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重点部分)
马原复习资料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新
![马原复习资料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新](https://img.taocdn.com/s3/m/010766639b6648d7c1c746db.png)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 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 团,由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 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 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 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①质:推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更替 ②量:在同一社会形态中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③阶级斗争受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它的作用是 历史的,发展的。 2.阶级斗争的形式 ①经济斗争:被剥削人民为争取现实的经济利益而进行 的斗争 ②政治斗争:为了追求被剥削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 ③思想斗争:批判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 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 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2.构成要素:一是劳动对象。 二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三是劳动者。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生产工具的改革、生产新工艺的采用, 都是科学技术的物化; ②深刻而准确地认识自然物的属性,有效 地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以及发现和创造 新的劳动对象,都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 切相关; ③劳动者生产技能的提高,知识水平的增 长,体力和智力的强化,也离不开科学 技术的武装。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 证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 力量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 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 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 会。”
——马克思
马克思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 质和面貌。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 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④总之,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 历史,是劳动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142095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9.png)
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综合的 有机系统。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 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 影响。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 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 料的来源。
地理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 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 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四)现实意义:
1、确立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最高标准——生产力标 准;
2、它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重要理论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
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
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1)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2)非基本要素:科学技术和管理
如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生产力,而只是潜在生产力;
1、阶级的产生 阶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同时又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2、阶级的实质: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团,由 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 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阶级斗争的根源乃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它的历史 作用在于它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bba3123af111f18583d05a22.png)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3-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3-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82c1ac0dcc17552707220843.png)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和过程,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过程,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如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一直占统治地位。
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生活。
第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0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0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042d4b4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0c.png)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量。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过程。
这种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7f949b6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a8.png)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目
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和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和其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fd7f8c8ae518964bce847c60.png)
“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 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 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细 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马克思)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 第二
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 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推 动生产力的发展。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和 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自 觉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直接为之服务的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 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不反映特定的经济 基础、也并不为特定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意 识形式。
3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基本内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 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 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 革的要求。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2.客观要求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 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 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 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 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 的客观要求。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 会存在的反映。
它具有复杂的结构:
➢从意识主体划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从意识内容层次划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 形式
➢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 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个体意识:社会成员个人独特社会经历与 社会地位在自身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人实 践的产物。
马克思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67e16b1e227916888486d73a.png)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 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 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 发展。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中的作用。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生产力
真舒服!
生产关系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真难受!
生产力
生产关系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过程:
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进入生产过 程的那部分自然界,即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 生产的自然物;
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
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 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科学技 术作为生产 力的内在要 素直接影响 生产力的其 他要素。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生产 归 资料 地 主 所 有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私 有 制 社 会 公 有 制 社 会
资 本 家 所 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统一整体。(内容与形式)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状况的规律
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发生相应的变化时,必须通过变革 旧的上层建筑,来变革经济基础,以适 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34页PPT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34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e73c6f80581b6bd97e19ea65.png)
第二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产关系的性质直至决定社会 形态的性质。
2.生产关系系统 (3)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决定作用
第三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着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 互关系。
2.生产关系系统 (3)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决定作用
第四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着产 品的分配方式和消费关系。
2.生产关系系统 (3)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决定作用
第五
在阶级社会里生产资料所有 制形式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2.生产关系系统
(4)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 公有制: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
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分配上不 存在剥削; • 私有制: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 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 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 削关系.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观:是关于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的根本看法和
观点,它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等 方面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 系问题 2.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存在 人口因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个人意识 社会意识
(主体) 群体意识
劳动对象分为两类:
一类是未经过劳动加工改造直接纳 入生产过程的天然存在物,即自然物。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重点复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重点复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77e8088d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a9.png)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
作用:①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②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作用: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②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③人口因素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作用:①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②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③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二)社会意识含义: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
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它是特定阶级、民族、社会集团或个人,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不系统的社会意识,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之中。
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态,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身没有阶级性,可以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经济基础服务。
个人意识:即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其内容主要有社会成员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对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2b06e93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d0.png)
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存在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社会发展的前提,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含义
个人意识
主体划分 群体意识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
上层建筑意识形式
层次划分 社会意识形式 非上层建筑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与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交往方式的产物
❖
上层建筑)
❖ 上层建筑
关系 意识形态指导政治上层建筑的建立
❖
政治上层建筑制约人们的思想观念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变更、方向)
❖
辩证关系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推动
❖
阻碍
❖
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案例:安然丑闻:美国版本的“裙带资本主
义”
❖ 官商勾结,权钱交易 ❖ 违规操作,漠视公众利益 ❖ 社会监管机制出现漏洞
❖ 社会基本矛盾:
❖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 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 推动作用的矛盾
❖ 1、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规定了 社会发展过程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 2、这两对矛盾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 教学内容:
❖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阶级
❖
斗争、革命、改革、
❖
科学技术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作用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发展的动力
含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0ea3721de87101f69f319504.png)
(2)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 成、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密度、人口的迁徙 等状况。
“人口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 产资料只能以算术级率增加”; 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两种办法: 一种叫做“预防的抑制”,即 要求人们节欲和独身;另一种 叫做“积极的抑制”,即通过 失业、贫困、饥饿、瘟疫和战 争等办法来消灭过剩人口。而 且马尔萨斯认为“积极抑制” 措施是恢复人口增长与生活资 料增长平衡的最有效手段。
劳动者(生产力的首要因素)
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 识,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 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它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2)它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3)它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4)它是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的体现。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economic base)
