,但是人眼可见的光线(visible light)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已——波长400—700nm的部分。

三、适应

黑暗适应的曲线中,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增加,眼睛对光的敏感度越来越高;曲线可分成两段,从开始到7、8分钟的时候,是由锥体细胞负责,但此时锥体细胞的敏感度已达极限,所以曲线略趋平缓;杆体细胞的敏感度下降得非常慢,但是在7、8分钟的时候,敏感度变得比锥体细胞高,所以改由杆体细胞接手,负责黑暗中的视觉。大约30分钟的时候,杆体细胞的敏感度也达到极限,所以曲线再度平缓。

四、双眼视觉

一般而言,具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有比较宽阔的视野范围,任何眼前的物体都会被左右双眼同时察觉,在每只眼睛的视网膜上产生各自独立的影像,形成所谓的双眼视觉。

五、视觉的运动规律

三、考核知识点

(一)眼睛的生理构造

(二)脑与神经系统

(三)视网膜

(四)视觉神经的回路系统

(五)视觉的生理现象

四、考核要求

(一)眼睛的生理构造

1、识记:生物的视觉起源

2、领会:从篇幅、焦距、视角、景深、光圈几个角度分析对比眼睛与照相机的区别

3、应用:肉眼与135小型相机相比较,所具有的光学规格

(二)脑与神经系统

1、识记:神经的功能、神经细胞有其自身特点、神经系统的结构、脑部各自不同的

功能与特点

2、领会:解剖学上外观相近的左右半脑,却具有各不同的功能,称为脑的侧化现象

3、应用:摄影学习者需不断加强自己的弱势半脑,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有进步

(三)视网膜

1、识记:视网膜的构造、感光细胞层——锥体细胞与杆体细胞

2、领会:视觉形成的原理

3、应用:三种视觉范围

(四)视觉神经的回路系统

1、识记:视知觉是由视觉刺激和视觉系统互动所产生。视觉系统主要分成三大部分,

包括眼睛,侧膝核(LGN),最后到达大脑视觉皮质层

2、领会:视觉神经的回路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路线

3、应用:远视与近视的形成原因

(五)视觉的生理现象

1、识记:后像、彩色视觉、适应、双眼视觉等视觉的生理现象形成原因

2、领会:视觉的生理现象的表现

3、应用:视觉的运动规律

第二章人类的知觉系统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将讲述人类知觉系统及基本的知觉规律,学习本章要求要了解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与区别、知觉的发展,知觉反应与知觉现象,重点掌握视觉信息的处理模式以及知觉的一些特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

一、什么是“感觉”?

所谓“感觉”,是指人类对于物理刺激的直接反应。而受到刺激的人诠释“感觉”的结果,便形成这个人的知觉。感觉包括认知流程与心理机制两个层面的不同认识。

二、什么是“知觉”?

所谓“知觉”,是将情境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对于感觉到的刺激进行组织、解释和加工的过程。

三、感觉和知觉过程

知觉过程模型

知觉过程的模式

四、知觉历程

知觉历程如同一个循环,不断地重复每一个步骤。

五、感觉规律

1、阈限:刺激的强度必须达到某种程度,才能引起感受器官的感应,从而激起神经

冲动。

2、绝对阈限:能够被观察者觉察到的最小物理能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

觉的绝对阈限。

3、感觉强度的测量:感觉是不能直接被测量的,必须和另一个感觉对照比较,以判

断这两个感觉孰强孰弱。

4、差异阈限:观察者辨别两种刺激强度不同的刺激时所需要的最小差异值;也被称为

最小可觉差异。

5、韦伯定律:差异阈限与作为比较根据的标准刺激之间,保持定比关系。

差别阈限/标准刺激的强度=常数(k)

韦氏分数k 如果将差异阈限视为感觉比较时的敏锐度,而此种敏锐度,将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低。

不同感觉的韦氏分数

6、关于知识

知识是来自于过去的学习和经验,会影响到我们的知觉。在辨识物体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知识,必须比对知觉与记忆系统中的物体,才能成功地辨识。

第二节知觉

一、知觉的精确性

1、人类对于视觉的信任感远大于触觉。

2、“错觉”是人类视觉系统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常态

什么是错觉?错觉是视觉信息与物理刺激的真实性相违背的情况。错觉几乎都发生在三维立体空间转换为二维平面图像的过程中。

二、知觉的特质——知觉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就各种平面媒体而言,摄影是描述物体属性最完备、记录物体信息最清楚的一种媒介。

三、明亮度的知觉

“明亮度”,对于光源而言,是指它发射光线引起人们知觉的数量;对于物体而言,是指光线反射或穿透进而引起人们知觉的数量。

人类视觉系统对于“明亮度”的知觉会受到环境影响。

四、细节的知觉

摄影艺术以可以传递大量细节知觉为主,“具有无限多的细节”是讲究品质的传统摄影

独一无二的重要特质。但也有例外之时。

五、形状的知觉

形状是一幅图画中主体的外形或轮廓,是对物体描述最清楚也最具体的一项。

摄影上“形状”的认知有两种情况被误认:使用短焦距广角镜头拍摄,形成夸张的透视效果;一般人在辨识平面图像时,容易受到过去三维立体形状的经验和记忆的影响。

六、形态的知觉

在平面图像传播的范畴里,“形态”指的是物体在二维平面表现出三维立体的深度属性。

深度属性包括:物体表面的凹凸质感;物体立体的纵深;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表现被摄体的立体纵深,最有效的莫过于摄影棚里的灯光技巧。不论采用何种光源,摄影者都必须记住:太阳只有一个,被摄体的阴影也应该只有一个,而且必定出现在物体下方。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就会对“形态”知觉产生混乱。闪光灯永远位于镜头上方。

七、尺寸与距离的知觉

被摄体极端放大

被摄体极端缩小

有两个因素可以提供人类精确的尺寸知觉: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十分熟悉的物体,如:一般人的身高、手掌的大小、汽车或楼房的尺寸等;用标尺作为比对和参考的依据。

八、色彩的知觉

一个视力正常的人,大约可以分辨出七百万种不同的颜色。

色彩的属性:色调、纯度、明度。

色彩知觉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九、动作的知觉

当人们在极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现眼前某一物体或刺激的位置有所改变,就会引起动作知觉。

一般而言,物体移动的角速度一旦超过每秒180度,人们就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残影。

