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脑脊液病毒核酸检测的研究进展
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

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病毒性脑炎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脑部炎症,严重时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甚至死亡。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病毒性脑炎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意识障碍、抽搐、肌肉僵硬、疲乏无力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意识模糊、言语障碍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当重点关注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状态、神经系统体征等。
二、实验室检查。
病毒性脑炎的诊断离不开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学检测、脑脊液检测和影像学检查。
血清学检测主要包括病毒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等,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毒性脑炎的病原体。
脑脊液检测是诊断病毒性脑炎的关键,包括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葡萄糖含量、病原体检测等指标。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脑部的结构和病变情况。
三、病史和流行病学史。
除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医生还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和流行病学史。
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病情进展、曾经的疾病史等,而流行病学史则包括接触史、旅行史、饮食史等。
这些信息对于确定病毒性脑炎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四、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的诊断手段,医生还可以进行一些其他辅助检查,如神经电生理检查、脑活检等,以帮助确定病毒性脑炎的诊断。
总之,病毒性脑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史和流行病学史等多方面的信息。
医生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观察,以便早日明确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认识和诊断病毒性脑炎,为患者的康复提供帮助。
脑脊液肠道病毒RT—PCR检测对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意义

,
.
.第
3 6卷 第 6期 第 8 1页 2 20 0 - 1 /7年 2月
华 中科 技 大 学学 报 ( 学版 ) 医
Ac a M e t d Un v S iTe h o u z o g i c c n lH a h n
4 0 2 302
华 中科 技 大 学 同济 医 学 院 附 属 协 和 医 院 神 经 内科 康 复 科 病 毒 室 ,武汉
摘 要 目 的 了 解 脑 脊 液 肠 道 病 毒 ( V) E 逆转 录一 合 酶 链 式 反 应 ( —C 检 测 对 病 毒 性 脑 炎 患 者 的 临 床 诊 断 和 聚 RT P R) 治 疗 意 义 。方 法 回顾 分 析 2 0  ̄ 2 0 0 0 0 3年 进 行 了脑 脊 液 E R — C V T P R检 测 的 4 3例 患 者 的 临 床 特 征 , 括 临 床 症 状 、 包 体 征 、 脊 液 生 化 常 规 及 其 他 病 毒 病 原 体 检 查 、 颅 影 像 学 和脑 电 图 检查 , 进 行 统 计 学 分 析 。 结 果 脑 头 并 脑脊液 E TP R V R —C
Abta t 0betv Tou d rtn h fe t fmRNA s a o ne o iu nc rb o pn l li ( F fp t n sb sr c jcie n e sa d t eefcso a s yf re tr vr si e e r s ia ud CS )o ai t y f e
毒 性脑 炎 发 病 率 高 , 可 合 并 其 他病 毒感 染 , V R - C 检 查 结 果 可 指 导 临 床诊 断 和 针 对 性 用 药 。 并 E TP R 关 键 词 病 毒 性 脑 炎 ; 肠 道 病 毒 ; 逆 转 录一 聚合 酶链 式 反 应 中图法分类号 R 1. 523
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检测分析

图 颈部CT A 与US 对照:图①④男,83岁,多灶脑梗塞。
C T A 示右颈总动脉末端钙化斑、软斑,局 部管腔狭窄50%。
US 示右颈总动脉分叉处血管前壁内膜增厚为0.12c m ,血管后壁附着中等回声光团,管腔狭窄52%;图②⑤女,77岁,腔隙脑梗死。
C T A 三维重建显示右颈总动脉中段内膜 增厚,管腔狭窄长度达1.7cm,狭窄度为78%。
US 示管腔狭窄80%;图③⑥女,57岁。
腔隙性脑梗死。
C T A 显示右颈内动脉开口处血管壁 斑块状钙化腔内低密度充盈缺损,管腔狭窄40%。
US 显示右颈内动脉起始处血管前后壁附着中等回声光团,管腔狭窄30%。
在椎动脉粥样斑块的检测上,超声受椎骨及周围组织的影响较大,分辨率低,远不如CT A 敏感性高。
CT A 对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及狭窄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清楚地显示斑块的位置、性质,动脉狭窄部位、程度。
而超声检查未能查出一例斑块及狭窄。
CT A 能显示直径0.7mm 以上的血管,能正确鉴别椎动脉发育不良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同时CT A 能获取不同角度与不同平面的图像,对椎动脉起始部的狭窄更清晰,甚至优于DS A 。
总之,在颅外颈动脉检查中,超声对颈动脉钙化斑的敏感性低于CT A ,对颈动脉硬化狭窄程度高于CT A ,对椎动脉检查敏感性差,只能作为常规筛查,进一步的检查有赖于CT A 等,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应优先选用CTA 。
参 考 文 献1 No rth American Symp t omatic Carotid Endart erect omy Trialists,Collabo 2rative Gr oup.The final results of the NAS CET trial .N Engl J Med,1998,339:141521425.2 成秋生,潘小平,杜微云.脑梗塞患者颈动脉超声研究.临床医学,2002,22:829。
成人疑似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患者xTAG脑脊液病毒多重检测结果分析

