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合集下载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危害程度评估报告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危害程度评估报告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危害程度评估报告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危害程度评估报告一、生物学特性大肠埃希氏菌更习惯称为大肠杆菌,分类于肠杆菌科,归属于埃希氏菌属,统称为致泻性大肠杆菌,一般包括五种:即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和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

大肠埃希氏菌为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一般大小约0.5μ-0.8μm*1.0μm-3.0μm,因生长条件不同,个别菌体可呈近似球状或长丝状。

此菌多单独存在或成双,但不呈长链状排列。

约有50%左右的菌株具有周生鞭毛而能运动,但多数菌体只有1-4根,一般不超过10根,故菌体动力弱;多数菌株生长有比鞭毛细、短、直且数量多的菌毛,有的菌株具有荚膜或微荚膜;不形成芽胞,对普通碱性染料着色良好,革兰氏染色阴性。

此菌合成代谢能力强,在含无机盐、胺盐、葡萄糖的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42-44℃条件下仍能生长,生长温度范围为15-46℃。

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表现3种菌落形态:光滑型、粗糙型、粘液型。

大肠埃希氏菌兼性厌氧,在有氧条件下生长良好,最适生长pH为6.8-8.0,所用培养基pH为7.0-7.5,若pH值低于6.0或高于8.0则生长缓慢。

大肠埃希氏菌生华物性是,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产气,分解蔗糖因菌株而异,录素酶试验阴性,IMVi试验++--,有些菌株如碱性异型菌群,微产碱,不产气,无动力,易与志贺菌混淆。

大肠埃希氏菌的抗原构造主要由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荚膜抗原(K)三部分组成。

现巳知有171个O抗原、99个K抗原和56个H抗原。

二、危害程度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该菌危害程度为第三类。

三、致病性和感染剂量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在人和动物的大便中大量存在,引起人体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全球性疾病,其中尤以EPEC、ETEC所占比例为大。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测方式及结果分析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测方式及结果分析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测方式及结果分析作者:张雪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27期摘要:目的;研究检测肠道感染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感染情况,了解本地区各种DEC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对835例腹泻患者粪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用荧光PCR法检测致病基因,鉴定DEC。

结果;共检测出148株DEC菌株(阳性率17.1%),其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14株,腸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22株,弥散聚集性大肠埃希菌(DAEC)28株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65株,仅eastA阳性未能分组的19株。

6~10月共检出DEC90株。

0~13岁患者检出DEC菌株11株,阳性率10.8%(11/102);>13~60岁患者检出DEC菌株108株,阳性率20.3%(108/532);>60岁患者检出DEC菌株29株,阳性率14.4%(29/201)。

结论;DEC是引起肠道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之一,DEC的检出与季节和年龄有关。

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更灵敏,临床实验室应选择更加灵敏的方法,加强对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致泻性;致病基因;肠道感染;大肠埃希菌是人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其中有些菌株携带致病基因,能引起腹泻,称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

根据DEC的致病特点和携带的致病基因大致分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和弥散聚集性大肠埃希菌(DAEC)等。

DEC是引起腹泻的常见致病菌,其致病机制与致病基因或获得性毒力质粒有关,常规的细菌培养与鉴定方法不能鉴别各种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较低。

本研究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大肠埃希菌的10种致病基因,以了解本地区肠道感染中DEC的感染及流行情况。

其中,eae、bfpa为EPEC 的致病基因,LT、ST为ETEC 的致病基因,ial 为EHEC 的致病基因,Aggr 为EAEC 的致病基因,draac 为DAEC 的致病基因,eastA为EAEC 的耐热肠毒素致病基因,VT1、VT2 为两种不同的VERO 毒素基因片段。

腹泻儿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测及药敏分析

腹泻儿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测及药敏分析

腹泻儿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测及药敏分析发表时间:2017-11-01T14:49:30.2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作者:吴开进钟立熊利巧林世恒温庭伟[导读]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coli,DEC)引起人类腹泻性感染已引起全球广泛关注。

(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广西玉林 573000)【摘要】目的:了解腹泻儿童感染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情况及药敏结果,为制定预防措施和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及门诊腹泻儿童组450例,通过增菌、选择性培养基筛选、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DEC的常规血清分型、耐药率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情况。

结果:450份样本中检出29株DEC,检出率为6.4%,血清分型以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占DEC的75.9%。

耐药率>50%的抗菌素有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氨苄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和头孢唑啉,而阿米卡星、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氨曲南有较好敏感性。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占DEC的44.8%。

结论:本地区腹泻儿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以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为主,未检出肠出血大肠埃希菌。

DEC对氨基西林及其复合剂、二代头孢菌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接近一半DEC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

【关键词】儿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药敏试验【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145-02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coli,DEC)引起人类腹泻性感染已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根据毒力因子、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等特征,目前主要将DEC分为六类,分别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或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及弥散粘附性大肠埃希菌(DAEC)。

大肠埃希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大肠埃希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大肠埃希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大肠埃希菌的传播与致病埃希菌属包括多种细菌,临床上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

大肠埃希菌(E.coli)通称大肠杆菌,是所有哺乳动物大肠中的正常寄生菌,一方面能合成维生素B及K供机体吸收利用。

另一方面能抑制腐败菌及病原菌和真菌的过度增殖。

但当它们离开肠道的寄生部位,进入到机体其他部位时,能引起感染发病。

有些菌型有致病性,引起肠道或尿路感染性疾患。

大肠埃希菌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主要由动物性食品引起,常见中毒食品为:各类熟肉制品、蛋及蛋制品、生牛奶及奶制品、汉堡包、乳酪,其次为蔬菜、水果、鲜榨果汁、饮料等。

