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 我们身体上的“尺”》

2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 我们身体上的“尺”》

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第68-6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节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建立了厘米和米的表象、能够用厘米和米为单位测量和估测物体长度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身体尺”,量出“身体尺”的长度,学会选择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周围的物体长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1认识“身体尺”,了解“身体尺”的含义;2通过测量,知道自己“身体尺”的长度,并通过与1米的比较,加深对各个“身体尺”的理解;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并积极应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知道自己“身体尺”的长度,并会用它们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选择“身体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一、激发兴趣,引入新知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呢?(米、厘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呢?但是生活中我们不能随身带着尺子,是不是?那要测量物体的长度怎么办呢?老师有一项特殊的本领,不用尺就可以测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相信吗?(当场试一下)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式测量的吗?是的,这就是藏在我们身体上的尺。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体上都携带着各种各样的“尺子”,用这些“尺子”随时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非常方便,你们想试一试吗?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们身体上的‘尺’”。

(板书课题:我们身体上的“尺”)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1.猜一猜,认一认——初步感知“身体尺”师:请同学们找找看我们身上的尺在哪里?看谁找得快又多。

生:庹、身高、拃、指宽、手掌宽、臂长和步长。

(教师可以相机补充)师:是啊,这样的尺子我们叫“身体尺”。

今天我们就来先来研究这四种“尺子”,(板书:一拃、一庹、一步、一脚)你知道一拃、一庹、一步、一脚是怎么规定的吗?一拃:手指用力张开后,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间的距离。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新苏教版二班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数学家本质上是个着迷者,不迷就没有数学。

我总是尽我的精力和才能来摆脱那种繁重而单调的计算。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新苏教版二班级数学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新苏教版二班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内容:熟悉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熟悉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学问点:1、使同学初步经受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同学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同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同学初步熟悉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力量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育同学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育同学的估测力量。

2、培育同学的观看比较力量、操作力量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乐观的情感体验,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培育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念。

2、养成仔细、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同学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同学初步熟悉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支配: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学问点:1、使同学经受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熟悉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同学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育同学的估测意识和力量。

力量点:培育同学观看、动手操作的力量。

德育点:使同学养成细心、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同学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育同学的估测意识和力量。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厘米和米,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

全单元分四个部分:线段的认识、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让学生捏一捏一根线的两端,然后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

再如,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

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

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

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

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长度的长度(限整厘米)。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测量,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三、单元课时安排:本单元共安排5课时: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认识线段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材第59、60页的内容。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案1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案1

[2.0微能力获奖优秀作品]:小学一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准备课:数一数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方案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第一单元“准备课:数一数”是学生开始接触数学概念的重要时期。

为了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学情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学情分析工具1.A1技术支持:通过A1技术支持,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学习进度、知识点掌握情况、学习习惯等,为教师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学情分析内容1.学生学习进度:通过A1技术支持,可以清晰了解学生在第一单元学习中的进度,包括完成情况和学习效果等。

2.知识点掌握情况:分析学生对于数一数的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找出掌握情况较好和较差的学生,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辅导。

3.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等,为教师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方案提供依据。

学情分析实施1.教师通过A1技术支持系统收集学生学习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2.根据学情分析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辅导方案,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小组讨论、个性化辅导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学情分析报告学习进度分析1.本班学生在第一单元“准备课:数一数”中的学习进度整体较为平均,大部分学生已完成了教学任务,学习效果良好。

2.少部分学生学习进度较慢,需要继续加强学习动力,引导其更好地参与学习。

知识点掌握情况分析1.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存在数一数概念理解不够透彻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

2.部分学生在数一数的实际操作中存在困惑,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指导。

学习习惯分析1.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课后能够自觉复习和巩固知识,但仍有个别学生学习时间不够充分,需要加强学习自觉性。

2.部分学生喜欢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包括视听结合、游戏形式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差异化教学。

