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农业技术推广学作业题库
![农业技术推广学作业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af802ad7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fb.png)
农业技术推广学作业题库第一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一、名词解释:1、相对优越性2、创新的采用3、创新的扩散4、发明5、创新二、填空:1、美国学者罗杰斯根据不同时间的采用者划分为5种类型,分别为()、()、()()、()。
2、农业创新总体的发展在时间序列上的()与每项具体的农业创新在农业中应用实践的(),使农业创新的扩散呈现明显的(),而某项具体的()的扩散过程就是一个周期。
3、在农业推广学中,S形扩散曲线所揭示的规律称为()4、根据扩散曲线中不同时间扩散速率的特性变化,可把其分为4个不同时期()、()、()、()。
5、代代连续不断的往下传的方式叫()。
三、简答题:1、简答创新的特性。
2、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3、简答农业创新的扩散方式。
4、简答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5、技术的适用性具体有几种情况?四、论述题:1.影响农业创新扩散的因素有哪些?1.试述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第二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原理一、名词解释:1、科学2、技术3、科技成果4、科技成果转化5、应用性研究成果二、填空:1、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特点是()、()、()。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有()、()、()。
3、科技成果依据表现形式分为()和()。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是建立在()和()基础之上的更高形式的综合性效益。
5、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的运行机制是()、()、()6、衡量成果质量的标准有()、()、()、()、()。
三、简答题1、农业科技成果的类型?2、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3、简答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素。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是什么?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方法是什么?四、论述题1、试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常见的运行机制是什么?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是什么?第三章农业推广心理学原理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2、群体3、心理定势4、个性5、兴趣6、能力7、气质8、性格9、思维10、情感11、意志二、填空题:1、人的心里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的反映。
农业创新扩散理论方法
![农业创新扩散理论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2f6212faf45b307e87197a9.png)
种知识。因此,农民不易很快掌握,起始推广速度慢,
进入扩散发展期和达到最大扩散速率的时间均较长, 用了将近10年时间才被99%的农户所采用。 杂交水稻: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农业推广学 1、阶段性规律
根据不同时间扩散速率的特征变 化,可将把其分为4个不同时期:
创新扩散理论
年 龄 采用创新数
295 387
30岁以下 31~ 35
文化程度越高,采用数量越多。
3、家庭关系 (1)家庭组成 (2)户主年龄与性别 (3)农业经营与家庭经济计划
36~ 40
41~ 45 46~ 50 51~ 55 56~ 60 60岁以上
321
320 301 284 283 223
(4)亲属关系和宗族关系
接力式(单线式)
波浪式(辐射式)
跳跃式(飞跃式)
农业推广学 二、创新的扩散过程
4个阶段: ( 1 )突破阶段 (农村中一些专业户、
科技示范户、农民技术员,文化素质高, 改革意识强。往往率先带头搞试验,实 现0的突破。)
创新扩散理论
(2)紧要阶段(关键阶段)
(一旦有10%-20%的农民采用创新,即使 没有推广服务或发展措施的进一步支持, 扩散也会持续进行。)
农业推广学
2、时效性规律
创新扩散理论
S 理论表明一项创新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 , 但可以 延缓其衰退的速度。衰退原因:五种“磨损”。
(1)无形磨损 (2)有形磨损 (3)政策性磨损 (4)价格磨损 (5)人为磨损 创新不及时推广,过期失效; 创新优良特性的丧失,如品种退化、 抗性丧失; 农业政策、法规法令、结构调整;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及农产品价格下跌; 推广方法不当。
农业创新扩散理论
![农业创新扩散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de9edcc192e45361166f5b8.png)
2、时效性规律 S理论表明一项创新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但可以
延缓其衰退的速度。衰退原因:五种“磨损”。 (1)无形磨损 创新不及时推广,过期失效; (2)有形磨损 创新优良特性的丧失,如品种退化、
抗性丧失; (3)政策性磨损 农业政策、法规法令、结构调整; (4)价格磨损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及农产品价格下跌 ; (5)人为磨损 推广方法不当。
(1)投入阶段(试验示范期创新引进→ 试验示范成功)
(2)发展阶段(发展期示范成功→推广 规模达最大值)
(3)成熟阶段(推广期推广规模稳定在 高限值→出现衰退迹象)
(4)衰退阶段(交替期旧的创新成果老 化,基本停止使用→新的创新产生)
一项农业创新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基础在试验示范期,速 度在发展期,效益在推广期,更新在交替期。
3、交替性规律
一项具体的农业创新寿命有限,不可能长盛不衰, 而新的研究成果又在不断涌现,这就形成了新旧创新 的不断交替现象。
第三节 影响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的因素
一、经营条件
经营规模 采用创新数/100户
小规模经营
185
中等规模经营
238
大农场经营
293
采用改善生活创新数 /100户 51 73 96
思考:
1、息源如何影响种植业和养殖业的? 3、不同信息源如何影响平原和山区的农民对信 息的采用?
