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朝读经典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朝读经典第五课新版

三年级上册朝读经典第五课新版

三年级上册朝读经典第五课新版在三年级上册朝读经典教材的第五课中,我们将会讨论到什么呢?三年级的学生们会在这一课中学习到怎样的知识和技能呢?通过深入探讨这一主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育目标。

1. 主题概述在第五课中,孩子们会接触到哪些内容呢?这一课的主题是如何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内容联系起来的呢?在新版的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这一主题的深入解释和更广泛的涵盖,使得孩子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一主题所涉及的内容。

2. 课文内容分析在这一部分,我们会对第五课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课文中提到了哪些知识点和教育目标?这些内容如何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相结合?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

3. 学习方法和技能培养除了课文内容外,教材还会对学习方法和技能培养进行介绍。

在第五课中,孩子们会学到一些怎样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呢?这些方法和技能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有着怎样的帮助呢?通过对这一部分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教材的教学设计和教育目标。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不同的人会对同一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在我的观点中,三年级上册朝读经典第五课新版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方面都有着很好的设计和安排。

通过这一课程,孩子们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技能,这对他们的未来学习和成长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5. 总结回顾在文章的我们对整个主题进行总结和回顾。

通过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我们能够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三年级上册朝读经典第五课新版教材的内容和教育目标。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育目标。

这不仅有利于教育者对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的思考,还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教育成果。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和学习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关注孩子们的学习需求和教育发展,为他们的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上册朝读经典第五课新版教材是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通过这一课程,学生们将学到如何通过努力和勤奋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年级上册诵读示范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上册诵读示范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诵读示范教案及反思篇一:三年级诵读示范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技巧和方法,提高诵读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信地诵读文本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技巧。

3.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教授正确的诵读技巧和方法,包括语音、语调、语气、停顿等。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克服在诵读中的困难,如发音不准确、缺乏自信等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优秀的诵读作品或教师亲自示范,引导学生进入诵读的主题。

2. 讲解示范:教师详细讲解诵读的技巧和方法,包括正确的发音、语调、语气、停顿等,并亲自示范。

3.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或个人进行诵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4. 总结评价:通过学生的实践,总结评价学生的表现,肯定优点,指出不足,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进步。

5. 拓展延伸: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实际应用所学技能,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实践、小组合作等。

2. 教学手段:PPT演示、视频展示、实物操作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练习诵读技巧和方法。

2. 作业:布置相关诵读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实际应用所学技能。

3. 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优秀的诵读作品、语音教材等。

2. 教学工具:教学PPT、教学视频播放器、录音设备等。

七、结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诵读技巧和方法,提高诵读能力,培养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实际应用所学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通过反思和总结,教师能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地进行实践操作,教学效果良好。

朝读经典好学三喻教案周萍

朝读经典好学三喻教案周萍
武汉市育才家园小学(朝读经典)教案设计
课题
好学三喻
备课教师
周萍
教学
目的
1理解意思
2能够背诵
教学
准备
图片,相关故事




一、简介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二、注释。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的意思“少年好学如同初升太阳那么鲜亮”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作业设ຫໍສະໝຸດ 计背诵教学小结
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了解了意思,知道了要从小好好学习;再进行诵读,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翻译:少年好学如同初升太阳那么鲜亮;壮年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光芒四射;老年好学如同燃烛照明。
2、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的意思“壮年好学,像中午的阳光,明媚而艳丽”
3、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的意思“老年好学,像燃着了蜡烛,也会放出一缕光明”
4、补充。出自:汉·刘向《说苑·建本》
三、理解诵读。
板书设计
好学三喻

小学三年级朝读经典诵读经典活动教案第三单元人文兴

小学三年级朝读经典诵读经典活动教案第三单元人文兴

小学三年级朝读经典诵读经典活动教案第三单元人文兴第一篇:小学三年级朝读经典诵读经典活动教案第三单元人文兴第三单元:人文兴学习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起和初兴,感受中华文化的恒久力量和无穷魅力。

