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说课稿
昌黎县泥井镇初级中学赵艳霞
尊敬的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初中生物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选自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
本节内容共包括两大部分,即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和食物在胃肠内的消化。
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引出的。
本节分两课时讲授。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问题入手,通过实验探究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工合作、对照比较、集体讨论、表达交流等活动,促进了思维品质的训练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唾液在馒头消化过程中起的作用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食物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从而使学生更好掌握消化定义,正确区分物理消化及化学消化。
学情分析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学生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研究,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一方面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法
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将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
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勤于探究的思想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消化的定义,能正确区分什么是物理消化、什么是化学消化。
(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淀粉在口腔内发生的变化,并且知道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与淀粉的消化有着及密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了解唾液及舌的搅拌和牙齿的咀嚼对食物的消化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难点:,对照实验中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量筒、淀粉糊、馒头、碘液、试管、烧杯、清水、消毒棉絮、热水、镊子、玻璃棒、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有句古语叫“民以食为天”,食物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上节课我们讲了食物当中的营养物质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合理搭配、科学膳食,
那我们大家就会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今天我们讲的内容还和食物有关,内容是——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
(引出课题)
二、教学过程:
1、教师活动:我这里有个馒头,哪位同学愿意品尝一下?
2、学生活动:品尝馒头,体验吃馒头的感受。
3、教师提问:请吃馒头的同学谈谈细细吃馒头的感受。
4、学生回答:感到有甜味。
5、教师提问:为什么品尝馒头会感到有甜味呢?
6、学生回答。
(可能与舌头的搅拌有关;可能与牙齿的咀嚼有关;可能与唾液有关;可能是馒头中的成分发生了变化。
)
7、阅读小词典中的知识: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
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形成的麦芽糖才有甜味,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色。
(淀粉遇碘变蓝)
8、馒头在口腔中经过了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消化过程,它们分别使馒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一:探究唾液在馒头消化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1)用凉开水漱口,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一分钟,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烧杯中。
2)取两支试管,每个试管分别注入2ml淀粉糊。
再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唾液和清水,并进行充分的搅拌。
3)将两支试管同时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恒温10分钟后取出,各滴加
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试管步骤现象分析
实验组唾液2ml+淀粉糊→37℃水浴
10min→冷却→滴加碘液不变蓝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
粉分解,分解成麦芽糖,
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对照组清水2ml+淀粉糊→37℃水浴
10min→冷却→滴加碘液变蓝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
淀粉遇到碘液变成蓝色
(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7℃,超过37℃会使酶的活性降低。
)
实验结论:馒头变甜是由于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形成为麦芽糖才有甜味。
(见大屏幕)
(如果两个试管都变蓝了,说明试验不成功。
教师要和大家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可能是唾液取得太少;可能是某些同学的唾液量不少,但其中的唾液淀粉酶含量较低,这也是正常现象;还可能是水的温度太高,破坏了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或水的温度过低淀粉酶没有发挥作用等。
)
问题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食物的消化有什么作用?(教师演示实验)实验步骤:
1)用凉开水漱口,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一分钟,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烧杯中。
2)取两支试管,将2ml馒头渣及花生粒大小馒头块分别放入两个试管。
再在两支试管中放入唾液。
3)将两支试管同时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恒温10分钟后取出,各滴加
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试管步骤现象分析
实验组唾液2ml+馒头渣→37℃水浴
10min→冷却→滴加碘液不变蓝唾液与淀粉糊充分混合,
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
糖,遇碘不变蓝。
对照组唾液2ml+馒头块→37℃水浴
10min→冷却→滴加碘液变蓝淀粉不能与唾液充分混合,
因此没有完全分解,遇到
碘液会变蓝。
实验结论:说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能够促进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
(见大屏幕)
9、见大家谈。
学生讨论作答。
10、根据实验过程和结论,自然归纳出消化的概念和消化方式。
——见知识链内容。
(大屏幕显示定义)同时强调,口腔只是初步消化少量淀粉为麦芽糖,大部分淀粉要进入到小肠才能彻底地消化为葡萄糖。
11、见实际应用相应内容,提醒学生们注意口腔卫生,保护牙齿。
三、做练习题。
(见大屏幕)
四、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将新课程理念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一消化系统组成:消化道、消化腺
二、消化定义
三、消化方式:物理消化
化学消化
四、保护牙齿、预防龋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