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菌引起疾病的条件
细菌毒力 的强弱
细菌侵入 的数量
细菌入侵 的部位
机体的免疫力
2020/11/3
14
Ⅰ细菌的毒力
Bacterial virulence
毒力(virulence):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 即致病性的程度,是量的概 念 。常用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表示
median lethal dose,LD50 median infective dose, ID50 即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接种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 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
2020/11/3
8
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1.正常定居部位改变
2.宿主免疫功能下降
3.菌群失调(dysbacteria):
指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 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 表现,称为菌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或菌群交替 症 ,往往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 (superinfection) ,如在抗菌药物治疗原细菌性疾病过 程中产生的一种新感染。
2020/11/3
6
(一)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1.生物拮抗 Biological antagonism: 正常微生物群内部的平衡机制,占位性保护 产生细菌素、抗生素、H2O2 营养竞争 等。
2.营养作用 Nutritional function: 正常菌群参与物质代谢、营养转化和合成。
3.免疫作用 Induction of immune response: 刺激免疫器官发育。交叉免疫。
非致病性分枝等
2020/11/3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皮肽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2020/11/3
3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 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 量的微生物。是为人体的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 常菌群。
2020/11/3
4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侵袭力(Invasiveness) 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
毒素(toxin)
2020/11/3
15
(一) 侵袭力 Invasiveness
病原菌突破宿主机体的防御功能,并能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包括:
1. 粘附素(adhesin) (1) 菌毛黏附素 (2)非菌毛黏附素 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 外膜蛋白(out membrance protein, OMP) M蛋白等
16
1.黏附与定植(adherence and colonization)
细菌引起感染一般需先黏附在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 道等粘膜上皮细胞,以免被呼吸道的纤毛运动、肠蠕动或粘液分 泌等活动所清除。然后,在局部繁殖,积聚毒力因子或继续侵入 细胞和组织,直至形成感染。
▪ 非病原菌(non-pathogen): 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细菌,或称非致病菌。
2020/11/3
11
(一)感染的来源
1. 外源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 ):
▪ 病人 ▪ 带菌者 ▪ 病畜和带菌动物
2. 内源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
这类感染致病菌大多为体内正常菌群,少数是以隐伏状 态留居的病原菌。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 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5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 :
是一门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宿 主.以及微生物和宿主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依 存和相互制约的学科;也是研究微观生态平衡、 生态失调和生态调整的一门新兴学科 。
4.抗衰老与抗肿瘤 anti-aging and anti-tumor: SOD对活性氧的作用、分解硝基化产物等。
2020/11/3
7
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
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在某些情况下被打破, 形成 生态失调而导致疾病, 这种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机体疾病 的正常菌群称为机会致病菌 或条件致病(conditioned pathogen)。
2020/11/3
12
(二)传播途径 routes of pathogen transmission
1.呼吸道 2.消化道 3.损伤的皮肤与黏膜 4.性接触 5.节肢动物叮咬 6. 多途径感染
202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1/3
13
(三)细菌的致病作用
致病性(Pathogenicity)细菌引起疾病的 能力称为致病性或病原性。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本章重点
1.正常菌群的概念、分布及其生理学意义 2. 机会致病菌的概念及其致病条件 3.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及其致病作用 4.机体抗菌免疫的构成因素及作用机制 5.感染的传播方式与类型
2020/11/3
2
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 1. Normal Flora and
Opportunistic Bacteria
2.荚膜和微荚膜(Capsule and microcapsule) Vi-Ag ,K-Ag.
