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_教师儿童研究重要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文学:教师儿童研究重要视角

中国教育学刊2013.01

教师发展

◆陈苗苗

[摘要]中小学教师应成为儿童研究者已是国际共识。随着多学科交叉融汇,早期倚重自然科学的儿童研究呈现一定程度的人文转向。儿童文学形象地诠释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生动地呈现儿童精神生命,审美化地勾勒出儿童发展蓝图,因此,儿童文学能成为教师儿童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但当前,我国教师儿童研究对儿童文学认知不足,对儿童文学作品利用率较低。在儿童文学视角下进行儿童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儿童想法,把握儿童兴趣,促进儿童发展。[关键词]教师;儿童研究;儿童文学[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3)01-0067-04

教师是推动儿童发展最具动力性的因素之一。只有教师成为真正的儿童研究者,“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课程改革目标才有可能达成。从国际上看,中小学教师应成为儿童研究者早成共

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威就在《

芝加哥实验学校》中倡导教师研究儿童。[1]近年,颇受世界关注的芬兰教师教育的成功也与“芬兰师范生从大一开始就观察和研究儿童”[2]密不可分。

在我国,虽然有关苏霍姆林斯基教师儿童研究方面的论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引介,但至今教师儿童研究仍存在范围狭窄、观念落后、方法单一等问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有关儿童研究的课程设置在教师教育中比较欠缺,教师对儿童研究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二是教师常把自己看成是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消费者,认为应用其研究成果进行教学设计即可,自主研究意识较差。随着儿童研究成为西方学术领域的一大热潮,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生物学、艺术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都聚焦儿童研究,儿童研究的综合性程度大为提升,并因此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人文转向。鉴于此,赶上国际教师儿童研究潮流,拓展本国教师儿童研究视野,成为我国教师儿童研究的当务之急。

如何拓展教师儿童研究的视野?“从儿童角度出发,以儿童耳朵去听,以儿童眼睛去看,以

儿童的心灵去体会”[3]的儿童文学,是不应被教师忽视的。事实上,在儿童研究非常发达的日本、挪威等国,高校都已将儿童文学列为儿童学专业的必修课程。[4]反观我国当前教师儿童研究,对儿童文学认知不够、利用不足是主要问题。儿童文学虽归在文学系统内,但其读者(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跨学科性质,使其兼具导思、染情、益智、添趣等多种功能。儿童文学如能进入我国教师儿童研究领域,且教师能将研究成果有效地加以分享,其贡献是儿童心理学、生物学等学科无法替代的,这也会对我国正在兴起的教师儿童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一、儿童文学是儿童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以心理学为首的相关学科创造了大量与儿童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奠定了儿童研究的基本规范,但随着多学科思想交叉融汇,儿童研究开始对早期倚重自然科学、排斥人文学科的做法发出批判,认为它们是“由成人为另外一些成人理解、管理以及促进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所构建的知识体系”[5]。新型儿童研究转向重视儿童视角、关注儿童声音、强调儿童参与。由此,契合儿童思维和心智发展、反映儿童丰富的精神世界、为儿童喜闻乐见的儿童文学,理应成为儿童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题中之义,这与它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学科目标密不可分。

陈苗苗/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员(北京

100875)。

67--

(一)儿童文学形象地诠释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基本观点。现代“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把儿童看成是具有独特生理和心理结构的人,是独立的、需要被尊重的个体,而非成人的附庸。“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是现代儿童研究的起点,也是儿童文学的理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17-18世纪的欧洲,正是经由夸美纽斯、卢梭等一大批杰出思想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的奔走呼吁,人们才意识到儿童文学之于儿童的重要性,才出现了自觉意义上的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不仅以儿童本位的儿童观为理论起点,还通过丰富多彩的作品对其作出形象的诠释,这使它具备儿童心理学、生物学无法取代的优势。“心理学形成模式,找到规律性,最后解释人类经验和行为的有序性。相反的,作家探索的是人类经验的、自由的、不规则的、感性的部分。”[6]透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师能从中感悟到作家对儿童观的精彩论述。

(二)儿童文学生动地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童心世界著名批评家勃兰兑斯曾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7]借用勃兰兑斯的观点,儿童文学可看作特殊形态的儿童心理学。因为儿童文学由成人来生产、儿童来阅读,所以儿童文学接受过程要想达成,成人作家就必须熟稔儿童心理,成为“儿童研究专家”,从最初的构思到创作的完成,始终不断地与潜在的儿童读者对话,最终生动地呈现出儿童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正像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所说:“我在纸上写的,完全和口里说的一样,甚至连音容笑貌都写了进去,仿佛我对面有一个小孩在听一般。”[8]

以实证研究为主要范式的儿童心理学希望通过诸多可以测量的要素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图示和过程,而儿童文学试图走进隐秘的童心,通过生动地呈现儿童精神生命,反映儿童心理发展中自我同一性、反抗期等过程,如深受儿童读者喜爱、儿童文学批评家欣赏的《彼得·潘》《哈利·波特》等。这些优秀作品绝对不是对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被动的图解,相反,他们所描述的恰恰是心理学解释得以成立的依据,二者形成重要的互补。(三)儿童文学审美地勾勒出儿童发展蓝图

人类之所以要创造出一个专属于儿童的文学接受形式,其根本原因是为了表达成人社会对童年的尊重、对下一代的价值期待。日本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上笙一郎这样描述:“所谓儿童文学,是以通过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一员为最终目的。”[9]因而将儿童文学放在首要地位的,是在儿童观念中提高人的地位。

儿童文学虽然外表天马行空,但其主题都自然而然地把儿童引向对“真善美”“假丑恶”“贫与富”“爱与死”等永恒价值的思考,其蕴含着成人希望儿童能在潜意识层面深刻地习得人类智慧、社会习俗和种种美德,成为更好的人,积极建构更美好人生的愿望。儿童文学“以善为美”,其旨在为儿童审美化地勾勒出发展蓝图,构建理想的儿童的可能生活,是一种具有人文关怀意味的儿童研究。

二、儿童文学视角下教师儿童研究的意蕴

我国教师教育标准已明确提出:以儿童为本。当前教师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已涉及儿童研究的一些相关理论知识。但现代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和多边化,儿童生活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现场的很多中小学教师还不具备应对诸多儿童问题的理论修养和实际处理能力,如对儿童兴趣、需要、情感、价值观缺乏足够的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儿童研究一个重要切入点的儿童文学,如能成为教师儿童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将有利于促进“让每个儿童得到个性的发展”目标的达成。

(一)了解儿童想法或观念

走向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与儿童之间进行平等的交往,人对人的理解是交往的基础,但理解的核心并非是训练儿童用成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是成人要尝试用“童心”看世界。蒙台梭利(M.Montessori)说:“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绝不应该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成人教育者。”[10]课堂上之所以会有不少儿童游离在教学之外,其关键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敏锐地发现或捕捉到儿童的想法,没有为儿童想法的产生创造适合的机会,或者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儿童想法之上。

6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