♣有关概念
美 籍 奥 地 利 著 名 经 济 学 家 熊 彼 得 (J. A. Schumpeter)认为,创新(innovation)是将发明应用 到经济活动中,为当事人带来利润,而发明则是新技 术的发现。
结论:(1)试用时间越早,则试用时间越长,试用 面积比例越小;(2)试用时间越晚,则试用期越短, 试用面积比例也较大。
农业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
![农业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132f8ec6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2.png)
农业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临许多困难,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农业技术扩散的不均衡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了解农业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
一、农业技术扩散的定义农业技术扩散是指新技术、新技能、新知识和新产品从研究、开发和应用阶段被传递到农民手中的过程。
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采用和技术应用等环节。
二、农业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农业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是指农业技术从研究、开发到推广、应用的全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和机制。
它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 技术创新的驱动技术创新是农业技术扩散的基础。
农业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的应用将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扩散。
2. 技术推广的机制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扩散的重要环节。
技术推广需要通过多种渠道,例如政府、农业科技机构、农业企业和农民自组织等,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推广到广大农民手中。
3. 技术采用的条件技术采用是农业技术扩散的关键环节。
技术采用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技术的适用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只有技术适用于当地的生产环境,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能得到保证,才能被广大农民所采用。
4. 技术应用的反馈机制技术应用的反馈机制是农业技术扩散的最后一个环节。
技术应用后,需要对技术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便对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
同时,还需要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跟踪和评估,以便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
三、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农业技术扩散的不均衡性是由许多因素导致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的适用性技术的适用性是农业技术扩散的基础。
如果技术不适用于当地的生产环境,就会导致技术扩散的不均衡性。
因此,在推广新技术时,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因素,以确保技术的适用性。
2. 技术推广的渠道技术推广的渠道也是影响农业技术扩散的重要因素。
农业推广学第三讲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原理图文ppt课件
![农业推广学第三讲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原理图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07f74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96.png)
从认识到采用所需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 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一) 日本某地农民采用番茄杂交种的调查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二、创新发展过程
将研究和开发截然分开是很困难的,因为开 发总是以研究为基础,因此研究发展一词的英文 常写成“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二、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图—3农业创新S型曲线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三)创新扩散的要素
创新扩散有4个要素: 1.创新 创新是创新扩散的基础、物质前提。在新产
品、新设备、新方法、新观念等创新中,能促成问题 解决的创新是推广过程中最受重视的。 2.传播渠道 新技术(或其他新事物)经某些渠道使供者 和受者沟通,从而使采纳者与创新联系起来。传播渠 道是指人们互相传播信息的途径或方式。 3.时间 创新的扩散是有一定时间界定的, 4.社会系统 创新的扩散是在一个社会系统的成员间 发生的。
一、创新的采用
1、创新采用:它是一个过程,是个人(或其他决 策单位)首先从获得一种创新的知识,然后是态 度形成、决定采纳或反对,新观念的实施,直至 所做决定得以确认的全过程。创新采用过程也常 被描述为个体采用过程
2-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2-农业创新扩散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3cc12f276eeaeaad1f33056.png)
对采用不同阶段的影响
1 .认识阶段 由于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一般来
说尚未形成从大众媒介获得信息的习惯,只是把它作
为欣赏性媒介,其教育性价值尚未引起农民足够重视; 不少地区广播、电视尚未普及,也不能普遍订阅报刊 杂志。但在认识阶段中,从大众媒介获取信息的机会 要比其他阶段为高。但从信息来源讲,在认识阶段, 邻居朋友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次是小组接 触(推广人员组织进行的小组讨论)和个别接触(如 推广人员对农民个别指导)。
