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最新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乐园》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图形的分类及特征”。
主要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分类,以及各类图形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分类,能正确识别各类图形。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的能力,了解各类图形的基本特征。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图形的分类及基本特征。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各类图形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分类,以及各类图形的基本特征。
3.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4. 小组讨论(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图形的分类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2. 图形的基本特征平面图形:边、角、对边相等、对角线相等等立体图形:面、棱、顶点、表面积、体积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2)画出任意一个平面图形,并标注其基本特征。
2. 答案(1)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如书本、电视、电脑等;立体图形:如铅笔、水杯、盒子等。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图形分类及特征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地方进行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艺术等领域。
鼓励学生课后进行相关研究,提高其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4. 作业设计。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各类图形的特征。
解析:由于残疾儿童的特殊性,他们对图形的认知可能存在一定障碍。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如整数的加减法、乘法口诀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和乘法口诀的记忆与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数学概念和运算原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使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个性化教学法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型和学习能力,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教材和练习册选择适合残疾儿童的数学教材和练习册。
2、教具准备计数器、小棒、数字卡片等教具。
3、多媒体资源准备一些数学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询问学生去超市买东西时如何计算价格,或者在家里如何分配零食等。
2、知识讲解(20 分钟)(1)整数加减法使用计数器和小棒,向学生演示整数的加减法运算。
例如,讲解 5+ 3 时,可以先在计数器上拨出 5 个珠子,然后再拨上 3 个珠子,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珠子,从而得出5 +3 =8 的结论。
对于减法,可以通过拿走小棒的方式进行演示。
(2)乘法口诀通过背诵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
可以先让学生背诵 1-5的乘法口诀,然后通过乘法算式进行巩固。
例如,给出 3×4 的算式,让学生快速说出答案,并解释是运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3、练习巩固(15 分钟)(1)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整数加减法和乘法口诀的练习题。
(2)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帮助。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送课上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数字0-10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数字0-10的读写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数和识数。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模仿等方式学习。
2. 第二课时:加减法运算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方法:通过游戏、卡片等教学工具,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加减法运算。
3. 第三课时:认识平面图形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常见平面图形的特征,能够识别和命名。
教学方法:利用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观察、操作、分类,从而掌握平面图形的特征。
4. 第四课时:认识立体图形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常见立体图形的特征,能够识别和命名。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观察、操作、分类,从而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
5. 第五课时:长度单位的认识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教学方法:利用教具、实地测量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合作意识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
四、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教学卡片:制作加减法卡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 实物模型:准备各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
4. 教具:准备尺子、量角器等教具,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
2024版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数学教案
字故事、数学动画、互动练习等,为残疾儿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02
多媒体教学应用
将多媒体教学资源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多
种形式呈现数学知识,帮助残疾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03
多媒体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残疾儿童在多媒体教学中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
方法,确保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03
课堂组织与管理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根据残疾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注 意力特点,将教学时间划分为 若干个短小精悍的时间段。
每个时间段内安排不同的教学 活动,如讲解、示范、练习等, 以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合理安排休息和转换活动的时 间,避免学生过度疲劳或分散 注意力。
创设良好学习氛围
教室布置要简洁、明亮、温馨, 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
3
鼓励家长参与教学过程 邀请家长参与孩子的数学学习,共同制定学习计 划和目标。
家庭辅导建议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01
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整洁、有序的学习空间,减少干扰因素。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02
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督促孩子
按时完成。
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
03
耐心倾听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给予积极的回应和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 数学教案
目 录
• 教学目标与原则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课堂组织与管理 • 家庭支持与配合 • 评估与持续改进
01
教学目标与原则
教学目标设定
01
02
03
知识与技能
根据残疾儿童的认知能力 和学习特点,设定适合其 发展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目 标。
2024年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
2024年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章《认识图形》的第三节“有趣的平面图形”和第六章《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节“十几减9”。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学习通过实物操作和图像展示进行图形分类;以及运用退位减法计算十几减9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认识并命名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基本平面图形,并能够进行分类;学生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通过数学计算练习,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其合作意识,增强对数学美的感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图形分类和退位减法的运算过程。
