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清热剂详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解】
君 黄连-苦寒,直清胃府之火
泻火而无凉遏之弊 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升麻-辛甘微寒 清热解毒
(使)
轻清升散透发,宣达郁遏之伏火
臣 生地-甘凉,凉血滋阴
丹皮-凉血清热散瘀
佐 当归-养血和血,以助消肿止痛 配生地,祛邪而不伤正
第四节 清脏腑热
葛根黄芩黄连汤1
(《伤寒论》)
【治证简析】
伤寒表证未解 误用攻下 损伤中气 表热内陷阳明
第四节 清脏腑热
清胃散1
(《脾胃论》)
【治证简析】
足阳明胃经循面颊,分布于耳前、前额等处,并绕口唇,入上齿龈 手阳明大肠经上项贯颊入下齿
过食煎炒炙煿 过食冷物抑遏阳气 过服补胃热药
清胃凉血
胃火上攻-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 唇舌颊腮肿痛
胃热多兼大肠热-上下齿皆痛,大便干燥 热伤津液-口干舌燥 火邪上炎,灼伤血络-牙宣出血 热蒸肉腐-牙龈红肿溃烂,口气热臭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方解】
君 犀角-咸寒,清解营分热毒
生地黄-凉血滋阴 臣 麦冬-清热养阴,益胃生津
玄参-滋阴降火
银花 清热解毒,轻清透泄
连翘 佐
使营分热邪有外达之机
竹叶 促其透出气分而解
黄连-苦寒,清心解毒
咸寒甘寒并用 清热滋阴
祛邪扶正兼顾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丹参-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防热与血结
泻下 中焦之实 由下而去
【重点提示】
1. 配伍特点
清上与泻下并行 泻下是为了清泄胸膈郁热而设 “以泻代清”
2. 使用注意
第三节 清热解毒
仙方活命饮1
(《校注妇人良方》)
【治证简析】
热毒壅聚
气滞血瘀,聚而成形-局部红肿热痛 邪正交争-身热凛寒 正邪俱盛,相搏于经-脉数而有力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清热生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方解】
君 生石膏(重用一斤)-辛甘
大寒
解肌热,透邪外出
清
生津止咳,以制阳明之热 热
清热除烦
生
臣 知母-苦寒质润 寒助石膏清热
津
润助石膏生津
佐 粳米 使 甘草 和中益胃护津
缓石膏知母寒凉重降之性以防寒凉伤中之弊 使药气留连于胃,使诸药更好的发挥作用
【重点提示】
1. 本方的辨证要点是什么?是否四大症俱全才能使用? 2. 石膏-知母 3. 本方为何不用黄连、黄芩、栀子之类? 4. 对于吴鞠通辛凉轻、中、重三剂如何理解? 5. 应用及使用注意 6. 附方
臣 麦冬-养阴生津
佐 半夏-和胃降逆止呕
去性存用
补而不滞
使
粳米-甘平养胃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 祛邪扶正兼顾 清而不寒 补而不滞
与白虎汤在组成、功用、主治上有何异同?