追踪摄影

平面高速摄影

第三节知觉反应

一、认知反应——知觉的结果

包括: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鉴等。

二、情绪反应

兴趣

态度

感动

三、精神运动反应

指涉及精神及肌肉之间协调合作的一种知觉状态,通常反应在人的某一项专门技能上。

第四节知觉现象

一、感觉剥夺

感觉剥夺是指感觉器官对于环境信息的种类与强度急剧降低,甚至完全丧失察觉能力的一种状态。

二、知觉准备

所谓“知觉准备”,是指人们会根据个人期望或经验的不同,而赋于知觉对象以不同的意义。

三、知觉防御

知觉防御,是指人类运用自己的知觉系统,以规避含有恐吓、胁迫意图的刺激,以维护

自身安全的知觉过程。

四、场依赖与场独立

人类对于水平垂直轴线的敏锐定位概念,建立在两个基础上:由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所形成的“重力场”;人类视觉构建的“视觉场”。

第五节知觉的恒定性

一、什么是知觉的恒定性

指一个人对于某一物体或景物的知觉(包括它的明度、色彩、尺寸等属性),维持恒定不变或对改变有所抗拒的现象,而且不受环境或相关刺激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定性。

二、尺寸的恒定性

三、形状的恒定性

形状的恒定性,是指人们在观看某一物体的图像或实体时,观赏者的知觉系统有预先作出某种透视效果的心理补偿反应,因而,可以得到该物体真正的形状知觉。

四、色彩的恒定性

色彩的恒定性,是指当照明光源的色彩特质或亮度有所改变时,人对于某一种视觉刺激的色彩知觉(包括色度、纯度)并未随之改变的现象。

五、亮度的恒定性

亮度恒定性的因素:视觉系统对于不同强度的照明光源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亮度知觉比较依赖物体与所处环境的亮度比较,反而忽略其实际反射光线的强弱。

第六节对比的知觉

一、亮度的对比

“亮度的对比”,是指由于相对亮度的不同,使得影像或某物体在不同部分产生亮度知觉的差异。

人类的亮度对比知觉,源自于亮度的比例,而非亮度之间的差异。

二、同时对比

同时对比,是指当两种不同的视觉刺激并排在一起时,两者的亮度、色彩饱和度或尺寸的知觉差异会明显的加大的现象。产生“同时对比”的原因是:人类视觉系统有所谓“适应”的机制。

尺寸差异很大的物体摆在一起,也会因为“同时对比”的缘故使尺寸差异的认知更加扩大。因此,摄影师在安排摄影展览时,除了必须考虑裱褙卡纸的颜色以外(一般选择纯白色的无酸卡纸),还要慎选外框的尺寸、边框的材质与宽窄,甚至展览场地墙面的高矮也要优先考虑进去,以决定展示照片的尺寸。

三、同化作用

“同化作用”和“同时对比”是两种意义恰巧相反的的视觉现象,它的意思是:一旦某一种刺激的属性发生变化,会和后来或者新增的视觉刺激属性接近的现象。

“同化作用”对于色彩和尺寸的知觉都会有所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

(一)感觉与知觉

(二)感觉规律

(三)知觉

(四)知觉反应与知觉现象

(五)知觉的恒定性

(六)对比的知觉

四、考核要求

(一)感觉与知觉

1、识记:“感觉”与“知觉”的定义

2、领会:感觉和知觉过程、知觉过程模型、知觉过程的模式

3、应用:知觉历程

(二)感觉规律

1、识记:阈限、绝对阈限、差异阈限

2、领会:感觉强度的测量、韦伯定律、关于知识对知觉的影响

3、应用:不同感觉的韦氏分数、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的绝对阈限

(三)知觉

1、识记:明亮度的知觉、细节的知觉、形状的知觉、形态的知觉、尺寸与距离的

知觉、色彩的知觉、动作的知觉

2、领会:知觉的精确性、错觉、知觉的特质

3、应用:人类视觉系统对于“明亮度”的知觉会受到环境影响、摄影上“形状”

的认知被误认的两种情况、用摄影棚里的灯光技巧表现被摄体的立体纵深、色彩知觉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追踪摄影、平面高速摄影

(四)知觉反应与知觉现象

1、识记:认知反应、情绪反应、精神运动反应

(此处为调整格式)

2、领会:感觉剥夺、知觉准备、知觉防御、场依赖与场独立

3、应用:感觉剥夺、知觉准备、知觉防御、场依赖与场独立等知觉现象在摄影中

的运用

(五)知觉的恒定性

1、识记:知觉的恒定性的定义

2、领会:尺寸的恒定性、形状的恒定性、色彩的恒定性、亮度的恒定性

3、应用:摄影中利用物体尺寸改变,形成深度认知

摄影中帮助观赏者确认物体形状恒定性的方法:一是提供观赏者熟知的认知线索,是他被解读为圆形或椭圆形;二是提供观者十分明确的定位线索,这种定位是影像对于观众或影像对于环境的一种关系。

(六)对比的知觉

1、识记:亮度的对比、同时对比、同化作用

2、领会:人类的亮度对比知觉,源自于亮度的比例,而非亮度之间的差异。产生“同时对比”的原因是:人类视觉系统有所谓“适应”的机制。“同化作用”对于色彩和尺寸的知觉都会有所影响。

3、应用:摄影实践中需考虑亮度的对比、同时对比、同化作用的因素。

第三章影像与完形的研究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在前两章讲述视觉的生理系统、介绍诸多视觉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类知觉系统及基本的知觉规律的基础上,本章将讲述摄影作品的视觉规律,进行影像与完形的研究。要求学生在进行作品赏析的同时,了解视觉的基本规律,并能够结合相关的实践训练,掌握和熟练使用这些视觉规律和法则。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信息的选择

(一)何谓“Ganzfeld”

当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分布均匀的均质环境,人们会因为缺乏参考的坐标而丧失方向感和方位,从而出现各种幻觉或感觉扭曲,甚至发生暂时性失明的生理现象。

心理学上把这种在现实生活环境中不容易发生,完全由均质构成的假设的视觉场称为Ganzfeld。

(二)“图”与“地”

在视觉场中,存在的任何非均质且可以被辨识的物体,都可称之为视觉元素。

被人们挑选成为视觉主体的部分,称为“图”。(主体)

被人遗忘未获青睐的讯息则称为“地”。(主体以外的区域,包括前景与背景)