成人疑似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患者xTAG脑脊液病毒多重检测结果分析伊洁;关鸿志;倪安平;范思远;徐英春【摘要】目的分析xTAG脑脊液病毒多重检测试剂盒(cerebral spinal fluid viral panels,xTAG CSFVP)对成人疑似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病原体检测结果.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6年9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115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的成人患者脑脊液标本115例,使用xTAG CSFVP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15例脑脊液标本中,有28例检测出病毒,阳性率为24.3%,其中单纯疱疹病毒1型的检出率最高(7.8%),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EB病毒检出率次之(均为6.1%).共检出病毒30例,其中单一感染占92.86%(26/28),混合感染占7.14%(2/28).xTAG CSFVP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脑脊液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成人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患者xTAG脑脊液病毒检出率最多的病原体为单纯疱疹病毒1型,水痘-带状病毒和EB病毒,检出2例混合感染.【期刊名称】《现代检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34)001【总页数】4页(P14-16,21)【关键词】脑炎;脑膜炎;病毒性;xTAG脑脊液病毒多重检测技术【作者】伊洁;关鸿志;倪安平;范思远;徐英春【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侵袭性真菌病机制研究与精准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侵袭性真菌病机制研究与精准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侵袭性真菌病机制研究与精准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3;R446.14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感染可引起脑炎或脑膜炎,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发热、呕吐、颈强直、意识改变等,常见的原因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其中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1,2]。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及治疗

疾病早期反复的抽搐发作及提示颞叶或额叶病损的局灶性体征,都强烈提示病因是HSV
03
很难从CSF中分离到疱疹病毒,目前认为对于疱疹病毒脑炎的病原诊断,最为可靠的方法是用PCR从CSF标本中检测到病毒的基因片段
04
急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发生于夏秋季节,具有严格的季节性
1
儿童多见;高热、意识障碍明显,重者引起中枢性呼吸衰竭,具有较高的病死率
病后3个月、6个月复查EEG,若背景活动正常,Holter EEG无痫样放电、临床无后遗症,则可考虑渐停抗癫痫药
1
2
3
病脑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问题
高热可增加脑血流量和脑代谢率,加重脑水肿及病灶酸中毒和循环障碍;高热易诱发惊厥促进呼吸衰竭及脑疝;高热还可诱发神经元死亡和凋亡,升高本病的致死率和病死率
控制高热有物理降温,化学降温,中药治疗
多数患儿的EEG改变与临床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平行,并随病情好转而逐渐恢复,病情重者EEG恢复慢
辅助检查—脑电图
脑电图判读注意事项:
EEG正常,不能排除病毒性中枢感染 EEG异常,不能肯定病脑的诊断 病脑异常EEG的判断: EEG异常程度与实际病变严重性不一定完全一致 EEG异常较临床体征敏感,有时临床神经系统脑实质受累体征并不明显, EEG检查可出现异常 病脑的异常EEG恢复较临床恢复为慢,常为数周或数月之久 个别病脑恢复期随访EEG出现痫样放电,如果未出现临床发作,不能单凭EEG诊断癫痫,甚至加用抗癫痫药物
如CSF中某种病毒的IgM 抗体阳性,一般可以确定诊断
如能证实CSF中某一种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相对高于血清,也可确定诊断;[抗体指数=(CSF特异性Ig/CSF总Ig)/(血清中特异性Ig/血清中总Ig)。如该指数≥1.5,则提示该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PCT、VEGF、S100B蛋白、NSE、MMP及CGRP变化的研究

病毒性脑膜炎是儿童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 疾病 , 是较为严重的疾病之一 , 病情轻者可 以 自 行缓
1 . 0~1 3 . 3 ( 4 . 1±0 . 5 ) 岁 。两组 性别 、 年 龄差 异 无 统 计 学意 义 ( P均 > 0 . 0 5 ) , 具 有可 比性 。
解, 预后相对较好 , 重者则预后差 ,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
其 中男 4 1 例, 女2 9例 , 年龄 1 . 0—1 3 . 5 ( 4 . 2±0 . 4)
2 结
果
观察组
2 . 1 两组血清和脑脊液各种观3 2例 ; 急性期 2 8 例, 恢复期 2 2 例, 后遗症期 2 0例。同期选取在我 院进行体检 的健
重程度 不 同及 临床 分期 不 同患者 存在 明显 差异 。
病毒性
脑膜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 P C T 、 V E G F 、 S 1 0 0 B蛋白、 N S E 、 M M P及 C G R P水平均呈现升 高的趋势 , 且并且病情严
【 关键词 】 病毒性脑膜炎; 血清 ; 脑脊液 ; 降钙素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S 1 0 0 B蛋 白;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
7 4 8
G u a n g x i Me d i c a l J o u r n a Z , J u n . 2 0 1 3 , V o 1 . 3 5, No . 6
病毒性脑膜 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 P C T 、 V E G F 、 S I O O B蛋 白、 N S E 、 M M P及 C G R P变化 的研究
E L I S A试剂盒进行检测 , 具体操作方法参照试剂盒说
明进行 。
肽( C G R P ) 变化 , 探讨其对该病 的诊断价值 。
