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拓展模块:第13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ppt课件(1)

合集下载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课件(20张PPT)-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课件(20张PPT)-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

一九四六年三月,战后的第一个春天,肖洛霍夫在顿河的渡口, 遇见一个领着一个几岁男孩子的中年男子。这个男人在等渡 船的时候,向肖洛霍夫讲述了自己艰难坎坷的一生。他在战争 中失去了一切亲人,这个小孩子也在战争中失去了父母,他认他 做自己的儿子,他们相依为命,重新走上了人生的旅途,去开拓未 来的生活。
这个故事震撼了肖洛霍夫的心灵,使他久久不能平静。他回到 维约申斯克区委会,对同志们说,他一定要把这个男人的故事写出 来.可是他没有立即执笔,他似乎在思考什么。十年过去了,肖洛霍 夫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作品以后,似有所感,他只用了一 个星期的时间,身不离案地迅速写出了著名的短篇小说《人的命运》 (又译《一个人的遭遇》),并把它发表在一九五六年除夕和一九五 七年元旦的《真理报》上。小说发表后受到苏联读者的热烈欢迎. 海明威也从大洋彼岸打电话给肖洛霍夫,表示祝贺。
索科洛夫的叙述明显地带有口语化和对话色彩, 他每叙说自己一个遭遇的同时,都要对“我”发 出一番感慨。
• 嗐,再有,老兄,当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 • 你瞧,法西斯的俘虏营把我们弄得怎样啦…… • 嗐,也不知道我怎么会像孩子那样吹起牛来的。 • 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 • 唉,但愿老天爷不要让人家也收到这样的信! • 就是这样。 • 原来,两年来我是一直在跟死人谈话呐?! • 一句话,各方面都比做老子的行多啦。 • 唉,老兄,就像此刻看到你一样清楚。 • 难道回伏罗尼士吗?决不! • 呐,就是在沙地上玩着的那一个。 • 这样的一个小雏儿,可已经学会叹气了。难道他也应该来这一套吗? • 老兄,你以为关于皮大衣,他只是随便问问的吗?……
肖洛霍夫以全新的角度处理了“人和战争”的矛盾冲突。在苏共 20大以后,赫鲁晓夫指出“战争除了带来眼泪,带来破坏和毁灭人 们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珍贵财富以外,不会带来任何东西。”肖洛霍 夫就是根据这一基本观点写作的,他说:“任何战争都不能创造任 何东西,战争就是破坏者。”他还说在他的作品中没有反面人物, 唯一的一个反面形象就是战争。战争使得勇敢的战士淌下“吝啬而 伤心的男人的眼泪。”这就是索科洛夫个人的遭遇。

2024版年度一个人的遭遇优秀ppt课件

2024版年度一个人的遭遇优秀ppt课件
26
07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2024/2/2
27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遭遇的定义和类型
回顾遭遇的含义,包括不幸遭遇和幸运遭遇,以及遭遇对个人和社 会的影响。
文学作品中的遭遇
分析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遭遇,探讨作者如何通过遭遇来塑造人物 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
遭遇与心理成长
阐述遭遇对个人心理成长的作用,包括面对困境的勇气、应对挫折的 能力以及心理调适的过程。
2024/2/2
28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撰写要求
2024/2/2
报告内容
要求学生诚实地描述自己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课堂参 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等方面。
反思与总结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和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收获和不 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报告格式
明确报告的格式要求,如字数限制、排版要求等,以便学生规范撰 写。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ppt课件
2024/2/2
1
目录
2024/2/2
• 引言 • 故事梗概 • 人物形象分析 • 艺术手法赏析 • 社会意义探讨 • 跨文化对比与拓展 •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2
01
引言
2024/2/2
3
课件背景与目的
2024/2/2
背景
介绍《一个人的遭遇》的创作背景, 包括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
目的
明确本次课件的教学目标,即让学 生了解作品内容、作者生平、文学 手法以及作品所反映的主题和思想 内涵等。
4
作者简介及作品概述
作者简介
介绍肖洛霍夫的生平、文学成就和创 作特点,以及《一个人的遭遇》的创 作背景和过程。
作品概述
简要概括《一个人的遭遇》的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为学生深入了 解作品打下基础。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一个人的遭遇(节选)》ppt课件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一个人的遭遇(节选)》ppt课件

