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中替换与重复的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中替换与重复的对比分析作者:丁小芝
来源:《学习导刊》2014年第01期
摘要:
语篇衔接作为语篇重要的组成部分,逐渐应用到翻译的研究。

连淑能教授在《英汉对比研究》中,对中英衔接手段中的替换和重复进行了详尽的对比。

本文基于前人关于衔接理论的研究上,尝试着以连淑能教授关于语篇衔接中的替代和重复两方面的研究为出发点,对沈从文先生的散文《鸭巢围的夜》以及其英译文中英汉衔接手段的使用进行定性分析,以了解英汉语篇在衔接手段—替换和重复上的使用情况,并探讨了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根据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处理翻译中语篇衔接的问题。

关键字:衔接理论;替换;重复;《鸭巢围的夜》;翻译
一引言
语篇衔接理论的建立,以韩礼德和哈桑1976年的著作《英语中的衔接》为标志,对语篇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壮麟(1995)、朱永生(2001)、张德禄(2001)等学者都对衔接理论进行了补充研究。

而目前,仅有少数学者将英汉语篇衔接理论应用于翻译语篇分析,如左岩(1995),对比分析了《背影》及其英译文的部分语篇衔接手段;彭明强(2008),主要从形合与意合角度,谈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差异及翻译策略;宋燕(2012)以《想北平》汉英两个版本为例,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进行实证研究。

他们的尝试证明了将语篇衔接理论分析引入翻译研究的可能性,也给英汉语篇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鸭巢围的夜》是沈从文《湘西散记》中的名篇,体现了沈先生散文创作的特点及最高成就。

该散文基于沈先生1934年回家探亲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不仅描写了鸭巢围冬天漫长寒冷、美丽迷人的夜,更是通过对水手和吊脚楼妇女等人物细腻深入描写,集中表达了沈先生对湘西世界的思考和感情。

“汉语文学英译巨匠”杨宪益和戴乃迭(Gladys Yang),较为成功地翻译了该散文。

译文文字优美、地道,较好地再现了原文的风貌。

本文试图对《鸭巢围的夜》及其英译文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角度,拟从Halliday衔接理论出发,着重采用连淑能教授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中的替换与重复分类标准,对《鸭巢围的夜》原文及其英译文中,出现的替换与重复的运用,进行实证分析,从而验证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替换与重复方面的使用异同,并且尝试着从语篇衔接手段角度,再次解读欣赏《鸭巢围的夜》及其英译文。

二、实证研究分析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指的是语篇中所存在的意义关系。

当语篇中的某一成分的解释依赖于另一成分时,便产生了衔接” (2007:3)。

我们依靠各种衔接手段、机制(如词汇、语法等),来体现语篇的衔接关系,实现谋篇的意义,使篇章连贯起来。

连教授将替换分为替代、省略和变换三种情况。

其中,替代又可包括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分句性替代。

国内学者认为(如左岩1995),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在篇章衔接手段使用上具有差异,但大致分类也可归为以上几种。

具体分析如下:
3-1 替代
英语替代主要集中表现在人称代词、关系代词、连接代词及一些名词等方面。

这些替代词所替代的语义,可以在上下文中寻找。

连教授认为,在英语语篇中,代词之所以使用频繁的原因,主要是可以避免重复(2010:224)。

除非有意强调,或出于修辞需要,英语在遣词造句中,总是尽量避免重复,这样不仅使英语行文简洁、有力,也比较符合英语民族的语言心理习惯。

而汉语的替代形式,主要表现为:这、那、她、他、它、自己的、一个、那个、有些人、有些事等等。

但在汉语中,由于没有诸如“who, whom, that, which,what”等代词,因此在篇章组织上,汉语代词使用频率较少。

如在《鸭巢围的夜》原文及其英译文中,原文的替代使用次数,大大少于英译文。

我们可以具体来以下例子:
即或是河水永远涨不到处,吊脚楼房依然存在…… 但沿河因为有了这些楼房,长年与流水斗争的水手,寄身船中枯闷成疾的旅行者,以及其他过路人,却有了落脚处了。

这些人的疲劳与寂寞是从这些房子中可以一律解除的。

Timber was the main products shipped from this river,…though there was no danger at all of flooding,…And because they were there, the boatmen who grappled year in year out with the current, their passengers nearly bored to death, and other travelers too had somewhere to rest. They could shake off their weariness and loneliness in these houses (2009:74-75).
在所选取的例子中,英汉第一句都出现了“河水” 、“this river”、“楼房”、“those houses”,原文接着重复“沿河”、“楼房”,进一步展开描写,使文章前后衔接,连贯紧凑。

在译文中,两次用“there”来代指“river”,并且,用人称代词“they”指代“楼房”,即避免重复,也起到了前后衔接连贯的作用。

同时,原文中的“落脚处”也指代前面的“楼房”。

“落脚处”既是替代,也是变换的衔接手法。

在英译文中,“somewhere”一词,也指代前文“楼房”。

同时,在原文中,“这些人”、指代的是前面出现的水手、游客和路人;“这些房子”指代前面的“楼房”。

译文最后的“they”,也指代的是前文所说的水手、游客和路人;而“these houses”,既指代前面的“somewhere”,更指代前面的吊脚楼“houses on stilts”。