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诊断病毒性脑炎130例

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诊断病毒性脑炎130例作者:柳清梅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讨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符合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的130例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使用粟氏FMU5微型细胞薄片离心沉淀仪提取患者的脑脊液细胞,。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诊断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VE)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中枢系统感染性疾病,多是由于多种病毒入侵神经系统而导致患者颅内组织出现炎性或非炎性改变,临床主要表现为抽搐、发热、惊厥、呕吐、精神异常等[1]。
早期确诊对于临床治疗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用于诊断病毒性脑炎的方法较多,为进一步探讨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将做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130例确诊的病毒性脑炎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时均伴有脑实质损害的症状或体征,脑电图检查结果异常,头颅CT或MRI 显示皮层炎症征象。
其中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59例,年龄3 d~13岁,平均年龄(6.4±1.1)岁,入院时发热104例,抽搐74例,头痛63例,呕吐39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0例,肌力改变15例,腱反射亢进11例。
1.2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24 h内行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经腰穿穿刺抽取脑脊液标本0.5~0.6 ml,使用粟氏F MU5微型细胞薄片离心沉淀仪,以500~800 r/min离心、沉淀、凉干,并行MGG染色,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成分。
2 结果3 讨论病毒性脑炎目前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者可威胁到患者生命,因此其临床诊断和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且缺乏特异性,故仅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确诊较为困难,对其确诊往往需借助辅助检查[2]。
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细胞学变化研究

nt nrset e ecs op ( 0 0 ) . oi e a s ntecs opw r 7 . % bfr t am n a d . % a e a o p cvl i t aeg u P< . 1 Psi t ae u ee 8 8 i e i ynh r t re i h v r g eoe r t et n 5 e 7 fr t
vr l n e h l i. eh d E g t h l r n w t ia n e h l i w r n old a e c s r u n 0 c i r n wi o t e ・ i c p ai s M t o s ae t ih y c i e i v r e c p ai s e e e rl st a e go p a d 4 hl e t u n d h l t e h d h t t n e t u ie s r cu e s h o t l r u . n r li r tso e e r s i a u d ru i e e a n t n e r b op - r if ci sd s a ewee i ld d a e c nr o p Ab oma  ̄ ae f r b o p n f i o t x mi ai , e e rs i l a o n t og e ll n o h u d b o h mit x mi ain a d e r b o p n u d c tl g x mi ai n w r o a e e w e et o g o p . s l ll a f i ic e s y e a n t n e e r s ia f i y oo ye a n t e e c mp r d b t e n t w u s Re u t r o ll o h r s
脑脊液检测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价值

D NA) 其抗 体 检 测 ( V— 及 HS I型特 异性 IG、 M) 数 据 采 g I g 。
用 S S 1 0 件 进 行 分析 , 检 验 、 ! 验 。 < 0 0 P S1. 软 t Y 检 P . 5为 差 异 有统 计 学 意 义 。C F异 常 7 例 ( 2 6 ) 包 括 压 力 增 高 S 6 8.l ,
意 义 。另外 疾 病 不 同 时期 C F细 胞 学 表 现 也 有 差 异 , 期 S 早
核 杆 菌检 测 ) 涂 片染 色 找 真 菌 、 rm 及抗 酸 染 色 查 找细 菌 、 、 Ga 结 核抗 体 及 T NA( C 法 ) 测 、 纯 疱 疹 病 毒 ( V BD P R 检 单 HS —
选择 20 0 3年 1 ~ 2 0 年 1月于 我 科 住 院 的病 毒 性 脑 月 08 炎患者 9 2例 , O例 , 4 男 女 2例 ; 龄 1 ~ 7 年 5 2岁 , 2 < O岁 1 1 例 ,1 4 2 ~ 5岁 5 例 . 5岁 3 例 ; l >4 O 全年 均 有 发 病 , 以冬 春 季 较 多 ; 程 6 i ~ 2月 ; 性 或 亚 急性 起 病 6 病 0r n a 急 8例 , 要 为 主
异 常 , 中 有 3 例 以突 发癫 疴 发 作 、 识 障 碍 或精 神 异 常 人 其 5 意 院 ,4例 表 现 为缓 慢 出 现 恶 心 、 吐 、 肢 乏 力 、 力 改 变 、 2 呕 四 视
早 期 诊 断 中优 于 细 胞 数 增 多和 蛋 白质增 高 。
C F细 胞学 可 以反 映 蛛 网膜 下 腔 和脑 膜 的 病 变情 况 。 S ] 如 病 毒 性 脑 炎 的 C F呈 淋 巴细 胞性 炎 症 , 管 是 非 特 异 性 , S 尽 但 对 临 床 有重 要 的帮 助 和 提 示 。本 研 究 发 现 , 7 在 6例 C F S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郭冬梅病毒进入神经系统及相关组织可以引起炎症性的和非炎症性的改变,我们称之为神经系统的病毒感染。
根据病原学中病毒核酸的特点,病毒可以分为 DNA 病毒和 RNA 病毒,能够引起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毒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 DNA 病毒中的单疱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RNA 病毒中的常见的有脊髓灰质炎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等。