通过以上学情分析报告,本班学生在第一单元数一数的学习情况总体良好,但仍需教师的进一步指导和支持。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推荐】《量一量》教案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推荐】《量一量》教案设计
4.量一量折痕的长度。
问:怎样折,折痕最长,是多长?
想一想,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这张长方形纸方便
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5.说说一拃、一步、一庹分别表示什么长度?选用什么尺测量最适合?你的一拃、一步、一庹分别是多少厘米?
【板块五】
先整体练习,再全班校对,错题及时进行纠正,进行强化巩固。
(学生尺、米尺、卷尺)
2. 全班交流。
二、预习拓展引新
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三、自主尝试解答
1. 自主学习菜单:
(1)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量一量它的长度,然后同桌交换
测量,看量得是否准确。
(2)把测量到的每条边的长度
填在书上。
(பைடு நூலகம்)仔细观察你量到的长度,
发现什么?
(4)任意把这张长方形的纸折
一次,再打开,折痕大约长多少
追问: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这
张长方形纸方便吗?为什么?
小结:在测量时要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5.拿出预习本汇报自己的一拃、一步、一庹是多长,以及父母的一拃、一步、一庹是多长?
五、即时巩固内化
必做题:
1.用一拃估测课桌大约多长?用一步估测教室大约多长?
2.再用合适的尺来量一量,看
3.从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准确的选择测量工具,用各种尺进行正确的测量。
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设计合理的测量方法。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一、交流预习成果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搜集的各种尺。
交流时让学生拿出各种尺展示并介绍它们的用途,再全班交流。

苏版二年级数学量一量教案

苏版二年级数学量一量教案

苏版二年级数学量一量教案第一篇:苏版二年级数学量一量教案课题:量一量教学目标:1.认识各种常用尺,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2通过对长方形各条边以及折痕的测量,初步感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3.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实际测量,培养学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与难点: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表象认识。

能合理利用测量工具,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测量方法的操作能力。

课前准备:米尺一把、卷尺一把、学生尺一把、三角尺一副、一张长方形纸。

活动一:认识尺1.提问: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带来的尺呢?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2.提醒:你的尺可以量哪些物体呢?如何来量呢?追问:量时应先找到什么?(o刻度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在认识尺的活动中,目标主要是两个:一就是介绍几种常见的测量工具;二就是如何来看这些工具的刻度。

活动二:用学生尺量1.选择工具。

讨论:要想量它的每条边长度,该用什么尺呢?(用学生尺量一量)2.测量长方形的边。

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学生量后,汇报测量的结果。

(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相等)2.测量长方形的折痕。

追问:你知道怎样折,折痕是最长的吗?(长方形对角折的折痕最长)4.讨论。

想一想:这样的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5.小结: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根据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这很重要。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在这个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长方形边的特征,要让学生明确用什么工具量,如何量。

要强调选择工具的重要性。

在每一个活动中,都要渗透估测的意识。

活动三:用各种尺量1.选择。

提问:要量出自己的一拃、一步和一庹大约有多长,要用什么工具呢? 2.测量。

3.比较。

讨论:先估计一下数学书的长大约有几拃? 4.说明。

小结:我们测量出来的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可千万不要小看。

有的时候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我们就能用它们来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量一量 比一比(7)-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量一量 比一比(7)-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量一量比一比(7)-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及换算2. 长度的比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长度的比较。

2.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长度的比较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具:直尺、米尺、卷尺等。

2. 学具:每组一套长度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长度现象,如:课桌的长度、黑板的长度、书本的长度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呢?2. 探究新知(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展示直尺、米尺、卷尺等长度测量工具,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工具的作用。

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让学生了解1米等于100厘米。

(2)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例如:1米等于100厘米,那么2米等于多少厘米呢?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答案。

(3)长度的比较出示一些长度不同的物体,如铅笔、尺子、书本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学会长度的比较方法。

例如:比较铅笔和尺子的长度,可以用直尺测量,也可以用目测的方法。

3. 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套长度测量工具,让学生合作完成以下任务:(1)测量教室的长和宽,用米和厘米表示。