第十课:化成天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词语解释:时变:时间时令的变化,泛指自然规律。

文章大意: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分布与运行,来了解时序变化的规律;观察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然后教化天下的百姓。

第十一课:人文初祖辟中国,始三皇,皇帝尧舜垂衣裳。

词语解释:垂衣裳:垂衣拱手,形容无为而治。

衣裳:衣服,古时上曰衣,下曰裳。

文章大意:中国历史,传说开始于三皇时期,到了黄帝、尧帝、舜帝时,才确定了衣服制度,文明初兴。

知识拓展: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是华夏文明的起源。

从那时候起,我们的祖先从蒙昧走向开化,新的历史纪元从此开启。

第十二课:五伦讲洪水平,五伦讲,黎民于变愚变良。

词语解释:五伦:古代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际关系。

文章大意:大禹治水成功后,中国社会开始讲究人伦道德,百姓被教化,由愚昧变得贤良。

我的启发:讲究长幼尊卑,遵守伦理道德,是家庭和睦幸福、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十三课:礼乐匡稼穑教,礼乐匡,夏忠商质周文章。

词语解释:稼穑:种植与收割,泛指农业劳动。

质:质朴,单纯。

文章:这里指礼乐制度。

文章大意:圣人教会人们进行农业劳动,并用礼乐来教化天下人。

夏朝人崇尚忠信,商朝人崇尚朴实,周朝人讲究礼法。

我的启发: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古代人们的文化视野越来越开阔,各种文明交汇融合,社会不断发展前进。

第十四课:百工之事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坐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

词语解释:烁金:将金属融化。

凝土:和泥土。

文章大意:各行各业的制造技术,都是圣人的创造发明。

比如,将金属融化,制成锋利的刀;将泥土和在一起,烧制成各种陶器;制作车辆在陆地上行驶;制造舟船在水面上航行。

我的启发: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

三年级朝读经典第二单元《九州同》教案

三年级朝读经典第二单元《九州同》教案

6、九州起源一、作者简介《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文字简炼,对仗工整,易诵易学、易懂易记。

全书内容包罗广泛,诸如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婚姻家庭、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制作技艺、鸟兽花木、神话传说等等,无所不包,几乎囊括了过去人们日常生活中较常用的知识与词汇,象一部微型百科辞书。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黄帝画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由于天下很大,百姓又多,难以管理,黄帝就画野分州,有百里之国万余。

据道教典范《洞天记》云:“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

都邑:古代行政区划的名称,各代划分标准不同,后以都邑指代城市。

夏禹治水:相传在尧时期,洪水滔天,百姓困扰,尧命鲧治水,九年无功。

后来舜代天子之责,将鲧流放到羽山,并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不顾劳累,身先士卒,传说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他采用疏导的策略,凿山导河,开挖沟梁,引导洪水流向大海,不仅消除了洪水之灾,还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翻译:黄帝划分了中国的疆域,才有了都邑的界限,夏禹平治了洪水,才奠定了山川的位置。

天地间的山川河脉虽然不曾更改,自古以来它们的称呼却各有不同。

三、熟读成诵。

7、九州山河一、作者简介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人称张香帅,河北南皮人,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

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

他办新军办新式学堂,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对于留学生,张之洞一直优礼有加。

他热心向日本学习,经他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达数百人。

他还是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泰山:五岳之首,古名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济南、长清、肥城、泰安之间。

朝读经典课教案3

朝读经典课教案3

3、志当存高远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文的含义。

3、懂得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矢志不渝为之拼搏,终将大有作为。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述白龙马随唐僧西天取经归来,名动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马”。

白龙马想念家乡,找驴,羊,牛等儿时伙伴玩,驴迫不及待询问成功秘诀,白龙马说:努力工作!这时,驴委屈得嚎啕大哭:为什么自己这样努力工作却一无所获?
白龙马说:“我去取经时大家也没闲着,甚至比我还忙还累。

我走一步,你也走一步,只不过我目标明确,十万八千里我走了个来回,而你在磨房自己的小圈圈原地踏步。

”驴愕然:什么是目标?
2、教师:什么是目标?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研读诗文
1、介绍诸葛亮。