中毒原因主要是食品未经彻底加热,或加工过程中造成的交叉污染,老人及婴幼儿为易感人群。

大肠埃希菌可以引起肠道外感染如泌尿系感染、菌血症、胆囊炎、肺炎及新生儿脑膜炎等,也会造成从轻微腹泻到霍乱样严重腹泻乃至引起致死性的并发症如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根据其不同的血清型别、毒力和所致临床症状的不同,可以将导致腹泻的大肠埃希菌分为5类:(1)产肠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儿童及旅游者腹泻常见病原菌,热带尤为常见。

由食入污染食物和水而致病。

本菌可产生大量耐热和非耐热肠毒素,患者腹泻呈水样便,伴有恶心、腹痛、发热等症。

(2)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可引起婴儿肠炎,夏季腹泻及婴儿霍乱。

本菌具有很强传染性,可引起院内暴发流行,也可引起成人腹泻。

传染源来自食品操作人员或粪便污染供水设施。

(3)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由人-人传染而致病(推测为粪-口途径)。

因具有侵袭性,侵入人体肠粘膜上皮细胞后可迅速繁殖,破坏肠粘膜及其基底膜,出现粘膜溃疡,发病多呈散在性。

与痢疾杆菌相似,引起痢疾样腹泻。

(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可引起暴发或散在性出血性结肠炎。

大肠埃希菌的风险评估

大肠埃希菌的风险评估

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大肠埃希氏菌通常被称为大肠杆菌,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将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6类: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和弥散粘附性大肠杆菌(DAEC). 大肠埃希菌也是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可引起人体各部位感染,以尿路感染为主(尿路感染中大肠埃希菌其比例可达90 % ) 。

还可引起菌血症、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胆囊炎、手术后腹腔感染及灼伤创面感染等疾病。

致病物质1、定居因子:也称粘附素,即大肠杆菌的菌毛。

2、黏附素3、外毒素4、肠毒素5、其他:胞壁脂多糖的类脂A具有毒性,O特异多糖有抵抗宿主防御屏障的作用。

大肠杆菌的K抗原有吞噬作用。

传播途径:1.通过食物传播2通过水传播3.密切接触传播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也可引起O157H7大肠杆菌的传播。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凡是体内有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的病人、带菌者和家畜、家禽等都可传播本病。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革兰阴性杆菌,粗短,大小为(1.1~1.5)μm X(2. 0 ~ 6.0)μm,多数有周鞭毛。

在血琼脂平板上35℃培养18~24h ,呈圆形、直径为2~3mm 、稍凸、边缘整齐、灰白色、不透明的菌落,少数菌株产生R 溶血环。

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形成不透明、粉红色菌落,部分不发酵乳糖的菌株呈无色菌落,少数呈黠稠状菌落。

在伊红亚甲蓝琼脂平板上菌落呈紫黑色,并有金属光泽。

在中国蓝琼脂平板上菌落呈蓝色。

在XLD 琼脂平板上菌落呈不透明黄色。

在H -E 琼脂平板上菌落呈黄色。

在大肠埃希菌显色培养基上呈蓝色菌落。

在尿道菌定位培养基上菌落呈红色。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如粪便、血液、尿液等;2.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粗短杆菌3.分离培养粪便标本直接接种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

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大肠埃希菌的传播与致病埃希菌属包括多种细菌,临床上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

大肠埃希菌(E.coli)通称大肠杆菌,是所有哺乳动物大肠中的正常寄生菌,一方面能合成维生素B及K供机体吸收利用。

另一方面能抑制腐败菌及病原菌和真菌的过度增殖。

但当它们离开肠道的寄生部位,进入到机体其他部位时,能引起感染发病。

有些菌型有致病性,引起肠道或尿路感染性疾患。

大肠埃希菌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主要由动物性食品引起,常见中毒食品为:各类熟肉制品、蛋及蛋制品、生牛奶及奶制品、汉堡包、乳酪,其次为蔬菜、水果、鲜榨果汁、饮料等。

中毒原因主要是食品未经彻底加热,或加工过程中造成的交叉污染,老人及婴幼儿为易感人群。

大肠埃希菌可以引起肠道外感染如泌尿系感染、菌血症、胆囊炎、肺炎及新生儿脑膜炎等,也会造成从轻微腹泻到霍乱样严重腹泻乃至引起致死性的并发症如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根据其不同的血清型别、毒力和所致临床症状的不同,可以将导致腹泻的大肠埃希菌分为5类:(1)产肠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E.coli,ETEC):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儿童及旅游者腹泻常见病原菌,热带尤为常见。

由食入污染食物和水而致病。

本菌可产生大量耐热和非耐热肠毒素,患者腹泻呈水样便,伴有恶心、腹痛、发热等症。

(2)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可引起婴儿肠炎,夏季腹泻及婴儿霍乱。

本菌具有很强传染性,可引起院内暴发流行,也可引起成人腹泻。

传染源来自食品操作人员或粪便污染供水设施。

(3)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由人-人传染而致病(推测为粪-口途径)。

因具有侵袭性,侵入人体肠粘膜上皮细胞后可迅速繁殖,破坏肠粘膜及其基底膜,出现粘膜溃疡,发病多呈散在性。

与痢疾杆菌相似,引起痢疾样腹泻。

(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可引起暴发或散在性出血性结肠炎。

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引起腹泻疾病,包括婴幼儿腹泻和旅行者腹泻等。

为了评估ETEC实验活动的风险,以下是一份1200字以上的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ETEC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其感染机制和毒力因子,进一步为控制和预防ETEC引起的腹泻疾病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实验设备和试剂1.培养细菌的培养基和试剂:如LB培养基、大肠杆菌专用试剂盒等;2. 分离和鉴定ETEC的培养基和试剂:如MacConkey琼脂培养基、乳糖和肌醇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等;3.测定毒力因子的试剂:如耐酸素和耐胆盐试剂盒、PCR试剂盒等;4.实验设备:如恒温培养箱、PCR仪等;5.操作用具:如培养皿、管嘴、移液器等;6.个人防护用具:如实验室外套、手套、护目镜等。

