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件(共92张PPT)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件(共92张PPT)
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 工友阎振三被抓
反动派到家里搜捕父亲, 父亲不顾亲友的劝说 父亲面对危险处变不惊 坚持留在北京
父亲在法庭上被审 时依然镇定、沉着
全家得知父亲遇难 的消息
品读课文 第2课时
默读课文,思考: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是通过 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
在文中画出描写李大钊言行、神态、外貌的 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 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死也不倒下》(节选)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时语速缓慢, 语调低沉。第5自然段,父亲的态度和以前 不同,朗读时应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3自然段,语调上扬,重读“粗暴”一词, 表现出敌人的凶狠、残暴。第32自然段,语 速缓慢,语调低沉,读出父亲的死给亲人带 来的巨大的悲痛。
方,自成派系的人。 不明确;不清晰。
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
写的? 时间顺序
16
28
7
17
1
29
18
30
2
8
31
19
3
9
20
10 11
被捕时 21
32
被害后
33
4
12
22
23
5
被捕前
13
6
24 25
被审时
26
14
15
27
初读课文
按照这个顺序,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
件事?
首尾呼应 永远缅怀 激励后人
品读课文
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 龙去脉更加清楚,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 力。文章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呼 应,表现了作者对敌人强烈的憎恨与对父亲 的无限追思。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件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件
科 目:语文 适用版本:部编人教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首页
左右结构
稚 避 峻啪 瞪
僻 半包围 结构




哼绑啃袍执
稚避 峻啪 瞪僻 瞅靴 魔刑 哼绑 啃袍 执
笔顺:
翘舌音
zhì
部首:禾
结构:左右
组词:幼稚 稚气未脱
形近字:雅
字义:幼小。
返回
稚避 峻啪 瞪僻 瞅靴 魔刑 哼绑 啃袍 执
我知道了可以运用神态、动作、语言、外貌等 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 的革命先烈。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先辈的革命事迹。
人物
主要事迹
板书设计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外貌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对比 首尾呼应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生字教学课件
照 应
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
里还不见回来
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父亲一向是 照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
慈祥的
应 而慈祥的脸
交流收获,拓展阅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我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
限忠诚,与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的李大钊。
我学会了对比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我以后 会将这些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中。
品词析句,分析写法
按照下面的自读要求默读课文,思考:父亲是一位什么 样的革命者?
阅读要求: (1)快速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最精彩、最紧张、最感 动你的句段,圈画出关键语句,体会真情实感,总结刻画 人物和表现情感的方法。 (2)同桌之间先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部分,再体会人 物情感。 (3)汇报交流,谈谈自己的体会。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课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课
学校的操场坐着你一个人为什么满是忧伤笑容停顿你说你的心里孤单有点冷该怎么寻找四季暖如春小同学请把你的手给我让我们手把手来点一盏灯让我们手把手来点一盏灯把手给我你就不是一个人你就不会在感觉很寒冷把手给我你就不是一个人你的力量就会渐渐递增教室的课桌陪着你一个人是不是好久没有听见歌声你说你的心里一直有疑问该怎么寻找希望梦成真小同学请把你的手给我让我们手把手来点一盏灯点一盏灯用我们爱的热诚点亮你的勇气你的精神点一盏灯用我们爱的热诚你的梦想就会慢慢完成小同学请把你的手给我让我们手把手来点一盏灯点一盏灯用我们爱的热诚点亮你的勇气你的精神点一盏灯点亮你的勇气你的精神点一盏灯用我们爱的热诚你的梦想就会慢慢完成你的梦想就会慢慢完成谢谢
用我们爱的热诚 你的梦想就会慢慢完成 你的梦想就会慢慢完成
谢 谢!

“赶明儿胜

利了,咱们 也能用上电
灯,让孩子
们都在那样
亮的灯光底
下学习,该
多好啊!”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 划长着了 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 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邱 少 云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
请记住这些革命 英雄!
此时此刻,你想说……
每当夜幕降临时, 它总是默默无闻 地亮起
每当
时,
————————
总是
—,它还依然 守候着那片光明
夜深了,———还依然— ———————
在这昏暗的灯光下, 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原来,为夜行人亮一盏灯,就 是这么简单,简单到只在那轻 轻的一按之间,就给陌生人带 来了满心的感动!
小同学请把你的手给我 小同学请把你的手给我 用我们爱的热诚
让我们手把手来点一盏 让我们手把手来点一盏灯 点亮你的勇气你的精神 灯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课件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课件

