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角下的教材分析研究——以美国教材《科学发现者——物理:原理与问题》为例
《2024年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基于HPS的视角》范文
《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基于HPS的视角》篇一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基于HPS(历史、哲学与科学)的视角一、引言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科学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传统的科学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
这导致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无法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和价值。
因此,本文将从HPS(历史、哲学与科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
二、HPS视角下的科学教学1. 历史视角历史视角下的科学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以及科学家们的探索过程。
通过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家们的思想历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和价值。
例如,在教授物理学的知识时,可以介绍牛顿的力学理论是如何在历史上产生影响的,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这些理论的。
2. 哲学视角哲学视角下的科学教学,旨在探讨科学思想与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
通过让学生了解科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演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和探究过程。
例如,在教授生物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等问题,并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
3. 科学视角科学视角下的教学是HPS教育中的核心部分。
它强调通过实验、观察和推理等方式来探究自然现象和规律。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观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三、体现科学本质的教学策略1. 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体现科学本质的重要教学策略。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观察,从而发现自然现象和规律。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2. 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是另一种体现科学本质的教学策略。
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交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和价值。
例如,在教授物理学的知识时,可以引入化学、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美国《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教材分析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美国《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教材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美国《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教材是一本针对中学生的化学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操作技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化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也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教材以内容分析法为基础,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其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
化学反应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内容,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本教材的编写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和丰富的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反应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研究将对该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特点、适用对象、优缺点以及改进建议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教学实践和教材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包括:分析美国《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教材的内容结构及教学设计特点,探讨该教材适用对象与教学效果,并总结其优缺点。
通过深入研究,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参考,同时为教材改进建议提供依据,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本研究旨在全面解析《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教材的特点及应用效能,探讨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为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教材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
研究还旨在提高对该教材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推动化学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将指导我们如何进行对美国《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
在研究方法中,我们将采用内容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手段。
内容分析法是通过对教材中的文本、图片、图表等各种元素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和解释,从而揭示其内在的特点和规律性。
我们将首先建立一个详细的分析框架,包括教材的章节结构、内容细目、知识点覆盖情况等方面,然后逐一进行系统的内容分析。
我们将重点关注教材中涉及的化学知识点、实验案例、引导问题等内容,以揭示教材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
?《系统论》——从系统的角度看世界
《系统论》——从系统的角度看世界同样是抱着构建自己的世界观的目的来阅读这本书的。
最终发现想得到一个终极的答案或者真相是不可能的,用书中的话来说系统要保持开放,远离平衡,才能不断发展(从发展的角度看,开放的本质就是面向未来),思维体系也可以看做一个系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通过“涨落”不断演化得到发展。
系统虽然也需要稳定性,但是一味追求稳定性,必然导致系统成为一个孤立系统,最终在熵增中死去。
想得到一种万能或者最终的答案一劳永逸真是一个懒惰又想得美的追求。
不过我觉得我找到了看待这个世界的方法或者工具,就是一直环绕在身边的——唯物辩证法。
书中的系统论是站在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上构建的。
人就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子系统或者说要素。
我意识到了,自己之前还是以人为主体来看待很多事情。
可能万物都是一些基本粒子运动的暂时性体现(世界不是一成不变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
把人不当人来看,可以从一种新的角度来看问题,比如国家就像一个公司,人民就是其产品,或者人民就是一个生产力单位,家庭是生产力生产基本单位,也是生产力社会化基本单位,等等。
此外关于唯物辩证法,我发现对对立和统一有了很多认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还有香港问题虽然给国家人民带来了很大麻烦,但是同时也让中国人民团结在了一起。
毕竟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是事物发展演化的源泉和动力。
没有好好学《自然辩证法》,太可惜了。
回到这本书,缺乏耐心的我,没能花更多时间去琢磨里面的很多观点。
一些不熟悉又枯燥的历史和深奥暂时无法理解的哲人的观点都是匆匆扫一眼翻过。
诶,装逼用的好材料就被我扔下了。
所以关于占了本书三分之一页数的第一篇,我基本上没能形成系统的印象,简单点应该就是系统的思想在中西方很早就存在了,同时在许多著作和名人的思想中都有体现。
第二章《辩证系统观——从系统观点看世界》的内容,我现在回过头来发现就是如其开头所说“整个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结构层次是无限的;自然界是以系统的形式而存在的;运动在量和质上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系统的存在形式”。
系统论相关书籍
系统论相关书籍系统论是一门研究人类和自然界中的系统的学科,它探讨了系统的特性、行为和相互关系。
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经典的著作被广泛引用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一些以系统论为主题的重要书籍。
1. 《系统思维导论》这本书由彼得·森格(Peter Senge)撰写,被普遍认为是系统论领域的经典之作。
它介绍了系统思维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强调了系统思维在解决复杂问题和促进组织学习方面的重要性。
该书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践指南,帮助读者培养系统思维的能力。
2. 《系统动力学》这本书由杰伦·福斯特(Jay Wright Forrester)撰写,系统动力学是系统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该书介绍了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它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系统的行为和变化。
该书的内容涵盖了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于研究和管理复杂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系统科学导论》由韦斯利·A·韦斯特教授(Wesley A. Wesche)撰写的该书是系统论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
它介绍了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探讨了系统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该书对系统论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解释,是学习和理解系统论的重要参考资料。
4. 《复杂性科学导论》这本书由斯蒂文·斯图尔特(Steven H. Strogatz)撰写,介绍了复杂性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复杂性科学是系统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复杂系统的特性和行为。
该书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帮助读者理解复杂性科学的基本原理,并展示了在生物学、物理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5. 《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导论》这本书由谢尔盖·盖普特(Sergey G. Gaponov)撰写,是系统论和系统工程领域的经典著作。
该书介绍了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探讨了系统工程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南,该书帮助读者理解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的理论和实践,并提供了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系统论思想视角下对《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建构及反思
第 2章 计 算机基 础知识 第 3章 计 算机 科学专业 知识体 系 第 4章 计 算机 硬件基础 第 5章 第 6章 第 7章 第 8章 高级 语 言程序设计 数据 结构 离散 数学 操作 系统
互 依存 、 同运 动 、 互 促 进 、 互制 约 . 同发 展 [。 共 相 相 共 5 _
《 一般 系统 论—— 基础 、 展 、 用》 从哲 学 的高度 , 发 应 , 概 括 总结 出了一般 系统 的理论 。 它主要有 三个 思想 : 整体 性 、 次性 和动 态性 的 思想 。综合 起 来讲 . 是在 现 层 就 实 世界任 何一个领 域 .要把 研究 的对 象看 作一 个 由元 素 或要素 构成 的整体 . 要素 之 间存 在 着其 内在 的联 系 .