教学重点:平面图形的认识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图形卡片、磁性黑板、计数棒、教学PPT。
学具:学生用计数棒、画有图形的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如窗户是矩形、红领巾是三角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形名称。
2. 新课导入(15分钟)(1)展示各种平面图形,引导学生通过触摸、观察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2)分组让学生通过磁性黑板和图形卡片进行图形分类游戏。
3. 例题讲解(20分钟)(1)讲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概念。
(2)通过计数棒演示“十几减9”的计算过程。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图形分类练习。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如“129=?”等。
六、板书设计1. 左侧:列出各种平面图形,标注名称。
2. 右侧:展示退位减法的计算步骤,举例说明。
七、作业设计2. 答案:图形分类答案见课本附录;计算题答案分别为6、9、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学生在图形分类和退位减法计算过程中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24版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X
引导探究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 生自主探究新知识,培养学生的
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手操作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具或教具, 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巩固提高阶段
练习巩固
01
设计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新知识。
拓展提高
02
在巩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和
02
循序渐进
遵循数学学科的内在逻辑和残疾 儿童的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学 顺序和进度,确保教学稳步推进。
03
直观性教学
利用实物、模型、图表等直观教 具和多媒体手段,帮助残疾儿童 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方
法。
个性化教学策略
01
02
03
分层教学
针对残疾儿童的不同学习 层次和能力水平,实施分 层教学,提供个性化的学 习支持和辅导。
创设情境
通过讲述与数学相关的故事、游 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具 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 生积极思考。
复习旧知
通过回顾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 做好铺垫和准备。
探究新知过程
讲解新知识
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如 实物演示、图片展示等,帮助学
05
资源支持与保障
师资力量培训
选拔具备特殊教育背景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建专业送 课上门团队。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残疾儿童数学教学研讨会,提升教学 理念和方法。
邀请特殊教育专家对数学教师进行一对一辅导,提高针 对性教学能力。
辅助器材准备
根据残疾儿童类型和程度,准备相应的数学教具和学具,如盲文数学教材、大字号 计算器、数学积木等。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能够正确表示物体的一部分。
2. 使学生掌握分数的比较大小方法,能够准确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3. 培养学生熟练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数的比较大小和分数的加减运算。
教学重点:分数的含义和表示方法,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分数卡片、实物模型、挂图、计算器。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分数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分数卡片和实物模型,展示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发现分数的含义。
2. 新课导入(10分钟)挂图展示分数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分数的含义和表示方法。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分数的比较大小和分数的加减运算例题,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分数比较大小和分数加减运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5. 知识巩固(10分钟)通过分组讨论和互帮互助,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① 3/4 > 2/3;② 5/6 > 4/5。
(2)① 3/5;② 1/2。
(3)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分数的乘除运算,以及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的关键环节。
对于残疾儿童来说,结合生活实际的情景引入尤为重要,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1. 准备丰富多样的教具,如水果、糖果等,让学生亲自操作,将物体分成若干份,直观地感受分数的含义。
2. 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如分蛋糕、分水果等,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物体的一部分。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一、教学对象学生姓名,性别,年龄岁,患有具体残疾类型,导致行动不便,无法正常到校接受教育。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数字 1-10,并能正确书写。
学生能够理解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如 1+1=2,2-1=1。
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物演示和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字的认识和书写。
简单加减法的运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图形的辨认和区分。
四、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直接感知数学知识。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3、个别辅导法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五、教学准备1、数字卡片 1-10。
2、加减法卡片。
3、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实物和图片。
4、练习本、铅笔。
5、小奖品(如贴纸、小零食等)。
六、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与学生亲切交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兴趣爱好。
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学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认识数字 1-10(20 分钟)依次出示数字卡片 1-10,教学生认读。
让学生观察数字的形状,并用手指在空中比划书写。
给学生发放练习本和铅笔,让学生练习书写数字。
3、简单加减法运算(20 分钟)用实物演示加减法的过程,如用苹果演示 1+1=2,2-1=1。
出示加减法卡片,让学生计算。
设计一些简单的加减法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认识图形(20 分钟)展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实物和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这些图形,如窗户是正方形,车轮是圆形等。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教案一:认识数字目标: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方式,帮助残疾儿童认识数字,培养其对数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并说出数字0-9。
2.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准备一组大号的数字卡片,上面印有数字0-9。
- 声音资源:准备一段简短的数字发音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3. 教学过程:- 引入:播放数字发音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听到数字的发音,并配合相应的手势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含义。
- 实践: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看到数字的形象,并通过游戏形式,组织学生快速说出数字。
例如,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学生迅速报出对应的数字。
- 拓展:通过与实际生活中的数字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观察教室里的数字标识、日常用品上的数字等。
