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景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美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情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乐
游赤壁(事) 赏美景 (景) 生乐情(情)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桂棹兮兰桨,击空 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 于是:在这时 • 扣:敲 • 溯:逆流而上 • 渺渺:悠远的样子 • 【特殊句式】
客人吊古伤今,感到人生短促,变 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 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 又何羡乎!
• 斯:代词,指江水
• 往:逝去
• 盈虚:指月亮的圆缺
• 卒:最终
• 曾不能:固定词组,连……都不够。曾,连……都。
【特殊句式】
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介宾短语)后置句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 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少焉:一会儿
• 徘徊:(古)停留;(今)来回走动
• 白露:白茫茫的水气
• 纵:任凭
凌:越过
• 所如:所到达的地方。如,到、往。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 听任天命,随遇而安
达穷 则则 兼独 济善 天其 下身
艺术特点
1、景、情、理融于一体
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 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抒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 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议论: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者 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 变,物与我皆无尽。
苏轼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首先是游 记,而尤以前后《赤壁赋》最为脍炙人口。《前赤壁 赋》体现了早期汉赋中常用的主客对话的方式,以眼 前的景物对比,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合乎赋的 讽喻之旨,也表现了作者的个性特色。
武元直(金) 赤壁图
此处指湖北黄州的赤鼻矶,欲称赤壁。作为 三国古战场的赤壁到底在哪里,说法不一。
2、散体文赋
苏轼的散体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 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与手 法;骈词俪句,整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 错落有致。
文学常识
赋:是汉朝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 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 诗歌和散文特点。后来或向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 “律赋”,或进一步散文化,称为“文赋”、“散赋”。 “文赋”也是散韵结合,但散文意味颇重,特别是到了宋 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前赤壁赋》就是一 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
黄州生活
苏轼被贬黄州后,他的生活状况如何呢?这从他 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可知: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 与樵渔杂处,往往为罪人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 几免矣。”
浪迹山水间,与樵渔相处,为亲友所弃,这就是 苏轼当时所处的境况。围绕着他的是潮涌的寂寞和 孤独。
东坡其人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 四川眉州)人,是著 名的文学家,唐宋散 文八大家之一。
东坡其人
苏轼的一生是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度过的。他 主张政治改革,但不赞成贸然激进;反对王安石新 法,但并不固执保守。这种态度使他同时受到新旧 两党排挤。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 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9、旌旗(jīng )
18、枕藉( jiè)
二、疏通文意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 之章。
•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为“望日”, 十六日为“既望”。既:过了。
• 属:通“嘱”,劝酒 。
• 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诗经·陈风·月出》
• 茫然:(古)辽阔的样子;(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 冯:通“凭”依托,靠。
【特殊句式】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朗读第一段,思考:
1.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描写月下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 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2.那么,作者月下泛舟游赤壁,描绘了怎 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 心情?
11、横槊(shuò)
3、余音袅袅( niǎo ) 12、渔樵(qiáo)
4、幽壑( hè)
13、扁舟(piān)
5、嫠妇( lí )
14、匏樽(páo )
6、愀然(qiǎo)
15、蜉蝣(fúyóu )
7、山川相缪( liáo ) 16、无尽藏(zàng )
8、舳舻千里( zhúlú) 17、狼籍( jí)
• 歌曰: •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 光。渺渺兮予 怀,望美人兮 天一方。”
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 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其实代表了对 于一种理想的追求。
对于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理想的实现总是跟仕途息 息相关,而仕途的顺利坦荡与否又与君王有很大的关系。钱穆 在《国史大纲》中说在宋朝的时代,有一种“自觉精神”: “那辈读书人渐渐在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 起来担负天下的重任。”也即是范仲淹所说的“先下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已任的知识分子精神。可苏 轼面临的现状却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仕途受阻。
• 狼籍:凌乱的样子 • 枕藉:相互靠着 • 既:已经 【特殊句式】
相与枕藉乎舟中
状语后置句
整体把握 1、把握本文的情感变化线索,了解每层大意。
• 一、写夜游之乐(1段) • 二、写乐极生悲(2、3段) • 三、写因悲生悟(4、5段)
2、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 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黄州赤壁
具陆游《入蜀记》记载:“赤壁矶,亦茅冈耳, 略无草木。”南宋诗人范大成《吴船录》也写到: “庚寅,发三江口;辰时,过赤壁,泊黄州临皋 亭下。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 及蒙茸巉岩之境。东坡辞赋微夸焉。”
由这两段文字可知,真实的黄州赤壁实在不过 是一土冈而已。那么,苏轼为什么在前后《赤壁 赋》和《赤壁怀古》中将赤壁描写得那样的气势 恢弘、波澜壮阔呢?
