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历史周测一(有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下学期第二轮周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礼记·王制》云:“丰年不者,四年不位,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材料说明周代的统治者

A.要求百姓生活勤俭节约

B.鼓励消费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大力倡导重农抑商政策

D.提倡国家要建立粮食储备制度

2.商代甲骨文中常见大雨、小雨、足雨、及雨、多雨、延雨、雨疾、各(至)雨、来雨、云雨等记录,“一年之中,无月不可以降雨”。这反映出在商代

A.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B.甲骨文记载内容的多样性C.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地位D.神权成为维系统治的纽带3.西汉出现了耦犁耕作法,“用耦犁,二牛,三人”,即两犁并耕,前面两人牵两牛,后面一人掌犁,掘土可宽过一尺。这种新技术,有助于垦辟大片土地,且对于拥有较大面积耕地、较多畜力与人力的农家,是极有利的。据此可以推知,西汉

A.粮食的总产量大幅度增加

B.农业耕作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C.农耕区域与耕地面积扩大

D.豪强地主势力获得迅猛发展

4.《汜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A.注重经验总结B.重视“因时制宜”C.强调精耕细作D.生产力水平低下

5.明末马铃薯传入中国。最初仅有达官显贵方能享用,由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筛选、培育。清代中叶中国人口骤增,马铃薯迎来了第一个种植高峰,开始走向平常百姓。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农民注重种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B.马铃薯不适合中国人的饮食口味

C.传统的经营模式不利于物种交流D.封建国家忽视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6.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这一现象表明

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7.李大钊说:“中国古代的婚姻时期,亦似在秋冬之交。《周礼》言仲春,《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古代

A.农耕经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B.农村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8.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不能“形成任何的全国性的联系和任何的一种政治组织”,因此,他们需要一个主宰——这个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来代表他们,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这意在说明

A.中国小农经济极其保守落后B.封建政府对小农的剥削的沉重

C.专制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D.专制王权庇护了小农经济发展

9.《考工记》是记述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据该书记载,春秋时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由此可知,当时的手工业

A.工艺分工日益精细B.产品种类非常丰富C.地域特色较为明显D.生产管理特别严格

10.《徽州府志》载:“凡取矿,先认地脉,租赁他人之山,穿山入穴……既得矿,必先烹炼,然后入炉。煽者、看者、上矿者、炼者、取矿砂者、炼生者,而各有其任。”这表明当时的采矿业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11.《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中记载:(宋朝铸钱)有模沙、冶金等八作(车间),负责采矿、冶铜等;另专设刀错、水蓋等两个相对独立的、专责铸钱的离局。工匠相互谈论事业,相互展示成果,相互交流技能,相互提高知识水平。这说明宋朝时期

A.民间手工业的规模较庞大B.工匠之间技术交流保守封闭

C.官营手工业没有严格的管理D.官营手工业的技术逐渐衰落

12.元明两代都将工匠编入专门的户籍,称为“匠户”,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允许匠户轮班服役,不服役期间可以自行离开作坊,甚至可以交钱代替服役。该变化

A.巩固了小农经济主体地位

B.强化了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C.推动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D.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

13.凡有瓷器从沉船中打捞上来,即使是一个茶壶或瓷盘,也因其曾深藏海底数世纪而仍会引起人们的莫大兴趣。过去认为大多数外销瓷只在民间窑场制作的看法并不正确,在明、清两代,尽管景德镇是官窑所在,专为宫廷服务,但它在生产宫廷瓷器之余,也生产出口瓷器,这也是许多外销瓷品质优越的原因。这表明

A.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十分发达B.官营手工业与市场发生联系

C.瓷器是百姓最重要的必需品D.中外之间贸易交流非常频繁

14.有学者指出,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B.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C.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D.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15.我国历史上工匠的生产具有非常严格的传承制度。“城乡各种手工业者通常是父子相承,职业世袭”,民间工匠技术只传于家族内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独占性B.重男轻女宗法观念的影响

C.维护家族稳定及经济利益的需要D.小农经济的狭隘性、封闭性

16.春秋时期,“坐列贩卖”的商贾开始编入市籍并缴纳租税;秦朝将市籍与普通户籍相分离,对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这一变化说明

A.户籍制度源远流长B.抑商政策始于春秋C.工商食官制度形成D.商人社会地位下降

17.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转向农业,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较为灵活B.汉朝政府推行不抑兼并政策

C.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D.私营工商业承担高额赋税

18.唐朝后,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府兵可在家乡用粮食交换食券,然后在服役地区用它买食物。“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商人在京城购买政府发放的凭证,把它们递交给各地方财政部门时,就可以拿到相等数额的钱。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A.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D.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髙

19.唐代史书和小说所载的一些江湖人士或恶少,逞能滋事多发生在商业区的“市”内,而宋代的史书和小说中,“坊”中也出现了许多江湖事件或各种案件。与此直接相关的是宋代

A.农业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坊市制的变化D.手工业的进步

20.《宋刑统·盗律》中对于侵犯商人私人财产的处罚规定相当严重,如“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有敢于“烧人舍屋及积聚之物而盗者,计所烧减价,并赃以强盗论”;“恐吓取人财物者,准盗论,加一等”,材料体现A.宋代政府惠商的经济政策B.宋代新的经济观念的确立C.宋代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D.宋代法律体系完善21.宋朝以前的家训大多只重视读书仕宦,对其他职业较少提及,对诸如音乐、美术、医学等杂艺则持鄙弃态度。宋朝以后的家训对其他职业多有提及,基本不鄙弃杂艺。还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宋朝家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

B.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C.世家大族式的家族制度瓦解

D.主流社会观念受到冲击

22.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

A.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B.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

C.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D.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