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范进中举》主题的新解
小说赏析范进中举
小说赏析范进中举范进中举是一部由鲁迅所撰写的短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范进中举的赏析,呈现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荒诞与无奈。
本文将从范进的形象描写、社会环境的揭示以及小说主题的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进一步解读这篇小说的内涵。
范进中举这一形象鲜明的主人公,展现出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人物形象。
作者通过对范进性格特点和行为的描写,形象地勾勒出他的软弱和无能。
首先,范进虽然在科举中中了一个进士,但却被人称为“中举”,透露着他仅仅是获得了一个表面的荣誉,实际上并没有能力施展。
其次,范进不仅没有为家族带来荣誉,反而成为了家族中最失败的一个,在亲友眼中处于被嘲讽和讥笑的地位。
这种形象的描写,让人对范进充满了同情和怜悯之情。
同时,这部小说还通过范进中举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存现状。
小说中的背景是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人民生活贫困。
范进所生活的环境尤为恶劣,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使得他在知识和能力上严重欠缺。
除了范进个人的问题,社会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他的发展。
这种环境的描写,凸显了社会制度对个人命运的决定性作用,并表达了对社会不公与人命运的无奈。
通过对范进的赏析,小说折射出了人性中的种种弱点和缺陷,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范进以其软弱和无能的形象,代表了无数个体在社会中被边缘化和忽视的命运。
他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境遇,同时也没有能力改变社会现状。
这种无力感,让人深感无奈和悲伤。
范进的形象使我们反思人性的弱点与局限,同时也呼吁更加关注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
通过对这部小说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社会的深切关注和他对弱势群体的关心。
范进这一形象被赋予了较高的象征意义,他不仅代表了那些没有获得社会认可的人,也代表了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
范进中举这个形象,不仅让我们感受到现实世界中的冷漠和不公,更希望能够引起我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总之,范进中举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短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范进形象的描写,呈现了现实社会中的荒诞与无奈。
2019年对《范进中举》主题的新解word版本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对《范进中举》主题的新解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五册中的《范进中举》,是选自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我们的教材和教参书中都定位为是一篇反映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我认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
这篇文章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态和人心。
正所谓“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典型的中国世态人情的写照。
我们之所以说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原因是我们认为“范进中举后会疯”就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给逼的。
那么,实质上,“范进的疯”是不是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给逼的呢?我认为不是。
这篇文章并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段文字直截了当的对科举制度的腐朽提出质疑,甚至暗示。
而且在思想控制极其严格的清代,很少有人敢这样“冒天下之大不袆”,随随便便的写文章去讽刺科举制度。
清代的“文字狱”的厉害,我们都是知道的。
谁敢轻易的写文章去讽刺科举制度呢?而且,清代的那些当大官的达官贵人,也不全是我们所想象的那种酒囊饭袋。
难道你吴敬梓的这点小把戏能瞒过大清朝的那些鹰犬?当然,我也并不否认,现在的我们确实可以从一部分中看出科举制度对人心的残害,但那并不代表这篇文章就是表现这个主题的。
所谓科举制度对人心的残害,这只不过是我们后来的人给它强加上去的一个载体罢了。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有的人参加高考,考了许多年也没有考上大学,我们不能因为他们高考的失败,以及高考的失败所导致的一切悲剧都归罪于高考制度的身上,就认为高考制度本身有什么错啊。
同样,我们不能因为范进考举人考了许多年都没考中,考中后还疯了,就可以肯定的说这是科举制度的错。
范进中举反思
范进中举反思范进中举是元代文学家吴敬梓所著长篇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胸怀大志、有着远大理想的年轻人。
为了理想,范进参加了科举考试,想通过功名进入仕途,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然而,在范进的一生中,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最终未能如愿以偿。
范进中举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反思,让我们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坚持追求梦想的重要性。
范进中举是一个追求理想的人,他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够通过功名进入仕途,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他的追求和努力是值得称赞的。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追求梦想都是人生的一部分。
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范进中举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坚持追求梦想,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不断努力向前。
第二,尊重个体差异和多样性的重要性。
范进中举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人,但他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却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最终未能如愿以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和价值观。