三、实验操作流程1.分离和纯化ETEC2.培养细菌3.鉴定并筛选ETEC4.检测ETEC的毒力因子5.分析实验结果四、潜在风险和安全措施1.细菌培养和操作过程中存在生物安全风险,可能导致实验室感染。

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范,佩戴个人防护用具,避免直接接触细菌培养物和废棄物。

2.试剂的使用应遵循使用说明,避免接触皮肤和吸入。

如有意外接触,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并向医生求助。

3.实验室内应保持清洁整洁,并进行定期消毒,以防止细菌污染和交叉感染。

4.实验室应设置生物安全柜,保证实验操作的无菌环境。

5.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进行相关安全培训,了解应急处置措施和实验室紧急撤离计划。

五、应急处置措施1.如实验过程中发现细菌培养物泄漏或感染,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通知实验室负责人,并进行相应的消毒和清理。

2.如有人员接触细菌培养物或试剂导致皮肤或黏膜受伤,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并及时向医生求助。

3.如实验过程中发生火灾、泄露气体等紧急情况,应立即采取逃生措施,按照实验室紧急撤离计划进行撤离,并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

一起由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ESIEC)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一起由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ESIEC)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2 ( 3 0 4 : 3 0 0 -3 0 5

起由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 ( E S l E C) 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2 临 床表现
罗华
I 摘要 】2 0 1 1 年 5月 1 7日,弥渡县 某山区乡初级 中学发 生一起食 物中
经 当地卫 生 院支持 对症 抗 菌 、 【 关键词 】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 ; 食物 中 毒; 流行病学调查 ; 实验室检测 恶 心 以及 呕 吐等 胃肠炎 方 面的表 现 。 【 中图分类号 】 R1 5 5 . 3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1 6 7 4 — 补 液治疗 , 患者 症状 得到 控制 , 病 情稳 定 。 全部 中毒 者 1~3 天痊 愈 ,
we r e a b d o mi n a l p a i n ,d i a r r h e a , v o mi t i n g a n d n a u s e a g a s t r o e n t e r i t i s o c c u r s , t h e e p i d e mi o l o g i c a l i n ve s t i g a t i o n, l a b o r a t o r y t e s t i n g , t o d e t e r mi n e t h e f o o d
I Ab s t r a c t 】I n Ma y 1 7 , 2 0 1 1 , a mo u n t a i n o u s a r e a i n Mi d u Co u n t y Ru r a l
j u n i o r mi d d l e s c h o o l f o o d p o i s o n i n g e v e n t s o c c u r r e d . T h e ma i n s y mp t o ms

肠道感染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与流行分析

肠道感染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与流行分析
1株 、 肠 产 毒性 大肠 埃 希 菌 ( E T E C ) 6 4株 、 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 ( E AE C ) 1 5株 、 弥散聚集性 大肠埃希 菌( DA E C ) 2 9
株, 分别 占 1 4 . 5 7 一 0 6 6 、 4 2 . 3 8 、 9 . 3 9 和 1 9 . 2 1 ; 仅e a s t A 基 因 阳性 未 能 分 类 2 O株 占 1 3 . 2 5 ; 发 病 年 龄 与D E C检 出率 : O ~1 2 岁为 6 . 6 2 、 1 3 ~5 9 岁为 7 5 . 5 O 、 ≥6 O岁 为 1 7 . 8 8 ; D E C好 发 于 夏 秋 季 ( 6 ~1 1月 ) , 共
检测方法检测病原菌种类 , 统计 致 泻 性 大 肠 埃 希 菌 , 并结 合患 者的临 床资料 , 分 析 其 流 行 情 况 。结 果
8 4 1例 标
本 中检 出 D E C 1 5 1例 , 阳性 率 为 1 7 . 9 5 , 其 中肠 致 病 性 大肠 埃 细 菌 ( E P E C ) 2 2株 、 肠 出血 性 大肠 埃 希 菌 ( E HE C )
关 键 词 :肠 道 感 染 ; 致泻性大肠埃 希菌 ; 流 行 分 析 中 图分 类 号 : R 3 7 8 . 2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5 — 4 5 2 9 ( 2 0 1 5 ) 2 2 — 5 0 7 2 — 0 3
De t e c t i o n o f d i a r r he a g e n i c Es c he r i c h i a c o l i c a u s i ng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T I VE To d e t e c t t h e d i a r r h e a g e n i c Es c h e r i c h i a c o l i c a u s i n g i n t e s t i n a l i n f e c t i o n s a n d a n a l y z e t h e e p — i d e mi c s o a s t o p r o v i d e g u i d a n c e f o r c l i n i c a l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t r e a t me n t . ME T HODS A t o t a l o f 8 4 1 d i a r r h e a p a t i e n t s wh o we r e t r e a t e d i n t h e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 o u t p a t i e n t d e p a r t me n t f r o m Ma y 2 0 0 9 t o Ma y 2 0 1 4 we r e e n r o l l e d i n t h e s t u d y .Th e s t o o l s p e c i me n s we r e c o l l e c t e d f r o m a l l t h e p a t i e n t s ,t h e s p e c i e s o f p a t h o g e n s we r e d e t e c t e d b y u s i n g

福田区肠道传染病实验室监测结果的分析

福田区肠道传染病实验室监测结果的分析

福田区肠道传染病实验室监测结果的分析目的探讨深圳市福田区腹泻病例中病菌感染现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并提出防治措施。

方法哨点医院采集门诊未使用抗生素腹泻监测患者的大便样本、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进行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对阳性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结果福田区腹泻病例监测中肠道致病菌感染率为11.45%(115/1004),检测出沙门菌、副溶血弧菌、EPEC、EIEC、ETEC,在不同年龄段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病例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为主。