【特殊句式】
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句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 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 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 与子之所共食。”
• 是:这
• 食:享用
• 之:(1)助词,的;
•
(2)代词;
•
(3)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 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 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
• 和:伴奏
•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 缕:细丝
• 舞:使……起舞
• 泣:使……哭泣
【特殊句式】
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句
朗读第二段,思考:
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 4.思考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箫声,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 从三个角度来描写: 一是直接描述箫声的凄凉哀怨; 二是描述箫声余音悠远绵长;
三是描述箫声的感人力量。
作者在描写箫声时用了比喻修辞,以 细长的丝线来比喻箫声的余音悠长。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 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黄州生活
可如此境况下的苏轼,其心志、品格又是如何呢?他在给李常的 信中写到:
“吾侪虽老与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生死 间。……虽怀坎壤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 丧,付与造物。”
由此可见,被贬黄州的苏轼,虽坎坷不遇,潦倒孤独;但其“尊 主泽民”之心仍在,穷且益坚、肝胆忠义之浩然正气仍存。因此,黄 州是苏轼一生遭贬的起点,也是他一生创作的高峰。谪居四年,他一 方面从事经学研究,撰写了《易传》《论语说》二书,另一方面,他 又从事诗文的创作,仅词就有80多首,他还写作了散文小品《记承天 寺夜游》,散文前后《赤壁赋》,词中极品《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要说心灵的丰富复杂,在宋代诗人中,他大 概可以算是首屈一指,儒、释、道三家思想的 影响,使他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想性格。
东坡其人
苏轼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是中国文化史 上罕见的全才,诗、词、文、赋、书、画、美学、哲 学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第一流的水平。因而他的散文往 往兼有诗情画意,既蕴含美学兴味,又具有哲理深度。 记叙、抒情、议论总是融为一体,很难截然分开。
寄蜉蝣于天地 托遗响于悲风
状语后置句
思考:客人吹箫,“其声呜呜然”,
他是因何而悲?可以分为几个方面来理解?
• 将“英雄”与“自身”做对比(开头——“举 匏樽以相属”)
• 以“宇宙”和“人生”做比较(“寄蜉蝣与天 地……羡长江之无穷”)
• 述“理想”和“现实”之矛盾(“挟飞仙以遨 游……托遗响于悲风”)
可分两层:
①写作者的歌声 ②写客人的萧声
本段营造了一种
主客之间箫歌互答, 悲喜交集的意境。
2、本段写作者的歌声时,同样流露着作者的“喜”, 那么这个“喜”在本段是怎么表现的?与上段的“喜” 有何不同?
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 可以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 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导入新课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 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 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 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 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 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
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渔樵:捕鱼打柴,名作动 • 侣:以……为伴侣 ,意动用法 • 友: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 须臾:片刻,形容时间短暂 • 遗响:余音,指箫声 【特殊句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坐着。正:形作动,整理。
• 西、东:向西、向东,名作状
• 缪:通“缭”盘绕
• 下:攻占 名作动
东:向东进军 名作动
• 酾酒:斟酒
槊:长矛
【特殊句式】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
固一世之雄也
判断句
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句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
主——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总的来说,客的话流露出作者对“人生无常”的 悲观情绪,但苏轼能主动从消极、哀怨中自我的解脱 出来,突出了作者胸襟豁达、思想开阔,具有洒脱、 豪迈的气度和胸怀。
读完《前赤壁赋》,我们不但领略到了 苏轼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的特点 和“文赋”“铺采摛文”“骈散相间”的 特色,而且我们也从苏轼散文中嗅到了一 股禅语的气息,消极中含有一种积极豁达 的人生态度,这也许是苏轼能处世宠辱不 惊的原因吧!
【特殊句式】
苟非吾之所有 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判断句
思考:苏子是怎样宽慰客人的?他又是从
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 苏子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述的: • 变与不变——物与我皆无尽(开头——
“而又何羡乎”) • 物各有主,非我莫取(“且夫天地之
间……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到黄州寓居 定慧院时所作。
一、自读课文,扫清读音障碍。
1、壬戌(rénxū )
10、酾酒( shī )
2、桂棹(zhào)
景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美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情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乐
游赤壁(事) 赏美景 (景) 生乐情(情)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桂棹兮兰桨,击空 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 于是:在这时 • 扣:敲 • 溯:逆流而上 • 渺渺:悠远的样子 • 【特殊句式】
客人吊古伤今,感到人生短促,变 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 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 又何羡乎!