三、S扩散理论及其应用
“创新的扩散”则是指一项创新由最初采用 者或采用地区向外扩散,扩散到更多的采用 者或采用地区,使创新得以普及应用的过程。 这种扩散可以是由少数人向多数人的扩散, 也可以是由一个单位或地区向更多的单位或 地区的扩散。研究农业创新扩散规律,对于 更好地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2.曾经推广过的技术
如果是大家愿意种,但种子供不应求,这只要解决种子供应 就可以了; 如果是人们对它的效益有怀疑,这时就要把注意力放在引导 这些人进行试种并协助他们搞好评价。
3.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
1.认识阶段 大众传播是本阶段最常用的方法。应通
过广播、电视、报纸、简报、成果示范、展览会、举办 报告会和组织参观等方法,尽快地让更多的农民知道, 加深认识和印象。 2.感兴趣阶段 农民发生兴趣信息不一定都来自大众
(3)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理解和使用起 来相对困难的程度。 有些创新的实施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术,有 些则不然,根据复杂程度可以对创新进行归 类。
(4) 可试验性
可试验性是指某项创新可以小规模地被试验 的程度。 采用者倾向于接受已经进行了小规模试验的 创新,因为直接的大规模采用有很大的不确 定性,因而有很大的风险。可试验性与可分 性是密切相关的。 可观察性是指某项创新的成果对其他人而言 显而易见的程度。
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农业推广
![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农业推广](https://img.taocdn.com/s3/m/f277e198af45b307e87197dc.png)
–创新成果由先驱者向早期采用者进行扩散的 过程。
–是创新成果能否进一步扩散的关键。
–特点:人们都在等待创新的试用结果,如能 取得良好的效益,就能获得更多的认可。
PPT文档演模板
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农业推广
l (三)跟随阶段:
–自我推动阶段 –主要是早期多数采用者认为有利可图,因此
启示:
在向农民推广创新成果的过程中,应 该特别重视邻居朋友的积极影响作 用,另外通过组织小组讨论以及真 诚的个别指导也非常有效果。
PPT文档演模板
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农业推广
l 2、农民采用创新信息的来源(%) l 乡镇农机推广站作为创新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应
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符合中国这种推广体系的实 情,在创新推广中应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的作用。
l 如果落后,则应充分利用先期和早期 采用者已经取得的可行经验,避免他 们发生的错误和困难,充分发挥后发 优势,迎头赶上。
PPT文档演模板
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农业推广
l 四、信息来源对创新采用的影响
• 1、采用阶段与信息来源的关系
PPT文档演模板
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农业推广
表明:
认识、感兴趣阶段以及评价、采用阶 段,邻居朋友、小组接触和个别接 触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PPT文档演模板
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农业推广
l 3.评价阶段:
– 将该创新与原来的资料进行全面比较、 评价,从而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
l 4.试用阶段:
–也称尝试阶段,小规模的运用、观察, 为正式采用做评价。
l 5.采用阶段:
–也成为接受阶段,通过试用评价得出 是否采用的决策。
PPT文档演模板
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农业推广
第三章 创新的采用与扩散
![第三章 创新的采用与扩散](https://img.taocdn.com/s3/m/971f7cc3da38376baf1fae8a.png)
四、农业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
(一)经营条件因素 (二)技术特点因素
1.立即见效的技术和长远见效的技术 2.一看就懂的技术和需要学习理解的技术 3.机械单纯技术和需要训练的技术 4.安全技术和带危险性的技术 5.单项技术和综合技术 6.个别改进技术和合作改进技术 7.适用技术与先进技术适应
(三)农民素质因素 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知识、技能、思想、性格、 年龄和经历等都影响创新的扩散。 (四)政府的政策措施因素 (五)家庭、社会机构及其他社会因素
于冒险,如农村中“科技示范户”“专业户”,虽
然比例较小, 但其作用甚大(自费订书报,参加 培训……)是农业推广的依靠力量。
科技示范户——领头羊
n (二)积极派 (创新采用:早期采用者)
n 革新派“试验、示范”成功后,他们是率先“响应 者”“效仿者”,一般文化素质也比较高,接受能力 强,乐于接受新事物,也是农村中少数,但他们的影 响面却比较大。
此外,农村社会的价值观,宗族及宗教等社 会因素对新技术的采用也有影响。
n (一)创新者—先驱者,走 在发展生产的前列,少数农 民——第一个吃螃蟹,挖第 一桶金
n (二)早期采用者—指那些 紧跟创新者之后不久就采用 新技术的农民。
n (三)早期多数—指那些注 视着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的 相当多数的农民,他们没有 经过太多的时间,也采用了 这项创新。
n (四)晚期多数——指那些遇事过于小心谨慎, 看到邻近农民的多数已经采用创新,他们也起加 入创新采用行列。
n ①由认识阶段到试行阶段所用时间:
n 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晚期多数<落 后者;
n ②由试行阶段到采用阶段所用时间:
n 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晚期多数>落 后者;
农业推广学重点
![农业推广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4f9941c0242a8956aece4bf.png)
《农业推广学》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灵活运用大众宣传、集体指导、个别指导的推广方法。
掌握娴熟的农业推广试验示范技能、教育培训技能、经营服务技能、信息服务技能、写作演讲技能、组织管理技能等。
