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十讲南诏国与大理国佛教考古(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位于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沙溪乡,是石宝山的一座支 峰,属老君山脉。因山上有石如钟而得名。这里怪石嶙峋,古木参 天,绿树成荫。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中,点缀着红墙金瓦的庙宇,气 势雄伟,那高阁挑檐,真有临空欲飞之势。石窟群就依山开凿在陡 峭的红砂岩石上。
石钟山在明代就已被名士文人所注意。当时云南有名的白族进士李 元阳曾与四川谪滇状元杨升庵同游石窟,留下“剑川石宝山,缘崖 多石像,有观音,有诸菩萨,石罗汉,皆若雕镂然”的记载。清代 康熙《剑川州志》也记载剑川石钟山石窟“(石)钟山……有石窟、 石佛、石狮、石虎、牛、马”,又说这些石刻“精巧玲珑,工于雕 琢,间有断指,百窍皆空。”
公元738年皮逻阁正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南诏国。这 年,唐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赐名蒙归义。
公元739年南诏国正式建都于太和城。
公元762年,皮逻阁之子阁逻凤征服并统治德宏地区。
公元765年,阁逻凤命其子凤伽异在今昆明市建拓东城, “居二诏佐镇抚”,就是以“二王”的身份坐镇,正式 统治滇池地区。
“大圣东北方不动尊明王”,这是佛教密宗
的八位护法神。在八大明王雕像两侧还雕有
两位天王像:毗沙门天王和大黑天神。
第七窟:《甘露观音》
窟长11米,宽2.7米。造像3躯,中坐于莲花上者为
“甘露观音”,头戴化佛冠,袒胸披璎珞,右手执柳枝,左
手托钵。左右各侍立一位捧瓶女供养人。此窟后壁上有藏文
题记,译成汉语是:“将世间受无边苦难的众生从痛苦的深
1.26米,宽1.30米,进深0.50米。窟内雕塑山景,
并有樵夫、琴童等世俗人物和猴马等动物。正中
雕达摩像。此像雕刻清癯,似作沉思状,正在作
“面壁”九年的静修,当地居民称为“愁面观
音”。旁边还有两尊坐像。此窟出现最早的年号
是“至正元年”。
左右两小窟分成上下台,分别雕佛、阿 耶
观音、供养人等。也有研究者认为此窟之主像为
石钟寺可能创建于南诏时期,现在的庙宇是清代建筑。寺院前后林 木蔚然,鸟语松涛。循石阶蜿蜒而上,可达寺门。寺后分布8处石 窟。
第一窟:《异牟寻坐朝图》
窟高1.66米,宽1.20米,进深0.49米。窟内雕一个平台,
其上雕9人,中间端坐一位王者,头上戴南诏王冠,在唐朝
人樊绰《蛮书》中详细记载这种王冠的形制:王冠称“头
头戴王冠——“头囊”。王冠装饰更加华丽,与《张胜温梵画卷》
中的“利贞皇帝嘌信画”上的王冠相同,而且,与《画卷》中所
绘13代南诏王的王冠也相同。王座前蹲伏着石雕一狮一虎。
阁逻凤像的左侧雕6人,分别握剑、执扇、执旗;右侧雕7
人,也分别握剑、捧物、执扇、执旗,其中6人站立。唯有一位
僧人坐在椅子上,此僧着袈裟,执念珠,椅子后面有一把曲柄
邓赕诏,在今洱源县。浪穹诏首领之一丰哶袭击邓赕部 落,成为邓赕诏首领。后来被唐朝御史李知古杀死。丰 哶子哶罗皮后任邓赕州刺史。
以上三诏位置相邻,合称三浪诏。
越析诏,在今宾川县,又称磨些诏。磨些诏内的部族为“磨些 蛮”。自汉晋以来,磨些蛮主要居住于今四川盐源县到云南丽江 县一带。南北朝以后,有一部分南下定居在今宾川县,唐初称磨 些诏。宾川原先是“白蛮”住地,这里的白蛮首领为张寻求,这 两个部族杂居宾川,后来张寻求私通越析诏首领波冲之妻,并加 害波冲。唐剑南节度使又杀张寻求,并将宾川拨归南诏管辖。
中国的佛教考古工作,基本上是以石窟寺的调查、研究为中心课题。 1957~1958学年度,北京大学历史系阎文儒教授首开《石窟寺艺术 课》,是石窟寺系统研究的开始。在经历了“野外普查”(1949~ 1958),“重点复查”(1958~1962)和“运用考古方法纪录石窟” 的试验(1963~1979)三大阶段,由北京大学宿白教授主持的石窟寺 考古学奠定了基础,中国佛教考古学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初步形成。 2002年,温玉成教授在郑州大学开设《中国佛教石窟考古学概论》。
六诏之外,还有一些小诏:石桥诏、石和诏、白崖(诏)、剑川 (诏)和洱海沿岸的西洱河蛮。
《新唐书·南诏传》:“夷语王为诏”。“诏”可以理解为王、 首领、酋长,也可以理解为部落。
