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中医临床路径
011.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中医临床路径及中医诊疗方案
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住院患者。
一、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ICD-10编码:D69.6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抗肿瘤药物毒副反应的分度标准拟定。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常见证候:气血亏虚证脾胃虚弱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
2.患者如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特别注意出血、乏力症状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须的检查项目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ABO血型及Rh血型鉴定、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实验、凝血四项、D-二聚体、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胸部正位、腹部B超等。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输血前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其他生化指标等检查。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气血亏虚证:补气养血,收敛止血。
(2)脾胃虚弱证: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3)肝肾阴虚证:补益肝肾,滋阴养血。
(4)瘀血阻络证:活血通络,化瘀止血。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他中医特色疗法(1)中药外敷(2)穴位贴敷4.西药治疗5.护理调摄(九)出院标准1.血小板计数上升,出血症状有所改善,病症好转或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血小板减少症---中医世家
血小板减少症---中医世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出血性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临床表现以皮肤的瘀点及瘀斑,粘膜及内脏出血为特征。
本病按发病原因明确与否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本篇主要讨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发病原因]本病确切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现分述如下:1.免疫因素。
血小板减少的直接原因是血小板破坏增加,即血小板存活时间显着缩短,导致的原因是病人血浆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这种抗体对同种和自身血小板均有破坏作用。
2.脾脏因素。
经研究发现脾脏可能是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的重要部位之一。
当脾脏产生大量抗血小板抗体时,正常血小板经过脾脏与抗血小板抗体结合而致敏,致敏的血小板极易被吞噬细胞所吞噬,因此患者周围血中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3.血管因素。
临床上发现,有些病人的出血程度与血小板数量的减少不成比例,这可能是本病的出血与毛细血管功能障碍也有关系。
例如脾切除后,虽然部分病例血小板数并未上升,但出血现象则可改善;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血小板数量不一定增加,但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转为阴性,出血也可减轻。
凡此皆足以说明毛细血管缺陷对本病出血的重妄意义。
4.遗传因素。
据研究表明,患者及其直系健康的家属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学缺陷,提示此病可能与遗传有很大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特征为各种慢性出血,而导致慢性出血的最常见原因不外乎内热或气虚。
阴虚内热可迫使血液妄行而引起各种出血,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也可引起各种出血,所以血从上溢则吐衄、齿龈出血;血从下溢则便溺下血;血液外发肌肤则见斑疹等。
[临床表现]起病可急可缓,常见皮肤紫癜,分布以四肢、臀部和胸部为主,呈针尖样的瘀点,也可以出现瘀斑或血肿。
粘膜出血可来自鼻腔、口腔、泌尿生殖道或胃肠道。
少数病例可有粘膜下及视网膜出血。
颅内出血可危及生命。
依病程可分为急、慢性两种类型,老年人以慢性型较常见,其主要特征有:1.起病缓慢。
常有长期皮下出血史,但出血症状相对较轻,常呈持续性或反复性发作。
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版)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是临床常见的化疗药物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有可能导致降低化疗药物剂量或延迟化疗时间,甚至终止化疗,由此影响临床疗效和患者生存,并增加医疗费用。
为提高CIT诊治水平,促进血小板生长因子在实体瘤领域的合理用药,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根据中国国情,在参考国内外相关循证医学证据以及相关共识及指南的基础上,于2012年、2013年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3年CSCO学术年会期间举行了CIT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研讨会。
全国40余位来自血液病、肿瘤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与会并展开讨论,为CIT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的制订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针对国内外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参考2010年美国国家癌症网(NCCN)肿瘤临床实践指南、2009年美国肿瘤护理学会(ONS)化疗和生物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07年美国血液学会(ASH)血小板输注指南、我国卫生部《内科输血指南》,达成CIT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一、CIT定义CIT是指抗肿瘤化疗药物对骨髓产生抑制作用,尤其是对巨核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导致的外周血中血小板<100×109/L。
当血小板<50×109/L时,可引起皮肤或黏膜出血,同时患者不能承受手术治疗和侵袭性操作检查;血小板<20×109/L,有自发性出血的高危险性;血小板<10×109/L,则有自发性出血的极高危险性。
二、CIT的诊断及分级1.CIT的诊断标准:(1)外周血血小板<100×109/L;(2)发病前应有确切的应用某种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化疗药物,且停药后血小板减少症状逐渐减轻或血小板恢复正常;(3)排除了其他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射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脾功能亢进等;(4)排除使用了同样能够引起血小板减少的非化疗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5)患者伴或不伴出血倾向,如皮肤上有瘀点、紫癜或原因不明的鼻出血等表现,甚至出现更加严重的内脏出血迹象;(6)重新使用该化疗药后血小板减少症再次出现。
中药治疗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体会