教案二:简单加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残疾儿童理解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通过简单加法,计算出数字0-9之间的和。
2. 教学准备:- 宝贝计数器:准备一些可爱的宝贝计数器,用以视觉化加法过程。
- 加法卡片:准备一组简单的加法卡片,上面印有数字和相应的加法表达式。
3. 教学过程:- 引入:出示宝贝计数器,让学生观察宝贝的数量,并使用手势示范加法运算的过程。
例如,教师出示两个宝贝计数器,将它们放在一起,然后让学生说出宝贝的总数。
- 操练:出示加法卡片,让学生计算出相应的和。
例如,出示“2 + 3”的卡片,学生可以使用宝贝计数器等视觉化工具来完成计算。
- 拓展:设计有趣的游戏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加法运算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快算出加法卡片上的和。
教案三:减法问题目标:通过实际问题的情境,帮助残疾儿童理解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通过简单减法,计算出数字0-9之间的差值。
2. 教学准备:- 图片资源:准备一些具有视觉吸引力的图片,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最新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最新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三章《图形的测量》,具体内容包括:长度单位换算、直尺的使用、简单图形的周长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换算,能够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计算简单图形周长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残疾儿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长度单位换算、图形周长计算。
教学重点:直尺的使用、周长计算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三角板、教学课件。
学具:直尺、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残疾儿童送课上门的场景,让学生了解残疾儿童的学习现状,激发他们的关爱之情。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残疾儿童吗?他们和我们一样,渴望学习,渴望知识。
今天,我们就为他们上一节数学课,帮助他们掌握长度测量和图形周长的计算。
2. 例题讲解(15分钟)(1)长度单位换算讲解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并通过例题演示换算方法。
(2)直尺的使用演示直尺的使用方法,强调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等注意事项。
(3)简单图形的周长计算以长方形、正方形为例,讲解周长计算公式,并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3. 随堂练习(10分钟)(1)长度单位换算练习(2)使用直尺测量线段长度(3)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4. 小组讨论(10分钟)(1)长度单位换算有哪些注意事项?(2)如何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3)计算图形周长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换算:毫米→厘米→分米→米2. 直尺使用方法: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3. 图形周长计算: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周长:边长×4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长度单位换算练习题(2)使用直尺测量线段长度,并计算出结果(3)计算长方形(长15cm,宽10cm)和正方形(边长8cm)的周长答案:(1)见练习题答案(2)见测量结果(3)长方形周长:50cm,正方形周长:32cm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残疾儿童的学习现状,激发他们的关爱之情。
最新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最新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1. 时钟的认识:时钟的三个指针(时针、分针、秒针),数字(1到12),以及时钟的表盘。
2. 时间的读取:如何读取整点和半点,如何读取15分钟、30分钟和45分钟。
3. 时间的表达:如何用数字和冒号表达时间,例如:1:30、2:45等。
4. 理解时间概念:理解一个小时有60分钟,一分钟有60秒。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时钟的各个部分,包括三个指针、数字和表盘。
2. 学生能够正确读取和表达时间,包括整点、半点以及15分钟、30分钟和45分钟。
3. 学生能够理解时间概念,理解一个小时有60分钟,一分钟有60秒。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时间的理解和表达,特别是15分钟、30分钟和45分钟的读取和表达。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时钟的各个部分,学会读取和表达时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钟、时钟模型、挂图、PPT等。
2. 学具:学生手表、练习册、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上的手表,引导学生发现手表上有数字、指针等,引发学生对时钟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通过PPT展示时钟的各个部分,讲解时针、分针、秒针的作用,让学生理解时间的读取和表达。
3. 例题讲解:用PPT展示一些时间的读取和表达的例题,讲解并引导学生跟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时间的读取和表达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时钟的各个部分:时针分针秒针数字(112)时间的读取和表达:整点:1:00、2:00、3:00等半点:1:30、2:30、3:30等15分钟:1:15、2:15、3:15等30分钟:2:30、3:30、4:30等45分钟:3:45、4:45、5:45等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自己的手表练习读取和表达时间。
2.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教案 (培养计算能力)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教案(培养计算能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残疾儿童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培养残疾儿童对计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计算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和关心残疾儿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数字0-102. 学习加减法基本运算3. 练习计算速度和准确性4. 探索数学规律5. 创意计算应用三、教学资源:1. 教学卡片(数字0-10、加减法符号)2. 计算器3. 练习册4. 故事书《数学小能手》5. 奖励小礼物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与残疾儿童互动,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游戏,如数数、猜数字等,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 教学新知识(10分钟):教师出示教学卡片,教授数字0-10,加减法基本运算。
通过实物演示、图片辅助等方式,帮助残疾儿童理解和记忆。
3. 练习计算(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册,指导残疾儿童进行计算练习。
针对他们的个体差异,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鼓励他们努力完成。
4. 探索数学规律(10分钟):教师引导残疾儿童观察和分析数学规律,如数字排列、运算顺序等,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5. 创意计算应用(10分钟):教师讲述故事《数学小能手》,引导残疾儿童发挥想象,将故事中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购物、做饭等。
6. 总结与奖励(5分钟):教师对残疾儿童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发放小礼物作为奖励,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评价:1. 观察残疾儿童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计算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定期检查练习册,评估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关注残疾儿童在家庭和生活中的计算应用能力,了解教学效果的延伸。
4. 收集家长和残疾儿童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个性化教学:针对每个残疾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确保他们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
2024年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数学教案
2024年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数学教学大纲》,涉及教材第3章《分数与小数》的详细内容。
具体包括分数的基本概念、分数的加减运算、小数的认识及其运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分数的加减运算。
2. 认识小数,掌握小数的运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数的加减运算,小数的运算。