EPEC、EIEC、ETEC 感染季节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沙门菌、副溶血弧菌感染情况在不同季节有明显差异(P<0.05),沙门菌、副溶血弧菌感染在夏季较多见;常住与暂住人群的感染构成比有显著差别(P<0.01);男女性别比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福田区要重点加强辖区内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的防治,在夏季要加强沙门菌、副溶血弧菌的监测与防治,注重暂住人群的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宣教。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ected situation of diarrhea in Futian district,and analyze its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provide measures of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Methods Colleting stool samples,rectal swabs or vomit samples of no use antibiotics cases in sentinel hospitals to isolate and culture pathogenic bacteria,analyzed th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positive strains. Results The positive of intestinal pathogenic bacteria was 11.45%(115/1004),the distribution of age had significant in Salmonella,Vibrio parahaemolyticus,EPEC,ETEC and ETEC(P<0.01),and diarrheogenic Escherichia coli was the main pathogenic bacteria. The distribution of season in EPEC,ETEC and ETEC has no significant(P>0.05),but the Salmonella and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had significant(P<0.05). The distribution of household had significant(P<0.01). The gender distribution was no significant. Conclusion We must focus on strengthening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rrheagenic E. coli infection,strengthening the surveillance and prevention of Salmonella and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 summer especially,strengthening the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of intestinal infectious disease in floating population.[Key words] Diarrhea;Enteric pathogens;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腹泻病是我国的常见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

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学特性(一)种类和细菌分型大肠埃希氏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一般对人无害。

本菌为革兰阴性的短杆菌,其抗原结构有3种,即菌体抗原(O抗原)、包膜抗原(K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

O抗原是血清分型的基础,目前已发现有170多种,其中一些特殊的血清型具有病原性,能引起人类腹泻,故称为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

根据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抗原血清型及细菌的毒力测定可将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分为5类: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pahogenicE.Coli,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toxingen-icE.Coli,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invasiveE.Coli,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hemorrhagicE.Coli,EHEC)和肠集聚黏附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aggregativeE.coli,EAggEC)。

(二)来源大肠埃希氏菌属包括多种细菌,临床上以大肠埃希氏菌最为常见。

大肠埃希氏菌(E.coli通称大肠杆菌,是所有哺乳动物大肠中的正常寄生菌,一方面能合成维生素B及维生素K供机体吸收利用,另一方面能抑制腐败菌及病原菌和真菌的过度增殖。

但当它们离开肠道的寄生部位,进人到机体其他部位时,能感染发病。

有些菌型有致病性,引起肠道或尿路感染性疾患。

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是指能使人、动物(尤其是婴儿和幼龄动物)感染及人食物中毒的一群大肠埃希氏菌。

在自然界中,本菌分布广泛,主要的寄居场所是人和其他恒温动物的肠道中,是一类条件性致病菌。

(三)传染性大肠埃希氏菌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主要由食人被污染的食物和水而引起,可以导致肠道外感染,如泌尿系感染、菌血症、胆囊炎、肺炎及新生儿脑膜炎等,也会造成从轻微股泻到霍乱样严重腹泻,乃至引起致死性的并发症。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由人一人传染而致病,推测为粪一口途径感染。

一起由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ESIEC)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一起由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ESIEC)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一起由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ESIEC)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罗华【摘要】2011年5月17日,弥渡县某山区乡初级中学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

主要的症状为腹痛、腹泻、呕吐以及恶心等胃肠炎表现,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判定该起食物中毒是因为产志贺样毒素侵袭力的大肠埃希氏菌(英简ESIEC)污染饭菜所导致的。

本文旨在进一步分析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致食物中毒的原因及特性,做好饮食卫生知识宣传,加强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坚决杜绝该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In May 17, 2011, a mountainous area in Midu County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 food poisoning events occurred. The main symptoms were abdominal pain, diarrhea, vomiting and nausea gastroenteritis occurs, the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laboratory testing, to determine the food poisoning is because the invasiveness of Escherichia coli Shiga like toxin (English ESIEC) pollution caused by foo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further analyze the reas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 caused by food poisoning, diet health knowledge propaganda,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food hygiene, and resolutely put an end to this event.【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2页(P78-79)【关键词】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作者】罗华【作者单位】675600 云南省弥渡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55.3一起由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ESIEC)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罗华【摘要】2011年5月17日,弥渡县某山区乡初级中学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

肠杆菌科的风险评估

肠杆菌科的风险评估

肠杆菌科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肠杆菌科常寄居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随人与动物的粪便排出,广泛分布于水、土壤或者腐物中,种类繁多。

根据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核酸杂交和序列分析进行分类,目前肠杆菌科有 44 个菌属。

与医学有关的有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枸椽酸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和耶尔森菌属等 10 个菌属,包括 25 个菌种。

其中大多数是肠道的的正常菌群,但当宿主免疫力降低或者细菌移位至肠外部位时,可成为条件致病菌而引起疾病;仅少数为病原菌,例如志贺菌属、伤寒沙门菌、及少数大肠埃希菌等。

1 .形态结构相似均为(0.3~1.0)×(1~6)µm 中等大小、两端钝圆的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多数有鞭毛和菌毛,少数有荚膜。

2.培养要求不高为需氧或者兼性厌氧菌,培养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形成光滑、湿润的中等大小菌落;有些细菌在血琼脂平板上可浮现溶血环,在液体培养中呈均匀混浊生长。

3 .生化反应活泼能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常用来作菌属和菌种的鉴别。

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时有重要意义,致病菌普通不分解乳糖,而非致病菌多数能分解乳糖。

4 .抗原结构复杂主要有菌体( O )抗原、鞭毛( H )抗原和荚膜( K)抗原或者包膜抗原。

其他尚有菌毛抗原。

( 1 ) O 抗原:存在于细胞壁脂多糖( LPS )层,具有属、种特异性。

其特异性取决于 LPS 份子末端重复结构的多糖链的糖残基种类的罗列。

O 抗原耐热,100℃不被破坏。

从病人新分离菌株的菌落大多呈光滑 ( S ) 型,在人工培养基上多次传代移种保存日久后,LPS 失去外层 O 特异性侧链,此时菌落变成粗糙 ( R) 型,称为 S-R 型变异。