• 斯:代词,指江水
• 往:逝去
• 盈虚:指月亮的圆缺
• 卒:最终
• 曾不能:固定词组,连……都不够。曾,连……都。
【特殊句式】
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介宾短语)后置句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 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少焉:一会儿
• 徘徊:(古)停留;(今)来回走动
• 白露:白茫茫的水气
• 纵:任凭
凌:越过
• 所如:所到达的地方。如,到、往。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 听任天命,随遇而安
达穷 则则 兼独 济善 天其 下身
艺术特点
1、景、情、理融于一体
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 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抒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 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议论: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者 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 变,物与我皆无尽。
苏轼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首先是游 记,而尤以前后《赤壁赋》最为脍炙人口。《前赤壁 赋》体现了早期汉赋中常用的主客对话的方式,以眼 前的景物对比,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合乎赋的 讽喻之旨,也表现了作者的个性特色。
武元直(金) 赤壁图
此处指湖北黄州的赤鼻矶,欲称赤壁。作为 三国古战场的赤壁到底在哪里,说法不一。
2、散体文赋
苏轼的散体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 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与手 法;骈词俪句,整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 错落有致。
文学常识
赋:是汉朝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 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 诗歌和散文特点。后来或向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 “律赋”,或进一步散文化,称为“文赋”、“散赋”。 “文赋”也是散韵结合,但散文意味颇重,特别是到了宋 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前赤壁赋》就是一 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
黄州生活
苏轼被贬黄州后,他的生活状况如何呢?这从他 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可知: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 与樵渔杂处,往往为罪人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 几免矣。”
浪迹山水间,与樵渔相处,为亲友所弃,这就是 苏轼当时所处的境况。围绕着他的是潮涌的寂寞和 孤独。
东坡其人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 四川眉州)人,是著 名的文学家,唐宋散 文八大家之一。
东坡其人
苏轼的一生是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度过的。他 主张政治改革,但不赞成贸然激进;反对王安石新 法,但并不固执保守。这种态度使他同时受到新旧 两党排挤。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 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9、旌旗(jīng )
18、枕藉( jiè)
二、疏通文意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 之章。
•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为“望日”, 十六日为“既望”。既:过了。
• 属:通“嘱”,劝酒 。
• 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诗经·陈风·月出》
• 茫然:(古)辽阔的样子;(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 冯:通“凭”依托,靠。
【特殊句式】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朗读第一段,思考:
1.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描写月下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 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2.那么,作者月下泛舟游赤壁,描绘了怎 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 心情?
11、横槊(shuò)
3、余音袅袅( niǎo ) 12、渔樵(qiáo)
4、幽壑( hè)
13、扁舟(piān)
5、嫠妇( lí )
14、匏樽(páo )
6、愀然(qiǎo)
15、蜉蝣(fúyóu )
7、山川相缪( liáo ) 16、无尽藏(zàng )
8、舳舻千里( zhúlú) 17、狼籍( jí)
• 歌曰: •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 光。渺渺兮予 怀,望美人兮 天一方。”
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 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其实代表了对 于一种理想的追求。
对于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理想的实现总是跟仕途息 息相关,而仕途的顺利坦荡与否又与君王有很大的关系。钱穆 在《国史大纲》中说在宋朝的时代,有一种“自觉精神”: “那辈读书人渐渐在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 起来担负天下的重任。”也即是范仲淹所说的“先下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已任的知识分子精神。可苏 轼面临的现状却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仕途受阻。
• 狼籍:凌乱的样子 • 枕藉:相互靠着 • 既:已经 【特殊句式】
相与枕藉乎舟中
状语后置句
整体把握 1、把握本文的情感变化线索,了解每层大意。
• 一、写夜游之乐(1段) • 二、写乐极生悲(2、3段) • 三、写因悲生悟(4、5段)
2、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 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黄州赤壁
具陆游《入蜀记》记载:“赤壁矶,亦茅冈耳, 略无草木。”南宋诗人范大成《吴船录》也写到: “庚寅,发三江口;辰时,过赤壁,泊黄州临皋 亭下。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 及蒙茸巉岩之境。东坡辞赋微夸焉。”
由这两段文字可知,真实的黄州赤壁实在不过 是一土冈而已。那么,苏轼为什么在前后《赤壁 赋》和《赤壁怀古》中将赤壁描写得那样的气势 恢弘、波澜壮阔呢?