在影音传播技术范畴,前者称为“讯号”,后者称为“噪音”或“杂讯”。

在视觉场中,可能同时存在“图”与“地”这两种原本不能同时存在,而又势均力敌的认知概念。许多艺术家运用“图”与“地”的观念进行视觉创作,如鲁宾花瓶。

一般而言,主要的知觉概念是否容易形成,由视觉场内的元素是否具有牢固的组织力而定。

(三)“图”与“地”的界限

形成两个图形的共有的轮廓线,称为共有的外形或分享的外形。

这两个共存的图形,彼此之间竞争主体的地位,这种现象被称为“外形竞争”。

这样分享彼此共有的边界,会不断的产生相反方向的推拉作用,而形成视觉上的张力。(四)“图”与“地”的通则

图比地具有更强烈的形状或形态的性质。

图比地具有更明显的封闭边界与疆域。

图比地通常占据较小的空间和面积。

就观赏者的角度而言,图比地更易接近。

图与地不容易被同时看到。

图比地更容易被观者所看到或联想起确定的意义和感觉。

图比地有更多的纹理与细节的描写,也具有较高的密度。

图比地更容易形成对称性图形。

越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单纯的形式或造型,越容易形成图的概念。

当图形的方向与视野内水平垂直的坐标一致时,就容易形成图的概念。

具有视觉上律动或旋转感觉的图形,更容易形成图的概念;反之,静止的图形容易形成地的概念。

当图与地具有相似或者对称的外观或特性时,图与地的概念可能会出现反转现象。(五)EFT测验

有一种心理测验是将特定的形状隐藏于复杂的图案或图画中,要求测试者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他们一一找出来,这种形式的测验称为EFT。这个测验可以帮助心理学家了解人们在区分图与地的能力上有何差异。

如果测试成绩很高,表示测试者具有“场独立”的特性,反之则具有“场依赖”的特性。(六)摄影与“讯噪比”

“讯噪比”是指人们在接受某项信息时,所期望的信息本身与偶发的噪音和杂讯之间,在数量或强度上的比例。

对于摄影而言,“讯噪比”高的照片,意味着它具有颗粒细腻、解析力高、反差适中,色彩饱和等高品质的特征。

第二节暧昧的形状与错觉

(一)暧昧的形状

所谓“暧昧的形状”,是指在讯息传递的过程中,经过巧妙的安排与设计,使得至少两

种以上的知觉概念可以被讯息接受者所感受。

摄影师在遇到转折的墙面等对称图形时,必须仔细考虑灯光的方向、强度和光质以及相机的拍摄角度,以避免被摄物出现“暧昧的形状”。

(二)错觉

几何学错觉——长度的错觉、尺寸的错觉、形状的错觉、方向的错觉

计时错觉——电影、电视

深度错觉——电脑动画

色度学错觉

文化差异、居住环境等因素影响人们对于错觉图形的辨识和认知

(三)错觉在摄影上的应用

美国元老级摄影家John·Pfahl的作品

摄影大师Jerry· Uelsmann的作品

第三节完形心理学的视觉法则

(一)完形律之封闭性

1、“封闭性”,是指当观赏者面对个人十分熟悉的图像,一旦图像的线条或形状

处于接近完成的状态,就有被知觉或记忆成完成的倾向,这种视觉特性称为“封闭性”。

2、摄影与封闭性

人们面对需要独立完成但尚未完成的工作时,会留下深刻的记忆或印象。

设法让信息的接收者来参与整个视觉经验,并做出某些贡献,即让观赏者无意间去把图像中的某些点与线作出连结,进而造成形状比较安定的封闭状态。

(二)完形律之连续性

1、“连续性”,是指当人们观赏图像中的线条时,不论直线或曲线,即使被少数的

元素所阻断,仍然可以利用人类的知觉系统整合成连续而不中断的线条,这种视觉特性称为“连续性”。

2、摄影与连续性

利用某些障碍物来阻隔画面中的视觉主体,避免了主体过分平凡单调而流于平铺直叙式的视觉陈述。

多张照片拼贴,重组成另一时间与空间的整合影像。

(三)完形律之相似性

1、“相似性”,是指当视觉场中的众多元素彼此间的形状、尺寸、色彩、属性、动

作、方向、数量或意义十分近似时,这些不同的元素会被视为彼此有所关连,而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即完形。

2、对称是相似性的一种特例,它提供了视觉上的平衡,因此本身也是一个理想的完

形。

3、摄影与相似性

提供视觉连接的功能,让相似的元素之间产生强烈的比较与对照。

(四)完形律之接近性

1、“接近性”,是指不同的视觉元素,如果位置彼此靠近,就容易被视为一个整体。

凡是视觉元素靠得越近,越容易产生彼此关联而形成一个整体概念。

2、摄影与接近性

设法使主体与周围的视觉元素间产生某种关联,否则就让它们之间有明显的间隔,以避免主体与背景莫名其妙的融在一起。

(五)共同命运

1、“共同命运”是相似性的一种特例,是指当视觉元素的功能、动作以及变化彼此

相互一致时,有被观众感知为一个整体和单一形式与动作的倾向。所以它可以被视为:众多视觉元素同处于运动状态下的相似性。

2、摄影与共同命运

(六)视觉伪装

1、“视觉伪装”,是指信息的传播者为了不让他人轻易的辨认出视觉信息的真相,在信息本身而外加诸各种隐藏信息的手段和方法,便称为视觉伪装。

2、摄影与视觉伪装

(七)异质同形

1、“异质同形”,是指形式与结构不尽相同的物体,它们具有某种共通的特性,

便可以互称彼此为“异质同形”。

2、摄影与异质同形

第四节完形训练与摄影策略

(一)摄影者的视觉问题

构图凌乱不知取舍

分不清什么是拍摄的主体

图像组织松散不知所云

(二)完形训练

1、图与地

2、相似性

3、接近性

4、封闭性

5、变形与连续性

6、共同命运

第五节摄影家营造美感的视觉策略

一、决定性的瞬间

动感,即非自然平衡状态,是两个静止形态中间的不稳定状态,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情绪化特征,可以提升画面情感因素,标新立异,强化心理。动感画面都是瞬间的,具有不重复、不确定的特质。

二、趣味

所谓趣味,就是在画面设计中所表达的主题而采取的富有情趣、耐人寻味和发人深省的手段。常采用寓意、比喻、夸张、讽刺、幽默、诙谐和抒情等各种表现手法,不求合理。趣味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艺术的感染。

三、气氛

气氛是照片流露的一种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动与情绪,使观赏者进入忘我境界,与影像的主角心灵相系,同悲同喜。

