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清热剂

合集下载

方剂学---清热剂.

方剂学---清热剂.
中形 焦之 有积 有滞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解:
君 连翘

黄芩
火 臣 山栀

大黄
便
芒硝
清 佐 薄荷

竹叶
泄 使 甘草

白蜜
重用以清热解毒 清心胸郁热 通泻三焦之火,引火下行。 泻火通便以荡涤胸膈之热邪 导热下行,“以下代清”。 外疏内清,清疏肺胃心胸之热 , 兼有“火郁发之”之义 缓硝、黄之峻泻并能存胃津、 润燥结,调和诸药
暑热 余热
或虚烦不寐
未清 气逆欲呕
气津 口干喜饮
两伤 脉虚数

舌红苔少
热病之后,余热留恋未清。 热淫于内,热扰心神 。
余热内扰,胃气上逆。 热伤阴津。 余热未清,气津两伤。
.
气热 津病 两之 伤后
余 热 未 清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方解:
清 热 生 津 益 气 和

石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君
竹叶—清热除烦
直入血分而凉血。
热 臣 生地—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

阴生津,既可复失之阴血,又可助君药

解血分之热,且能止血。

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且助生地凉血和
血佐
营泄热。
散 使 丹皮—苦辛微寒,入心肝肾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二药伍用则能凉血以助犀角、生地清热解毒凉血之功,
又能散瘀防止血止而留瘀,更能防止热与血结成瘀。
佐 生地、当归—养血益阴,以防肝火 及利水以防苦燥伤阴
柴胡—疏畅肝胆,并能引诸药入肝胆经 使 甘草—调和诸药,和脾胃以防苦寒伤中
.
左金丸《丹溪心法》
肝 胁肋疼痛—火郁肝经,经气不利 火 嘈杂吞酸呕吐—肝火犯胃,胃失和降 犯 口苦—肝病及胆,胆气上犯 胃 舌红苔黄脉舷数—肝经郁火之体征 证

清热剂的分类和代表方

清热剂的分类和代表方

清热剂的分类和代表方一、清热剂的分类
1、苦清热剂:比如大黄、黄连、苍术等;
2、辛温清热剂:比如荆芥、丹参、石膏等;
3、酸清热剂:比如陈皮、柴胡、黄芩等;
4、甘清热剂:比如麦冬、何首乌、夏枯草等;
5、淡淡清热剂:比如枳实、茯苓、竹叶等;
6、宣理清热剂:比如乌梅、白芷、木香等;
7、温热清热剂:比如藿香、葛根、桔梗等。

二、代表方剂
1、苦清热剂:大黄白芍汤;
2、辛温清热剂:芍药当归汤;
3、酸清热剂:陈皮枳汤;
4、甘清热剂:麦冬石斛汤;
5、淡淡清热剂:枳实银花汤;
6、宣理清热剂:乌梅木香汤;
7、温热清热剂:藿香葛根茶。

清热剂的使用范围

清热剂的使用范围

清热剂的使用范围以清热剂的使用范围为标题,本文将介绍清热剂的定义、功效以及适用范围。

清热剂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类药物,具有清热解毒、降火凉血的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热病、感染等疾病。

清热剂是指能够清除体内热邪,降低体温,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药物。

其主要功效包括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解表散风等。

清热剂通常具有苦寒性质,能够清热降火、解毒散结,对于一些因外感热邪引起的病症具有良好的疗效。

清热剂适用范围广泛,一般适用于以下几类疾病:1. 外感热病:清热剂常用于治疗因感染引起的外感热病,如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清热剂能够通过清热解毒、解表散风的作用,帮助身体排除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减轻炎症反应,缩短疾病的病程。

2. 内热病:清热剂还适用于治疗内热病,如痢疾、疮疡等。

内热病多由于体内热邪蓄积所致,清热剂能够通过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帮助清除体内热邪,缓解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

3. 热性疾病:一些热性疾病,如痈疽、疮疖、牙龈肿痛等,也可以使用清热剂进行治疗。

清热剂能够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帮助清除体内的热邪,减轻疾病症状,促进伤口愈合。

4. 炎症性疾病:清热剂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炎症性疾病,如皮炎、湿疹等。

清热剂能够通过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瘙痒、红肿等症状,促进病情康复。

5. 病毒感染:一些病毒感染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水痘等,也可以使用清热剂进行治疗。

清热剂能够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帮助清除体内的病毒,减轻炎症反应,缩短疾病的病程。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清热剂,因此在使用清热剂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疾病类型和个体差异合理选择药物,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进行用药。

清热剂作为一类常用的中医药物,具有清热解毒、降火凉血的作用,适用于治疗热病、感染等疾病。

清热剂的使用范围广泛,包括外感热病、内热病、热性疾病、炎症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

然而,在使用清热剂时需要根据具体疾病类型和个体差异合理选择药物,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进行用药,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常用中成药分类介绍讲解

