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浙江省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语文《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苏教版必修4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如何引用论据,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由,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品质。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倾听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3)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并把握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
3. 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 应用:(1)教师给出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证。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讨论投入程度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等。
3. 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论证的合理性、论据的引用准确性等。
浙江省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语文《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苏教版必修4
授课内容《不自由,毋宁死》课时安排: 1 课时第课时教材简析《不自由,毋宁死》是苏教版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第一板块“在演讲厅”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议会上的即兴演讲,被公认为世界最经典的演讲辞之一。
本专题试图通过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走进语言现场”,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的语言修养。
“在演讲厅”板块侧重用演讲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来完成专题教学目标。
因此《不自由,毋宁死》可看作是本专题中演讲活动的具体材料。
所以确立教学目标时,既不能纯粹从文本鉴赏的角度去处理,也不能完全抛开文本组织演讲。
而要把理解文本与训练演讲结合起来。
于是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文本内容,背诵文章的最后两段,为课堂演讲训练做准备。
上课时让学生了解作者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为更好地把握演讲内容和情感作铺垫。
在此基础上针对文本进行具体的演讲训练与如何运用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等演讲技巧的指导。
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和有针对性的指导。
最后在师生共同演讲文本的高潮部分中也将课堂活动效果推向高潮。
真正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并学会写演讲稿过程与方法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发表演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树立演讲自信,能够初步拥有控场能力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2.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教学难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并对其演讲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并恰当地进行演讲技巧的传授。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一:同学们,演讲是我们现代人才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对一个人的成功往往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好的演讲,如同布谷报春,又似战鼓催征。
它可以使迷惘者得以清醒,沉沦者为之振作,徘徊者更加坚定,观望者毅然奋起,先进者策马飞奔。
2018-2019年苏教版必修四《不自由,毋宁死》word教案
高二语文不自由毋宁死教案帕特里克•亨利[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2.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演讲是一门艺术。
有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不用一兵一卒,便能连下数城;也有人单枪匹马,面对众多敌人,慷慨陈辞,结果竟化敌为友;而陈胜当年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天下便能风云呼应,这其中的原因,虽然主要是因为客观因素,但也不能说与他的那篇“演说词”毫无关系。
一场成功的演讲,仍是一枝神奇的枪,一柄锋利的剑。
而一场成功的演讲,又首先取决于一篇成功的演讲稿。
二、简介作者与背景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
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三、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演讲思路1.演讲稿的写作要求首先,演讲稿的内容、风格要根据对象、场合,甚至演讲者本人的一些特定情况而定。
用美国演讲专家多利斯•莎劳夫的话讲,即演讲稿既要适合你,又要适合他,同时,还要适合当时的场合以及规定的时间。
(最新整理)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不自由,毋宁死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不自由,毋宁死教案的全部内容。
情感与理智同行,技巧与演技齐驱——《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授课教师:万成林授课班级:高二(4)班设计指导思想:这是一篇经典的演讲辞,收录在苏教版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第一板块“在演讲厅"。
基于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倡导和本专题开口说,敏捷应对的教学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三维目标设计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快速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文的研读和讨论,掌握演讲策略,领悟演讲辞中作者所包含的理想思考和饱满感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训练学生在演讲中的自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控场能力。
教学重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想象力,充分体会作者的观点与情感,为具体的演讲活动服务。
教学难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并对其演讲实践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演讲能力。