采光技巧与人物情绪的捕捉是营造气氛的两大关键。

四、特殊的角度与观点

五、隐形构成

所谓隐形构成,似形而蔽,含于其中。其隐形借助于实体存在,或是轮廓边缘的共用效应。隐藏的形态,超越现实空间结构想象,促成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表现起来很容易达到一语双关、一箭双雕的效果。其构成条件为隐形依附于实形存在,及隐蔽部分结构。

六、社会意识的体现

七、图与地关系的重新诠释(偷梁换柱)

这个构成方法实际上就是图形视觉元素的替代关系。是画面中某一局部因素的替代,即

减少某一局部因素,增补另一因素,其形、其轮廓大致相互照应,力图表现双方在某一层面的内在关联和形式上的相似,使人们产生心理感应,达到特殊的视觉效果。

八、元素重复

单纯元素重复构成,指同一性质的视觉元素,通过有规律的排列,或散点式重复组成的新的图象模式。这里的视觉单元同质但不同量,是进行渐次平行手段完成。

九、形式的平衡与对称

对称图形是图形中最古老的构图方式,现代图形对称构成在形式构筑基础上溶入了视觉心理的感应作用。换句话说,也就是不单纯是实形的对称。对称的除了一个图形的正反形态、投影形态等的绝对对称,还包括相对对称、同量不同质或形态的某一局部。

十、夸张对比

在图形构成中,包含两个以上的视觉元素,夸张某一物象,使之超出原有的比例概念,而与画面中另一(群)物象形成强烈的大、小、质、量的反差效应,借以改变人们的正常视觉影象,从而达到突出展示某一物象的目的。

十一、影子效应

强调利用影子这一特殊元素加以变化处理,使其影子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揭示所表达的图形主题。在画面设计中突出影子元素,或在影子形态上、形影关系上有意运用变异手法,可以把同质投影或异质投影的不同角度、不同维度空间和不同事物巧妙地组接,达到心理和视觉的统一。

十二、形态切断

形态切断,是将其视觉元素分割、打断,按作者的意图切断配列构成。这种形态切断构成,不是单纯的元素罗列,而是有意识的加以组合、配置、构成。

十三、变形构想

将视觉因素——图形,有意识地加以改变,拉长或压扁,抽象表现或夸张地突出某一局部,目的就是强调某物象的某一特征,从而显现特殊的视觉效果。

十四、空间交错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图形的矛盾空间状态,二是不同的视觉元素同时处于一个环境或主题中,形成多元素空间状态图形结构(形成空间交错),视觉元素处于一定的空间状态,具有一定的透视空间。

十五、视觉推移

视觉推移实质上就是视觉元素的渐变过渡。是由一形态过渡到另一形态推移过程中质的变化过程。具有超自然的假想性,借助一定的图形构筑手段在一种空间配置中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空间关系,这在广告摄影中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三、考核知识点

(一)信息的选择

(二)暧昧的形状与错觉

(三)完形心理学的视觉法则

(四)完形训练与摄影策略

(五)摄影家营造美感的视觉策略

四、考核要求

(一)信息的选择

1、识记:“Ganzfeld”的概念、“图”与“地”概念

2、领会:“图”与“地”的界限、“图”与“地”的通则、EFT测验、摄影与“讯

噪比”

3、应用:许多艺术家运用“图”与“地”的观念进行视觉创作

(二)暧昧的形状与错觉

1、识记:暧昧的形状、错觉

2、领会:几何学错觉——长度的错觉、尺寸的错觉、形状的错觉、方向的错觉

计时错觉——电影、电视

深度错觉——电脑动画

色度学错觉

文化差异、居住环境等因素影响人们对于错觉图形的辨识和认知。

3、应用:摄影师在遇到转折的墙面等对称图形时,必须仔细考虑灯光的方向、强度和光质以及相机的拍摄角度,以避免被摄物出现“暧昧的形状”。

错觉在摄影上的应用

(三)完形心理学的视觉法则

1、识记:封闭性、连续性、相似性、接近性、共同命运、视觉伪装、异质同形

2、领会:完形心理学的各个视觉法则的特点

3、应用:摄影与封闭性、摄影与连续性、摄影与相似性、摄影与接近性、摄影与共同命运、摄影与视觉伪装、摄影与异质同形

(四)完形训练与摄影策略

1、领会:摄影者的视觉问题

2、应用:完形训练与摄影策略

(五)摄影家营造美感的视觉策略

1、领会:决定性的瞬间、趣味、气氛、特殊的角度与观点、隐形构成、社会意识的体现、图与地关系的重新诠释(偷梁换柱)、元素重复、形式的平衡与对称、夸张对比、影子效应、形态切断、变形构想、空间交错、视觉推移

2、应用:摄影家营造美感的视觉策略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课程的考核目标共分为三个能力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它们之间是递进等级的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基础上。其具体含义为: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

《摄影师的视觉感受》莱斯利.施特勒贝尔[美]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4年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拓宽获得本专业知识的渠道,可以利用摄影报刊、杂志、网站、论坛等丰富学习内容。

四、对社会助学者的要求

要求学生有传统或数码照相机,具备基本的进行摄影训练的条件;要求学生购买教材或者教学课件,具备必要的学习条件。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40%;领会占20%;应用占40%。

3、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3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1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4、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作品分析、创作题等。

六、题型示例(样题)

(一)名词解释

1、场独立

2、完形心理学

(二)简答题

1、请简述“同时对比”与“同化作用”的异同

2、请简述视网膜的构造及作用

(三)论述题

1、请分析“错觉”的种类及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2、请结合完形心理学的视觉法则谈谈你的摄影创作感受。

(四)作品分析

请以完形心理学的视觉法则为基础分析下列作品。

(五)创作题

请以完形心理学的视觉法则拍摄四幅照片,并作分析。

2019届高三高考物理全国卷Ⅰ考试大纲模拟卷(一)含答案详细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9届高三高考全国卷Ⅰ考试大纲模拟卷(一) 理科综合物理 (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11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测试范围:高考物理全部内容。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8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压敏电阻的阻值会随所受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某同学利用压敏电阻设计了一个判断电梯运动状态的装置,其装置 示意图如图1所示。将压敏电阻平放在电梯内,受压面朝上,在上面放一物体m,电梯静止时电流表示数为 2I0.电梯在不同的运动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分别如图2中甲、乙、丙、丁所示,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甲图表示电梯可能做匀加速上升运动 B. 乙图表示电梯可能做匀减速上升运动 C. 丙图表示电梯可能做匀加速下降运动 D. 丁图表示电梯可能做匀减速下降运动 2.气象研究小组用图示简易装置测定水平风速。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直杆,半径为R、质量为m的薄空心塑料 球用细线悬于杆顶端O,当水平风吹来时,球在风力的作用下飘起来。已知风力大小正比于风速和球正对风的截面积,当风速v0=3m/s时,测得球平衡时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30°。则

