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
捕捉“动情点”
第一节捕捉“动情点”关于“话题探究”话题探究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入自然的思考状态。
何谓自然的思考状态?即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原则、标准的束缚,完全从文本出发,从自身阅读感受出发,体会什么是动情点,动情点由何而来,以及怎么写才能抓住动情点。
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生说出的不一定就是成熟的观点,更多的时候是感受性的语言,老师可以把学生的感受搜集、整理、概括,最后得出完整的结论。
把整个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最后的理论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确确实实是他们自己思考的结果。
有了这样一个思考过程,在以后的写作当中,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这些理论。
《噪音的世界》这篇文章,作者的动情点在哪里?动的是什么情?你从哪些字句中感受到动情点?语言是有感情色彩的,作者在文中使用了“烦躁的”“噪音”“热浪”“令人窒息的”“单调”等词语,带给读者的是一种干燥、炎热的憋闷感;一种嘈杂、枯燥的烦躁感;一种被困在水泥丛林里的压抑感。
在文章最后作者说“怀想”“那幽静的山林”,与前文的描写铺叙形成鲜明对比,虽然寥寥几个字,却好像在灰暗的天空中开出一道裂缝,从裂缝中流泻下来一股难得的清凉。
怀想和渴望一方面强化了前文的烦躁、厌倦情绪,同时又宕开一笔,留给读者对清静之美的想象空间。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动情点在于外界环境对心情所产生的影响,即由闹而引发一系列的感受和感想。
而情的具体内容就是对现实生活中充斥着钢筋水泥的纷乱嘈杂感到烦躁,转而向往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清凉。
这篇文章能够引发学生多方面的联想。
比如说:1.现代社会高楼大厦林立,抬头只见四角天空,人的生活空间不断向纵深发展,日见狭窄、局促,连人的内心也像高楼一样封闭起来了。
2.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越来越现代化,古老的文化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遗忘,甚至破坏。
嘈杂的工地就好像人们躁动的内心,飞扬的尘土仿佛是心灵的尘埃。
3.自己只在杂乱的工地呆了一小会儿就觉得无法忍受了,可是那些建筑工人却日日夜夜生活工作在那里,谁关注过他们的生活状况?谁又关心过他们的心理状况?4.自然有幽静的山林,心灵也需要一片幽静的山林。
课时作业3: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
第一节捕捉“动情点”1.试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的“动情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处理的。
答案《祝福》的“动情点”是祥林嫂临死前向“我”询问灵魂的有无,随即在万家灯火、祈祷鬼神的除夕之夜寂然死去的情节。
为了突出这一情节,突出“动情点”,作者用了倒叙的手法,将其前置,定下全文的情感基调。
2.试分析下面一篇文章的“动情点”。
心安王建兰草长莺飞的季节,她带着6岁的男孩到公园放风筝。
天好蓝,风好柔,大地似绿绿的地毯,柔软又舒适。
他们尽情地嬉戏,累了,便躺在草地上讲故事。
阳光那么暖,明晃晃地照在身上,让人生出几分倦意,她从恍惚中醒来,身边没了男孩。
四周望去,也没有看见孩子的身影。
“程程——程程——”没有回声。
她慌乱起来,边跑边喊,呼声越来越急促,越来越尖锐。
忽然,她听到有人喊道:“有个孩子掉到湖里了……”她奔向湖边,看到层层荡漾的涟漪,像是男孩柔弱的生命发出的最后呼声,她什么也不顾了,纵身跳入水中,抓住那个孩子,托出水面,拼命地往上蹿。
幸好,渡船赶来了。
许是极度的惊吓,许是耗尽了体力,她昏厥过去了。
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把她惊醒,她看到一位母亲抱起了那个湿淋淋的生命。
她惊呆了,一下子清醒过来,冲上前去,她看清了,那孩子不是程程。
她发疯似的扒开围观的人,哭喊着:“程程——”“我在这里。
”这次她听清楚了,是他。
她就那么站着,眼泪哗哗地流下来,止也止不住。
救护车把她和落水的儿童送到了医院,闻讯的记者来了,让她谈谈救人的感受。
她有点胆怯,语无伦次:哪还顾得想什么,只要把孩子救上来,舍上我的命也愿意。
多质朴的话语,记者似乎觉得找到了闪光的语言,被救儿童的母亲更是感激涕零。
她慌了,忙说:不是这样的,你不必这样,如果知道是你的儿子,我是不会跳下去的,水那么凉,我还不会水,我以为是程程呢……仿佛石破天惊,在场的人听了都议论纷纷,记者也大吃一惊,为她的真实坦诚。
“那么是母爱让你奋不顾身以至忘了自己不会游泳?”“不,不是,是责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三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第一节《捕捉“动情点”》课件 (共30张P
当妇女轻视他时,他没有争辩,而是离开。这 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宽容;当他知道女孩不愿和 他坐在一起时,他选择了放弃,这不是胆小,而 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当我望着他时,他给我一 个微笑,这不是做作,而是心地善良;当老太太 需要帮助时,他主动伸手,这不是逞英雄,而是 发自内心的淳朴热诚。
他真的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吗?不是的,他是个 真正地的男子汉,他的一言一行总能站在他人的立场 为别人解决难题,避免不必要发生的尴尬。要做到了 这些,多难!但他做到了。
杨勇的《心灵鸡汤》
我却发现桌让上人摆动着一情个的熟方悉的法保温杯。我没有问什 么,只是一种感觉就之径一直走了过去。
• 我怀着感激的心情打开熟悉的保温杯,嘴里不停的 念着:“我妈妈太好了,我妈妈真是太好了。”没一会 儿,鸡汤沁人的香味就飘散到寝室的各个角落。