教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法、问题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早读预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演讲就像一场伺机而出却没有硝烟的战争,.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语言现场,来学习语言那些事儿。
在1775年3月23日的弗吉尼亚州议会上,一位超级演说家发表了一篇振聋发聩的演讲。
据说,演讲结束后,会场上群情激奋.这位超级演说家就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演说家帕特里克·亨利。
他的演讲辞是《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由,毋宁死”这一口号,激励了千百万北美人民为自由独立而战斗,成为穿越时空的声音,也成为了一句经典名言.(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79页,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不自由,毋宁死》。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形象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学会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追求自由、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于追求真理和自由。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不自由,毋宁死》的内容介绍。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3. 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不自由,毋宁死》。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运用课文中的观点,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2. 问题驱动法: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不自由,毋宁死》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内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作者通过人物形象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
4. 小组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学习心得。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不自由,毋宁死》14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想殷邦来演讲:在实践中提升,本篇演讲词,前两段语气相对舒缓(文末标点句号),后三节语气相对激烈(文后标点叹号,另外排比句、反问句和呼告语偏多);说服听众;提醒自己:教学,起点在语言和学生;语文活动:多读,多说,多听,多写。
教学目标:了解演讲词的特点,学会演讲。
教学重点:演讲词赏析,演讲。
教学难点:演讲。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课前自由读,齐声读最后两节。
师:有过演讲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生: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演讲词,题目是?一起来读一下,预备起。
生:(齐读)“不自由,毋宁死”。
师:初读标题——不自由,毋宁死(正音)(预设:意思、读音、语气)师:怎么样?你来评一下。
你的同学读得怎么样?告诉我。
师:大家看看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语速是快还是慢?生:师:是真的吗?师:再读“不自由,毋宁死”。
二、中心句“不自由,毋宁死”师:你告诉我,哪一句点明了帕特里克·亨利此次演讲的主旨和内容。
请同学们说说看。
生:不自由,毋宁死。
(整体感知)师:这一次演讲,帕特里克·亨利要向在场的议员表明“不自由,毋宁死”的主旨,演讲词可以明确哪几个层次内容?(连读结论)生:第一节,缄口不语,是对祖国的背叛;第二节,为知道真理做好一切准备;第三节,必须战斗;第四节,让战争来吧;第五节,不自由,毋宁死。
师:为什么这么快找到?生:段落首尾。
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生:师:同学们想想,这是纸质文章的,在演讲现场,怎么让听众瞬间捕捉这些核心句呢?生:逻辑词语,语气语调,呼告反复。
(理)师:演讲……生:※师:这几句怎么读?初步品读....情.感.。
读:(连读现状)(细节赏析)师:帕特里克·亨利为什么特别强调“不自由,毋宁死”?师:针对什么人?重复出现的词语(主席先生、先生们)。
针对这些人的什么观点?生:主要针对有些人主张和平。
……师:同学们,感觉一下,每段得出的结论,各是针对什么听众?什么现实情况提出来的?圈划出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不自由,毋宁死》名师教案1
情感与理智同行,技巧与演练齐驱——《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美)帕特里克·亨利设计指导思想《不自由,毋宁死》可以说是一篇改变了美国历史的经典声音重现。
作者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一个非常显赫的政治家、演说家帕特里克·亨利。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为了保卫弗吉尼亚,亨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战争结束后,亨利对宪法的修正也做了很大的贡献。
这篇演说发表于弗吉尼亚州的第二届议会,当时北美殖民地正面临着历史性的选择,这篇演讲直接指出了武装争取革命的胜利的必要性,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产生过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这篇演讲辞收录在苏教版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第一板块“在演讲厅”。
既然是一篇经典的演讲辞,演讲辞是一根沟通演讲者和倾听者之间的情感纽带。
基于其文体特征,要把它与一般文章区别对待。
根据教材安排,这个版块的学习方式是活动体验,其目标是感受经典演讲的魅力,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能总结、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在历练中提高演说才能。
为了充分体现板块的教学目标,在《不自由,毋宁死》这篇文章的实际教学中,我们既不能只是解读文本,也要顾及学生的演讲训练,要把理解文本与演讲训练结合起来。
所以在课前应安排学生认真预习文本内容,熟读文章,为学生课堂演讲训练做准备。
上课时,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把握演讲的内容和情感基调;通过分析文本,掌握演讲的方法和技巧,情真意切地感受作者的理性思考,提高学生的文本领悟能力;通过演讲训练,包括如何运用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等技巧指导,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演讲技能。
课堂尾声时,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希望达成教学目标并能学以致用,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演讲文本的高潮部分,也将课堂活动效果推向高潮。
基于此,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就围绕着“情感与理智同行,技巧与演练齐驱”同步展开,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教学目标1.能够领悟演讲辞中作者所包含的理性思考和揣摩作者在演讲时的饱满感情。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不自由,毋宁死》,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文中重要的词汇和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由、追求真理的品质,增强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不自由,毋宁死》是清朝末年民主革命家秋瑾在1903年写的一篇文章,表达了她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强烈愤慨和对自由的渴望。