色彩给人的视觉心理效应

色彩的心理效应 一切以色彩为表现手段的创造活动,其意义都在于沟通某种色彩组合的视觉感受,使人产生一种心理的关系与共鸣。 一、色调------色彩视觉与心理的沟通 1、色调与色彩心理 色彩创作的意图表达首避免色彩感觉上的偏差,如果色彩感觉与表达的意图不符,无论怎样的配色,都会使人觉得不协调,而色彩会对人类心理产生影响,并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人们的情绪,这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事实。 色彩心理是人对所看到的色彩的视觉刺激和心理暗示产生的系列联想。鲜亮的红色、橙色和黄色能够令人精神振奋,而蓝色和绿色则能平静我们的情绪;高纯度的色彩给人们华丽、气派的感觉,而低纯度的色彩给人一种朴实、素雅质感,混入黑色和灰色的冷色调,其沉闷、压抑的色彩环境令人意志消沉和绝望的感觉。不管是色彩的冷与暖、湿与干、远与近、轻与重、弱与强、柔软与坚硬、华丽与朴素都通我们的视觉经验与心理联想有关,这些感觉偏向于物理感觉的印象,而不是物理的真实物象,是我们的心理作用产生的主观印象。 色彩与形状的关系: 色彩学家通过测试发现色彩以纯色出现时会和人的许多感觉发生联想,其中造型因素有不少联系。当某一形状与某以色彩有相同的心理作用时,他们就构成了表现方面的对应关系;比如:红色的稳定、重量和不透明性给人一种静止、厚实、强烈、大方的感觉,被认为具有正方形的特征;黄色则被认为同三角形有关,是人们把改色相明快、敏锐、活跃、爽快、利落、刺激的特点同三角形的尖锐感以及好斗和进取的精神结合在一起;蓝色的轻柔、柔和、寒冷、通透、飘渺,被联想为海洋或天空之色,他给人们的感觉是浮动不定的、变化万千,因此,能滚动的圆球则成了他的造型代号;橙色的安稳、敦厚、温和、不透明,使其具有长方形的特征;绿色的冷静、清凉、自然、宽坦,对应了六角形;紫色的温和、虚无、变换、神秘同椭圆形的特征相对应。 色彩与民族传统: 民族及环境文化也影响着人类对色彩的感知,这就使色彩赋予了象征性的意义:在西方的工业文化中,黑色象征着死亡,哀悼者都会穿黑的衣服;在古埃及人的眼里,黑色是与准备迎接新生是连接在一起的,而不是世俗生命的结束;西印度群岛的人们使用鲜艳的色彩来祭奠死亡,因为这实际上是庆祝死者进入一个更好的世界。在中国,死亡的颜色是白色,穿着未经染制的白色衣服是一种谦卑的表示;而子昂艺术创作中,白色通常是纯洁、高尚的代名词,象征着和平与宁静。淡粉色使人对温情和浪漫产生联想,而过度夸张的粉色有暗示了甜蜜与肉欲。所以色彩的象征意义在很大程度具有名族性和区域性。 色彩与情感的关系: 色彩同人的性格、情感有关。人们能够感受到色彩的情感,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世界中,积累了血多视觉经验,一旦知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产生一定的呼应时,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比如,那些敏感的人喜欢红色,理性的人更加偏爱蓝色;性格外向的人喜欢暖色,而性格内向的人喜欢冷色;灰色因其代表着实用和理智,则被那些沉稳或保守的人喜爱;然而作为平衡,人们可能会被性格中所缺乏的特质的色彩所吸引。 红色:活力、力量、温暖、肉欲、坚持、愤怒、急躁、正能量等。 粉红:冷静、关怀、善意、爱情、无私、暧昧等。 橙色:喜悦、安全、创造力。 黄色:快乐、刺激、乐观、担心。

高考理综考纲各地解读

理综考纲各地解读 名师解读化学大纲:空间想象力要求增加 化学 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增加 名师:省实验中学化学备课组高级教师杨燕飞 考纲变化 理科综合《考试大纲》化学部分,与去年相比无明显变化。但在能力要求中补充了:对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备考建议 一、研究《考纲》和考题 高考复习备考应注重《考试大纲》和高考化学试题的研究。通过研究,我们才知道高考如何考、考多难、考什么?充分了解自己目前的知识掌握情况,找出高考常考的知识点哪些容易出错,下阶段复习才有重点。要对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评析,并注重对一些经典试题进行衍生和拓展。 二、处理好课本和资料的关系 三、抓主干知识,重查漏补缺 在下阶段的复习过程中,考生应注重高考化学的主干知识。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阿佛加德罗常数、化学平衡、溶液的pH值、盐类的水解、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知识的梳理,使知识系统化。同时注意哪些知识点还有不懂或易错的地方,注重查漏补缺,将以前的错题改错本经常看一看,并不断进行补充。 四、抓实验复习,重能力培养 化学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化学的必考内容,同时也是高考化学的难点。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化学常用仪器的使用和一些基本操作,要重视实验安全问题,能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要特别重视课本上的实验,哪些近几年考过?哪些近几年还没考过?近几年没有考过的要关注。实验的复习要学生动手做(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动眼看(培养观察能力)、动口讲(培养表达能力)、动脑想(培养思维能力)。 五、答题规范,注意技巧 考生常常因为一些不注意的问题而失分。如将名称写成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将离子方程式写成化学方程式,将结构简式写成化学式,将HO-写成OH-,将苯写成笨,将酯化反应写成脂化反应,将反应条件漏写以及化学方程式未配平,元素符号不规范等而失分。

2018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考试大纲

2018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考试大纲 I.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查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 能独立的完成表2、表3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同时,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种也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论证解决等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与2017年物理考试大纲区别) H.考试范围与要求 要考查的物理知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部分。考虑到课程标准中物理知识的安排和高校录取新生的基本要求,考试大纲把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类,必考内容有5个模块,选考内容有2个模块,具体模块及内容见表1。除必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2个选考模块中选择1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必考和选考的知识内容范围及要求分别见表2和表