细化动作, • 我只好摸着黑,借着窗外微弱的月光,拿着筷子细 细的品尝着。“是淮山,还有板粟。”我激动地喊着。 每吃到一种配料,我都会大声地喊出来,然后用筷子 延长过程。 小心地夹起来向室友们展示。尽管他们看不见,我也 看不见,但是母爱的温暖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传 递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 • 我并没有再大喊着,坐回到自己床上,拿着室友的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 吧。”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 起了儿子。 ……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 界。
朴素简单的生活小事——散步
联 想
感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生命、 和谐、责任和希望……
类比联想,添其内涵 老爷爷坐在我面前跟我闲聊起来,嗓门宏亮,神态
自若,没有半点隔阂,似与老友神聊,羞得有那南 方人的小家子气的我无地自容。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
捕捉“动情点”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尤其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这次作文课,我之所以拟定了“捕捉动情点”这一训练主题,就是因为它既能立足于学生写作的实际需要,从源头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又能体现“课标”新精神;提供例文,也即昭示具体的写作方法;师生讨论的过程,能“生成”某些意想不到的写作智慧;学生亲述自己的经历,是捕捉“动情点”的过程,也是美好的情感体验;写作练习,更是趁热打铁的实践体验。
二、教材分析捕捉“动情点”位于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三章,第一节。
《文章写作与修改》这本选修教材是对必修教材的拓展和提高,它侧重于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能将学生带到一个奇妙的汉语世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捕捉“动情点”在这一章甚至整本书中地位非常重要,它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这节课抓好了,抓出成效了,即是前两章学习成果的体现,又为后一章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写作训练,已经对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基本方法有所了解,但是,他们写出的文章缺少给人留下较深印象的“亮点”——既能统摄全篇又能充分表现感情的“动情点”,以致写出的文章平铺直叙,平淡无味。
所以,本次作文指导课以此为切入点,拟定出较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师生例文的具体解说,学会什么是文章的“动情点”。
破除写作神秘感,使学生充分认识写作“动情点”的作用,学习如何捕捉“动情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写作练习,进行实践体验,在体验、交流、评价中加深对写作原理的领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达到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例文的讨论以及个人生活经历、见闻的回味,认识写作情感态度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捕捉身边的感动。
第三章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
第三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第一节捕捉“动情点”1.下面是一段赞颂母爱的文字,这段文字是否做到了感情真挚?请进行点评并升格。
真正感受母亲深沉的爱,是在医院醒来的那个深夜。
那天夜里,我睁开眼睛,看着周围的环境,心里满是慌张。
我知道,这里是医院。
可是,我怎么会在医院呢?转过头,看见母亲侧趴在床边,她的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
心头一阵酸楚,我转过头,眼泪流了下来。
参考答案:分析点评:这段表现母爱的文字虽然没有空喊口号,有了具体内容,但是纯粹叙述,缺少具体细微的描写,所以母亲的形象不鲜活、不生动,整个文段仍然缺少打动读者的真挚感情。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因其中某一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细节描写而令我们印象深刻。
因此,在叙述中加入典型的细节描写,就可以做到感情真挚。
细节描写简洁地说,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极富个性特点的细枝末节方面的描写。
它可以是一个细小的动作,可以是一个细微的痕迹,也可以是一处细小的景物。
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可以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效果。
升格示例真正感受母亲深沉的爱,是在医院醒来的那个深夜。
那天夜里,我睁开涩涩的眼睛(肖像细节),看着陌生而令人心悸的惨白的环境(环境细节),心里满是慌张。
我知道,这里是医院。
可是,我怎么会在医院呢?转过头,母亲侧趴在床边,脸上写满疲惫与沧桑,眉间隐约流露着内心的焦灼与担忧(神态细节)。
凌乱的头发,苍灰中夹着根根白丝,随着母亲的呼吸微微抖动(肖像细节)。
那双长满老茧的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
心头一阵酸楚,我悄悄地转过头(动作细节),眼泪不听使唤地涌了出来。
2.下面是浙江考生的一篇高分作文,请谈谈该文获得高分的原因。
绿叶·情意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唁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
