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 PPT课件
合集下载
《赤壁赋》课件ppt
![《赤壁赋》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4df942e1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b.png)
202X
宋·苏轼
赤壁赋
苏轼轶闻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叼着根骨头, 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水漂东坡诗 (尸)。”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凌:越过
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御,驾
第二段
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主人怎 样的情怀?
明确: “美人” 代表作者的政治理想 和追求。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 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 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的?
明确: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1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 雄
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 然 而已
第四段 合作探究
面对人生悲慨,苏轼 是如何消除客人心中 的块垒的?
变
不变
水 日夜奔流 月 月圆月缺
不曾逝 不增减
天地万物一刻不停 万古江山相对永恒Fra bibliotek生老病死
人
人生短暂
代代相承 精神可存
超脱人生的欢快
01
知识点整理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 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乎
句末语气助词, “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介词,在
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助词,表被动
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1
指出下列各字的通假字
一.冯——
宋·苏轼
赤壁赋
苏轼轶闻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叼着根骨头, 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水漂东坡诗 (尸)。”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凌:越过
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御,驾
第二段
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主人怎 样的情怀?
明确: “美人” 代表作者的政治理想 和追求。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 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 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的?
明确: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1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 雄
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 然 而已
第四段 合作探究
面对人生悲慨,苏轼 是如何消除客人心中 的块垒的?
变
不变
水 日夜奔流 月 月圆月缺
不曾逝 不增减
天地万物一刻不停 万古江山相对永恒Fra bibliotek生老病死
人
人生短暂
代代相承 精神可存
超脱人生的欢快
01
知识点整理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 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乎
句末语气助词, “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介词,在
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助词,表被动
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1
指出下列各字的通假字
一.冯——
《赤壁赋》ppt课件
![《赤壁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9251b2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2.png)
• 于是饮酒乐甚,扣 舷而歌之。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 明兮溯流光。渺渺兮 予怀,望美人兮天一 方。”客有吹洞箫者, 倚歌而和之。其声呜 呜然,如怨如慕,如 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 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 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 道:“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 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 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 的情思啊悠远茫茫,思念心 中的美人啊 ,却在天的另一 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 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 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 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 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 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 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 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苏轼
预习任务
• 苏轼(1037年1月8日— 1101年8月24日),字 子瞻,号铁冠道人、东 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 、坡仙 ,眉州眉 山(今四川省眉山市) 人,祖籍河北栾城,北 宋文学家、书法家、美 食家、画家,历史治水 名人。
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
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 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 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 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 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 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 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 怪石、枯木等。
于斗牛之间
“……也”表判断 “……也”表判断
介词“于”表被动
于赤壁之下游 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 牛之间徘徊
句式
例句
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句
客有吹洞箫者
主谓倒装句 渺渺兮予怀
《赤壁赋》PPT课件29张
![《赤壁赋》PPT课件29张](https://img.taocdn.com/s3/m/b0d26d4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3d.png)
17. 狼籍( jí ) 18. 枕藉( jiè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农历每月十六日
状语后置句
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地点、人物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慢慢地
起
通“嘱”,劝请 名词活用作动 互文
词,歌唱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苏子与客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 4.主客对答的辞赋结构。
主客对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主客一般是作者一人的化身。本文通过主客问答阐述 了作者在失意之中对人生的见解。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 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课文总结
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 议论,再说
主宰
如果
即使
取用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
禁止
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
尽
大自然
宝藏
享有,享受
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如果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 丝一毫也不敢取用。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 了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色彩,取用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也不会 用完,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挖掘本文线索
感情线索: 乐——悲——喜 时间线索: 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 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写景 清风明月交织
露珠水珠辉映
赤
壁 抒情 乐 悲 喜
赋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移情于理
《赤壁赋》课件(37张ppt)
![《赤壁赋》课件(3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b58e44e172ded630a1cb640.png)