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物理)

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物理) 总纲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考试大纲》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内容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考试大纲》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现,也体现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和方向。 《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分省命题省市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循的,是制定《考试说明》的原则依据。各分省命题省市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本省市高考方案和教学实际制订《考试说明》。 本《考试大纲》的解释权归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物理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

“2019高考物理考纲”的变化及解读

“2019年高考物理考纲”的变化及解读2019年高考物理考纲的变化及解读 考纲,是命题的参考,直接反映出高考的命题动向,为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 (一)考纲新变化 变化1: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部分第一段第一句,由原来的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变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 变化2: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部分第二段中,由原来的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变为注意物理知识在日常学习生活、生产劳动实践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大力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 变化3: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及题型示例部分第二段中,由原来的以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变为以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变化4:题型示例部分例12由原来的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0题换成了2018年全国卷I的第20题。 【原题】目前,在地球周围有许多人造地球卫星绕着 1 / 6

它运转,其中一些卫星的轨道可近似为圆,且轨道半径逐渐变小。若卫星在轨道半径逐渐变小的过程中,只受到地球引力和稀薄气体阻力的作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卫星的动能逐渐减小 B.由于地球引力做正功,引力势能一定减小 C.由于气体阻力做负功,地球引力做正功,机械能保持不变 D.卫星克服气体阻力做的功小于引力势能的减小 【答案】BD 【说明】本题结合地球所处的近太空卫星目前的实际状况,将卫星轨道半径逐渐变小的原因限制为一个因素进行设问,考查考生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功能关系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难度适中。 【换后】2017年,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根据科学家们复原的过程,在两颗中子星合并前约100s时,它们相距约400km,绕二者连线上的某点每秒转动12圈,将两颗中子星都看作是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由这些数据、万有引力常量并利用牛顿力学知识,可以估算出这一时刻两颗中子星() A.质量之积B.质量之和C.速率之和D.各自的自转角速度 【答案】BC 2 / 6

2020年全国卷高考物理考试大纲

教育部宣布取消考试大纲2020年高考注意什么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2022年前全面取消考试大纲 高考命题将以高校要求为依据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与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作为高招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高中教学质量、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而针对考试命题的深化改革,则是《意见》中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 《意见》要求,各省(区、市)要结合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与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命题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同时,从优化考试内容、创新试题形式、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和加强命题能力建设三方面提高命题水平,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基本需要,不断完善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并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综合素质评价一般分为七个维度(不同的地区或学校结构略有差异),分别是“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与实践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表现能力”,而在广义上,学生在校阶段所获得的奖项、奖励(如学科竞赛),都可以被看做是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而与一些含金量较低的软性奖项相比,学科竞赛类的奖项会在多元录取中受到更多高校的认可。 吕玉刚表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考有效衔接,防止简单的、片面的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坚决克服这种倾向,这也是为了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教育方式转变而实施的积极举措。

但对于全国绝大多数普通中学来说,这样的举措使它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目前高中阶段的教学,实际上是围绕考试大纲展开的教学设计,针对高考考纲,学校制定了高一到高二的知识讲解顺序,并在高三进行机械但有效的刷题训练。 本次《意见》要求高考(包含选考和统考)不再设置考试大纲,而是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这就对学校提出了三个挑战: 一、课时不足: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所需授课课时数量远超高中可用课时数,这就使得高中不得不将大量学习任务下放,教师在课堂上只讲主干、讲重点、讲方法,而教学效果则更加倚重学生日常的自学——这对目前推崇精细化教学的高中,是一种颠覆; 二、教师需要二次成长: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有大量的内容是远超目前高考的难度和复杂度的,目前主流的教师群体,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教师们,是否具有再学习的能力,也是一个挑战——毕竟一些教师当年也没有学习过这些内容,现在要求他们去把自己也没能完全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确不太现实; 三、人才供需双方的矛盾:目前高校与高中间主要的矛盾,主要集中在高校普遍认为高中培养出的学生不适应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式,基础薄弱、思维敏捷性不够、变通性差。 本次《意见》明确了高考命题要以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那么高校以自身的理想生源为基准,设置的选拔标准对于目前的高中和高中生来说是异常苛刻的,这也会导致对高中教学的批判会更加严厉。 而要破除这些困局,《意见》中也已经给出明确的方法:在今年,重新修订后的普通高中教材也已经陆续发布并投入使用,其中最核心的改变就是: 强化了课程教材的育人功能,对于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考核评价,不仅仅是关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素养的养成,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 不仅如此,《意见》还指出:应该注重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 高校应以多种方式向高中学校介绍专业设置、选拔要求、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等,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 不再单纯以考分录取学生 多元录取成升学主要途径 本次《意见》的核心思想就是持续推进高中教育发展,深化高中阶段育人方式的改革,而其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在2022年之前,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 在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多重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正处于普及攻坚、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三大改革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而目前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依然很强,所以要协调好三大改革的步调,首先就要从完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着手。《意见》指出,在高校招生改革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机制,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 要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和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研究制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 结合今年高考命题趋势的变化来看,高考、学考选考等传统选拔性考试在区分度上已显得有些难以满足高校需求,单纯的题目套路和依靠大量记忆、计算来提高

2017高考物理考纲解析

2017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考试大纲解析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课程标准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能独立的完成表2、表3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同时,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种也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要考查的物理知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部分。考虑到课程标准中物理知识的安排和高校录取新生的基本要求,《考试大纲》把考试内容分