中药治疗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体会作者:叶霈智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第30期[摘要] 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十分常见,轻中度减少多属中医“虚劳”范畴,重度减少则以“血证”论治。
血小板减少者临床常出现神疲乏力、潮热盗汗、面白无华、口干心悸、脉细数等症,属脾肾亏虚、阴血不足之证,治疗宜补益脾肾、滋阴养血为法,应选择女贞子、石斛、生地等药物,或者少佐知、柏以清虚热;用药宜凉润、忌温燥,以免诱发出血;处方中宜适当以参、芪配伍升麻、桔梗等药物升举阳气、载药力上行,利于血小板回升,应注意避免升麻用量过大有动血之弊;按照“母子相生”理论配伍补益药物。
鸡血藤、仙鹤草、阿胶、虎杖、花生衣、旱莲草等药物对于升高血小板有一定作用,宜灵活配伍使用。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化疗;中医药[中图分类号] R28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0(c)-0099-04化疗作为恶性肿瘤的常用治疗手段,在综合治疗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
骨髓抑制是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会造成患者近期血小板及白细胞数目的减少和远期三系细胞的减少,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进程和生活质量,更有部分患者的生存因此受到感染、出血等威胁。
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十分常见,病情严重者可导致出血倾向或自发性出血,被迫减少化疗药物剂量,甚至中止化疗。
提升化疗强度,力求化疗疗程顺利、足量完成,相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目前治疗努力的方向。
骨髓抑制造成的外周血血小板减少,临床可见皮肤紫癜、鼻出血、齿衄、便血等,严重者可因消化道大出血或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
白介素-11、血小板生成素(TPO)等常规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大、疗效不稳固。
血小板输注作为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标准治疗方法,对一过性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肯定,但存在供血来源不足、费用昂贵且可能发生感染、同种异体免疫反应等缺点,特别对于顽固性血小板减少的效果不佳。
血小板1 以补益脾肾、滋阴养血为法肿瘤患者因癌毒耗伤正气,脏气受损,加之抗癌药物攻伐力强,邪实正虚是各类患者的共同病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分科 序号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7
脱疽(闭塞性动脉硬化)
18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
19
臁疮(下肢溃疡)
20
水火烫伤(烧伤)
21
毒蛇咬伤(蝮蛇咬伤)
1
不孕病(多囊卵巢综合征)
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62
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
63
尿血病(隐匿型肾小球肾炎)
64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65
肾劳(慢性间质性肾炎)
66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
67
狼疮性肾炎
68
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
69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
70
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
7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7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
2
风温肺热病(病毒性肺炎)(轻症)
3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
4
登革热
5
肺痨(耐多药肺结核)
6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7
急性咳嗽病
8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9
慢性咳嗽病
10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11
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
12
哮病(支气管哮喘)
12
目痒病(变应性结膜炎)
13
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4
青盲(视神经萎缩)
1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临床路径探讨-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临床路径探讨-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既往又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儿科最常见出血性疾病之一,发病率约(4 ~5)/10 万[1].目前,现代医学对ITP 研究较多,治疗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脾切除术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手段,但存在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弊端。
多年来中医治疗ITP 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但中医临床报道多为自拟方、个案报道或临床经验总结,无法保证疗效重现性。
因此建立统一的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设计合理有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成为治疗ITP 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即是探讨ITP 的中医临床路径,指导临床诊疗行为,降低住院总费用,减少平均住院天数,增加床位周转率,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同时在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提高临床疗效,为患儿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实现同病同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患儿共43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7 例,女性16 例,年龄1 ~ 18 岁。
从2013 年1 月~ 2014 年12月期间(路径实施后)住院并新诊断为ITP 的23例患儿列为路径组,男性14 例,女性9 例,年龄1 岁~ 18 岁,均有皮肤出血点,血小板计数均小于100 109/ L,其中6 例伴鼻衄,3 例伴牙龈出血,无颅内出血及内脏出血患儿。
将从2012 年1 月~2014 年12 月期间(路径实施前)住院并新诊断为ITP 的20 例患儿列为非路径组,男性13 例,女性7 例,年龄1 ~ 18 岁,均有皮肤出血点,血小板计数均小于100 109/ L,其中5 例伴鼻衄,2 例伴牙龈出血,无颅内出血及内脏出血患儿。
血液科 髓毒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髓毒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9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住院患者。