一
、
问题 的引出
导论》 门课 。 程 内容一 般是介 绍计 算机 科学 体 系的 子弹 的 产生 、 星 上天 , 息 技术 的革 命 。 离不 开 系 这 课 卫 信 都 基 本概念 、 基本 知识 和基本 方法 。 教学 目的是 为 了让选 统 论 和系统方 法 。 当然 , 多教育 家 , 许 通过 自身 的努力 , 学 该 门课 程的学 生对计 算机 科学 的知 识体 系有一 个 整 也 让 系 统论 在 教 育领 域 开花 结 果 。如 :现 在 的 E e —. 体 的 、 架的认识 . 框 培养 学生 的专 业思 想和 兴趣及 介 绍 1 rig 基 于教 育 技 术 的 系统 化 教 学设 计 思 想 , e nn . a 无不 正确 的学 习方法 .并 作 为学 生学 习计算 机后 续课 程 的 渗透 着 系统论 的思想 、 思维方式 和方法 。 铺 垫。计算 机导论 课程 的教 学课 时一般是 每周安 排 2 — 教 育 的历史 与 人类 文 明的历史 一 样 漫长 .教 育学 4学 时 . 但很 多 大 一 的学 生 学 习 了这 门课 程后 的反 映 家在 教育 领域 的耕 耘 也永无止 境 。教育 领域 就是 一个 这 根 是 “ 点不 懂 , 堕深 渊” 为什 么会 出现这 种情 况 呢? 大的 系统 。 个大 的系统 下又 有若干 子 系统 . 据这 样 一 如 。 通 过 与 1 同学 和授 课 教 师 的访谈 .反 映 出这 门课 划 分 下去 。 程也是 教育 系统 中的一个 子系统 。 国著 O位 课 我 程 有 教 材建 构 ( 容 的选 择 和 组 织 ) 当 和学 习 时 间 名 教学论 专 家王策三 教授把 课程 定义 为 “ 内 不 教学 内容 和
方法论视角下科学教学的实践转向探析
方法论视角下科学教学的实践转向探析作者:刘茂军朱彦卓来源:《化学教学》2022年第02期摘要:科学实践正在成为全球科学教育改革的热门主题。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科学实践在科学教学中的实施具有不同的层次性:从教学哲学的层次看,它是一则教学思想,对科学教学具有理念上的指导价值;从教学设计的层次看,它是一条教学原则,起到联结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作用;从教学实践的层次看,它是一种教学方法,是科学教学的实践形式。
方法论层次性的视角有利于理解科学实践的本质,促进科学实践的实施。
关键词:科学教学; 科学实践; 教学思想;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文章编号: 10056629(2022)02000305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B1 科学实践的“落地”须借助方法论的指导2011年,美国出台《K12科学教育框架》,提倡让学生通过与科学相关的实践来学习科学,在实践中产生对科学及其知识体系的认识,这一框架初步确立了“科学实践”(Science Practices)在科学教育中的首要地位(NRC, 2012)。
两年之后,美国发布《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GSS)中“科学实践”代替了之前的“科学探究”,成为首要的关键词被列入该标准之中。
这一转向,一方面体现了教师对“教学探究”理解上的错误,在教学实践中程序的固化、僵化,导致科学探究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强调学生在学习科学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过程中要主动建构知识[1],运用科学原理解释、解决科学与工程实践过程中的科学现象、科学问题或工程设计问题,倡导学生像科学家和工程师一样“做科学”而不是之前的“学科学”[2]。
可见,美国倡导的科学实践不仅指类似于科学家从事科学理论研究的科学探索活动,还指类似于工程师进行的科学设计、建造等工程设计活动[3]。
科学实践的提出得到了科学教育一线教师、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由于科学实践在官方文件中被正式提出的时间相对较短,世界范围内的实践并不完善,在我国科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更是寥寥无几。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一种学习理论视角的解读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一种学习理论视角的解读
杨广军
【期刊名称】《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1.建构学习观。
客观与建构是知识的一个重要维度。
客观主义有关知识的假设是:知识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教学获得这样的现实映象,获得客观的和正确的真理。
而建构主义则认为知识主要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即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而不是发现源于现实的意义,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它是主体对经验世界的组织。
【总页数】2页(P90-91)
【作者】杨广军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一种新的学习隐喻:拓展性学习的研究——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视角 [J], 吴刚;洪建中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当代大学德语》教材分析 [J], 梁俊
3.城市农民工边缘化危机——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视角的一种解读 [J], 王威烨;王明黔
4.基于加涅学习层次理论的新版高中物理教材分析——以人教版必修一"牛顿第三
定律"为例 [J], 洪静爽;程敏熙
5.基于加涅学习层次理论的新版高中物理教材分析——以人教版必修一“牛顿第三定律”为例 [J], 洪静爽;程敏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系统论视角下的教材分析研究——以美国教材《科学发现者——物理:原理与问题》为例
系统论视角下的教材分析研究——以美国教材《科学发现者——物理:原理与问题》为例摘要: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模块,教材编写的内容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成效,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
以系统论为理论支柱,采用美国中学物理教材《科学发现者——物理:原理与问题》作为研究文本,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对本套教材建立分析模型,从知识、技能、逻辑、非智力等四要素深入分析文本,旨在总结美国教材的特点,使其能够为我国的物理教材编写和物理教学改革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为我国中学物理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系统论;物理教材;教材分析模型;美国教材一、系统论概述系统,意为部分组成整体或集合,在现代科学中主要指由若干要素通过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一起的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稳定的整体。
结合系统定义,我们可以归纳出系统的几个特点。
1.目的性与整体性系统具有一定目的并有与之相适应的功能与结构。
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在这个目标的作用下,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2.相关性与层次性系统内各要素以及大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系统内下分各具体要素,系统与系统还可构成一个更庞大的系统,形成层次鲜明的系统网络。
3.环境适用性与动态性系统与外界条件息息相关,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内部要素也会随之相应调整。
系统内部与外部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保持着动态的稳定状态。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该理论的广泛传播和不断完善,系统论逐渐从朴素的整体思想发展为跨学科、跨领域的现代系统理论。
这种指导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方式就是系统方法论。