R 型菌株的毒力显著低于 S 菌株。

( 2 )H 抗原:存在于鞭毛蛋白。

不耐热,60℃30 分钟即被破坏。

H 抗原的特异性决定于多肽链上氨基酸的罗列序列和空间结构。

肠道感染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及流行情况分析

肠道感染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及流行情况分析
a n d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e p i d e mi o l o g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DE C. Me t h o d s Th e 8 3 5 DEC s t r a i n s we r e f r o m p a t i e n t s wi t h g a s t r o e n t e r i t i s , Th e
The d e t e c t i on an d e pi de mi o l o g y o f di a r r he o g e ni c Es c h e r i c hi a c o l i wi t h i nt e s t i na l i n f e c t i o n
2 . Xu h u i C e n t e r f o r Di s e a s e Co n t r o l a n d Pr e v e n t i o n, Sh a n g h a i 2 0 0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7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o d e t e c t t h e i n f e c t i o u s s i t u a t i o n o f d i a r r h e o g e n i c Es c h e r i c h i a c o l i ( DEC) i n i n t e s t i n a l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
高 昆 , 赵 雪涛 , 韩 倩 , 黄 惠婷
( 1 . 上 海 市徐 j 1 2 区大华 医院检 验科 , 上海 2 0 0 2 3 7 ; 2 . 上 海 市徐 汇 区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 上海 2 0 0 2 3 7 )

腹泻症候群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检测

腹泻症候群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检测

腹泻症候群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检测目的:通过对腹泻症候群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和多重PCR检测,了解本地区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群、型分布规律,所携带毒力基因及相互之间的相关性,为腹泻症候群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检测、鉴定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阳性株的检出率。

方法:对本地区2012-2013年腹泻症候群监测医院门诊未使用过抗生素腹泻患者的稀便、水样便、黏脓便或脓血便标本通过増菌、各种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病原菌,后经生化试验、多重PCR试验和血清型分型试验进行鉴定。

结果:本次检测共检出65株血清凝集致泻大肠埃希菌,分属EPEC、EIEC、ETEC,以EPEC为主,占83.08%,共8个血清型,其中血清型O55:H59、O128:H67占58.47%;共检出4种相关毒力基因,其中escV 49株(75.38%)。

未分血清型菌株27株,检出相关毒力基因共5种,分属EPEC、EIEC、ETEC、EAEC,其中escV 15株(55.56%)。

结论:本地区腹泻症候群中血清学阳性致泻大肠埃希菌以EPEC为主,常见血清型为O55:H59、O128:H67,毒力基因为escV、escV+bfpB、invE、elt。

未分血清型致泻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为escV、escV+bfpB、invE、elt、astA,与已分型菌株携带基因基本一致。

腹泻患者的大肠埃希菌检测中,在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大肠埃希菌的毒力基因检测,以提高阳性检出率,避免漏检,提高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诊断。

标签:致泻大肠埃希菌;血清型;毒力基因【Abstract】Objective:To detect the serum type of diarrhea caused by Escherichia coli diarrhea syndrome and multiple PCR,understand the diarrhea caused by Escherichia coli serogroups,region based distribution,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irulence genes and their detection,identification,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diarrhea syndrome caused by large Escherichia coli,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tection rate of positive strains.Method:The local diarrhea syndromic surveillance hospital unused,watery,sticky pus or purulent blood sample diluted by those bacteria,a variety of selective culture medium screening pathogen antibiotics in patients with diarrhea from 2012 to 2013 ,after biochemical test,multiple PCR test and serotype tests were identified.Result:65 strains serum agglutination of diarrheogenic Escherichia coli were detected and belong to EPEC,EIEC,ETEC,the EPEC accounted for 83.08%,a total of 8 serotypes,serotype O55:H59,O128:H67,which accounted for 58.47%;there were 4 kinds of virulence related genes,among them 49 were escV (75.38%). Serum without typing were 27 strains,5 species of virulence related genes were detected,which escV had 15 strain (55.56%),belong to EPEC,EIEC,ETEC,EAEC.Conclusion:Local serological diarrhea syndrome is caused by Escherichia coli EPEC,common serotypes are O55:H59,O128:H67;virulence genes are escV,escV+bfpB,invE,elt. Serum without typing diarrheogenic Escherichia coli virulence genes are escV,escV+bfpB,invE,elt,astA,and consistent with typing of strains carrying genes. Detec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diarrhea patients,basal medium,in bacterial isolation andconventional biochemical tests,serological identification,virulence gene detection is necessary to Escherichia coli,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ositive rate,to avoid detection,improve the diagnosis of diarrhea genic Escherichia coli.【Key words】Diarrhea escherichia coli;Serum type;Virulence genes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生存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随粪便排出而污染水源、土壤、食品、器具等,人群对致泻大肠埃希菌普遍易感,根据其致病机制,致泻大肠埃希菌至少可分为5个类型:肠产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肠集聚性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

大肠埃希氏菌危害评估报告

大肠埃希氏菌危害评估报告

宁城县中蒙医院SOP文件大肠埃希氏菌危害评估报告一.危害程度分类大肠埃希氏菌俗称大肠杆菌,大肠埃希氏菌是人类和动物的肠道正常寄生菌,随粪便排出后,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食品和水源卫生监督的指示菌。

在卫生部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为Ⅰ级)属条件致病性微生物、是人类腹泻、肠炎、感染等疾病的致病菌之一,临床样本的大肠埃希氏菌分离培养,药物敏感性实验,生化鉴定、涂片镜检等活动均在本实验室进行,对工作人员有一定危害。

要做好防护。

二.背景资料大肠埃希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短小、有鞭毛、有菌毛,部分菌株有荚膜。