临床常用中成药分类介绍讲解
感冒类、咳嗽类、积滞类、厌食类、脾 虚泄泻类
2
一、内科用药
(一)解表剂 作用:发汗解表 适应证:表证: 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 全身不适为主要特征。 常见病: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 服用注意:服药后,宜以遍身微汗为度,切忌大汗,并注意避 风邪,以免再次感冒。 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食油腻鱼虾海鲜类食物。 不宜自己选择用药的人群 1、体质虚弱、易反复感冒者;2、感冒病情重者; 3、感冒病程中出现并发症者;4、慢性疾病患者感冒; 5、儿童、老年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感冒
4、服药期间还应注意饮食调养,不宜过多食用生冷、油腻
等不易消化之食品
11
常用泻下剂
分 名称 类
功用
适应症
*复方芦荟 调肝益肾,清热 习惯性便秘
胶囊
润肠,宁心安神
当归龙荟丸 泻火通便
肝胆火旺便秘

*新清宁
(熟大黄)

剂 *清宁丸
清热解毒,泻火 实热内蕴便秘 通便
清热泻火,消肿 火毒内蕴所致
通便
咽喉肿痛、口
14
分类 适应症
表现
代表药物
清热泻 肺胃里热炽 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牛黄解毒丸、
火类 盛证
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黄连上清丸、
牛黄上清丸
清热解 火毒热盛证 局部红肿热痛、疮疡 双黄连合剂、
毒类
疔毒、便秘
银黄颗粒、板
蓝根颗粒
清热祛 湿热 湿类
湿热淋痛、湿热黄疸、茵栀黄口服液、
痢疾泄泻
复方黄连素片
15
分类 名称
适应证:便秘
临床表现:排便困难,秘结不通,排便艰涩不畅
注意事项:

方剂学——清热剂(四)

方剂学——清热剂(四)

方剂学——清热剂(四)1.泻白散与清骨散的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A 桑白皮B 地骨皮C 牡丹皮D 五加皮E 茯苓皮2.下列方剂中,具有清胃热、滋肾阴功效的是A 玉女煎B 清胃散C 苇茎汤D 泻白散E 龙胆泻肝汤3.泻肺中伏火,清肺热的方剂是A 玉女煎B 清胃散C 苇茎汤D 泻白散E 龙胆泻肝汤4.芍药汤中用大黄体现的治法是A 上病下取法B 通因通用法C 扶正祛邪法D 塞因塞用法E 逆流挽舟法5.芍药汤与白头翁汤的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A 黄芩B 黄连C 黄柏D 大黄E 秦皮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泻白散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炙甘草,粳米;清骨散组成: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2、【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玉女煎(《景岳全书》)功用:清胃热,滋肾阴。

3、【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功用: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4、【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方中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通因通用”之法。

5、【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芍药汤组成: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芩,官桂;白头翁汤组成: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细目五清脏腑热剂(续)左金丸(《丹溪心法》)组成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

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配伍意义本方证是由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所致。

火热当清,气逆当降,治宜清泻肝火为主,兼以降逆止呕。

方中重用黄连为君,清泻肝火,使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黄连亦善清泻胃热,胃火降则其气自和,一药而两清肝胃,标本兼顾。

然气郁化火之证,纯用大苦大寒既恐郁结不开,又虑折伤中阳,故又少佐辛热之吴茱莫。

一者疏肝解郁,以使肝气条达,郁结得开;一者反佐以制黄连之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一者取其下气之用,以和胃降逆;一者可引领黄连入肝经。

五版方剂学方歌

五版方剂学方歌

1、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汤《伤寒论》:麻子炒杏仁。

(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汤:桂枝汤《伤寒论》:大嫂炒姜汁。

(大枣,芍药,炙甘草,桂枝)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羌活,川芎)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苓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加味香苏散加味香苏陈皮草,荆防艽蔓川芎姜,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

(麻黄,五味子,干姜,芍药,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内饮证辛凉解表剂辛凉解表银翘散: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竹叶,淡豆豉,荆芥穗,牛蒡子,薄荷,银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桑菊饮: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

(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干嘛姓石。

(炙甘草,麻黄,杏仁,石膏)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止法良。

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咳喘证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竹叶柳蒡汤:竹叶柳蒡葛根知,蝉衣荆芥薄荷施,石膏粳米参甘麦,风疹急投莫延迟。

4.清热剂邓中甲版

4.清热剂邓中甲版

充 斥 上 下 内 外
配伍意义:
黄连―清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 泻 火 黄芩―清上焦之火 解 黄柏―泻下焦之火 毒 栀子―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 君


