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4清热剂

合集下载

清热剂4

清热剂4
银花、连翘、竹叶 透热转气
佐 黄连:清心解毒
清营汤
丹参: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配伍特点】 以清热解毒为主,配伍养阴生津和
“透热转气”之品。
清营汤
【证治要点 】 本方为治疗热邪初入营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 隐,舌绛而干,脉数为辨证要点。
清营汤
【加减应用】
清营汤
寸脉大,舌干较甚者 - 黄连,以免苦燥伤阴


寒外
、 温

病热
、 暑



(热势已减)
余热未尽 津气已伤
方解 竹叶石膏汤

竹叶:清心利水除烦 石膏:清热生津除烦

人参 麦冬
补气养阴生津
配麦冬,去性存用
佐 半夏:
使参、麦补而不滞
降逆和胃止呕 使石膏清而不寒
使 粳米、甘草:和胃养脾
竹叶石膏汤
配伍特点
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 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
益胃生津,顾护脾胃
甘草
白虎汤
用法
➢ 煮米熟汤成。 ➢ 温服。
➢ 关于石膏用量--30~60g
白虎汤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阳明气分热盛证的 基础方。
临证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 渴、脉洪大(“四大症”)为辨证 要点。
白虎汤
现代运用
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 牙龈炎及小儿夏季热、糖尿病、风 湿性关节炎等属气分热盛者。
一、适应证:
热入营血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时 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等;热 入血分则见出血,发斑,昏狂,谵语,舌绛 起刺,脉数等。

清热剂的使用范围

清热剂的使用范围

清热剂的使用范围以清热剂的使用范围为标题,本文将介绍清热剂的定义、功效以及适用范围。

清热剂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类药物,具有清热解毒、降火凉血的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热病、感染等疾病。

清热剂是指能够清除体内热邪,降低体温,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药物。

其主要功效包括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解表散风等。

清热剂通常具有苦寒性质,能够清热降火、解毒散结,对于一些因外感热邪引起的病症具有良好的疗效。

清热剂适用范围广泛,一般适用于以下几类疾病:1. 外感热病:清热剂常用于治疗因感染引起的外感热病,如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清热剂能够通过清热解毒、解表散风的作用,帮助身体排除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减轻炎症反应,缩短疾病的病程。

2. 内热病:清热剂还适用于治疗内热病,如痢疾、疮疡等。

内热病多由于体内热邪蓄积所致,清热剂能够通过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帮助清除体内热邪,缓解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

3. 热性疾病:一些热性疾病,如痈疽、疮疖、牙龈肿痛等,也可以使用清热剂进行治疗。

清热剂能够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帮助清除体内的热邪,减轻疾病症状,促进伤口愈合。

4. 炎症性疾病:清热剂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炎症性疾病,如皮炎、湿疹等。

清热剂能够通过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瘙痒、红肿等症状,促进病情康复。

5. 病毒感染:一些病毒感染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水痘等,也可以使用清热剂进行治疗。

清热剂能够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帮助清除体内的病毒,减轻炎症反应,缩短疾病的病程。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清热剂,因此在使用清热剂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疾病类型和个体差异合理选择药物,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进行用药。

清热剂作为一类常用的中医药物,具有清热解毒、降火凉血的作用,适用于治疗热病、感染等疾病。

清热剂的使用范围广泛,包括外感热病、内热病、热性疾病、炎症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

然而,在使用清热剂时需要根据具体疾病类型和个体差异合理选择药物,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进行用药,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4.清热剂

4.清热剂

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白虎汤中用石膏,石膏粳米四般熬,津伤口渴与烦热,气弱加参力更饶。

石膏50-100g,知母20-30g,甘草10-15g,粳米15-20g。

君:生石膏。

臣:知母。

佐:粳米。

佐使:炙甘草白虎加人参汤热渴汗出兼气虚,白虎加参最相宜。

石膏50g,知母18g,炙甘草6g,粳米9g,人参10g白虎加桂枝汤身热欲呕骨节痛,加入桂枝疏经脉。

白虎加苍术汤湿温身重汗出多,方加苍术湿热减。

石膏50g,知母18g,炙甘草6g,粳米9g,苍术9g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承;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津自生。