本菌为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37度,最适PH7.4-7.6,在营养琼脂生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在自然条件下,大肠埃希氏菌广泛存在,尤其不干净的、变质的食物,人食用后易引起腹泻,大肠埃希氏菌对理化的抵抗力较其他肠杆菌科细菌低,1%碳酸15-30分钟和加热56-60度,5分钟既能被杀死,对酸较敏感。

大肠埃希氏菌的致病作用主要是侵袭力、内毒素、肠毒素。

所致疾病为腹泻,肠外感染。

细菌性痢疾主要为食入被大肠埃希氏菌污染的食物所引起,要求在实验室内不得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储存食品和饮料,严禁将实验材料置于口内、严禁添标签,按要求洗手。

大肠埃希氏菌的天然宿主主要为人和其他动物,人和动物的粪便是主要传染源,。

一般市县医院均能治疗大肠埃希氏菌所致疾病。

三.实验室实验活动及其危险性与预防措施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物,粪便等样品时,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在大肠埃希氏菌的传代药物敏感实验、生化分型等操作时,严格操作规程,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扩散。

拟手取的防护措施有,标本的操作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拟采取的防护措施有:1在工作台面应当放置一块浸有消毒液的布或吸有消毒液的纸,使用后将其高压灭菌或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扩散。

2 为了避免转移物质洒落,微生物接种环的直径应为2-3mm并完全封闭,手柄的长度应小于6cm以减小振动,或者采用一次性灭菌棉签。

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大肠埃希菌的传播与致病埃希菌属包括多种细菌,临床上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

大肠埃希菌(E.coli)通称大肠杆菌,是所有哺乳动物大肠中的正常寄生菌,一方面能合成维生素B及K供机体吸收利用。

另一方面能抑制腐败菌及病原菌和真菌的过度增殖。

但当它们离开肠道的寄生部位,进入到机体其他部位时,能引起感染发病。

有些菌型有致病性,引起肠道或尿路感染性疾患。

大肠埃希菌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主要由动物性食品引起,常见中毒食品为:各类熟肉制品、蛋及蛋制品、生牛奶及奶制品、汉堡包、乳酪,其次为蔬菜、水果、鲜榨果汁、饮料等。

中毒原因主要是食品未经彻底加热,或加工过程中造成的交叉污染,老人及婴幼儿为易感人群。

大肠埃希菌可以引起肠道外感染如泌尿系感染、菌血症、胆囊炎、肺炎及新生儿脑膜炎等,也会造成从轻微腹泻到霍乱样严重腹泻乃至引起致死性的并发症如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根据其不同的血清型别、毒力和所致临床症状的不同,可以将导致腹泻的大肠埃希菌分为5类:(1)产肠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E.coli,ETEC):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儿童及旅游者腹泻常见病原菌,热带尤为常见。

由食入污染食物和水而致病。

本菌可产生大量耐热和非耐热肠毒素,患者腹泻呈水样便,伴有恶心、腹痛、发热等症。

(2)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可引起婴儿肠炎,夏季腹泻及婴儿霍乱。

本菌具有很强传染性,可引起院内暴发流行,也可引起成人腹泻。

传染源来自食品操作人员或粪便污染供水设施。

(3)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由人-人传染而致病(推测为粪-口途径)。

因具有侵袭性,侵入人体肠粘膜上皮细胞后可迅速繁殖,破坏肠粘膜及其基底膜,出现粘膜溃疡,发病多呈散在性。

与痢疾杆菌相似,引起痢疾样腹泻。

(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可引起暴发或散在性出血性结肠炎。

一起肠产毒大肠埃希氏菌腹泻疫情实验室检测分析

一起肠产毒大肠埃希氏菌腹泻疫情实验室检测分析

一起肠产毒大肠埃希氏菌腹泻疫情实验室检测分析发表时间:2012-12-27T13:33:35.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7期供稿作者:罗铭蒋宁叶瑞国柒挺林欣[导读]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结果分析,认定这是一起由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罗铭蒋宁叶瑞国柒挺林欣(玉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玉林 537000)【中图分类号】R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7-0203-02【摘要】 2011年11月23日玉州区仁厚镇铁匠村发生的一起感染性腹泻疫情。

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头痛,呕吐。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结果分析,认定这是一起由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关键词】肠毒大肠埃希氏菌感染性腹泻实验室检测2011年11月23日玉州区仁厚镇发生一起感染性腹泻。

发病人数11例,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头痛,呕吐等到症状,大便呈水样便,患者腹泻3-13次/天,腹痛(脐周隐痛或阵痛)6例、里急后重7例,其次为食欲不振、腹鸣、腹胀、乏力、头痛,少部分出现呕吐、发热。

这些村民均居住在铁匠村的同一个自然村(第六组),居住较为集中,分布在6户家庭,出现类似症状后均到医院就诊。

经治疗后全部康复,无不良预后。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确诊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采取腹泻病人肛拭标本7份,饮用水6份。

1.2 培养基及试剂增菌分离、鉴定培养基和微量生化鉴定管购自北京陆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显色培养基及API20E生化鉴定卡购自法国梅里埃技术有限公司,大肠埃希菌诊断血清购自宁波天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所用试剂均在有效期限内使用。

1.3 检测方法采用WS271-2007(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致泻性弧菌、沙门氏菌)、WS287-2008(志贺氏菌)、 WS289-2008(霍乱弧菌)、GB4789.10-2010(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检验依据,对病人肛拭和饮用水进行病原学检测。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实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实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实例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分离和鉴定病原微生物,探究其细菌学特性。

同时,通过对潜在的感染风险进行评估,确保实验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安全,同时保护环境。

二、实验所用病原微生物本次实验所用的病原微生物为大肠杆菌,其为常见的肠道细菌,同时也是一种潜在的感染病菌。

三、实验设备和试剂1.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大肠杆菌培养基2.仪器设备:安全柜、显微镜、平板计数器、离心机等。

