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_以_观察蚂蚁_一课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以《观察蚂蚁》一课为例

陈伟忠

(宁波市江东区第二实验小学,浙江宁波315040)

摘要:对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师应从让学生处于自然的条件下观察、精心挑选材料、指导学生边思考边观

察、及时记录和交流发现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关键词:观察能力;科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60(2008)02-0126-03

观察是小学生学科学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它贯穿于学生科学活动的始终,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

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课很重要的一个教学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力是人们选择接

受客观信息的能力,小学生对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有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观察事物的能力,直接影响他们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好坏。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

师应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循序渐进地予以培养。现以教学《观察蚂蚁》一课为例,谈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几点认识。

1“回归”自然

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体验性,体验能使学习不仅成为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身

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科学课中的观察活动正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最直接的表现。因此,教师要

为学生的观察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工作,且要尽量把观察活动设置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为学生创设观察、研究的情境,为其保持“庐山真面目”。在教学《观察蚂蚁》前,事先在实验室附近的水泥长廊边铺上一些白纸,放上一些蚂蚁喜欢的“食品”。两三个小时后,这些“食品”的周围几乎都布满了数量不少的蚂蚁。蚂蚁们相互用触角传递信息,有秩序地搬运食物、遇到“不速之客”侵扰时的“同仇敌忾”等等诸多生活习性、活动特征得到充分体现,为学生获取蚂蚁许多有趣的真实信息提供了保证。

2“精选”材料

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在科学观察活动中,尽

管材料只是观察的辅助而已,但好的材料却能“引起学习,引起活动”。在探究学习中,教师通过材料的选取和组合以及交给学生时的次序,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如在观察蚂蚁的准备材料中,玻

璃瓶子、白纸、沙、饲养皿、水、小木片等是一组材料,这组材料准备的目的是根据学生原有经验中蚂蚁爬行十分灵活而选用玻璃瓶关着观察开始,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找到较好的观察方法。有时在材料准备中不便把所有的材料都同时提供给学生,如在观察蚂蚁时,当学生观察蚂蚁已

有较长一段时间,并提出蚂蚁吃什么时,教师才提供各组一些食品,从而避免学生分散注意力,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好的材料,就如为演员提供了演出的道具,令演出更加逼真,惟妙惟肖。

3“自由”观察

观察是科学认识的最基本活动,这种活动是孩子一生下来就有的。在教《观察蚂蚁》一课时没有先告诉学生观察蚂蚁的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而是待提示“放大镜”的用法后,立马放手带着孩子们来到事先准备好的室外场地观察起蚂蚁了。让学生研究的问题在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思考提出,孩子们面

对自然环境中自由活动的蚂蚁和放在一旁的材料,谁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刻不停忙碌着的蚂蚁身

收稿日期:2008-01-15

作者简介:陈伟忠(1971-),男,浙江宁波人,宁波市江东区第二实验小学高级教师。

126

陈伟忠:小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以《观察蚂蚁》一课为例

上,谁不会用手去拨拨弄弄,去探究一番呢?当然,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观察,并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不能只强调“自行”,而是需要用老师的眼睛和耳朵关注着每个孩子的一举一动,要敏锐地注意到哪几个孩子在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争论着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自己研究的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要帮助他们跳出来。同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不能仅满足于表面现象,而要引导学生发现

蕴涵在其内部的实质性的规律,这才是观察的目的。此外要不断启发学生善于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

任务,如还发现什么?有什么想说的?还想观察些什么?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养成遇事多问、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

有人担心,孩子年龄小,不会观察,不教给他们一些方法怎么办?“方法”这东西,既是一种知识,也

是一种能力,不能靠别人灌输,而要靠自己收集事实、整理事实才能“悟”出来。开始观察时总不免要“胡想、胡说、胡干”的,学生只有在操作过程中才会发生具体的观察活动,从中对他们来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的加工。步骤不对的调整一下,方法不好的换个方法再试试,正确的步骤和科学的方法只能从他们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如蚂蚁在观察中到处乱爬是学生在观

察过程需要克服的难题。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行寻求观察蚂蚁的最佳方案。学生思路一:玻璃

瓶太高、太厚,把蚂蚁放到白纸上更容易看;思路二:蚂蚁在白纸上乱爬用沙在它周围围住;思路三:蚂蚁爬到沙中不易观察把蚂蚁放到饲养皿中;思路四:饲养皿太低蚂蚁要爬出来,在饲养皿里放一点水,水中央放一块小木块,让蚂蚁在小木块上爬,就能清楚地观察蚂蚁了。根据“实践出真知”的规律,孩子的观察能力,也只有老老实实地让他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观察中学会观察,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4“随时”记录

在科学课上,我们希望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如实地描述出来,也就是要求学生说出“怎么样”、“干什么”等问题,通常学生在刚开始观察的汇报时,说得很少,丢三落四的,或者抓不住要点。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边观察边记录的习惯,使用一些方法将看到的结果及时记录下来,便于学生描述与交流。

在科学课上,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科学记录本,每节课自己提出的问题、猜想、发现的现象、个人和班级得出的结论都记录在记录本上,学生可以采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可以用文字,表格、画图、拓印等方法。通过做观察记录,既记录活动过程,巩固观察结果,又提高学生的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一个单元后,学生利用记录本可以找到自己活动和思考的过程,从而帮助自己达

到更高层次的问题组织和概念的形成,而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思维状况和对科学的理解程度,

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5“碰撞”发现

不少学生在进行观察过程中,会迫切地想要表达自己的发现,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师要及时

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观察蚂蚁》一课中的研讨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回到教室,让他们围成一圈,形成可以自由交流的氛围。此时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呢?一是密切注意学生的研讨动向,

把握“方向盘”,使研讨内容不游离中心;二是鼓励孩子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的发言(发现)是靠得

住的。在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请其中一个小组上台进行汇报,要求其他小组在听取汇报后可以

补充、可以提出不同观点,但不可以重复表述,以此使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教师这时的作用不是告诉,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谁对谁错,而是要帮助和引导,在中立的立场上为孩子们服务。在交流中教师可

把获得大多数同意的观点写在黑板上,即使是“错误的观点”。教学活动到此,经常会被认为教学任务

已基本结束,但是我们发现,学生观察中所获取的蚂蚁诸多信息是小组之间补充、完善后的“叠加”,它不能替代学生的发现。为此,教师让学生再次回到现场观察蚂蚁,一方面是请部分学生向同学们讲

解自己的发现,另一方面也是让同学们对大家的发现在重新观察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在课即将结束前

教师提出“让蚂蚁带路”的倡仪,让他们课后去进一步研究蚂蚁的家,达到课虽完,但意未了的效果。

观察是学生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它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的始终。作为教师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

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从中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逐步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和良好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观察科学奥秘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1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