病毒性脑炎其发病机制有三种。
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为: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为急性病毒脑炎病毒直接经过血流神经轴索或细胞到细胞的传递方式侵犯脑基质,造成脑的炎症。
感染后脑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的变化造成静脉周围的神经纤维的脱髓鞘样改变。
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引起急性脑炎或脑膜炎综合征,也可形成潜伏状态或者持续性的感染状态,早复发性和慢性转移。
病毒性脑炎临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说它的病原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症状前驱症状都有类似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也有的可以发热、全身不适等,随着疾病的进展,脑实质受累的症状比较突出,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或者肢体的活动功能障碍等等。
在体征上我们可以查到脑炎的病人意识的障碍、肌力及肌张力的改变,椎骨受损害等等,脑适质受损的体征。
脑脊液检查,颅内压正常或者可以轻度升高,脑脊液白细胞改变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轻到中度增多。
脑脊液蛋白可以轻度增高,脑脊液的糖的含量一般正常。
这和其他细菌性感染是有区别的。
病毒性脑炎的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清以及脑脊液的病毒抗体检测,可以有阳性的改变。
病毒性脑炎还有一个确诊的依据,就是经过脑活检可以发现非特异性的炎性的改变,而且细胞核内可以出现嗜酸性的包含体,电镜下可以发现细胞内的病毒颗粒,这也是我们确诊的依据。
病毒性脑炎,脑电图特异性的异常,或者是一个广泛性的异常。
影像学可以显示出病灶,但是有些时候没有特异性。
对于病毒性脑炎来说,它的治疗一方面是针对病原体的治疗,也就是抗病毒治疗,其他还有一些对症的治疗。
脑脊液检测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价值

( .3 。l 1 %) 临床患者 HC 6 V合 并H V感染者 , B 转变为肝炎相关 性肝硬化 的比率 为 4 .%,显著高于未 合并 HB oO V感 染者 的 1 . 转变为原发性肝癌 的比率 为 1 .%, 45 %, 6O 而未合并 HB 感 V 染者的比率为 81 。 . %啕 因此 , 对乙 、 型肝炎病毒( V H V) 丙 HB + C
( 稿 日期 :00 0 — 3 收 2 1~ 6 0 )
脑脊液检测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价值
延边大学附属 医院( 3 0 0 13 0 ) 李玉花
脑脊 液 ( s )检测是临床上 最常用的反映病毒性脑 炎 cF
( 或脑膜炎 ) 的观测 指标 , 对于诊 断 、 鉴别诊 断及判 断预后 具
7 贾继东 , 李海. BA 和 H e g H sg B A 抗原定量检测的临床意 义. 中
华 检验 医学杂志 , 0 9 3 ( ) 6 — 6 . 20 , 2 9 :9 5 9 6
8 张欣欣 , t hn 【 s p e m啪 i . B A 定 量检测在慢性 乙型肝 e A, n H sg i 炎抗病 毒治疗 监测 中的意 义. 中华 检验 医学 杂志 , 0 0 3 2 1, 3
03 %, . 9 这可能与我地一般人群抗 一 V阳性率相对较低 有关 HC
有资料显示 ,在肝移植人群 中 ,有 1 N来 自丙 型肝 炎患
者。又因供体缺乏 , 只有 11 /0的患者能够进行手术。因此 , 应 加 强预 防工作 , 减低病毒感染率 , 寻找更为有效 的预防和治疗
成人病毒性脑炎血清和脑脊液GFAP、CPK-BB、NSE、S-100B表达及与病情、预后关系研究

成人病毒性脑炎血清和脑脊液GFAP、CPK-BB、NSE、S-100B表达及与病情、预后关系研究贺婕;康妍;吴建楠;贺敏【期刊名称】《河北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45)2【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和脑脊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肌酸激酶脑型(creatine phosphokinase-BB,CPK-B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S-100B)在成人病毒性脑炎中表达及与病情、预后关系。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成人病毒性脑炎102例为观察组,另纳入同期偏头痛、上呼吸道感染、神经症患者50例为对照组。
统计2组及观察组不同病情程度血清和脑脊液GFAP、CPK-BB、NSE、S-100B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其预测效能,同时比较不同预后患者血清和脑脊液GFAP、CPK-BB、NSE、S-100B水平,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两者间相关性。
结果观察组血清和脑脊液GFAP、CPK-BB、NSE、S-100B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急性期和恢复期重度患者>中度患者>轻度患者(P<0.05);成人病毒性脑炎患者血清和脑脊液GFAP(r=0.587、0.638、0.552、0.568)、CPK-BB(r=0.557、0.593、0.540、0.559)、NSE(r=0.602、0.655、0.587、0.600)、S-100B(r=0.599、0.634、0.575、0.595)含量与急性期、恢复期病情程度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脑脊液GFAP、CPK-BB、NSE、S-100B诊断成人病毒性脑炎价值[AUC:0.937]优于血清GFAP、CPK-BB、NSE、S-100B联合诊断价值[AUC:0.908];观察组后遗症患者血清和脑脊液GFAP、CPK-BB、NSE、S-100B高于无后遗症患者(P<0.05);成人病毒性脑炎血清和脑脊液GFAP(OR:4.971、5.311)、CPK-BB(OR:4.986、5.292)、NSE(OR:5.001、4.727)、S-100B(OR:5.453、4.492)与预后密切相关(P<0.05)。