3.试剂:乙醇、甲醛。

四、实验风险评估1.感染风险分析本次实验所用的病原微生物为大肠杆菌,该细菌常见于肠道中,如果无意中接触或者误食,可能会引起人体感染。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尤其注意洗手卫生和实验场所的消毒,以避免实验操作中的感染风险。

2.毒性分析大肠杆菌一般不会引起人体严重的中毒,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如果使用的培养基、试剂或仪器设备未经消毒,可能会存在交叉感染的情况,从而引起中毒。

因此,在实验操作前,要先对实验设备和试剂进行消毒处理,避免实验操作中的交叉感染。

本次实验操作涉及到培养基和微生物的传播,如果不注意操作规程,可能会污染实验场所,造成环境污染。

因此,在实验操作前,要对实验场所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处理,避免实验操作中的环境污染。

五、安全操作指南1.操作前洗手在操作前,工作人员要彻底洗手,避免病原微生物在实验操作中,通过手部传播风险。

2.佩戴防护手套在实验操作中,工作人员应该佩戴防护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细菌或感染源。

3.使用消毒剂在实验操作前,要对实验场所和实验设备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病原微生物交叉感染。

4.注意环境卫生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实验场所的环境卫生,避免环境污染和实验过程中的感染风险。

5.及时清理和处理废弃物实验操作中,产生的废弃物和细菌培养物要及时清理和处理,避免环境污染和交叉感染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学特性(一)种类和细菌分型大肠埃希氏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一般对人无害。

本菌为革兰阴性的短杆菌,其抗原结构有3种,即菌体抗原(O抗原)、包膜抗原(K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

O抗原是血清分型的基础,目前已发现有170多种,其中一些特殊的血清型具有病原性,能引起人类腹泻,故称为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

根据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抗原血清型及细菌的毒力测定可将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分为5类: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pahogenicE.Coli,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toxingen-icE.Coli,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invasiveE.Coli,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hemorrhagicE.Coli,EHEC)和肠集聚黏附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aggregativeE.coli,EAggEC)。

(二)来源大肠埃希氏菌属包括多种细菌,临床上以大肠埃希氏菌最为常见。

大肠埃希氏菌(E.coli通称大肠杆菌,是所有哺乳动物大肠中的正常寄生菌,一方面能合成维生素B及维生素K供机体吸收利用,另一方面能抑制腐败菌及病原菌和真菌的过度增殖。

但当它们离开肠道的寄生部位,进人到机体其他部位时,能感染发病。

有些菌型有致病性,引起肠道或尿路感染性疾患。

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是指能使人、动物(尤其是婴儿和幼龄动物)感染及人食物中毒的一群大肠埃希氏菌。

在自然界中,本菌分布广泛,主要的寄居场所是人和其他恒温动物的肠道中,是一类条件性致病菌。

(三)传染性大肠埃希氏菌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主要由食人被污染的食物和水而引起,可以导致肠道外感染,如泌尿系感染、菌血症、胆囊炎、肺炎及新生儿脑膜炎等,也会造成从轻微股泻到霍乱样严重腹泻,乃至引起致死性的并发症。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由人一人传染而致病,推测为粪一口途径感染。

(四)传播途径肠道内感染以粪一口途径为主,可通过食用污染的食品、水而传播,引起食源性细菌性腹泻。

人与动物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播。

苍蝇、蟑螂等昆虫因其生活习性特殊,在一些细菌性腹泻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医务人员的手或污染公共物品可造成医院内感染从而引起医院内腹泻传播。

多数大肠埃希氏菌在肠道内不致病,但如移位至肠道外的组织,则可引起感染,即肠道外感染。

(五)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没有交叉免疫。

儿童、老年人、有免疫抑制或慢性疾病者为高危人群,并且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一些正使用抗生素的患者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高危人群。

另外,旅游者易发生细菌性腹泻,称为旅游者腹泻。

患病后一般可获得免疫力,但持续时间较短。

(六)潜伏期不同的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中毒,症状各不相同,潜伏期也各有长短。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中毒潜伏期较长,一般可达3~10d,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肠集聚黏附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中毒潜伏期一般为1~4d,短者为数小时,长者可达7d。

(七)剂量一效应关系关于是否发生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食物中毒,不同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感染剂量各不相同,不同个体也存在差异。

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食物中毒的感染及程度主要与致病机制和感染剂量密切相关。

(八)致病性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具有病原性,能引起人类腹泻。

部分大肠埃希氏菌菌株与婴儿腹泻有关,并可引起成人腹泻或食物中毒的暴发。

ETEC的主要毒力因子为热不稳定毒素、热稳定毒素及与致病性相关的定居因子;EPEC的主要毒力因子有菌毛、志贺样毒素(Shiga-liketoxins,SLTs)和LEE毒力岛;EIEC在毒力因子和致病机制上与志贺菌基本一致;EHEC的主要毒力因子有志贺样毒素(SLTs)、溶血素、LEE毒力岛及其他未知的毒力因素;EAggEC是一类新发现的致泻性大肠杆菌,目前已知的毒力因子有菌毛和热稳定肠毒素。

(九)变异性滥用抗生素使得大肠埃希氏菌存在着基因突变,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十)环境中的稳定性因无芽孢,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在60℃中30min即死亡。

(十一)药物敏感性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对磺胺类、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

对于抗生素治疗,首选氯霉素、多粘菌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

但是对于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者,应慎用抗生素,因抗生素非但不能缩短病程,反而会增加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机会。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易产生耐药性。

(十二)消毒剂敏感性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易被一般化学消毒剂杀灭,常用氯进行饮水消毒。

胆盐、煌绿等染料对非致病性肠杆菌科细菌有抑制作用。

(十三)物理灭活在55℃中60min或60℃加热15min仍有部分细菌存活。

EHEC可在7~50℃的温度中生长,其最佳生长温度为37℃,有些甚至可在pH值达到4.4和最低水活度为0.95的食物中生长。

烹调食物时,必须使食物的所有部分至少达到70℃以上时才可认为该菌被消灭。

(十四)在宿主体外存活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体外抵抗力较强,在自然界中的水和土壤中能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在阴凉处的室内尘埃中可存活1个月。