理清脉络 再读课文,试着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第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第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第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第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教师小结
作者是在父亲李大钊去世十六周年时写的,通 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以及父亲遇 难后的沉痛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我们 把这样的表达方法称作倒叙。你还想起了我们以前 学过哪些文章,也采取了这样的表达方法呢?课后 收集一下。
理解词语
【军阀】 【尖锐】 【乱蓬蓬】 【会意】 【怒气冲冲】
形容须发或草木凌乱。
(声音)高而刺耳。 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 的人。
复习导入
➢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 件事?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被捕前
精读感悟
➢ 快速阅读“被捕前”部分,找出李大钊 说的两句话,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 含的意思。
精读感悟
被捕前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对“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中“知道什么” 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 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 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
被捕前
精读感悟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 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 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 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 哪能离开呢?"
父亲的坚决无私 和大无畏精神。
精读感悟
•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 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 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六年下册语文书第十一课

六年下册语文书第十一课

六年下册语文书第十一课
第十一课:《从军行》
篇目类型:诗歌
作者:唐代诗人王昌龄
内容简介:《从军行》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当时唐代年轻人由感情上的依恋、挣扎到坚定地投身军旅,为国家效力的过程和心态。

参考内容:
1.课文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2.课文赏析:
本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青海长云暗雪山”,描绘的是西北荒漠地带的天气和景色,表现出作者的情感。

第二部分“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的是军队进入关隘前的心理状态,表明军
人不能对关山危机松懈。

第三部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
兰终不还”,是全诗的高潮和结尾,表达了文人群体为了保卫
国家和自身的利益屡战屡败,却必须咬牙坚持去战斗的决心和决定。

3.人物评价:
王昌龄是唐代诗人、文学家,是整个唐代文学史中的一个有特色的人物,擅长写抒情诗和咏史诗。

《从军行》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士人诗歌之最”,现今很多新疆旅游景点都以这首诗为名,比如“玉门关”、“楼兰古城”。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11 军神 (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11 军神 (课件)

新知讲解 “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 “刘伯承。” 沃克医生肃然起敬:“啊,久仰久仰,认识你很荣幸。”刘
伯承友好地把手伸了过去。
当知道病人原来是刘伯承将军时, 沃克医生肃然起敬,深感荣幸地认识 了他。
问题归纳 文中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为什么却重点写了沃克医生的
神态和情绪的变化呢?
沃克医生的这些变化,都是由刘 伯承引起的。课文这样写,是以沃克 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衬托刘伯承 的坚强意志。
3.
理解沃克医生 称刘伯承为“军神” 的原因。
写作背景
1916年3月,刘 伯 承是川东支队的一位青年军 官。在一次战斗中,他勇敢杀敌,立了功劳,但不 幸被敌人的子弹打伤了头盖骨和右眼,流了很多血, 生命非常危险。 刘伯承被送进一家德国人办的诊所。
人物简介
刘 伯 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 7日),原名刘明昭 ,曾用名刘伯坚, 四川省开县人(现重庆市开州区)。中 国人民解 放 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 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问题归纳
讨论交流
你们还知道哪些像刘伯承一样有着坚强 意志的人?还知道哪些像刘伯承一样为祖 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记叙德国医生沃克为一位拒绝使用麻 醉剂的病人开刀摘除坏死的眼珠,病人的表现堪称 军神的故事,高度赞扬了刘伯承将军是一个真正的 男子汉,具有钢铁般的毅力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他走进手术室,生气地说: “年轻人,在这儿要听医生的指挥!”
神态描写 表现了沃克医生对病 人负责的态度。
新知讲解
你知道什么是麻醉剂吗?
麻醉剂是指用药物或非药物方法使机体 或机体局部暂时可逆性失去知觉及痛觉,多 用于手术或某些疾病治疗的药剂。麻醉剂是 中国古代外科成就之一。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朗读+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朗读+知识点

部编版语⽂六年级下册第11课《⼗六年前的回忆》课⽂朗读+知识点部编版语⽂六年级下册第11课《⼗六年前的回忆》课⽂朗读+知识点课⽂知识点⼀、词语解析含糊:指叙述的模糊,不清楚。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成派系的⼈。