《赤壁赋》课件(37张ppt)
《赤壁赋》课件(37张ppt)
• 《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 “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
字,则公真意所在。”(【清】李扶九)
《赤壁赋》课件(37张ppt)
《赤壁赋》课件(37张ppt)
• “桂棹”“兰桨”比喻品行高洁。“美人” 指所思慕的人,代表一种理想。歌词所表 现的是作者的政治感慨,“思美人而不得 见”的怅惘和失意。
《赤壁赋》课件(37张ppt)
字形: 壬xū(戌)之秋 mí(麋)鹿 shù(戍)边 风mǐ(靡) mí(糜)烂 头晕目xuàn(眩) 戍守 戊戌
qiǎo(愀)然 扣xián(舷)而歌 啁jiū(啾) (弦)xián外之音 (炫)xuàn耀
《赤壁赋》课件(37张ppt)
《赤壁赋》课件(37张ppt)
整体感知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本的内容。 第一段:夜游赤壁 第二段:饮酒纵歌 第三段:客之悲 第四段:苏子劝慰 第五段:开怀畅饮
《赤壁赋》课件(37张ppt)
《赤壁赋》课件(37张ppt)
找出文本中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情感线索: 乐
《赤壁赋》课件(37张ppt)
悲
喜
《赤壁赋》课件(37张pp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赋的特点: 赋在内容上“体物写志”,即通过摹写 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形式 上,赋“铺采摛文”,即注重铺叙,辞 藻华美,浓墨重彩。赋将散文章法与诗 歌韵律合二为一,句式长短错落,声韵 和谐,多用排比、对偶,以铺陈事理、 保存诗意。
苏轼
学习目标
《赤壁赋》课件(37张ppt)
《赤壁赋》课件(37张ppt)
• 《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 “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
字,则公真意所在。”(【清】李扶九)
《赤壁赋》课件(37张ppt)
《赤壁赋》课件(37张ppt)
• “桂棹”“兰桨”比喻品行高洁。“美人” 指所思慕的人,代表一种理想。歌词所表 现的是作者的政治感慨,“思美人而不得 见”的怅惘和失意。
《赤壁赋》课件(37张ppt)
字形: 壬xū(戌)之秋 mí(麋)鹿 shù(戍)边 风mǐ(靡) mí(糜)烂 头晕目xuàn(眩) 戍守 戊戌
qiǎo(愀)然 扣xián(舷)而歌 啁jiū(啾) (弦)xián外之音 (炫)xuàn耀
《赤壁赋》课件(37张ppt)
《赤壁赋》课件(37张ppt)
整体感知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本的内容。 第一段:夜游赤壁 第二段:饮酒纵歌 第三段:客之悲 第四段:苏子劝慰 第五段:开怀畅饮
《赤壁赋》课件(37张ppt)
《赤壁赋》课件(37张ppt)
找出文本中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情感线索: 乐
《赤壁赋》课件(37张ppt)
悲
喜
《赤壁赋》课件(37张pp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赋的特点: 赋在内容上“体物写志”,即通过摹写 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形式 上,赋“铺采摛文”,即注重铺叙,辞 藻华美,浓墨重彩。赋将散文章法与诗 歌韵律合二为一,句式长短错落,声韵 和谐,多用排比、对偶,以铺陈事理、 保存诗意。
苏轼
学习目标
《赤壁赋》课件(37张ppt)
部编版必修上册16.1 《赤壁赋》教学 课件(共25张PPT)
![部编版必修上册16.1 《赤壁赋》教学 课件(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008445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b.png)
, 简 单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 处 说
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
登仙。
①②③:状语后置 ④定语后置
夜游赤壁之乐
景:月下赤壁 ——开阔、朦胧、清幽、空灵
事:泛舟赤壁 ——良友相伴、古诗佐酒
第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不 添 明 请 必加即在 过具可此
二 于 体 , 处
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繁琐
内 容
不 必
添 加
,,过具
段 空明兮溯流光;①渺渺兮予注意版
文 字 尽
于 繁 琐
体 内 容
面量,,
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②客 美 言 观简 度意
注 意 版
文 字 尽
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赅 , 简
面 美 观
量 言 简
单度意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
说。赅 明请, 即在简
可此单
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 , 处 说
——《定风波》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 并没变成尖酸刻薄。今天我们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 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
——林语堂《苏东坡传》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岁月逝,忽若飞。何为自苦,使我心悲。 ——曹丕《大墙上蒿行》
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西塞山怀志》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第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不 添 明 请 必加即在 过具可此
四 于 体 , 处
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繁琐
赅 , 简
面 美 观
量 言 简
单度意
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赤壁赋》ppt课件
![《赤壁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2124a33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3.png)
子 悲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从
何
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
来 从个人境遇中来
(人生短暂)
翻译与理解
那
这却 去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
也;滥虚者如彼,而卒莫滑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缺
那
最终 增长 如果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
无尽也简直而通何羡矜上
翻译与理解
已经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
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状语后置
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
起 zhǔ,通“嘱”,劝人饮酒
诗 ,爵窈窕之章。
朔:农历每月的初一;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翻 译 与 理 解 一写美景乐事
暂留
白茫茫的水气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 露横江,
然而,东坡毕竟是一个胸怀旷达,政治上有 抱负的人,表现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是 豪放的风格和浪漫的色彩。苏轼处于当时的 复杂政治斗争中,本来是很想有所作为的, 但在入狱受审并贬谪黄州的沉重打击下,他 不由得不从佛老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 幻想出世。可是,他终究未能超脱也不甘超 脱。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他 触景生情,倾吐了自己对曾经大显身手、建 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崇敬、颂扬的感情,同时 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
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 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表现了一种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
度。
翻译与理解
杯子更换 菜肴
凌乱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 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税籍李舟中,酒不知秦方之既白。
16.1《赤壁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16.1《赤壁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1a8f84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b.png)
我们要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情,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志存 高远,却又不拘泥于眼前的小事、杂事、乱事,这样才能以坦荡的胸怀干成 大事!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更是形象地比喻:儒家像粮食店,是中国人的精神粮 食;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不必去理会它;可是精神上一生病,就非 去不可。
五、成有趣之人
经过了赏有趣之景,做有趣之事,修 有趣之心,悟有趣之理后的苏轼,给 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趣之人的形象。 于是,结尾处,苏轼与客人开心地重 新饮酒。
生活中,很多人觉得自己过得不好,只是我们习惯了给快乐标上价格。 年轻时,我们都曾告诉自己:等以后月入多少,我一定会很开心;等我 买了房子买了车,我肯定会非常满足。 虽然口袋比年轻时鼓了不少,却也不曾寻见期待的那一份幸福。 其实,世上最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只是缺少一颗能感知幸福的心。
四、合作探究
《赤壁赋》采用“主客问答” 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自己的 观点,将人、景、事、情、理 完美融合在一起。那么,你认 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问 答吗?主客所表现的人生态度 有什么不同?