竹叶6-10g,石膏50-100g,半夏10-15g,麦冬20-30g,人参6-10g,甘草6-10g,粳米10-15g白虎加甘草汤:石膏50g,知母18g,炙甘草6g,粳米6g,桂枝5-9g。

清营凉血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水牛角30-50g,生地黄15-25g,玄参10-15g,竹叶心3-5g,麦冬10-15g,丹参6-10g,黄连5-8g,银花10-15g,连翘6-10g 君:水牛角。

臣:生地、麦冬、玄参。

佐:银花、连翘、竹叶心、黄连、丹参清宫汤减去丹参银连地,清宫更加莲子心。

玄参9g,莲子芯2g,竹叶卷心6g,连翘心6g,水牛角30g,麦冬9g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可治,热入营血服之安。

水牛角30-50g,生地黄25-40g,芍药10-15g,牡丹皮6-10g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

黄连9-15g,黄芩6-10g,黄柏6-10g,栀子9-15g。

君:黄连。

臣:黄芩。

佐:黄柏、栀子泻心汤泻心大黄与连芩,主治黄疸血妄行。

大黄6g,,黄连3g,黄芩3g栀子金花汤:黄连解毒汤加大黄凉膈散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干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中焦燥实服之消。

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4清热剂

4清热剂

仙方活命饮
用法
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现代用法: 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 (或加酒30 克)
方歌
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 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甲刺酒煎佳, 一切痈毒能溃散,溃后忌服用勿差。
仙方活命饮
主治
【病证】热毒壅滞,痈疡肿毒初起
局部红肿焮痛
热毒 搏结气血 (成脓) 化热聚而成毒
白虎汤
功用
清热生津
方解
君:石膏—辛甘寒,清热泻火,除烦生津 臣:知母—苦寒质润,清热除烦。一助石膏 清肺胃之热,一滋阴润燥以生津。 ﹡石膏、知母相须为用,加强清热除烦,生 津止渴的作用。 佐、使:粳米 和中益胃 生津止渴 炙甘草 调和药物
白虎汤
配伍特点
1.辛甘大寒之石膏与苦寒质润之知母,君 臣相须而用,清热之力倍增; 2.寒凉的石膏、知母配伍益胃护津的粳米 和甘草,防寒凉伤胃,祛邪不伤正。
山甲、皂角刺—通络溃坚决痈。可使脓成即溃 天花粉、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排脓。使脓未 成即消 使: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仙方活命饮
其药物配伍体现了外科阳证疮疡内治消 法的配伍特点,为外科消法的代表方。 《医宗金鉴》:“此方治一切痈疽,未成 者即消,已成者即溃。化脓生肌,散瘀消 肿,乃疮痈之圣药,诚外科之首方也。”
疮 痈 肿 毒 初 起
身热凛寒
外邪
邪正相争
舌苔白或黄,脉数而有力
仙方活命饮
功用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仙方活命饮
方解
君:金银花—甘寒清轻,清热解毒,消散痈疮。 臣:当归尾、赤芍—活血通滞和营 活血散瘀 没药、乳香—散瘀消肿止痛 行气通络 陈皮—理气通滞,消痈散结 消肿止痛
仙方活命饮

04清热剂

04清热剂

04清热剂总论一、概念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1。

属“清”法。

二、分类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六大类。

三、应用原则1、一般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而且是里热虽盛,但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2、若邪热在表,应当解表;里热已成腑实,则宜攻下;表邪未解,热已入里,又宜表里双解。

3、热在气而治血,则必将引邪入里;热在血而治气,则热必难平。

四、使用注意1、要辨别热证所在的部位;2、辨别热证的真假,如为真寒假热,不可误用寒凉;3、辨别热证的虚实,要注意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不退者,乃阴虚火旺,即王冰所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此时切忌再用苦寒,以免化燥伤阴,当以甘寒滋阴壮水之法,使阴复则其热自退;4、清热剂在遣放用药方面,对于邪热炽盛,服凉药入口即吐者,可凉药热服,或加用少量热药。