3.温总理的话音刚落,会场就________(暴发、 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辨析: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 的意思,但又有细微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去辨析:在感情色彩上, “ 暴发 ” 多含贬义, 有讽刺味,如:此人穷困潦倒,一夜之间暴发 了。 “ 爆发 ” 多为中性词,可用于地理现象, 如:火山爆发。在表达的意义上, “ 暴发 ” 是 突然发作的意思,如:山洪暴发。 “ 爆发 ” 多 指事件突然发生。 答案:1.推延 2.弥合 3.爆发
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魔盒 [英]大卫·洛契韦特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 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 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 令人怡然自得 ——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 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 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
鉴赏: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转战东西不 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 点转换;第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 苦;第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 青冢);第四句写边塞环境,点明生涯之不定。 以怨为题,却无一“怨”字,用叠字和名词, 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 情自生。
3.结构分析
4.主旨把握 本文通过索科洛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遭 遇和生活,表现了战争给普通人及其家庭带来 的沉重灾难,揭露了战争的罪恶,同时表现了 索科洛夫的善良以及人民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和
二、难点探究 1.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这一部分为什么写得特别 细? 参考答案: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这一部分场面和 人物实在令人心酸,有着极强的震撼力。这件 事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转机。 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 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 “ 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 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 语来形容! ”“ 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 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

《一个人的遭遇》课件1

《一个人的遭遇》课件1
小天使"。 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都为明天是 否活着而担心。唯有"小天使"不同,他一有时间 就唱歌,或者爬在小小的窗口上向外面眺望,有
时候他会宁静得不发出一丝声响。
不久,"小天使"的父亲被叫走后再也没有回来, 大家都哭了。"小天使"没有哭'他问:"爸爸去了 天堂。那儿有快乐和鲜花花吗?"
很快.母亲也被折磨死了,"小天使"对痛苦的 姐姐说:天堂里的世界比我们的世界还美好吗? 我想是的他们去了天堂就不愿意再回来了。"
"小天使"天真的话语使每个人的心灵为之一震。 一批又一批人倒在了纳粹的屠刀之下。轮到"
小天使"了,忽然他向前跨出一步,大声说道:" 请等一等,好吗?"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又向远处 的草坪望了一眼,继续说:"我很喜爱这个世界, 请让我多看一眼吧,让我记住它的美丽,或许天 堂还不如它。"人们都流泪了.一起尽情地多看 了一眼这个世界:然后他们和"小天使"一起无畏
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是苏联卫 国战争文学的一个里程碑。
作品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著名作家海明威、 雷马克专门发来贺电向肖洛霍夫表示庆贺。这部 作品也反映了作家在新的时代对战争的新的思索。
一个人的 遭遇
[苏联]米・肖洛霍夫
[苏联]米・肖洛霍夫
1905年5月24日生于顿河维辛斯卡亚。 20年代初参加革命工作,1923年发表 处女作小品文《考验》。次年加入俄 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1926年开始创长篇小 说《静静的顿河》,共4部,历时十四年,至1940 年完成。该作品的问世使作者获得了广泛的声誉, 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其他著作还有长篇小说 《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他 们为祖国而战》等。 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曾任苏联作协理事、苏共中央委员、最高苏维埃 代表等职。1984年逝世。

2024版年度《一个人的遭遇》优秀课件

2024版年度《一个人的遭遇》优秀课件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课件•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故事梗概与人物关系•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经典片段解读与赏析•社会影响与跨文化对比•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0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战争背景及时代特征战争环境作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描绘了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的艰难生活。