鉴赏理趣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滚滚江水,看似奔腾而去,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逝去。 正如月亮的圆缺,它按照周期变化,最终并未有增加或减少。
。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如果从事物易变来看,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但如果从不变 的角度看,世间一切皆永恒。 既然天地与我们每个人都同在,那又何必去羡慕旁人呢?
武赤壁
全能苏
苏轼(1037年-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铁冠道人。眉州 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更是形象地比喻:儒家像粮食店,是中国人的精神粮 食;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不必去理会它;可是精神上一生病,就非 去不可。
五、成有趣之人
经过了赏有趣之景,做有趣之事,修 有趣之心,悟有趣之理后的苏轼,给 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趣之人的形象。 于是,结尾处,苏轼与客人开心地重 新饮酒。
生活中,很多人觉得自己过得不好,只是我们习惯了给快乐标上价格。 年轻时,我们都曾告诉自己:等以后月入多少,我一定会很开心;等我 买了房子买了车,我肯定会非常满足。 虽然口袋比年轻时鼓了不少,却也不曾寻见期待的那一份幸福。 其实,世上最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只是缺少一颗能感知幸福的心。
四、合作探究
《赤壁赋》采用“主客问答” 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自己的 观点,将人、景、事、情、理 完美融合在一起。那么,你认 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问 答吗?主客所表现的人生态度 有什么不同?
鉴赏理趣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滚滚江水,看似奔腾而去,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逝去。 正如月亮的圆缺,它按照周期变化,最终并未有增加或减少。
。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如果从事物易变来看,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但如果从不变 的角度看,世间一切皆永恒。 既然天地与我们每个人都同在,那又何必去羡慕旁人呢?
武赤壁
全能苏
苏轼(1037年-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铁冠道人。眉州 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前赤壁赋》课件(共51张PPT)
![《前赤壁赋》课件(共5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04aac49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99.png)
逆流而上 流水上映着 的月光
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悠远的样子
心怀
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 按着歌声而吹箫伴奏,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定语后置标志
指代“歌”
箫声呜咽, 象含怨,象怀恋, 象抽泣,象低诉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
• 《前赤壁赋》是一首诗,一首意境优美的 散文诗,一首探索人生哲理的哲理诗。
• 全文有五个自然段。 • 第一段,(从篇首至“羽化而登仙”)
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飘飘欲仙 的欢快心情。
• 分两个层次: • 第一层:介绍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 • 第二层:写月出后的景色与登仙之乐。
• 这一段写景主要抓住清风、明月、江水这 三个方面,不仅准确地概括出这次夜游赤 壁具体环境的特点,有力地突出作者的主 要感受;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文章的艺术 构思和结构上有很重要的作用。
•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 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 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 台诗案”。
•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 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 后苏轼虽经营救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 已变得心灰意懒,精神上也因这一场卑鄙 的文字狱受到沉重打击,于公余便带领家 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 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 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 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 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悠远的样子
心怀
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 按着歌声而吹箫伴奏,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定语后置标志
指代“歌”
箫声呜咽, 象含怨,象怀恋, 象抽泣,象低诉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
• 《前赤壁赋》是一首诗,一首意境优美的 散文诗,一首探索人生哲理的哲理诗。
• 全文有五个自然段。 • 第一段,(从篇首至“羽化而登仙”)
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飘飘欲仙 的欢快心情。
• 分两个层次: • 第一层:介绍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 • 第二层:写月出后的景色与登仙之乐。
• 这一段写景主要抓住清风、明月、江水这 三个方面,不仅准确地概括出这次夜游赤 壁具体环境的特点,有力地突出作者的主 要感受;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文章的艺术 构思和结构上有很重要的作用。
•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 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 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 台诗案”。
•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 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 后苏轼虽经营救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 已变得心灰意懒,精神上也因这一场卑鄙 的文字狱受到沉重打击,于公余便带领家 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 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 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 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 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前赤壁赋》讲解-课件
![《前赤壁赋》讲解-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ad097a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0f.png)
36
第三部分大意
着重写作者根据水与月发表的一 通富有哲理性的谈话,通过哲理解 脱自己悲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由此而喜,而达到超脱达观的精神 境界。
37
内容述评
课文三部分的发展线索:
一、内容上——景; 情感上——乐。 二、内容上——情; 情感上——悲。 三、内容上——理; 情感上——喜。
38
景--- 秋江月夜泛舟图(清风、明月、水)
文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艺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全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才
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
绘画上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
《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其《赤壁赋》与欧阳
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 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 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 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 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 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45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 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 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 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 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 其处。
❖ 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议论的“变”与“不变” 的关系有什么见解?这与作者在文中表现的 人生态度有什么关系?
第三部分大意
着重写作者根据水与月发表的一 通富有哲理性的谈话,通过哲理解 脱自己悲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由此而喜,而达到超脱达观的精神 境界。
37
内容述评
课文三部分的发展线索:
一、内容上——景; 情感上——乐。 二、内容上——情; 情感上——悲。 三、内容上——理; 情感上——喜。
38
景--- 秋江月夜泛舟图(清风、明月、水)
文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艺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全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才
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
绘画上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
《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其《赤壁赋》与欧阳
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 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 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 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 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 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45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 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 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 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 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 其处。
❖ 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议论的“变”与“不变” 的关系有什么见解?这与作者在文中表现的 人生态度有什么关系?