此反佐之法,意在消除寒热格拒之象;5、要注意寒凉药久服易败胃或内伤中阳,必要时应配伍健脾和胃之品,以使祛病而不伤阳碍胃。

第一节清气分热白虎汤2组成:石膏50g3知母418g 甘草6g 粳米59g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6。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解:本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凡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温病邪传气分,皆能出现本证。

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热灼津伤,故见烦渴引饮;热蒸外越,故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

因其病变为里热实证,邪既离表,故不可发汗;里热炽盛,尚未致脏腑实便秘,又不宜攻下;热盛伤津,又不能苦寒直折,以免伤津化燥,愈伤其阴。

当以清热生津为法。

方中君药石膏甘寒,能清热以治阳明气分内盛之热,并能止渴除烦。

知母为臣,为苦而性寒质润,寒助石治疗阳明经热证的药物。

佐以本方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证治要点。

亦可用治无名高热。

附方:1、白虎加人参汤:知母18g,石膏50g,甘草炙6g,粳米9g,人参10g。

4 清热剂

4 清热剂

清热剂的使用注意: • 1、辨别里热之部位:区分热在气、营、血分及脏腑
偏盛不同选用方剂。。 • 2、辨别里热证之真假。 • 3、辨别里热证之虚实。(甘寒、苦寒) • 4、权衡热势之轻重。 • 5、热邪炽盛而拒药时,可用反佐药物或服法。 • 6、注意保津、护胃。
第一节
清气分热
四 大 证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竹叶石膏汤
气、营、血
外感末期
伤阳;
伤阴
伤寒六经辨证看:原治阳明经证的主方 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治气分热盛的代表方
脏腑辨证:清肺胃之热
病邪特点:无形之热,未与实邪互结,充盛于内外



壮热 40℃。大烦、面赤
身大热 汗大出 口大渴 脉洪大 有力


清热生津
“土燥火炎,非苦寒之味所能治矣” ——《伤寒来苏集》
病 机
余热未清——身热多汗,心胸烦闷 气津两伤——短气神疲,口干喜饮 胃气不和——气逆欲呕
舌红苔少,脉虚数
治 法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方 义 分 析
区 别
热势稍减 气津两伤 胃气上逆
“以大寒之剂, 易为清补之方”
《医宗金鉴》
白虎汤基础上加减
易知母为竹叶,合石膏清阳明余热 人参、麦冬
2:1
半夏
去性存用
气分热盛证 ---白虎汤
分标题一
白虎汤
《伤寒论》
太阳
阳明
经证(白虎汤) 腑证(承气汤)
少阳(小柴胡汤)
两汉时期
明清时期
张仲景
《伤寒论》六经辨证

外感病初期
太阳伤寒
温病学家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辨证
பைடு நூலகம்热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4清热剂

4清热剂

第四章清热剂【目的要求】1.熟悉清热剂的概念、分类及注意事项。

2.掌握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普济消毒饮、清瘟败毒饮、凉膈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的组成、功用、主治、组方意义与配伍特点。

3.熟悉竹叶石膏汤、导赤散、左金丸、清胃散、泻黄散、玉女煎、当归六黄汤、秦艽鳖甲散的组成、功用、主治及组方意义。

4.了解黄连解毒汤、清骨散的组成、功用及主治的一般内容。

【概述】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六类。

使用清热剂时应注意:①辨清热证的虚实、病位及真假;②防止寒凉败胃或伤阳;③酌情配伍“反佐”药。

4.1清气分热白虎汤(《伤寒论》)[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有力(“四大”)[方解]石膏——清热泻火。

(君)知母——助石膏清热,滋阴生津。

(臣)粳米、甘草——益胃护津,防石膏、知母大寒伤中。

(佐)甘草——调和诸药。

(使)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组成]竹叶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米[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热、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

身热多汗,气逆欲呕,口干喜饮,舌红苔少,脉虚数。

[方解]竹叶、石膏——清热除烦。

(君)人参——益气;(臣)麦冬——养阴生津。

半夏——降逆止呕。

(佐)甘草、粳米——和中调药(佐使)[方剂比较]本方与白虎汤中均用石膏、甘草、粳米,具有清热生津之功,用于外感热病,邪在气分证候,症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舌红脉数者。