视觉心理学正式版

1.眼睛的构造包括:角膜、晶状体和虹膜。 2.眼睛与135相机的比较: ①篇幅:视网膜的直径与135mm胶片上的24mm画面宽度大致相同。 ②焦距:35mm摄影机的标准镜头焦距通常为50mm左右而眼睛的焦距一般约为17mm。 ③视角:短焦距结合弧形视网膜形成的视角约为180°而摄影机的一般视角仅为50° 左右。 ④景深:眼睛的短焦距还能产生较大的景深,由于景深的大小与焦距的平方成反比, 因此在同样相对光孔下,眼睛的景深约是摄影机标准镜头的九倍 ⑤瞳孔光圈:瞳孔的大小主要根据景物的亮度不同而变化,但也会因兴趣与情绪的不 同而略有变动同事,当眼睛对着较近物体进行聚焦是瞳孔会变小,与简单摄影机镜 头一样眼睛的视觉系统也有许多缺陷,如球面差、色差、彗差及像散,由各种像差 引起的清晰度的降低会随瞳孔的缩小而减少,但由衍射引起的清晰度的降低却会随 瞳孔的缩小而增加。当瞳孔处在大约4mm(f/4)大小时,所见影像最清晰,而照相机 的最佳光圈是f8左右。 3.视网膜:眼睛后部的衬膜,包括感光杆,感光锥和神经细胞网络。 4.适应性:视觉系统对环境的调整过程,如随着照明度的提高而降低敏感度。 5.眼睛适应过程中的黑暗适应性:黑暗适应的曲线中,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增加,眼睛对 光的敏感度越来越高,曲线课分为两段,从开始到7、8分钟的时候是锥体细胞负责,但此时锥体细胞的敏感度欲达到极限,所以曲线略趋平缓,杆体细胞的敏感度下降得非常慢,但是在7、8分钟的时候,敏感度变得比椎体细胞高。所以改由椎体细胞接手,负责黑暗中的视觉,大约30分钟的时候,杆体细胞的敏感度也达到了极限,所以曲线再度平缓。 6.感光细胞层----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杆体细胞:在低亮度环境下反应明暗的亮度讯息, 提供“黑白”的单色视觉形象。锥体细胞:含有三种分别对红、绿、蓝感光的不同色素,提供“彩色”的知觉判断。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不仅在外形不同,在视网膜上锥体细胞与杆体细胞也不是均匀分布。 7.三种视觉范围: 暗光视觉:在低亮度的黑暗环境下,只有杆体细胞进行视觉反应。 亮光视觉:在非常明亮的照明环境下,只有锥体细胞进行的视觉反应。 中等视觉:一般正常的室内照明环境下。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两者同时发挥作用的视觉范围。 8.视知觉是由视知觉刺激和视觉系统互动所产生。视觉系统主要分成三大部分包括眼睛、 侧膝核(LGN),最后到达大脑视觉皮质层。 9.后像:当眼前出现的短暂视觉刺激被迅速移去之后,眼睛将会持续大约1/4的时间,仍 然可以看到与一出刺激相近似的视觉残像。分为正后像(呈像颜色与刺激相同)与负后像(呈像颜色与刺激为互补色)。 10.色彩适应:视觉系统中的一种调节过程,眼睛看某一颜色会是对该颜色的敏感度降低, 而对其补色的敏感度则明显提高。 11.彩色视觉:光线是视觉刺激的来源,但是人眼可见得光线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已—波长 400—700nm的部分。 12.立体视觉、双目视觉:一般而言,具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有比较宽阔的视野范围,任何眼 前的物体都会被左右双眼同事觉察,在每只眼睛的视网膜上产生各自独立的影像,形成所谓的双眼视觉。 13.感觉:人类对于物理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接受到刺激的人诠释感觉的结果,便形成知觉。

2018年全国高考物理考试大纲

2018年全国高考物理考试大纲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与 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 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 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查 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 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 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 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 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 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 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 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和分析。 5. 实验能力 能独立地完成表 2、表 3 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 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能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 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在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也不同程度 地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并且,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论证解决等探究

2020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及考纲解读 原子和原子核(15)

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考点及考纲解读(15)原子和原子核 名师解读 原子和原子核为高考必考内容之一。一般都在选择题中出现。主要涉及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能级及跃迁、核反应方程、核能的利用、半衰期等。其中能级、核反应方程、质能方程是考查热点,一般单独命题,有时也与动力学、动量、电磁学等知识相结合,特别是与电场、磁场的综合问题尤其需要注意。在复习过程中关键是要识记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和理解一些最基础的概念和规律,对于能级、半衰期等概念要认真地领会,对于α粒子散射实验,核反应的几个重点实验,质能方程等规律和实验要记住结果并学会应用。 样题解读 【样题1】在金属中存在大量的价电子(可理解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在原子核和核外的其他电子产生的电场中运动.电子在金属外部时的电势能比它在

金属内部作为价电子时的电势能大,前后两者的电势能差值称为势垒,用符号V表示.价电子就像被关在深为V的方箱里的粒子,这个方箱叫做势阱,价电子在势阱内运动具有动能,但动能的取值是不连续的,价电子处于最高能级时的动能称为费米能,用 E f 表示.用红宝石激光器向金属发射频率为ν的光子,具有费米能的电子如果吸收了一个频率为ν的光子而跳出势阱,则 A.具有费米能的电子跳出势阱时的动能E K =hν-V + E f B.具有费米能的电子跳出势阱时的动能E K =hν-V-E f C.若增大激光器的发光强度,具有费米能的电子跳出势阱时的动能增大 D.若增大激光器的发光强度,具有费米能的电子跳出势阱时的动能不变 [分析] 具有费米能的电子吸收一个频率为ν的光子而跳出势阱,由动能定理, hν-V=E K -E f ,得E K =hν-V + E f ,A项正确,B项错误;由上述式子可以看出, 具有费米能的电子跳出势阱时的动能只与照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与激光器的发光强度无关,所以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AD [解读] 本题涉及到原子的能级结构、动能定理等知识点,考查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体现了《考试大纲》中对“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和“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的能力要求。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理解题中所给名词的含义,再结合动能定理进行判断。 【样题2】重元素的放射性衰变共有四个系列,分别是 U238 系列(从238 93 U开 始到稳定的208 82Pb为止)、 Th232 系列、 U235 系列及 Np237 系列(从237 93 Np开始到 稳定的209 83 Bi为止),其中,前三个系列都已在自然界找到,而第四个系列在自然界一直没有被发现,只是在人工制造出Np237 后才发现的,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Np237 系列中所有放射性元素的质量数 B.从237 93Np到209 83 Bi,共发生 7 次α衰变和 4 次β衰变 C.可能Np237 系列中的所有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相对于地球年龄都比较短

北京市高考物理大纲

2011年高考物理考试大纲(大纲版) (一)能力要求 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查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较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 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二)考试范围和要求 物理要考查的知识按学科的内容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五部分。详细内容及具体说明列在本大纲的"知识内容表"中。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表"中用罗马数字Ⅰ、Ⅱ标出。Ⅰ、Ⅱ的含义如下: 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 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 知识内容表

高考物理大纲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物理考试大纲 2020年现有高考体系的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不再修订,参考2019年版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也不再制订考试大纲。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日常学习生活、生产劳动实践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大力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查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 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 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和分析。