文章以“不自由,毋宁死”为主题,呼吁人们为了自由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2.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文中重要的词汇和句子。
2.3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作者的立场态度。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秋瑾的生平和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
3.2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作者的立场态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4 知识拓展:介绍秋瑾的其他作品和革命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和思考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不自由,毋宁死》原文及相关注释。
5.2 参考资料:关于秋瑾的生平事迹、历史背景的资料。
5.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章的深层含义。
6.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秋瑾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6.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本文演讲的情境。
2、分析理解文章鼓动性语言。
3、了解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树立演讲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想象与情感积累,充分体会文本中作者的观点与情感,为具体的演讲活动服务。
2、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并对其演讲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并恰当地进行演讲技巧的传授。
三、[学习方式]:活动体验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好关于语言的作用俄罗斯有一句谚语:“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的东西。
”拿破伦说过:一支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
烛之武智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舌战群儒,运用的工具都是语言。
语言的背后,体现了一个人全部的品格、修养、才学和城府。
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文明社会,探讨学问、接洽事务、交换信息、传授技艺,还有交际应酬、传递情感和娱乐消遣都离不开语言艺术。
演讲就是这样的一门语言艺术。
(一)感读题目自由读读题目,并从内容和形式上对此进行简短点评句式简短,铿锵有力;将自由与死相提并论,突出了自由的重要性,情绪激愤、语气坚定,具有强烈的号召力。
(二)问题探讨据史料记载,亨利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亨利的演讲为何如此轰动?(1)、针对性:对象明确有的放矢;(2)、逻辑性:逐层推进后发制人;(3)、鼓动性:感情强烈技巧高超1、针对性:对象明确有的放矢(1)演讲背景: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2024年《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
2024年《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自主、个性化阅读鉴赏,初步实现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教学重点平凡的生活细节描写和融记事抒情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难点1.“真”中求美,“美”中显真的特色。
2.家常话语中的思念和哀伤。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在妻王弗亡故十年后,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但感情依然诚挚,词中体现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
今天,我们来共同品读散文大师孙犁的一篇悼念亡妻的散文,一起鉴赏大师家常似的话语中蕴涵的深情。
二、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随着孙犁的笔迹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交流阅读感受:在文章的阅读中,你读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对亡妻的怀念和感激,自责、歉疚之情三、在《祭妹文》中袁枚是如何表达对妹妹的思念和哀悼的?试举几例:(1)、小时候,一起捉蟋蟀;一起读书(2)、哥哥生病了,讲野闻逸事给哥哥听,给哥哥解闷都是通过生活中琐事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孙犁在《亡人逸事》中悼念亡妻也是通过生活中琐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他写了哪些有关妻的生活琐事呢?1.天作之合,“巧”这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
“天作之合”对一般夫妻结对,只不过是一句道好颂吉之词。
爱妻所言“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可见作者对那天的雨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大凡人们感天谢地,都是得到了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幸福。
作者特记“天作之合”,正是因为妻为他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
在这里与其说作者在谢天,不如说是在谢妻;对天的感念,其实就是对妻的感念。
2.看戏相亲,写“贞”。
.简评“盯”、“跳”、“走”、“钻”几个动词对刻画人物情态的作用。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文章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提升学生对自由、平等、正义等价值观的认识和思考。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解析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介绍文章主题思想和价值观的探讨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2.2 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复杂句子和修辞手法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价值观的深入理解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导入:激发学生对自由的思考,引入课文学习朗读与解析:引导学生朗读课文,逐段解析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反思自由、平等、正义等价值观的重要性3.