绪论(4.0学时)基本要求: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农业推广的发展史,理解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概念的界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和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概念的界定、农业推广的性质、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
难点: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念界定、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4.0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弄清创新的概念和特性,理解和认识农民在创新采用过程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掌握创新扩散的基本理论,并能够针对创新扩散的时效性规律和交替规律在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推广方法。
重点:创新的采用过程各阶段农民的心理特点,创新扩散过程的特点以及创新采用过程不同阶段推广方法的选择。
难点:农业创新扩散曲线形成,S理论。
第二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4.0学时)基本要求:掌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及几种形态,转化的评价指标,转化条件、途径与方式,转化过程中的三级效益形成过程及其分配,提高成果分布的措施。
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几种形态,转化的评价指标,转化条件、途径与方式,转化过程中的三级效益形成过程及其分配,提高成果分布的措施。
难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决定经济上限的因素。
第三章农业推广心理学原理(3.0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掌握农民群体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农业推广人员的思维训练和个性培养,能够通过心理互动,利用农民的心理定势为农业推广服务。
重点:农民群体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定势的类型及特点难点:农民群体的心理定势极其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第四章行为改变原理(4.0学时)基本要求:掌握行为改变的理论、行为改变的一般规律和农民行为改变的特点,能够利用行为改变理论指导农业推广活动。
农业推广基本原理全部
![农业推广基本原理全部](https://img.taocdn.com/s3/m/57a8c0ea04a1b0717fd5dd5c.png)
第一讲农业推广基本原理第一节推广的框架模型广义的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现代的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动态过程。
狭义农业推广是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主要特征是:技术指导。
一、影响农业推广系统效率的因素1、整个农业推广服务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目标团体系统的接受效率两个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效果推广工作的外部客观环境2、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推广服务系统的效率取决于两个变量P=f(I,E)P一工作绩效I一个人特征f一函数符号E一环境变量。
3、目标团体系统的效率取决于两个变量B =f (P, E)B一农民行为变革P一农民个人特性素质f一函数符号E一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二、影响两个系统个体行为的社会内容1、人际关系2、组织结构和社会结构3、社会文化环境三、两系统的沟通网络四、推广中沟通的双向模式五、推广体系中的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国际农业发展的研究表明,为了健全推广体系,提高推广效果,仅重视应用有效的推广方法或沟通是不够的,要建立有效的推广体系,还应该注重农民、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农业企业和商业公司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观察评价这些相互依赖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个方式就是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
1、研究、推广和农民是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整体,三者相互支持,相互补充。
共同为知识和信息系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作为一整体,三者的协同作用大于部分之和,研究、推广和农民是构成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三个不同的亚系统,三个亚系统在整个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性是相等的。
2、研究、推广和农民之间的联系机制是信息流。
这种信息流不只是从研究到推广由推广至农民这种自上而下的线性关系,而且还有由农民到推广,由推广至研究或者由农业至研究的自下而上的反馈。
创新的扩散过程
![创新的扩散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4da9ff4b941ea76e59fa0406.png)
创新的采用与扩散第三章一、本章学习目标:1.应用:个体采用过程和创新的扩散规律;2.理解:提高创新采用率的途径;3.识记:群体采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二、本章主要内容创新的采用与扩散是农业推广的一个基本问题。
创新的扩散过程创新的扩散包括四个要素:创新、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
1.创新创新指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新观念的总称。
2.传播渠道传播渠道:是人们之间相互传播信息过程中所利用的手段或经过的途径。
经常使用的沟通渠道有大众媒介渠道和人际沟通渠道。
3.时间创新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所采纳,因此它要有一定的时间界定。
4.社会系统社会系统:指一组有着共同的问题,期望达到某种共同目标的相互关联的个人和组织。
创新扩散的规律创新扩散一般要看规模和速度,扩散的规模和速度一般以采用率来衡量。
采用率是指一定时间内某项创新的累计采用者的数量占社会系统所有成员的百分率,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在一定时期内一些人采用创新的同时,可能还有原来采用创新的人放弃了创新。