难点:分数与小数的转换,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日常生活场景,如切水果、分糖果,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
2. 新课导入(10分钟)讲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学习分数的加减运算。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通过例题演示,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学生现场完成,教师辅导。
5. 小数的认识(10分钟)介绍小数的概念,讲解小数的运算方法。
6.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例题演示,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7.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小数的运算练习题,学生现场完成,教师辅导。
8. 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出现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分数和小数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分数的概念及加减法运算公式。
2. 小数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3. 例题解答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数加减法练习题。
(2)小数运算练习题。
(3)实际问题解答题。
2. 答案:(1)分数加减法答案。
(2)小数运算答案。
(3)实际问题解答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查漏补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便于学生理解。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千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熟练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进位加、退位减的运算方法。
教学重点:千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计算器、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小明帮助妈妈购物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小明和妈妈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小明买了3个苹果,妈妈买了7个香蕉,一共多少个水果?)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千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包括进位加、退位减等,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理解计算过程。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PPT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10分钟)6. 互动环节(10分钟)邀请学生上台演示计算过程,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提醒学生认真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千以内加减法运算方法2. 进位加、退位减计算法则3. 课堂练习题及答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完成课后练习题,共10道。
答案:略。
2. 作业要求:认真书写,规范计算过程,检查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一道拓展题,让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加减法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本次教学注重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残疾儿童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关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清晰度。
3. 教学难点和重点的针对性突破。
4. 作业设计的要求和答案的规范性。
5. 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最新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最新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五章“分数的认识”,具体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的读写方法以及分数的比较。
重点讲解章节5.1“分数的意义”和 5.2“分数的读写”,详细内容涉及分数的表示、分子分母的概念、以及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
2. 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比较,理解分数大小关系。
3. 通过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分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比较。
教学重点:分数的读写方法,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分数教具(包括实物模型、卡片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学生用练习本,彩色笔,分数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切水果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分数的概念。
如将一个苹果切成四等份,每份是整体的四分之一。
2. 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分数的定义,分子、分母的含义,并通过示例展示分数的读写方法。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学习分数的比较,讲解大小判断规则。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发练习纸,让学生独立完成分数读写和比较的练习题。
5.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道题目进行讨论,组内共同解决问题。
6. 答疑解惑(10分钟)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澄清疑惑。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将下列分数写成汉字形式:$\frac{3}{4}$、$\frac{5}{8}$。
(2) 比较分数$\frac{2}{5}$和$\frac{3}{4}$的大小。
(3)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分数?举例说明。
2. 答案(1) 三分之四、五分之八。
(2) $\frac{3}{4}$大于$\frac{2}{5}$。
(3) 例如:一块披萨分成8块,每块是披萨的$\frac{1}{8}$。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情景教学,帮助学生建立了分数的概念,通过例题和随堂练习,加强了分数读写和比较的技能。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送课上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对学习的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数字0-10学习数字0-10的读写,以及数字间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2. 第二课时:加减法运算学习基本的加减法运算,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 第三课时:认识平面图形学习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名称。
4. 第四课时:认识立体图形学习立方体、球体等基本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名称。
5. 第五课时:长度单位的认识学习长度单位米、厘米,能够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数学概念。
2. 采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采用个别辅导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家长反馈: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情况,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残疾儿童数学教材。
2. 教具:数字卡片、尺子、圆规、立方体模型等。
3. 课件:制作相应的课件,辅助教学。
4. 作业本:用于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内容6. 第六课时:简单的比较学习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能够用“大于”、“小于”、“等于”进行描述。
7. 第七课时:认识时间学习钟表的认识,了解时、分、秒的概念,学会看懂简单的时刻。
8. 第八课时:简单的分类学习按照一定的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024年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数学教案
23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2024/3/24
24
设计有效评价策略
明确评价目标
根据残疾儿童的数学能力和学习需求,设定明确的评价目标,如计 算能力、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
选择合适的评价工具
采用适合残疾儿童的评价工具,如观察记录、作品展示、口头表达 等,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设计多元化评价方式