《外台秘要》引崔氏方:“前军督护刘车者, 得时疾三日已汗解,因饮酒复剧,苦烦干 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余思作此黄 连解毒汤。”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左金丸《丹溪心法》
方歌:左金连萸六比一,胁痛吞酸悉能除;
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泻痢痛在脐。
病证解析: 肝 胁胁疼痛―肝经火旺,经气不利 火 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胃失和降 犯 胃 舌红苔黄,脉弦数―-肝火炽盛 证 肝 火 犯 胃 胃 失 和 降
配伍意义:
清 降 黄 连―-清泻肝火,善清胃火 泻 逆 吴茱萸―-疏肝解郁 肝止 反佐以制黄连之寒 火呕
配伍特点:
清透、滋养、护中
【附方】 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加人参; 功效: 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 白虎加桂枝汤:白虎汤加桂枝; 功效: 清热,通络,和营卫。 主治:温疟。 白虎加苍术汤:白虎汤加苍术; 功效: 清热祛湿; 主治: 湿温病。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方歌: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 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 病证解析:
《医方集解》“此足厥阴少阳药也”。 《医宗金鉴· 删补名医方论》:“胁痛口苦,耳聋 耳肿,乃胆经之为病也。筋痿阴湿,热痒阴肿, 白浊溲血,乃肝经之为病也。故用龙胆草泻肝胆 之火,以柴胡为肝使,以甘草缓肝急,佐以芩、 栀、通、泽、车前辈大利前阴,使诸湿热有所从 出也。然皆泻肝之品,若使病尽去,恐肝亦伤矣, 故又加当归、生地补血以养肝。盖肝为藏血之脏, 补血即所以补肝也。而妙在泻肝之剂,反作补肝 之药,寓有战胜抚绥之义矣。”

4-清热剂详解

4-清热剂详解

【方解】
君 黄连-苦寒,直清胃府之火
泻火而无凉遏之弊 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升麻-辛甘微寒 清热解毒
(使)
轻清升散透发,宣达郁遏之伏火
臣 生地-甘凉,凉血滋阴
丹皮-凉血清热散瘀
佐 当归-养血和血,以助消肿止痛 配生地,祛邪而不伤正
第四节 清脏腑热
葛根黄芩黄连汤1
(《伤寒论》)
【治证简析】
伤寒表证未解 误用攻下 损伤中气 表热内陷阳明
第四节 清脏腑热
清胃散1
(《脾胃论》)
【治证简析】
足阳明胃经循面颊,分布于耳前、前额等处,并绕口唇,入上齿龈 手阳明大肠经上项贯颊入下齿
过食煎炒炙煿 过食冷物抑遏阳气 过服补胃热药
清胃凉血
胃火上攻-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 唇舌颊腮肿痛
胃热多兼大肠热-上下齿皆痛,大便干燥 热伤津液-口干舌燥 火邪上炎,灼伤血络-牙宣出血 热蒸肉腐-牙龈红肿溃烂,口气热臭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方解】
君 犀角-咸寒,清解营分热毒
生地黄-凉血滋阴 臣 麦冬-清热养阴,益胃生津
玄参-滋阴降火
银花 清热解毒,轻清透泄
连翘 佐
使营分热邪有外达之机
竹叶 促其透出气分而解
黄连-苦寒,清心解毒
咸寒甘寒并用 清热滋阴
祛邪扶正兼顾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丹参-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防热与血结
泻下 中焦之实 由下而去
【重点提示】
1. 配伍特点
清上与泻下并行 泻下是为了清泄胸膈郁热而设 “以泻代清”
2. 使用注意
第三节 清热解毒
仙方活命饮1
(《校注妇人良方》)
【治证简析】
热毒壅聚
气滞血瘀,聚而成形-局部红肿热痛 邪正交争-身热凛寒 正邪俱盛,相搏于经-脉数而有力

清热剂的使用范围

清热剂的使用范围

清热剂的使用范围以清热剂的使用范围为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清热剂的定义与作用、清热剂的使用范围、清热剂的注意事项以及清热剂的常见类型。

一、清热剂的定义与作用清热剂是一类中药制剂,主要用于清热解毒、降火、凉血等功效。

它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清除体内的热毒,达到平衡体温、舒缓炎症、改善病情的效果。

清热剂可以通过口服、外用或注射等方式使用,具体使用方法需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

1. 清热解毒:清热剂可以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如感冒、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缓解炎症,减轻相关症状。

2. 降火退烧:清热剂在医学上常用于降低体温、退烧。

对于热性疾病、高热等症状,清热剂可以起到很好的降温效果。

但需要注意,如果热度过高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3. 凉血止血:清热剂在中医中也有凉血止血的功效。

在一些热毒引起的出血疾病中,如痔疮出血、月经过多等,清热剂可以起到凉血止血的作用。

4. 肠胃炎、口腔溃疡:清热剂也常用于治疗肠胃炎、口腔溃疡等疾病。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炎症,舒缓肠胃不适和口腔疼痛。

5. 高热惊厥:对于儿童高热惊厥的治疗,清热剂也常常被使用。

它可以降低体温、平复神经系统的兴奋,减少惊厥的发作。

三、清热剂的注意事项1. 用药剂量:使用清热剂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适量的药物。

过量使用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2. 个体差异:不同人的体质不同,对清热剂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在使用清热剂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剂量。

3. 药物过敏:对清热剂成分过敏的人群应避免使用。

在使用前,应了解清热剂的成分,并告知医生是否对其中某些成分过敏。

4. 孕妇及儿童:孕妇及儿童在使用清热剂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四、清热剂的常见类型1. 中药清热剂:中药清热剂是以中草药为主要成分制成的制剂,如板蓝根颗粒、连翘败毒片等。

它们通常具有清热解毒、降火退烧等功效。

2. 西药清热剂:西药清热剂是以化学合成药物为主要成分制成的制剂,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中药学笔记 4 清热药

