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饮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与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的“吃”举世闻名,这不仅表现在中国的食物非常丰富,种类非常繁多,而且表现在烹制方法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中国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形成了著名的八大菜系:川菜、鲁菜、粤菜、淮扬菜、湘菜、浙菜、闽菜、徽菜。这八大菜系中,又以川菜、鲁菜、粤菜、淮扬菜四大菜系最有名,它们已经饮誉世界。中国菜追求色、香、味、形,不仅讲究用料,而且还讲究火候、刀法和造型等,因此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但是由于各菜系的不同,侧重点也不同。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中国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在汉语中常常利用食物的外部形状或食物自身的属性,通过比喻、夸张、借代来描绘人物的外貌、心理、行为、好恶等。像“软面团”“菜包子”,比喻性格怯懦无能的人。“刀子嘴,豆腐心”比喻嘴厉害,但心却很软。“闷葫芦”比喻沉默寡言的人。“姜是老的辣”比喻老人经验丰富。“空心萝卜”比喻色厉内荏的人。“奶油小生”比喻面孔白嫩的男青年。“脸像橘子皮”形容脸上的皱纹很多,很难看。“西葫芦脑袋”形容脑袋长得像西葫芦一样难看。“蒜头鼻子”形容鼻子像蒜头一样。“装蒜”比喻假装不知道。“豆芽菜”形容非常瘦。“三块豆腐高”形容个子矮胖。
汉语常常用食物来比喻女性。在古人的笔下,美女常常被描写成:杏仁眼、樱桃小嘴、瓜子脸、项如嫩藕、乳似馒头、指如葱根、口若含贝。这种描写不仅很恰当,而且很生动形象,简直栩栩如生了。实际上,以上这些比喻已经成了经典,现代人也常常用来描写女性。
食物的特点在汉语中同样可以作为喻体。中国人喜欢吃油腻的食物,因此对“肥”“油”就自然有好感。语言中把“肥”和“油”的含义加以引申,表示利益或好处。例如:“富得流油”比喻非常富裕,“捞油水”比喻从中得到好处,“揩油水”比喻占便宜,“油水大”比喻好处或利益多,“他找了个肥缺”意思为他找了个收入或好处很多的职位。但是“油”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即东西沾上油以后很光滑,由此又引申出“油滑”的比喻义。像“那家伙真油”,其中的“油”就是这个意思。汉语中还有“老油子”和“老油条”的说法,它们多用来借指熟谙世事、明哲保身的人。面粉比较松散、柔软,因此常常用来比喻慢性子。像“你真面”“面瓜”,意思都是动作或反应慢,做事不着急。而醋是一种佐食的调料,性酸,但不知何时,人们把它与女性联系在一起了。女人生性爱嫉妒,所以戏称爱“吃醋”“醋坛子”比喻嫉妒心极强的女性;“醋性大发”比喻顿生嫉妒之心。
汉语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汉文化孕育、浸渍着汉语,汉语又以其独特的个性,对汉人的心理、文化起一种规约与导引的作用,形成许多独特的汉语文化。“饮食文化”是汉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中国的“吃”天下闻名。汉语的词汇构成深深地打上了汉族“饮食文化”的烙印,用“吃”来比附造词,形成了汉语独特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