人类社会和科技水平是不断发展的,因而教材的编写都是相对滞后的,传授人类知识成果的教材更应以一种开放的姿态,不断实现自身内部的整合创新,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模型的建构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看似独立,但是要使要素对系统的整体性质和行为产生影响,必须依赖于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所以系统中要素的确定是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教材的基础工作。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美国《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教材分析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美国《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教材分析李苏贵葛彦君宋怡关键词: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内容分析法;教材分析《科学探索者》系列教材是美国初中阶段的主流理科教材,《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分册包括原子和化学键,化学反应,酸、碱和溶液,碳化学四章内容[1]。
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所涉及的教材内容进行编码、统计和分析,探讨教材特点,以期为我国初中化学教材开发提供借鉴。
一、研究方法与过程(一)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明显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
该方法通常旨在对研究对象的本质性事实和发展趋势进行清晰的梳理和了解,以此对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揭示和挖掘[2]。
(二)研究过程借鉴已有研究,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从教材内容、体系结构、案例与活动以及插图设计四个分析类目,对教材中所涉及的概念、探究活动、图像等内容进行量化分析。
1.类目Ⅰ: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即教材的正文部分,是教材系统中最根本的要素,按知识类型来划分,结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和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关于知识的分类,以及化学学科自身特点,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事实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技能性知识以及情意类知识。
2.类目Ⅱ:体系结构。
体系结构,指教材的结构安排、组织方式等,研究变量为“栏目”,即教材非正文部分的各个板块,如本章课题、探索活动等。
3.类目Ⅲ:案例与活动。
教材中所涉及的案例与活动,分解为“数量”和“类型”两个变量研究。
“数量”指教材中案例活动的数量,活动大致可以分成实验与操作、技术与设计、技能与应用以及图像演示四种类型。
4.类目Ⅳ:插图设计。
教材中的插图,包括教材中出现的所有图像、漫画、表格等,分解为“数量”、“类型”两个变量。
“数量”指教材中所有图像、表格等的数量;“类别”指图像、表格等的类型,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主要分为实物图、示意图、漫画插图以及图表表格四种类型。
二、《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内容分析(一)信度分析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对内容编码进行了信度检验,由两名编码者分别对分析单元进行分类,共对74个知识点进行编码(编码总数m1,m2),其中相同的编码(m)有70个,利用霍斯提公式(2m/m1+m2)计算评分者的一致性,得到一致性水平为94.6%(大于90%),说明编码者之间的一致性很高。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美国《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教材分析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美国《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教材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国《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教材进行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
在介绍了该教材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探讨教学方法,分析内容优势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在总结了教材的特点和影响,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该教材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教材改进和化学学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国《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教材、内容分析法、教学方法、内容优势、教材改进建议、教材分析总结、未来研究方向、化学学习、教材影响。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美国《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教材是一本广泛应用于中学化学教育领域的教材,它以其系统性、科学性和权威性而备受教师和学生们的喜爱。
该教材主要囊括了化学反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涵盖了从简单的物质变化到复杂的化学反应机理等多方面内容。
在当今社会,化学作为基础科学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教材的编写和推广对于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该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优势和不足之处,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动教材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部分为引言的开篇,将会详细探讨美国《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教材的学科定位、编写背景、受众对象等方面的内容。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美国《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教材进行内容分析,深入了解该教材的教学特点、教学方法以及内容优势和不足之处。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旨在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促进教材的不断优化和提升。