《赤壁赋》ppt课件
![《赤壁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8a9b628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0d.png)
赏析“主人”所唱之歌。
理想追求,作者在遭 贬之后,仍然对朝廷政事 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香草
高洁的品质
所思慕的人 美人 课文中指:(贤君明主)
最早出自屈原《离骚》 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2.圣明的君主;3.美好的理想
定语后置句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倚:循,依。 和:应和。 其:代词,那。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 悠长。缕,细丝。 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幽壑:深谷。 嫠妇:寡妇。
“于是饮酒乐甚” “苏子愀然” “客喜而笑”
乐——悲——喜
状语后置句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对偶 互文
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 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于:介词,在。 徐:慢慢、缓缓。 兴:起。 属:通“嘱”,劝请。 歌:名词活用作动词,歌唱。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 为反对新法,遭人弹劾,被关
“乌台”,史称“乌台诗案”。
徐
密州
自请外调杭州 侥幸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
州
湖州
元丰三年黄州
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泛 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
哲宗元年回京
元丰七年汝州
《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 怀古》。
《前赤壁赋》
自请外调杭州 颖州 扬州 定州
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想象、夸张
①借助比喻、通感、想象、夸张,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 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前赤壁赋》(苏轼)80张PPT完整课件
![《前赤壁赋》(苏轼)80张PPT完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13aeffbe23482fb5da4c75.png)
❖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 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苏轼
苏门三学士:苏洵、苏轼、苏辙 散文“欧苏”:欧阳修、苏轼 宋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宋词“苏辛”:苏轼、辛弃疾 宋书法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 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洞庭秋色赋 苏轼笔迹
苏轼赤壁赋
古木怪石图 苏轼
竹石图
苏轼
画像为李公麟所画
黄问身心 自
州余如似 题
惠平不已 金
州生系灰 儋功之之 州业舟木 。,。,
山 画 像
东坡帽东坡巾
东坡肉
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 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 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被贬黄州之后 ,苏轼生活贫困,行动不得自由,过着半囚 徒的日子。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 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
3.余音袅袅( niǎo ) 12.渔樵( qiáo )
4.幽壑( hè )
13.扁舟( piān )
5.嫠妇( lí )
14.匏樽( páo )
6.愀然( qiǎo )
15.蜉蝣( fúyóu )
7.山川相缪( liáo ) 16.无尽藏( zàng )
8.舳舻千里(zhúlú ) 17.狼藉( jí )
❖ 主要成就:诗、词、赋、散文、 书法、绘画
❖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 乐府》等。
❖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 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 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 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 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擅长 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 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为 “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 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
苏门三学士:苏洵、苏轼、苏辙 散文“欧苏”:欧阳修、苏轼 宋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宋词“苏辛”:苏轼、辛弃疾 宋书法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 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洞庭秋色赋 苏轼笔迹
苏轼赤壁赋
古木怪石图 苏轼
竹石图
苏轼
画像为李公麟所画
黄问身心 自
州余如似 题
惠平不已 金
州生系灰 儋功之之 州业舟木 。,。,
山 画 像
东坡帽东坡巾
东坡肉
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 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 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被贬黄州之后 ,苏轼生活贫困,行动不得自由,过着半囚 徒的日子。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 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
3.余音袅袅( niǎo ) 12.渔樵( qiáo )
4.幽壑( hè )
13.扁舟( piān )
5.嫠妇( lí )
14.匏樽( páo )
6.愀然( qiǎo )
15.蜉蝣( fúyóu )
7.山川相缪( liáo ) 16.无尽藏( zàng )
8.舳舻千里(zhúlú ) 17.狼藉( jí )
❖ 主要成就:诗、词、赋、散文、 书法、绘画
❖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 乐府》等。
❖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 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 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 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 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擅长 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 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为 “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 墨竹、怪石、枯木等。
16.1 《赤壁赋》 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16.1 《赤壁赋》 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https://img.taocdn.com/s3/m/1b3d4de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de.png)
新课导入: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这是一副名联,刻在湖北省黄冈市东 坡赤壁山门两侧。要注意此赤壁非古战场 赤壁之战中的赤壁。“客”指遭贬谪的迁 客苏轼,夏口、武昌句既说黄州位置,也 说苏轼从都城东京到此的贬谪路线;下联 写赤壁天然红色,因三国周瑜火烧赤壁之 战和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而扬名天下。
第四段
思考1: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 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以宽解对方。
感情变为喜悦。
思考2:第四段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的 人生感悟的?概括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子以明月和江水作比,说明世间万物都 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 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 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 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 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 的短暂。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 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 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 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 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 而又何羡乎?
而今安在哉?
状语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四)内容梳理:
月夜泛舟赤壁之下 饮酒和歌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叹人生苦短
议论说理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怨、慕、泣、诉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美酒,有美景,就缺一位美人来助兴,此情此景,将 辞作品中被广泛使用。香草象征着诗人高
“美人”直接理解成美女也是可以的。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这是一副名联,刻在湖北省黄冈市东 坡赤壁山门两侧。要注意此赤壁非古战场 赤壁之战中的赤壁。“客”指遭贬谪的迁 客苏轼,夏口、武昌句既说黄州位置,也 说苏轼从都城东京到此的贬谪路线;下联 写赤壁天然红色,因三国周瑜火烧赤壁之 战和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而扬名天下。
第四段
思考1: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 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以宽解对方。
感情变为喜悦。
思考2:第四段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的 人生感悟的?概括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子以明月和江水作比,说明世间万物都 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 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 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 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 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 的短暂。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 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 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 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 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 而又何羡乎?
而今安在哉?