时代特征战争期间,苏联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肖洛霍夫出生于苏联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曾参加过红军,后来成为一位作家。

早期经历文学成就获得荣誉他的作品以描绘苏联农村生活和社会变革而著称,是苏联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肖洛霍夫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多个国际文学奖项,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030201作者肖洛霍夫生平作者通过描绘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苦难,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反映战争残酷作品在展现战争残酷的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坚韧和勇敢等美好品质。

揭示人性光辉作者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呼唤人们珍惜和平,理解并关爱那些在战争中受苦受难的人们。

呼唤和平与理解创作动机与目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学价值作为一部反映战争与人性的伟大作品,《一个人的遭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社会影响作品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故事情节,深刻影响了人们对战争和人性的认识。

跨文化交流这部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各地读者了解苏联文学和战争历史的重要途径。

02故事梗概与人物关系03战后重建与心灵救赎讲述索科洛夫在战后如何重新振作,寻找生活的意义和心灵的慰藉。

01战争爆发前的平静生活介绍主人公索科洛夫战前的生活状态,包括家庭、职业和社会环境等。

02战争的残酷经历详细叙述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的遭遇,包括被俘、逃亡、失去亲人等。

主要情节梳理关键人物形象分析索科洛夫分析索科洛夫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和心路历程,探讨战争对他产生的影响以及他如何面对生活的困境。

其他重要人物介绍与索科洛夫命运紧密相连的其他人物,如他的家人、战友等,分析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课件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课件

一个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切, 再坚强的人在晚上也是泪湿枕巾。 在战争中,这只是一个人的遭遇而 已吗?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1914年8月——1918年11月): 军人857万人;平民830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1939年9月——1945年8月): 军人1704万人;平民2453万人。
索科洛夫 索科洛夫遭遇了什么?他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
课文前情梗概:
十月革命爆发(1917年)17岁,参加红军 国内大饥荒 (1922年)父母去世 复员——务农——当工人——结婚生子 卫国战争爆发(1941年)41岁,应征入伍 ( 1942 年)受伤被俘,智擒德军上 校,回到队伍 ……
凡尼亚是一个天真纯洁、又历经战乱、 饱尝人世沧桑的惹人怜爱的为什么 会流泪?
孩子的弱小——我的保护欲望 孩子的纯真——我的怜爱之心 孩子的遭遇——近似于我的遭遇

“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 简直要被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

两个各自流浪的、“孤苦伶仃的”、 失去了一切的人,彼此在对方身上赢得了 他们融为一体的共同命运,互相确定了对 方在生活中应有的地位。因为不单是这男 人使得这个孩子确实像个孩子那样生活下 去,而且这孩子也可以使这男人“刚强起 来”——永远有信心、永远是一个男子汉。 ——(苏联)德· 勃拉果依评论


《一个人的遭遇》用平实的语言勾起 人们的回忆,让人更关注战争剩余下来的 人,更关注普通人,更关注失去生活能力 的人,赞扬了人类的伟大与坚强,弘扬了 爱的主题,在美与丑,爱与恨的边缘展现 出了对战争的憎恶。
一 个 人 的 遭 遇
[苏联]肖洛霍夫
肖洛霍夫:苏联著名作家,曾获得列宁勋章 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当选苏共中央委 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苏联作 家协会理事。 重要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 《一个人的遭遇》等。 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1965年,“由于他 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 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 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第1课时)ppt课件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第1课时)ppt课件