局势:泛指[政治、军事等] ⼀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轻易:本课指⼗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拥⽽⼊:⼀下⼦全都拥了进去严峻:严肃⽽厉害。

会意:领会别⼈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种,⽤绳⼦勒死。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

⼆、句⼦解析(1)对句⼦的理解。

①⽗亲是很慈祥的……作者当时年纪⼩,对⽗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件不理解。

她好奇地问⽗亲,却只得到⼀个含糊的回答。

这同⽗亲平常不管⼯作多忙、不管⼥⼉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分严重,不是同孩⼦谈⼼的时候,⽽且像防⽌⾰命的书籍和⽂件落到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写出了李⼤钊同志对待亲⼈慈爱和善与对待⼯作认真严肃两个⽅⾯的统⼀。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亲的⼯作也越来越紧张......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劝李⼤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他把⾰命⼯作看得⽐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的⼯作岗位。

这个反问句表⽰李⼤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的⼯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命⾼度负责的精神。

可见,李⼤钊把⼯作看得⽐⽣命重要。

③在法庭上……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钊虽受敌⼈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对⽗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钊对亲⼈的爱。

④“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 和⽗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句话......⾯对亲⼈的哭喊,李⼤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句话,“他脸上的表情⾮常安定,⾮常沉着”。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理解词语
【军阀】 【尖锐】 【乱蓬蓬】 【会意】 【怒气冲冲】
形容须发或草木凌乱。
(声音)高而刺耳。 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 系的人。
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
盛怒的样子。 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对李大钊被捕前到遇
到遇害后的情形。
讨论交流:
重点回忆了那几方面?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被捕前
父亲早出晚归,埋头整理书籍 和文件,说明局势紧张。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 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 籍和文件父亲。为什么要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联系下文(第6自然段开头)可知,军阀张作霖要派 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所以父亲要烧掉 “书和有字的纸片”,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书写指导:辟字左边上框和 口字要小、撇要直些,立字 下横稍长,下边十字窄小。
我会写

啪啦 啪
结构:左右 音序:P 部首:口
组词:啪嚓 噼里啪啦
造句:啪嚓一声,碗掉在 地上碎了。
书写指导:左右结构, “口”底部在横中线下侧。
我会写
dèng
瞪眼 瞪
结构:左右 音序:D 部首:目
组词:瞪视 干瞪眼
造句:他口齿不清,说了半天也没 说明白,急得我们干瞪眼。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
就这样抢着说了。
对“ 我” 的语言描写表明“ 我” 在 父亲的影响下,由之前的害怕、恐惧转变为 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精品课件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精品课件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 被捕以前 第二部分(第8~18自然段): 被捕经过 第三部分(第19~29自然段): 在法庭上 第四部分(第30~33自然段): 被害以后
神态 语言 动作 外貌
课堂小结
本文回忆了李大钊从被捕前到被害 后的情景,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 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 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 切的怀念之情。
课后作业
1. 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 2. 推荐阅读革命题材的小说,如刘知侠的《铁道 游击队》、吴强的《红日》、徐光耀的《小兵张 嘎》、王愿坚的《小游击队员》、张品成的《赤 色小子》等,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
(1)父亲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到;(2)父 亲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
李大钊的信念不 被亲情所动摇。
不动摇
从容 镇定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
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
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
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父亲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李大钊就义前的遗照乐亭李大钊纪念馆北京李大钊烈士陵园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
六 年 级 下
·
音乐导入 播放二胡演奏的《血染的风采》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 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 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 籍和文件。
忙碌
局势紧张,李大 钊坚持革命工作。
合作 探究
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峻表现 在哪些方面?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精品课件

文章里还有几处地方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找出来,读一读。
如:“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与前文中的“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相照应。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与前文中的“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相照应。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前文中的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相照应。
为了革命工作,他早已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被捕时(8~18)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言 行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形有势险的恶严、处峻境危态险度,没有向他们讲任
、 何道理。