状语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四)内容梳理:
月夜泛舟赤壁之下 饮酒和歌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叹人生苦短
议论说理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怨、慕、泣、诉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美酒,有美景,就缺一位美人来助兴,此情此景,将 辞作品中被广泛使用。香草象征着诗人高
“美人”直接理解成美女也是可以的。
《赤壁赋》ppt课件33张
![《赤壁赋》ppt课件33张](https://img.taocdn.com/s3/m/6e122e7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b.png)
第 三 段 名作动,捕鱼砍柴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伴侣(朋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喻短暂生命
米
片刻,短暂
同“嘱”,劝请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
一下子 箫声
偕同
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译文: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举杯互 相劝饮。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颗米粒。哀 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流水的无穷无尽。想与神仙一起邀游,同明月一样永世长 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这箫声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中。”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押韵
间天然仙
桨光方 慕诉缕妇
-an
-ang -u
用韵换韵情况
稀 飞 诗 昌 苍 郎 -i
-ang
东 空 雄 鹿 属 粟 -(i)ong -u
穷终风
-(u)ong/eng
往长瞬尽 主取月竭 色适
-ang -u -入声
-un/in -ue/ie
酌藉白
-入声
字词正音
1.壬戌( rénxū ) 2.桂棹( zhào )
3.余音袅袅( niǎo )
4.幽壑( hè )
5.嫠妇( lí ) 6.愀然( qiǎo )
7.山川相缪( liáo )
8.舳舻千里( zhúlú) 9.旌旗( jīng )
10.酾酒( shī ) 11.横槊( shuò ) 12.渔樵( qiáo ) 13.扁舟( piān ) 14.匏樽( páo ) 15.蜉蝣( fúyóu) 16.无尽藏( zàng ) 17.狼籍( jí ) 18.枕藉( jiè )
《赤壁赋》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赤壁赋》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2ad676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a.png)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 悠像久不,太象合细拍长,的但丝线却延有绵深不知其
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断中。道使理得,潜于藏是在才深潭有中下的段蛟的
龙“跳正起襟舞危来坐,”使问得孤客独:小“船何为
上其的然寡也妇?哭”泣起来。
翻译与理解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而 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 ,乌鹊 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 乎?西望夏口 ,东望武 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 苍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shī酒临江 ,横槊赋 诗 ,固一世之雄也 ,而 今安在哉?
渺沧海之一粟。哀 吾生之须臾 ,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
的间消,逝微想小得到象自大己海仙我的飞水是们无升无要生 穷漫穷摆命 无游的 尽,想脱短 。和到现促 希一人实, 望起生处
以漫游 ,抱而长终。境永,世长却存“。知明不知道可这乎种骤想法得”。
知不可乎骤得 ,托 赋是写不“可客能轻人易”实的现的生,悲只之好因,
享 穷 念用 的了它 宝。们 藏最不 ,后会 我他竭和尽您为。可“这以客是共人大同”自享然用指的的出无。 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
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上的寄托,表现了一种旷达开
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
翻译与理解 客人高兴地笑了,于是洗了酒
杯,重新斟酒再喝。菜肴和果
客喜而笑,品都吃完了,空杯、空盘杂乱
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 , 与山间之 ,耳得之而为声 ,
能 各取有用主。,只“有苟江上非的吾清之风所,有和山,间虽的, 耳 一朵毫听而到莫它取就”成为。声如音此,,眼人睛看世到间它 就 的成荣为辱颜、色得;失取用、它忧们乐没便有不人制足止为,
《赤壁赋》PPT课件30张
![《赤壁赋》PPT课件30张](https://img.taocdn.com/s3/m/06a24532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d5.png)
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 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摈弃碌碌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 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有,从中得到乐趣。
5.讨论:有人认为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实际上 是阿Q精神的体现,让人有空虚的消极之感,你怎么认为?
【提示】观点一:苏轼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率真。他的屡遭贬 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的原因来看, 则毋宁说是一场性格悲剧。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坷多艰。青年时 代的苏轼,由于得到欧阳修的提携,春风得意,意气风发。但随 着王安石变法的推行,苏轼的厄运也就接踵而来,屡遭贬谪,越 贬越远。
【提示】举 属 诵 歌 纵 凌
③诗人的感觉如何: 【提示】“浩浩乎”“飘飘乎 ”与友人相聚、泛舟江 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内心舒畅飘逸、 超然物外、飘飘欲仙,心中十分喜悦。
2.①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如何变化? 由乐到悲
②它们之间转化的媒介是什么?
箫声
③作者是如何描绘箫声的?
【提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泣孤舟之嫠妇”,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以及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 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 象、真切。
伤时之情,甚为悲伤。明确客之
了文章的经典。
三悲:一由古今历史对比生悲;
二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三由理
想现实矛盾生悲。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 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 历史人物,是写景;再由“而今安 在哉”的问句,揭示人生短促之 “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二人, 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 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 是抒情。
课堂归纳
赤壁赋
月夜泛舟 饮酒赋诗
凭吊古人 由乐转悲
苏子答客 感悟人生
《赤壁赋》ppt课件17张
![《赤壁赋》ppt课件17张](https://img.taocdn.com/s3/m/4c8b9d5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b.png)
美人:比喻自己所思慕的人。 香草美人——最早出自于屈原《离骚》 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
① 箫声幽咽悲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 政治失意悲苦: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思考:文章第三节客为何而悲?