白虎汤中石膏与知母相伍,清热泻火力强,适宜于热在气分,正盛邪实,“四大”俱备者;竹叶石膏汤乃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竹叶、半夏而成,清热泻火之力逊之,又增益气滋阴、和胃止呕之功,正如《医宗金鉴》所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用于热势已衰,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胃气失和之证,症见身热不甚,舌红苔少,脉虚数者。

4 清热剂

4 清热剂

翘、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泻火药物为主组成 。
黄连解毒汤 ▲
〖组成〗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 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 下利,湿热黄疸;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 苔黄,脉数有力。 〖方歌〗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
第十章 清热剂
目的要求
说 代表方剂 复习思考题

目的要求
1.熟悉清热剂的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 意事项。 2.掌握:白虎汤、 犀角地黄汤、龙胆泻肝汤、芍药 汤、仙方活命饮。 3.熟悉:竹叶石膏汤、清营汤、普济消毒饮、导赤 散、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玉女煎、清暑益气 汤、青蒿鳖甲汤。 4.了解:凉膈散、黄连解毒汤、左金丸、白头翁汤、 六一散、葛根芩连汤、当归六黄汤。
┌ 一助石膏,清肺胃之热
白虎汤 ▲▲▲
辛寒清透配苦寒质润,
清透里热而不伤阴, 少佐滋养护中之品。
白虎汤 ▲▲▲
口大渴,脉洪大为证治要点。 2.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 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等具 有气分热盛者,均可加味用之。
1.本方清热力强,应以身大热、汗大出、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憎寒 壮热无汗,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 舌干,咽喉不利,涕唾稠粘,大便秘结, 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数有力。并治 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鼻赤瘾疹等证。 〖功用〗 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第二节 清营凉血
〖主治〗热在营分证。症见身热夜甚,神烦
少寐,时有谵语,或外布隐隐斑疹等。 热在血分证。症见出血、发斑、如 狂、谵语、舌绛起刺等 〖常用药物配伍〗


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清热剂的使用范围

清热剂的使用范围

清热剂的使用范围以清热剂的使用范围为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清热剂的定义与作用、清热剂的使用范围、清热剂的注意事项以及清热剂的常见类型。

一、清热剂的定义与作用清热剂是一类中药制剂,主要用于清热解毒、降火、凉血等功效。

它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清除体内的热毒,达到平衡体温、舒缓炎症、改善病情的效果。

清热剂可以通过口服、外用或注射等方式使用,具体使用方法需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

1. 清热解毒:清热剂可以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如感冒、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缓解炎症,减轻相关症状。

2. 降火退烧:清热剂在医学上常用于降低体温、退烧。

对于热性疾病、高热等症状,清热剂可以起到很好的降温效果。

但需要注意,如果热度过高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3. 凉血止血:清热剂在中医中也有凉血止血的功效。

在一些热毒引起的出血疾病中,如痔疮出血、月经过多等,清热剂可以起到凉血止血的作用。

4. 肠胃炎、口腔溃疡:清热剂也常用于治疗肠胃炎、口腔溃疡等疾病。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炎症,舒缓肠胃不适和口腔疼痛。

5. 高热惊厥:对于儿童高热惊厥的治疗,清热剂也常常被使用。

它可以降低体温、平复神经系统的兴奋,减少惊厥的发作。

三、清热剂的注意事项1. 用药剂量:使用清热剂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适量的药物。

过量使用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2. 个体差异:不同人的体质不同,对清热剂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在使用清热剂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剂量。

3. 药物过敏:对清热剂成分过敏的人群应避免使用。

在使用前,应了解清热剂的成分,并告知医生是否对其中某些成分过敏。

4. 孕妇及儿童:孕妇及儿童在使用清热剂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四、清热剂的常见类型1. 中药清热剂:中药清热剂是以中草药为主要成分制成的制剂,如板蓝根颗粒、连翘败毒片等。