想一想,你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李大钊的什么
品质,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2)关注描写人物神态、外貌的语句。通过人物的外貌和神态, 也能看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本文第20自然段的外貌描写“乱蓬蓬的 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能够看出李大钊面对敌人的酷刑坚 贞不屈的内心世界和对亲人深沉的爱。
阅读方法
(3)关注描写人物动作的语句。人物的动作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具 体体现。如本文第11自然段中,“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表 现了李大钊临危不乱,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找出一两处,说说这种写法 的好处。
第6自然段写“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第2自然段“看他把书 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是前后照应的关系。这样写,使事情的来龙去脉 更加清楚,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更加突出当时社会局势的险峻。
第5自然段写“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 与第20自然段写的“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前一句的“慈祥”表现的是一位父亲对子女的关爱,后一句的“慈祥”则表现 的是一位父亲在子女面前,面对敌人所表现出的一位革命者的坚定与平静,前 后内容的呼应,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课《为人民服务》课件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课《为人民服务》课件

第一段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 句与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有三句。
分别说队伍的性质、任 务 、这次追悼的人物。
并列关系。
学海导航(第二段)
1、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 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人 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 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3、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 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小结:这一段是讲革命者对生死的 看法,人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观。
一、要有针对性。要考虑演讲的场合,听众的年龄、 文化程度,听众需要了解或解决些什么问题。 二、要有启发性。要通过充实的内容、严密的逻辑, 晓之以理,让听众心悦诚服地接受演讲词需要阐明的 观点,明确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的目标。 三、要有感染性。由于演讲词是说给听众听的,因此 语言要明白晓畅、自然朴素;演讲者能够结合现实, 与听众作情感上的交流,以情动人,无论议论、说明 还是记叙,在字行间孝应该倾注作者的真情实感。
为 人 民 服 务
语言:
品味语言:
1、谈谈加点词的含义: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是为 着人民解放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 ● ● ●
”完全“,就是百分,也就是说,除了为 人民服务,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 就是贯彻到底,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时间 ,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 2、找一找文中关联词,谈谈这些关联词作用。
服义雷 务战锋 的士是 楷、一 模全位 心伟 全大 意的 为共 人产 民主
人焦 民裕 服禄 务烈 士 鞠 躬 尽 瘁 为
每一条公共汽车的线路都有终点站,但 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我会永远用自己的 真情和奉献同大家一起走向明天!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课件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课件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 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写的一篇回忆录。文中回忆 了李大钊同志被捕、被审、被害前后的情形,充分体现 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革命 精神。
句段精析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 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 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 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这句话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 责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 手枪,就向外走。 这句话说明李大钊在敌人到来之前早已做
好准备,从容不迫。
样的革命先驱。
③反复朗读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李大钊的高尚
品质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④自主交流,说一说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父亲被捕前
了解父亲工作状态—— 对待革命工作专心致志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 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 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 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
助读资讯
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河北乐 亭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 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 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 和民族解放事业中有着崇高的历史地位。
第二部分:(2~7)父亲被捕前拒绝离开北京。被捕前
第三部分:(8~18)父亲被捕的经过。 被捕时
第四部分:(19~29)“我们”与父亲最后一次见面。
在法庭上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生字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11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 生字教学课件
笔顺:
翘舌音
zhí
部首:扌
结构:左右
组词:执行 执迷不悟
形近字:热
字义:行,施行。
第五笔是横折弯钩。
返回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12课 为人民服务 课件
科 目:语文 适用版本:部编人教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1课时
12 为人民服务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顺课文。 ➢ 思考:这篇课文是毛主席为谁写的?课 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个方面 的内容?
议论文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 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它讲道理, 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
第2课时
走进课文 将文本读厚。
了解毛主席围绕观点是怎样展开去说、 具体地说、深入地说的,这就是把书重新 读厚。
品词析句
1. 自读课文。 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读书思考:毛主席
用了哪些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稚避 峻啪 瞪僻 瞅靴 魔刑 哼绑 啃袍 执
笔顺:
kěn
部首:口 结构:左右
组词:啃骨头 啃老族
形近字:背
字义:用力从较硬的东西上一
点一点地咬下来。 返回
稚避 峻啪 瞪僻 瞅靴 魔刑 哼绑 啃袍 执
笔顺:
páo
部首:衤 结构:左右 组词:棉袍 黄袍加身 形近字:抱 字义:长衣。
返回
稚避 峻啪 瞪僻 瞅靴 魔刑 哼绑 啃袍 执
拓展延伸
1. 浏览网站。
你知道张思德网上纪念馆吗?在网络 上,人们为张思德建立了许许多多的纪念 馆,成千上万的人被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所感动,写下了自己的感言。我们一起去 张思德网上纪念馆看看吧!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一课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一课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一课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儿童娱乐场去散步了。

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

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

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

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

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