在创新扩散初期采用率很低,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采用者的数量会逐渐增加,采用率逐渐提高,最终被社会系统内的大多数成员所采纳。
创新一旦被社会系统内的许多成员采用,采用率会再度下降直到终结;创新的扩散速度一般是开始时较慢,然后变快,最后又变慢,通常采用者的比率达不到百分之百,见图典型扩散规律的 S 型扩散曲线。
1.典型扩散规律的 S 型扩散曲线在创新的扩散初期,绝大多数农民由于对创新的不了解,因此他们会对创新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因为大多数农民不敢承担风险。
但是在农村中总有一些具有创新头脑的农民,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学习,对新技术、新信息、新思想等创新反应敏感,同时他们不怕承担风险。
那么这些农民就会对创新感兴趣并进行实验,随后又有一些农民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加入到采用队伍中来。
那么他们的实验对更多的人的采用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其他的人看到有人从创新的采用中受益的时候,他们会立即主动紧跟其后,积极的效仿。
第三讲 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
![第三讲 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https://img.taocdn.com/s3/m/8b810222f111f18583d05a48.png)
(四)不同扩散曲线的分析 1、不同创新有不同的扩散曲线 2、同一创新有不同的扩散曲线 (1)同一创新在不同地区受自然条件影响 (2)同一创新在不同地区受经营条件影响 (3)创新受所需购入的各项投资是否有效 的影响 (4)创新受当地农民文化因素的影响
(5)同一创新的扩散速度受到其它因素影 响 ∆创新有多大的赢利 ∆创新的效果显著程度 ∆贷款是否有效利用 ∆新技术与过去习惯的技术是否协调
(三)农民素质因素 (四)政府的政策措施因素 (五)家庭、社会机构及其他社会因素
五、创新扩散的有效性
1、正确看待扩散的范围和速度 2、注意避免脱离实际的扩散速度 (1)扩散速度不能超过接受的条件 (2)扩散速度受价格波动的影响 (3)扩散速度要考虑成本的增加 3、扩散的最佳速度与范围
∆无形磨损: ∆有形磨损: ∆推广环境造成的早衰:政策磨损;价格磨 损;人为磨损。 ∆防止磨损:防止无形磨损;防止有形磨损; 防止环境磨损。 (3)交替规律:新旧创新的不断交替。
(三)常见的几种交替曲线 1、短效型 2、低效型 3、早衰型 4、稳定型
第三讲 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
第一节 农业创新的采用 第二节 农业创新的扩散
第一节 农业创新的采用
∆农业创新:应用于农业领域内各方面的新 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的统称。 ∆农业创新的采用:采用者个人从获得新创 新信息到最终在生产实践中采用的一种心理 行为变化过程。
一、创新的采用过程
1、认识阶段 2、兴趣阶段 3、评价阶段 4、试验阶段 5、采用(或放弃)阶段
四、农业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
(一)经营条件因素 (二)技术特点因素 ∆立即见效的技术和长远见效的技术 ∆一看就懂的技术和需要学习理解的技术 ∆机械单纯技术和需要训练的技术 ∆安全技术和带有危险性的技术 ∆单项技术和综合技术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2-jwzhang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2-jwzhang](https://img.taocdn.com/s3/m/c1b0da2b0066f5335a812169.png)
BACK
五 、采用过程中推广方法的选择
(一) 未曾推广过的技术 (二) 曾经推广过的技术 (三) 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 (四) 根据当地实际出发选择推广方法 (五) 根据不同农民的接受速度分别指导
BACK
S1-2农业创新的扩散
一、 农业创新的扩散方式 二、 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三、 S扩散理论及其应用
(三)跟随阶段
当创新的效果明显时,被称为 “ 早期多数” 的这部分农 民认为创新有利可图,也会积极主动采用。 刚开始可能不理解创新,一旦发现创新的成功,他们 会以极大的热情主动采用,所以又叫自我推动阶段。
(四)从众阶段
当创新的扩散已形成潮流时,个人不需要什么驱动力, 而被生活所在的群体所推动,被动地“随波逐流”,使得 创新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广泛普及采用。 那些称之为“后期多数”者就是所谓从众者。 在农业创新扩散过程的速率曲线上,此阶段的扩散速率 呈不断减小的趋势,故又称为浪峰减退阶段。
表4采用阶段与信息来源的关系
信息来源 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 认识 邻居朋友 小组接触 个别接触 大众接触 商 人 29.0 24.1 23.9 14.9 4.4 0.3 2.8 感兴趣 38.0 25.4 23.6 10.0 2.4 0.3 0.3 评价 46.9 26.2 17.2 5.6 3.5 0.3 0.3 采用 21.6 21.0 44.2 8.0 4.7 0.5 -
唐永金、陈见超等(1998)在四川省分山区、丘陵及平原地区调查了7个 县共820户农民 家庭的结果。
表6 农村不同行业农民采用创新的信息来源(%)
行业类型 种植业 养殖业 外出打工 其他 乡镇推广站 81.86 24.01 3.69 38.68 大众媒介 集市贸易 0.47 2.20 12.25 59.93 4.36 9.06 2.01 17.48 亲朋邻居 13.18 19.54 81.21 38.68 外地带回 2.21 0.83 1.68 3.15 合计 100 100 100 100
第三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_农业推广学
![第三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_农业推广学](https://img.taocdn.com/s3/m/95af29f0700abb68a982fbbf.png)
第一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弄清创新的概念和特性,理解和认识农民在创新采用过程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掌握创新扩散的基本理论,并能够针对创新扩散的时效性规律和交替规律在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推广方法。
重点:创新的采用过程各阶段农民的心理特点,创新扩散过程的特点以及创新采用过程不同阶段推广方法的选择。
难点:农业创新扩散曲线形成,S型曲线理论。
名家介绍:埃弗雷特.M.罗杰斯,传播理论家,新墨西哥大学新闻与传播系教授,系主任曾任估计国际传播协会会长,著有《创新的扩散》。