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和课文内容互动法:引导学生朗读、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不自由,毋宁死》原文参考资料: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课文内容4.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和相关资料笔记本电脑:用于制作和展示课件教学黑板:用于板书和标注重点内容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价值观认识:通过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对自由、平等、正义等价值观的认识和思考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需求教学反思:教师自我反思,对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总结和改进第六章:教学实践与案例6.1 教学实践设计与实施: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课堂教学,包括朗读、解析、讨论等环节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6.2 教学案例案例一:学生在讨论中提出了对自由的不同看法,教师如何引导并进行价值观教育案例二:学生在解析课文时遇到了困难,教师如何进行指导和帮助第七章:作业设计与辅导7.1 作业设计作业内容:设计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作业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度布置作业,避免过多负担7.2 作业辅导学生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疑难问题解答:针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辅导第八章:课堂管理与人际关系8.1 课堂管理学生行为规范:引导学生遵守课堂规范,尊重他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8.2 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需求第九章:教学总结与改进9.1 教学总结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评价教学效果成功与不足:分析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9.2 教学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根据教学总结,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使其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第十章:课程评价与反思10.1 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收集学生的课程评价,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和建议教师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和不足进行反思10.2 教学反思教学理念:反思教学理念,确保其符合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与内容难点解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由、平等、正义等抽象概念,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苏教版
① 知识点梳理:
- 重点知识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不自由,毋宁死》课文、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
- 关键词:民主、自由、人权、革命、思想启蒙、社会责任。
- 重点句:《不自由,毋宁死》中的名言警句,如“不自由,毋宁死,是每个公民的天赋权利”。
② 内容逻辑结构:
- 导入新课:通过历史背景引入,激发学生对民主、自由等价值观的兴趣。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不自由,毋宁死》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选择课文中的关键段落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主要观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将这些价值观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不自由,毋宁死》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不自由,毋宁死》是什么吗?它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简短介绍《不自由,毋宁死》的背景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课文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不自由,毋宁死》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价值观。
4. 讨论《不自由,毋宁死》中的民主、自由、平等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不自由,毋宁死》,使学生了解作者约翰·亨利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自由的重要性,培养勇敢面对困境、坚持信仰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不自由,毋宁死》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约翰·亨利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观点,理解自由与生命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深入领会课文中的哲理,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 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约翰·亨利及其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思考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自由与生命的关系。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讲解,明确课文的主旨。
5. 案例分析: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自由与困境的例子,引导学生体会自由的重要性。
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自由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自由的理解和看法。
3. 推荐一本关于自由主题的书籍,并简要介绍书籍内容。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案例教学: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将课文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七、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案【教案】不自由毋宁死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不自由毋宁死》的背景和内容。
2. 理解词语“不自由毋宁死”的深层含义。
3. 分析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和思想。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读:背景、内容和主题。
2. 课文赏析:人生哲理和思想。
3. 练习与讨论:深入思考“不自由毋宁死”的意义。