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通过功名进入仕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才华,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范进中举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尊重个体的差异和多样性,不要盲目追求功名和地位。
第三,珍惜友谊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范进中举在生活中结交了许多朋友,与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困难和磨难。
他们互相扶持、支持和鼓励,使范进能够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范进中举的故事告诉我们,友情和人际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获得帮助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需要珍惜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四,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坚强和勇敢。
范进中举的一生充满了困难和挫折,他经历了许多磨难和失败。
但是,范进从未放弃,他始终保持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范进中举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坚强和勇敢,不畏艰难,不怕失败。
范进中举读后感
范进中举读后感《范进中举》是由清朝作家曹雪芹所写的一部文言小说,也是《红楼梦》的前身。
这部小说以范进为主人公,通过他参加科举、走南闯北的经历,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物的奋斗历程和人生态度。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下面将从人物形象、情节设计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谈谈对《范进中举》的读后感。
人物形象小说中的范进形象是一个勤奋好学、坚持不懈的人物。
从范进参加科举的开始,他就一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在韩先生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成为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即使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他也没有放弃,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
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中了秀才,并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中举。
范进的形象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让我看到了成功背后付出的艰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但是如果有和范进一样的勤奋和坚持,相信我们也能取得成功。
情节设计小说的情节设计紧凑且引人入胜。
作者将范进的一生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情节。
从范进参加科举的开始,到最后结识了贾宝玉,这些情节让我对范进的奋斗历程有了更深的了解。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是范进的科举考试。
在这个情节中,范进所遇到的各种考题和考官的权谋,展现了科举制度的残酷和不公平。
但是范进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倒,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坚持,成功地中举。
这个情节让我明白了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主题思想《范进中举》的主题思想深入人心,值得我们深思。
通过范进的奋斗历程,作者展现了一个普通人追求成功、改变命运的梦想。
范进通过读书学习,不断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个主题思想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另外,《范进中举》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问题。
科举制度的不公平,士人的权谋斗争,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通过这些揭示,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问题并从中吸取教训。
同时,《范进中举》也传递了一种人生态度,即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向困难低头。
《范进中举》读后感
《范进中举》读后感《<范进中举>读后感》《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范进。
读完这篇文章,我心中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范进,一个穷书生,从二十岁开始应考,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饱受生活的艰辛和世人的冷眼。
他的家庭一贫如洗,老母亲和妻子常常挨饿受冻。
他自己也因为痴迷于科举,而没有其他的谋生技能,只能依靠岳父胡屠户的接济勉强度日。
然而,范进却没有放弃科举之路,他坚信只有通过科举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终于,在他的坚持下,范进中了举人。
这本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可他却因为极度的兴奋而发了疯。
这看似荒诞的情节,实则深刻地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的摧残。
长期的压抑和对功名的极度渴望,让范进的心理变得扭曲和脆弱。
一旦梦想成真,他无法承受这巨大的喜悦,精神瞬间崩溃。
范进中举后的变化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之前对他百般辱骂和轻视的胡屠户,瞬间变得阿谀奉承;周围的邻居也纷纷前来讨好,送钱送物。
范进从一个被人瞧不起的穷书生,一下子成为了众人巴结的对象。
这种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转变,让人看到了封建社会的丑恶嘴脸。
人们不是因为范进的品德和才华而尊重他,而是因为他的功名和地位。
在这个社会里,权力和金钱成为了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功利。
从范进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黑暗。
科举制度本应是选拔人才的途径,但在封建社会却成为了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们心灵的工具。
为了科举,无数像范进这样的读书人耗费了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却忽略了对自身能力和品德的培养。