【特殊句式】
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句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 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 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 与子之所共食。”
• 是:这
• 食:享用
• 之:(1)助词,的;
•
(2)代词;
•
(3)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 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 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
• 和:伴奏
•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 缕:细丝
• 舞:使……起舞
• 泣:使……哭泣
【特殊句式】
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句
朗读第二段,思考:
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 4.思考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箫声,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 从三个角度来描写: 一是直接描述箫声的凄凉哀怨; 二是描述箫声余音悠远绵长;
三是描述箫声的感人力量。
作者在描写箫声时用了比喻修辞,以 细长的丝线来比喻箫声的余音悠长。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 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黄州生活
可如此境况下的苏轼,其心志、品格又是如何呢?他在给李常的 信中写到:
“吾侪虽老与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生死 间。……虽怀坎壤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 丧,付与造物。”
由此可见,被贬黄州的苏轼,虽坎坷不遇,潦倒孤独;但其“尊 主泽民”之心仍在,穷且益坚、肝胆忠义之浩然正气仍存。因此,黄 州是苏轼一生遭贬的起点,也是他一生创作的高峰。谪居四年,他一 方面从事经学研究,撰写了《易传》《论语说》二书,另一方面,他 又从事诗文的创作,仅词就有80多首,他还写作了散文小品《记承天 寺夜游》,散文前后《赤壁赋》,词中极品《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要说心灵的丰富复杂,在宋代诗人中,他大 概可以算是首屈一指,儒、释、道三家思想的 影响,使他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想性格。
东坡其人
苏轼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是中国文化史 上罕见的全才,诗、词、文、赋、书、画、美学、哲 学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第一流的水平。因而他的散文往 往兼有诗情画意,既蕴含美学兴味,又具有哲理深度。 记叙、抒情、议论总是融为一体,很难截然分开。
寄蜉蝣于天地 托遗响于悲风
状语后置句
思考:客人吹箫,“其声呜呜然”,
他是因何而悲?可以分为几个方面来理解?
• 将“英雄”与“自身”做对比(开头——“举 匏樽以相属”)
• 以“宇宙”和“人生”做比较(“寄蜉蝣与天 地……羡长江之无穷”)
• 述“理想”和“现实”之矛盾(“挟飞仙以遨 游……托遗响于悲风”)
可分两层:
①写作者的歌声 ②写客人的萧声
本段营造了一种
主客之间箫歌互答, 悲喜交集的意境。
2、本段写作者的歌声时,同样流露着作者的“喜”, 那么这个“喜”在本段是怎么表现的?与上段的“喜” 有何不同?
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 可以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 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导入新课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 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 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 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 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 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
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渔樵:捕鱼打柴,名作动 • 侣:以……为伴侣 ,意动用法 • 友: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 须臾:片刻,形容时间短暂 • 遗响:余音,指箫声 【特殊句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坐着。正:形作动,整理。
• 西、东:向西、向东,名作状
• 缪:通“缭”盘绕
• 下:攻占 名作动
东:向东进军 名作动
• 酾酒:斟酒
槊:长矛
【特殊句式】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
固一世之雄也
判断句
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句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
主——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总的来说,客的话流露出作者对“人生无常”的 悲观情绪,但苏轼能主动从消极、哀怨中自我的解脱 出来,突出了作者胸襟豁达、思想开阔,具有洒脱、 豪迈的气度和胸怀。
读完《前赤壁赋》,我们不但领略到了 苏轼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的特点 和“文赋”“铺采摛文”“骈散相间”的 特色,而且我们也从苏轼散文中嗅到了一 股禅语的气息,消极中含有一种积极豁达 的人生态度,这也许是苏轼能处世宠辱不 惊的原因吧!
【特殊句式】
苟非吾之所有 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判断句
思考:苏子是怎样宽慰客人的?他又是从
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 苏子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述的: • 变与不变——物与我皆无尽(开头——
“而又何羡乎”) • 物各有主,非我莫取(“且夫天地之
间……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到黄州寓居 定慧院时所作。
一、自读课文,扫清读音障碍。
1、壬戌(rénxū )
10、酾酒( shī )
2、桂棹(z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