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和血清中NSE、CK-BB、LDH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和血清中NSE、CK-BB、LDH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许晓琳;李琛;孙玉敏;杨青【期刊名称】《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16)002【摘要】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anges in spinal fluid and serum neuron specific enolization enzyme( NSE), 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 CK-BB),lactic hydrogenase( LDH)isoenzymes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viral encephalitis,and to evaluate the a-bove indicators in condition monitoring and prognosis evaluation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viral encephalitis. Methods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mild viral encephalitis( mild group,30 cases),severe viral encephalitis( severe group,30 cases)and non-infectious migraine( control group,30 ca-ses)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their blood and cerebral spinal fui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acute period( within 24 h after admission,3 d after their onset),recovery period(7 d after treatment)and control group were collected for examination of NSE,CK-BB and LDH isozymes,and these indexes in these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 in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serum NSE,CK-BB and LDH isozymesin these 3 groups in acute phas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and the difference in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serum NSE,CK-BB,LDH isozymes in recovery period of severe group and mild group was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 05). The difference in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ser-um NSE,CK-BB,LDH isozymes in recovery periods of mild and severe group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acute phas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 01). There was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CSF NSE,CK-BB and serum NSE,CK-BB between mild group and severe group( P ﹤0. 01). Conclusion The combined detection of NSE,CK-BB and LDH isozymes is helpful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viral enceph-alitis. Changes in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serum level of NSE,CK-BB exis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the examination of above serum indices in-stead of those in cerebrospinal fluid can alleviate the pain in lumbar puncture,hence these may easily be accepted by their parents.%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和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肌酸激酶同工酶( CK-BB)、乳酸脱氢酶( LDH)变化的相关性,并评价上述指标变化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的意义。
病毒性脑炎患者血液和脑脊液NSE含量测定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研究

一80一重庆麟羊晕大学学报2∞8年第33卷增羊|j l《J our n al of C hongql ng M ed i cal U n.ve噶脚20鸺.V o|33No.s1)豌床研究文章续号:既53—3敬6(2∞8)8l—∞鳓搦病毒性脑炎患者血液和脑脊液N S E含量测定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研究王振海1,陈建红-,马斌武t,谢鹏z,孔繁元t,:(1.宁夏医学院附藩医院粹经内科宁夏颅脑疾病重点实验室,银j||2.塑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庆400016)【揍要】璃赡:为了观察病毒性瑟炎惫往期稷恢复期患者盎滚程黢脊滚酶鬟s E含爱变仡,搽讨冀譬异掌藏电两穰影像学诋密发灶体积等方面的相关性。
方法:将42例病毒惟脑炎往院患者作为观察组,25例与溉察组相匹配的阑尾或胆囊摘除手术病人以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 I。
I sA法,检测其血液殿脑脊液N sE浓度;并应用SPsSl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病镞性脑炎急性期患者血液和脑脊液N SE浓度显著高于恢复期患者和对照组(R O。
01);斑液和脑脊液N s E浓度与低密度灶体积均璺显著歪樱美(洋o.736,揪o.ol;r&渣鞠.685,氏0。
01);轻度、审度及蘩发异管瞎电黧悫者藏脊滚N髓浓度臻鸯予巍滚(氏o.01);黧度、中度辫常脑电图患者血液及脑脊液N s E浓度均高于轻度(尸≮O.01)。
结论:脑脊液或血清中的N SE浓度,反映了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缃胞的损害程度,也是脑组织破坏后较合适的生化标记物。