本书研究了扩散的要素,扩散的研究史、扩散的贡献、创新的产生,创新的决策过程以及创新的属性和采纳率、扩散网络等。
80年代著有《硅谷热》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美籍奥地利人,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1939年他在其名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中,提出了著名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
第一节农业创新的采用一、创新的概念和特性1.创新的概念熊彼得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一种组合比率P=f(a,b,c,┅n),也就是说,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经济学角度)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传播学角度)。
“创新”不同于“发明”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创新则是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为当事人带来利润。
2. 创新的五种存在形式:(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农作物品种引入新的地区;鲜牛奶高温灭菌耐贮藏)(2)采用新技术或新生产方法;(苹果套代技术的采用;玉米面玉米渣)(3)开辟新市场;(蔬菜当地消费出口创汇)(4)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南水北调)(5)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
(国企股份制)总之,应用于农业推广中的创新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变化。
创新扩散理论讲义(PPT 58页)
![创新扩散理论讲义(PPT 58页)](https://img.taocdn.com/s3/m/07ca0e01f5335a8103d22049.png)
2、为人们理解新事物的知晓和采用行为之间的联系提供 了实证的理论依据。阶段、分类、渠道、影响
3.在人际传播方面,符合当时的有限效果论的结论,与 “两级传播” 等结论一致。
采用阶段与信息来源的关系(台湾大学 1964)
信息来源
与创新性呈负相关的只有宿命论。
创新采用者时间差异 日本学者对当地农民采用番茄杂交种,得出如下结果:
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的情况:
结论: (1)试用时间越早,则试用时间越长,试用面积比例越小;
(2)试用时间越晚,则试用期越短,试用面积比例也较大。
因此,罗杰斯认为,推广创新的 最佳途径是“双管齐下将大众传播 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但他们较之普通人群更愿意、更早地接受变革。
• 后期采用人群(Late Majority) 持怀疑态度的一群人,只有当
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了新鲜事物的时候,他们才会采用。
• 落后者(Laggards)保守传统的一群人,习惯于因循守旧,对新
鲜事物吹毛求疵,只有当新的发展成为主流时,他们才会被动接受。
罗杰斯:决定过程五个段
贡献
将注意力集中在: (1)某项创新 (2)使该创新为人们所知晓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过程 (3)某种社会系统 (4)在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上做出决定的不同类型的人 (5)它是一个转折点,使学者们的兴趣从仅仅关注一段时间 人们采用创新的统计学模式,转移到关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
对于大众传播来说,其贡献在于:
• 都有所补充改进,越来越强调社会网络的作用。 • 关注“临界大多数”的概念。 • 第五版时更加注重新的传播技术的扩散,尤其是互联网上
的扩散。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e16c05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37.png)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农业创新扩散原理是指将新的科技、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农业领域中进行推广和普及的过程。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农业科研、农民参与、农业推广等,它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农业创新扩散原理的定义、影响因素、农民参与以及推广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1.定义2.影响因素(1)创新内容:创新的内容是农业创新扩散的基础,决定了创新的可扩散性。
创新内容要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创新主体:创新主体是指农业科研机构、农民和相关农业服务机构。
创新主体的合作与协调对农业创新扩散的效果至关重要。
(3)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指涉及创新政策、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创新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农业创新扩散的效果。
(4)创新网络:创新网络是指科研机构、农民和相关农业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网络。
创新网络的完善和畅通是农业创新扩散的重要保障。
3.农民参与农民是农业创新扩散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农民参与农业创新扩散可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参与农业创新扩散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获取:农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农业创新的信息,如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同时,科技专家和相关农业服务机构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向农民传递创新信息。
(2)试验与示范:农民可以通过试验田和示范户等方式参与农业创新的验证和评估。
通过试验和示范,农民可以亲自体验和感受创新技术的效果,提高他们对创新技术的认可和接受度。