它们通常具有清热解毒、降火退烧等功效。

2. 西药清热剂:西药清热剂是以化学合成药物为主要成分制成的制剂,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4清热剂

4清热剂

【组成】
• 金银花25
• • • •
乳香6
没药6
赤芍药6
白芷6 陈皮9
当归尾6 天花粉6 贝母6 防风 6 皂角刺6 穿山甲6 甘草6 (共13味) 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
【方解】
君: 金银花25 清热解毒疗疮 臣: 乳香、没药、 活血消肿止痛 当归、赤芍各6 陈皮9 理气化滞 佐: 防风、白芷各6 通滞散结,使热毒从外而解
【病机】
实火充斥三焦,波及上下内外
【治则】 泻火解毒,苦寒直折
【组成】
• 黄连9 黄柏6 黄芩6 栀子9
【方解】 君: 黄连三两9g 臣: 黄芩二两6g
善清肺火,偏治上焦
心、中焦之火
黄柏二两6g
善清下焦之火
三黄相配, 清热泻火解 毒,以泻三 焦之火
清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
佐:泽泻、木通、车前子、
【方解】
佐: 生地 当归
养血滋阴 ①滋养肝血,以涵肝之体 ②防止苦寒渗利伤阴之弊
柴胡
使:甘草
疏畅肝胆之气,引药入肝经 调和诸药,护胃和中
【功用】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
【配伍特点】
l 1.泻中有补,使祛邪不伤正,泻火不伐
胃。 • 2.降中有升,条达肝气,疏畅气机。 • 3.清泻与渗利并用,以清泻为主。
甘寒滋润, 清热生津
【组成与用法】
• [组成]石膏50 知母18 炙甘草6 粳米9 • [用法] 以上四味,加水适量煎煮,煮至米
熟,去渣取汤,温服。
【方解】
石膏一斤50g 君: 清气分大热,清热 而不伤阴 相须为用 知母六两18g 臣: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清热生津 ①助石膏清气分之热 ②滋热邪所伤之阴。 益气和胃 粳米六合9g 佐: ①健脾和胃,防石膏寒凉伤中 ②除烦止渴,合知母益气养阴以除烦热口渴 炙甘草二两6g 使: 调和药性,延缓药力,保护胃气

中医方剂学第4章清热剂

中医方剂学第4章清热剂
第四章 清热剂
一、概念
药物:清热药物为主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治证:里热证。
—— “八法”中的“清
法”
二、立法依据:“热者寒之”、“温者清之”
三、清热剂的运用原则
一般用于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 盛尚未结实,若表邪未解,热已入里,应 表里双解。
四、分类及代表方 1.清气分热—气分热证(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2.清营凉血—营血热证(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3.清热解毒—火热毒盛证(黄连解毒汤、凉膈散、
犀角地黄汤
主治
• 证候特点: 1、神志症状:身热、神昏、谵语 2、瘀血: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
易解 3、出血:吐、衄、便、尿各部出血,斑色紫

• 热入血分之各种出血症 吐血— 黄芩、石膏、白芨、三七 衄血— 黄芩、 栀子、侧柏叶、白茅根 便血— 地榆、槐花 尿血— 白茅根、小蓟 皮下出血(紫癜)—紫草、仙鹤草、旱
白虎汤
现代运用
• 常用于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 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以及 小儿夏季热、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属 气分热盛者。具有解热、消炎、镇静等作 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石膏和知母,尤 其是石膏。
白虎汤
使用注意
a.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 (解表为主,兼清泄里热) b.脉见浮细或沉者;(正气亏虚较重) c.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当归补血汤证) d.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用。
清营汤 《温病条辨》
• 1.清营汤“透热转气”法在方中的体现 • 2.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的区别 • 3.本方为何用丹参?
清营汤
组成
犀角三钱 生地黄五钱 元参三钱 竹叶心一钱 麦冬三钱 丹参二钱 银花三钱 黄连一钱五 连翘二钱(连心用)