一、髓毒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髓毒劳。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ICD-10:D46.901),包括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一系病态造血(ICD-10:D46.701);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病态造血(ICD-10:D46.704);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ICD-10:D46.703);难治性贫血伴有铁粒幼细胞(ICD-10:D46.001);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ICD-10:D46.2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及分型标准疾病诊断及分型标准:参照2008年WHO诊断分型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髓毒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版)”。
髓毒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热毒炽盛,毒瘀阻滞证(三)治疗方案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髓毒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髓毒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髓毒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
2.入院前服用的西药在入院后继续服用且不增加用量,并且不加其他西医技术和化学药物治疗,仍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西医治疗方法为主治疗疾病的,包括化疗及去甲基化药物等,不进入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外周血白细胞分类;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活组织病理学,(RBC、WBC)CD55/CD59,染色体核型分析;血清叶酸、VB12测定;心脏彩超、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便常规。
肿瘤专科建设总结汇报材料
肿瘤专科建设总结汇报材料发挥特色优势打造中医名科近年来,我们把“发挥特色优势,打造中医名科”作为XX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院肿瘤科的发展目标,将重点专科建设列入科室业务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肿瘤专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XX年9月份肿瘤科顺利通过了XX省重点科室建设单位的评审,希望成为XX省省级肿瘤重点科室,形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品牌优势。
目前,肿瘤科自获得省重点专科扶持以来,积极进取,加强医教科研同步进取,现将近年来我院肿瘤重点专科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明确发展目标,规范专科管理近年来,我们在科室建设发展目标问题上,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医院的现状,并根据中医医院的特点制定了科室发展框架,把科室特色优势建设放在工作首位,认识到如果搞大而全,使肿瘤科医教研齐头并进,缺乏一定条件和实力,因此必须发挥XX省中医院肿瘤科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必须在“专”字上下功夫。
肿瘤科是我院中成立较晚的专科,2009年我科与神经内科分科后形成肿瘤专科,但肿瘤科发展迅速,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集中医中药、化疗、生物免疫等于一体的综合治疗模式,是专长,不仅有一个梯队比较合理的专家群体和系列专科药物,治疗专病有良好的疗效,而且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良好的基础,规模日渐壮大,自分科的48张床位发展到今天的150张床位上,经济效益自1200万到2013年的7000万,尤其自20XX年重点专科建设以来,床位数和经济效益均明显提高,发展潜力极大,制定了肿瘤专科中、远期发展规划,完善各项管理体系,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
1、在组织管理上,科室制定肿瘤重点专科的发展规划和每年度重点专科工作计划及专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明确职责和分工,使专科发展具有长期性,可持续发展。
2、在经费管理上,制定了专科经费管理制度,在省重点专科配套资金基础上,在医院领导的扶持支持下,做到专科经费专款专用,由科室统一规划,经费支出重点放在人才培养、设备购置、新技术引进、学术交流、进修学习、科研资助、书籍杂志订阅、发表论文等,专科经费必须由科室共同商议,由科主任签字才能进行支取,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2024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路径表单
2024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路径表单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以自体抗体导致的慢性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障碍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这种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出血症状,可能伴有全身性疾病,如内出血、过度月经、齿龈出血等,也可能是无症状的。
本文将介绍2024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路径表单内容,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病史采集1. 症状出现时间:询问患者症状出现的具体时间,对于发病时间较短的患者,还需要详细了解患者发病前是否有过感染或疫苗接种等情况。
2. 出血情况:询问患者是否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皮肤淤血、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出血症状。
3. 全身症状:询问患者是否有乏力、易疲劳、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症状。
4. 过敏史:了解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或其他过敏史。
二、体格检查1. 皮肤与筛动脉检查:观察皮肤是否出现淤血、淤点、紫癜等病变;检查小动脉出血点是否显著增多。
2. 肝脾触诊:检查肝脾是否肿大。
3. 黏膜检查:观察口腔、鼻腔、眼结膜等黏膜是否出血。
4. 心肺听诊:检查心肺听诊是否有异常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2.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等。
3. 自身抗体检测:检查抗血小板自身抗体IgG和IgM的水平。
4. 骨髓穿刺: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的关键,可观察到骨髓小血管周围有多个血小板免疫沉积。
四、其他特殊检查1.血小板功能检查:包括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释放功能和血小板附着功能等指标。
2. 免疫学检查:包括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抗平滑肌抗体(SMA)等。
五、诊断标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依据通常根据以下标准:1. 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2. 无明显骨髓增生异常、红细胞减少或白细胞减少的异常;3. 没有其他可处理的出血病因;4. 骨髓穿刺示血小板增生状况正常或轻度减少。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路径
路径名称 路径类型 准入提示 准入诊断ICD10 准入诊断关键字 准入手术CM3 准入手术关键字 参考费用 参考天数
变异分析描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液内科 第一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CD–10:D69.403)患者
