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十讲南诏国与大理国佛教考古(上)
11第十一讲南诏国与大理国佛教考古(下)
山经营,受观音教化。力图向人们说明南诏国的
基业乃是“王权神授”的。第二个主题为“祭铁
柱图”,绘张乐尽求禅让王位,细奴逻成为南诏
开国君主。第三个主题为“西耳河等记”,画卷
这个部分比较难读懂,可能绘南诏亡国。
第一个主题乃是以观音幻化凡七化来绘制的。第
一化有点“提纲挚领”的味道,从卷首至“文士罗傍”
一段。描绘出“君权神授”的种种祥瑞:天兵天将乘云
则知降梵释之形状,示象马之珍奇。铁杖则执于拳中,
金镜而开于掌上。
聿兴文德,爰立典章。叙宗祧之昭穆,启龙女之轨仪。广
施武略,权现天兵,外建十二之威神,内列五七之星耀。降临有
异,器杖乃殊,启摧凶折角之方,广开疆辟土之义。遵行五常之
道,再弘三□之基。开秘密之妙门,息灾殃之患难,故于每年二
月十八日,当大圣乞食之日,是奇王睹像之时,施麦饭而表丹诚, 奉玄彩而彰至敬。当此吉日,常乃祭之。更至二十八日,愿立霸 王之丕基,乃用牲牢而享祀西耳河。记云:西耳河者,西河如耳, 即大海之耳也。主风声、扶桑影照其中,以种瑞木,遵行五常,
第二章 内容
台北故宫博物馆印行、李霖灿教授《南诏大理国
新资料的综合研究》一书录有文字卷:
“铁柱记云:初,三赕白大首领将军张乐尽求并
兴宗王等九人,共祭天于铁柱侧。主鸟从铁柱上飞憩兴
宗王臂上焉。张乐尽求自此已后,益加惊讶。兴宗王乃
忆:‘此吾家中之主鸟也,始自忻悦’。此鸟憩兴宗王
家,经于一十一月后乃化矣。又有一犬,白首黑身,号
1986年,获悉吾友林超民博士正在翻译美国查尔 斯·巴克斯所著《南诏国与唐代西南边疆》一书。 遂将前述 Helen. B .Chapin所著《云南的观音 像》英文抽印本交林教授翻译,而此抽印本的流 传亦充分体现我国老一辈著名学者之间的深情厚 谊。此抽印本是Chapin签名赠送周一良教授,周 先生转赠给向达教授,向先生再转赠方国瑜教授, 方先生在生前将抽印本捐赠云南省博物馆。
10第十讲南诏国与大理国佛教考古(上)
萨、胁侍等。
此龛有大理国盛德4年(公元1179年)墨书题记。第
八窟可以断为大理国石窟。
狮子关是一处险峻的山崖,顶上有像生巨石一尊,酷
似蹲踞的雄狮。明代文人李元阳在崖壁上题刻“狮子关”三
字。该区有3窟(处)。
第九窟:《毕摩》
高1.13米,宽0.90米。是山麓一浅窟,仅
雕一名男子,裸首,头发卷曲齐肩,身披毡,腰
六诏之外,还有一些小诏:石桥诏、石和诏、白崖(诏)、剑川 (诏)和洱海沿岸的西洱河蛮。
《新唐书·南诏传》:“夷语王为诏”。“诏”可以理解为王、 首领、酋长,也可以理解为部落。
这一时期,“六诏”或“八诏”、“河蛮”全部或大多 数业已从事农耕,定居,有城邑聚落,畜牧业、渔猎也 相当发达。
公元653年,唐高宗任命蒙舍诏大首领细奴逻为巍州刺 史。经细奴逻及其子孙四代逻盛、盛逻皮、皮逻阁的苦 心经营,蒙舍诏逐渐强盛。
1951年,宋伯胤考察石窟并于1958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剑川石 窟》一书以后,这座石窟群才广为人知,并被学术界所重视和研究。
按地理位置可将石窟群分三个区:石钟寺区、狮子关区和沙登村区。 石钟寺区有8窟、狮子关区有3窟(处)、沙登村区有6窟(处)。 整个石窟群共有17窟(处)、造像139躯、碑碣5通、造像题记4则, 其它题记40则,崖画1处。
维摩诘造像,正在向文殊师利侃侃而谈。
第六窟:《八大明王》
窟长11米,高3米。是石钟山石窟群中
最大的一窟。正中雕佛及弟子阿难、迦叶。
左右为“八大明王”:“大圣东方六足尊明
王”、“大圣东南方降三世明王”、“大圣
南方无能胜明王”、“大圣西南方大轮明
王”、“大圣西方马头明王”、“大圣西北
方大笑明王”、“大圣北方步掷明王”、
大理国对南诏国宗教的认同
大理国对南诏国宗教的认同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来源:不详作者:侯冲784 人关注打印转发投稿大理国对南诏国宗教的认同——石钟山石窟与《南诏图传》和张胜温绘《梵像卷》的比较研究侯冲剑川石钟山石窟被誉为“是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精心雕刻的佛教艺术的杰作,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刻在石头上的一部有待解读的大书”,张胜温绘《梵像卷》被认为比《南诏德化碑》更重要,“是南诏大理国第一件重要史料宝藏””,而且它们与《南诏图传》一样都被誉为“南天瑰宝”③。
在将石钟山石窟与《南诏图传》、张胜温绘《梵像卷》作比较研究后我们看到,大理国时期成画的《梵像卷》与石钟山大理国时期刻凿的数窟石刻造像,不论是题材还是造像艺术,都有明显受南诏时期成画的《南诏图传》影响的痕迹。
现存《南诏图传》虽然是大理国初期的摹本,却与大理国时期成画的《梵像卷》和大理国时期刻凿的石钟山石窟造像一样有南诏时期的图像甚至是南诏王者造像。
如果仅只是依照历史发展顺序,从南诏国与大理国宗教存在着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这一角度来解释,不可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看法。
在对大理国时期石刻像和绘画中的大量南诏时期造像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大理国对南诏国有着强烈的认同倾向。
云南历史上蒙、段并称,宗教认同是其重要表现之一。
大理国摹本《南诏图传》现藏日本京都有邻馆中的《南诏图传》,又称《南诏中兴二年画卷》,包括《图画卷》和《文字卷》两部分。
《文字卷》所录中兴二年敕文说:大封民国圣教兴行,其来有上,或从胡、梵而至,或于蕃、汉而来,弈代相传,敬仰无异。
因以兵马强盛,王业克昌,万姓无妖扎之灾,五谷有丰盈之瑞。
然而朕以童幼,未博古今,虽典教而入邦,未知何圣为始。
誓欲加心供养,图像流形,今世后身,除灾致福。
因问儒释耆老之辈,通古辩今之流,莫隐知闻,速宜进奏。
敕付慈爽,布告天下,咸使知闻。
敕文说得很明白,中兴皇帝因年幼无知,不知是哪个僧人最先把佛教传人南诏,而他又“誓欲加心供养,图像流形”,便布告天下,让“儒释耆老之辈,通古辩今之流,莫隐知闻,速宜进奏”。
【剑川石窟】南诏和大理的历史见证
【剑川石窟】南诏和大理的历史见证金庸赞石窟为南天瑰宝位于北方丝绸之路的敦煌莫高窟享誉国内外,而大理剑川的石宝山石窟,在沉睡千年后,其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正被更多的人认识到,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著名作家冯骥才等人,参观石宝山石窟后都给予了高度称赞,金庸先生更称其为“南天瑰宝”。
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石宝山,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是大理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中有建于元代的悬空宝相寺、建于明代的金顶寺和建于清代的海云居,历史悠久,各具特色,最负盛名的是山中的石窟群和摩崖造像。
在数平方公里左右的石钟寺、狮子关、沙登村三个地区的岩壁上,分布着17个石窟、139尊石雕造像。