5.阅读 11~26 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 12 自然段写道“说实话,我又爱上这不良 的嗜好啦”反映了什么?
答案 “爱上这不良的嗜好啦”,侧面揭露了 战争对人的心灵、精神的摧残。战争夺走了索 科洛夫全部的希望和幸福,他想忘却,可是伤 痕是抹不平的,喝酒虽是为了解除疲劳,更是 为了试图忘却战争造成的不幸。
第二问:作者的情感是个波浪线。节选部分是 从“喜”入手的,回归部队,特别高兴。得知 妻子、女儿被炸死,是“悲”。得知儿子还活 着并做了军官,又是“喜”。但是,战争的最 后一天,儿子牺牲,又回到“悲”。这种“悲” 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认了一个孤儿做儿子, 又回到“喜”。后面的日子就很平常了。但这 种“喜”只是“悲”到极点的一点点好转。
(3)第 6 自然段到第 10 自然段写了索科洛夫由极喜到极悲
的极度转变,作者是如何描写的?这样写的作用如何?
答案 ①第6自然段极写为儿子的成长和优异的表现而 自豪。这颗在战争中受重伤的心终于因儿子的突出表现 而得到慰藉。赞扬儿子,以自己来衬托儿子的了不起, 这是一种甜蜜的感受。第7自然段先写他的“梦想”,表 现了一个普通人对在战争结束后与儿子过平常的生活, 安享晚年的向往。可儿子却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了。听 到噩耗后,先写他的反应,“我摇摇晃晃,勉强站住脚 跟”,说明打击之重。文中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了儿子的 遗容,突出了儿子已经成为一个年轻英俊的军人。可战 争却毁灭了这个宝贵的生命,索科洛夫失去了儿子,也 就失去了最后的欢乐和希望,以致战争结束了,却不敢 回家,因为家给他的只有痛苦的回忆。②写索科洛夫的 “喜气洋洋”和“梦想”深化了悲剧色彩,揭示了战争 给人们心灵造成的严重创伤。
②在索科洛夫身上有着三种朴素而又珍贵的品质:对 战争及苦难生活表现出来的坚毅;在战俘营中维持着 一个普通战士的尊严;残酷的战争并未使他心灵枯竭, 反而让他的心灵更加高贵、善良、富有同情心,使他 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作品正是通过这个普通人 的形象,揭示了战争给人造成的巨大的心灵创伤以及 人在这种重负中所体现的人性美、尊严和永远不屈服 的精神。 ③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叙述语言有强烈的 个性色彩,显得真实可信。这种叙述方式,便于直接 抒情议论。文中的抒情议论,往往直抒胸臆,袒露了 人物的内心世界。 ④情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波澜起伏。如从俘虏营 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在战争胜利前夕,儿子 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收养凡尼亚后刚刚过上有点安 宁的生活,却又出了事故,等等。这些,都突出了人 物命运的不幸。

一个人的遭遇PPT课件

一个人的遭遇PPT课件

索科洛夫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遭遇时是 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述能概括出他的 性格特点吗?
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 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 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历尽苦难 而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本文中,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 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
第三部分:战争夺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 他最后一点小小的愿望也破灭了。(索科洛夫 的内心:他想忘却,可是伤痕是抹不平的,百 无聊赖,他又开始喝酒,虽然是为了解解疲劳, 也和他试图忘却战争造成的不幸。) 第四部分:人生转折,领养孤儿凡尼亚。[这 一部分写得最为详细。这一部分作为本文重点 探讨的地方,需作重点处理,后面有关题目设 置也是抓住这一部分设置]“看到他睡在我的胳 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 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夜里, 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 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 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索科洛 夫的内心:心变软了,轻松了,像是又找到了 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 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成了他生存的全部 意义。)
一个人的遭遇
肖洛霍夫
当生命不再拥有时,战争的意义何在?
然这 无撕 法心 唤裂 醒肺 麻的 木哭 的声 心居 。
战争的本质就是破坏,对一切的破坏。
希望在废墟中哭泣
身体上的伤痛-------
可以痊愈 心理上的创伤-----难以愈合
肖洛霍夫,苏联作家。 1923年发表处女作小品文《考验》。 次年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 1926年出版作品集《顿河的故事》和《浅 蓝的原野》,同年开始创长篇小说《静静 的顿河》,共4部,至1940年完成。该作 品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 其他著作还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 女地》第一部、《一个人的遭遇》、《他 们为祖国而战》(未完)等。 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一个人的遭遇》ppt课件