他们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成为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这篇小说也让我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教育不应仅仅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更应该是培养一个人的品德、智慧和能力,让其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果教育只是为了让人获得某种地位和财富,那么它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
范进中举解读
范进中举解读
《范进中举》是一篇讽刺小说,通过范进中举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的人,他虽然屡次参加乡试,但始终未能中举。
然而,当他终于在年迈之时考中举人时,却喜极而疯,被人们视为笑柄。
小说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刻画了一个穷酸书生的形象,展现了他那副令人作呕的嘴脸。
范进在未中举前,生活贫困,向别人借钱被骂,放榜前已饿了三天,抱着生蛋母鸡叫卖,这些细节描写都揭示了他生活的艰辛和科举制度下的悲惨境遇。
而当他中举之后,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的岳丈胡屠户态度大变,从前的嘲讽和轻视变成了恭维和敬畏。
这种对比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势利,也凸显了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毒害。
此外,小说还通过范进中举的故事,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范进之所以拼命考试,就是因为他相信只有通过科举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当他终于中举时,却因为喜极而疯,被人们视为疯子。
这无疑是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和批判。
总的来说,《范进中举》是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讽刺小说,它通过范进中举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范进中举》主旨分析
《范进中举》主旨分析
这篇小说通过叙述一个穷困的士人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知识分子人格这个精神枷锁的罪恶,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炎凉。
1、人性扭曲的读书人
范进像科举制度下无数读书人一样,以取得功名为终生理想,无比执着。
他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沉溺在不断的追逐和拼搏。
一次次落第和惨痛之中。
三十多年来,他怀着对功名的热切期望不断地应试,除了周围人的轻蔑和嘲弄外,他一无所获,可是他毫无反抗意识,自卑自贱,逆来顺受,甘受屈辱,简直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
而中举后的喜极而疯更体现了科举制度使他这样的读书人迷了心窍,功名利禄将读书人愚弄得可怜并且可笑。
2、趋炎附势的病态社会
小说中众人对范进的态度在他中举前后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范进穷困潦倒的时候,周围人只是嘲弄他,当他一旦金榜题名,一切都变了。
从邻居纷纷送来鸡蛋酒米,并出主意想办法为他治病;而胡屠户在他中举前后更是前倨后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嘴脸;连素不相识的张乡绅也在他中举后来套近乎。
这种不同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一个病态的社会——趋炎附势、醉心功名利禄。
《范进中举》课文解析
《范进中举》课文解析
1、曲径通幽的故事情节展现出独特的形象
2、别具匠心的`讽刺手法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运用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强化了讽刺效果例如:中举前,范进饥寒交迫,受尽人间白眼和嘲讽,然而中举后一切天翻地覆:醒
来后的范进对平日惧怕的岳父胡屠户也不怕了,由先前称其“岳父”改呼
为“老爹”;时常嘲弄他的众邻居、素不相识的张乡绅也都来套近乎了,
房子、田产、金钱、奴仆,不招即来这样,通过前后生活境遇和心态的强
烈对比,把范进腐儒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2)通过对典型细节的夸张描写,突现人物性格的本质最精彩的莫
过于“中举发疯”和“胡屠受赠”且看: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
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边假意推辞道:“你且收着”并不等范进说完,“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之后,“低着头,笑
迷迷地去了”用“攥”“舒”“缩”“揣”四字,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
做作的市侩小人丑态跃然纸上。
(3)戚而能谐,笑声中含有极端的憎恶,增强了作品讽刺的力量胡
屠户在小说中的表现可以概括为“前倨后恭”当范进穷困潦倒的时候,他
觉得把女儿嫁给这么一个穷鬼,简直是倒了一辈子的运可当范进中举后送
给他银子,他立即吹牛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我
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这
些话引起了众人的哄笑,他自己也洋洋自得正是在笑声中让人感受了胡屠
户的卑劣可笑、范进的悲哀和世风的低下
3、纯熟的白话式语言。
范进中举的观后感
范进中举的观后感《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讲述了一个穷秀才范进在中举前后的巨大变化,以及周围人对他态度的戏剧性转变。
读完这篇小说,我心中五味杂陈,感慨颇多。
范进是一个穷书生,他年过半百,却一直没有中举,生活穷困潦倒,备受他人的轻视和嘲笑。
他的家人也跟着他过着艰苦的日子,妻子和老母亲常常挨饿。
然而,他却一直没有放弃科举考试,坚信只有通过中举才能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这种执着和坚持,一方面让人感叹他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也让人觉得他的思想被封建科举制度深深地束缚了。
当范进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时,他竟然高兴得发了疯。
这一场景让人既觉得可笑,又感到可悲。
可笑的是他那夸张的举止和失去理智的模样,可悲的是这背后所反映出的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的摧残。
中举本应是一件喜事,但在范进身上却变成了一场灾难。
他长期以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期待,一旦梦想成真,内心的情感便如洪水般决堤,无法自控。
而周围人的态度转变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在范进中举前,他的岳父胡屠户对他百般辱骂和轻视,说他是“现世宝”“穷鬼”,认为他没有出息。