可以说,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手段上,都会使用一些替代词。

但由于英语中大量的人称代词、连接代词、关系代词等,以及英语语篇通常避免重复,因此在替代衔接的使用上,可能略微大于汉语语篇。

使用替代衔接,不但可以前后呼应,衔接语篇,还可以避免词汇和短语重复出现,使文章更富有生动形象。

3-2 省略
省略是汉语中应用较广泛的语篇衔接手段之一。

彭明强曾指出,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只要能达意,不引起歧义,省略的时候不但不考虑语法,甚至也不考虑逻辑(2008:231)。

他认为汉语由于缺乏严格的语法限制,使用较为流散、随意,因此省略使用也较广泛。

其中,最常见的是主语的省略,这就导致汉语中经常会出现一连串无主句,即“零位主语现象”。

英语是形合为主的语言,句子结构受严格的语法、句法限制,因而省略现象不如汉语中那般常见。

而汉语为了避免过多的重复,大量使用省略,来实现前后句间的紧密。

我们具体来看在《鸭巢围的夜》原文及其英译文中,英汉两种语言关于省略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

“较小的木筏,上面供给人住宿过夜的棚子也不见,一到了码头,便各自上岸找住处去了。

大一些的木筏呢,则有房屋,有船只,有小小菜园与养猪养鸡栅栏,还有女眷和小孩子”(2009:75)。

在这段文字描写中,有几处省略了主语,我们可以还原为:
“较小的木筏,上面供给人住宿过夜的棚子也不见,(木筏)一到了码头,(人们)便各自上岸找住处去了。

大一些的木筏呢,(人们)则有房屋,有船只,有小小菜园与养猪养鸡栅栏,还有(他们的)女眷和小孩子”。

原文中此处的例子,虽然省略了动词的主语,但丝毫不影响读者对该片段意思的理解,并且使前后文连接更为紧密。

如果补充出来句子的主语,反而让人觉得累赘,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我们来看该句英译文的处理:
The smaller rafts had no canopies to provide shelter, so at each wharf the men went ashore to look for lodgings. The owners of larger rafts had houses, boats, tiny vegetables plots, pigsties and hen-coops, and the men took their wives and children along.
从上面的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戴乃迭在翻译时,分别增添补充出了句子主语,“the men”、“the owners”、“the men”以及人称物主代词“their”。

这不仅出于英语句法结构的需要,同时也衔接了前后文,使文章连贯可读。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多用省略来作为语篇的一种衔接手段,而在英译时,往往出于句法需要,恰当地增补出省略的成分。

3-3 变换与重复
英语喜用变换,汉语喜用重复。

连教授指出,英语常用“同义词、近义词替换或上义词替代下义词等方法来寻求变换以避免同词重复”(2010:230)。

因为英语注重形式,除非为了特殊的功能或目的,常常避免原词复现,较多使用同义、近义词因其他衔接手段配合使用,帮助句子相互衔接,构成连贯。

并且英语词汇来源较多,因而同义词和近义词极为丰富,数量比汉语多。

在语篇词汇衔接上,不大常用重复。

相对而言,汉语喜用原词重复,这与汉语语言习惯有关。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同义词和近义词都不如英语多,同时,词化和抽象化程度也不如英语高,这些促使了汉语词语、句式和语义上多用重复的现象。

这一点在原文及译文中的第一段尤为凸显,具体如下:
原文第一段共有5处提到雪:雪子,雪子,有风有雪,风雪,风雪。

在英译文中,各处相对应的词汇为:snowing, snow, flurries of snow, blizzard, blizzard。

可以看出,英语由于富于形态变化,可以在前后表示同一概念的词汇上,进行一定的变换。

同时,在第一段中,表示水手的词汇有:boatmen 和crew;指代船的词汇有:boat, craft, vessels;指代泊船处的词汇有:mooring, anchorage, shelter, place;描写岸边的词汇有:beach, bank, sand,ashore;表示天气寒冷的词汇有:glacial, ice, freezing等等。

译文第一段总共10个句子,就出现了很多词汇变换的衔接现象。

此外,《鸭巢围的夜》在整篇原文中提到“光”的地方多达28处,有余光、灯光、微光、火光、红光交替出现。

除去其他表示声音的词,就反复出现“声音”这一词的地方有22次,如妇女唱小曲的声音,小羊固执且柔和的声音,猜拳声音,锣鼓声音,推蓬声音等等;原文通过这种重复的衔接手段,使整篇文章一气呵成,前后衔接连贯,同时表现了作家笔下鸭巢围的夜是灯火辉映、动静结合、丰富多彩的画面。

五、结论
衔接手段的使用,在英汉语篇分析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连教授关于英汉语篇衔接中的替换和重复角度出发,将衔接理论再次引入翻译的研究,对《鸭巢围的夜》原文及其英译文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分析结果可以得出,英语喜用替代和变换,重复和省略的衔接手法相当较少;而汉语喜用重复和省略,同时使用替代和词汇变换的手段相对较少。

但由于本文仅是基于特定的文本所进行的英汉衔接手段分析,英汉衔接手段使用的差异性不能就此一概而论。

同时,仅以《鸭巢围的夜》原文及其英译文作为分析对象,结果也具有一定局限性。

但了解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异同,能促使译者恰当地处理译文,使之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Holliday. M.A.K &Hasan 著,张德禄等译《英语的衔接》中译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沈从文著,杨宪益、戴乃迭译.《湘西散记》英汉对照[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4〕彭国强. 从形合与意合谈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差异及翻译策略[J]. 高校讲坛2008年第2期.
〔5〕宋燕.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实证研究—以《想北平》汉英两个版本为例[J].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9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