D69.40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10000 1(41)经治疗后,血小板仍持续低于20×109/L并大于2周,则退出本路径。 (2)在实施临床路径过程中,患儿合并严重感染、严重脏器功能损害、重要脏器出血或其他需要处理的严重疾 病,需进行相关检查和干预治疗,可能延长住院时间并致费用增加,并影响治疗的正常进行的情况。 (3)最终诊断为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退出本路径。 (4)在实施临床路径过程中,患者要求出院、转院、或更改治疗方式而需要退出临床路径情况。 (5)其他严重影响临床路径实施的情况。
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及研究进展 上传ppt课件
发病前有确切应用某种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化
疗药物
停药后血小板减少症状减轻或血小板计数恢复
正常
排除其他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血液病
或非化疗药物)
伴或不伴出血倾向
重新使用该化疗药后再次出现血小板减少症
共识一:CIT的诊断与评估分级
病情评估 血小板减少严重程度 化疗所致血 小板减少症 血液学 检查
Clinical Therapeutics/Volume 31, Theme Issue, 2009
Clinical Therapeutics/Volume 31, Theme Issue, 2009
本研究CIT发生率高于国内的可能原因有 •国外化疗方案剂量更大;跟踪更严密(CIT发生常在第一次出院后,第二次入院前) •可能与人种有关
血,不能承受手术治疗和侵袭性操作检查
PLT低于20×109/L有自发出血的高危险性
(器官出血和脑出血)
PLT低于10×109/L有自发出血的极高危险
性(器官出血和脑出血)
Clin Oncol. 2001 Feb 15;19(4): 1137-46.
CIT的诊断标准
血小板计数<100×109/L
1级(75.0-150.0×109/L),2级(50.0-75.0×109/L) 3级(25.0-50.0×109/L),4级(PLT<25.0×109/L)
Clinical Therapeutics/Volume 31, Theme Issue, 2009
Clinical Therapeutics/Volume 31, Theme Issue, 2009
在rhIL-11作用下,体内发育成熟的巨核细胞在超微结构上
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医药界 2020年03月第06期—147—中西医结合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冯海英 张晓萌 德艳艳(河北省黄骅市人民医院肿瘤科 河北 黄骅 061100)【中图分类号】R 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08(2020)06-147-01化疗是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方式之一,但是化疗药物针对所有生长活跃的细胞,具有无选择性杀伤的特点,因此往往会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骨髓造血微环境,造成骨髓抑制,从而出现血小板计数减少。
PLT 低于100×109/L 时即支持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若血小板低于20×109/L,则会出现组织脏腑器官出血,甚至能够危及生命[1],因此对于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医药疗法在本病的临床诊疗活动中疗效理想,近年来的相关报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从脾论治从脾论治的医家观点有二。
一者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化疗后的患者体虚乏力,气血不足,正合脾虚之象.如危锦山[2]认为,本病的产生主要责之于化疗损伤脾胃中气,导致脾胃不调,气血不足,他以益气健脾法对化疗患者进行中药干预,取得理想疗效。
李宏良等[3]行补中益气之法,对肺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以含有黄芪提取物的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拮抗血小板下降的临床疗效。
王莉等[4]将60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单纯化疗,治疗组加用口服参芪十一味颗粒,疗程结束后观察血细胞计数,临床症状,生存质量等指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二者脾主统血,脾胃虚弱则血液妄行,正合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出血倾向的表现,如王希胜等[5]认为化疗药物攻伐脾胃,耗气伤血,气血生化乏源、血失统摄而有出血倾向是本病的病理机制,其中脾气虚弱是主要病机,因此要以健脾益气摄血为法。
他以龙花胶囊对30例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治疗,在血小板计数的提高、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三个方面均不弱于(P>0.05),或有效于(P<0.05)白细胞介素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住院患者。
一、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ICD-10编码:D69.6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抗肿瘤药物毒副反应的分度标准拟定。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常见证候:
气血亏虚证
脾胃虚弱证
肝肾阴虚证
瘀血阻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
2.患者如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特别注意出血、乏力症状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ABO血型及Rh血型鉴定、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实验、凝血四项、D-二聚体、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胸部正位、腹部B超等。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输血前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其他生化指标等检查。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血亏虚证:补气养血,收敛止血。
(2)脾胃虚弱证: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3)肝肾阴虚证:补益肝肾,滋阴养血。
(4)瘀血阻络证:活血通络,化瘀止血。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中药外敷
(2)穴位贴敷
4.西药治疗
5.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血小板计数上升,出血症状有所改善,病症好转或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出血加重,血小板重度减少,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其他系统疾病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ICD-10编码:D69.602)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14天实际住院日:天
牵头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
牵头人:侯丽(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要完成人:
侯丽(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陈信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李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田劭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贾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