三、教学流程1. 引入:通过讲述《不自由毋宁死》的背景和作者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解读:介绍课文的背景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3. 课文赏析: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4. 练习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思考“不自由毋宁死”的意义。
5.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中的人生哲理和思想。
四、教学手段1. 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通过多媒体工具,增加学生的趣味性和参与感。
2.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合作能力。
3. 分组演绎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来理解、感悟和领悟课文的深层含义。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评估。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成果评估。
3. 学生的课后作业和思考回答评估。
六、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和讨论,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2.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诗歌和文章的创作,加深学生对人生哲理的理解。
3. 进行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化体验活动,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以上是一份关于教《不自由毋宁死》这篇课文的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不自由,毋宁死》。
(2)分析并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词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章的论点和论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追求和认同。
(2)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文章《不自由,毋宁死》。
(2)分析并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词语。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对作者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文章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4. 探究学习法: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和批判性思考,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 知识点讲解:教师对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分析并理解作者的态度。
5. 分享与交流: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6. 批判性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文章的论点和论据。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案例2篇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案例2篇《不自由,毋宁死》教学案例【1】《不自由,毋宁死》是美国律师帕特里克·亨利的一篇著名的演讲稿,编选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中。
作为一篇具体的学习材料,且是专题的第一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有二:1、充分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与情感,为具体的演讲活动服务。
2、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并对其演讲实践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恰当地进行演讲技巧的传授、以下记录了我在一次全校公开课上讲课、听课、讲课、评课的情况、一、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熟读全文,了解写作背景与作者的观点。
(二)导入后,要求学生速读全文,依照提示梳理全文结构,用一句话概括每段的内容、1、演讲的缘故:(事关国家存亡,不能缄口不语)2、我们应有的态度:正视痛苦现实3、我们唯一的出路,只有诉诸武力,必须战斗4、我们毫无退路:只有战争才有希望5、我的主张:不自由,毋宁死(三)结合文本,总结归纳这篇演讲稿的特点。
1、针对性:了解对象,有的放矢2、逻辑性:逐层推进,后发制人3、鼓动性:感情强烈,技巧高超(四)以四、五段为主,从“演”(身姿、表情、眼神、手势等)与“讲”(语气、语调、语速、节奏等)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演讲实践指导,传达演讲技巧。
(五)模拟演讲步骤1、学生自己放声朗读。
2、全体起立,想象自己置身于演讲现场,面对妥协派,慷慨陈词。
3选两名代表上台演讲,师生共同赏析评点。
二、讨论评议讲课结束,全体语文教师对这堂课展开热烈的讨论评议,归纳如下:优点亮点:1、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取舍,讲练结合,既让学生掌握了文本内容,又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活动,特不好地体现了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活动体验。
2、实践活动及其针对性的指导师本节课的亮点,全体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缺点不足:1、前半节课以讲为主,内容多、容量大,有灌输的嫌疑,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演讲指导在前,演讲实践在后,虽有针对性,但学生的问题暴露不充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专题 《不自由,毋宁死》精品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2.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
【整体感知】一、基础梳理1.预习检测2.作者简介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演说家,美国《人权法案》的主要执笔者。
历任弗吉尼亚州通讯委员会委员、民团司令、该州州长。
晚年因与华盛顿总统政见不合,拒绝在新政府中供职。
1799年在演讲中呼吁民族团结,同年去世。
作品有《不自由,毋宁死》等作品。
二、写作背景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
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三、文体知识——演讲稿演讲稿也叫演说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或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稿。
它的结构由标题、称呼和正文三部分构成。
其特点有:(1)针对性。
演讲稿的内容是听众最关心、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2)鼓动性。
演讲的目的是感动听众,说服听众,以情感人,激发共鸣,争取最佳宣传和说服效果。
(3)有声性。
演讲稿要能将无声文字通过演讲者声情并茂的演讲变为有声语言。
要好说、好听、好懂、好记,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通俗易懂,幽默风趣。
【研读课文】1.快速浏览课文,简要归纳每一小节大意。