《一个人的遭遇》ppt课件

亲人的深切怀念。
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03
通过主人公在战后的生活状态,表现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
追求。
经典语句欣赏与启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
这句话表达了主人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战争的厌恶,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追求和平。
“我不能抛下他们,我要和他们在一起。”
这句话展现了主人公在战争中的坚定信念和无私精神,启示我们在困境中要坚守信念, 勇于担当。
肖洛霍夫的作品《一 个人的遭遇》正是这 种文学流派的代表作 之一。
文学上出现了以描写 战争和人民苦难为主 题的“战争文学”流 派。
作者生平与主要成就
01
02
03
04
肖洛霍夫(1905-1984), 苏联著名作家,出生于顿河地
区一个磨坊主家庭。
1924年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 作家联合会(拉普),同年发
战争改变个体生活轨迹
战争可能迫使个体离开家园,失去亲人朋友,面临生活重建的困难。
如何在困境中坚守人性光辉
01
02
03
保持善良与同情心
在困境中,依然要关注他 人的需要,尽己所能提供 帮助。
坚定信念与勇气
面对困境,要有坚定的信 念和勇气,相信自己能够 克服困难。
积极乐观的心态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看 到困境中的希望和可能。
人物关系图谱分析
索科洛夫与家人的关系
索科洛夫与家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纽带,他们的离世对 他的打击是巨大的,也是他战争中痛苦经历的重要组成部 分。
索科洛夫与凡尼亚的关系
索科洛夫与凡尼亚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救赎的关系 ,凡尼亚的出现让索科洛夫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
索科洛夫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3课【高教版】1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3课【高教版】1
1924年他回到顿河开始创作; 1928年《静静的顿河》第一部在苏联 《十月》杂志上发表就声誉鹊起,立刻 受到国内外的瞩目,在德国销售量甚至 超过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肖洛霍 夫跃升为世界级作家。
1965年以《静静的顿河》一书获 诺贝尔文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 2005年命名为“肖洛霍夫年”。
• 苏德战场之所以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为惨 烈、最为血腥的战场,是因为这场战争 导致了惊人的伤亡情况。
• 苏联的伤亡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各方的 统计数据并不一样。最近俄罗斯公布的 数字是,军队作战亡688.5万(包括伤 病而亡),到达前线途中亡50万,加上 被俘后亡的数量,苏联军队共亡916.48 万,平民死亡1740万,总亡2660万, 苏联全国的成年男子有一半非死即残。

有的学生恰恰就是因为这一点,讨厌坐在前面。和老师眼神交会非常有负担,稍微做点儿小动作就会被老师发现,非常不方便。而且坐在前面说不定还会被问到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

但是,那却是提升成绩最快的方法。学习要带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感,坐在前面,自然而然就会紧张起来。没有必要自己费心思集中精神,那种环境就能帮助你做到。虽然看上去好像不太方便,但其实那才是最便于学习的位置。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45分钟如何保持时时刻刻都能认真听讲不走神呢?

1、往前坐

坐的位置越靠后,注意力就越难集中。老师不会注意到你的事实可以让你不再紧张,放心去做别的事情。坐在后面,视线分散,哪怕你是在看老师,如果有人移动,你的视线就会飘到那个同学的后脑勺上去,也就无法集中注意力。 而且,坐在后面很
• 肖洛霍夫
• (1905.5.24-1984.2.21)
• 出生于维约申斯克区顿河流 域,苏联作家。连任多届苏 共中央委员,当过苏联作家 协会书记,两次获得社会主 义劳动英雄勋章。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13《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课件22张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13《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课件22张