第二节 清营凉血
清营汤1
(《温病条辨》)
【治证简析】
热入 营分
邪初传营,邪从气分而来-身热口渴,苔黄而燥 邪热传营,伏于阴分 入夜阳气内归营阴,与热相合-身热夜甚 营气通于心,邪热入营,心神被扰-神烦少寐,时有谵语 邪热深入营分,蒸腾营阴,津液上潮于口-口渴或不渴 火热欲从外泄,阴阳不相既济-目喜开闭不一 热伤血络,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斑疹隐隐 热伤营阴-舌绛而干,脉数
辛凉疏散--风热疫毒发于头面红肿 活血通络,疏风散结--疔疮痈肿初起,以促消散 活血凉血,行气通络--脓肿已成,火毒炽盛,以促溃脓
清脏腑热
根据病变脏腑, 按药物归经不同 而选药组方
心经 肺经 肝经 胃经 膀胱经
五行生克--两经药物同用 脏腑表里--脏腑表里同治
清虚热
滋阴清热,养阴透热--虚热证
君 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止痢
芍药(重用一两)-养血和营,缓急止痛
当归-润燥滑肠,以除肠中积垢
臣
助芍药行血和血,“行血则便脓自愈”
合芍药以养阴
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调气则后重自除”
大黄-苦寒,清热解毒,荡涤积滞-“通因通用”
合芩、连清热燥湿
佐
合归、芍活血行气
肉桂-辛热 协归、芍行血;制芩、连苦寒;防呃逆拒药 (反佐)
表证未解,里热已炽-身热,胸脘烦热 口干作渴
里热上蒸于肺-喘
里热外蒸于肌表-汗出
热邪内迫,大肠传导失司-下利臭秽 肛门有灼热感
里热偏盛-舌红苔黄,脉数
解表清里
【方解】
君 葛根-(重用先煎),甘辛而凉,入脾胃经 解表退热 升阳止泻(治泻主药)
臣 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止利
佐 使
炙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清心利水养阴
【方解】
生地黄-甘凉而润,入心肾经 清心热
君
凉血滋阴 利水不伤阴
补阴不恋邪
木通-苦寒,清心降火,利水通淋
臣 竹叶-甘淡性寒,清心除烦,引热下行
佐 生甘草梢-清热解毒,直达茎中而止痛
使
调和诸药,防木通、生地寒凉伤胃
第四节 清脏腑热
龙胆泻肝汤1
(《医方集解》)
【治证简析】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前侧上行,入股中,绕阴部, 挟胃属肝络胆,分布于胁肋,循喉咙,连目系,上入巅顶。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布耳前后入耳中,一支入股中,绕阴部, 另一支布胁肋。
注意
本方以清热为主 对热泻、热痢,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之
第四节 清脏腑热
芍药汤1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治证简析】
湿热积于肠中 痢疾疫毒熏灼
气滞
伤及肠络
血瘀
酝酿成脓-下痢赤白 气血与湿热相搏结
肠中气机阻滞-腹痛,里急后重
湿热内蕴-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弦数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方解】
清气透热法--热初入营分 活血祛瘀法--离经之血蓄积体内/ 热煎熬血液成瘀 + 凉血滋阴法--热邪伤阴 清热解毒化斑 开窍--神昏窍闭 清热熄风--热盛动风
清热解毒
瘟疫、温毒、火热毒盛 以清热解毒之芩、连、柏、栀子、银花、连翘等为主组成
泻火药--热在气分 凉血药--热在血分
+ 引血下行--热聚胸膈,便秘溲赤
【重点提示】
1. 本方的立方要旨是什么?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2. 关于清气与清营 3. 本方怎样体现“透热转气”法? 4. 使用注意
第三节 清热解毒
凉膈散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证简析】
上中二焦 邪郁生热证
热盛伤津-口渴,咽燥,唇焦 火性上炎-面红目赤,口舌生疮,咽痛吐衄 热扰心神-睡卧不宁,谵语狂妄 燥热内结-便秘溲赤 里热炽盛-舌红苔黄,脉滑数
3. 方中配伍疏肝(柴胡)、养血(生地当归)药意义? 4. 运用及使用注意
第四节 清脏腑热
苇茎汤1
(《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方》)
【治证简析】
痰热壅肺,气失清肃-咳嗽痰多
邪热犯肺,伤及血脉 咳吐腥臭
肺痈 热壅血瘀,血败肉腐 黄痰脓血 热毒壅滞
痰热瘀血阻于胸中-胸中隐痛
痰瘀互结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下篇各论