i关键诵】狰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病毒性脑炎;酶联免疫吸辩法【率国霜粥分类法分类鼍】R512.3【文簸称谖瑶】A【l l雯稿霹期】2007一os一29A Ss a¥0|N SE eO秘ee玎l隐囊O炎l稳se刚m and ce悖b怒Sp|奠翻囊u|d西pat i ont S w i t h vi r aI enCephaI i t i S and i t S C I i ni CaI C O r r eIat i O n彤AⅣG乃l en一向瓜,e£越(鲫洲靴磁妒藏鳓蛔,,£旋A嬲i蕊e0霆卿斌,瓤淤妊貔菰蠢岛玩轳)【A b啦徽t l0矗毋睨搪睨;‘r o i nves t i ga主e谯e ch趿ges of妣ur on—spe c添e enol鹊e(N SE)conce nt r at i oI l i n se m m and cer eb r ospi n越{l u{d 舶m pat i ent s w i m acut e a l l d r ecover y vir al ence phal i t i s跏d t0f i nd叫t i忸co粼l at i∞w油姗om al y el ec们encephal ogr am黼dl ow de ns孵蠡)cuB vol um e妇i m ageol ogy.攒毋去的出:42c鹊es of p棚ent s w i dl vi烈enc ephal i t i s w er e enr ol l ed黼d25c鹊e8“氧蒯凌ex蝴i na艳r or pa量{醮括旗瘙唪e糖量i矩《印黔魏蠢i x oreho l ecyst w e豫臻藏l藤遮嘲辆l秽∞p。
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山东医药2020年第60卷第27期•综述.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张梦瑶1,任建发1,陈亚南1,邸卫英11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是一种从脑脊液样品中提取DNA或RNA片段,并在数千至百万条片段中进行高通量随机测序,从而分析出病原体的一种技术。
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和隐球菌性脑炎等的诊断,在检测新病原体、提高检测阳性率、降低漏诊率和诊断难确诊性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关键词: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炎;细性脑炎;核性脑炎;球性脑炎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0.27.024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20)274086-05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1]包括脑膜炎(脑膜或脊膜的炎症)、脑炎,是指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另缶床表现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为发热、头痛,部分表现恶心、呕吐、烦躁,甚至抽搐、昏迷等症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除脑卒中外另#(膜)炎致残率排首位,致死率排第二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主要依靠脑脊液涂片镜检、病原体培养、抗原抗体检测、PCR检测,具有早期难以诊断、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等特点另十对于此,临床如何早诊断、早识别、早治疗已成为研究的重点。
宏基因组二代基因测序(mNGS)技术利用鸟枪测序原理,可以检测出样本中已存在的所有脱氧核糖核酸(DNA)或者核糖核酸(RNA)信息,进而分析整个微生物组及患者样本中的人类基因组和转录组另寻到致病微生物的信息[2]°脑脊液mNGS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率。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

1 资料 与方 法 11 诊 断 标 准 . 本 文病 例 均符 合 下 列 诊 断 标 准 :
() 1急性 或亚急 性起 病 ;2 有脑 实 质 损害 的症状 或 () 体 征 ;3 有下列 情 况之 一 : 前 一 周 内 有呼 吸道 感 () 病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 02年 1 月第 2 卷第 1 7 期
3 讨 论
4 5
肌, 从而维 护心室 功 能 ; 冠脉 再 通 后 , 肌恢 复血 且 心 流灌 注可降低 心 室晚 电位 的 阳性 率 、 电稳 定性 增 心 加而使室 性 心律 失 常 减 少 。尿 激 酶 溶 栓 治 疗 A MI
B n b d C l,a u r 0 2 Vo. 7, e g u Me olJ n ay 2 0 , 12 No 1
染或腹泻 、 有发 热 或 流行 性 腮 腺 炎或 三 叉 神经 眼支
现“ 活 ” 激 淋巴细胞 ( 化 型淋 巴细 胞 、 巴样 细 胞 ) 转 淋 4例 ;3 C F白细 胞 数 增 多 , ( )S 细胞 学 检 查单 纯 小淋 巴细胞 比例增 高 3 4例 (8 6 ;4 C F白细胞 数 4 . %)( ) S
炎 的诊 断 目前 仍 以 临 床 诊 断 为 主 。 鉴 于 脑 脊 液 (S ) C F 细胞学检 查对 中枢 神经 系统 感染 性 疾 病的诊 断具有 一 定 的价 值 【l 文 回顾 性 分 析符 合 病毒 l。本
J稿 日 ] C 1 3 0 l 5 [ 期 20J - 03 作者单位 ] 安徽省淮北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3 0 0 250 [ 作者简升 ] 赵德明(9,一)男 . 15 3 , 安赦稚北^ . 副主往压师
少 及使 用尿激 酶剂 量适 中有关 , 待进 一 步积 累 资 有 料进 行研究 。 UK 静脉溶 栓治疗 A I 降 低病 死率 , M 可 已为 大
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病毒性脑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脑部炎症,临床上表现为发热、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
对于疑似患有病毒性脑炎的患者,及时准确的诊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因此,制定科学的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表现。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高热、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痉挛等。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如偏瘫、感觉障碍等。
在临床上,医生需要仔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以便进行正确的诊断。
2. 实验室检查。
病毒性脑炎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脑脊液和影像学检查。
血液检查常常显示白细胞计数增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异常。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病毒性脑炎的关键,脑脊液常常呈现淋巴细胞增多、蛋白质升高、葡萄糖减少等非特异性改变。