在这篇小说中,最感动你的细节是什么?请先 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感动的理由。
• “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 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 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夜里,他睡熟了, 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 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 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
“我”从集中营出来,与自己部队里的 人见面。
• --“我”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 遇,今天在自己的队伍中受到了,所以激 动。文中的人的待遇指拥有尊严、不挨 打。“我”的习惯性的缩头,是长期挨打 的结果,是法西斯的暴力训练出来的。这 表现了法西斯对人的肉体和精神的摧残。
在这篇小说中,最感动你的细节是什么?请先 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感动的理由。
在这篇小说中,最感动你的细节是什么?请先 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感动的理由。
• “我走到棺材旁边。我的儿子躺在里面,可他已经 不是我的啦。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 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 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 闭,仿佛不在看我,而望着我所不知道的很远的地 方。只有嘴唇角上仍旧保存着的一丝笑意,让我认 出他就是我的儿子小多里……我吻了吻他,走到一 旁。中校讲话了。我的阿拿多里的同志们,朋友们, 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 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那么厉害吧。
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 别详细,这是为什么?
• 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 折,是他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 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 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 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 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 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 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一个人的遭遇PPT课件

一个人的遭遇PPT课件

遭遇概述
主人公介绍
介绍主人公的身份、性格特点及 在故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后续
的情节展开打下基础。
遭遇经过
详细叙述主人公所经历的遭遇,包 括起因、经过和结果,通过具体的 事例和细节展现主人公的悲惨经历。
影响与意义
分析主人公的遭遇对其个人及周围 人的影响,以及作品所表达的主题 和意义,引导观众深入思考。
社会救助措施
政府援助
政府可以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如经济援助、法律援助、 医疗援助等。了解并申请符合自己需求的政府援助项目是 一个有效的应对困境的方式。
社会组织支持 许多社会组织致力于帮助遭遇困境的人。他们可以提供心 理咨询、法律援助、职业培训等服务。主动寻求这些组织 的帮助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缺乏技能或经验
个人在某些领域缺乏必要的技能或经 验,可能导致无法适应环境或应对挑 战。
家庭原因
家庭环境
01
家庭氛围不和谐、缺乏关爱和支持等,可能导致个人在成长过
程中形成不良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方式
02
过于严厉或溺爱的教育方式,可能影响个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使其难以适应社会。
家庭经济状况
03
贫困或经济压力可能导致个人在生活中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
社区互助
社区是一个重要的互助平台。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加入志 愿者组织或寻求邻居的帮助,可以在遭遇困境时获得更多 的支持和帮助。
06
总结与反思
遭遇事件总结
事件概述
简要介绍遭遇的具体事件、时间、地点等基本信 息。
事件影响
分析事件对个人的影响,包括心理、生理、社会 等方面。
应对方式
阐述个人在事件中的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应对、 消极应对等。

13 《一个人的遭遇》课件28张 高教版语文拓展模块

13 《一个人的遭遇》课件28张 高教版语文拓展模块
写概括人物性格。
13
逃出战俘营:_____激_动_极_了____
家里没有回信:__发_愁_,_晚_上_睡_不_着_觉_
家 庭
邻居来信:___眼_前_一_片_黑_,_心_缩_成_一_团
的 探望老家:______穿_心_的_悲_痛___
一 个
毁 灭
找到儿子:______喜_气_洋_洋____

儿子牺牲:___心_里_好_像_有_样_东_西_断_裂_了
悲悯的心情 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 童保持一颗童心。
作者心愿的抒发: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 为了他们不再经战火……
19
主题的升华
通过二战家庭的悲剧,揭露了战争给人的生活、心灵造成的巨大伤痛, 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这就是——一个人的遭遇! 这就是战争中千千万万普通苏联人的遭