第四部分清热剂

第四部分清热剂
2021/1/29
• 加减: • 吐血 黄芩、石膏、白及、三七 • 衄血 黄芩、栀子、侧柏叶、白茅根 • 便血 地榆、槐花 • 尿血 白茅根,小蓟 • 皮下出血(紫癜)
紫草、仙鹤草、旱莲草、茜草、大枣
2021/1/29
第三节 清热解毒
• 适用病证:各类热毒证候。 • 热毒证的涵义:
2021/1/29
2021/1/29
• 配伍特点:
凉血与散瘀并用,使热清血宁而 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 留瘀之弊。
2021/1/29
• 本方与清营汤在主治证候、功用、配伍特点方 面的比较。
2021/1/29
运用
• 辨证要点: 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
绛。 • 使用注意:
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
2021/1/29
主证分析:
特 征--头面红肿焮痛
大 伴见症--恶寒发热
目不能开

咽喉不利

舌燥口渴
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风壅 发 热于 于 疫上 头 毒焦 面
2021/1/29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方解:
• 君:酒黄芩、酒黄连重用—清热泄火解毒,祛上 焦热毒
• 臣: 连翘、牛蒡子、薄荷、僵蚕——疏散头 面肌表之 风热助君清热解毒。
2021/1/29
方解 • 君: 连翘重用——清热解毒,去上焦诸热 • 臣: 黄芩——清胸膈郁热
山栀——通泻三焦之火,清心而导热下行 • 佐:薄荷、竹叶——轻清疏散,解热于上
大黄、芒硝——泄火通便,荡热于下 • 佐使:白蜜、甘草——缓和硝、黄峻泻之力
,益胃护津,且白蜜又可润肠通便
2021/1/29
• 配伍特点:

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

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 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清营汤方义
本证多由邪热内传营分,耗伤营阴所致。治疗以清营解毒,透 热养阴为主。邪热传营,伏于阴分,入夜阳气内归营阴,与热相 结,故身热夜甚;营气通于心,热扰心神,故神烦少寐,时有谵 语;邪热深入营分,则蒸腾营阴,使血中津液上潮于口,故本应 口渴但不渴;若邪热出入营分,气分热邪未尽,灼伤血络,血溢 脉外之征。
清营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和“透热养阴”,使入营之邪透 出气分而解。
清营汤运用
本方用于热入营分证,临床应用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 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清营汤加减化裁
若寸脉大,舌干较甚者,可去黄连,以免苦燥伤阴;若热陷心包而 窍闭神昏者,可与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合用以清心开窍;若营热动风 而见痉厥抽搐者,可配用紫雪,或酌加羚羊角、钩藤、地龙以熄风止 痉;若兼热痰,可加竹沥、天竺黄、川贝母之属,清热涤痰;营热多 系由气分传入,如气分热邪犹盛,可重用银花、连翘、黄连,或更加 石膏、知母,及大青叶、板蓝根、贯众之属,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清热剂适应证
广泛用治外感温病,热入气分,高热烦渴,脏腑诸热证;湿温 暑温初起及湿蒸热蕴诸证;温邪入营,气血两燔证;热入营血, 斑疹吐衄;火毒疮疡,痈疽疖疔,肺痈肠痈,瘰疬流痰,痔漏, 癌肿,耳、鼻、喉、眼火毒为患;暑热烦渴,暑湿吐泻;温邪伤 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
清热剂使用注意事项
白虎汤组成用量用法
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石膏50g,知母18g,甘草6g,粳米9g。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汤功用主治
清热生津。 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医疗卫生:执业药师综合知识与技能辅导—清热剂

医疗卫生:执业药师综合知识与技能辅导—清热剂

医疗卫生:执业药师综合知识与技能辅导—清热剂
牛黄解毒丸(片):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黄连上清丸:散风清热,泻火止痛。