妈妈紧紧牵着我的手,与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
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
高中语文第3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第1节捕捉“动情点”课件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1.认识写作中“动情点”之重要性及 其与全文结构的重要关联;
•2.学会捕捉“动情点”的方法,综合 运用各种方法使之凸显在作文之中。
温馨自学亭
• 写作中的运思,关键是要捕捉“动情点”。
• 所谓“动情点”,即情感的触发点,通过它能够引起 我们的种种情思。一针一线,一草一木,那山那水, 那人那事,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只要它 能触动你内心的那根情弦,让你情动于衷,它就是动 情点。古人见柳思别,望月念人,赏秋悲时,遇水生 愁,在那一刻,“柳、月、秋、水”就是诗人的“动 情点”,就是和心境吻合的情感触发点。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 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的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 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 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 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 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 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 【写法借鉴】 通过这篇例文的阅读,我们应该有如 下收获。捕捉“动情点”是文章具有真情实感的根本
所在,三个生活片段的共同点在于“温暖”二字,作
者敏锐地捕捉每个片段的感人之处。例如第三个片段
冬天的夜晚,大多数人都在匆匆赶路回家,刀子般的
西北风刮在脸上,然而到家后,三张并排着的母子的
脸,都带着天真的微笑,这是在寒冷的冬夜最温暖人 心的镜头,太让人感动了。
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横断面”和“纵断面”是不可能 割裂开来使用的。如鲁迅的《故乡》,虽然截取了与杨二嫂见 面和与闰土会面的几个“横断面”,但全文仍然是以“我”回 故乡、在故乡和离故乡的“纵断面”为线连缀成篇的。因此在 选材、谋篇布局的时候就要处理好“横”与“纵”的关系。 “横”与”纵”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如何用“纵”的结构把 “横”的内容处理好,让“横”的内容更好地烘托、完善 “纵”的结构。
第三章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
-7-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
作导引
高考·链接
作家与作文
素材·仓储
2.“动情点”与文章结构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作为写作的触发点,“动情点”可以作为文章的引子,即处于 开头位置,也可将这动人心魄的触发点放于行文的高潮处。“动情 点”牵动全文的结构,文章采用插叙、倒叙、补叙、平叙中哪种叙 述方式是由“动情点”的位置决定的,在一篇不长的记叙文里,应尽量 让“动情点”延后出现,并让倒叙、补叙、插叙为之服务。
素材·仓储
作文教学同样如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双线并进。我 们后面所讲的情感、思维与创新都是建立在这两条线索之上的,而 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能够写出感受与思考的独特性。而个性 正是感受与思考独特性内涵的核心内容。在写作时经常想着去表 达个人的感受和思考,并且努力捕捉情感世界中最令人感动的点, 学会运用理性分析的方法提升文章的思维深度,这些都是促进认识 深化的手段。另外,认识的深化还有待于我们从文章的内容与形式 的关系上去发掘。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无 从表现。我们讲“动情点”时所说的“横断面”,讲“理性思维的深化” 时所说的“递进式”结构,还有创新写作中的“新的形式”,都是从内容 和形式的和谐上考虑文章的成篇的。
第三章 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1-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
导航·探究
高考·链接
作家与作文
素材·仓储
教学论认为,教学中存在着两条主线,一条是“知识对流”的主线, 另一条是“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正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完成的。
-2-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
导航·探究
高考·链接
作家与作文
-3-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
21-22版: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创新设计)
12
温馨晨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训练落实
写作实践与时鲜素材
@《创新设计》
(2)体现规则的手段 为体现这一规则,我们就要善于处理一些不得不交代的连带内容。处理这些连带 内容,常用的手段是倒叙、插叙和补叙。
13
温馨晨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训练落实
写作实践与时鲜素材
@《创新设计》