2、师范读,学生互读
三、理解古文的意思见课本P9的文意。

四、教师小结。

1、教师:萧伯纳曾言:“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

”可见高远的志向使我们收获人生价值。

何况古人尚有报国立功的伟大志向,何况今天的我们呢?志存高远,才能不断登上更高的山峰?
2、全班交流,评议。

五、拓展延伸
1、阅读《诸葛亮自比管乐》
2、谈感受。

朝读经典三年级学生读本讲课教案

朝读经典三年级学生读本讲课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源第一课:始祖神话俗说天地开辟,唯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第二课:华夏之号夏,大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第三课:华夏民族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一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第四课:泱泱中华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第五课:中国历史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二单元九州同第六课九州起源皇帝画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

第七课九州山河第七课九州山河(一)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为天下之五岳。

(二)中国水,三大纲,黄河黑水扬子江。

淮通江,济入黄,四渎今只二渎长。

第八课古风唐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第九课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三单元:人文兴第十课:化成天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第十一课:人文初祖辟中国,始三皇,皇帝尧舜垂衣裳。

第十二课:五伦讲洪水平,五伦讲,黎民于变愚变良。

第十三课:礼乐匡稼穑教,礼乐匡,夏忠商质周文章。

第十四课:百工之事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坐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

第四单元立诚信15. 何谓信【宋】袁采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

16.无信不立《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17.君子耻不信《荀子非十二子篇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18. 晋侯守信《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

19. 商鞅【宋】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完整)三年级经典诵读优秀教案

(完整)三年级经典诵读优秀教案

三年级诵读教学计划吴清凌一、学情分析三年级大部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不够高,对古诗的意境体会浅薄,因此学生常常是背诵容易,巩固难。

因此本学期将采取“抓中间、带两头”的方式全面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即:抓尖子生,带动后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古诗文诵读活动行列中。

除此之外,三年级还将坚持“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的十六字原则,根据坚持经典诵读与课改结合,坚持经典诵读与品德教育结合,坚持形式与过程并重的方针。

我们选用的“读诗”教材是《小学必背古诗70首》并进行适当的课外补充,根据教材的深浅,我们在诵读数量上对不同学生进行了划分:尖子生本学期完成十七首古诗的诵读,后进生要完成9首课标必背古诗的诵读。

二、教学目标为了弘扬传统优质文化,汲取民族的源头活水,不断深入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使三年级形成浓厚的诵读氛围提高学生的古诗背诵能力,陶冶情操,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现根据学校古诗文诵读开展情况和目前三年级的实际,特拟定本班古诗文诵读计划。

三、主要措施1、、创设班级诵读环境,激发学生诵读热。

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使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从而逐步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要注意在班级内营造古诗文诵读氛围,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丰富活动形式。

(1)实行“课前一吟、每日必读,熟读成诵。

各班级语文课教师要注意把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每日集体诵读五分钟。

(2)开展竞赛,激发热情。

要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诵读课,开展古诗文诵读竞赛活动,如:诗句接龙、归类对诗、你问我答。

(3)开辟诗园,创设文化氛围。

班级要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辟诗画园地(书写古诗文、古诗文配画、改写古诗文等)。

成立诗社,学以致用。

学生练习写作诗词。

(4)评比“班级诵读能手。

坚持一周一检查、一月一测评、学期一总结”的基础上,学期末要继续开展班级诵读能手评比活动。

朝读经典教案

朝读经典教案

朝读经典教案2016秋三年级朝读经典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初步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2. 诵读经典,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 诵中感悟,感受经典蕴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诵读内容为六部分:1、中华源2、九州同3、人文兴4、立诚信5、谨守时6、恕之道三、教学时间: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朝读经典20分钟。

