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心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明仍在熟睡中,大吃一惊,于是邀请王阳明入寺。
(七)龙场悟道
王阳明辗转回到杭州,直到三十七岁,到贵州龙场。那时的贵州虫蛇野兽 经常出没,树林间多有瘴气,周围多是亡命之徒,跟随王阳明而来的仆人都生 病了,王阳明反过来做饭烧水服侍仆人,还要唱浙江的民间歌调来安慰仆人。 此时刘瑾仍然想算计王阳明,王阳明为自己做了一个石棺材,对自己说:“吾 惟俟命而已。”他每天只是端坐静虑,想:“圣人要是在我这种情况下,不知
(八)讨匪平乱
王阳明在任庐陵知县时抓到过一个大盗,大盗摆开一副 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要杀要剐随便,道德廉耻之话少 说。”王阳明说:“好热,把外衣脱了,我们再聊。”大盗 说:“脱就脱!”过了一会,王阳明说:“实在是热,把内 衣也脱了吧!”大盗说:“光膀子是常事,没什么大不了。” 又过了一会,王阳明说:“把内裤也脱了吧,一丝不挂更自 在。”大盗赶紧摇头:“使不得!使不得!”王阳明说:
王阳明与心学
王守仁(1472~1529),字
伯安,世称阳明先生,宁波余姚人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家、 教育家和军事家。其精通儒家、道 家、佛教,且具非凡的军事才能和 精深的文学艺术造诣。官至南京兵
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
可以说,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王阳明思想还影响到国外。清朝初期,宁波人朱舜水将阳明心学带 到日本,直接催生出日本明治维新。阳明心学对朝鲜半岛也发生着 巨大影响。现代社会仍有不少人对王阳明表示相当的尊重。蒋介石 在日本期间,看到电车上很多日本人都在看王阳明的《传习录》, 看一会,闭目沉思一会。他大为震惊,于是开始阅读《传习录》, 并崇拜王阳明。全国各地许多城市都命名有阳明路。宁波大学建有 阳明学院和阳明班。
反观欧美、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其 实国民素质教育这一块却成了我们的短板,当我们在攻击中医之时,日本早在 80年代就开始把中医称为东方医学而大力弘扬,欧美对中医也极其重视,只是 我们的中药材不能进入欧美市场,为什么?质量不过关!
说一句中肯的话,“致良知”在时代的今天已成为关乎国运命脉的重大课题,我 们每一个国人须从个人做起,来“致良知”,中华的崛起才有真正的落脚点,中 华的昌盛才是有源之水。
(二)从小立志成为圣贤
① 在王阳明十岁的时候,他父亲王华科举考试中了头名状元,在京城做官。 于是第二年,他的祖父王天叙便带着他前往京城。祖孙二人路过金山寺时, 王阳明的祖父与人喝酒赋诗,诗未成,十一岁的王阳明便吟道:“山近月远 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当时人都 是啧啧称奇。
诗中不仅仅表达了 志向,更是展现了如何 去实现志向的行动。
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
便会发现不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
人生既漫长也短暂,人生无非两件事,做人与做事。显
而易见,做人是第一等事,做事是第二等事。对于阳
明先生向私塾老师的提问来看。老师回答“登第”是做事, 而阳明先生回答的“学圣贤”是做人。做不好人,难以做好 事。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要做 一辈子的好事,必然要先学做圣贤之人,蓄德得道之人。而 如果读书只是为了做官做事,将来一定经不起诱惑,而成为 庸官或贪腐之官。
到四十廷杖后,贬往贵州龙场驿去做驿丞。王阳明先到杭州,刘瑾派人跟踪,
王阳明担心遭遇暗害,便跳进钱塘江以逃脱,然后搭乘商船到了舟山,船遇大
风,一夜飘到福建。夜里他扣打一寺的山门,寺内和尚故意不开门。王阳明只
得来到一个野庙,就睡在香案之下,此处正是老虎之窝。半夜老虎回来,竟然
不敢入窝。天亮以后,那伙尚以为王阳明必为老虎所害,他好收捡行囊,见王
世人因为考试不中而感到羞耻,我因为考不中就灰心丧 版气而感权到羞耻。
在他看来,有上榜之事,就有落榜之事,不要过分在意。
快乐还是痛苦,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调整心态,才 能减轻痛苦,享受快乐。
(七)龙场悟道
王阳明三十五岁时,明武宗继位,宦官
当权。当时有两位大臣由于提
意见而被关到监狱,王阳明为救此二人上疏,得罪了刘瑾,也被下到监狱,遭