雕像内容,一类是佛教题材,有佛、菩萨、观音、天王、明王、力士、罗汉等,另一类是世俗题材,有南诏王、清平官、南亚僧等人物。
这些雕像造型精美,其中一尊观音像,更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费孝通先生曾多次考察剑川石窟后感叹说:“北有敦煌壁画,南有剑川石窟。
”而在1988年,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考察石宝山石窟后,不仅挥毫题写了“南天瑰宝”四个大字,还遗憾地说他要是早日有幸参观石窟,《天龙八部》涉及的山川地理将会更加切合实际,部分情节也会因此而做出相应调整。
著名作家冯骥才,考察剑川石窟后也挥毫题写“神佛首选地,人间天堂山”,倍加赞赏。
中国古遗址保护协会、南诏研究会会员董增旭认为,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这些石窟雕刻艺术,是白族人民艺术的缩影,是研究南诏、大理国社会历史和文化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是白族和国内各民族,以及我国和东南亚、南亚、西亚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南北文化交汇孕育了石窟剑川位于“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要冲,它既是南诏国、大理国文化的出口地,也是外来文化的进口地,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剑川成为了云南文明的发祥地,也成为了南北文化、中外文明的交汇地,石宝山石窟,因此而得以孕育在剑川。
大理文物与南诏社会风俗
大理文物与南诏社会风俗大理是历史上南诏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大理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为我们研究南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大理的文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存放在博物馆里的,如大理博物馆、坡底历史文化博物馆等;另一类则是分散在城市中的,如三塔、大理古城等。
首先,大理文物中的三塔是大理历史文化的代表性物品。
三塔是由南诏时期的九华山购土寺、海通寺和天宁寺所建。
这三个塔呈“∆”形,高度大约都在60米左右。
据记载,三塔的建造时间分别为九华山购土寺的建造始于唐高宗时期,海通寺和天宁寺的建造则始于唐朝末年至南诏时期。
三塔外形别致,始建时间相差不大,说明当时南诏有着相当高的建筑水平。
三塔也是大理历史文化的代表性物品之一,被誉为“大理文化的瑰宝”。
其次,大理古城是大理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理古城是南诏时期建立的州城,现保存完整,为具有东南亚特色的明清古城。
大理古城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呈“田”字形,外城呈矩形。
城墙高达7米左右,墙厚2米以上,城墙主要是用石块以及粘土砌成。
城内还有着众多具有南诏风格的建筑,如古建筑群、佛寺、庙宇、街巷等。
在大理古城内,我们可以感受到南诏文化对于古城的影响。
除此之外,大理文物还有很多珍贵的文物,如石刻、陶器、青铜器、金银器等。
这些文物反映了南诏时期的经济、文化、艺术以及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
如陶器中的盘子、碗、壶、罐等,金银器中的佛像、螭龙等等,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南诏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水平,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工艺和美术艺术的珍贵遗产。
在这些文物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南诏时期的生活和文化。
妙香佛国南诏大理国佛教文化传入途径研究
妙香佛国南诏大理国佛教文化传入途径研究摘要:长期以来,密宗传入云南的路线一直广受争议,有源自中原、印度、西藏以及东南亚等说。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记载,结合宗教、艺术、考古等民族志资料,厘清了南诏大理国佛教文化传入的途径。
认为南诏大理国地处中国政治和文化的西南边疆的强大地方政权,同时接受与之为邻的印度、吐蕃以及东南亚诸国各方影响是有据可循的。
关键词:佛教密宗;阿吒力;大理;白族;宗教史佛教密宗一般认为成熟于公元7世纪,独特的修行和传承方式、鲜明的民俗信仰色彩是其区别于其他佛教宗派的主要特征。
公元8世纪初之后,密宗由印度向外传播,广泛流传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
“一时间,密教在世界佛教中也成了压倒一切的教派”。
[1] 俗称阿吒力的大理佛教密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有学者认为其在南诏大理国时期曾取得国教的地位。
[2]早在20世纪40年代对大理佛教密宗的研究就已开始。
随着西南联大的迁入,昆明成为战时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中心。
一大批随迁的学者对云南地区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向达先生因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大理地区留存一批记载古代特殊佛教信仰的墓碑,便委托石钟健先生深入喜洲和邓川两地,对碑文进行了收集和初步研究。
与此同时,云南大学方国瑜先生等也对昆明、大理留存的一批佛教文物如经幢、墓碑等进行了考察,结合古代文献,完成了多篇直到今天都仍有很高价值的佛学史研究论文。
50年代之后,白族被正式划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有关当地信仰的研究迅速增多,随着多批考古材料如大理千寻塔塔刹文物、北汤天写经等的发现,有关讨论更加深入。
张旭、汪宁生、李昆生、张锡禄、李东红、候冲以及本土学者杨延福、田怀清、周祜等利用历史、宗教、艺术、考古、人类学等学科的成果,将现有的画卷、石窟、碑刻、文献以及民族志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了有效整合,对阿吒力信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对大理佛教密宗阿吒力教派的认识并没有达成共识。
对于佛教密宗进入大理的途径,以往的研究提供给我们的答案多样,有中土说、印度说、西藏说。
中国民族史第四章 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强盛(隋唐宋时期)
中国民族史演示文稿
18
六. 南诏的政治体制
2024/10/7
