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白领工人(阶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白领工人(阶层)

1、白领工人的概念。我国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根本没有白领工人这一概念。当时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脑力劳动者,是具有干部身份的职工。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我国进行了以推行劳动合同制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制度改革,打破了企业职工中干部与工人的界限,无论是脑力还是体力劳动者,都变成为合同制工人。由于体力与脑力劳动仍是当前基本社会分工之一,所以企业中合同制脑力劳动者,即白领工人,就成为不同于原来具有干部身份职工的一个新的社会利益群体。对于白领工人这一概念,目前在国内外人们的认识和理解不尽一致。我们认为白领工人是各类企业中以工资性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并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它是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代表,从发展上看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体阶层之一。其外延大体相同于原为企业干部编制的非直接生产人员。

脑力劳动者,即广义白领阶层,不但包括企业中的白领工人,而且还包括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中的脑力劳动者,即官员阶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中的脑力劳动者,即狭义知识分子阶层;个体脑力劳动者等。白领工人与官员和知识分子都是以工资性收入和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同是中国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不同而

被划分和界定分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不同阶层。白领工人主要从事企业技术、管理和营销服务等专业工作,其职业特点是与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相适应,或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追求最大利润相联系。官员从事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其职业特点是依据国家法律或社会团体章程所赋予的职能和职责,参与权力运作,并为国家或社会整体利益服务。知识分子从事的是社会公共事业,其职业特点既不与企业盈利相联系,也不参与国豪或社会团体权力运作,而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干部经商办企业等非规范化的现象,显然这是过渡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因此会有一些人暂时成为具有双重阶层属性和职业特点的“两栖人”。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出现非规范化的阶层重叠,是难以避免的。

另外白领工人不同于以非工资性收入为主的脑力劳动者,例如个体脑力劳动者或自由职业者。两者区别主要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不同,白领工人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个体脑力劳动者或自由职业者则不属于工人阶级范畴。

在如何理解和界定白领工人这一概念上,因为国情、社会制度和理论基础不同,我们与国外学者的观点有着一定差别。有些国家学者从本国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化水平出发,以其阶

级、阶层理论观点,依据劳动方式、岗位职能、社会地位、工作环境、工作对象等区别,而把现代仪器仪表设备操作工人和现代商业、服务业的售货员、服务员等企业中的轻体力劳动者,以及在非企业中从事脑力劳动并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雇员,如医生、教师等,都视为白领工人。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在统计我国白领工人的人数和比例时,就会明显少于某些西方国家。

2、白领工人的构成。

(1)人数和分布:当前我国白领工人主要是由各类企业中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营销、服务人员所构成。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划分,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合资、合作、独资企业)、股份制、联营、私营企业等白领工人。按产业划分,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白领工人。

1995年全国企业职工有一亿一千多万人,按白领工人占企业职工20%推算,其中白领工人约有2300万人。由于我国技术、资金和知识密集型企业高速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中金融、房地产、电信、信息等企业的迅速增加,白领工人在企业职工中所占比例,逐年都有大幅度增加。据统计,在第二产业的国有工业、建筑企业中,白领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比例,1980年约为13%,到95年已升为18%。在第三产业中,白领工人所占比例则会增加得更多。

(2)白领工人的文化程度和补充来源:我国白领工人的义化程度明显高于蓝领工人,并且随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而逐步提高。在50年代至70年代,白领工人的前身——企业中各类干部的文化程度,大多是大、中专毕业。目前白领工人的文化程度大多是大学专科、本科毕业,研究生也逐渐增加。

关于白领工人的补充来源。从建国后至1980年前,白领工人的前身:企业中各类干部,主要是来自于大中学校毕业生和优秀生产工人、复员转业军人、机关下放干部,以及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职员、知识分子和资本家、业主等。目前白领工人的补充来源已经发生变化,主要来自于:①中专以上毕业生。

②已取得中专以上后取学历的优秀蓝领工人。③已商业化或企业化原事业、行政单位中的干部等。

3、当代白领工人的收入和生活状况

(1)工资制度和收入来源: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白领工人的前身——企业各类干部的工资制度,主要有两种:一是具有正式干部身份的实行国家干部或企业干部等级工资制;二是未具有正式干部身份的,如“以工代干”人员,实行的仍是工人的八级工资制。经过逐步工资改革,目前白领工人的工资形式及标准,已由企业行政与工会通过协商自主决定,国家则是通过政策、法规和劳动力市场机制进行宏观调控。一般企业都改

等级工资制为结构工资制。多数公有制企业实行了岗位技能工资制,其工资结构是。岗位工资+技能工资+津贴补助+奖金。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实行的是岗位工资制,其工资结构是:岗位工资+工龄工资+津贴补助+奖金。有些企业还对一些白领工人,例如一些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等,实行与其工作业绩直接挂钩的承包工资。但是大多数白领工人,因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方式、不直接生产产品或以服务性工作为主的劳动特点,而不能实行计件工资或严格的劳动定额,所实行的是计时工资。在这方面,白领工人的工资形式与蓝领工人区别很大。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白领工人所占比例已超过蓝领工人的情况下,白领工人的工资形式多是计时工资的这一特点,正是西方发达国家时兴企业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白领工人的收入来源,不同于原企业技术干部、管理干部那种单纯靠工资性收入的状况,出现了一种多元化的现象和发展趋势。当然白领工人仍然是,也必须是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如果是以非工资性劳动收入为主的,实质上就成为个体脑力劳动者。如果是以非劳动收入为主的,实质上就成为了私营企业主。

白领工人在本职工资性收入中,主要是货币工资、超额劳动奖金和津贴、福利费。在一些行业和企业中,还有或多或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