而当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的态度立刻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对他阿谀奉承,甚至说他是“天上的文曲星”。
不仅是胡屠户,乡邻们也纷纷前来巴结讨好,送钱送物。
这种趋炎附势的嘴脸,让人看清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
从范进的遭遇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罪恶。
科举制度本应是选拔人才的途径,但在封建社会,它却成为了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们心灵的工具。
为了中举,人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牺牲自己的尊严和健康。
而一旦中举,便能飞黄腾达,享尽荣华富贵;反之,则会被社会所抛弃,过着悲惨的生活。
这种不公平和不合理的制度,严重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这篇小说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一面。
在利益面前,人们往往会失去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底线,变得虚伪、自私、贪婪。
胡屠户和乡邻们的表现就是最好的例证。
初改《范进中举》
初改《范进中举》《范进中举》是明朝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以范进中举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平凡人通过努力和机遇成功中举的故事。
这个故事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范进中举》也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今天我们将围绕着《范进中举》这个经典故事展开讨论,探讨其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在原著中,《范进中举》描述了范进在茶馆遇到武大郎,结为兄弟,以及范进中举登科的故事。
这个故事以热烈的戏剧冲突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中举功名的向往和追求。
而在今天,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更多的是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成功的理解。
范进在故事中是一个平凡的人,他的出身并不高贵,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但是他通过勤奋努力和机遇的把握,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社会流动性和机会平等的精神。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追求成功的权利,只要我们愿意去努力,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范进中举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需要通过勤奋和努力来赢得的。
范进在故事中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最终才得以中举登科。
这也给当代社会的人们敲响了警钟,成功是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付出来获得的,不能靠投机取巧或者侥幸。
只有真正努力去争取,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范进中举的故事也提醒我们成功并不仅仅是在物质上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的满足和超越。
范进虽然中了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奋斗,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种对于成功的理解和追求,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和借鉴,只有把个人的成功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意义上称得上是成功。
范进中举的故事也提醒我们成功并不只是靠个人努力就可以实现的,更需要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在故事中,范进得到了武大郎的帮助和鼓励,才得以顺利中举。
这种互助互利的精神,也是我们当代社会所需要的。
《范进中举》读后心得参考(精选20篇)
《范进中举》读后心得参考(精选20篇)篇一:范进中举读后心得最近,我学习了《范进中举》这篇运用了鲜明对比手法的课文。
课文主要以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众人对他的态度进行了鲜明对比。
合上课本,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篇课文给我的启示有很多。
范进在中举之前,家里贫困,经常揭不开锅。
但对此,他的邻居们也毫无同情心,不曾向范进伸出援助之手。
作为丈人的胡屠户,也常盛气凌人地将范进骂得狗血喷头。
范进对此表现出了逆来受顺、忍气吞声。
终于,几年的苦心孤诣令范进金榜题名,高中举人。
此时,他身边的人们对他的态度开始发生巨大的转变。
原本冷淡的邻居,变得热情起来,有的拿米,有的拿酒,前来恭贺;胡屠户也一改往日的凶态,对范进称赞不已,毕恭毕敬;乡绅地主更是和他攀亲结戚,巴结讨好。
这前后因范进中举发生的强烈变化,令我认识到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趋炎附势、嫌贫爱富之类黑暗风气的盛行。
虽说祖国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但从中我也感悟到:只有自己有本事,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学生,我要做一个公平公正、表里如一、拥有真才实学的人,为祖国更好地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篇二:范进中举读后心得我今天看了《范进中举》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讲了范进年年考举人,到54岁时,才考到举人。
范进本来就家境贫寒,所以因为他坚持要每年去考,所以家里变得越来越穷。
当听到范进决定要考举人时,他的丈人就骂了他一顿,范进就悄悄的去考了,回去之后他丈人知道就又骂了他一顿。
当范进考上举人时,家里人的态度对他转化了,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他丈人不敢打骂他了。
说他是天上的星宿。
相邻们说他是新贵人,还从说叫他范进到叫他范老爷。
他我看到范进高兴疯了的那一点,我觉得很好玩。
范进是个虚伪的人,当张乡绅给他银子时,他再三推辞,最后还是收了,然后立即叫浑家打开看看,可见刚才的再三推辞是假的。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封建社会对读书人的毒害。
我对范进丈人的评价是他对范进毒害一开始还骂他现世宝,可当范进中上举人时,对他态度就不一样了。
范进中举读后感
范进中举读后感《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它以生动的笔触和深刻的讽刺,刻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的众生相,尤其是主人公范进中举前后的巨大变化,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范进,一个穷书生,年过半百,连个秀才都没捞着。