中国民族史演示文稿
19
六. 南诏的政治体制
6.地方政权组织: 凡一百家以上设“总佐〞一人, 一千家以上设“理人官〞一人, 一万家设“都督〞一人。 “村邑理人处〞:“理人官〞的办事机构, 是南诏最基层的政权组织。
2024/10/7
中国民族史演示文稿
第四章 中华民族的开 展与强盛〔隋唐宋时期〕
三
——南诏的历史与文化
2024/10/7
中国民族史演示文稿
1
一. 南诏的崛起
2024/10/7
中国民族史演示文稿
2
一. 南诏的崛起
浪穹诏:在今云南省洱源县。
施浪诏:在今云南省洱源县青索乡。
越析诏:在今云南省宾川县。
2.唐朝与吐蕃在洱海地区的争夺 大约在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尺松赞建立 吐蕃王朝。
在南诏统一洱海地区的过程中,唐朝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
2024/10/7
中国民族史演示文稿
4
一. 南诏的崛起
第一阶段:细奴罗兴于巍山,唐支持其 征服白子国,并封为巍州刺史;
第二阶段:细奴罗传罗盛、盛罗皮至皮 罗阁而强盛,唐廷授皮罗阁为越国公, 赐名蒙归义;
第三阶段:在巂州、姚州两都督府的支 持下,皮罗阁兼并五诏,统一洱海诸部, 唐廷封其为“云南王〞。
2.南诏的政治区划:
樊绰?云南志?所记为六睑、八节度。?新唐书? 所记为十睑、六节度、二都督。
2024/10/7
中国民族史演示文稿
13
五.南诏的疆域与行政区划
十睑为南诏的首府直辖区域: 云南睑〔今祥云云南驿〕、品澹睑〔今祥云县城〕 白崖睑〔又作勃弄睑,今弥渡〕、 邆川睑〔今邓川〕、 蒙舍睑〔今巍山〕、 大厘睑〔今大理喜洲〕、苴咩睑〔今大理古城〕 蒙秦睑〔今漾濞〕、 矣和睑〔今大理太和〕、赵川睑〔今大理凤仪〕。
《南诏图传》文字卷考释
《南诏图传》文字卷考释——南诏国宗教史上的几个问题[温玉成]《南诏图传》是研究南诏早期宗教史最宝贵的资料。
本文对其中的“文字卷”考证后认为,早在唐高宗中期,就有婆罗门教的湿婆派传入乌蛮;大乘佛教也在武则天时期传入景东至西双版纳地区。
婆罗门教与大乘佛教经过了长期融和的过程。
所谓“建国观音”实即婆罗门教徒,“大封民”即大梵天之异译。
《南诏图传》又称《中兴图传》,今存日本京都有邻馆中。
它分两个长卷,即《图画卷》及《文字卷》。
1963年,李霖灿先生著《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由台湾民族学研究所出版;1982年,台湾故宫博物院重刊时,首次用原色彩版公布了《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卷》、《南诏图传》等珍贵资料,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
关于《南诏图传》的年代,美国海伦嘉颦博士(Dr.Helen B.Chapin)依图书卷上之观音形象,推断为十二至十三世纪的作品。
(注:转引自李霖灿:《大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第55页,台湾故宫博物院1982年刊行。
)李霖灿认为当是文经元年(945)稍后的摹本,但不肯定是否是十二至十三世纪的再摹本。
(注:转引自李霖灿:《大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第55页,台湾故宫博物院1982年刊行。
)向达先生依画上文字“全无唐人笔意”等项,认为最多只能是大理时代的画,不能看得太早。
(注:向达:《南诏史略论》,《历史研究》1954年1期。
)近年,汪宁生先生考释认为:原画作于中兴二年(898);“文武皇帝”部分补作于郑买嗣时代(903-909);今日所见者可能是一个晚期之摹本。
(注:汪宁生:《〈南诏图传〉考释,载《南诏大理文物》,文物出版社,1992年12月。
)笔者赞同汪氏之说。
我要补充说明的是,今日所见之《南诏图传》可能是崇佛的张氏家族保存下来的一个摹本或底本,而不是进呈中兴皇帝的那幅画卷。
理由有二,首先,《图画卷》及《文字卷》上皆有错字、漏字,并加上了小注,它不可能是进呈皇帝之原件;其次,图传中屡屡表现张氏信佛之举。
祥云水目山禅系崛起与大理国佛教造像的汉系特征
Arts circle地方美术研究祥云水目山禅系崛起与大理国佛教造像的汉系特征文/朴城君[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摘要】真正的汉系佛教禅宗在大理国的崛起,表明当时大理国的佛化、汉化程度已经日趋深入,云南大理国实际的当权者相国高氏一门的精英需求和作为起了相当作用。
其佛教造像则必定要和中原乃至四川发生关联,“汉地”为大理国的佛教造像起到了明显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祥云;水目山;禅宗;佛教;造像南诏国劝丰佑(824—859年)时期,是佛教在云南广为传布的最主要时期,几乎与汉传佛教禅宗在大理传布的同时,以梵僧赞陀崛多为首的密宗阿吒力教也在大理得到了发展,赞陀崛多本人亦被尊为“国师”。
由于密宗阿吒力教的传承方式简易和持守戒律的松弛,更易为当时云南当地民众所接受。
因而在整个南诏、大理国的统治范围内,自公元9世纪中叶起,至13世纪中,密宗阿吒力教在云南后来居上,其地位已然超过了汉传佛教。
然而,自1095年后理国起,由于大理国权臣高氏大力倡导佛法,汉传佛教禅宗等在大理得到了重视。
禅宗的崛起成为一个象征:代表大理国精英阶层、掌控实际权力的高氏家族,文化信仰已经同中原暗合同步。
尽管高氏一门宗枝不一,信仰各别,但是以显贵出家的主流水目山一系已经使密宗在云南的影响呈递减趋势。
大理国权柄实际操在高氏手中,《南诏野史》说:“高氏世为相国,执政柄,赏罚政令,皆出其门,国人称为高国主,段氏拥虚位而己。
”1080年,大臣杨义贞杀了大理国王段廉义,夺了王位,自称“广安皇帝”。
高升泰起兵灭了杨氏,复立段氏并趁机遍封高氏子孙于“八府、四郡”①,大理国重要府郡尽皆成为高氏的世袭领地。
大理高氏一门世执政柄,号令咸出其门,姚安名流赵鹤清先生为姚安光禄“高让公故里”撰写的楹联(姚安军民府旧址、土司衙门的牌坊上)这样称道高氏:“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
”②可见高氏这一望族的炽盛,他的倡导必然带来广泛深远的影响。
以鹤庆为例,据《高氏历代履历宗谱》载,高升泰遍封子孙时,其长子高泰惠即被封为“鹤庆(蒙统)演习”。
南诏国与大理国
南诏国与大理国南诏国与大理国---大理的历史隋末唐初,在今云南大理的洱海周围及哀牢山、无量山北部地区,分布有乌、白蛮众多部族和部落,649~902年间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乌蛮”联合“白蛮”建立的奴隶制的边疆民族政权。
一般认为,乌蛮是今彝族的先民。
其中有六个势力最大的乌蛮部落,史称“六诏”(“诏”之意即王),即蒙舍、蒙嶲、浪穹、邓赕、施浪及越析;或称“八诏”,则加石和、石桥二诏(《新唐书》作时傍、矣川罗识)。
蒙舍诏地处各诏之南,故又称南诏。
649年,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大蒙国”,自称“奇嘉王”,臣属于唐,遣使入贡。
武则天时,其子逻盛亲自入朝。
蒙舍诏原居蒙舍(今云南巍山西北),至唐玄宗时,逻盛之孙皮逻阁在唐的扶持下统一六诏,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