(3)谋篇的要领 除了“平叙”以外,在一个篇幅不太长的记叙文里,尽量让“动情点”延后出现, 并且让倒叙、插叙和补叙为之服务。 总之,写作中较精巧地利用“横断面”,就如同打开一个小小的窗口来看大千世 界。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通过闰土和杨二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让我 们看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下层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
其实,就是两个字呗——老实。 爷爷说,就得四个字。 为啥?因为,这世上聪明人太多,聪明人太容易不老实。所以,老实里还需要再 夯一层老实。
4
温馨晨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训练落实
写作实践与时鲜素材
@《创新设计》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赏读:成功的学习是勤奋加思考,孔子说:“只一味读书而不知思考,就容易受 骗;只一味思考而不去读书,仍然不能解除疑惑。”学习并思考着,思考并提高着, 提高并继续学习着,这样的学习,才会不断提升境界。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赏读:人生的爱好是多元而个性的。智慧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智慧的 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容易长寿。人生的幸福因追 求不同而异彩纷呈。
2
温馨晨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训练落实
高中语文课件:第3章 第1节 捕捉“动情点”(人教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赏读:人生的爱好是多元而个性的。智慧的人喜欢水,仁德的 人喜欢山。智慧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生活快 乐,有仁德的人容易长寿。人生的幸福因追求不同而异彩纷 呈。
温第馨9章晨读扩声系统调音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自第主9章学习扩声系统调音
二、“动情点”牵动着全文结构
“动情点”不仅决定全文高潮,也牵动了全文的结构。理解这 种结构处理上的变化,就需要用到叙事剪裁中的“横断面” 与“纵断面”。
写作时从长过程中截取一段,或事物的一个侧 横断 面,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段,或一个场面、一 面 个冲突,甚至一个情节,通过精细描绘更集中
节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 我们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 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 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坑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 了那些夜里我们声系统调音
温第馨9章晨读扩声系统调音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赏读:成功的学习是勤奋加思考,孔子说:“只一味读书而不 知思考,就容易受骗;只一味思考而不去读书,仍然不能解 除疑惑。”学习并思考着,思考并提高着,提高并继续学习 着,这样的学习,才会不断提升境界。
温第馨9章晨读扩声系统调音
自第主9章学习扩声系统调音
“丫头,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这质朴的话 引发了情感的渲染。“心,被濡湿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 近日以来如同小虫一样不断噬咬我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你在,就心安。这是人世间最美丽的风景。粗茶淡饭有什么要 紧?年华老去有什么要紧?你在,就心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三章第一节《捕捉“动情点”》教学设计与反思
2、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1、从“动情点动情事”再现的小切入点,渗透学生养成以事实说话实事求是的理性思维习惯;2、发挥多媒体优势,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3、发挥朗读作用,通过口读心悟,运用范文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五、课程小结、作业
为再现的情境,补充思考分析。
1、回顾学习重点。2、通过写作巩固学习成果,情缘于事,明于理。
七、教学评价设计
对于学生“再现的动情点”,先小组评价,评出作品对“动情点”的捕捉和表述准确到位的作品。在班内交流分享,在班内评价交流的过程,实现学习的自我和同伴评价。
八、板书设计
情
九.教学反思
谈写作感受,交流心得。
激发对“动情点”的认知兴趣
二、解读“动情点”——“动情点”意味着什么
1、播放视频《马校长的合唱团》Q3:交流看后内心感受,明确表述出来的就是触动你的,触动你的就是“动情点”即情感触发点。
2、分析“情”丰富的内涵,明确“动情点”的情境情况是表述的重点,因为它是后文深沉抒情理性思考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视频、例文依托自身阅读感受,明确什么是“动情点”、能使用流畅的语言实事求是的记录生活中的“动情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例文品读、片段写作练习,实践体验“动情点”;
2、通过小组品评、全班交流,加深对“动情点”的理解。
按照教学设计的几个环节设置德育渗透的机遇。课堂设计整体感强,环节完整,中心突出。三个环节,一个中心。
在设计思路上,格日勒老师遵循课程标准“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抓住“动情点”深入挖掘,依据“情”的前因后果即情缘于事,明于理。针对学生抒情肤浅,析理无力的习作问题,挖掘出“情况”“情感”“情理”让学生明了,情缘于事,脱离了事的情,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如抓住“动情点”?