(3)培训与学习:农民可以参加培训班、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学习农业创新的知识和技术。
这些培训和学习的活动可以提高农民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激发他们对农业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推广方法推广是农业创新扩散的重要环节,决定了创新技术的最终普及程度和应用效果。
推广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示范推广:通过设立示范田、示范户和示范基地等方式,向农民展示创新技术的应用效果,激发农民参与和投资的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弄清创新的概念和特性,理解和认识农民在创新采用过程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掌握创新扩散的基本理论,并能够针对创新扩散的时效性规律和交替规律在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推广方法。
重点:创新的采用过程各阶段农民的心理特点,创新扩散过程的特点以及创新采用过程不同阶段推广方法的选择。
难点:农业创新扩散曲线形成,S型曲线理论。
名家介绍:埃弗雷特.M.罗杰斯,传播理论家,新墨西哥大学新闻与传播系教授,系主任曾任估计国际传播协会会长,著有《创新的扩散》。
本书研究了扩散的要素,扩散的研究史、扩散的贡献、创新的产生,创新的决策过程以及创新的属性和采纳率、扩散网络等。
80年代著有《硅谷热》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美籍奥地利人,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1939年他在其名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中,提出了著名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
{第一节农业创新的采用一、创新的概念和特性1.创新的概念熊彼得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一种组合比率P=f(a,b,c,┅n),也就是说,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经济学角度)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传播学角度)。
“创新”不同于“发明”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创新则是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为当事人带来利润。
2. 创新的五种存在形式:(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农作物品种引入新的地区;鲜牛奶高温灭菌耐贮藏)(2)采用新技术或新生产方法;(苹果套代技术的采用;玉米面玉米渣)(3)开辟新市场;(蔬菜当地消费出口创汇)(4)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南水北调)*(5)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
(国企股份制)总之,应用于农业推广中的创新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变化。
通俗地讲,只要是有助于解决问题,与推广对象生产与生活有关的各种实用技术、知识与信息都可以理解为创新。
3. 创新的特性(1)相对优越性相对优越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比被其所取代的原有创新优越的程度。
(如:玉米杂交种取代自繁玉米种)相对优越程度常可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便利性、满足性等指标说明,至于某项创新哪个方面的相对优势最重要,不仅取决于潜在采用者的特征,而且还取决于创新本身的性质。
(2)一致性一致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同现行的价值观念、以往的经验以及潜在采用者的需要相适应的程度。
某项创新的适应程度越高,意味着它对潜在采用者的不确定性越小。
(3)复杂性复杂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理解和使用起来相对困难的程度。
有些创新的实施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术,有些则不然,根据复杂程度可以对创新进行归类。
(4)可试验性可试验性是指某项创新可以小规模地被试验的程度。
采用者倾向于接受已经进行了小规模试验的创新,因为直接的大规模采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有很大的风险。
可试验性与可分性是密切相关的。
@(5)可观察性可观察性是指某项创新的成果对其他人而言显而易见的程度。
在扩散研究中大多数创新都是技术创新。
技术通常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一般而言,技术创新的软件成果不那么容易被观察,所以某项创新的软件成分越大,其可观察性就越差,采用率就越慢。
二、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是一个过程,是指农民群众从获得农业创新信息到最终采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
农业推广学家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得知,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l.认识阶段---感知阶段。
农民从各种途径获得信息,与本身的生产发展和生活需要相联系,从总体上初步了解某项创新。
2.兴趣阶段。
农民在初步认识到某项创新可能会给他带来一定好处的时候,其行为就会发展到感兴趣。
这时,农民对此项创新的方法和效果,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浓厚的兴趣,开始出现学习行为;并初步考虑采用的规模、投资的程度及承受风险的能力,初步做出是否试用的打算。
3.评价阶段。
农民根据以往资料对该项创新的各种效果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
农民在邻居、朋友或推广人员的协助下进行评价,最后决定是否采用。
4.试用阶段 ----尝试阶段。
农民为了减少投资风险,防止盲目应用,估计效益高低等。
在正式采用之前要先进行小规模的采用即试用,为今后大规模采用做准备。
5.采用阶段----接受阶段。
通过试用评价得出是否采用的决策,如果该项创新较为理想,农民便根据自己的财力、物力等状况,决定采用的规模,正式实施创新。
以上采用过程的阶段划分是研究者们根据观察结果人为地划分的,也有的学者采用三段、四段或其他形式来划分。
(三、创新采用者分类1. 创新采用者分类及其分布规律农业创新采用的五个阶段,是指农民个人对某项创新的采用过程而言,但对于不同的农民个人来说,即使对于同一项创新,开始采用的时间也是有先有后的,并不是整齐划一地。