通过对教材对化学学习的影响进行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评估教材在化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为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材内容的更新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化学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自然地理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自然地理论文参考文献一、自然地理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黑河流域自然地理景观格局变迁与荒漠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7期.郝兴旺.张永福.康建锋.[2].嘉绒藏区自然地理与阿来文学创作.《民族文学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5期.丹珍草.[3].陆地表层系统自然地理过程的研究方法.《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1期.徐丽芬.许学工.[4].在自然地理实践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中国大学教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1期.高翔.高超.王腊春.[5].山东省城市发展的自然地理背景评价.《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4期.张红娟.彭红霞.王新君.王建筱.[6].典型自然地理国情要素遥感监测探讨.《地理信息世界》.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5期.李满春.刘耀林.唐新明.王结臣.柯长青.刘永学.程亮.陈刚.黄秋昊.[7].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改革.《实验室研究与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1期.刘目兴.韩慧敏.揭毅.杜文正.[8].自然地理学的大数据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3期.马振刚.李黎黎.许学工.[9].自然地理界线划分的物元模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1999年12期.晏路明.[10].地矿院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建设研究.《安徽农业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6年3期.陈秋计.二、自然地理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高中自然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被引次数:6作者:易桂芳.课程与教学论华中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2].中美高中自然地理教材作业系统功能比较研究.被引次数:6作者:朱利青.学科教学华中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3].内黄县大枣自然地理条件研究.作者:周俊立.自然地理学广西师范学院2013(学位年度)[4].高中湘教版自然地理教材系统优化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栗永芹.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5].河南省体育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杜兴.体育教育训练学郑州大学2011(学位年度)[6].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以人教版自然地理为例.被引次数:4 作者:赵小漫.学科教学;地理华中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7].中美高中自然地理教材设计的比较研究——以美国《科学发现者》和人教版(地理一)为分析文本.作者:王琳博.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大学2013(学位年度)[8].我国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研究.作者:单莹坤.现代教育技术扬州大学2015(学位年度)[9].河南省固始县茶区茶树生长的自然地理条件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洪永峰.自然地理学广西师范学院2011(学位年度)[10].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被引次数:2作者:黄秋霞.学科教学(地理)华中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三、相关自然地理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Thepotentialofremotesensingformonitoringlandcoverchangesandeff ectsonphysicalgeographyintheareaofKayisdagiMountainanditssurroundings Areconstructionofsedimentologicalandecologicalevolution. HeikeSchneiderDanaHoeferCarmenTrogStefanieBuschMichaelSchneiderJussiB aadeGerhardDautRolandMaeusbacher《Quaternaryinternational》,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0[5]Referencingpracticesinphysicalgeography:Howwelldowecitewhatwew rite?.Haussmann,N.S.McIntyre,T.Bumby,A.J.Loubser,M.J.《ProgressinPhysicalGeography》,被SCI收录SCI.20134[6]Thegeographyofsemidiurnalmode1internaltideenergyloss.Kelly,S.M.Jones,N.L.Nash,J.D.Waterhouse,A.F.《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17[7]AlbertPerryBrigham:Achampionofphysicalgeography.Trudgill,S.《ProgressinPhysicalGeography》,被SCI收录SCI.20113[8]Practicingphysicalgeography:Anactornetworkviewofphysicalgeogra phyexemplifiedbytherockartstabilityindex.Allen,C.D.Lukinbeal,C.《ProgressinPhysicalGeography》,被SCI收录SCI.20112[9]EnvironmentaldynamicsandluminescencechronologyfromtheOrlovatlo esspalaeosolsequence(Vojvodina,northernSerbia).SLOBODANB.MARKOVI?ALIDATIMARGABORTHOMASSTEVENSULRICHHAMBACHDRAGANPOPO VNEMANJATOMI?IGOROBREHTMLADJENJOVANOVI?FRANKLEHMKUHLHOLGERKELSRASTKOM ARKOVI?MILIVOJB.GAVRILOV《Journalofquaternaryscience:JQ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2[10]AnintroductiontothephysicalgeographyoftheQiangtangPlateau:Afr ontierforfuturegeoscienceresearchontheTibetanPlateau.Dong,G.Yi,C.Chen,L.《PhysicalGeography》,被SCI收录SCI.20106四、自然地理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的人文教育.周红杰,2007首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2]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研究.李刚.郑晓非.孙永平.张志全,2007首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3]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自然地理若干特征分析.马建华.千怀遂.管华.施其仁,2004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4]邢台市自然地理气候背景下城市规划.杨允凌.张恩重.杨丽娜.钱瑞贞,2014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5]自然地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讨.叶玮,2004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6]行政单元与自然地理单元之间的数据耦合方法初探——以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为例.张镱锂.张玮.摆万奇.李双成.郑度,2004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7]杨文骢与徐霞客游天台、雁荡比较研究.周琦,2011’2011中国江阴徐霞客学术研讨会[8]本科高年级地理类专业自然地理类课程考核办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第四纪环境学"、"全球变化研究"为例.周锐.魏明建.王均平,2010第四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9]南京市主要城市滨水景观特点分析.刘海音,2011第六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10]缙云山天然矿泉水的自然地理背景及开发利用.张海萍.何登基,2010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2010年会。