用于风热上攻,肺胃热盛所致的头晕目眩。

牛黄上清丸:清热泻火,散风止痛。

用于热毒内盛、风火上攻所致。

清胃黄连丸:清胃泻火,解毒消肿。

用于肺胃火盛所致的口舌生疮,齿龈,咽喉肿痛。

双黄连口服液(颗粒):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外感风热所指的感冒。

板蓝根颗粒: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用于肺胃热盛所致。

银黄片:清热疏风,利咽解毒。

用于外感风热、肺胃热盛所致。

抗病毒颗粒:清热解毒。

用于病毒性感冒。

茵栀黄口服液: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用于湿热毒邪内蕴所致的肝炎、黄疸。

利胆片:清热止痛。

用于胆道疾患。

茵陈五苓丸:清湿热,利小便。

用于肝胆湿热、脾肺郁结所致的湿热黄疸。

复方黄连素片:清热燥热,行气止痛,止痢止泻。

用于大肠湿热痢疾。

香连丸:清热化湿,行气止痛。

用于大肠湿热痢疾次于复方黄连素片。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西客站学习中心医疗卫生/html/yiliaoweisheng/。

清热剂名词解释

清热剂名词解释

清热剂名词解释
清热剂是中医方剂中的一类,用于清热解毒,清利湿热,清暑降温等。

清热剂的概念源于《医学衷中参》,其基本方由石膏、知母、竹叶、菊花、甘草等药材组成。

清热剂的功能在于清除人体内热邪,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热邪多由口鼻吸入,或内蕴而生,导致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衡,引发多种疾病。

清热剂可以缓解热邪引起的发热、头痛、口干等症状,同时也可以调节人体内阴阳平衡,促进身体的健康。

清热剂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清热剂治疗,同时清热剂的使用也有一定的禁忌。

在使用清热剂时,要注意不要随意更改方剂的用量或用法,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除了基本方外,清热剂还有很多变体,例如清热滋阴剂、清热化痰剂、清热泻火药等,每种方剂的组成和用途都有所不同。

此外,清热剂还可以与其他中药方剂结合使用,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清热剂是中医方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人体内环境、治疗多种疾病的功效。

但是在使用清热剂时,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04清热剂

中药04清热剂
清利咽喉, 载药上行
佐使
升麻七分(5g)
疏散风热,引药上行, 佐使 火郁发之 柴胡二钱(10g) 陈皮二钱(10g) 佐 理气消肿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用 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
上中二焦火热证。烦躁口渴,面
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
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
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组成
水牛角 君 清热凉血,解毒 生地 芍药 臣 清热凉血,滋阴生津
佐 养血敛阴 和营泄热
丹皮 佐使 清热凉血散瘀
第三节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功用
泻火解毒
三焦火毒热盛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 主治 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发斑; 或身热下利;或湿热黄疸;或外科疮疡 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组成与方解
主治
黄连15g 君 清胃泻火 升麻10g 臣 ①入阳明清热解毒 ②升散郁火 ③引黄连上清胃经之火 两药相伍,黄连得升麻,泻胃火而上行;升麻 得黄连,散郁火而不升焰。 生地10g 丹皮10g 凉血滋阴 佐 凉血清热
当归10g
养血和血,引血归经
玉女煎《景岳全书》
功用 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
胃热阴虚证。牙痛、头痛,齿松牙衄, 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亦疗消渴, 消谷善饥
桑白皮 君 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地骨皮 臣 善清泄肺热,除肺中伏火 养胃和中,以扶正祛邪 炙甘草 佐使 益胃补中,以培土生金 粳米 甘缓和中,使寒不伤胃 调和诸药
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功用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肺痈。身有微热,咳嗽痰多,咳吐脓血 腥臭,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 滑数。 热毒壅盛,痰瘀互结,热盛肉腐
主治
病机