中药学笔记  4  清热药

第二章:清热药1.含义:清解里热为主,治里热证的药物。

2、四性:多寒凉 3. 五味:苦、甘、咸。

4.主:多沉降 5.治则:热者寒之,疗热以寒药。

6.功效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

7.主治:气分实热证、湿热证、血分实热证、热毒证、虚热证(阴虚内热在)、脏腑热证。

8:使用注意:脾胃气虚、虚寒、食少便溏者、阴虚内热慎用;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者忌用;中病即止。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主治:1.温热病气分热实证(温病热入气分证)。

2.脏腑热证(肺、胃、心、肝)一.善清肺胃之热: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鸭跖草。

石膏1.性味归经:大寒、甘、辛。

肺、胃经2.性能特点:重在清解,清热泻火要药,治疗气分实热证(阴阳经热)及肺胃火热诸证要药.3.功效应用:(1)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实热诸证①气分实热证:(邪在气分、高热、烦渴、脉洪大)——白虎(四大)证——知母相须为用——白虎汤。

②肺热咳嗽(肺热证)——麻杏石甘汤③胃火、牙、头痛(胃热证)。

胃火上亢——清胃散; 胃热阴虚——玉女煎;火热上炎头痛——石膏散。

④内热消渴(2)煅:敛疮、收湿、止血、生肌①疮疡不敛——升药配伍——九一丹②湿热侵淫湿疹、水火烫伤(3)止血:外伤出血(外用)4.注意:脾胃虚寒、阴虚内热忌用。

知母1.性味归经:寒、甘、苦。

肺、胃、肾经2.性能特点:重在清润,为虚实两清之品;既清肺胃泻火又善除骨蒸而退虚热;火热内盛津已伤者尤宜。

3.功效应用:(1)清热泻火——实热诸证①气分实热证:(邪在气分、高热、烦渴、脉洪大)——白虎(四大)证——知母相须为用——白虎汤。

②肺热咳嗽(肺热证)——二母宁嗽丸③阴虚燥咳(肺阴虚证)——二冬二母汤(2)生津润燥——(脏腑)阴虚津亏诸证(尤善滋肺、胃、肾阴)①阴虚消渴(消渴病)——玉液汤②骨蒸潮热(阴虚内热证、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③肠燥便秘——配地黄、玄参等4.注意:滑肠之弊,脾虚便溏慎用。

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等)、清血分热(清营汤等)

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等)、清血分热(清营汤等)

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等)、清血分热(清营汤等)清热剂清热剂是以清热药为主,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虚热等作用的方剂。

分类:1. 清气分热剂(清热泻火药+益气养阴药)2. 清血分热剂(清热凉血药+透热或凉血散瘀药)3. 气血两清剂(清热泻火药+凉血药、清热解毒药)4. 清热解毒剂(清热解毒药+寒性泻下药或辛凉疏散药)5. 清脏腑热剂(相应脏腑清热药+养阴药、益气药)6. 清虚热剂(清透伏热药+滋阴清热药)清气分热剂白虎汤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功用: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身大热),烦渴引饮(口大渴),汗出恶热(汗大出),脉洪大有力(脉洪大)。

特点:辛甘大寒(石膏)配苦寒滋润(知母),清热而不伤阴,寒凉之中少佐甘温,使寒不伤中,且益胃生津。

鉴别:白虎加人参汤用于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白虎加桂枝汤是清中有透,兼通经络,用于治疗温疟或风湿热痹;白虎加苍术汤是清热与燥湿并用之方,治疗湿温之热重于湿者,症见白虎汤证,兼胸痞身重、苔黄腻而干,亦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

竹叶石膏汤组成:人参、竹叶、石膏、麦冬、半夏、甘草、粳米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主治: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症见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舌红少津,脉虚数。

特点:清补并行,兼以和胃,清而不寒,补而不滞鉴别:白虎汤主治气分实热之证,重在清热。

竹叶石膏汤清补并行,为清补兼施之剂。

清热凉血剂清营汤组成:水牛角、生地、金银花、连翘、玄参、黄连、竹叶、丹参、麦冬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主治:热入营分证,症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

特点:清营解毒+养阴生津+透热转气,双花、连翘为透热转气之用。

犀角地黄汤组成:水牛角、生地、芍药、丹皮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热入血分证,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辨证要点。