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 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测试等,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型等。
听觉学习型
学生通过听觉获取信息的效果 较好,喜欢听故事、讲座等。
视觉学习型
学生依赖视觉信息,喜欢看图 、看视频等直观的教学方式。
社交互动型
学生喜欢在小组或团队中学习 ,与他人互动交流,分享知识
和经验。
2024/3/24
13
认知特点与需求
具体化
学生需要将抽象的概念、原理 具体化,通过实例、案例等方
2024/3/24
21
练习巩固:提供针对性练习题
2024/3/24
基础练习
01
针对本节课所学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设计基础练习题,帮助学
生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练习
02
在基础练习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难度,设计提高练习题,帮助
学生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个性化练习
03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水平,设计个性化练习题,确保每
游戏化教学
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和掌握数学知识。
个性化辅导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个性化的 辅导和练习。
2024/3/24
9
教学内容与安排
01
02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主要围绕《角的初步认识》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角,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以及通过实践活动感知角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角的定义,认识角的大小和各部分名称。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正确画角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角的大小比较,正确画角的方法。
重点:角的定义,角的大小和各部分名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尺子、圆规、多媒体课件。
学具:练习本、铅笔、三角板、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角,如红领巾、钟表、窗户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角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15分钟)(2)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认识顶点、边、角等概念。
(3)画角的方法:示范正确画角的方法,让学生跟随操作。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如何用三角板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并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六、板书设计1. 角的定义: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2. 角的各部分名称:顶点、边、角。
3. 画角的方法:固定顶点,旋转另一条边,画出所需角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在练习本上画出30°、45°、60°、90°的角,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 答案:见随堂练习讲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进一步了解角的性质和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4.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5.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难点解析:角的大小比较和正确画角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
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教案1. 引言本教案旨在为残疾儿童提供方便、高效的数学教育服务。
通过上门授课的方式,我们能够满足残疾儿童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数学水平。
2.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数学教学,希望残疾儿童能够实现以下目标:- 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 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对数学的自信心。
3. 教学内容本教案将侧重以下数学知识点的教学:- 数字的认知与比较- 加法与减法的基本运算- 乘法与除法的基本运算- 分数与小数的概念与运算- 图表与图形的解读与分析4. 教学步骤4.1 数字的认知与比较- 通过实物道具、图片等视觉辅助工具,教授残疾儿童认知数字0-9,并进行数值比较的练习。
- 借助游戏或互动活动,帮助残疾儿童巩固数字认知并加深对数字大小的理解。
4.2 加法与减法的基本运算- 通过有趣的游戏方式,教授残疾儿童加法与减法的基本概念与运算规则。
-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残疾儿童将数学运算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其应用数学的能力。
4.3 乘法与除法的基本运算- 利用图形、模型等视觉辅助工具,讲解乘法与除法的基本原理。
- 通过练习题与实例演示,引导残疾儿童掌握乘法表与除法口诀。
4.4 分数与小数的概念与运算-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分数与小数的概念,通过图形化展示帮助残疾儿童理解和应用。
- 设计简单而有趣的练习题,加深其对分数与小数运算的掌握。
4.5 图表与图形的解读与分析- 借助图表、图形等视觉辅助工具,教授残疾儿童如何读取、分析和解释相关数据。
- 引导残疾儿童进行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其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学评估与反馈通过每节课的小测验、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对残疾儿童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给予反馈,帮助他们理解和纠正错误,并通过额外辅导提供更个性化的数学学习支持。
6. 结语通过残疾儿童送课上门的数学教学服务,我们希望能够提高残疾儿童数学学习的效果和体验,促进他们在数学领域的发展。
2024年最新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2
2024年最新残疾儿童送课上门数学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残疾儿童数学课程标准》第三章《数的认识》第三节《认识数字4》。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数字4的含义,能够正确书写数字4,通过直观教具和生活实例,帮助孩子们感知和运用数字4。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字4的书写和含义,能够准确识记和运用。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方式,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字4的书写和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数字4的含义,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故事书、磁性白板、磁性数字贴。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数字贴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故事书《四个好朋友》引入数字4,让孩子们跟随故事中的角色,感受数字4的魅力。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展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数字4的特征。
(2)教师示范书写数字4,讲解书写要点,并指导学生跟随练习。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磁性白板,展示例题“找出四个相同物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给出答案。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随堂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数字4,分享各自的想法。
六、板书设计1. 数字4的含义和书写方法。
2. 例题:找出四个相同物品的图片。
3. 小组讨论:数字4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在作业本上写出数字4的书写,并画出四个相同的物品。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数字4的掌握程度,针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含有数字4的图片或物品,下节课进行分享。
同时,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在生活中的数学学习,共同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数字4的书写和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请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
师: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三、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4、读的组成
师领读:4可以分成1 和3,1和3 组成4………
5、观察上面数的组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先分成1和几,再分成2和几,再分成3和几……
我们在记得的时候可以只需要记2个就可以了
)
(二)学习5的组成
师:刚才,你已经拿出了4根小棒,现在想一想,再增加几根小棒就是5根小棒了?请你赶快行动吧!