所以,我们发起倡议,呼吁每一个国人开始“致良知”,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
(六)落第写《状元赋》
王阳明二十二岁时参加会试,结果落第了,有不少人来安慰他。当 时宰相跟他开玩笑说:“这一科你没有考中没关系,下一科你肯定可以 得中状元,何不现在就作一状元赋。”王阳明听说以后,悬笔立就,周 围的人都暗暗称奇。这一方面说明他才华横溢,另一方面表现出他豪迈 的性格。与他住同一宿舍的人,也没有考中进士,始终觉得抬不起头来, 王阳明安慰他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而动心为耻。”
阳明的祖父是聪明人,一听就明白,马上改名为王守仁。取名“守仁”也是有
典故的,它来源于《论语》,孔子曾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 之。”古人名与字是有联系的,王阳明取名守仁,能守仁自然就安。王阳明之所 以有一个阳明这个号,是因为他长大以后,在绍兴阳明洞看书学习,后来又在此
创立阳明书院,广收门徒,所以大家称他为“阳明子”。

阳 明
你在所做每件事之 前还要存正的念头, 去除恶的念头。
致良知
反 思
反观当下,从历史到现实的今天,人们已忘记了“良知”,只是争名夺利,信誉 不重要了,底线也不讲了,于是,三鹿奶粉的事件出来了,地沟油的事件爆发了, 至此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这个时代最缺的正是“良知”,我们开始呼唤“良知” 的回归,我们开始努力要做一个“致良知”的良好公民。
要做何选择?”有一天,他突然明白:“我的心本来就是圆满自足, 何必还要向外探求?”他将自己的想法对照儒家经典,无不吻合,从此
他建立起他的心学理论。
当我们遇到人生困境时,只要在内心认真琢磨,
破解之道自然会来,因为良知能帮助你。你寻
求别人的帮助,可能会有一点点帮助。但最终解 决问题还是要靠你自己,靠你自己从心上想出来 的那个办法。
(五)守仁格竹
王阳明既然立志要成为圣贤,就开始注意在这方面下功夫。当
时最流行的是朱子的格物致知之学,明朝政府也是将朱子的著作
作为科举考试指定的参考书目。 王阳明二十一岁时,参加乡试取得成功以后,便来到京城他父
亲王华的身边,准备参加第二年的会试,他尽可能地阅读朱熹著作, 下决心按照朱熹的方法来下功夫成为圣贤。朱熹的学说被称为理学, 他认为万物都逃不了一理,人应该即物穷理,今日穷一理,明日穷 一理,积累多了就会融会贯通。王阳明见他父亲官署里有不少竹子, 就对着竹子沉思,想求得竹子之理。几天下来,弄得筋疲力尽,最
他意识到人的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 欲望是与生俱来的,
是不可能泯灭的。 不能忽视人的内心 和思想,而光探究 事理。
他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

格物致知:
探究事物原理,从
事物物追求“至理”的 “格物致知”方法,因为

而从中获得智慧。
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
免烦累,要从自己内心中
去寻找“理”,“理”全
在人“心”。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七)龙场悟道
悟道之后,他明确的领会到朱熹的思想和他自己领会 关于圣人的真理是不同的,他从此也就开始了他自己思想 的建设和发展,也是他和朱熹的思想分道扬镳的开始。
王阳明认为所谓的天道,其实就隐藏在每个人的内心 深处。我们研究世间所有的外在的东西,还不如向你 自己的心问个究竟,心灵是一切问题的本源。
后病倒了,总觉得事物之理与人之内心不能合二为一。
他为此想得头疼,终于旧疾发作。从此王阳明对朱子之学发生怀疑。
王阳明意识到,将理与人心分是不对的,就好比孝顺父母,如 果说孝顺父母的理在书本上,在父母身上,那是否人不读书就不会 孝敬父母?是否父母不在人世后,孝顺父母的理就随之而去了?显 然并非如此,所以王阳明认为,孝顺父母的行为无需向外学习,只 需要在个人端正态度,心中的良知自会指引你如何孝顺父母。
“你死都不怕,却怕一条内裤,说明有
啊,我是可
以跟你讲道德廉耻的!”大盗折服,乖乖认罪伏法。
(பைடு நூலகம்)讨匪平乱
当时的明朝各地频频爆发匪乱,王阳明在正德十一年升任 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负责镇压赣南、闽西山区的匪乱。在这个
过程中,王阳明也充分利用了 ,在他到任后,得知官府 中有不少人被盗贼收买,成为盗贼的耳目。于是他开始暗中调 查,并抓到了“内贼”。在内忧解决之后,接着让内贼戴罪立 功,去盗贼之中打探情报,逐个击破这些自立山头的匪帮。同 时王阳明认为,匪之所以为匪,是心中的良知未被发掘,他没 有将这些所谓的匪赶尽杀绝,而是在收复一些营寨后奏请朝廷 招安叛匪。到正德十三年底,赣南一带带匪乱基本平定,解决 了大明王朝数十年的心腹之患。