特点:犀角地黄汤与清营汤皆治热入血分之证,清营汤寓'透热转气'之意,用于邪初入营尚未动血之证;犀角地黄汤寓有'凉血散血'用于治疗热入血分,而见耗血、动血之证。

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

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 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清营汤方义
本证多由邪热内传营分,耗伤营阴所致。治疗以清营解毒,透 热养阴为主。邪热传营,伏于阴分,入夜阳气内归营阴,与热相 结,故身热夜甚;营气通于心,热扰心神,故神烦少寐,时有谵 语;邪热深入营分,则蒸腾营阴,使血中津液上潮于口,故本应 口渴但不渴;若邪热出入营分,气分热邪未尽,灼伤血络,血溢 脉外之征。
清营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和“透热养阴”,使入营之邪透 出气分而解。
清营汤运用
本方用于热入营分证,临床应用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 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清营汤加减化裁
若寸脉大,舌干较甚者,可去黄连,以免苦燥伤阴;若热陷心包而 窍闭神昏者,可与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合用以清心开窍;若营热动风 而见痉厥抽搐者,可配用紫雪,或酌加羚羊角、钩藤、地龙以熄风止 痉;若兼热痰,可加竹沥、天竺黄、川贝母之属,清热涤痰;营热多 系由气分传入,如气分热邪犹盛,可重用银花、连翘、黄连,或更加 石膏、知母,及大青叶、板蓝根、贯众之属,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清热剂适应证
广泛用治外感温病,热入气分,高热烦渴,脏腑诸热证;湿温 暑温初起及湿蒸热蕴诸证;温邪入营,气血两燔证;热入营血, 斑疹吐衄;火毒疮疡,痈疽疖疔,肺痈肠痈,瘰疬流痰,痔漏, 癌肿,耳、鼻、喉、眼火毒为患;暑热烦渴,暑湿吐泻;温邪伤 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
清热剂使用注意事项
白虎汤组成用量用法
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石膏50g,知母18g,甘草6g,粳米9g。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汤功用主治
清热生津。 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中医方剂学第4章清热剂

中医方剂学第4章清热剂

配伍特点
清营汤
1、体现了透热转气 2、用丹参体现了凉而不瘀
清营汤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温病热邪传入营分证。以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 舌绛而干,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加减变化
清营汤
可按气分证与营分证的侧重点调整方中药量: 若气分热偏盛宜重用银花、连翘、黄连、竹叶,也可加
石膏、知母; 营分热盛,则重用水牛角、生地、玄参。 若加大青叶、板蓝根、贯众、蚤休、蒲公英等,可增强
本方解毒之功。 ●若神昏谵语较重:加安宫牛黄丸 ●若高热烦躁抽搐:加羚羊角、钩藤、地龙,或紫雪丹 ●若寸脉细数,舌干较甚者,可去黄连,以免苦燥伤阴。
现代运用
清营汤
现常用于治疗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败血症、肠伤寒或其他热性 病,具有高热烦躁,舌绛而干等营分 见证者。
清营汤
使用注意
原书指出“苔白滑者,不可与也”。使用本 方应注意舌诊,舌质绛而苔白滑,是夹湿之 象,误用本方,则助湿留邪,延长病情(因 方中生地、麦冬、玄参等是养阴滋腻之品)。 故必须舌绛而干方能使用本方。
第四章 清热剂
一、概念
药物:清热药物为主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治证:里热证。
—— “八法”中的“清
法”
二、立法依据:“热者寒之”、“温者清之”
三、清热剂的运用原则
一般用于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 盛尚未结实,若表邪未解,热已入里,应 表里双解。
四、分类及代表方 1.清气分热—气分热证(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2.清营凉血—营血热证(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3.清热解毒—火热毒盛证(黄连解毒汤、凉膈散、
清营汤
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方解
清营汤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
处方 鼻炎康水提干浸膏 当归干浸膏 猪胆汁 黄芩提取物 麻黄粉 薄荷油 扑尔敏
注:鼻炎康水提干浸膏 的处方:苍耳子、 广藿香、野菊、麻黄、鹅不食草
11 鼻炎康片
功能——清热解毒,宣肺通窍, 消肿止痛。
主治——用于急慢性鼻炎,过敏 性鼻炎等。
11 鼻炎康片 注意——用药期间不宜驾驶
车辆、管理机器及 高空作业等。
返回
5、桑菊感冒片
5、桑菊感冒片
处 方 桑叶 菊花 连翘 薄荷油 苦杏仁 桔梗 甘草 芦根
功效——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5、桑菊感冒片
主 治
风热感冒初起,头痛, 咳嗽,口干,咽痛。
5、桑菊感冒片
临床应用 感冒、流行性感冒 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炎 风疹、麻疹 流行性结膜炎 急性支气管炎初起者
第一章 解表剂
1. 感冒清热冲剂、 2. 小青龙颗粒、 3. 小儿至宝丸、 4. 银翘解毒片 5. 桑菊感冒片
6. 芎菊上清丸、、 7. 双黄连口服液 8. 小儿退热颗粒、 9. 抗病毒口服液 10.小儿七珍丹、 11. 鼻炎康片
返回、
1 感冒清热颗粒
处方主要组成 : 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 紫苏叶、葛根、桔梗、苦杏仁、 白芷、苦地丁、芦根
2 麻仁润肠丸
主治
肠胃积热,胸腹胀满,大便秘结。
(同类方:麻仁丸)
火麻仁、苦杏仁、大黄、枳实、厚 朴、白芍
2 麻仁润肠丸
临床应用
本方为治肠胃燥热引起的虚人 便秘、老人肠燥便秘、产妇便秘、 习惯性便秘、痔疮便秘等多种便 秘的常用有效成药。
2 麻仁润肠丸
注意
身体虚弱、大病初愈者慎用。 孕妇忌服。 睡前服用。
1、清宁丸
本方主要用于胃肠湿热,上焦火盛 以及湿热下注之便秘、咽痛、牙痛、 口疮、黄疸、痢疾等多种病证。