779年又迁羊(阳)苴咩城(今云南大理)。
738年,唐赐名皮逻阁为蒙归义,封云南王。
皮逻阁及其子阁罗凤即以洱海地区为中心,发展其势力,向东消灭踞有今云南中部、东部和南部的爨氏,向西南囊括今澜沧江以西的寻传、朴子、望苴子等族地区。
南诏在境内发展生产,沟通本地区及中南亚与中原经济、文化的联系,在历史上起着积极的作用。
南诏之统一六诏,本由唐朝促成。
统一后,南诏向外扩张。
时唐设置姚州(今云南洮安北),建安宁城(今属云南),向今云南各地发展势力,与南诏发生矛盾冲突。
玄宗天宝年间,唐朝开始抑制南诏的扩张。
但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云南太守张虔陀等贪狯无谋,进一步激化双方矛盾。
750年,阁罗凤发兵攻陷姚州,杀虔陀,遂背唐而附吐蕃。
752年,吐蕃封之为“赞普钟”,意为吐蕃王之弟,给金印,号称“东帝”。
时杨国忠为唐相,调全国各地兵十万征讨,但为南诏所败。
其后安史之乱起,吐蕃东进,唐无力应付西南,南诏乘机扩展疆土,控制今四川大渡河以南, 包括今四川西南部、云南全部及贵州西北部的广大地区。
阁罗凤孙异牟寻时南诏势力最盛,曾以二十万兵力与吐蕃并力攻袭剑南西川。
吐蕃以南诏为属国,向其征发兵、赋,又派兵驻其境,南诏王异牟寻不堪其扰。
南诏大理国史料收集浅谈
第2 3 卷
第1 8 期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2 3
: l :
南诏大 理 国史料 收集 浅谈
何 俊 伟
( 大理学院图书馆 , 云南大理 , 6 7 1 0 0 3 )
摘
要: 由于明代 早期文献遭到破坏 , 致使 南诏大理 国时期的 史料 留存较 少, 现存 史料
大夫都元帅 段信苴宝 碑》 、 明代 《 山花碑》 《 故善士 杨宗墓 志》 《 故
善土赵公墓志》 等。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项 目( 项 目编号 :
0 9 Y J C 8 7 0 0 0 6 ) 。
6 6
( 2 ) 汉 文碑刻 : 白族深 受汉文化的影响 , 南诏 国时崇 尚儒学 ,
编, 进而推动南诏大理 国史的研究 。
2 南诏 大理 国史 料 的来源
由于 明以前 的早期南诏 大理 国史料 遭到破坏 ,南诏 大理国
史料价值 。白文碑刻现存 1 2通 , 其 中涉及南诏大理 国史料 的主 要有大理 国时期 的《 三十七部会盟碑》 、 元代 的《 邓川 大元帅奉训 时期 留存下的史料不多 , 大都分散于各种历史文献之 中。按照南
2 . 2 铭 文 史 料
中, 逐步孕育和形成了具有鲜明 民族特色 的南诏大理文 化 , 也 为
云南 的历 史发展与文化 繁荣 , 为 中国西南边疆 的统 一 , 为中国统
一
多 民族 国家 的形成与发展 , 做 出了杰出的贡献 。
铭文史料是指铸刻在金属器物上 的史 料 。涉及南 诏大理 国 的金文史料主要有 《 段政兴 资发愿文 》 《 南诏铁柱铭文 》 《 崇圣寺 建极铜钟铭文 》 《 大理 国印章 》 《 归源 寺镇 国灵 天神石雕像 铭文 》 《 巍山双券河 瓦铭文 》 《 龙首关砖 铭文 》 《 大理 千寻塔 出土刻文金 属片》 三件等 。
《南天佛国——南诏大理佛教历史与文化》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国
研究
佛教
历史
佛教文化
火葬
史料
南诏
佛教
社会 佛教
寺庙
大理
南诏
经幢
大理
古本
发现
经卷
内容摘要
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中国西南的地方民族政权,具有以佛教治世,以佛法教化人民的文化传统,其社会、 历史、文化各个领域都受到佛教影响,被誉为“南天佛国”。至今我们仍然能够从文献记载,以及佛教物质文化 遗产中,触摸并感知到南诏大理佛教信仰的盛况。本书为多学科融合视野下的新成果,从东亚佛教交流史,特别 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出发,通过社会历史情境、佛教与社会、佛教文化遗产三大板块的呈现与探讨,用丰富 的史料与科学的叙事,再现南诏大理佛教文化。
4
第七章佛教宗 派与历代高僧
5 第八章本土化
佛教灵山圣迹 与神话传说
第九章以佛号 为名
第十章佛教化 的丧葬习俗
第一节张骞发现“蜀身毒道” 第二节益州郡与汉代西南边疆治理 第三节永昌郡与汉代西南边疆对外交通 第四节南中七郡与蜀汉时期的云南 第五节西晋宁州设治与南朝爨氏称霸南中 第六节隋至初唐时期的云南 第七节南诏对西南边疆的统一与拓展 第八节大理国历史发展
读书笔记
讲了很多研究方向,也有很多参考书籍可以从这本书里面拉出一个长书单,不过,很多关于佛教神系信仰仪 式与仪轨我不懂,密宗,密教和其他的关系也不太懂,所以这本书后面的介绍大部分不解。以号称阿叱力的密教 金刚乘最有影响,流行瑜伽秘密修行方法,即修行者与观想的神祇合二为一,奉行“神我合一”“神我同体”的 信仰。还有一个有趣的点在于火葬罐,这样的丧葬模式的独特性,某种意义上面也是对火葬的另一个认知。
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密宗与白族先民政治生活的积极互动
佛教密宗阿吒力是云南佛教的四大系列之一,它主要分布在大理及昆明地区,为白族及部分彝族、汉族所信仰。
密宗在传入大理地区的过程中与白族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大理白族佛教密宗阿吒力教派,也称为白密。
大理白族佛教密宗阿吒力教派是云南佛教史上的重要派别,其在云南传播的历史最悠久、形态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特点最显著、影响最深远,从各个维度对其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着重从政治与宗教关系的视角来研究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密宗与政治的互动。
一、佛教密宗是洱海地区各部族从前国家社会跃进到国家的重要文化凝聚力量唐代贞观末年,享有丰厚自然资源的洱海地区已形成十多个诏,通过相互的兼并,留下六个,史称“六诏”。
六诏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各诏都建立起较严密的政治和军事机构,拥有相当的军事力量,形成胜兵数万的六诏政权。
而这一时期吐蕃向东扩张,并入犯蜀西及西洱河地区,使唐王朝在西北、西南边疆的安全面临危机。
唐王朝非常重视与吐蕃在洱海地区的争夺。
而洱海地区诸蛮对唐王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密宗与白族先民政治生活的积极互动周俊华1,雷信来2,赵金元2(1.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昆明650091;2.大理学院政法学院,云南大理671003)[摘要]佛教密宗在洱海地区的传入,重新建构了洱海地区各部族的民族认同观念,为白族先民共同体的形成发挥了文化凝聚的功能,是洱海地区各部族从前国家社会跃进到国家的重要文化力量,成为南诏时期国家与民族之间实现积极互动的工具。