此外,影像学检查如头部CT或MRI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但对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并不特异。
3. 病原学检查。
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
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病毒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培养。
病毒抗体检测通过血清或脑脊液中的病毒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阳性结果有助于确定感染的病毒类型。
病毒核酸检测通过PCR方法检测病毒基因组,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病毒感染。
病毒分离培养则是将患者的血液或脑脊液样本接种到细胞培养物中,观察是否能够分离到病毒,但此方法耗时较长,不适用于急诊诊断。
4. 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的结果,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应该是综合性的。
一般来说,具备以下条件可以做出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①急性起病;②有发热、头痛等脑部炎症症状;③脑脊液检查提示炎症改变;④病原学检查阳性。
当然,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病毒性脑炎,如乙型脑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还需要根据相关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进一步的诊断。
总之,病毒性脑炎的诊断需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相结合,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最终做出正确的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荧光定量PCR的反应模式(R:FAM;Q:TAMRA)
(四)原位PCR 是一种将PCR技术的高度敏感、高效扩增的特 点与分子杂交方法精细定位的特点紧紧结合在一起 发展起来的分子分析技术。它在原位检测低拷贝基 因及基因低水平的表达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 这一技术从建立以来就受到国外有关研究领域许多 学者的重视。研究对象从完整细胞悬液发展为细胞 涂片、细胞离心标本、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中期染 色体标本等。研究方案亦在不断改进,总体上有以 下几种(图3):(1)直接原位PCR:是使用标记的引 物或游离核苷酸进行原位PCR反应,这种标记分子 随后进入扩增产物中,扩增结果可直接观察而不需 要进行原位杂交。直接原位PCR具有操作简便、流 程短、省时的优点,现已有不少成功的报道。但直接 原位PCR易发生引物错配或非特异性退火,容易出 现假阳性;此外,标记的引物还会降低PCR效率。 因而它尚需进一步改进,才能成为更加可靠的方法。 (2)间接原位PCR:是在没有标记物的情况下进行 PCR反应,扩增反应结束后,再用原位杂交技术来 检测扩增的信号。该方法可以克服由于DNA修复 或引物错配引起的非特异性问题,成为目前最广泛 使用的方案。该方法需要进行扩增反应后的洗脱和 四、展望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信息学飞速发展促进了新实 验诊断技术的不断涌现,多重PCR结合的广泛应 用H圳、原位PCR技术的发展以及正在研究中的基 因诊断技术将会克服现有的诊断方法的缺点,发挥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能用新 的基因诊断技术进行CSF中病毒核酸的快速平等 分析、人工转入基因的检测以及基因变异、表达和定 位的研究,将更好的为I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和 治疗依据。
A.聚合反应
i:些些坠墨』鳖=
●
组织样品和细胞系中的其他病毒感染如P01ioV、 MeaselesV和HSV等。利用原位PCR对这些病毒 检测,既提高了敏感性,也达到了组织细胞定位的目 的。Yin等n21对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导入的外源 基因进行研究。他们以缺陷HSV为载体,向脑内导 入功能基因,用原位PCR都可以在脑内神经细胞中 显示1个拷贝的DNA,而常规PCR和原位分子杂
原位杂交过程,因而所需时间相对较长;(3)原位反 转录PCR(in
situ
rever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e
transcription PCR,ISRT—
PCR):是在原位PCR中加上一步反转录过程 (RT),新形成的cDNA作为模板用于扩增。它又分 为直接ISRT—PCR和间接ISRT—PCR两种。该方法 可用来检测细胞或组织中低拷贝的mRNA或特异 基因的表达。 目前运用原位PCR和ISRT—PCR许多保存的
万方数据
垦堕遁垂堂垄查!!!!生!旦箜!!鲞笙!塑
!!!!!!!!!!!!!!!!!!尘!!∑!翌!!墅!』!堡!!!!!∑!!!!:堕!:i
阳性,4份呈现差异性结果:2份CSF套式PCR阳 性而FQ—PCR阴性,另外2份CSF套式PCR阴性 而FQ。PCR阳性,重复试验中1份FQ—PCR阳性和 1份套式PCR阳性的CSF检测为阴性,另2份分别 为阳性和阴性,显示出FQ—PCR技术快速省力,而 且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整个程序操作不到1小时就 完成,而套式PCR要大约5小时。
D.聚合完成
;=!================!=!!====!=兰;
,~%,
交则不能。结果证明,原位PCR是检测单个细胞中 低拷贝DNA或RNA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可预料 原位PCR将在检测CSF病毒核酸等方面有着重要 的意义u…。
;;;=========================;
图2
Nile
避免误伤;对于已行抗病毒治疗的病人也需要CSF— PCR检测。Davies报道忙1了对可疑的VEs患者787 例行CSF常规PCR检测,约12%PCR阳性,主要病 毒是EBV、Evs、和HSV。在出现症状后14天内行 腰穿取CSF99例,病毒核酸检测19例阳性,阳性率 19%。而15天后采集CSF92例,2例阳性,病毒核 酸检测阳性率2%,二者有显著性差异(图1);也明 显高于Tang等∞1报道的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 3.3%。MitchellH。报道,HSV DNA在HsE发病后 1天即可在CSF中检出,平均持续14天(1~30 天)。在抗病毒药物治疗后最初5天,CSF中HS— VDNA可能会升高,这或许是由于有抗病毒药物存 在时,病毒复制产生许多小片段的DNA所致。Te— bas等¨。在HSV DNA引起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HSE)发病后48小时到10天之间,CSF PCR检测 HSVDNA的敏感性是96%、特异性是99%。
垦匿疸重堂盘查!!!!笙!旦箜!!鲞笙!塑堡!!翌!!!!!!!』!!!!!!垡∑i翌!堡!!!!堡!!!!!∑!!!!!堕!:!