【提示】①阐述“我”为什么要发表演讲:并非对各位不敬,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不自由,毋宁死》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托马斯·杰斐逊及其时代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从历史背景、文本内容等方面来解读一篇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
(2)理解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由、追求平等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不自由,毋宁死》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托马斯·杰斐逊及其时代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抽象的哲理概念的理解,如自由、平等、人权等。
(2)如何从历史背景、文本内容等方面来解读一篇文学作品。
(3)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托马斯·杰斐逊及其时代背景。
(2)提问:“不自由,毋宁死”是什么意思?引出本课的主题——自由。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让学生勾画出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并进行解释。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讲解作者托马斯·杰斐逊及其时代背景。
(3)解读课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文本表达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课文进行简要概括。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合作探讨的能力等。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不自由,毋宁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不自由,毋宁死》。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不自由”,“毋宁死”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查阅相关资料,提高信息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由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生命,珍惜自由。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 生词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对自由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生词和短语。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深入理解作者的自由思想。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2.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生词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对自由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内容《不自由,毋宁死》课时安排: 1 课时第课时教材简析《不自由,毋宁死》是苏教版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第一板块“在演讲厅”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议会上的即兴演讲,被公认为世界最经典的演讲辞之一。
本专题试图通过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走进语言现场”,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的语言修养。
“在演讲厅”板块侧重用演讲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来完成专题教学目标。
因此《不自由,毋宁死》可看作是本专题中演讲活动的具体材料。
所以确立教学目标时,既不能纯粹从文本鉴赏的角度去处理,也不能完全抛开文本组织演讲。
而要把理解文本与训练演讲结合起来。
于是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文本内容,背诵文章的最后两段,为课堂演讲训练做准备。
上课时让学生了解作者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为更好地把握演讲内容和情感作铺垫。
在此基础上针对文本进行具体的演讲训练与如何运用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等演讲技巧的指导。
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和有针对性的指导。
最后在师生共同演讲文本的高潮部分中也将课堂活动效果推向高潮。
真正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并学会写演讲稿过程与方法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发表演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树立演讲自信,能够初步拥有控场能力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2.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教学难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并对其演讲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并恰当地进行演讲技巧的传授。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一:同学们,演讲是我们现代人才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对一个人的成功往往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好的演讲,如同布谷报春,又似战鼓催征。
它可以使迷惘者得以清醒,沉沦者为之振作,徘徊者更加坚定,观望者毅然奋起,先进者策马飞奔。
同学们,一副好口才,会为我们的生活增色不少。
好口才是令人羡慕的,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就的。
今天,就让我们借助帕特里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宁死》一起来实践!设计二:春秋小故事: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辩士蜂起,许多人靠口舌言谈平步青云,立取富贵。
君主崇尚口才,天下学者俊士更是趋之若鹜,翕然成风。
以在秦国推行连橫策略而著称的游说家张仪,颇懂得舌头的珍贵。
他初到楚国当说客时,一天,碰巧相国家丟失了玉璧,主人咬定他是窃贼,将其严刑拷打后逐出家门。
回家后,妻子叹着气说:“你若不读书游说的话,怎么会遭到这样的奇耻大辱呢?”谁知张仪并无愠怒之色,也不垂头丧气,却答非所问道:“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回话:“舌头还在。
”张仪舒了一口气说:“够了。
”因为他懂得,舌头在,就有成功立业、飞黄腾达之望。
后来,他真的扶摇直上,当上了相国。
这真是:伶牙俐齿力无穷,秀口一张走天下!关于语言的作用,俄罗斯有一句谚语:“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的东西。
”烛之武智退秦师,唐雎不辱使命,触龙游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舌战群儒,运用的工具都是语言。
拿破伦说过:一支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
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投影),而演讲就是这样的一门语言艺术。