家中贫困潦倒,却一心只读圣贤书,只为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
他的形象,初读时让我觉得既可悲又可笑。
可悲的是他一生都被科举制度所束缚,将自己的青春和精力都耗费在追求功名利禄上;可笑的是他那迂腐、呆板的性格,以及对科举的盲目痴迷。
在中举之前,范进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备受人们的轻视和嘲笑。
他的岳父胡屠户对他更是百般羞辱,骂他“现世宝”“穷鬼”,认为他没有出息,连养家糊口都做不到。
范进自己也唯唯诺诺,不敢有丝毫的反抗。
他每天刻苦读书,却屡屡名落孙山,这种打击并没有让他放弃,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考取功名的决心。
然而,这种坚定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麻木和愚昧。
他不懂得思考科举制度的弊端,不懂得寻找其他的出路,只是一味地埋头苦读,仿佛中举就是他人生的唯一目标。
当范进终于中举的消息传来,他的命运瞬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周围人的态度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胡屠户之前的恶言恶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阿谀奉承和巴结讨好。
邻居们也纷纷前来祝贺,送钱送物。
而范进自己,竟然喜极而疯,这一幕让人感到既可怜又可叹。
可怜的是他多年来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在这一刻彻底爆发;可叹的是他中举后的癫狂,暴露出他内心的极度空虚和对功名的过度渴望。
范进的中举,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在这个制度下,人们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尊严,失去了对真正知识和道德的追求。
范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为了科举,放弃了正常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人格,最终变成了一个只知道追求功名的行尸走肉。
同时,这篇小说也让我看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人们的态度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地位和财富,而不是他的品德和才能。
当范进贫困潦倒时,没有人愿意帮助他,甚至对他加以欺凌;而当他中举后,所有人都对他趋之若鹜。
《范进中举》主题新解
《范进中举》主题新解
《范进中举》是一部经典传统文学作品,此作品历来被视为一部深
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范进中举》讲述的是发生在北宋时期的一个
故事,其中,《范进中举》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范进,他为了完成自
己的梦想,想要拿到中举,不惜花费心血,勤奋学习,并在密集考试
中取得高分,最终实现了梦想。
这一故事提醒我们,让我们铭记范进
的勤奋奋斗精神,坚持自我努力,说不定就能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范进中举》也可以被当前部分人们新解读,尤其是当今社会中,社会进步,新社会赋予群众更加普遍的权利,个人可以自身努力
奋斗,获得平等的社会机会,而范进的故事能够成为今日社会强调自
主努力、讲求正义正道、抚今追昔、不负众望的好榜样。
此外,《范
进中举》可以作为一首写实文学,通过讲述范进的故事,让更多的读
者认识到,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坚持不懈,开启新的山河,才能得到最终的成功,只要有良好的态度,谁都能够
获得理想的结果。
《范进中举》读后感悟(2篇)
《范进中举》读后感悟谁不想永远只当父母襁褓中沉睡的乖宝宝,人人疼爱;谁不想永远只活在童年中,无忧无虑;谁不想在仕途中,一帆风顺,一路晋升;谁不想当个童话里面的公主,终会遇到自己的王子。
但童话固然美好,却是那么虚幻。
而这样的生活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现实又总是一次又一次的把我们往崩溃的边缘推去。
如果人人一日三餐有着落,还有闲钱存银行,又会有谁会去当小偷。
如果人人家庭幸福美满,又会有谁会因为抑郁症而死去。
有头发,真的不会有人想要去当癞痢。
一切都可以说是生活所逼。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和官绅的活动与和精神。
充满讽刺意味的《范进中举》中,主人公范进在经过三十四年的科举考试后才中了个秀才,紧接着中举人后还喜极而疯,引出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在我看来,范进是可怜的也是值得我们所学习的。
34年,一个人一生中最多只能拥有三次。
把那么漫长的时间都花在同一件事上,锲而不舍,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范进。
虽然他虚伪狡猾,热衷于功名利禄,但有头发,谁又会想当癞痢;同样是人,谁又甘愿只能看着别人过着“视钱财如粪土”的生活;同样是人,谁又愿意一辈子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碌碌无为过完余生。
范进的行为还是很符合人性常理的,他的身上还是有着许多可与之处,不是吗?一次的失败,我们都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修补受伤的心灵。
两次失败,我们惆怅,我们痛惜,但仍然有勇气爬起来,重拾信心,再上战场!但多次的失败,仍能够坚持下去,仍能够不断的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这需要有多么强大的毅力才的做到的事情。
而这位被无数人唾弃的可怜儿却做到了!在面对胡屠户的恶言相对;众乡邻的冷漠势利、嫌贫爱富,我对范进的敬佩尽不在言中。
如果我生活在当代,如果我也受当年的社会风气所沾染,我必死无疑。
几十年来,我们只会站在一旁讪笑范进的懦弱,不自量力和疯癫,但我们是否又有把我们的生活和他进行对比。
人生漫漫长路中,我们有二十多年必须在学校中度过。
中国的应试教育为的只是应付考试,拿去文凭。
范进中举读后感
范进中举读后感
范进中举读后感(一)
我在这个暑假读了《儒林外史》的其中一篇《范进中举》,这个故事讲的是范进中举后一系列表现和家人变化的故事,即带给了我们欢笑,又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深思。
这个故事是清代着名作家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其中一篇,故事描述了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灵魂,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以及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我主要讲范进,他是一个科举制度的受害人。
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首先,他是一名博出名的人。
范进在之前的科举考试中都屡遭屡败,但他依然坚持考试,直到五十四岁中了秀才。
后来,他去考乡试,却被家里人拒绝,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考试,不理会家人。
最后,他中了举人,却喜极而疯,不是喜极而泣。
很明显,他根本就不是为了成绩而读书的,而是为了博出名而读书的。
这些人,如果真的考了好成绩,那只能是碰到好运到的吧!