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形成了与政治权威结合、与本土文化融合、与世俗社会结构对应的僧侣和僧团组织;释儒阶层的产生是佛教、儒教与白族本土文化相互嫁接、吸收、融合的产物,从释儒到儒商,再到乡绅,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演化为不同的社会角色,在白族社会彰显自身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南诏;大理国;佛教密宗;政治生活;互动[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45(2011)09-0001-05Positive Interaction in Political Life between Tantric Buddhism and Bai Ancestors in Nan Zhao and Dali Kingdom PeriodZHOU Junhua 1,LEI Xinlai 2,ZHAO Jinyuan 2(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China;2.悦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Abstract 〕Tantric Buddhism has reconstructed the concept of ethnic identity and played a role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ai culture to form the ancient Bai community after it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Erhai lake region.It is an important social cultural force for ethnic groups in Erhai region to leap from pre-country period to country period and it remains a positive interactive tool among countries and ethnic groups in Nan Zhao period.Tantric Buddhism in Dali area has combined the political authority,the local culture and the secular society with the corresponding monks and the monk organization.The mutual grafting,absorbing and fusing of Buddhism,Confucianism and Bai culture produce Confucianism Buddhism.The different social role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t,Confucian Entrepreneurs and squir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shed much light on their own values and functions in the Bai ethnic community.〔Key words 〕Nan Zhao;Dali Kingdom;Tantric Buddhism;political life;interaction 大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DALI UNIVERSITY第10卷第9期2011年9月Vol.10No.9Sep.2011朝时叛时附。
略论南诏国前期城镇的类型层次与文化归属及其历史意义
略论南诏国前期城镇的类型层次与文化归属及其历史意义作者:李宇舟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0期摘要:在对已有的南诏国前期(公元737—754年)其城镇类型和层级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其建置风格和文化归属作更深入的探讨,探索南诏前期城镇的城建模式和筑造观念,都积极地引入了唐朝的建造技术和建筑样式,但同时又保留了自己民族的语言名称与地域风貌特征,引入儒学、道教、佛寺的建筑文化,并同本土的文化习俗融合,这在南诏前期的城镇建设中都有所体现。
因而,从城镇建置的角度,体现出南诏国政权自建立之初就具有了文化兼容的特征,这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城镇类型:城镇建置风格:文化归属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10-0036-07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皮逻阁战胜河蛮,取太和城。
次年,唐玄宗赐皮逻阁名为蒙归义,进爵为云南王,南诏国建立。
此后南诏在唐廷的支持下继续完成了兼并五诏的历史使命,以洱海流域为其前期“国境”。
直到天宝九年(公元750年),阁罗凤忿怨反唐,遂称弟于吐蕃。
经过近五年的天宝战争(公元750—754年)胜利之后,南诏在西南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南诏国进入了中后期的发展进程,疆域随之扩大了数倍。
南诏国前期(公元737—754年),洱海区域的城镇基本形成了以王都为核心的整体分布体系,军事防御是城镇建设和构成的主要目的。
在此目的的统摄下,南诏洱海区域的城镇凸出地表现出军事防御的功能。
但是,南诏国的城镇按功能划分并不局限于军事防御,其在洱海区域乃至于后来扩大到了的滇池区域,其城镇分布按其功能划分还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南诏国前期城镇的类型和层次由于年代久远,我们今天还无法还原南诏国前期的城镇构成原貌,但是,结合南诏国的历史文献和当代一些云南考古学者对南诏洱海的发掘报告,对城镇按其功能还是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类(见表一)。
巍山巍山-南诏大理国时期历史文化遗迹摘录
二〇一〇年四月八日南诏和大理国是唐代和宋代在中国西南地区由乌蛮和白蛮建立的两个国家地方政权,和唐宋相始终,历史悠久,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星期四很重要的地位。
一,南诏大理政权大事记公元七世纪初叶-大理洱海地区六诏相继出现。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细奴罗灭白子国建蒙舍诏,建号大蒙国,自称齐嘉王。
并于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在今巍山垅屿山筑巃屿图城。
后经罗盛,盛罗皮,皮罗阁三代经营。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皮罗阁兼并一统建南诏国。
二十九年迁都大理苍山佛顶峰麓太和城。
并筑龙首龙尾二关,大厘城。