(十五)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凡是体内有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的病人、带菌者和家畜、家禽等都可传播本病。

一些动物可成为储存宿主,较常见的可传播本病的动物有牛、鸡、羊、狗、猪等,其中以牛的带菌率最高,患病或带菌动物往往是动物来源食品污染的根源。

带菌动物在其活动范围内也可通过排泄的粪便污染当地的食物、草场、水源或其他水体及场所,造成交叉污染和感染,危害极大。

(十六)预防和治疗方案1.预防措施预防接种目前尚没有成熟的、可供大范围使用的疫苗。

但在ETEC的免疫预防研究中,发现其菌毛抗原在自然感染和人工主动免疫中是关键抗原之一。

预防原则应以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同时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对重点人群、集体单位应特别注意预防暴发和流行。

不吃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牛奶、肉等动物性食品。

不吃不干净的水果、蔬菜。

剩余饭菜食用前要彻底加热。

防止食品生熟交叉而产生污染。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食品加工、生产企业特别是餐饮业应严格保证食品加工、运输及销售的安全性。

2.治疗方案排除毒物,必要时进行催吐、洗胃和导泻;对症治疗;抗生素治疗,首选氯霉素、多粘菌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

二、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一)实验室感染性因子的种类、来源和危害1.感染性因子的种类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产生多种毒力因子。

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和本院实验室检测的能力范围,本实验室可能的感染因子为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病原体本身。

2.感染性因子的来源⑴食物中毒事件中采集的食物、粪便等可疑标本,日常检测的食品、水等样品。

⑵样本采集和检测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实验场所。

⑶实验室检验过程操作中可能产生的含病原体的气溶胶。

3.感染性因子可能造成的危害⑴被污染的实验器材、器皿等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⑵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⑶实验人员暴露后感染。

⑷实验室含病原菌的气溶胶对实验室环境造成的污染。

由于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主要通过肠道内感染,粪一口途径可通过食用污染的食品、水而传播,引起食源性细菌性腹泻。

通过医务人员的手或污染公共物品可造成医院内感染从而引起医院内腹泻传播。

虽然引起食物中毒的感染剂量要达到一定的剂量才可引发疾病,但仍然存在感染的风险。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1.实验方法⑴主要风险点识别未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检测;使用新的或变更过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前,未经技术确认,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⑵风险控制措施尽量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检测,在使用新的或变更过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技术确认。

2.样品米集⑴食品和水样等样品米集①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采样剪刀或镊子、密闭盛样容器等。

②主要风险点识别食品和水样等样品中可能存在感染性病原体,采样人员采样不规范、盛样容器密合不严、意外破损等,可导致样品溅洒、溢出、渗漏而污染环境;同时,锐器使用不当,存在意外刺伤或划伤采样人员的风险。

③风险控制措施采集容器必须防水、防漏,容器外面要包裹足量的吸收性材料,以便容器被打破或泄漏时,能吸收溢出的所有液体。

在使用剪刀、镊子、玻璃容器等锐器时,必须规范操作,做好防护,防止刺伤或划伤。

⑵食物中毒事件中粪便、呕吐物、食品加工环节涂抹物、剩余食物等采集①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PV螺旋盖采便盒(管)、玻璃试管或培养皿、采样棉签、食品盛器等。

②主要风险点识别疑似食物中毒粪便、呕吐物、剩余食物、食品加工环节涂抹物等样品中可能存在大量感染性病原体,采集过程存在样本溅出从而形成小颗粒气溶胶;工作人员采样不规范、个人防护不到位,导致环境污染和人员感染。

③风险控制措施采样人员应戴手套、口罩,采样时动作轻柔,采样容器尽量使用外螺旋盖塑料管;发生污染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⑶血样的采集①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一次性采血针、真空采血管、消毒棉签及一次性利器盒。

②主要风险点识别血液样品可能存在不明感染性病原体,真空采血管密封盖意外脱落或采血针内残留血滴落,造成血样溅洒从而污染人员或环境;采血针头存在意外刺伤或划伤采样人员的风险。

③风险控制措施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和真空采血管,采样人员经过正规采血培训,并熟练掌握采血技巧。

采血前做好个人防护(防护服、乳胶手套、口罩);认真、仔细、谨慎操作,抽血后的针头直接放入利器盒内,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或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采好血后直立于试管架中,防止倒翻;消毒棉签等污染物放入医疗废弃物专用袋中,统一进行消毒处理。

3.样品的包装和运送⑴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真空密封采血管、外螺旋盖玻璃瓶、PV螺旋盖采样罐(管)主容器、95千帕样品运输罐、B类标本运输箱(UN2814冷藏箱)、运送车辆。

⑵主要风险点识别盛样容器不坚固、密合不严,有可能存在样品溅洒、溢出、渗漏;样本运输包装不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可能导致样品的侧翻、渗漏而造成污染扩散。

⑶风险控制措施盛装样品容器必须坚固,不易破碎,尽可能选用塑料制品,采样后必须检查容器的密合性。

样品严格按照B类要求包装和运送。

4.样品接收和前处理⑴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剪刀、慑子、振荡器、均质器、均质袋、离心机、生物安全柜、洁净工作台等。

⑵主要风险点识别样品管理员未按实验室样品管理程序要求接收样品;样品前处理时打开感染性样本包装的动作过猛,会造成样品侧翻;对食品等固形物样品进行剪切时,操作不慎发生手剪伤;均质器均质样本时发生均质袋破裂,离心操作时离心管破裂等意外情况。

⑶风险控制措施①样品接收必须在专用的区域进行,合同评审人员和收样人员严格按照《样品管理程序》要求交接样品,不得擅自打开样品包装,收样后及时洗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