美国初中科学教科书《科学探索者》“探索活动”体例特色
美国初中科学教科书《科学探索者》“探索活动”体例特色作者:李宛鸽,董玉芝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43期李宛鸽,董玉芝(延边大学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0)摘要:本文将美国初中科学教科书《科学探索者·天气与气候》的“探索活动”分为“实验与操作”、“技术与设计”、“技能与应用”和“图像演示”四种类型,进而分析这本教材的“探索活动”体例注重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重视技能的过程性培养,并且不同的探索活动具有不同的功能,彰显了《科学探索者》一书“探索”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美国;初中科学教科书;“探索活动”;体例特色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210-02收稿日期:2016-05-28作者简介:李宛鸽(1995-),女(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延边大学理学院2012级地理科学专业;董玉芝(1968-),女(汉族),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学科教育教研部,副教授。
美国自创立科学课程以来,中学科学教育的理念一直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地调整、改变,已经形成了如今重视科学、技术、社会(STS)以及科学教育的大众化思想理念。
同时,美国的教科书充分体现出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注重学生探究、动手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建构新知识。
《科学探索者》因其“探索科学奥秘、指导研究性学习、知识能力方法并重、动手动脑趣味无穷”的教材特点,逐渐成为美国最权威的研究性学习教材。
本文依据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探索者·天气与气候》(中国版)中的“探索活动”,对其进行分类,讨论该版教科书中“探索活动”体例的特色。
一、美国初中科学教科书《科学探索者》的内容及“探索活动”类型美国初中科学教科书《科学探索者》由17个分册组成,本文选取《天气与气候》一册进行分析。
《科学探索者·天气与气候》共有4个章节。
第一章为大气,从身边的空气讲起,介绍了地球上大气的成分、结构,也介绍了大气的气压、气温及其随着海拔、场所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共编写了4节内容。
系统科学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基于方法论视角的反思
系统科学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基于方法论视角的反
思
伍红林
【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5)001
【摘要】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系统科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中国教育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系统科学对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指导主要是其第一层次的系统哲学,在当代主要表现为复杂性思想对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价值.这就要求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在教育研究中确立整体思维、综合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动态思维的新思维方式.
【总页数】5页(P6-10)
【作者】伍红林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3;N94
【相关文献】
1.系统科学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基于方法论视角的反思 [J], 伍红林
2.中国法律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基于方法论视角的阐述与反思 [J], 薛焱;张春燕
3.教育研究中的"实证"与"经验"之辨
——基于方法论的反思 [J], 孙嘉蔚
4.中国法官研究中的路径选择
——一个方法论视角的反思 [J], 孟宪亮
5.新发展阶段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工作的理念创新与路径优化——基于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视角 [J], 姜晓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中学地理教材特点简析——以美国《科学发现者》为例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8 年度青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重点项目“青海藏族地区高中地理教师教材理解调查研究” (项目批准号:18QJG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学教学参考 85 2019·4 上旬
地理·学科视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同时,通过对实验的记录,让学生掌握进行实验的一般 流程;通过绘制杯中水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发展学生的 观察、观测能力;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露” 的形成,进行综合思维。
一、美国中学地理教材隐性系统特点 (一)基于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教材是教师教学最重 要的材料,教材的编写者只有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才能 让教师更好地践行课程标准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 展。美国中学的地理教材就深入贯彻了美国国家地理 课程标准,自 1994 年美国出版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以来, 美国就兴起了一场“基于标准”的改革,其中对地方与区 域要素的三个标准是这样表述的:“地方的自然与人文 特征”“人类划分区域,以揭示地球的复杂性”“文化和经 验如何影响人类对于地方和区域的感知”。据此课程标 准,美国《科学发现者》没有设计独立单元或者章节讲述 区域的特征和区域问题,而是选择从图像系统和文字系 统中找到区域认知培养的突破点,并利用实验活动潜移 默化地指导学生认识区域,进行区域地理实践活动。 (二)强调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美国中学地理教材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 出发以及生活化素材的引进,这一点渗透在教材的方方
面面,整本教材随处都体现其对实际生活的重视,如情 景的设置、案例的类比、语言的表述、图像的注释等都十 分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如:教材每一部分的开始 都会有一段关于本部分内容的课前导入,导入形式多 样,或设置疑问,或创设情境,或联系实际案例。总而言 之,都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的语言也直观易懂。 这样,在学习之前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如,《科学发现者》中《风化》这一节的课前导入:
第2章教材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2章教材分析的理论基础——系统方法论2.1系统论溯源系统的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古代社会。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事物的整体和谐,倡导“天人合一”的整体世界观,认为人与世间万物都是宇宙的组成部分,各部分相生相克,处在“天道”之内。