天宝二年(743年),皮罗阁又在中和峰下筑羊苴咩城。
蒙舍川为副都,子阁罗凤驻守。
唐天宝十年(751年),天宝十三年两次征南诏,唐军26万覆灭。
阁罗凤被迫反唐。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异牟寻自太和城迁居史城(喜洲),自称日东王,封五岳四渎。
即中岳点苍山,东岳乌龙山,南岳蒙乐山,西岳高黎贡山,北岳丽江雪山;四渎即金沙江,澜沧江,黑惠江,怒江。
设三公立九爽。
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异牟寻由史城迁都羊苴咩城,此次,羊苴咩城成为南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唐德宗贞元十年一月,南诏复归唐,并于苍山会盟。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舜化贞卒,郑买嗣篡位,杀南诏蒙氏王族800人,建大长和国。
南诏亡。
大长和国(902-928)郑买嗣建。
大天兴国(928-929)赵善政王。
大义宁国(929-937)杨干贞建。
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都城羊苴咩城。
南宋理宗保佑一年(1253),段兴智被忽必烈灭国,传22世,共316年,与宋相始终。
二,丧葬习俗“西爨及白蛮死后,三日内埋殡,依汉法为墓。
稍富室广栽杉松。
蒙舍及诸乌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之,其余灰烬掩以土壤,唯收两耳。
南诏家则储以金瓶,艾重以银为函盛之,深藏别室,四时将出祭之。
其余家或铜瓶铁瓶盛耳藏之也。
”——《云南志》唐樊缉三,重要历史文化遗迹1)巍山垅屿山。
南诏、大理国佛像
南诏、大理国佛像作者:朱慧敏来源:《理财·收藏版》2021年第06期少数民族的佛造像,除了藏传佛教系统的佛像外,云南地区的南诏、大理国佛造像是有必要单独说一说的。
自公元738年,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唐朝支持下统一洱海地区,建立南诏国,至公元1253年,元朝皇帝忽必烈的军队翻越苍山,灭亡段氏的大理国,大理城作为国都的时间超过五百年。
这里曾经是“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佛教也随着这一通道而传入云南,并带来了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文化的兴盛。
南诏、大理国是中国历史上相当于唐、宋时期的两个地方民族政权,虽然有资料证明,早在汉代佛教便已传入云南,但佛教的兴盛,却和南诏的兴起密切相关。
南诏国是基本上与唐朝相始终的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的奴隶制政权,南诏在统治上层中使用汉文并派子弟到唐留学,大量汲取汉文化,流行佛教,著名的大理三塔即为此时期的遗物。
南诏的单尊造像留传下来的较少,其造像的样式大致与唐风相仿,可见唐文化的影响力之大。
大理国是与历史上所称的五代和宋朝相始终的以白蛮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
从造像样式看,大理国佛教趋向密教化,各类明王题材很引人注目。
南诏、大理国的佛教造像,门类可分为佛陀、菩萨、天王和明王,此外还有释迦牟尼说法像、药师佛和宝冠佛等,其中最显耀的即为佛陀。
佛陀的面相、神态和蔼可亲,给人一种朴实敦厚的感觉。
额宽颊丰,呈满月脸;鼻翼宽阔,呈三角形;眉弓凸起,双眉舒展清晰,双眼呈月牙形,上眼睑微下垂,向前俯视;双唇较厚,口略张开,嘴角上翹,做微笑状;大耳垂肩,大多戴有圆形耳饰。
大理佛陀造像身材匀称,肩部柔和,胸部平坦宽阔,腹部略微隆起,整体呈一种放松的状态。
衣饰较为复杂,通肩式有整身的袈裟,也有斜襟的大衣,袈裟往往前襟外翻,在胸前打两道褶,衣袖宽大,自然地盖在大腿两侧,前摆呈扇形,盖住双足和小腿,直拖于地。
袒右肩式大衣除饰有衣褶外,一般在腰部系一结,前摆置于双腿之间。
南诏时期广建寺塔,弘扬佛法。
浅析受中原文化影响下的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民族建筑艺术
浅析受中原文化影响下的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民族建筑艺术发表时间:2018-10-15T09:31:55.413Z 来源:《知识-力量》6中作者:李立蛟[导读] 在大理城西北一公里处,耸立着三座宝塔,这就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闻名中外的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崇圣寺三塔。
它是数千年前大理地区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汉文化学习的象征,它也是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与边远的云南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一组纪念碑(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摘要:在大理城西北一公里处,耸立着三座宝塔,这就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闻名中外的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崇圣寺三塔。
它是数千年前大理地区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汉文化学习的象征,它也是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与边远的云南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一组纪念碑。
正是中原文化与大理地区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南诏、大理国时期滇文化的新高峰。
关键词:南诏;大理国;中原文化;民族建筑;佛教建筑一、南诏、大理国与中原的密切联系南诏、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共存了五百多年。
在着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云南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云南地区建筑造型与建筑技术的发展。
经过西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这几百年当中,中原地区带给了云南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并融合了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这对云南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如史料记载:第二代南诏王任用汉人郑回为清平官(宰相),并送子到成都“使学习书算,业就辙去,复以他继,如此垂五十年,不绝其来......”,这些都使得南诏、大理国事情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快的发展。