这一时期,“六诏”或“八诏”、“河蛮”全部或大多 数业已从事农耕,定居,有城邑聚落,畜牧业、渔猎也 相当发达。
公元653年,唐高宗任命蒙舍诏大首领细奴逻为巍州刺 史。经细奴逻及其子孙四代逻盛、盛逻皮、皮逻阁的苦 心经营,蒙舍诏逐渐强盛。
维摩诘造像,正在向文殊师利侃侃而谈。
第六窟:《八大明王》
窟长11米,高3米。是石钟山石窟群中
最大的一窟。正中雕佛及弟子阿难、迦叶。
左右为“八大明王”:“大圣东方六足尊明
王”、“大圣东南方降三世明王”、“大圣
南方无能胜明王”、“大圣西南方大轮明
王”、“大圣西方马头明王”、“大圣西北
方大笑明王”、“大圣北方步掷明王”、
第十讲 南诏国与大理国佛教 考古(上)
第一章 概 论
唐朝初期,在洱海地区分布着六个较大的少数民族部落, 史称“六诏”。
浪穹诏,在今洱源县。首领丰时、丰哶兄弟。丰时的孙 子锋罗望在南诏统一洱海地区前数年任浪穹州刺史。
施浪诏,在今洱源县和邓川之间。首领施望欠,曾与蒙 舍诏首领皮逻阁作战,战败后逃往保山一带,皮逻阁率 众在澜沧江边阻击,施望欠以女遗南许给皮逻阁,才获 准渡江。望欠弟望千在此之前投奔吐蕃,被立为“诏”, 返回洱海地区北部之剑川县,尚有数万部众,是一个较 大的部落或部落联盟。
越析诏以产利剑“铎鞘”而闻名。
蒙嶲诏,在今漾濞县和巍山县北部,是六诏中最大的一诏。与蒙 舍诏相邻,首领为嶲辅首。
蒙舍诏,在今巍山县南部,与蒙嶲诏同在一个小盆地中。因其地 在其他五诏的南面,又称南诏。首领姓蒙,始祖舍龙原先居住在 哀牢山,后来为避仇,携子细奴逻迁居巍山。蒙舍诏所在的盆地 蒙舍川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稻禾。部落内人口众多,物产丰富, 拥有统一洱海地区的经济基础。
每日与南诏(王)参议境内大事。”这是相当于唐朝宰相的
官职。窟门两则还对坐清平官2人,年龄一老一少。着汉官
服饰,短翅幞头,这是唐朝内地人在南诏做官的郑回和杜光
庭。异牟寻是南诏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国王,曾于公元794年
被唐德宗册封为南诏王,并赐金印——“贞元册南诏印”。
窟左侧刻南诏时期的天竺(印度)僧人(梵僧)像。
云南的石窟寺有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剑川石钟山石窟和安宁法华寺石窟; 摩崖造像则有剑川金华山、晋宁石将军和禄劝密达拉等。
1951年,南京博物院宋伯胤先生调查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后,于1958 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剑川石窟》一书,虽然只是一个小册子,但此 为记录云南石窟寺的第一部著作。
第二节 剑川石钟山石窟
佩环,手执摩尼珠,窟壁上有“至元”和“宣
光”年号。
第四窟:《华严三圣像》
窟高1.45米,宽1.80米。窟正中雕释迦牟
尼坐像,因此节遮那佛,即密教之“大曰如
来”。佛左雕骑狮文殊,右雕骑象普贤,合称
“华严三圣”。佛身后侍立着迦叶、阿难两大
弟子,普贤之象奴持驯象长钩。
第五窟:《达摩像》
由左、中、右三个窟组成。中间一窟高
萨、胁侍等。
此龛有大理国盛德4年(公元1179年)墨书题记。第
八窟可以断为大理国石窟。
狮子关是一处险峻的山崖,顶上有像生巨石一尊,酷
似蹲踞的雄狮。明代文人李元阳在崖壁上题刻“狮子关”三
字。该区有3窟(处)。
第九窟:《毕摩》
高1.13米,宽0.90米。是山麓一浅窟,仅
雕一名男子,裸首,头发卷曲齐肩,身披毡,腰
刻得容貌端庄,雍容大方,善良慈悲,宽宏大量。尤其是胸
口上那个长方形的洞,再加上那个动人的传说,令观者不得
不肃然而起敬。还有侍立在后的两位供养人,圆圆的脸型,
胖墩墩的身材,看来很像唐代风格。
第八窟:《阿姎白》
中间拱形龛高0.90米,宽0.60米,进深0.65米。正中
雕刻莲花座,座上原有雕刻业已毁损无存,在这个部位雕刻
公元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灭南诏国,建大长和国, 结束了南诏国的统治。
公元928年,杨干贞灭大长和国,拥立赵善政建立大天 兴国,后来又废赵自立,改国号为大义宁国。
公元937年,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 从公元902年南诏国灭亡,其间经过郑、赵、杨几十年