新课标高考物理考纲解读

2013年新课标高考物理考纲解读 1、全国高考物理卷 新课标高考:(宁夏、辽宁、陕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吉林、江西、山西、河南、新疆、云南、河北、内蒙古14) 全国卷:(青海、贵州、甘肃、广西、西藏5) 地方卷:(北京、广东、山东、浙江、福建、安徽、天津、重庆、四川、江苏、海南、上海12) 2、2013年高考新动向 考试的性质(无变化) 考试的形式与试卷结构(有变化)单选还是多选在题号中有明确的指示。 各科考核目标、内容及题型示例(无变化) Ⅰ. 2010-2012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分析 一、选择题部分 2010年选择题所考知识点情况 题号答案考查的知识点范围要求 14 A C 物理学史Ⅰ 15 C 胡克定律Ⅰ 16 A D 功和功率以及动能定理ⅡⅡ 17 A 电场力方向和曲线运动所受合外力与轨迹的关系Ⅱ 18 B 力的平衡Ⅱ 19 D 电源的效率Ⅱ 20 B 开普勒第三定律Ⅰ 21 D 右手定则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ⅡⅡ 2011年选择题所考知识点情况 题号答案考查的知识点范围要求 14 B 安培定则和地磁场分布Ⅰ 15 ABD 力和运动关系Ⅱ 16 ABC 功和能的关系Ⅱ 17 A 主要考查交流电的有效值、功率及理想变压器的 Ⅰ 有关知识。

18 BD 动能定理和安培力Ⅱ 19 B 开普勒第三定律Ⅰ Ⅱ 20 D 电场力方向和曲线运动所受合外力与轨迹的关 系 21 A 摩擦力和牛顿第二定律ⅡⅡ 2012年选择题所考知识点情况 题号答案考查的知识点范围要求 14 AD 物理学史、惯性概念Ⅰ 15 BD 抛体运动Ⅱ 16 B 力的合成与分解Ⅱ 17 B 交流电、变压器Ⅰ 18 BD 电容器、匀强电场、电势差Ⅱ 19 C 电磁感应Ⅰ 20 A 电磁感应安培力Ⅱ 21 A 万有引力定律Ⅱ 2013年选择题所考知识点情况 题号答案考查的知识点范围要求 14 C 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图象Ⅰ 15 C 静力平衡问题Ⅱ 16 D 电磁感应中的v—t图象问题Ⅱ 17 A 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Ⅰ 18 B 静电场中的平衡问题Ⅱ 19 ABD 物理学史Ⅰ 20 BD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Ⅱ 21 AC 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问题Ⅱ 近四年选择题部分命题点的分析 1、10年试题涉及到对物理学史知识的考查,力求体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要求。

(完整版)2019高考物理考试大纲

2019高考物理考试 大纲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 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日常学习生活、生产劳动实践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大力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 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查知识及其运用 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 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 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 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起 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 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 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和分析。 5.实验能力

2018高考大纲理综

物理:注意社会热点和高中知识点的对接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物理备课组长张颂 2018的全国卷理综物理的考试大纲与2017年考试大纲相比较,从考试目标到考试范围上看没有任何的改动和变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定。 对2018年复习备考建议:研究全国卷,把准全国试卷的脉搏。特别注意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高中知识点的对接问题,例如动量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动量守恒定律是与能量守恒定律同等重要的基本物理规律,在宏观、宇观、微观世界都成立。动量的概念起源于力学,但贯穿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领域。对动量的学习,不仅有利于理解力学现象、掌握力学规律,而且有利于深入理解其他内容。比如,动量的学习有利于理解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光子动量的概念等。所以对动量的复习,要注意动量观点解决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理解火箭发射的基本原理等。 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在概念和规律上投入主要精力,不要放弃课本,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题目的背景材料来自教材上的“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 正确处理习题训练与能力提高的关系。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不容置疑的,但能力的培养不能靠题海战术。备考中习题的训练尽管占据着及其重要的位置,但绝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计算、轻分析,重定量、轻定性”。 习题训练要做到:以近几年新课标的高考题为主,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加强变式训练,注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多题归一,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去思考问题,增强应变能力。规范化做题,规范化包括学科用语、解题格式、计量单位、实验操作等的规范化。及时改错,对平时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进行错因分析,减少错误在头脑里存留的时间,避免重复出错。提高审题能力,审题的目的是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它包括对关键词语的理解、隐含条件的挖掘、干扰因素的排除等;从而建立起所熟知的物理模型。 生物:核心知识、实践和探究能力重点考查 山东省实验中学生物教研组长宋菁 与2017年比,2018年的考试大纲生物部分在“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要求”两方面没有任何变化,预计2018年全国卷生物试题在知识广度和能力深度考查方面会继续充分体现考试目标和要求,重点考查考生对生物学核心知识、生物学实践和探究能力的掌握情况,引导高中教学全面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方向。 备考建议:对照考纲,全面复习。对考纲列出的知识内容及要求掌握的程度考生必须心中有数,复习才有针对性。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的建立非常有必要,这也是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必备的能力。画概念图是很好的建立网络的方法,将错题整理到概念图的相应概念处,会在最后一轮复习前清晰得看到自己薄弱的知识点,以便最后利用有限的时间查缺补漏。 充分重视教材,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练习固然重要,但教材才是考生掌握概念、原理、过程、规律的根本。在没有充分理解原理的情况下去刷题,是舍本逐末的行为。从“问题探究”到“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从“相关信息”到“科学前沿”,从“本节聚焦”到“本章小结”,每个细节都体现了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教材对知识的内容、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应用等的表述科学而准确,能用教材语言描述的应尽量用科学规范的教材语言描述。 既要充分练习,也要反思总结。一定要做往届全国卷的真题,风格与山东卷有所不同。选择题往往只考查相关的一个知识点,综合性不强。非选择题问题少,但主观性强。全卷图表题3-4个,不会太多。试题用的语言往往是教授的语言,专业术语往往也是将来做科研的术语,考生必须能从中获取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有些知识往往需要现学现用。复习时必须加强主观表述题的训练,对生物学原理的解释、对实验的分析和设计等,以不断提高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重难点知识专项训练。建议对生物膜系统、光合和呼吸、细胞分裂、遗传规律、变异与人类健康和生物育种、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等必修的重点知识进行专题复习、专项强化训练。选修一的难度低于选修三,选修一的微生物分离和培养、选修三的基因工程往往都是考查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