四、课程计划:1. 每周的朝读经典课及每天的晨间诵读时间进行诵读指导。

2. 每天语文课上用1-3分钟进行复习巩固。

3. 学生课外复习背诵。

五、教学策略:1.教师范读为主,辅以讲解部分知识点。

2•学生反复朗读为主,要求背诵积累。

3、检查落实(1)开辟“古文诵读园地”评出每月的诵读明星(2)每月统计学生的背诵进度。

(3)集体展示,评选班级明星。

六、三年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一)必读书目1、《语文经典读本》2、《爱的教育》3、《稻草人》4、《宝葫芦的秘密》(二)选读书目1、杨红樱系列2、《周恩来》3、《雷锋的故事》4、《岳飞传》5、《小学生十万个问不倒》6、《中国节日故事》7、《中华美德故事》1、始祖神话、作者简介应劭(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人。

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

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

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

《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扌专tu <n :把东西揉成球形。

全文大意是:据民间传说,开天辟地时,大地上还没有人类,女娲用手抟了黄土创造了人类。

三年级朝读经典教案

三年级朝读经典教案

三年级朝读经典教案标题:三年级朝读经典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朝读经典,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经典作品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1. 理解经典作品的主题和情节。

2. 分析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3. 运用适当的朗读技巧进行朝读。

教学准备:1. 经典作品的教材或文本,如《小王子》、《安徒生童话》等。

2. 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或电视机。

3. 黑板、白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创造一个温馨的阅读氛围,欢迎学生进入教室。

2. 向学生介绍今天的主题:朝读经典。

3. 引用一句经典名言或短句,让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该句子的理解。

探究(15分钟):1. 向学生展示选定的经典作品的封面或插图,并简要介绍作者和故事背景。

2. 与学生一起朗读故事的开头部分,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4.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并分享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喜爱之处。

拓展(15分钟):1. 分发相关的阅读材料或复印故事中的某个章节,让学生在小组中阅读并互相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核心思想和人物形象,并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观点。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使他们思考故事中的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巩固(15分钟):1. 选择一个重要的情节或对话段落,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2. 引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停顿和情感表达的技巧。

3. 分组进行朗读比赛,评选最佳朗读者,并鼓励其他学生给予反馈和建议。

总结(5分钟):1.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朝读经典的重要性和益处。

2. 鼓励学生继续朝读经典作品,并在课后分享他们的体会和感受。

3. 提供一些建议和推荐,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年龄和兴趣的经典作品。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或书店,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经典作品。

2. 鼓励学生在家庭中进行朝读经典的活动,并与家人分享他们的收获。

朝读经典教案

朝读经典教案

白马篇一、解题《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白马篇》是乐府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

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

同时寄托了作者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

二、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读诗,扫除文字障碍。

②内容和形式总理。

再次读全诗,讨论后明确:①“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对偶句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蹈”“凌”写出了少年英雄长驱直入、排山倒海之势,尽现为国征战、蹈死不顾之勇。

为什么能为此左凌右蹈呢?自然过渡到原因的分析,揭示少年英雄纯美的内心世界。

②赏析“弃身锋刃端”以下八句:A.此段铺陈,淋漓尽致,极写少年英雄精忠报国的英雄肝胆。

B.连用两个反问句,把舍身为国、不顾家庭的爱国感情表现得更强烈,显示义无反顾的气概。

可试着改用陈述句,让学生比较表达效果的差别。

三、课堂训练熟读全诗,当堂成诵。

四、课堂小结本诗结构谨严,环环相扣,气势宏伟,酣畅淋漓,铺陈和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值得我们学习。

五、布置作业1.通过本诗的学习,以“爱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题目自拟,700字以上。

2.①读一读《迢迢牵牛星》和《饮酒》;②默写《白马篇》中描写少年装束、精湛射骑技术、赫赫战功的句子。

代出自蓟北门行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认“蓟ji、鲍bao、淳、殉、羁ji、殇shang、忱、颅”2、使学生能背诵这首诗词。

3、能结合课后的注释以及解析真确地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完成课后的拓展活动。

教材分析:这首诗脍炙人口,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封建时代衡量臣民忠良行为的准则的诗句,由此可见,诗句所含的鼓舞人心的力量自然不必细说。