(2)测量书本、铅笔、桌子的长度,用厘米表示。

(3)比较组内成员的身高,用米和厘米表示。

4. 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总结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方法,以及长度的比较方法。

同时,教育学生要善于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六、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测量家里的电视机、沙发、床的长度,用米和厘米表示,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 拓展作业:了解其他长度单位,如千米、毫米,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量一量 比一比-人教版 (3)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量一量 比一比-人教版  (3)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量一量比一比-人教版 (3)教学内容本节课为《量一量比一比》,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教学内容围绕基本的长度测量和比较展开,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以及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测量和比较的知识。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并理解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学生学会如何进行长度测量和比较,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理解和测量方法的掌握。

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学生的亲手操作来克服这一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把直尺,若干个长度不同的物品(如铅笔、书本、橡皮等),以及用于记录测量结果的学习单。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我们如何知道物体的长短?”来引发学生对长度测量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课的主题。

2. 新授: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并解释厘米和米的概念。

学生跟随教师的步骤进行实践操作。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小组成员互相协助,完成对组内物品的长度测量,并记录结果。

4. 讨论:各小组分享测量结果,讨论测量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比较和总结。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测量和比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长度测量的步骤、厘米和米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长度比较的方法。

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二是根据测量结果进行简单的比较,家长签字确认。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教学反思。

反思内容将包括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以及如何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教学调整,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测量和比较的基本技能。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使用“重”、“轻”、“多”、“少”等量词。

2.能通过实物量的比较,发现事件数量的差异,并用量词进行表述。

3.能够通过实践体会到量的单位,了解人民币的构成和计数方法。

二、教学重点
1.重点掌握“重”、“轻”、“多”、“少”等量词的使用。

2.重点让学生感知数量的差异,并用量词进行表述。

三、教学难点
1.让学生能够灵活、正确地使用量词。

2.让学生理解人民币的构成和计数方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课题(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介绍不同物品的重量和数量,并引导学生掌握基本量词。

2. 比较轻重(10分钟)
教师介绍“轻”和“重”这两个量词,然后出示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学生比较重量,并用量词进行描述。

3. 比较数量(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数量的物品,然后让学生进行数量比较,并用量词进行描述。

4. 计算物品数量(20分钟)
教师先介绍人民币的基本面值和构成,然后出示不同面值的纸币和硬币,让学生进行数量计算。

5. 知识回顾及巩固(10分钟)
教师用游戏方式进行回顾,让学生通过游戏巩固所学的知识,强化对量词和人民币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这堂课通过比较物品的重量和数量,让学生掌握了量词的使用方法,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人民币的构成和计数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讲解时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在游戏环节中,我注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深入体会所学的知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我们身体上的“尺”丨苏教版 (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我们身体上的“尺”丨苏教版 (4)

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比较和交流等实践活动,了解自己身体上的“尺”,会测量并知道各“身体尺”的长度,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运用“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感受“身体尺”方便、快捷的特点;经历运用不同“身体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并对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感受“身体尺”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局限性。

3.使学生了解“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主动思考、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自己“身体尺”的长度,并会用它们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能够灵活选择“身体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2人一把米尺、活动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小朋友,这段时间我们都学习了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你都认识哪些尺了?(学生尺、米尺、卷尺),我们还认识了2个测量长度的单位——“米”和“厘米”,你会用米尺或学生尺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会)那今天,如果张老师不让你们用尺量,你有什么办法可以量出数学书长大约几厘米?(用手掌的宽、一拃的长估计出大约几厘米。

)生活中,常常需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可是我们不能随身带着尺,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借助于自己身体上的“尺”,那你知道,我们身上还有哪些“尺”吗?(食指的宽、一脚、一拳、一柞、一步、一庹、一脚)今天我们就通过实践活动,一起来研究隐藏在“我们身体上的尺”。

(板书课题:我们身体上的“尺”)二、认识我们的“身体尺”1.第一次测量自己的“身体尺”。

(1)介绍四种身体尺,依次出示图片,展示在黑板上。

①出示一柞:师:先看第一把尺,这是哪把身体尺?(一拃)师介绍:伸出小手,手指用力张开,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是一拃。