其次,他是一个迂腐无能的人。
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
范进中举个人理解
范进中举个人理解
范进中举是明代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中的经典片段,描述了一个书生范进在科举考试中经历的种种磨难,最终中举的故事。
这个故事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进行个人理解。
1.主题思想
范进中举的故事主题思想主要集中在科举制度的弊端和人性的揭示上。
通过范进中举的经历,展现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和社会的病态现象。
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人性冷漠和道德沦丧,以及人们对于权力和利益的追逐。
2.人物塑造
范进是本故事的核心人物,他是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书生。
在范进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科举的痴迷和执念,以及中举后的狂喜和兴奋。
同时,范进也是一个软弱、虚荣和追求权力的形象,这些特点都在他的行为和言辞中得到了体现。
3.情节安排
范进中举的情节安排非常巧妙,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和失败,让范进逐渐陷入绝望,然后再给他带来希望。
这种情节安排让读者深感科举制度的残酷和无情,同时也让读者为范进的最终中举而感到欣慰。
4.语言特色
吴敬梓的语言特色在范进中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的语言幽默、讽刺和夸张,非常适合表现当时社会的荒诞和可笑。
例如,范进
在考试过程中的紧张和焦虑,以及得知中举后的狂喜和失态,都被作者用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来。
5.社会意义
范进中举的故事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和人性的丑恶,呼吁人们反思和改变。
其次,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冷漠,呼吁人们重视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最后,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病态现象和荒诞性,呼吁人们关注社会公正和发展。
范进中举读后感
范进中举读后感《进中举》读后感。
《进中举》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的文学巨著。
这部小说以范进为主角,通过他的一生经历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范进的坚韧不拔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深感敬佩。
范进是一个具有坚定理想和追求公平正义的人。
他在小说中不断受到社会的排挤和打压,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一直坚持着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他在官场上虽然屡遭陷害,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努力为民众谋福利,为社会谋发展。
他的坚韧不拔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自己的理想,才能在这个世界上获得真正的尊重和成就。
除了范进的个人品质,小说中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
在这个封建社会中,官员们腐败贪污,民众们生活困苦,社会的种种不公让人触目惊心。
范进在小说中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批判。
通过范进这一形象,作者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的关怀,同时也呼吁人们要积极改变这种不公,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
在范进的一生中,他虽然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
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理想,秉持对社会的批判精神,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同时,范进的一生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关怀,让我更加努力地去改变这个世界,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读完《进中举》,我对范进的坚韧不拔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深感敬佩,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的作品,它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
希望在今后的人生中,我也能够像范进一样,坚持自己的理想,秉持对社会的批判精神,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范进中举观后感
范进中举观后感《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它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范进中举前后的巨大变化,以及周围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展现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对人性的扭曲。