二、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建筑艺术的发展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民族建筑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据史料记载:南诏事情曾在现巍山县建有垅于图山城,在洱海之滨、点苍山下建太和城、大厘城、龙口城、龙尾城、在滇池地区建拓东城,这都促进了建筑艺术的发展。
由考古发掘来看,这些城的遗址中发现了有字的瓦当,有莲花图案的瓦当,有涡纹或者卷云纹的图案的滴水和青灰陶的残件等。
南诏国与佛教
南诏国与佛教周云南诏国始于公元738年,亡于902年。
是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于公元738年建立,902年亡于权臣郑买嗣。
蒙舍诏在六诏之南,称为“南诏”,六诏分别为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
在唐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西洱河地区诸部,覆灭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即南诏国。
南诏国是一个融合多个民族的集合体国家,但其政治活跃时间与唐朝大抵一致。
因此,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还是文化水平都有较高程度地发展。
本文就南诏国的宗教进行简要的分析。
1.南诏早期的宗教在南诏统一洱海区域之前,大姓作为一股政治和军事力量影响着西南地区的发展。
由于大姓即是宗教领袖即鬼主,其纷争的结果必然导致政治上的统一和宗教上的融合。
于是,到初唐时期蒙舍诏并五诏而建立南诏地方政权时,合“夷族”长期崇奉的鬼教形成了南诏前期的国教即巫鬼教。
并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即鬼主制度。
而南诏国的建立使得这样的局面使得爨氏的统治力量逐渐被国家政权所取代,也是西南地区逐步发展起来的关键。
在南诏国初期,其宗教信仰十分复杂,统一的宗教信仰并没有形成,在南诏广阔的疆域里,乌蛮、白蛮是主体民族。
其余还杂居着众多部落民族。
各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宗教信仰各异。
唐代樊绰《蛮书》载:“第六程至生蛮磨弥殿部落,此等部落皆东爨乌也……大部落则有鬼主,百家二百家小部落亦有鬼主。
一切信使鬼巫。
①”《新唐书.南诏传》载:两爨均有鬼主,且“南路有廓清道部落鬼主三人,波监鬼主十人。
②”说明乌蛮、白蛮信仰鬼教,有鬼主。
当然还有对自然万物的原始崇拜,《南诏图传》中有“三赕白大首领将军张乐进求并兴宗王九人。
共祭天于铁柱侧”③的文字和图画,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有铁柱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亦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男根崇拜的遗俗。
在总的来说,南诏初期的宗教信仰并不同意,信仰形式多种多样,而且“三教”也已经开始传入洱海区域。
2.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的形成佛教何时传入洱海地区,历来说法不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胁侍等。
此龛有大理国盛德4年(公元1179年)墨书题记。第
八窟可以断为大理国石窟。
狮子关是一处险峻的山崖,顶上有像生巨石一尊,酷
似蹲踞的雄狮。明代文人李元阳在崖壁上题刻“狮子关”三
字。该区有3窟(处)。
第九窟:《毕摩》
高1.13米,宽0.90米。是山麓一浅窟,仅
雕一名男子,裸首,头发卷曲齐肩,身披毡,腰
越析诏以产利剑“铎鞘”而闻名。
蒙嶲诏,在今漾濞县和巍山县北部,是六诏中最大的一诏。与蒙 舍诏相邻,首领为嶲辅首。
蒙舍诏,在今巍山县南部,与蒙嶲诏同在一个小盆地中。因其地 在其他五诏的南面,又称南诏。首领姓蒙,始祖舍龙原先居住在 哀牢山,后来为避仇,携子细奴逻迁居巍山。蒙舍诏所在的盆地 蒙舍川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稻禾。部落内人口众多,物产丰富, 拥有统一洱海地区的经济基础。
头戴王冠——“头囊”。王冠装饰更加华丽,与《张胜温梵画卷》
中的“利贞皇帝嘌信画”上的王冠相同,而且,与《画卷》中所
绘13代南诏王的王冠也相同。王座前蹲伏着石雕一狮一虎。
阁逻凤像的左侧雕6人,分别握剑、执扇、执旗;右侧雕7
人,也分别握剑、捧物、执扇、执旗,其中6人站立。唯有一位
僧人坐在椅子上,此僧着袈裟,执念珠,椅子后面有一把曲柄
1.26米,宽1.30米,进深0.50米。窟内雕塑山景,
并有樵夫、琴童等世俗人物和猴马等动物。正中
雕达摩像。此像雕刻清癯,似作沉思状,正在作
“面壁”九年的静修,当地居民称为“愁面观
音”。旁边还有两尊坐像。此窟出现最早的年号
是“至正元年”。
左右两小窟分成上下台,分别雕佛、阿 耶
观音、供养人等。也有研究者认为此窟之主像为
“杠伞”。据考证,这个地位极高的僧人就是阁逻风之弟阁陂大
和尚。靠近窟门处也雕两位清平官相对而坐。
从殿堂布局、人物的身份、仪态看,确乎是南诏王坐朝与
臣属议政的雕刻图像。是研究南诏历史的珍贵资料。从雕刻艺术
手法和风格来看,多数用浮雕,也有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
还使用线雕(如背景旗帜等)。石雕中清平官长袍的线条雕得非
中国的佛教考古工作,基本上是以石窟寺的调查、研究为中心课题。 1957~1958学年度,北京大学历史系阎文儒教授首开《石窟寺艺术 课》,是石窟寺系统研究的开始。在经历了“野外普查”(1949~ 1958),“重点复查”(1958~1962)和“运用考古方法纪录石窟” 的试验(1963~1979)三大阶段,由北京大学宿白教授主持的石窟寺 考古学奠定了基础,中国佛教考古学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初步形成。 2002年,温玉成教授在郑州大学开设《中国佛教石窟考古学概论》。
1951年,宋伯胤考察石窟并于1958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剑川石 窟》一书以后,这座石窟群才广为人知,并被学术界所重视和研究。
按地理位置可将石窟群分三个区:石钟寺区、狮子关区和沙登村区。 石钟寺区有8窟、狮子关区有3窟(处)、沙登村区有6窟(处)。 整个石窟群共有17窟(处)、造像139躯、碑碣5通、造像题记4则, 其它题记40则,崖画1处。
刻得容貌端庄,雍容大方,善良慈悲,宽宏大量。尤其是胸
口上那个长方形的洞,再加上那个动人的传说,令观者不得
不肃然而起敬。还有侍立在后的两位供养人,圆圆的脸型,