领 邻养凡尼亚:_____轻_松_光_明____
养 看凡尼亚睡觉:____愉_乐_极_了____
儿 子
梦见死去的亲人:___收_缩_和_绞_痛___
我与父子分手情境
14
片段分析
乌留平斯克——领养儿子凡尼亚 索科洛夫——
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我的心里快乐极了,
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作者为什么要将这一遭遇写得如此详细呢?
3
其中肖洛霍夫花了14年 时间完成的142万字《静 静的顿河》,因为“具 有一种磅礴的气势”, “代表着一种纯粹的俄 罗斯通俗传统”而荣获 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
4
学习目标
1. 积累本文的语言基础知识,了解肖洛霍夫的生平及其作品。 2.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正视战争带来的灾难。 3.抓住线索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4.借鉴本文细节描写的手法练习写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小说学习的方法点播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重点掌握:环境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 (2)题型包括一下三种类型:
• A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话语概括故事情节。
• B 文中写了几件事,请以此加以概括。
• C 文章内容意在表明什么内涵(主旨)。
• D 辨析小说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 第一课时:
4、文题是“一个人的遭遇”,这只是一个人 的遭遇吗?
• 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个普通军人,但他在战争中的遭遇却具有 广泛的代表性。希特勒入侵苏联,给全体苏联人民造成的灾 难是无法描述的。据说,经过四年的残酷战争,在苏联几乎 没有一个家庭没有亲人牺牲,因此他们的餐桌上总有一个或 不止一个位子家着,而空位子上仍摆着一副餐具,以表示没 有忘记他们。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景象!据说,苏联在战争中 牺牲的人数达到两千七百万。当然,这个数字是否绝对正确 也很难说,但肯定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牺 牲如此惨重,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 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 人的遭遇》是苏联卫国 战争文学的一个里程碑。
作品引起了世界性的轰 动,著名作家海明威、
雷马克专门发来贺电向 肖洛霍夫表示祝贺。这 部作品也反映了作家在
新的时代对战争的新的 思考。
• 邂逅(xiè hòu ) 瓦砾(wǎ lì) 嗜好(shìhào) • 刹那间(chà nà) 刹车(shā chē) • 狼吞虎咽(yàn) 咽喉(yān) 哽咽(yè) 呜咽(yè) • 胳肢窝(gā) 胳肢(gé) 胳臂(gā bei) 胳膊(ɡē bo)
• 4、文题是“一个人的遭遇”,这只是一个人的遭遇吗?
1、小说用一个人的遭遇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 一个人 • •
可以为像索科洛夫这样的千万人 可以为像索科洛夫这样的全苏联 可以为像索科洛夫这样的全人类
2、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 这是为什么?
• 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 他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 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 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热风》等
关于《祝福》
• 《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 女的悲惨命运。
•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 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 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 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 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 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 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力也被剥 夺了。
(索科洛夫)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 时候他的情感是怎么样变化的呢?
• 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普通的士兵——索科洛夫
• 遭遇从引文开始:
• 别妻,战场被俘(悲)
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喜)
• 得知自己家破人亡(悲)
找到大尉连长儿子(喜)
• 儿子牺牲(悲)
收养孤儿(喜)
• 因车祸外出谋生(悲)

1924年他回到顿河开始创作;1928 年《静静的顿河》第一部在苏联《十月》 杂志上发表就声誉鹊起,立刻受到国内 外的瞩目,在德国销售量甚至超过雷马 克的《西线无战事》,肖洛霍夫跃升为 世界级作家。
1965年以《静静的顿河》一书获诺 贝尔文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 2005年命名为“肖洛霍夫年”。
②“我”回到家乡,在原来是家的那个大炸弹 坑前的那两句话。
• 第五自然段 • 战争,让原来很幸福的 家庭变成了废墟,让亲 人阴阳分隔永不能相见。 战争给了他太多的磨难, 让他经受了太多的悲伤, 让他的眼泪在回乡之前 早已流完了。这表现了 战
③文中的“我”到儿子的部队去看牺牲了的儿子。
• 第九自然段 • “哀莫大于心死”。 一个父亲,在战争结 束的那天,却要去面 对儿子的战死,这份 老来失去唯一亲人的 悲哀让人痛彻心扉。 这位父亲的悲哀,是 一种所有希望都彻底 破灭后的真正哀伤。
情节——内容———— 顺序
• 序幕
• 结局 •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尾声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 叙
•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