3.侵袭性酶类(Invasive enzyme) 凝固酶 , SK, SD, 透明质酸酶,sIgA水解酶
4.侵袭素(invasin) 5. 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
2020/11/3
2020/11/3
9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Bacterial Pathogenesis
2020/11/3
10
▪ 感染(infection):
细菌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并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不 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 。
▪ 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um, pathogen ): 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
细菌毒力 的强弱
细菌侵入 的数量
细菌入侵 的部位
机体的免疫力
2020/11/3
14
Ⅰ细菌的毒力
Bacterial virulence
毒力(virulence):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 即致病性的程度,是量的概 念 。常用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表示
median lethal dose,LD50 median infective dose, ID50 即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接种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 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
2020/11/3
8
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1.正常定居部位改变
2.宿主免疫功能下降
3.菌群失调(dysbacteria):
指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 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 表现,称为菌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或菌群交替 症 ,往往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 (superinfection) ,如在抗菌药物治疗原细菌性疾病过 程中产生的一种新感染。
2020/11/3
6
(一)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1.生物拮抗 Biological antagonism: 正常微生物群内部的平衡机制,占位性保护 产生细菌素、抗生素、H2O2 营养竞争 等。
2.营养作用 Nutritional function: 正常菌群参与物质代谢、营养转化和合成。
3.免疫作用 Induction of immune response: 刺激免疫器官发育。交叉免疫。
非致病性分枝等
2020/11/3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皮肽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2020/11/3
3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 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 量的微生物。是为人体的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 常菌群。
2020/11/3
4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人 体 内 正 常 菌 群 的 分 布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侵袭力(Invasiveness) 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
毒素(toxin)
2020/11/3
15
(一) 侵袭力 Invasiveness
病原菌突破宿主机体的防御功能,并能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包括:
1. 粘附素(adhesin) (1) 菌毛黏附素 (2)非菌毛黏附素 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 外膜蛋白(out membrance protein, OMP) M蛋白等
16
1.黏附与定植(adherence and colonization)
细菌引起感染一般需先黏附在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 道等粘膜上皮细胞,以免被呼吸道的纤毛运动、肠蠕动或粘液分 泌等活动所清除。然后,在局部繁殖,积聚毒力因子或继续侵入 细胞和组织,直至形成感染。
▪ 非病原菌(non-pathogen): 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细菌,或称非致病菌。
2020/11/3
11
(一)感染的来源
1. 外源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 ):
▪ 病人 ▪ 带菌者 ▪ 病畜和带菌动物
2. 内源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
这类感染致病菌大多为体内正常菌群,少数是以隐伏状 态留居的病原菌。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 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5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 :
是一门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宿 主.以及微生物和宿主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依 存和相互制约的学科;也是研究微观生态平衡、 生态失调和生态调整的一门新兴学科 。
4.抗衰老与抗肿瘤 anti-aging and anti-tumor: SOD对活性氧的作用、分解硝基化产物等。
2020/11/3
7
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
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在某些情况下被打破, 形成 生态失调而导致疾病, 这种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机体疾病 的正常菌群称为机会致病菌 或条件致病(conditioned pathogen)。
2020/11/3
12
(二)传播途径 routes of pathogen transmission
1.呼吸道 2.消化道 3.损伤的皮肤与黏膜 4.性接触 5.节肢动物叮咬 6. 多途径感染
202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1/3
13
(三)细菌的致病作用
致病性(Pathogenicity)细菌引起疾病的 能力称为致病性或病原性。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本章重点
1.正常菌群的概念、分布及其生理学意义 2. 机会致病菌的概念及其致病条件 3.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及其致病作用 4.机体抗菌免疫的构成因素及作用机制 5.感染的传播方式与类型
2020/11/3
2
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 1. Normal Flora and
Opportunistic Bacteria
2.荚膜和微荚膜(Capsule and microcapsule) Vi-Ag ,K-Ag.
3.侵袭性酶类(Invasive enzyme) 凝固酶 , SK, SD, 透明质酸酶,sIgA水解酶
4.侵袭素(invasin) 5. 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
2020/11/3
2020/11/3
9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Bacterial Pathogenesis
2020/11/3
10
▪ 感染(infection):
细菌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并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不 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 。
▪ 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um, pathogen ): 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