(师示范,生模仿)②出示一庹:师:这把身体尺你们认识吗?(是一庹)师介绍:两臂伸直,两个中指指尖的距离是一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量一量 1 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量一量 1 教学设计

利用学生现实生活图,让学生表达图意,培养学生理解、表达能力。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探究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参与,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难点。

组织多样的交你为什么喜欢它?指名学生上台介绍。

(3)提问:你用学生尺、米尺、卷尺测量过长度吗?量的是什么?二、选择测量工具
实际测量。

(1)提问:通过量,你发现了什么?
(2)让学生把这张长方形的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然后量出折痕的长度,再指名回答。

(3)讨论:怎么折,折痕最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4)提问:把你量出这条折痕的长度与长方形的边长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最长的折痕比这张长方形任意一条边都长。


提问:刚才你们量长方形的边和折痕的长度是用什么尺量的?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
学生通过交流得出:由于这张长方形的纸的边长和折痕都比较短,所以用学生尺来量就可以了;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反而更麻烦。

三、识自己身上的“尺”
1. (1)谈话引出我们身上的“尺”并出示一拃、一步、一庹的图示,让学生比画这三个长度。

(2)让学生量出自己的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

(3)指名说出自己的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

(4)强调学生记住自己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用他们作为自己身上的尺。

2.估测物体的长度。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选一件物体,用一搾、一步或一庹先估测,再选。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量一量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量一量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量一量》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次实践活动。

教材分三段安排活动内容。

第一段是熟悉经常使用的尺:学生尺、米尺和卷尺,以便选择测量工具;第二段是用学生尺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及一些折痕的长度,提高测量技术,并初步感受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渗透长方形的对角线大于长方形的边;第三段是用各类尺量,第一量自已的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再量铅笔、圆珠笔和粉笔的长度,最后到操场上量篮球场的长及篮球场里其他线段的长,使学生体会要依照需要选用不同的尺进行测量,并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提高测量技术。

[教学目标]:一、让学生经历用学生尺、米尺和卷尺测量不同物体长度的进程,体验合理选用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熟悉。

二、让学生探讨并把握一些测量物体的策略,并能灵活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增强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育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探讨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选择不同的尺测量不同物体长度的进程。

[教学难点]:把握测量物体的策略。

[教学进程]:一、熟悉各类尺一、联系生活,激发“量”的需要谈话:生活中,咱们常常会碰到需要“量一量”的事,你们去看电影时,售票阿姨会给你量一量,若是你不到1米20厘米,就能够够免票啦。

你也碰到过需要量一量的事儿吗?二、提供情境,探讨“量”的方式谈话:那么多地址都需要量一量,你明白该拿什么去量?你明白哪几种尺,给大伙儿介绍介绍!依照学生回答相机介绍:学生尺、米尺、软尺、卷尺提问:你们看,这些尺尽管长得各不相同,但你能不能在它们身上找到相同的地址?不管用什么尺量,咱们都需要先对准尺上的哪个刻度?[教材简析]:这是一次实践活动。

教材分三段安排活动内容。

第一段是熟悉经常使用的尺:学生尺、米尺和卷尺,以便选择测量工具;第二段是用学生尺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及一些折痕的长度,提高测量技术,并初步感受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渗透长方形的对角线大于长方形的边;第三段是用各类尺量,第一量自已的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再量铅笔、圆珠笔和粉笔的长度,最后到操场上量篮球场的长及篮球场里其他线段的长,使学生体会要依照需要选用不同的尺进行测量,并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提高测量技术。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量一量 比一比(2)-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量一量 比一比(2)-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量一量比一比(2)-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的测量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2. 使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理解长度的大小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测量方法。

2. 长度的比较。

3. 长度单位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的测量方法,长度比较。

2.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理解长度的大小关系。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尺子。

3. 测量工具(如绳子、铅笔等)。

4. 教学素材(如图片、实物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长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讲解长度的测量方法,示范如何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测量身边的物品长度,如桌子、椅子等。