一场成功的演讲,便是一枝神奇的枪,一把锋利的剑。
而一场成功的演讲,又首先取决于一篇成功的演讲稿。
下面。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著名的演讲稿《不自由,毋宁死》,从中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二、介绍作者与背景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
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不自由,毋宁死”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三、检查预习情况1、字词字音:缄口不语艰苦卓绝桎梏单薄缴械镣铐字形:各抒己见赋予沉湎陷阱部署虚无缥缈2、文章内容大致把握根据课文填空这次演讲的场合是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的对象是州议员演讲的目的是让人们丢掉幻想,准备战斗3、请学生上台演讲推想帕特里克·亨利之前演讲者的主要观点和内容的演讲辞。
明确:主要观点:不要战争!主要理由:①战争的残酷,会给人民带来太多的痛苦。
②我们的力量与对方相比实在太弱小。
③放弃战争,继续和解计划,将会享受到和平与友谊。
参考答案:主席先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战争更残酷的了,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人们流血牺牲,去要什么自由,我们要对未来充满希望,靠谈判、请愿去解决问题。
何况,我们的力量是如此单薄,怎能与强大的敌人抗衡。
所以,我们不能以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我们要和平!【过渡】根据史料记载,亨利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那么亨利的演讲为何如此轰动,他是怎样说服听众的呢?下面先来看看他演讲的内容吧——四、整体感知(理清演讲思路)方法:快速浏览课文,简要归纳每一小节大意1、阐述“我”为什么要发表演讲:并非对各位不敬,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
2、论述沉湎于幻想,不愿正视痛苦现实,不是我们应持的态度。
3、论述依据历史事实和现实状况,我们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的希望,我们的唯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
4、阐明我们没有退路,但只要努力,我们就有胜利的希望。
5、表达“不自由,毋宁死”的主张。
(幻灯片放映出教师归纳的各节大意。
第一节:阐述“我”为什么要发表演讲:因为面对着国家的存亡、享受自由还是蒙受奴役的大问题。
第二节:论述沉湎于幻想,不愿正视痛苦现实,这不是我们应持的态度。
第三节:依据事实,说明和平请愿、减免税收的努力已经无效,我们的惟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
第四节:阐明我们没有退路,但只要努力,我们就有胜利的希望。
第五节:表达“不自由,毋宁死”的主张)五、文本研习(了解演讲稿的特点)【过渡】这次演讲的场合是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的对象是州议员,演讲的目的是让人们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为了使议员们接受自己的主张,争取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亨利在演讲时采取了什么策略?:依据上面的段意分析,亨利采用了后发制人、逐层推进的方法。
钦敬——不能沉湎于幻觉——正视历史与现实——战争不可避免,应战才有希望——不自由,毋宁死据史料记载,亨利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亨利的演讲为何如此轰动?针对性:对象明确有的放矢逻辑性:逐层推进后发制人鼓动性:感情强烈技巧高超】目的:赏析亨利的演讲的演讲艺术和把握演讲稿的特点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不自由,毋宁死”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那么亨利的演讲为何如此轰动,他是如何说服听众的呢?一)了解演讲稿的写作要求首先,演讲稿的内容、风格要根据对象、场合、目的等情况而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侧重分析前面两段)——针对性,了解对象,有的放矢其次,演讲稿思想内容要有鼓动性,要有明确的中心,要有充沛的感情、较强的说服力(有针对性、有逻辑性)。
(侧重于三、四段)。
——观点鲜明,感情真挚最后,演讲稿的语言要注意文学性、技巧性。
为了使演说词写得生动、形象、有感人效果和说服力量,人们常常采用比喻、对比、排比、反问、呼告和反复等修辞手法。
(侧重于三---五段)二)讨论:说说亨利的演讲是如何做到以上几点的?1、侧重分析前面两段演讲一开始,他先对其他发言人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表示了钦敬。
接着话锋一转,说明自己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并非不敬和冒犯,而是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很自然地转到坚持斗争、反对妥协的观点上来。
亨利对议会中主张和解的保守派的心理了解得十分清楚,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们“沉湎于希望的幻觉”、“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心理倾向,批评他们对“关系到是否蒙受奴役的大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2、侧重于三、四段第三段,以“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领起,详尽陈述求和的历史事实与大兵压境的严峻现实,强调辩论、请愿、抗议、哀求不能解决问题,呼吁人们“再也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反复强调“必须战斗”,“我们的惟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
第四段,针对“力量太单薄”、不能与强敌“抗衡”的畏惧心理,分三层展开说理。
先说力量并非指日可待,等待的结果是束手就擒;次说利用自然条件,发动民众为正义而战,任何敌人都无法战胜我们;最后说战争不可避免,我们别无选择!3、侧重于三——五段第3段:可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招来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我们被人家轻蔑地一脚从御座前踢开。
——(强调形势的紧迫。
)第3段:假如我们想得到自由……假如我们……那么我们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遍,必须战斗!我们的唯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假设复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把作者“诉诸武力”的思想和理由表达得异常鲜明,异常坚定,异常有力。
第5段: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到我们的耳鼓。
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连用了三个设问句和三个反问句,层层推进,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演讲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第5段: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满怀激情的呼告,增强了演讲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六、活动体验1、摹拟演讲(4段)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一名同学演讲2、演讲(5段)请全体学生起立,放下书本,拿出手,表情自然、大方,眼看前方,与老师一起脱稿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