而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在把握整体世界上做了更进一步细致的描述,认为世界由各要素组成,但并不是各种成分简单的堆积。
然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古代的系统观笼统而直观,不能对整体内部的细节或要素作出全面而深入的剖析。
到15世纪以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近代科学的兴起,实现了人类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促使人类不断探究事物内部的联系和具体细节,进入了“分析时代”。
19世纪上半叶,能量转化、细胞和进化论等三大发现促使人们实现从关注内部具体细节到整体把握事物间联系的又一次转变,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近代以来科学及哲学发展的成果,提出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形成的统一整体”[12]。
现代自然科学步入整理经验材料、走向理论综合的新阶段,逐渐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
20世纪的相对论、量子论和微观物理学等理论研究堪称人类科学史上一次最伟大的科学革命,一方面现代科技的成熟为系统论的产生提供了量化的理论支撑,使其有可能成为一套具有数学框架、能够定量处理某些系统演化发展的科学方法[13】;另一方面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其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0世纪40年代,贝塔朗菲首次提出“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的概念,标志着系统论的正式诞生。
2.2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来自古希腊文“SlioTTUUX”,意为“部分组成整体或集合”,在古希腊时期是表示群、集合等抽象意义的名词,相当于英文的“system”。
在现代科学中,系统主要指由若干要素(元素)通过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一起的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稳定的整体。
问题驱动下的STEM理念教学探究
问题驱动下的STEM理念教学探究作者:白甜甜刘竹琴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20年第08期摘要:浮力与深度之间的关系是整个初中物理教学的難点之一。
在STEM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问题驱动,使该难点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有机结合,利用图像进行表征,形成定性认识,突破难点,且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技术素养。
关键词:STEM理念;问题驱动;浮力;教学探究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0)8-0065-31 引言季卫新老师曾提出“浮力与深度是否有关”的命题为“伪命题”[1],笔者高度赞同。
我们在科学探究中应理解其思维本质,由此笔者基于季老师的想法提出浮力与深度之间存在“伪”关系的观点。
在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章浮力探究实验——“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中有研究者发现,20%的初中生存在“浮力与深度有关”的错误前概念[2]。
另外,教材第51页的第一个问题“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有关?”[3]在一定程度上会加深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同时,教材针对此难点的编排较少,达不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在问题驱动的STEM理念指导下,对实验进行改进,利用Tracker轨迹追踪软件,和学生一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推理、论证等,最终使学生打破错误的前概念,达到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知识、促进认识顺应、内化物理观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2 STEM理念的应用STEM理念源自美国,分别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简称;STEM综合了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特点,将知识的获取、方法与工具的利用以及创新生产的过程进行了统一,以系统的、联系的思维面对全球化、多文化发展[4]。
基于STEM的理念,笔者对浮力教学难点有了以下的进阶思考:(1)如何对探究浮力与深度关系的实验进行改进?器材如何选取?(2)如何对教材进行编排?(3)基于改进的实验应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以及如何正确展示Tracker轨迹追踪软件,使学生理解并应用?(4)如何处理软件中的拓展信息?在以上问题的驱动下,笔者将一步步进阶,突破教学难点。
系统科学视野下的科学内部作用机制分析
系统科学视野下的科学内部作用机制分析卫郭敏【摘要】对科学进行定位,首先需要理解科学是一种动态的认知活动,并且区别于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科学视为一个系统,则它包含着科学事实、科学方法、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四大要素.科学系统中的四种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科学的发展.对科学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公众对科学与伪科学、非科学进行鉴别.【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年(卷),期】2015(031)001【总页数】4页(P26-29)【关键词】科学的定位;科学系统的要素;科学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作者】卫郭敏【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中国系统哲学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N03什么是科学?这是所有科学哲学流派都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
在逻辑经验主义看来,科学是命题集合,并且是与经验逻辑相关的命题集合;在经验建构论看来,科学只是一种对经验现象进行解释的工具;在科学知识社会学看来,科学是社会利益的体现;在科学实践哲学看来,科学是科学实践中所有异质性要素相互作用后的偶然性突现。
我们对于科学的看法是:从长期来看,科学的目标就是始终追求与不断变化着的现象世界保持最大限度的匹配,始终追求对于真实实在的理解,始终追求具有简单性的理论体系。
对科学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是困难的,然而基于上述我们对于科学的理解,用系统科学的视角审视科学活动,将科学视为一个复杂系统进行考察,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从而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
一、对科学的基本定位对科学进行基本的定位,首先需要回答以下问题:第一,科学是一种静态的理论体系,还是一种动态的实践活动;第二,什么是科学内在的规定性;第三,科学的内部结构是如何组织的;第四,科学在形式上有哪些特征。
在当前的科学哲学领域,已经基本抛弃了把科学视为静态知识体系的观点,采纳了科学是一种动态实践活动的看法,也基本获得学界认可。
若把科学局限于静态的知识体系或命题集合,一来排除了科学事实、科学实验、科学方法等科学内部的诸多关键要素,二则也不容易理解科学理论更替演化的动态图景及其动力机制。
物理课件:物质-性质-物理量
“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能量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
主编 物质 性质 结构 运动 能量 相互作用 测量
赵凯华 许方官 ●
●●
●
●
Sears 张维善 ● ● ● ●
● ●
廖伯琴
●●
齐策维茨 ●
●
物质-性质-物理量 1.“绪论”教材分析
什么是物理学?