(一)叹英雄固难在: 感伤人生的无常。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 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二)对比自然的永恒哀伤生命的短暂渺小。
蜉蝣(天地) 粟(沧海) 哀(吾生) 羡(长江)
(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不可乎骤得
思考:第三段是怎样将写景、情、理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 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
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 议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 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 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 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 之所共适。”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 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 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 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 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① 箫声幽咽悲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 政治失意悲苦: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思考:文章第三节客为何而悲?
(一)叹英雄固难在: 感伤人生的无常。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 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二)对比自然的永恒哀伤生命的短暂渺小。
蜉蝣(天地) 粟(沧海) 哀(吾生) 羡(长江)
(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不可乎骤得
思考:第三段是怎样将写景、情、理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 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
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 议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 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 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 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 之所共适。”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 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 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 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 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赤壁赋》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译)课件(77张PPT)
![《赤壁赋》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译)课件(7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cecd94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e3.png)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 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 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 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 第2自然段主要内容:
写由乐甚到希望为国分忧、建功立 业而不得之忧伤。主客由乐而悲。
容色改变的样子 端坐 连词,表承接关系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
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
当
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
遮蔽
(lú)千里,旌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 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酾 (shī)酒:斟酒。槊:长矛
(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当他攻破荆州,夺得江陵,顺流东下的时候战舰千 里相接,旌旗遮天蔽日,面对大江酌酒豪饮,横握 长矛吟诗时,那本是一代了不起的英雄啊!可是如 今在什么地方呢?
管乐器的一种 同声相应。唱和 呜呜咽咽 •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
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使动用法,使……起舞。
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
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细丝。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深谷中 使动用法, 的蛟龙 使……哭泣。
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
向西可望见夏口 向东可望见武昌
环绕
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
草木茂盛苍翠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苏子忧伤得变了脸色,他整好了衣襟, 严肃地端坐着,问那个客人道:“为 什么吹得这样悲凉呢?”客人回答道: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就 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可望到夏口, 向东可望到武昌,山和水相互缭绕, 树木茂密,一片苍翠,这不就是曹孟 德被周瑜击溃的地方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景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美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情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乐
游赤壁(事) 赏美景 (景) 生乐情(情)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桂棹兮兰桨,击空 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 于是:在这时 • 扣:敲 • 溯:逆流而上 • 渺渺:悠远的样子 • 【特殊句式】
客人吊古伤今,感到人生短促,变 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 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 又何羡乎!
• 斯:代词,指江水
• 往:逝去
• 盈虚:指月亮的圆缺
• 卒:最终
• 曾不能:固定词组,连……都不够。曾,连……都。
【特殊句式】
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介宾短语)后置句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 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少焉:一会儿
• 徘徊:(古)停留;(今)来回走动
• 白露:白茫茫的水气
• 纵:任凭
凌:越过
• 所如:所到达的地方。如,到、往。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 听任天命,随遇而安
达穷 则则 兼独 济善 天其 下身
艺术特点
1、景、情、理融于一体
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 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抒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 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议论: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者 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 变,物与我皆无尽。
苏轼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首先是游 记,而尤以前后《赤壁赋》最为脍炙人口。《前赤壁 赋》体现了早期汉赋中常用的主客对话的方式,以眼 前的景物对比,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合乎赋的 讽喻之旨,也表现了作者的个性特色。
武元直(金) 赤壁图
此处指湖北黄州的赤鼻矶,欲称赤壁。作为 三国古战场的赤壁到底在哪里,说法不一。
2、散体文赋
苏轼的散体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 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与手 法;骈词俪句,整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 错落有致。
文学常识
赋:是汉朝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 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 诗歌和散文特点。后来或向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 “律赋”,或进一步散文化,称为“文赋”、“散赋”。 “文赋”也是散韵结合,但散文意味颇重,特别是到了宋 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前赤壁赋》就是一 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
黄州生活
苏轼被贬黄州后,他的生活状况如何呢?这从他 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可知: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 与樵渔杂处,往往为罪人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 几免矣。”
浪迹山水间,与樵渔相处,为亲友所弃,这就是 苏轼当时所处的境况。围绕着他的是潮涌的寂寞和 孤独。
东坡其人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 四川眉州)人,是著 名的文学家,唐宋散 文八大家之一。
东坡其人
苏轼的一生是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度过的。他 主张政治改革,但不赞成贸然激进;反对王安石新 法,但并不固执保守。这种态度使他同时受到新旧 两党排挤。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 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9、旌旗(jīng )
18、枕藉( jiè)
二、疏通文意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 之章。
•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为“望日”, 十六日为“既望”。既:过了。
• 属:通“嘱”,劝酒 。
• 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诗经·陈风·月出》
• 茫然:(古)辽阔的样子;(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 冯:通“凭”依托,靠。
【特殊句式】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朗读第一段,思考:
1.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描写月下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 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2.那么,作者月下泛舟游赤壁,描绘了怎 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 心情?