第四章 清热剂
概述
1.概念
清热药 热证的概念、病因病机
阳胜则热,阴虚生内热 发热与热证的关系 温、热、火 治疗方法
2.分类、适应证及组方规律
清气分热
清热 除烦 止渴
热在气分
益气生津药 解表药 苦寒泻火或清热解毒药 祛湿药 泻下药 清热凉血药
病后气分余热未清
清营凉血
热入营分或血分 以清热凉血之犀角、玄参、丹皮、赤芍等为主组成
清热药与养阴药配伍为主
益气药
+
苦寒泻火药
热病后期 余热未尽 阴液已伤
肝肾亏损
3.使用注意事项
辨虚实,辨脏腑,辨阶段
辨真假
顾护阴液,配养阴生津之品
顾护脾胃
反佐 热邪炽盛
辛温姜汁或少量温性药物 凉药热服
第一节 清气分热
白虎汤1
(《伤寒论》)
【治证简析】
气分热盛
热邪炽盛-大热,脉洪大 热邪蒸腾津液外泄-汗大出 热灼津伤-口大渴
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方解】
君 连翘(重用二斤半)-轻清透散,清热解毒,透散上焦之热
黄芩-清上焦心胸郁热 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引火下行
清热泻火
薄荷-清头目,利咽喉 轻清疏散,清疏肺胃心胸之热
竹叶-清上焦热
清上 上焦之热 得以清解
调胃承气汤(黄、硝、草)-泄热通便,导热下行
白蜜-清泻阳明积热 缓硝黄之急下 养阴润燥(补充热邪所伤之阴液;防苦寒伤阴)
防苦寒渗利药物伤阴
补肝体助肝用
柴胡-舒畅肝胆之气 火邪内郁则肝气不舒
佐
引诸药归于肝经 大剂苦寒降泄于下,肝气被抑
使
与黄芩配伍解少阳之热,加强清上之力
生甘草-防苦寒伤胃;调和诸药
【重点提示】
1. 本方的配伍特点
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 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
2. 龙胆草、栀子酒炒的意义
可引药上行,加强清上之力 于泻火中寓疏散之意,使诸药寒而不遏
使 炙甘草-调和诸药,益胃和中;配白芍,缓急止腹痛
【重点提示】
1. 本方的配伍特点
寒热并用 气血同调 标本兼顾 通因通用,反佐
2. 运用及使用注意
第一节 清气分热
竹叶石膏汤1
(《伤寒论》)
【治证简析】
伤寒、温病、暑病 余热未清 气津两伤
邪气留恋,里热未尽-身热,多汗 热扰心神-心胸烦闷 热灼津伤-口干喜饮,舌红苔少 热耗元气-气短神疲,虚羸少气 热邪内扰,伤及胃气-气逆欲呕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方解】
竹叶-清热除烦 君 石膏-清热生津
人参-益气生津
肝胆之火循经上炎
头痛目赤,耳聋耳肿,胁痛口苦
肝胆湿热循经下注
阴肿,阴痒,阴汗,带下
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
【方解】
君 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清肝胆实火,下泻肝胆湿热-泻火除湿
臣
黄芩-清少阳于上 栀子-泻三焦于下
苦寒,泻火解毒,燥湿清热
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使邪有出路 佐 当归、生地-养阴补血 防热邪伤阴
【方解】
君 金银花(重用)-甘寒,轻清气浮,清热解毒
芳香透达,疏散邪热
归尾,赤芍
臣 乳香,没药
陈皮
活血散瘀 消肿止痛 行气通络
邪去肿消痛止
疮疡圣药
白芷,防风-透达营卫,疏风解表,散结消肿
佐 天花粉,贝母-清热化痰,消肿散结
穿山甲,皂角刺-解毒消肿,通行经络,透脓溃坚
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使
酒-活血消肿,助药力直达病所
【重点提示】
1. 本方怎样体现“消”法的治疗特点?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经溃坚 透表+行气+化痰散结
疮疡之圣药 外科之首方
2. 本法主治热毒疡证,为何配伍白芷、防风、陈皮 等辛温之品?
3. 使用注意
第四节 清脏腑热
导赤散1
(《小儿药证直诀》)
【治证简析】
心经有热 心热移于小肠
心火循经上炎-心胸烦热,面赤,口舌生疮 火热灼伤津液-口渴,意欲饮冷 心热下移小肠-小便赤涩刺痛 舌红,脉数
【方解】
君 苇茎-甘寒轻浮,善清肺热,治肺痈要药
瓜瓣-清热化痰,利湿排脓 臣
薏苡仁-甘淡寒,清热排脓,利水渗湿
清肺宣壅 涤痰排脓
佐 桃仁-活血逐瘀
肺痈脓未成者,服之可使消散; 脓已成者,可使脓液外排
第四节 清脏腑热
泻白散2
(《小儿药证直诀》)
【重点提示】
1. 本方的组成、功用、主治证 2. 配伍特点 3. 为何不用石膏、黄芩之类清肺热? 4. “泻肺诸方之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