物理学是用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质 结构的科学。物理学是一门测量科学。力学的研究对 象是运动这一性质,电磁学的研究对象是电和磁的性 质,热学的研究对象是热的性质。
4.张维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必修1》: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学研究物质存在的基本形 式,以及它们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物理学还研究物质的内部结 构,在不同层次上认识物质的各种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作 用,……”
5.廖伯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必修1》: “物理学就是探究物质的结构和基本运动规律的科学。”
magnetism):“磁体的一个极的磁量一定等于另一个极的磁
量,但符号相反。更一般地说,每一个磁体的总磁量(代数和)
为零。”
本来,有了磁荷这个物理量,我们就可以象定义电场强度
一样来定义磁场强度(H=F/qm)。然而,人们由于找不到携
带净磁荷的粒子(或者说磁单极子),并误认为磁荷就是这种
物质,因而把磁荷这个重要的物理量抛弃了。
落塔(Drop Tower)
必修1,p89
例2-1:如图,汽车在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甲、乙
两车均向左运动。这说明这辆汽车是[ C ]
A.后轮驱动的,
B.前轮驱动的,
C.双轮驱动的,
D.无法确定
[教材]系统论
系统论系统论宇宙自然人类,一切都在一个统一的运转的系统之中!一切伟大的进步都必须以系统论做为出发点也归属处!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
他在195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
1973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
但是他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到1945年才公开发表,他的理论到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System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 Applications》),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
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研究系统,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
如说“系统是诸元素及其顺常行为的给定集合”,“系统是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系统是有联系的物质和过程的集合”,“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等等。
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
从系统论视角看科学发展观
从系统论视角看科学发展观
周珊
【期刊名称】《《科技创业月刊》》
【年(卷),期】2009(000)011
【摘要】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重要的行动指南,将我国56个民族作为统一整体紧
密团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深刻体现了系统性思想。
立足于科学发展观的
基本内涵,层层递进,分析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所体现的系统性思想,以达到更加具体、深刻、科学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目的。
【总页数】2页(P131-132)
【作者】周珊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6
【相关文献】
1.系统论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 [J], 颜廷海;车超
2.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基于系统论的视角 [J], 姜玲玲
3.以系统论的视角看冀教版和人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以冀教版(英语)和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为例 [J], 武帅
4.生涯规划的重构:从系统论视角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 [J], 姜清
5.系统论视角看高校图书馆管理刍议 [J], 褚延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论视角下的教材分析研究——以美国教材《科学发现者——物理:原理与问题》为例摘要: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模块,教材编写的内容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成效,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
以系统论为理论支柱,采用美国中学物理教材《科学发现者——物理:原理与问题》作为研究文本,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对本套教材建立分析模型,从知识、技能、逻辑、非智力等四要素深入分析文本,旨在总结美国教材的特点,使其能够为我国的物理教材编写和物理教学改革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为我国中学物理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系统论;物理教材;教材分析模型;美国教材一、系统论概述系统,意为部分组成整体或集合,在现代科学中主要指由若干要素通过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一起的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稳定的整体。
结合系统定义,我们可以归纳出系统的几个特点。
1.目的性与整体性系统具有一定目的并有与之相适应的功能与结构。
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在这个目标的作用下,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2.相关性与层次性系统内各要素以及大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系统内下分各具体要素,系统与系统还可构成一个更庞大的系统,形成层次鲜明的系统网络。
3.环境适用性与动态性系统与外界条件息息相关,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内部要素也会随之相应调整。
系统内部与外部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保持着动态的稳定状态。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该理论的广泛传播和不断完善,系统论逐渐从朴素的整体思想发展为跨学科、跨领域的现代系统理论。
这种指导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方式就是系统方法论。
人类社会和科技水平是不断发展的,因而教材的编写都是相对滞后的,传授人类知识成果的教材更应以一种开放的姿态,不断实现自身内部的整合创新,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模型的建构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看似独立,但是要使要素对系统的整体性质和行为产生影响,必须依赖于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所以系统中要素的确定是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教材的基础工作。
在我国,教材的发展经历约两千年的漫长过程,但是教材的基本功能保持不变,即传播功能和教育功能。
教材的功能决定了教材要素的内涵,应包含知识要素、技能要素、逻辑要素和非智力要素。
四个要素相互协调共同协作来实现教材系统的整体功能。
《科学发现者——物理:原理与问题》是美国麦格劳—希尔公司出版的9-12年级(相当于我国高中)物理教材,由著名物理学教授保罗·齐策维茨博士主持编写。
该教材出版至今,经历了数次改版,是美国中学教育选用率最高的物理教材,在全美的使用率占50%以上。
因此对该教材的分析,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为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改革提供积极有效的建设性意见。
1.知识要素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对过往认知经验的系统化总结。
物理学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理论组成的体系严谨的、精密定量的科学知识体系。
物理教材并不能像学术论文那样将知识生硬的摆出来,而是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进行科学编排。
第一,该教材内容面广、知识量大,涵盖“经典物理学”、“近、现代物理学”的多方面内容;编排上真正做到了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逻辑顺序为本,降低学习的难度。