1、你能用这种方法来把5分成两堆吗?并请你把分的情况像老师一样写出来,可以吗?
2、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小学数学第一册总备20节
教学
内容
1――5的认识及书写
9月22日第4周星期二
第二单元第1节
课型
新授
教具
笔记本电脑
教
学
目
标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三、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四、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第一册总备20节
教学
内容
前后
9月8日第2周星期二
第一单元第2节
四:练一练
第21页的第1――――4题,学生做在书上
(1)学生互评 (2)集体评 (3)教师评价
教学
内容
分与合
10月13日第7周星期二
第二单元第4节
课型
新授
教具
笔记本电脑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4和5的有关组成,并有效地渗透有序的思想。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近
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测量的时候,就注意什么?
3、发散思维,充分联想
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用0表示起点?
四、教学书写0
1、学生说说怎样写好0?应该注意什么?
重
难
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课
堂
结
构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二、揭謎底,教学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师:猴子吃桃子猜对了,但要吃几个桃子,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表情?让我们数数看
1、提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出示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小猴看到2个桃乐呵呵)学生举起数字卡片2
出示1个桃,问:用几表示?(小猴吃了1个桃,嘴巴鼓鼓的)学生举起数字卡片1
4、认识4、5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2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3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4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5
板书:1、2、3、4、5
2、学生汇报分的情况,学生边回答,老师边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5 5 5 5
1 4 2 3 3 2 4 1
三、课堂小结
教学
内容
减法的认识
10月27日第9周星期二
第二单元第6节
课型
新授
教具
笔记本电脑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暂停演示)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
(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
(4)这两张荷叶上一共有几只青蛙?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4+0=4
(5)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3-3=0
4+0=4
归纳得出: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零,任何数与零相加或相减等于任何数。
三、课堂小结
教学
内容
6、7的认识及书写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重
难
点
掌握4和5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课
堂
结
构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出示计数器:老师拔数,学生观察
1、先拔二颗珠,问:这是几颗珠,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2、如果再增加一颗珠,这时又是几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3、如果再增加一颗珠,这时又是几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 示?
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3)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师:像这样,从3只里面去掉一只也就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或减掉一部分,要用减法计算。
板书:—
2、学习减法算式
问:3只纸鹤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3
拿走了一只,是从几只里面拿走的?
拿走一只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1
像这样拿走了、去掉了、或者是吃了、坏了、死了等都要用减法计算。
板书:3-1=
问:3-1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小学数学第一册总备20节
教学
内容
上下(位置)
9月2日第一周星期二
第一单元第1节
课型
新授
教具
笔记本电脑
教
学
目
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11月17日第12周星期二
第三单元第1节
课型
新授
教具
笔记本电脑
教
学
目
标
1、认识6、7,能正确地书写6、7。
2、能用6、7表示生活中的各种物体。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认真观察能力。
重
难
点
1、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
(4)要还剩下几只小鸟有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3-3=0
(5)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2、电脑出示青蛙图,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4只小青蛙正在荷叶上休息)
(2)点击出现第二张荷叶问:这张荷叶上有几只青蛙?
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重
难
点
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课
堂
结
构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看看你的房间,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三、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第一册总备20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