(3)讲解长度的比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比较不同物品的长度。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测量方法。

(2)引导学生进行长度比较,如比较绳子、铅笔等物品的长度。

(3)组织学生进行长度单位换算练习,如将厘米转换为米、分米等。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度的测量方法和长度比较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测量家里的物品长度,并进行比较。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测量准确性、合作精神等。

4. 测试:进行定期测试,了解学生对长度测量和比较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量一量》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量一量》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量一量》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教学目标- 了解长度和重量的基本概念- 掌握使用非标准单位进行测量-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教学内容- 单位的引入:教师通过实物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和重量-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教师演示如何使用非标准单位进行测量,并引导学生实际操作- 长度和重量的比较:教师分别布置长度和重量的比较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进行判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发学生对长度和重量的思考2. 引入单位:教师给学生展示一张长度和重量的标准图,并解释标准单位的概念3. 非标准单位测量:教师给学生每人发放一把尺子和一块砝码,引导学生使用尺子和砝码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4. 比较长度:教师布置一个任务,要求学生找到教室中最长的物品,并与其他物品进行比较,判断出最长和最短的物品5. 比较重量:教师布置一个任务,要求学生找到教室中最重的物品,并与其他物品进行比较,判断出最重和最轻的物品6. 拓展应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其他非标准单位进行测量,让学生自由探索并展示他们的想法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实物引导学生对长度和重量的感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使用非标准单位测量,帮助学生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通过观察和比较,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单位进行判断和比较- 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价- 老师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包括对测量工具的使用准确性和对长度、重量比较的判断准确性-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讨论的情况,包括观察和比较的结果如何、自己的测量方法和想法- 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给予肯定和指导以上是一份关于【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量一量》教学设计的内容。

通过实物引导学生对长度和重量的感知,使用非标准单位进行测量,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量一量,比一比丨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量一量,比一比丨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量一量,比一比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测量的基本方法,能够准确地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培养学生比较物体长短的能力,能够准确地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测量和比较的任务。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互相帮助。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测量: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 长度的比较: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能够准确地判断大小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测量和比较的方法,能够准确地测量和比较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准确地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测量物体(如铅笔、书本等)、教学PPT。

2. 学具:直尺、测量物体(如铅笔、书本等)、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长度测量和比较的方法,使用直尺进行示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和比较方法。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和比较的练习,互相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量一量,比一比2. 内容:长度测量和比较的方法、注意事项、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根据物体的图片,填写它们的长度。

2. 判断题:判断两个物体的长短关系,写出正确或错误。

3. 应用题:根据实际情境,测量和比较物体的长度,解决问题。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长度测量和比较的方法。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帮助,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但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直尺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的详细说明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书本、桌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长度。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量一量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量一量苏教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材简析:本单元是教学线段的熟悉、厘米和米的熟悉,和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把握了100之内数的意义,并能熟练进行100之内数的大小比较。

所有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的重要基础。

通过这部份内容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的角度观看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知识和方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学习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1.初步熟悉线段的特点,能在一些简单的图中识别线段,会数线段的条数,会选择适合的工具画线段。

2.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进程,体会成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3.联系具体情景熟悉厘米和米,成立初步的1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估量它们的长度,会画指定的线段,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育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难点:熟悉线段、会画线段。

量一量教学内容:练习十,教材第6六、67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1.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熟悉,提高学生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育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慢慢形成必然的技术技术。

3.让学生养成认真解题的适应,并感受到学习的欢乐。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窗们,咱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一样情形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

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路来研究什么情形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形下用米作单位?二、课堂练习1.我会填:填“米”或“厘米”床长2()粉笔盒高8()黄瓜长20()旗杆高15()2.我会画:(1)先估量红习十第3题两条线段的长度,再实际量一量,集体交流反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4)小结。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学 生 活 动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乍有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乍、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
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
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
五、全课总结。
课题四 量一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54~55页。
教学目的:通过对常用尺的认识以及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