读完这篇小说,心中感慨万千。
范进,一个穷书生,从二十岁开始应考,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
为了科举,他耗费了大半生的光阴,生活穷困潦倒,受尽了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他的岳父胡屠户对他更是百般辱骂和轻视,认为他是个“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
范进自己也唯唯诺诺,在胡屠户面前大气都不敢出。
然而,当他得知自己中了举人后,却喜极而疯,丑态百出。
这一疯,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是他长期压抑的内心的一次总爆发。
他多年来所承受的贫困、屈辱、希望与失望,在这一刻都化作了疯狂的举动。
中举后的范进,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之前的肆意辱骂变成了毕恭毕敬,甚至称他为“文曲星下凡”。
乡绅们也纷纷前来攀附,送钱送物,称兄道弟。
周围的邻居对他也是前倨后恭,极尽奉承之能事。
这一切的变化,让人不禁感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在这个故事中,科举制度无疑是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科举制度本是选拔人才的途径,但在封建社会,它却成为了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性的工具。
为了科举,人们不惜寒窗苦读数十载,甚至放弃了正常的生活和家庭。
一旦中举,便能飞黄腾达,名利双收;若不中,则一辈子默默无闻,受人欺凌。
这种极端的反差,使得人们的价值观严重扭曲,变得唯功名利禄是从。
范进就是这种制度下的牺牲品。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押在了科举上,以至于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对生活的正常感知能力。
他的疯癫,不仅仅是因为中举的喜悦,更是对长期压抑生活的一种反抗和宣泄。
然而,这种反抗是如此的无力和悲哀,因为他最终还是陷入了功名利禄的漩涡,成为了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受益者。
从范进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中普通人的无奈和悲哀。
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在既定的社会规则下苦苦挣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范进中举》主题的新解
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五册中的《范进中举》,是选自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我们的教材和教参书中都定位为是一篇反映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我认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
这篇文章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态和人心。
正所谓“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典型的中国世态人情的写照。
我们之所以说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原因是我们认为“范进中举后会疯”就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给逼的。
那么,实质上,“范进的疯”是不是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给逼的呢?我认为不是。
这篇文章并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段文字直截了当的对科举制度的腐朽提出质疑,甚至暗示。
而且在思想控制极其严格的清代,很少有人敢这样“冒天下之大不袆”,随随便便的写文章去讽刺科举制度。
清代的“文字狱”的厉害,我们都是知道的。
谁敢轻易的写文章去讽刺科举制度呢?而且,清代的那些当大官的达官贵人,也不全是我们所想象的那种酒囊饭袋。
难道你吴敬梓的这点小把戏能瞒过大清朝的那些鹰犬?当然,我也并不否认,现在的我们确实可以从一部分中看出科举制度
对人心的残害,但那并不代表这篇文章就是表现这个主题的。
所谓科举制度对人心的残害,这只不过是我们后来的人给它强加上去的一个载体罢了。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有的人参加高考,考了许多年也没有考上大学,我们不能因为他们高考的失败,以及高考的失败所导致的一切悲剧都归罪于高考制度的身上,就认为高考制度本身有什么错啊。
同样,我们不能因为范进考举人考了许多年都没考中,考中后还疯了,就可以肯定的说这是科举制度的错。
因而,我认为,说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反映封建社会科制度对读书人人心的残害是不正确的。
也许,有人会问,那么,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疯呢?我认为“范进中举后会疯”的原因,主要是他受不了现实的巨变。
有这样一个事例,在文革中,有一位女京剧演员,她的父亲被打成右派,于是她和她那被打成右派的父亲划清了界限。
可是,尽管她与她的这位父亲划清了政治界限,把她的父亲当作敌人,但是,剧团还是不让她参加演出,仅仅让她在剧团里打杂。
为了她自己神圣的事业,她想尽了一切办法,一再写决心书,一再表示她已经和她的这位被打成右派的父亲划清了界限,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登台表演。
可是无论她怎么努力的表现自己,都没有能够登台表演。
有一天,这个剧团的团长告诉她说,她的父亲的事已经搞清楚了,说她的父亲不是右派,并告诉她第二天可以登台表演了。
当她听到这
个消息后,这个女孩一下子疯了。
这个女孩并没有为之而高兴,而是疯了。
原因是什么呢?