以“力学”为例,首先介绍“一维方向上的力”引出“牛顿运动三定律”,又在“二维方向上的力”中对“牛顿运动三定律”进行应用,最后将运动带入“二维空间”。
这种循序渐进的安排,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逻辑顺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第二,在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方面,设置多个小栏目,将多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效地渗透进学生的学习过程,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如第十章第二节“机械”中与生物学的知识:人体肢体的运动,可以用运动的“力”和“功”的原理来解释。
2.技能要素技能要素是指教材中含有的关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方法,主要是检验教材中是否含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的要素。
第一,该教材非常注重实验教学。
每章都以实验开端,在正文的知识点中解释实验,并穿插着各种小实验来探索和验证知识点。
其中,力学实验占39.2%;电磁学实验占了22.5%;原子物理实验占了13.3%,热学实验的 6.7%。
实验部分全部由“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组成,并以“课外实验”为主,占74.2%。
这种实验类型和分布的安排设置,真正体现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不建议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不建议使用演示实验和验证实验来进行科学内容的学习,推荐在课堂时间外继续延续对知识的调查和研究,强调探索和分析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核心思想。
第二,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技术与物理的整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该教材运用网络技术,建立了与教材相对应的网络平台/sec/ science/。
登录界面会有3种身份的选择——教师、学生和家长。
该平台并不是对教材的简单多媒体展示,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从该平台获得与自己相关的教材扩展,如教学计划、学习建议、课外练习、知识连接等。
3.逻辑要素逻辑要素是指教材内容的结构和呈现方式,是教材四个基本要素中最深层次的要素。
第一,教材在内容呈现上,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创设出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吸纳新知识并与自身知识相融合,促进学生对自身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
该教材大多问题的提出都是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景,既体现了情景中学生已掌握的自身知识,又提出了关于此情景的新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自身已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知识。
以第二十章“静电”为例,该章首页便介绍静电技术在印刷机、复印机等设备的工作,接着插入闪电插图引出对电荷成因的思考。
第二,对于概念的诠释问题,该教材以“相似类推法”,通过生活实例来解释概念和规律,以此来增加知识的亲切感,提高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的效率。
如关于电路的理解,用水流下落的距离来比拟电路中的电压;用溪流中每秒流过的水量来比拟电路中的电流;用狭窄的水道产生阻力来比拟电路中的电阻,至此一个抽象的电路就被比拟成生活中实例。
4.非智力要素非智力要素是指教材中栏目设置顺序和栏目内容中体现出对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与爱好”、“意志”、“情感与性格”和“习惯”的培养。
第一,物理学史的渗透。
每一门学科背后都有他独特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背景。
该教材的物理学史大多以穿插在教材正文的形式出现。
将历史故事渗透进各个章节的知识点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故事,在这种积极情感的体验中,能够更加自觉专注地接受知识的传递。
第二,教材设置趣味性强的栏目,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认识水平等特点,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主动求索。
该教材的趣味栏目集中于“物理学与社会”、“物理学与技术”、“职业介绍”等板块,从物理学与社会、科技、生活以及其他学科间的联系等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该教材无论从栏目内容的趣味性上还是栏目编排顺序的上都在不断地培养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习惯。
三、结论与启示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笔者回归到系统论的整体角度,对该教材进行整体评价。
第一,整本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
章节开始的“起步实验”、正文中穿插的“袖珍实验室”都是首先创设出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材中实验材料大多来自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素材,使学生真正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
第二,巧借模型,联系生活,化抽象为具体。
对一些由于实验材料限制而无法完成的实验,使用“模拟实验”代替,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物理学概念和规律使用“相似类比”和“形象化图形”,使抽象化的知识变得具体化,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第三,遵循美国教育观中的变繁为简的理念,设计合理的知识梯度。
将复杂的知识点分拆成若干个简单的知识点;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展现顺序,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浅入深,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
第四,与时俱进,通过大量扩展性栏目展现物理前沿知识。
通过扩展性栏目进行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材好比一部影视作品的剧本,在教学过程这场复杂的表演中起着基础作用。
因此,教材的编写,不仅要以尽善尽美的方式把知识点传递给学生,而且要针对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重学习动机、意志力、创造力等能力的培养比单纯追求高分更为重要,这才是为学生的未来负责,为人才的培养负责,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负责。
现就笔者研究之皮毛对我国教材的编写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知识的编排方面,更多的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
“化繁为简”,将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分拆成若干个简单知识点,或者通过调整知识的编排顺序,由浅入深,降低物理知识的学习难度。
2.合理编排实验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物理的大多数规律都来自于实验。
建议用实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具体流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由实验引出知识点,学习知识点,完成实验,由实验结果带出新的问题……以此形成一个知识探索的流程。
3.生活化教材学生总是会对自己熟知的事物感兴趣,所以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尽可能地与学生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
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尽量使用生活中的素材来作为实验材料,可以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4.让学生更多的参与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对自己参与探究过程得来的知识往往比直接学来的知识要记忆深刻,所以在物理教材中要尽量设置开放内容,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1]安文铸.教育科学与系统科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2][美]齐泽维茨,等.科学发现者:物理原理与问题(上中下册)[M].钱振华,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黄雁.谈谈历史教学中运用系统论方法对教材内容重组的原则和方法[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