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隋炀帝功劳与过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评隋炀帝功劳与过失

【摘要】隋炀帝,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但贬多褒少,大都认为其是一位荒淫无耻、残忍毒辣,历史上罕见的暴君。但不能否认,隋炀帝也是一个很有建树的帝王,如:统一中国、开凿运河、设进士科等等,可以看出其历史功绩在古代帝王之中也同样属于罕见。

【关键词】隋炀帝;暴君;开凿运河;功绩

公元6世纪,中华民族经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之后,终于随着陈朝的灭亡而重新走向统一。然而这个统一的王朝像秦王朝一样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经二世而亡。在隋统一中国和最终走向灭亡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就是隋炀帝杨广。世人对隋帝褒贬不一,以贬为主,甚至只知其恶迹,不知其功绩,不符合历史事实,现就隋炀帝功与过略陈己见。

隋炀帝功绩

一、统一中国南征北战

公元589年,年仅20岁的杨广主管讨伐陈朝的战事,并兼任行军元帅,统领51万余人,进攻江南。开皇九年春,攻下建康,灭亡陈朝,自此隋统一了中国。杨广攻下建康后,下令处死了施文庆等一批邪恶的官吏,又派人收集图书,封存府库,资财一无所取,对百姓秋毫无犯,因此大大提高了他的声望。

江南豪强势力高智慧等人叛乱,为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隋

文帝派杨广为扬州总管,在此期间,他花费数年时间笼络江南地区的人心,亲近江南学子,并且整理其典籍,这些都为国家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开皇二十年,西突厥达头可汗入侵,又以杨广为行军元帅,大败西突厥,胜利班师,时年32岁已经是出将入相,屡建功勋。

二、开运河、建东都

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北方城市和边防军所需要的粮食,有很大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依靠马车和人力车运输,不仅运量小,速度慢,而且费用很大,无法满足北方各地的迫切需要。利用水路运输,是当时最切实可行的办法。由此可见,开凿大运河,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唐朝著名理财家杜佑说:运河通航以后,“天下利于转输”。另外,由于运河的通航,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如扬州、楚州、河阴等城市很快繁荣和发展起来。同时运河还起到对黄河的分流作用。在运河开凿之前,黄河流域每年由于六七月份雨季的到来都会导致流量骤涨,容易泛滥成灾。但开通运河后,由于部分河水可以通过永济渠和通济渠泄出,减少了黄河的压力,在开通后的数百年间黄河未发生大泛滥。

因此,大运河的开通虽然给当时人民造成了苦难,但其在开通后发挥的重大作用我们是无法忽视的,可以说其是一项“祸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东都洛阳的营建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是粮食问题,长安的粮

食供应不足的问题在西汉后期已突显;另一方面,关东地区是中国的人口及经济中心,长安作为首都不足之处一是远离经济中心,漕运困难;同时也不利于治理控制广大的关东地区。东都的营建和以洛阳为中心开通的大运河,使洛阳短期内发展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科举取士、重视教育

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隋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重才学而不重门第,科举制度有所发展。在文化方面,隋文帝曾在仁寿元年废除了太学、四门学和州、县学,只留国子学,不久又改国子学为太学。隋炀帝即位,恢复国子监,依旧置国子祭酒,并加置司业一人。四门学和州、县学也得以恢复。还对历代藏书做了大量收集整理工作。所以《旧唐书》说:“炀皇好学,喜聚逸书,而隋世简编,最为博洽”。

四、修律令、减赋役

大业二年,隋炀帝因“高祖禁网深刻,又赦修律令,除十恶之条”。次年由牛弘等撰成新律,即《大业律》,凡18篇,500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刑罚,对安定社会起着一定作用。随着后来社会矛盾的加剧,这些法律也不过具文而已。隋炀帝即位之初,因府库盈溢,下令免除妇人及奴婢之课,男子年22成丁,对赋役略有减轻。大业五年,又下诏“天下均田”,继续推行均田制。这些都使得隋朝的隐匿人口大大减少,增加了国家税收,也增强了官府

的经济力量。

隋炀帝过失

(一)开凿运河

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经济从此顺利流通,其发挥的作用不言自明。但是它开凿过程中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晚唐文人韩偓写的《开河记》中写道,隋炀帝派遣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此外杨广还派出五万大汉作为监工,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用棍棒毒打,所以不到一年,360万民工死者竟达250万人。当然,更重要的是隋炀帝还把大运河用作巡游享乐。据史书记载,他即位的第一年就坐船游江都;三年,北巡榆林;四年,到五原,出塞,巡视长城;五年,西巡河右;六年,再游江都;七年至十年,三征高丽;十一年,又北巡长城,被始毕可汗围困于雁门;十二年,第三次游江都,直至十四年被杀,隋炀帝居京时间不到一年。虽有人说,隋炀帝是为了巡视疆域,视察边防,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点,就是每次出游的规模之盛,“从行宫掖,常十万人,所有供须,皆抑州县”。因此官吏都拼命地剥削人民,借供献以饱私囊,无不“家累千金”,而广大人民却要遭到“逆折十年之租”。

(二)三征高丽

612至614年,炀帝三征高丽,甚至御驾亲征,举百万之众,其

中虽有胜利,但总的说都以失败而告终。三征高丽是隋炀帝为收服四方的一种举措,本可以说其拥有雄心壮志,但因举兵过多,劳民伤财,并无功而返,因此为世人所痛恨,大都称此为一场不义的战争。

征伐高丽与开凿运河同时进行,繁重的兵役徭役使百姓难以负担,至少有300余万青壮年脱离农业生产。这样,大业年间几乎每年都有数百万丁壮离乡服役,甚至丁男不够用而役及妇女,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加之隋朝后期山东、河南一带水灾不断,疫病流行,人口和牲畜大量死亡,酿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综上所述,隋炀帝终其一生,在史册上既书写了不少丰功伟绩,也留下了骄纵自大、草菅人命、滥用民力的败笔,杨广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可能是为满足一已之私,但客观上隋朝为日后强盛的唐王朝奠定了丰厚的民族心理积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样板。瑕不掩瑜,不应否定隋炀帝是一个为中华民族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物,他的许多措施无论是决策还是客观效果都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乌廷玉.隋唐史话[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2]周德钧.二十五史快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白寿彝.中古时代.隋唐时期[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1.

[4]李伟.帝王谋略[m].西苑出版社,2006.

[5]张岂之、张国刚、杨树森.中国历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