三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三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三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朝读经典诵读经典活动教案第一单元中华源

小学三年级朝读经典诵读经典活动教案第一单元中华源

第一单元:中华源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了解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由来、朝代更迭、名号及历史文化。

第一课:始祖神话俗说天地开辟,唯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词语解释:抟:把东西揉弄成球形。

文章大意:传说天地初开的时候,大地上还没有人类,女娲把黄土揉成一团,捏成了人。

文章意义: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表现了我们祖先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追问,展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第二课:华夏之号夏,大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词语解释:服章:泛指服饰、衣冠。

谓:称呼。

文章大意:夏,是大的意思。

中国有盛大的礼仪制度,因此称为夏;有华美的服饰,因此称为华。

知识拓展:“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都是对我们祖国的赞美。

第三课:华夏民族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一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词语解释:诸:众,各个。

交通:交往。

文章大意:华夏民族,不是由一个民族构成的。

很久很久以前,许多民族生活在一起,互相接触、交往,每个民族去掉小的差异,留下大的共同点,慢慢的融合成一个民族,这就是后世所说的华夏民族。

知识拓展: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广阔富饶的土地,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家园。

各民族的和谐共处、团结友爱,也是祖国繁荣富强的重要保证。

第四课:泱泱中华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词语解释:亲被:亲身接受。

王教:王道教化。

文章大意:中华,就是指中国。

既然亲身接受了王道教化,自然就是中华儿女了,穿衣戴帽有威仪,风俗讲究孝悌,立身处世追求礼和义,所以称之为中华。

第五课:中国历史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文章大意:尧舜以后是夏朝、商朝和西周,春秋时诸侯争霸,战国时七雄互相征伐,社会长期战乱不安。

秦朝统一六国,汉朝天下大一统,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司马家统一中国,国号为晋。

《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

《朝读经典》教案《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讨论道德培养的关键是什么。

【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背诵短文教学难点: 体会孟子仁爱思想。

【教学过程】一、提问:如果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在街上乞讨,你遇到后会怎么办?如果有人讲,那个老太太可能是装的,你又怎么办?让学生自由回答,不强求标准答案。

然后引出本文。

二、熟读成诵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看看他们能否背过。

三、解释本文原文: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解释: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

【讲解】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

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

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

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

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

三上朝读经典教案

三上朝读经典教案

三上朝读经典教案1、始祖神话一、作者简介应劭(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人。

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

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

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

《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抟tuán:把东西揉成球形。

全文大意是:据民间传说,开天辟地时,大地上还没有人类,女娲用手抟了黄土创造了人类。

三、赏析《女娲造人》是一篇创世神话,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一天当中能变化七十次,能抟土造人、洒泥成人,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

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

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

同时,女娲的行为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

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

四、熟读成诵。

2、华夏之号一、作者简介孔颖达(574年-648年10月10日),字冲远(一作沖远、仲达、沖澹),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始祖神话一、作者简介应劭(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人。

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

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

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

《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抟tuán:把东西揉成球形。

全文大意是:据民间传说,开天辟地时,大地上还没有人类,女娲用手抟了黄土创造了人类。

三、赏析《女娲造人》是一篇创世神话,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一天当中能变化七十次,能抟土造人、洒泥成人,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

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

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

同时,女娲的行为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

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

四、熟读成诵。

2、华夏之号一、作者简介孔颖达(574年-648年10月10日),字冲远(一作沖远、仲达、沖澹),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

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孙。

唐朝经学家。

孔颖达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

隋末大乱,避地虎牢(今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

入唐,任国子监祭酒。

曾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

卒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终年75岁。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服章:泛指服饰、衣冠。

谓:称呼。

全文大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

“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

春秋以后,又称诸夏。

衣必精美,物必丰盛,人必礼学,国必利益,君臣必称吾国吾民,此才能是真正的华夏啊!三、赏析这是“华夏”一词的一种说法来源华,服章之美为之华!汉族的民族服饰在世界上最为美丽,华美,几千年以来被万邦推崇~ 夏者,家继礼法圣贤之学,国从利益相承之出,家有千年源流圣贤传,而国家继吾国吾民之利益而世代传承,这也是真真正正的夏章。