可以这样说,她已经是大义灭亲,认定自己的父亲是敌人,不再是自己的亲人。
也就是说,在必要的时候,要她去杀她的父亲,她都会去做的。
虽然在现实中,没有人要她去杀死她的父亲,她也并没有杀死她的父亲,但实际上,她心灵中的父亲已经被她杀死,存在的只是一个已经死去的父亲,活着的呢,只是一个站在政治对立面的敌人。
而现在,却要她去面对自己曾经残酷的杀死的最亲的亲人。
也就是说,让她从一个极端──父亲是最亲的人,跳到另一个极端──父亲是站在对立面的敌人,又要让她从──父亲是自己最恨的人,甚至在肉体上可以置之死地的人,跳到再一个极端──父亲还是自己最亲最爱的人。
这样,就使得这位女孩,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心灵上都难以承受。
也就相当于我们把一个人要逼着他跳下悬崖,又要逼着她从悬崖下跳上来一样。
当然,这个女孩的疯,也就是注定的了。
范进也是如此。
范进也许也是一个热衷功名,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无穷的信心和伟大抱负的读书人,但经过几翻几复的考试之后,不但没有达成自己的愿望,还受尽了左右邻居,亲朋好友的讽刺和打击。
范进的老丈人瞧他不起──在他家里也不给他面子;当范进去乡试向他的老丈人借钱时,他的这位老丈人胡屠户不仅不借
给他钱,而且还要臭骂他。
有原文的文字为证“范进因没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淋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天鹅肉’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邻居也是这样。
当他的邻居找到范进说他中举时,范进之所以认为邻居“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也可以看出,这就是因为他经常遭到邻居们的奚落和嘲讽,他也不再相信邻居们所说的话了,只认为这又是邻居们在戏耍和捉弄他。
同时也可以看出,范进早已习惯邻居们对他的冷嘲和热讽。
这就是中国的人情世故,人心冷漠呀。
在亲戚和邻居长期的冷嘲热讽之下,范进已经没有了自信。
当经过几翻几复的考试没有达成自己的愿望时,范进早已被亲戚与邻居长期的冷嘲热讽和自己的自卑与自贱打倒了,而处于一种极度的自卑当中。
那么,这时的范进,作为一个曾经对功名热衷,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无穷的信心和伟大抱负的读书人,可以说,早已死了。
活着的,是一个没有信心,达到极度自卑的范进,一个大家心目中的那个范进。
因而,才有当邻居告诉他“中举”时,他认为邻居“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
因为他早已没有信心,根本就不会认为自己会中举,他之所以去参加“乡试”,主要是不“甘心”罢了。
而当范进确定自己“中举”后却疯了,主要是因为范进把自己一向的自卑和压抑,一下子释放出来,就像一个气打得太胀的气球,一下子炸了。
可以这样说,范进的疯同上面所讲到的那个文革中的女孩的疯一样,也是从一个极端──热衷功名,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无穷的信心和伟大抱负,跳向了另一个极端──受尽了左右邻居,亲朋好友的讽刺和打击,处于一种极度的自卑和压抑。
而范进的中举,又使范进从一个极端──一种极度的自卑和压抑也中,被抛到了另一个极端──居然“中举”了。
那么,“中举”意味着什么呢?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中举”就意味着,自己再也不会在亲戚朋友和邻居面前抬不起头来;“中举”就意味着,该自己扬眉吐气的时候到了,用阿Q的话来说,就是“要什么就是什么”
的时候到了。
就说范进中举的那天早上吧,“家里没有米饭”,老母亲“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
没有人可怜他们一家人,没有人送来一粒米。
可是,在范进“中举”后,用我们的观念来说,就是做官了。
你却看那烧汤的二汉,送来了“七八斤肉,四五千钱”;“邻居有拿鸡蛋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捉了两只鸡来的”;张乡绅也送来了“一个大红贴”。
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当官的都来庆贺,都来捧场。
不就是阿Q说的“要什么就是什么”吗?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化银”。
“中举”
就意味着,天上也可以掉下馅饼来。
换句话说,就像买彩票,中了头奖一样。
他受不了这样的巨变,所以他疯了。
既然,“范进的疯”不是反映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那么,《范进中举》这篇文章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我认为《范进中举》主要是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漠。
关于这一点,范进的邻居和张乡绅不必多说,我们来看看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
吴敬梓在胡屠户的身上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极尽夸张之能事,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可以说把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对范进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简直可以和契柯夫的《变色龙》相媲美。
关于“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我在上文已经讲得够多了。
那么,我们来看看“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的表现吧。
当范进疯了,众人要胡屠户给范进一巴掌,让范进把痰吐出来,就会清醒时,你看胡屠户是怎么说的:“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我听得斋公们说:打了天上的星宿,阎王就要拿去打一百铁棍,发在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
我却是不敢做这样的事!”要是换了“范进中举前”,不说一个巴掌,就是十个巴掌,他也是敢的。
而且上面我已讲到了,“范进中举前”,不是到胡屠户家借过一次钱吗?范进一进门,就“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
这比给范进十个巴掌还狠,这是对一个人人格的最大侮
辱。
可以说,在“范进中举前”的胡屠户从来没有过对范进的丝毫怜惜,更不用说害怕了。
还有,当胡屠户终于鼓起勇气给范进一个巴掌后,范进清醒了,胡屠户赶忙上前说:“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
”说得多亲切呀!旁人消遣他,说“你这手明日杀不得猪了”时,他说得更是漂亮,“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
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真是极尽讽刺之能事,使人笑,但笑中会带哭!这就是中国的世态人情。
因而,我认为这篇文章不应该把主题思想定在“揭露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上,而应该是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心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