胖墩墩的身材,看来很像唐代风格。
第八窟:《阿姎白》
中间拱形龛高0.90米,宽0.60米,进深0.65米。正中
雕刻莲花座,座上原有雕刻业已毁损无存,在这个部位雕刻
石钟寺可能创建于南诏时期,现在的庙宇是清代建筑。寺院前后林 木蔚然,鸟语松涛。循石阶蜿蜒而上,可达寺门。寺后分布8处石 窟。
第一窟:《异牟寻坐朝图》
窟高1.66米,宽1.20米,进深0.49米。窟内雕一个平台,
其上雕9人,中间端坐一位王者,头上戴南诏王冠,在唐朝
人樊绰《蛮书》中详细记载这种王冠的形制:王冠称“头
第二章 石窟寺艺术和摩崖造像
第一节 概 述
石窟寺艺术产生于古代印度,这就是在大山的峭壁间开凿出来的僧舍 和寺院,它只是释迦牟尼及弟子们坐禅的场所,称为“石室”(自然 的或简单加工的)。公元399~412年游历印度的法显(约公元377— 422年)在《佛国记》一书中就记载了摩揭提国王舍城、那竭国城南及 伽耶城、狮子国跋提精舍的几处石室,玄奘(公元600~664年)在 《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若干处石窟,特别是记载了摩诃刺佗国的石 窟(今印度阿旃陀石窟),和梵衍那国(今阿富汗巴米扬)的大立佛。
第十讲 南诏国与大理国佛教 考古(上)
第一章 概 论
唐朝初期,在洱海地区分布着六个较大的少数民族部落, 史称“六诏”。
浪穹诏,在今洱源县。首领丰时、丰哶兄弟。丰时的孙 子锋罗望在南诏统一洱海地区前数年任浪穹州刺史。
施浪诏,在今洱源县和邓川之间。首领施望欠,曾与蒙 舍诏首领皮逻阁作战,战败后逃往保山一带,皮逻阁率 众在澜沧江边阻击,施望欠以女遗南许给皮逻阁,才获 准渡江。望欠弟望千在此之前投奔吐蕃,被立为“诏”, 返回洱海地区北部之剑川县,尚有数万部众,是一个较 大的部落或部落联盟。
公元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灭南诏国,建大长和国, 结束了南诏国的统治。
公元928年,杨干贞灭大长和国,拥立赵善政建立大天 兴国,后来又废赵自立,改国号为大义宁国。
公元937年,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 从公元902年南诏国灭亡,其间经过郑、赵、杨几十年
统治,至公元937年建大理国,到公元1253年大理国灭 亡,其间350多年。 简而言之,南诏国和大理国这两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存 在和统治云南500余年,基本上和唐、宋王朝相始终。 在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云南的文化艺术取得了长足的 进步。首先是佛教艺术,从南诏中晚期,佛教逐渐成为 南诏国的“国教”。至大理国,已被称为“佛国”、 “妙香国”。所以,出现了宏伟壮丽的崇圣寺三塔、造 型优美别致的剑川石钟山石窟、瑰丽辉煌的南诏图传、 张胜温梵画卷……。由于农业、手工业、冶铁等方面的 发展,产生了气势磅礴的太和古城、工艺精湛的南诏铁 柱……。
六诏之外,还有一些小诏:石桥诏、石和诏、白崖(诏)、剑川 (诏)和洱海沿岸的西洱河蛮。
《新唐书·南诏传》:“夷语王为诏”。“诏”可以理解为王、 首领、酋长,也可以理解为部落。
这一时期,“六诏”或“八诏”、“河蛮”全部或大多 数业已从事农耕,定居,有城邑聚落,畜牧业、渔猎也 相当发达。
公元653年,唐高宗任命蒙舍诏大首领细奴逻为巍州刺 史。经细奴逻及其子孙四代逻盛、盛逻皮、皮逻阁的苦 心经营,蒙舍诏逐渐强盛。
佩环,手执摩尼珠,窟壁上有“至元”和“宣
光”年号。
第四窟:《华严三圣像》
窟高1.45米,宽1.80米。窟正中雕释迦牟
尼坐像,因此节遮那佛,即密教之“大曰如
来”。佛左雕骑狮文殊,右雕骑象普贤,合称
“华严三圣”。佛身后侍立着迦叶、阿难两大
弟子,普贤之象奴持驯象长钩。
第五窟:《达摩像》
由左、中、右三个窟组成。中间一窟高
系裙,足穿靴,双手持杵。旁边题刻“波斯国人”
四字,书法拙劣,显系晚近好事者所为。关于这
躯雕像,学者意见颇不一致。有人认为是“天竺
椎状物,中裂一缝,两旁凿刻,形状为女性生殖器。时代应
比石窟晚。旁边还有题记对联一副:“广接来生路,大开方
便门。”这具女阴雕刻已成为附近居民求子嗣的膜拜对象,
当地白族语言称“阿姎白”,即女生殖器之意。首先在学术
论文中公布此石雕的是杨毓才。在佛教石窟中出现女阴雕刻
在全国唯有此例。
在龛外两侧浅龛上雕增长天王、持国天王以及佛、菩
每日与南诏(王)参议境内大事。”这是相当于唐朝宰相的
官职。窟门两则还对坐清平官2人,年龄一老一少。着汉官
服饰,短翅幞头,这是唐朝内地人在南诏做官的郑回和杜光
庭。异牟寻是南诏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国王,曾于公元794年
被唐德宗册封为南诏王,并赐金印——“贞元册南诏印”。
窟左侧刻南诏时期的天竺(印度)僧人(梵僧)像。
云南的石窟寺有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剑川石钟山石窟和安宁法华寺石窟; 摩崖造像则有剑川金华山、晋宁石将军和禄劝密达拉等。
1951年,南京博物院宋伯胤先生调查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后,于1958 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剑川石窟》一书,虽然只是一个小册子,但此 为记录云南石窟寺的第一部著作。
第二节 剑川石钟山石窟
公元738年皮逻阁正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南诏国。这 年,唐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赐名蒙归义。
公元739年南诏国正式建都于太和城。
公元762年,皮逻阁之子阁逻凤征服并统治德宏地区。
公元765年,阁逻凤命其子凤伽异在今昆明市建拓东城, “居二诏佐镇抚”,就是以“二王”的身份坐镇,正式 统治滇池地区。
第二窟:《阁逻凤议政图》
窟高1.90米,宽1.52米,进深0.51米。此窟共雕16人,是
石钟山石窟群中雕像最多的一窟。整窟雕成一座华贵的殿堂,窟
外檐浮雕三重:第一重雕瓣状花纹,第二重雕连珠纹,第三重雕
垂幛纹。下面还雕出卷起一半的幔幛,极其生动逼真。窟内石座
上雕一把龙椅,椅子左右两端雕龙头。椅子上端坐南诏王阁逻凤,
“大圣东北方不动尊明王”,这是佛教密宗
的八位护法神。在八大明王雕像两侧还雕有
两位天王像:毗沙门天王和大黑天神。
第七窟:《甘露观音》
窟长11米,宽2.7米。造像3躯,中坐于莲花上者为
“甘露观音”,头戴化佛冠,袒胸披璎珞,右手执柳枝,左
手托钵。左右各侍立一位捧瓶女供养人。此窟后壁上有藏文
题记,译成汉语是:“将世间受无边苦难的众生从痛苦的深
渊中拯救出来的是佛!当把你的尊严刻在岩壁上时,祈求佛
的保佑,把我等福薄的罪恶众生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吧!吉
祥!”
石窟附近居民将“甘露观音”称为“挖心观音”。当
地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观音潜心修炼,诚心事佛,但却有流
言蜚语。于是观音挖开自己的心窝,掏出一颗虔诚的赤心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