(一)名字故事
王阳明本来叫王云。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王阳明的祖父叫王天叙,他
是一个类似于陶渊明、林升这样的隐士;王阳明父亲叫王华,进士出身,是中 央政府里的一名官员。王阳明的母亲郑夫人怀孕十四个月,才生下王阳明。王 阳明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祖母岑老夫人做了一个梦,梦见神人驾着祥云,吹 着仙乐,送一个小孩到她怀中。一梦醒来,那边王阳明呱呱坠地。于是他的祖 父就给他取名王云,王阳明出生的房子后来也叫瑞云楼,就在王阳明故居里边 ,大家有机会到余姚旅游,可以去参观。
(四)酷爱道佛
成年后,十五岁之后,一直到他中进士(二十八岁)之前,研究了大量的道 教的经典,他不仅仅研究,也实践,他修炼的程度也很高,佛教的程度也很高。
阳明十七岁结婚,他娶的是一位诸姓女子。过去男子结婚有六礼,其中有条 是“亲迎”。他的岳父当时是江西布政司参议,所以王阳明是到江西南昌完婚。 结婚当天,王阳明偶然进了一座道观,见一道士在那里趺坐。便与道士谈起养生 之术,与道士相对而坐,竟然忘记回家,还是第二天早晨岳父派人将其找回来。
王阳明自出生以后,一直到五岁,都不会说话,家里人特别着急。 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气度不凡的僧人,他用手摸着王阳明的头,说了八 个字:“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文化里,风从虎,云 从龙。龙是帝王的象征。神僧说“可惜道破”,那意思是说,看王阳明的命相, 本来可以做宰相甚至皇帝的,王阳明取名“云”,是道破了天机,就不行了。王
(一)“三不朽”
(七)龙场悟道
(二)名字的故事
(八)讨匪平乱
(三)从小立志成为圣贤
(四)酷爱道佛 (五)守仁格竹
(六)落第写《状元赋》
(一)三不朽
古代人把王阳明称为
的人物,所谓三不朽,是指
。 “立德、立功、立言”这句话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什么意思呢?范宣子 问叔孙豹说:“古时候有人说,有的人死了却能永久存在下去,永不磨灭,这说的 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叔孙豹回答说:“我听说,(作为一个人)最高层次有树立德 业,第二层次有建立功勋,第三层次有著书立说,(只要实现其中的一项,这个人所 建立的功德)即使经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这个人虽然死了,却能永 久存在下去,永不磨灭。”这是总结判断怎样的人才会不朽——也就是永生的一种 见解。
世间一切问题,追根究底其实都是心的问题。 心态正,看问题自然也就正;心态不好,看问 题自然也会偏离事实的本相。
心即理
在这个过程中,王阳明其实一直在运用知行合一
的理念。
遭贬之前,他本可以用“我不过是个小小的六品 官员”这样的借口给自己开脱,不必上疏谏言,也就 不会惹祸上身。然而内在的良知指引他做出上疏谏言 的举动,他的行为遵照了自己的良知。
② 王阳明曾问他的私塾老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说:“惟读书登第 耳。”王阳明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王阳明十五 岁在北京,他三登居庸关,有经略四方之志。在余姚读书时,王阳明的几个 兄弟和妹夫,与他在一起学习。其他人都自叹不如他,说:“彼已游心举业 外矣,吾何及也!”
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 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
到龙场后,他在恶劣的环境中,仍然不忘世情, 这样的觉察让他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去振作起来、用
内心的良知 和你的行动 要相一致, 不要违背自 己的本心。
自己的行动去鼓舞仆人,把道理化在行动里。
知行合一
(八)讨匪平乱
与世人眼中离群索居、苦思冥想的思想家不同,王阳 明是一个很认真、很自觉地投入政治和社会事务的人。他 认为只知道冥想,只知道修养自知的话,遇到事情的时候 不一定能立得住,他主张所有的思想必须在事务上得到磨 炼。这也是他知行合一理念的体现。在这样的理念驱动下, 我们看到的王阳明不仅仅在哲学、思想上是一个大家,同 时也是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