有的是从获得信息不久就决定采用,有的可能会犹豫、观望迟迟不肯采用。
美国学者罗杰斯研究了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这项创新过程中,开始采用的时间与采用者人数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的关系曲线呈常态分布(如图1-1)。
他同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了不同时间的采用者人数的比例的百分数,并根据采用时间早晚,把不同时间的采用者划分为5种类型:“创新先驱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图 1-1 创新采用者分类及其分布曲线(仿.罗杰斯《创新的扩散》)“创新先驱者”,在创新出台后,首先试着采用,因为他们富于冒险及创造精神,承担着较大的风险,一旦采用成功就会优先受益,而万一失败则会蒙受不少损失。
¥“早期采用者”当创新继续被较多的人采用时,称这些人为“早期采用者”。
“早期多数”如果继续被更多的人仿效采用,根据采用时间的早晚把他们分别称为“早期多数”及“后期多数”。
“落后者”把最后才接受创新和拒绝接受创新的人称为“落后者”。
2.不同采用者在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差异大量研究表明,不同采用者在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行为表现有较大差异,这里举出两个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一:日本某地农民采用番茄杂交种的过程;这项研究表明,不同采用者在采用番茄杂交种的过程中,各阶段的时间及整个采用过程所用的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图1-2):图1-2 不同采用者采用过程中各阶段的时间差异(仿杨士谋)采用者采用过程中各阶段的时间差异:从认识到试行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从试行到采用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从认识到采用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这种现象说明,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接受新事物很快,但他们必须花相当长的时间来进行一系列的试验、评价工作,经过多年试验证明确有良好的效果,才能最终采用;落后者则与此相反,他们从认识到试行花了年时问,比先驱者长5倍还多,说明他们对新事物接受太慢,既不亲自试验,又不轻易相信别人的结果,只是在当地多数人均已采用的情况下,才随大流采用,试行期仅年。
案例二: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过程表1-l列出了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逐年的人数及杂交种种植面积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数。
|表 1-1 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开始年度及面积百分比年度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采用人数1934 20 29 42 67 95 100 100 100 161935 18 44 75 100 100 100 100 211936 20 41 100 100 100 361937 19 55 100 100 100 611938 25 79 100 100 461939 30 100 361940 100 141941 54 3(杨士谋《农业推广教育概论》))可以看出,开始试用时间越早,则其试用时间越长,且开始试用的面积比例越小,以后才逐年增加;而开始试用时间越晚,则试用期越短,且开始试用面积比例也较大。
这种规律性与第一个案例相同。
以上实例说明,创新先驱者与早期采用者从试行到全部采用,要花比其他采用者比较长的时间,而后期采用者虽然起步较晚,但从试种到全部采用仅需很短的时间。
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有多种原因:首先,杂交种的出现是个新事物,需要一个认识过程,随着试种的农民都取得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给后来者一种吸引力和推动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大家放心大胆种植,杂交种很快就普及了。
其次,是杂交种每年要制种,每年都需要购买新种子,这不符合传统的自留种子的习惯,所以一开始推行时会遇到不少麻烦和困难。
第三,虽然主观上愿意接受杂交种,但许多客观条件如水肥条件、资金、农药等一时不具备,使大面积采用有困难。
以后,各方面的条件改善以后,杂交种面积就达到较高的比例,最后得以普及。
启示:在农业推广过程中要注意培养科技示范户(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他们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可以带动早期多数和后期多数,一般不要过多考虑落后者,因为在他们开始采用时,这项创新可能要被淘汰。
实例:丹玉13的最初推广和90年代,掖单号玉米品种代替丹玉13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四、信息来源对创新采用的影响。
农业推广中不同来源的信息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对农民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同的。
表1-2列出了台湾大学农业推广系1964年的一项研究结果。
表1-2采用阶段与信息来源的关系信息来源阶段认识感兴趣评价采用邻居朋友小组接触个别接触大众接触商人自己经验其他——/(许无惧《农业推广学》)对表1-2资料可作纵向、横向比较。
纵向表示在不同采用阶段中,不同来源信息的百分比分布,也可知道哪种信息来源在本阶段较为普遍;横向比较可知各种信息来源在哪一阶段作用较大。
1.认识阶段从大众媒介获取信息的机会要比其他阶段为高。
从信息来源讲,在认识阶段,邻居朋友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次是小组接触(推广人员组织进行的小组讨论)和个别接触(如推广人员对农民个别指导)。
2.兴趣阶段农民认为此阶段的信息常来自邻居朋友,大众媒介的作用已被邻居朋友及小组接触所进一步代替,后两者的作用开始上升。
3.评价阶段邻居朋友及小组接触的影响最大,这说明本阶段个人交流对评价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4.采用阶段个别接触作用最大,其次是邻居朋友、小组接触……,同时商业信息地位有所上升,因为采用阶段必须有一定的物资配套,农民还要根据自已的经验来决定是否采用。
又据唐永金、陈见超等(1998)研究,在四川省分山区、丘陵及平原地区调查了7个县共820户农民家庭,了解到当地农民采用创新的信息来源途径大体可归纳为5类,即乡镇农技推广站、大众传播媒介、集市贸易、亲朋邻里及家庭成员从外地带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