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

四、熟读成诵。

3.华夏民族一、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1]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诸:众,各个。

错:交错。

交通:交往。

渐:慢慢地。

三、赏析中华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从古至今,远古时期的部落交错者,互相来往,排除各自之间关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趋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统一民族。

我们后世人称呼为诸夏民族.四、熟读成诵。

4.泱泱中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知识新授1、原文试读。

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2、注释讲解。

3、文章意思。

中华,就是指中国。

既然亲身接收了王道教化,自然就是中华儿女了,穿衣戴帽有威仪,风俗讲究孝悌,立身处世追求礼和义,所以称之为中华。

4、文章内涵。

三.知识拓展。

四.指导背诵。

5.中国历史朝代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知识新授。

1、原文。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2.注释讲解。

3、文意。

4.知识拓展三、知道背诵。

6、九州起源一、作者简介《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文字简炼,对仗工整,易诵易学、易懂易记。

全书内容包罗广泛,诸如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婚姻家庭、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制作技艺、鸟兽花木、神话传说等等,无所不包,几乎囊括了过去人们日常生活中较常用的知识与词汇,象一部微型百科辞书。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黄帝画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由于天下很大,百姓又多,难以管理,黄帝就画野分州,有百里之国万余。

据道教典范《洞天记》云:“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

都邑:古代行政区划的名称,各代划分标准不同,后以都邑指代城市。

夏禹治水:相传在尧时期,洪水滔天,百姓困扰,尧命鲧治水,九年无功。

后来舜代天子之责,将鲧流放到羽山,并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不顾劳累,身先士卒,传说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他采用疏导的策略,凿山导河,开挖沟梁,引导洪水流向大海,不仅消除了洪水之灾,还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翻译:黄帝划分了中国的疆域,才有了都邑的界限,夏禹平治了洪水,才奠定了山川的位置。

天地间的山川河脉虽然不曾更改,自古以来它们的称呼却各有不同。

三、熟读成诵。

7、九州山河一、作者简介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人称张香帅,河北南皮人,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

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

他办新军办新式学堂,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对于留学生,张之洞一直优礼有加。

他热心向日本学习,经他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达数百人。

他还是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泰山:五岳之首,古名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济南、长清、肥城、泰安之间。

华山: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公里,历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华阴市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

衡山:又名南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海拔1300.2米。

由于气候条件较其它四岳为好,处处是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飘香,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因而又有“南岳独秀”的美称。

恒山:人称北岳,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8米,被称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嵩山:古名为外方、嵩高、崇高,位于河南省西部,属伏牛山系,地处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的中岳。

译文一: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是中国著名的五大高山。

译文二:中国的河流,有三大水系,他们是黄河、黑龙江和长江。

淮河流入长江,济水流入黄河,古代的四大河流,今天只有长江、黄河长流入海。

三、熟读成诵8、古风一、作者简介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

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

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

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

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

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

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

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

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

三、赏析这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三首。

全诗共有24句,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

据《资治通鉴·天宝九载》记载,唐玄宗“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

李白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

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

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

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全诗史实与夸张、想象结合,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欲抑故扬,跌宕生姿,既有批判现实精神又有浪漫奔放激情,是李白《古风》中的力作。

四、诵读成诵9 示儿一、作者简介陆游(北宋宣和七年十月十七-南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廿九,公元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佃之孙。

绍兴三十二年进士,官至宝章阁待制。

中年曾在川陕一带参加军旅生活,先后九年。

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南宋四大家,有《剑南诗稿》、《放翁词》。

后人每以陆游为南宋诗人之冠。

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

陆游曾经请求废除凌迟,《请除凌迟刑》云:“肌肉已尽,而气息未绝,肝心联络,而视明尤存。

感伤致和,亏损仁政,实非圣世所宜遵”,但未被朝廷接受。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