统治,至公元937年建大理国,到公元1253年大理国灭 亡,其间350多年。 简而言之,南诏国和大理国这两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存 在和统治云南500余年,基本上和唐、宋王朝相始终。 在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云南的文化艺术取得了长足的 进步。首先是佛教艺术,从南诏中晚期,佛教逐渐成为 南诏国的“国教”。至大理国,已被称为“佛国”、 “妙香国”。所以,出现了宏伟壮丽的崇圣寺三塔、造 型优美别致的剑川石钟山石窟、瑰丽辉煌的南诏图传、 张胜温梵画卷……。由于农业、手工业、冶铁等方面的 发展,产生了气势磅礴的太和古城、工艺精湛的南诏铁 柱……。
1951年,宋伯胤考察石窟并于1958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剑川石 窟》一书以后,这座石窟群才广为人知,并被学术界所重视和研究。
按地理位置可将石窟群分三个区:石钟寺区、狮子关区和沙登村区。 石钟寺区有8窟、狮子关区有3窟(处)、沙登村区有6窟(处)。 整个石窟群共有17窟(处)、造像139躯、碑碣5通、造像题记4则, 其它题记40则,崖画1处。
第二窟:《阁逻凤议政图》
窟高1.90米,宽1.52米,进深0.51米。此窟共雕16人,是
石钟山石窟群中雕像最多的一窟。整窟雕成一座华贵的殿堂,窟
外檐浮雕三重:第一重雕瓣状花纹,第二重雕连珠纹,第三重雕
垂幛纹。下面还雕出卷起一半的幔幛,极其生动逼真。窟内石座
上雕一把龙椅,椅子左右两端雕龙头。椅子上端坐南诏王阁逻凤,
第二章 石窟寺艺术和摩崖造像
第一节 概 述
石窟寺艺术产生于古代印度,这就是在大山的峭壁间开凿出来的僧舍 和寺院,它只是释迦牟尼及弟子们坐禅的场所,称为“石室”(自然 的或简单加工的)。公元399~412年游历印度的法显(约公元377— 422年)在《佛国记》一书中就记载了摩揭提国王舍城、那竭国城南及 伽耶城、狮子国跋提精舍的几处石室,玄奘(公元600~664年)在 《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若干处石窟,特别是记载了摩诃刺佗国的石 窟(今印度阿旃陀石窟),和梵衍那国(今阿富汗巴米扬)的大立佛。
“杠伞”。据考证,这个地位极高的僧人就是阁逻风之弟阁陂大
和尚。靠近窟门处也雕两位清平官相对而坐。
从殿堂布局、人物的身份、仪态看,确乎是南诏王坐朝与
臣属议政的雕刻图像。是研究南诏历史的珍贵资料。从雕刻艺术
手法和风格来看,多数用浮雕,也有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
还使用线雕(如背景旗帜等)。石雕中清平官长袍的线条雕得非
常细密,衣纹流畅,衣服紧贴肌肉,衣薄透体,褶纹稠叠多皱,
就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北齐画家曹仲达擅wk.baidu.com用这种绘画方法来
描写衣纹,美术史家称“曹衣出水”。这是唐代绘画的流行风格,
在《阁逻凤议政图》中可以见到这种风格。
第三窟:《地藏像》
窟高1.50米,宽1.10米,进深0.55米。
窟内雕地藏菩萨坐像,披风帽,着袈裟,两耳
渊中拯救出来的是佛!当把你的尊严刻在岩壁上时,祈求佛
的保佑,把我等福薄的罪恶众生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吧!吉
祥!”
石窟附近居民将“甘露观音”称为“挖心观音”。当
地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观音潜心修炼,诚心事佛,但却有流
言蜚语。于是观音挖开自己的心窝,掏出一颗虔诚的赤心放
在手中钵内给大家看。从雕刻技法上分析,这尊甘露观音雕
系裙,足穿靴,双手持杵。旁边题刻“波斯国人”
四字,书法拙劣,显系晚近好事者所为。关于这
躯雕像,学者意见颇不一致。有人认为是“天竺
囊”,“南诏以红绫,其余向下皆以皂绫绢。其制,度取一
幅物,近边撮缝为角,刻木如木 蒲头。实角中,总发于脑
后为一髻,即取头囊都包裹头髻上,结之。”王者身着圆领、
偏襟长袍。据李家瑞考证为南诏王异牟寻。他身后有一个人
手持藤类植物制的长杖。白居易诗云:“清平官持赤藤杖”。
可知此人为南诏清平官。《蛮书》记载南诏有“清平官6人,
椎状物,中裂一缝,两旁凿刻,形状为女性生殖器。时代应
比石窟晚。旁边还有题记对联一副:“广接来生路,大开方
便门。”这具女阴雕刻已成为附近居民求子嗣的膜拜对象,
当地白族语言称“阿姎白”,即女生殖器之意。首先在学术
论文中公布此石雕的是杨毓才。在佛教石窟中出现女阴雕刻
在全国唯有此例。
在龛外两侧浅龛上雕增长天王、持国天王以及佛、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