清热剂

清热剂
清热利湿,从下而去
佐 生地、当归
柴胡
滋阴养血以顾肝体
随症加减
腮腺炎并发睾丸炎:加川楝子、龙胆草
肿痛明显:加青黛、丹皮、赤芍, 并用青黛外敷 兼便秘:加大黄(热甚,无便秘亦可用)
注意事项:

本方药物多苦寒辛散,素体阴虚以及脾虚便溏 者慎用。
第四节 清脏腑热
适用病证: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
组方用药特点:
1、脏腑用药:
心经热盛:黄连、栀子、木通、莲心;
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方解:
竹 叶
生 石 膏
人 参
麦 冬
半 夏
粳 米
甘 草



佐使
配伍特点:


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扶正祛邪兼顾; 清而不寒,补而不滞。
“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医宗金鉴》
运用



辨证要点:身热多汗,气短神疲,烦渴喜饮, 气逆欲呕,舌红少津,脉虚数。 随证加减: 胃阴不足,胃火上炎,口舌糜烂,舌红而 干,加石斛、天花粉。 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加黄 连、知母、天花粉。 使用注意: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忌用。
凉膈散

配伍特点: 清上泻下并行,以泻代清。
黄芩与栀子:清胸膈、胸胁之热。
连翘薄荷竹叶—扬汤止沸;大黄芒硝—釜底抽薪 透散 荡热于下
运 用:

辨证要点:
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燥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随证加减: 上焦热毒壅盛,证见壮热、口渴、烦燥、咽喉红 肿,大便不干燥者,可去芒硝,加石膏、桔梗。


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口不渴者;
脉见浮细或沉;

中医(专长)-方剂学-清热剂

中医(专长)-方剂学-清热剂

第五单元清热剂(一)概述1.清热剂的适用范围清热剂适用于里热病证,凡实热疫毒邪气入侵气分、营血、脏腑,或五志过极,脏腑偏胜,生热化火而导致的里热病证,见身热、恶热、口渴喜冷饮、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里热证常见临床表现的,均为清热剂的适应范围。

2.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辨明证候:清热剂须在表证已解,里热炽盛,或里热虽盛但尚未结实的情况下方可运用。

(2)辨别病所:若邪热在气而治血,则必将引邪深入;若邪热在血而治气,则无济于事。

(3)辨别热证的真假:真寒假热,不可误用寒凉而犯虚虚之戒。

(4)辨别热证的虚实: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仍不退,若属阴虚发热者,当改用甘寒滋阴壮水之法,使阴复则其热自退。

(5)权衡轻重,量证投药:热盛而药量太轻,无异于杯水车薪;热微而用量太重,势必热去寒生。

(6)防止格拒:对于热邪炽盛,服清热剂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温热药,或采用凉药热服法,此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治热以寒,温而行之”的反佐法。

(二)清气分热剂白虎汤《伤寒论》【组成】石膏一斤,碎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乃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或温邪传入气分的热盛证。

治当清热生津。

重用石膏为君,既清阳明气分大热,又止渴除烦。

臣以知母,既助石膏清肺胃之热,又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并止渴除烦。

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又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弊,为佐药。

炙甘草兼以调和诸药,为使。

本方配伍特点主要有二:一是取辛甘寒之石膏与苦寒润之知母相配,君臣相须,使清热生津之力倍增。

二是寒凉的石膏、知母配伍和中护胃的甘草、粳米,以防寒凉伤胃,使祛邪而不伤正。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组成】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梗米半升【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处方的开具

处方的开具

处方的开具1、购进同一通用名称药品品种的限制: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

因特殊诊疗需要使用的其他剂型和剂量规格药品的情况除外。

2、使用药品名称的要求:(1)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新活性化合物的专利药品名称和复方制剂药品名称。

(2)院内制剂:省级行政部门审核、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名称。

(3)药品习惯名称:部公布。

3、处方有效期:(1)处方为开具当日有效。

(2)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3天。

4、处方一般用量:(1)一般处方不得超过7日用量。

(2)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

(3)处方用量延长规定:对于某些慢性病、老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必须注明理由。

(4)特殊管理药品处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的处方用量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5、不同情况及剂型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的用法和用量:(1)门(急)诊一般患者:麻醉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为一次常用量;控缓释制剂为不得超过7日量;其他剂型不得超过3日量。

第一类精神药品:同麻醉药品(哌醋甲酯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不得超过15日常用量)。

第二类精神药品:一般不超过7日常用量,延长需要注明理由。

(2)门(急)诊癌症疼痛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不超过3日常用量;控缓释制剂为不得超过15日常用量;其他剂型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

(3)住院患者: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逐日开具,为1日常用量。

(4)特别需要加强管制的麻醉药品:盐酸二氢埃托啡为一次常用量,二级以上医院内使用;盐酸哌替啶为一次常用量,医疗机构使用。

处方用药适宜性审核的内容:共7项。

(1)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品,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

(2)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

(3)剂量、用法的正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清热剂【目的要求】1.熟悉清热剂的概念、分类及注意事项。

2.掌握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普济消毒饮、清瘟败毒饮、凉膈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的组成、功用、主治、组方意义与配伍特点。