(1)请大家阅读朱自清先生的作品 《冬天》,思考下面的问题: A、请你概括作者选取的三个冬天的生 活场景。 B、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形容三个片段 的共同点。
(指导方法: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片段二:
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 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 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 ,那是秋夜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 朝霞与小草的交谈!
(指导方法: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片段三:
我微微睁睁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 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 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在这眼神的普照下, 顿时有种异样的感觉:我好像变成了一个襁褓 中的婴儿,在酣然入眠,感动得母亲满脸都溢 满幸福;我好像又变成了一朵俏丽的月季花, 激动得母亲绽开了动人的笑颜……
(指导方法:变换角度,增加层次 )
片段四:
我微微睁睁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 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 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曾在史铁生的《我与 地坛》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无言的祝 福;我曾在季羡林的《怀念母亲》里见过,那 母亲的眼神是一种幸福的安详;我曾在胡适的 《我的母亲》中见过,那母亲的眼神里是一种 不能割舍的珍爱!
(指导方法:类比联想,添其内涵)
3、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更好 地凸显“动情点”,增强文章的力度。
⑴精心剪裁,巧设高潮,凸显“动情点”。 ⑵集中渲染,画龙点睛,凸显“动情点”。 ⑶细化情景,虚实相生,凸显“动情点”。
四、作业:生活中总会有某一时刻曾打动你 的内心,有牵动过你的情思的人、事、物。 它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根白发、 一句话语,请将最动人的细节刻画出来,写 成一个片段,让大家分享你的喜怒哀乐。
(2)阅读教材“知识导引”部分,思考:什么 是横断面、纵断面?
横断面:截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段或一个冲突,精 心描绘以突出中心。
纵断面:把事情的全过程按时间顺序依次记叙,平 铺直叙。
(3)讨论:“动情点” 与文章结构有什么关系?
1、阅读P45《回家》找出文章的三个“动 情点”?
2、结合例文,思考 “动情点” 与文章结 构有什么关系?
【教学目标】
1、认识写作中“动情点”的作用。 2、学习捕捉“动情点”的方法。 3、通过写作练习,学会选取生活中 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加深对“动情 点”的领悟。
在很多人看来,写作并不轻松,有人曾经用一 副对联描写写作的愁苦情状:
上联: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
下联: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
3、如果只有一个集中的动情点,应放在文 章的什么位置?
(4)总结:捕捉动情点的要点
(前提)让自己的心灵敏感起来,让自己的人生 丰富起来
(方法)挖掘生活的点滴,截取生活“横断面”, 思考人生的真谛。
三、课堂片段练习
1、修改下面文段,突出动情点。
片段原文:
……可我能够感受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 到了我的床前,我似乎能听到妈妈平和温柔的呼 吸声。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 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 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 词都加到上面也不为过……
动情点:母亲在自己睡觉时爱抚地端详自己的镜 头。
2、佳作展示:
片段一:
……眼睛愣愣地看着我,我分明地感觉她的目光 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 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 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 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双温 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 我好好睡眠。妈妈的目光滑到了我的脸颊上,似 乎在寻找着什么,我知道那是找她自己的影子, 又似乎在欣赏着什么,我知道,那是在欣赏凝聚 她一生心血的艺术品。
画面的内容:劳累一天的年轻的母亲,晚上 给自己的孩子洗完脚,又大汗淋漓地端着 一盆水给自己的婆婆洗脚。孩子没有睡觉, 跟在后面偷偷看到了,就仿效着也端着一 盆水走向这位年轻的妈妈。
这则广告带给你什么样的“点滴感动”?
2、思考交流:阅读文本42页《噪音的世 界》,讨论作者的动情点在哪里?动的是什
么情?你从那些字句中感受到动情点?
写作运思真的很难吗?这个“难”字可否去掉? 让我们来看看两位法国艺术家说过的名言。雕 塑家罗丹说:“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 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文学 家乔治桑说:“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永远存在于 只要我们伸出手,就可以捉住它的地方。”
分析“动情点”
(一)何为“动情点”?
1、公益广告《给妈妈洗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