.综述. 病毒性脑炎脑脊液病毒核酸检测的研究
进展
王振海’ 谢鹏一
【摘要】
目的脑脊液病毒核酸检查是诊断病毒性脑炎的关键,而长期以来病毒学诊断技术敏
感性和特异性很差,远远不能满足l临床要求。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以PCR技术为基础的各 种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成为生物医学领域内最有价值的研究手段和病毒学诊断的金标准,已经广泛 的应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为病毒性脑炎病原学的基因诊断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方法 本文就病毒
图l
腰穿采集CSF的时间和PCR阳性的关系
万方数据
垦匿疸耋堂盘查!!!!堡!旦篁!!鲞箜!塑
!!!!!!型!!!!』!!!璺!!匹∑i翌选¥!』!堡!!!!!∑!!!!!塑!:! 96%,而病毒培养仅为39%,提示该法可作为诊断 M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金标准旧J。Davies等归、1
0]
二、标本的预处理和保存 对于RNA病毒,最好分离脑脊液有核细胞 (CsFMNC),用RNA提取液提取细胞总RNA,热天 提RNA,必须带手套,因为手是RNase的主要来 源,以免RNA降解;若CSF呈血性,可将标本离心 沉淀含有血红素的红细胞,收集上清液抽提核酸进 行PCR扩增,以免影响DNA或RNA聚合酶的活 性。但对于DNA病毒,在含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 胞的CSF标本中,HSVDNA在20~30℃,2~8℃、一 18~20℃、一69~72℃中均可保存30天,而不影响 PCR结果№1;检测其它病毒的CSF标本应保存于一 20℃或一70℃。 三、PCR方法 (一)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是先将RNA反转录成cDNA,接着以cDNA为 模板进行PCR扩增。可根据RNA病毒(如Evs中 的PolioV、ECHoV和CoxsackieV以及MeaselesV、 MumpsV等)的基因组核酸RNA反转录再行PCR, 以检测RNA病毒的感染。EVs是无菌性脑膜炎中 最常见的病原体,由于几乎所有肠道病毒都有保守 的5 7端非编码区,在该区设计的引物可检测鉴定大 多数EVs。Meki等用一种商业化的RT—PCR试剂 盒检测1998年夏季在瑞士爆发的无菌性脑膜炎患 者共68例CSF中的EVs,同时进行病毒细胞培养, 结果16例细胞培养阳性其RT—PCR也阳性,另外 52例细胞培养阴性者中23例RT—PCR阳性,其中 的42例中有26例经咽拭子或粪便培养为阳性,但 需要3~7天才能出结果,该RT—PCR仅需5小时, 敏感性为85%,而病毒培养敏感性仅为24%。Jac— ques等报道"1 54例无菌性脑膜炎患者CSF中的 EVs,同时进行病毒细胞培养,结果28例细胞培养 阳性其RT—PCR也阳性,另外26例细胞培养阴性者 RT—PCR也为阴性。 (二)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 需要设计4条共两套引物,先用外套式引物后 用内套式引物脑脊液进行两步靶基因扩增,适合于 检测脑脊液中含量低的病原体。Poggio等建立了一 种RT—n—PCR,他们在核蛋白基因区设计两套引物, 检测了101例CSF(分别来自无菌性脑膜炎、脑炎、 急性小脑共济失调和格林巴利综合征),最终扩增出 112bp的片段,18例细胞培养阳性的CSF经该法检 测全为阳性,另外28例细胞培养为阴性的MV感 染者中26例RT—n—PCR为阳性,其诊断符合率为
Virus)等。由
于不同的病毒感染,病变范围、程度相差悬殊,临床 表现十分复杂,给诊断带来困难,确诊的主要依据是 脑脊液的病原学诊断,但脑脊液中病毒含量甚低,其 病毒培养检测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敏感性和特异性 很差,远远不能满足临床要求,严重滞后于临床治 疗,造成该类疾病的死亡率居高不下或病后严重的 后遗症。本文就目前VE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病毒核酸检测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标本的采集时间 VE患者CSF标本采集,原则上是在出现神经 系统局灶症状或体征时行腰穿检查,穿刺时应尽量
建立了一套RT—n—PCR,他们在HCMVgB基因区设 计两套引物,1111—1130(5
CACTTTCTTATG3 7)
CGCCACTTTCTTAT(>3
7一
ATGACCGC—
、1074—1096(5 7一ATGAC—
7)、
1341一1359
(5
7一
TAGCTCCGGTGTGAACTCC一3 7)、1057+1082(5
.^}I!蓉_)d 抚u.16
基金项目:2004年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资助项目(No: 062);2004年宁夏卫生厅基金重点资助项目(w2004021) 作者单位:*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综合病房(宁夏银川市 75000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庆市
400016)
口p^董§I-P4§{‘譬盥
7一
ACCATTCGTTCCGAAGCCGAGGAGTCA一3 7),检
测了26例CSF样本,有3例gBl型阳性、10例gB2 型阳性和8例gB3型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1.5%、
38.5%和30.8%。
(三)荧光定量PCR(FQ—PCR) 在常规PCR基础上,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一种带 有2个荧光标记的探针,该探针可与引物包含序列 内的DNA模板发生特异性杂交,标记在5’端者为 荧光报告基团(R),荧光发射峰值在518nm处,3’端 者为荧光淬灭基团(Q),荧光发射峰值在582nm处, 两者可构成能量传递结构,即当探针保持完整时,Q 抑制或吸收R发出的荧光。探针自身的3’端羟基 己被去除或封闭(3’末端被磷酸化),不具有延伸的 能力,探针在无特异性PCR发生时,荧光信号无变 化。当发生特异性PCR时,复性期探针与模板 DNA发生杂交,延伸期Taq酶随引物延伸沿DNA 模板移动,当移动到探针结合的位置时,发挥其5’ 一3’外切酶活性,将探针切断,Q的抑制作用被解 除,R的荧光信号被释放出来(518nm处的光密度增 加而被荧光探测系统检测到)。模板每复制一次,就 有一个探针被切断,伴随一个荧光信号的释放(图 2)。释放的荧光基团数目和PCR产物量是一对一 的关系,因此可对模板进行准确定量。当荧光信号 增强到某一阈值即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Ct) 时,此时的循环次数即被记录下来。该参数与PCR 体系中DNA起始量的对数值之间有严格的线性关 系。利用阳性梯度标准品的Ct值制成标准曲线,再 根据样品的Ct值即可准确定出起始DNA的量。 Kazue等。1“根据Mv sA956/Ja00病毒株的F基因 序列设计了一套引物F1073(5 7一TCTCACCCA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