3.熟悉竹叶石膏汤、导赤散、左金丸、清胃散、泻黄散、玉女煎、当归六黄汤、秦艽鳖甲散的组成、功用、主治及组方意义。

4.了解黄连解毒汤、清骨散的组成、功用及主治的一般内容。

【概述】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六类。

使用清热剂时应注意:①辨清热证的虚实、病位及真假;②防止寒凉败胃或伤阳;③酌情配伍“反佐”药。

4.1清气分热白虎汤(《伤寒论》)[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有力(“四大”)[方解]石膏——清热泻火。

(君)知母——助石膏清热,滋阴生津。

(臣)粳米、甘草——益胃护津,防石膏、知母大寒伤中。

(佐)甘草——调和诸药。

(使)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组成]竹叶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米[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热、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

身热多汗,气逆欲呕,口干喜饮,舌红苔少,脉虚数。

[方解]竹叶、石膏——清热除烦。

(君)人参——益气;(臣)麦冬——养阴生津。

半夏——降逆止呕。

(佐)甘草、粳米——和中调药(佐使)[方剂比较]本方与白虎汤中均用石膏、甘草、粳米,具有清热生津之功,用于外感热病,邪在气分证候,症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舌红脉数者。

白虎汤中石膏与知母相伍,清热泻火力强,适宜于热在气分,正盛邪实,“四大”俱备者;竹叶石膏汤乃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竹叶、半夏而成,清热泻火之力逊之,又增益气滋阴、和胃止呕之功,正如《医宗金鉴》所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用于热势已衰,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胃气失和之证,症见身热不甚,舌红苔少,脉虚数者。

4.2清营凉血清营汤(《温病条辨》)[组成]犀角生地玄参麦冬银花连翘黄连竹叶丹参[功用]清营透热,养阴活血。

[主治]热初入营证。

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象细数。

[方解]犀角、生地——清营解毒养阴。

(君)玄参、麦冬——养阴清热。

(臣)银花、连翘、黄连、竹叶——清热解毒,透热转气;(佐)丹参——活血以消瘀热。

[配伍特点]在清营养阴药中,配伍轻清透达之品,体现了“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法。

[使用注意]舌绛而苔白滑者,不宜使用。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组成]犀角生地黄芍药丹皮[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①热伤血络。

吐血,衄血,便血,溲血等。

②蓄血留瘀。

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

③热扰心营。

昏狂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

[方解]犀角解毒生地清热凉血止血养阴芍药、丹皮化瘀[配伍特点]清热凉血药与活血化瘀药并用,体现了“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法。

[方剂比较]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中均用犀角、生地,具有清热凉血,养阴活血之功,用于温病热入营血之证。

清营汤中还有玄参、麦冬、银花、连翘、黄连、竹叶、丹参,重在清泄营热,透热转气,适用于热初入营,尚未动血,症见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等;犀角地黄汤中还有芍药、丹皮,专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适用于热入血分,热盛动血,症见出血,神昏谵语,斑疹紫黑,舌质深绛等。

4.3清热解毒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连翘黄芩栀子薄荷大黄芒硝甘草竹叶白蜜[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上中二焦火热证。

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方解]连翘——清热解毒。

黄芩——清心胸郁热。

栀子——泻三焦之火,引火下行。

薄荷、竹叶——外疏内清。

大黄、芒硝——导热下行。

甘草、白蜜——缓硝、黄峻泻之力,助硝、黄推导之功。

[配伍特点]①重用连翘为主。

②清泻并行,以泻代清。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组成]黄芩黄连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马勃板蓝根玄参桔梗甘草陈皮升麻柴胡[功用]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主治]大头瘟。

头面肿甚,恶寒发热,咽喉不利,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解]黄芩、黄连——清降头面热毒。

(君)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疏散头面风热。

(臣)马勃、板蓝根——助君药清热解毒;(佐)玄参——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桔梗、甘草——合马勃、玄参、板蓝根清利咽喉;陈皮——理气疏壅;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发越郁火。

甘草——兼以和中调药。

(使)[配伍特点]升降并用:芩、连得升、柴,可上行以清头面热毒;升、柴得芩、连,可不至于升发太过,二者相反相成。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

4.4气血两清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组成]石膏知母竹叶甘草黄连黄芩栀子连翘犀角生地赤芍丹皮玄参桔梗[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主治]气血两燔证。

壮热口渴,谵语狂躁,出血发斑,舌绛唇焦,脉象沉数。

[方解]石膏、知母、竹叶、甘草——清热保津。

黄连、黄芩、栀子、连翘——泻火解毒。

犀角、生地、赤芍、丹皮、玄参——凉血散瘀。

桔梗─—载药上行。

[备注]①本方由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加减而成;②方中石膏、生地、犀角、黄连,视病情轻重斟酌选用大、中、小剂量;③本方重用石膏,故以白虎汤大清阳明经热为主。

4.5清脏腑热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生地木通竹叶甘草梢[功用]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主治]心经热盛,或心热下移小肠。

心胸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方解]生地——清心凉血滋阴。

木通——清心利水。

竹叶——清心除烦。

生甘草梢——清热解毒,直达茎中止淋痛。

[配伍特点]清心与养阴两顾,利水并导热下行。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当归柴胡甘草[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①肝胆实火上扰证。