第四章 清热剂

第四章 清热剂

5、清虚热—透热养阴—虚热证 代表方:一级方:青蒿鳖甲汤
三级方: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6、清暑热—清暑益气—暑热证
代表方:清暑益气汤(一级方)
六、使用注意
1、掌握适应范围 2、辨清里热的部位和程度,掌握好使用时机。 3、辨别热证虚实,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4、分别热证真假,不可误投于真寒假热。 5、注意护胃、保津
4、现代运用:多用于乙脑、流脑、败 血症等属热入营分者。
本方要求
1.掌握“透热转气”的涵义以及清营汤中透热转气 的药物。 2.结合本方丹参的配伍作用,理解与掌握治疗营分 证使用活血药的意义。 3.掌握本方证的舌诊特点。
疔毒走黄案
王某,男,12岁。3日前晨起发觉鼻梁部有1粟
米样脓头,局部灼热疼痛,掐破后挤压少许酱紫色
心火炽盛,内扰神明
血为热迫,随火上逆
错语不眠
吐衄
热伤血络,外溢肌肤
火毒壅于肌肉
发斑
疮疡肿毒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四、方解: 黄连 清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 火邪
( 心主神明火主于心,泻火必先
泻 心,心火宁则诸经之火自降)
祛而
热毒
黄芩
黄柏 栀子
清泻上焦之火
清泻下焦之火 通泻三焦,导热下行
解诸
症愈
四、应用: 1、辨证要点:大热烦躁,口干咽燥,尿赤,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2、中病即止。
3、阴虚火旺者禁用。
4、现代用于败血病,脓毒血症,肺炎,泌尿
系感染,流脑,乙脑。
血证 刘某,男,32岁,1998年5月18日入院。患者有胃溃疡病史7年 ,近5~6天来反复胃脘部及胁下疼痛,口苦咽干,乏味口臭,心 烦不寐,呕血2次,伴解柏油样大便4次,小便 黄,舌红、苔黄, 脉弦数。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用药不详),转入本院。……中 医诊断:血证。证属胃火炽盛,胃络受损,迫血妄行。治宜泻火 解毒,凉血止血,投以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处方: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大黄 炒五灵脂各10克 地榆 白及各15克 炒蒲 黄20克。水煎2剂,分4次温服,并输液以调节电解质的平衡(一 般不加用止血药)二诊:药后胃脘及胁下胀痛、口苦咽干、心烦 不寐等诸症好转,呕血停止。解少量柏油样大便,舌质红,苔黄 ,脉弦细。原方再服4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三诊:症状 基本消失,大便色转黄,小便淡黄,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弦 。……继以调理脾胃之剂治疗6天痊愈出院。[刘绍林等,2003, 黄连解毒汤治验3则,新中医,35(10):63]

04.清热剂

04.清热剂

·黄连解毒汤·
【治法】泻 火 解 毒
君:黄连—清心泻火,兼泻中焦之火
方 解
臣:黄芩—清肺热,泻上焦之火
佐:黄柏—清下焦之火 佐使:栀子—清泻三焦之火,又导热下行, —引药入三焦 ,并为使药。 苦寒直折, 上下俱清, 三焦兼顾
·黄连解毒汤·
【运用】
1. 辨证要点:
大热烦扰,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解
君: 犀角—清营解毒,凉血散瘀
·清营汤·
臣:
生地黄—清营解毒,助君清解营分热毒, —养阴生津,以治营热伤阴。 玄参—滋阴清热解毒 麦冬—清热养阴生津
·以犀角(水牛角)为君,配生地、玄参清营解毒,三 药相须为用,清营力优,体现了“热淫于内,治以咸 寒,佐以苦甘”的配伍方法。 ·营热伤阴,故用麦冬、生地、玄参清热养阴,治热盛
第七章 温热类温病
普济消毒饮
《东垣试效方》
·普济消毒饮·
【组成】
黄芩
陈皮
黄连(酒炒各五钱)
甘草 玄参 柴胡 桔梗(各二钱)
连翘
僵蚕
板蓝根
马勃
牛蒡子
薄荷(各一钱)
升麻(各七分)
马 勃
·普济消毒饮·
【主治】 大头瘟。
邪正交争——恶寒发热 风热疫毒,壅于上焦,发于头面 热毒蕴结,气血经络壅滞——头面红肿热痛,目不能开 热壅于肺——咽喉不利 邪热内盛——口渴舌燥,舌红苔黄,脉浮数
2. 临证加减:
若便秘,加大黄;
若吐血、衄血,发斑加生地、丹皮;
若瘀热发黄,加茵陈,大黄。
·黄连解毒汤·
3. 现代运用: ·用于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
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
炎等属热毒为者。 4. 使用注意: 以热毒虽甚而津液未伤者为宜,非实热火毒,不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