11、横槊(shuò)
3、余音袅袅( niǎo ) 12、渔樵(qiáo)
4、幽壑( hè)
13、扁舟(piān)
5、嫠妇( lí )
14、匏樽(páo )
6、愀然(qiǎo)
15、蜉蝣(fúyóu )
7、山川相缪( liáo ) 16、无尽藏(zàng )
8、舳舻千里( zhúlú) 17、狼籍( jí)
• 歌曰: •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 光。渺渺兮予 怀,望美人兮 天一方。”
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 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其实代表了对 于一种理想的追求。
对于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理想的实现总是跟仕途息 息相关,而仕途的顺利坦荡与否又与君王有很大的关系。钱穆 在《国史大纲》中说在宋朝的时代,有一种“自觉精神”: “那辈读书人渐渐在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 起来担负天下的重任。”也即是范仲淹所说的“先下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已任的知识分子精神。可苏 轼面临的现状却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仕途受阻。
• 狼籍:凌乱的样子 • 枕藉:相互靠着 • 既:已经 【特殊句式】
相与枕藉乎舟中
状语后置句
整体把握 1、把握本文的情感变化线索,了解每层大意。
• 一、写夜游之乐(1段) • 二、写乐极生悲(2、3段) • 三、写因悲生悟(4、5段)
2、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 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黄州赤壁
具陆游《入蜀记》记载:“赤壁矶,亦茅冈耳, 略无草木。”南宋诗人范大成《吴船录》也写到: “庚寅,发三江口;辰时,过赤壁,泊黄州临皋 亭下。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 及蒙茸巉岩之境。东坡辞赋微夸焉。”
由这两段文字可知,真实的黄州赤壁实在不过 是一土冈而已。那么,苏轼为什么在前后《赤壁 赋》和《赤壁怀古》中将赤壁描写得那样的气势 恢弘、波澜壮阔呢?
【特殊句式】
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句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 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 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 与子之所共食。”
• 是:这
• 食:享用
• 之:(1)助词,的;
•
(2)代词;
•
(3)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 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 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
• 和:伴奏
•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 缕:细丝
• 舞:使……起舞
• 泣:使……哭泣
【特殊句式】
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句
朗读第二段,思考:
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 4.思考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箫声,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 从三个角度来描写: 一是直接描述箫声的凄凉哀怨; 二是描述箫声余音悠远绵长;
三是描述箫声的感人力量。
作者在描写箫声时用了比喻修辞,以 细长的丝线来比喻箫声的余音悠长。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 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黄州生活
可如此境况下的苏轼,其心志、品格又是如何呢?他在给李常的 信中写到:
“吾侪虽老与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生死 间。……虽怀坎壤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 丧,付与造物。”
由此可见,被贬黄州的苏轼,虽坎坷不遇,潦倒孤独;但其“尊 主泽民”之心仍在,穷且益坚、肝胆忠义之浩然正气仍存。因此,黄 州是苏轼一生遭贬的起点,也是他一生创作的高峰。谪居四年,他一 方面从事经学研究,撰写了《易传》《论语说》二书,另一方面,他 又从事诗文的创作,仅词就有80多首,他还写作了散文小品《记承天 寺夜游》,散文前后《赤壁赋》,词中极品《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要说心灵的丰富复杂,在宋代诗人中,他大 概可以算是首屈一指,儒、释、道三家思想的 影响,使他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想性格。
东坡其人
苏轼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是中国文化史 上罕见的全才,诗、词、文、赋、书、画、美学、哲 学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第一流的水平。因而他的散文往 往兼有诗情画意,既蕴含美学兴味,又具有哲理深度。 记叙、抒情、议论总是融为一体,很难截然分开。
寄蜉蝣于天地 托遗响于悲风
状语后置句
思考:客人吹箫,“其声呜呜然”,
他是因何而悲?可以分为几个方面来理解?
• 将“英雄”与“自身”做对比(开头——“举 匏樽以相属”)
• 以“宇宙”和“人生”做比较(“寄蜉蝣与天 地……羡长江之无穷”)
• 述“理想”和“现实”之矛盾(“挟飞仙以遨 游……托遗响于悲风”)
可分两层:
①写作者的歌声 ②写客人的萧声
本段营造了一种
主客之间箫歌互答, 悲喜交集的意境。
2、本段写作者的歌声时,同样流露着作者的“喜”, 那么这个“喜”在本段是怎么表现的?与上段的“喜” 有何不同?
景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美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情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乐
游赤壁(事) 赏美景 (景) 生乐情(情)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桂棹兮兰桨,击空 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 于是:在这时 • 扣:敲 • 溯:逆流而上 • 渺渺:悠远的样子 • 【特殊句式】
客人吊古伤今,感到人生短促,变 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 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 又何羡乎!
• 斯:代词,指江水
• 往:逝去
• 盈虚:指月亮的圆缺
• 卒:最终
• 曾不能:固定词组,连……都不够。曾,连……都。
【特殊句式】
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介宾短语)后置句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 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少焉:一会儿
• 徘徊:(古)停留;(今)来回走动
• 白露:白茫茫的水气
• 纵:任凭
凌:越过
• 所如:所到达的地方。如,到、往。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 听任天命,随遇而安
达穷 则则 兼独 济善 天其 下身
艺术特点
1、景、情、理融于一体
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 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抒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 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议论: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者 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 变,物与我皆无尽。
苏轼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首先是游 记,而尤以前后《赤壁赋》最为脍炙人口。《前赤壁 赋》体现了早期汉赋中常用的主客对话的方式,以眼 前的景物对比,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合乎赋的 讽喻之旨,也表现了作者的个性特色。
武元直(金) 赤壁图
此处指湖北黄州的赤鼻矶,欲称赤壁。作为 三国古战场的赤壁到底在哪里,说法不一。
2、散体文赋
苏轼的散体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 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与手 法;骈词俪句,整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 错落有致。
文学常识
赋:是汉朝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 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 诗歌和散文特点。后来或向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 “律赋”,或进一步散文化,称为“文赋”、“散赋”。 “文赋”也是散韵结合,但散文意味颇重,特别是到了宋 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前赤壁赋》就是一 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
黄州生活
苏轼被贬黄州后,他的生活状况如何呢?这从他 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可知: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 与樵渔杂处,往往为罪人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 几免矣。”
浪迹山水间,与樵渔相处,为亲友所弃,这就是 苏轼当时所处的境况。围绕着他的是潮涌的寂寞和 孤独。
东坡其人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 四川眉州)人,是著 名的文学家,唐宋散 文八大家之一。
东坡其人
苏轼的一生是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度过的。他 主张政治改革,但不赞成贸然激进;反对王安石新 法,但并不固执保守。这种态度使他同时受到新旧 两党排挤。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 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9、旌旗(jīng )
18、枕藉( jiè)
二、疏通文意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 之章。
•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为“望日”, 十六日为“既望”。既:过了。
• 属:通“嘱”,劝酒 。
• 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诗经·陈风·月出》
• 茫然:(古)辽阔的样子;(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 冯:通“凭”依托,靠。
【特殊句式】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朗读第一段,思考:
1.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描写月下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 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2.那么,作者月下泛舟游赤壁,描绘了怎 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 心情?