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 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

吸引力;
•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
3、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 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 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 A是种心痛的感觉,大家对战争都是难过的,孩子忘却了,他是快乐的,他的健 康的小手和其父亲的粗糙的大手对比,勾起了作者对战争的回忆,孩子的可爱反 衬出战争的残酷。
• 题目叫做《一个人的 遭遇》,那么这个人
是谁?(索科洛夫)
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
呢?在面对这些遭遇
的时候他的情感是怎 么样变化的呢?
• 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 惨的,他向陌生的
“我”口述自己的经
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
心情?通过他的讲述
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 点吗?
问题一: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
• 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 对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的战争,时间 从1941年6月22日开始到1945年5月苏联 攻占德国首都柏林为止。为了区分1812 年~1813年俄国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 国战争”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 国战争。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 德国于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 1、根据上面划分的故事情节,给文章划分段落。 • 第一部分:1—5段。“我”逃回部队,得知家人已逝。 • 第二部分:6—10段。找到儿子后,又失去了儿子。 • 第四部分:11—26段。复员后,认识并收养了凡尼亚。 • 2、你认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 索科洛夫的情感变化。 • 3、本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 第一人称叙述。 • 好处:带给读者真实感,现实感和亲切感。
• 1、开头:“我”和索科洛夫的结识
• 2、中间:索科洛夫的自述

成功逃回部队

邻居来信,传来噩耗

找到儿子,憧憬未来

儿子牺牲

领养孤儿

出车祸,背井离乡生活
• 3、结尾:我和“索科洛夫”的分手
• 1、根据上面划分的故事情节,给文章划分段落。 • 2、你认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 3、本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④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
• 第十九自然段
• 索科洛夫像是又找到了 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 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 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 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 精神慰藉,成了他生存 的全部意义。
• 1、小说用一个人的遭遇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 2、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
• 3、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 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 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1、简要了解二战和卫国战争 2、了解作者生平 3、学习字词,清除拦路虎 4、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 是继一战之后发生的人类史上 最大规模的战争。战火燃及欧 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战 争分西、东两大战场,即欧洲 北非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
• 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 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 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 罗马尼亚等仆从国为一方,以 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反 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 力量为同盟国进行的第二次全 球规模战争。
注音
• 寒暄xuān 送灶 • 门槛kăn 咀嚼 • 草窠 kē 蹙缩 • 蹒p跚ánshān一瞥
zào 陈抟
朱拓
t荸uá荠n
j渣ŭjú滓e 炮烙 窈z陷ĭ
cù歆享 牲醴x ī 唾n 弃
驯熟piē 俨然 x醉ùn醺醺
tà páoluò
lĭ yăn
bíqí
yăo tuò
xūn
整体感知:
• 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 发展、高潮、尾声”的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 分;
• 练习册:一、基础知识应用

二、阅读与能力(三)归途
• 第二课时:
• 练习册:二、阅读与能力(一)(二)
• 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
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假设你就是 我,那么当时你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用200字的小 短文简要表达。
小说常识: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 活的文学体裁
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
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
的主题。
探究作品的线索
•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我”的所 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 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 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
(序幕)
小 说 三 情节 要 素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祝福
鲁迅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 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 十五部
• 苏德战场之所以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为惨 烈、最为血腥的战场,是因为这场战争 导致了惊人的伤亡情况。
• 苏联的伤亡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各方的 统计数据并不一样。最近俄罗斯公布的 数字是,军队作战亡688.5万(包括伤病 而亡),到达前线途中亡50万,加上被 俘后亡的数量,苏联军队共亡916.48万, 平民死亡1740万,总亡2660万,苏联全 国的成年男子有一半非死即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