(1)含义: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
产力所决定占统治地位 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正确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的 经济制度。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2、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内容
(1)生产关系(relations of production) 的内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 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的外延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 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
( 2) 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 方向和形式
发展战略-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精品
![发展战略-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a74f62a5f242336c1fb95e38.png)
生态安全令人担忧,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 37.1%,土地沙化、酸化、盐渍化问题严重,耕地持 续减少,质量不断退化;草地、森林、湿地生态功能衰 退,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森林数量型增长与质量 型下降并存,湿地大面积消失;外来物种入侵、物种资 源流失问题都很突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 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 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 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议 会
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 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原始 社会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资本 主义 社会
社会 主义 社会
大国崛起——工业先声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地理环境决定论
•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
•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
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
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
孟
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Biblioteka 德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
斯 鸠
造成的。
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鲁迅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 机灵,但厚重之弊在愚,机灵之弊在狡。”
王国维对南人和北人的评价是:“南方人性冷 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 北方人重实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d6ae190e6c85ec3a87c2c5a6.png)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本章主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问题。
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懂得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物质实践为基础的自然历史过程;了解社会内部基本的矛盾运动,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研究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的具体表现。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是指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包括人们的社会心理和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中普遍的问题,对这问题的回答决定了哲学家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基本立场,基本路线和根本方向;该问题贯串于社会历史观的其它一切问题之中,解决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该问题是两种社会历史观斗争的焦点,也是人们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在社会历史观上,凡是坚持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反之则是历史唯心主义,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总的来说是唯心主义的(如英雄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历史唯心主义和客观历史唯心主义,尽管它们各自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在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并且是相互补充的。
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理论中长期居于统治地位,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
认识根源:社会历史不同于自然界,使人们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结果,无不打伤人类意志、思想的烙印。
社会历史现象与历史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很容易是人们在考察社会历史是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机,特别是活跃在历史舞台前面的杰出人物、领袖人物及其它个别重要任务的意志和动机,而忽视去探究这些意志、思想和动机背后更深层的原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909ff962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b1.png)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1.科学技术的作用
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科学
其三
技术重要作用的最集中的表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 ×科技
科技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 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 步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二)社会形态的划分
1.经济社会形态
(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 依赖性社会(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 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 会(产品经济社会)。
产品经济
货
币
商品经济
3.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 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 渡中。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
1.社会革命的含义: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 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2.社会革命的作用: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 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交 换
以
自然经济
物 换
物
(二)社会形态的划分
2.技术社会形态
•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 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把人类历 史划分为: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d51b08a371fe910ef12df890.png)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8、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科技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4)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于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具体而言, 指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构成。社会基本 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0、生产力的要素: 生产力三个基本要素(实体要素)是: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也叫劳动 手段)、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最活跃的因素;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区分不同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是衡量生产 力性质和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 劳动资料不等于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 动对象的总和,生产资料包括了“劳动资料”)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要素,但不是其实体要素、基本要素,而是非 实体要素。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缩短,其作用越 来越多,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 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 点总结(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和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 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 会存在是第二性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2、唯心史观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表现为宿命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超社 会的、神秘的精神力量(如“天”、“绝对精神”等)决 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另一种表现为唯意志论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少 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3、旧历史观有两大缺陷: 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有两大缺陷: (1)不懂得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动因及客观规律性; (2)看不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714d6fc3a1c7aa00b52acb3b.png)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 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制度化的社会物质关系;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 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 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的 关系:后者决定前者,前者指导后者。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 和改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物质 生产 实践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节
社会基本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
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运动也是人们活动的过程,因而包含着人
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 自然历史过程: 客观的、物质的、辩 证的过程,具有不依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规律。 (1)任何人都不能 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客观规律 性); (2)人们可以按照 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 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主体选择 性、自为性)。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同一; ●社会形态的性质由经济形态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所 决定,故又称为社会经济形态;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呈现出来,故又 称为社会制度
一、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 的辩证统一
1、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即统一性,指各 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一般性、共同性和普 遍性。 (1)纵向:无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各国家和 民族都将自然地依次经历由低到高的五种社会 形态。 (2)横向: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 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2、例证。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7d2be877a417866fb84a8e0c.png)
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本章重点问题: 本章重点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与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个体意识是对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 个体意识是对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 是对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 群体意识是一定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如家庭意识、 群体意识是一定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如家庭意识、 是一定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 团体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等。 团体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等。 社会心理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低层次、不系统的社会意 社会心理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低层次、 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低层次 表现于人们普遍的生活情绪、态度、 识,表现于人们普遍的生活情绪、态度、言论和习惯 之中,以感情、情绪、习惯、 之中,以感情、情绪、习惯、风俗等形式存在 。 社会意识形式是人们形成的高层次、 社会意识形式是人们形成的高层次、系统化的社会意 是人们形成的高层次 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识,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 学等。 学等。
政治法律思想道ຫໍສະໝຸດ 宗德 教 术 学社 会 意 识
艺 哲
社会 意识 形态
自然科学 技术科学 管理科学 语 言 学 逻 辑 学
非 意识 形态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 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94P)2、唯心史观产生的原因及主要缺陷(94P)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一)根本上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二)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95-99P)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3、社会存在中决定社会发展的因素:生产方式。
95P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98P)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在有自己的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和社会发展的不平和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评价生产关系的标准。
(102-103P)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
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依据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标准:现有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6.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矛盾运动(104-108P)
答: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
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7、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规定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但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这种历史选择性包含四层关系: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实践活动的幅度、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第四,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
社会革命活动是人民群众历史主动性的集中表现。
8、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有:一、社会基本矛盾;二、阶级斗争;
三、革命;四、改革;五、科学技术。
112-126P
9、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13-115P
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0、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16-118P)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社会发展的经济
动力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
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11、正确认识和评价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23-126P)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变革。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另一种情形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12、唯物史观、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127-128P)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
13.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30-131P)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4、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15.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4P)
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
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