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

②肝经湿热下注证。

阴肿、阴痒,筋痿阴汗,淋浊带下。

[方解]龙胆草——泻肝火,除湿热。

(君)黄芩、栀子——助君药泻火。

(臣)泽泻、木通、车前子——助君药清热利湿;(佐)生地、当归——滋阴养血;柴胡——疏肝、引经。

甘草——调药。

(使)[配伍特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因肝主藏血,肝经有热易耗阴血;方中药物多苦燥渗利,再耗其阴,故配生地、当归以滋阴养血,使祛邪而不伤正)。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多服或久服。

左金丸(《丹溪心法》)[组成]黄连吴茱萸[功用]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

呕吐吞酸,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黄连——清泻肝胃之火。

(君)吴茱萸——和胃止呕,疏肝开郁,制黄连之寒。

(佐)[备注]方中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之比为6:1。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桑白皮地骨皮炙甘草粳米[功用]泻肺清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咳嗽。

咳喘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

[方解]桑白皮——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君)地骨皮——泻肺中伏火,退虚热。

(臣)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培土生金。

(佐使)清胃散(《兰室秘藏》)[组成]黄连生地丹皮当归升麻[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

牙痛牵引头痛,牙宣出血,牙龈肿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解]黄连——清泻胃火。

(君)生地、丹皮——清热凉血滋阴。

(臣)当归——养血和血。

(佐)升麻——散火解毒,引经。

伍黄连发越郁火。

(佐使)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石膏栀子防风藿香甘草[功用]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证。

口疮口臭,口燥唇干,小儿脾热弄舌,舌红脉数。

[方解]石膏、栀子——清热泻火。

防风——升散伏火,合石膏、栀子发越郁火。

藿香——振复脾胃气机,助防风升散伏火。

甘草——泻火和中。

[配伍特点]清降与升散并进。

[方剂比较]泻黄散与清胃散均由清热药配伍升散药组成,能够清泻脾胃郁伏之火。

泻黄散是清泻与升发并用,脾胃兼治,宜于脾胃伏火之证;清胃散是以清胃凉血为主,参以升散,专于治胃,宜于胃中火热诸证。

[备注]服用时以蜜、酒调服,意在缓调中上,泻脾而不伤脾。

玉女煎(《景岳全书》)[组成]石膏熟地知母麦冬牛膝[功用]清胃滋阴。

[主治]胃热阴虚证。

牙痛齿松,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

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方解]石膏——清胃火。

(君)熟地——滋肾阴。

(臣)知母——助石膏清胃;(佐)麦冬——助熟地滋阴。

牛膝——补肾,引热下行。

(佐使)[方剂比较]玉女煎与清胃散均有清胃作用,用于胃火上攻之证,症见牙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数者。

玉女煎由石膏、知母、熟地、麦冬、牛膝组成,清滋并进,滋阴补肾之功较胜,适用于胃火上攻,肾阴不足,牙痛齿松者;清胃散由黄连、生地、丹皮、当归、升麻组成,清中寓散,凉血消肿之力较强,适用于胃经实火上攻,牙痛较甚,牙龈红肿或溃烂,牙宣出血者。

芍药汤(《保命集》)[组成]芍药当归甘草黄连黄芩大黄木香槟榔官桂[功用]调和气血,清热解毒。

[主治]湿热痢。

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舌苔黄腻。

[方解]芍药当归——调和营血;甘草——缓急止痛。

黄连、黄芩——清热解毒燥湿。

大黄——泻热解毒(配芩连清中有泻;合木槟通腑导滞)通因通用木香、槟榔——行气导滞。

导热下行官桂——防苦寒伤阳,冰伏湿热;助行血之力。

[配伍特点]气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寒热共投,侧重于“热者寒之”。

[备注]本方组成,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治痢之法。

白头翁汤(《伤寒论》)[组成]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痢。

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白头翁凉血止痢(君)黄连、黄柏清热解毒燥湿止痢(臣)秦皮收涩止痢(佐)[方剂比较]白头翁汤与芍药汤均有清热解毒止痢之功,为治疗痢疾的常用方。

白头翁汤集大队清热解毒治痢之品组方,功专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适用于赤痢热甚,因热毒深陷血分而致者,临床以发热,痢下赤多白少为特征;芍药汤则清热解毒与调和气血并进,清热解毒之力稍逊,适用于湿热痢,肠腑气血壅滞者,临床以腹痛里急,痢下赤白相兼为特征。

4.6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组成]鳖甲青蒿生地知母丹皮[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解]鳖甲——滋阴退热。

青蒿——清热透邪。

生地、知母——滋阴清热。

丹皮——凉血透热。

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组成]鳖甲知母当归秦艽柴胡地骨皮青蒿乌梅[功用]滋阴养血,清热除蒸。

[主治]风劳病。

骨蒸潮热,形瘦盗汗,唇红颊赤,脉微数。

[方解]鳖甲、知母——滋阴清热。

当归——补血和血。

秦艽、柴胡——祛风透邪。

地骨皮、青蒿——清热除蒸。

乌梅——敛阴止汗。

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组成]当归生地熟地黄连黄芩黄柏黄芪[功用]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