11、横槊(shuò)
3、余音袅袅( niǎo ) 12、渔樵(qiáo)
4、幽壑( hè)
13、扁舟(piān)
5、嫠妇( lí )
14、匏樽(páo )
6、愀然(qiǎo)
15、蜉蝣(fúyóu )
7、山川相缪( liáo ) 16、无尽藏(zàng )
8、舳舻千里( zhúlú) 17、狼籍( jí)
• 歌曰: •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 光。渺渺兮予 怀,望美人兮 天一方。”
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 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其实代表了对 于一种理想的追求。
对于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理想的实现总是跟仕途息 息相关,而仕途的顺利坦荡与否又与君王有很大的关系。钱穆 在《国史大纲》中说在宋朝的时代,有一种“自觉精神”: “那辈读书人渐渐在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 起来担负天下的重任。”也即是范仲淹所说的“先下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已任的知识分子精神。可苏 轼面临的现状却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仕途受阻。
• 狼籍:凌乱的样子 • 枕藉:相互靠着 • 既:已经 【特殊句式】
相与枕藉乎舟中
状语后置句
整体把握 1、把握本文的情感变化线索,了解每层大意。
• 一、写夜游之乐(1段) • 二、写乐极生悲(2、3段) • 三、写因悲生悟(4、5段)
2、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 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黄州赤壁
具陆游《入蜀记》记载:“赤壁矶,亦茅冈耳, 略无草木。”南宋诗人范大成《吴船录》也写到: “庚寅,发三江口;辰时,过赤壁,泊黄州临皋 亭下。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 及蒙茸巉岩之境。东坡辞赋微夸焉。”
由这两段文字可知,真实的黄州赤壁实在不过 是一土冈而已。那么,苏轼为什么在前后《赤壁 赋》和《赤壁怀古》中将赤壁描写得那样的气势 恢弘、波澜壮阔呢?
【特殊句式】
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句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 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 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 与子之所共食。”
• 是:这
• 食:享用
• 之:(1)助词,的;
•
(2)代词;
•
(3)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 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 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
• 和:伴奏
•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 缕:细丝
• 舞:使……起舞
• 泣:使……哭泣
【特殊句式】
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句
朗读第二段,思考:
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 4.思考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箫声,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 从三个角度来描写: 一是直接描述箫声的凄凉哀怨; 二是描述箫声余音悠远绵长;
三是描述箫声的感人力量。
作者在描写箫声时用了比喻修辞,以 细长的丝线来比喻箫声的余音悠长。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 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黄州生活
可如此境况下的苏轼,其心志、品格又是如何呢?他在给李常的 信中写到:
“吾侪虽老与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生死 间。……虽怀坎壤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 丧,付与造物。”
由此可见,被贬黄州的苏轼,虽坎坷不遇,潦倒孤独;但其“尊 主泽民”之心仍在,穷且益坚、肝胆忠义之浩然正气仍存。因此,黄 州是苏轼一生遭贬的起点,也是他一生创作的高峰。谪居四年,他一 方面从事经学研究,撰写了《易传》《论语说》二书,另一方面,他 又从事诗文的创作,仅词就有80多首,他还写作了散文小品《记承天 寺夜游》,散文前后《赤壁赋》,词中极品《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要说心灵的丰富复杂,在宋代诗人中,他大 概可以算是首屈一指,儒、释、道三家思想的 影响,使他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想性格。
东坡其人
苏轼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是中国文化史 上罕见的全才,诗、词、文、赋、书、画、美学、哲 学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第一流的水平。因而他的散文往 往兼有诗情画意,既蕴含美学兴味,又具有哲理深度。 记叙、抒情、议论总是融为一体,很难截然分开。
寄蜉蝣于天地 托遗响于悲风
状语后置句
思考:客人吹箫,“其声呜呜然”,
他是因何而悲?可以分为几个方面来理解?
• 将“英雄”与“自身”做对比(开头——“举 匏樽以相属”)
• 以“宇宙”和“人生”做比较(“寄蜉蝣与天 地……羡长江之无穷”)
• 述“理想”和“现实”之矛盾(“挟飞仙以遨 游……托遗响于悲风”)
可分两层:
①写作者的歌声 ②写客人的萧声
本段营造了一种
主客之间箫歌互答, 悲喜交集的意境。
2、本段写作者的歌声时,同样流露着作者的“喜”, 那么这个“喜”在本段是怎么表现的?与上段的“喜” 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