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分析
作者:黄玉娇吴海萱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1期
摘要:黄自,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
本文从黄自先生的创作背景、作品特点入手,对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做具体的演唱分析。
关键词:古诗词;作品分析;演唱处理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3-0118-02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战争贯穿整个过程,政局动荡不安,经济秩序混乱,人民生活疾苦。
这一时期,作曲家不满于水深火热的现实生活,只能从古代诗词中挖掘音乐素材,进行音乐创作,以此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黄自也不例外。
他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花非花》(白居易词) 、《下江陵》(李白诗词)、《点绛唇·赋登楼》(王灼词)等都跻身于优秀作品之列。
本文从创作特点与演唱分析的视角,力求详尽解剖黄自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花非花》,希望对演唱黄自艺术歌曲的歌者提供一些借鉴。
一、作品分析
(一)歌词与曲式结构探究
1.歌词探究
歌词选自白居易《长庆集》中的《花非花》一段,被作者集中编在“感伤”之部。
杨慎先生曾经如此解说此诗:“《花非花》是白居易用花同雾作一种神秘美人儿的隐示。
”除此之外,也有人认为这是白居易灵感激荡之作。
《花非花》一词短小精悍,意境凝练、朦胧且含蓄,十分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仅仅四句便带给人们一种漠然的伤感。
2.曲式结构分析
歌词中穿插的美丽且短暂意象,表达出一种对曾经存在美好的生活的追忆,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
隐晦而又真实,于朦胧中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
那些人,那些事,已然匆匆,成为一条最最遥远的路。
黄自取此词作曲,与当时所处的环境对人们内在心境的影射,恰有几分类似。
此曲为五声 D 宫调式,这首歌共有十小节,是典型的一段式结构,短短四句里“起承转合”,面面俱到。
全曲结构如图1所示:
(二)创作特点
音乐线条和表现手法来展现诗词的意境美,贯穿黄自先生的诗词音乐创作过程中,此曲亦不例外。
1.音韵与曲调的巧妙融合
《花非花》中,歌词“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对应的声韵是“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第一节是平韵,保持在sol音上,第二节是仄韵,所以保持在dol 上,根据声韵的规律,旋律也自然行成一个由平向高的趋势。
第三、四节中的“夜”、“半”、“去”三个字是仄声,对应的是高音和变度音 (即一个字唱几个音,赵元任称它为变度音),“来”、“天”、“明”三个字是平声,对应的是低音和平音。
这是作曲家将平声倾向于低音和平音,仄声倾向于高音和变度音。
在音调、节奏与歌词的结合方面也非常的独特,和声淡雅,如同从歌词中自然流淌出来,不仅歌词朗朗上口,旋律的起伏和声韵的跌宕也浑然天成。
2.钢琴伴奏与歌唱的默契
《花非花》这首仅有十句的一段式结构的歌曲,钢琴伴奏运用了八度平行进行与旋律同步进行的手法,同时又将和声声部夹在八度音程之内,起到加强和丰富旋律的作用。
和声进行以I-VI-I为主,这种和声进行几乎没有和弦进行的感觉,缺少张力,和声功能性很弱。
伴奏自始至终都以缓慢、凝重的和弦持续弹奏,使曲子显得平淡素雅,恰到好处地描绘出恬静、缥缈、虚幻的意境,充分展现了歌者怅然若失的心态。
宫一羽相交替的调式交替的手法,几乎贯穿全曲。
除此之外在第6小节即乐曲的半终止处还有商和弦与清角和弦的交替进行,巧妙地变换了乐曲的色彩,衬托出本曲的曲风——神秘、朦胧。
3.音乐中独特的民族性
民族化的和声复调写作在黄自先生的创作中也运用得非常之多。
以《花非花》为例,其调式是D宫,作品结构完整,旋律和声平稳。
创作中,黄自在低声部安排旋律音重复,和声在内声部,旋律声部采用了唐代《清平调》的曲调,使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风格,勾画出白居易诗词中“花非花、雾非雾”的缥缈意境。
此曲,淳朴的五声音阶旋律、淡雅的和声、重复的低声部旋律音,旋律和声的稳定与歌词朦胧的气氛相适应。
歌词中的花、梦、朝、云,美好且易逝,正是“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如梦如幻,若即若离,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生活中曾经的美好事物的追思与叹惋。
此曲,音乐所表现的飘渺不定,游离若丝,极具代表性地结合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朦胧美与朴质的五声音阶。
二、演唱分析
综上分析,习唱《花非花》一曲容易,然要淋漓尽致地表达黄自先生赋予此曲的深刻情感和悠远意境,实非不易。
仔细揣摩黄自先生临演时的气息及对文字的把握,深切感受黄自先生独特的内心情感,才有可能挖掘此曲的意境。
歌境即诗境,景境即心境。
诗以歌发,景由心
生。
形式上,四句体单乐段,节奏平稳,旋律委婉、含蓄、带叙述性。
第一句强调“非花”的“非”字,后半句上四度模进,再强调“非雾”的“非”字,一出场即披上一层朦胧的薄纱,引人入胜。
“花”字属于“合口呼”,演唱时要口唇合圆,应适当竖咬,使之听起来具有立体感,更为饱满。
吐字重心在嘴唇,字头可软些,出声后应落在韵母“a”上。
第一句前半句的“花”占了两拍的时值,演唱时主要通过延长“a”来确保这个字的发音准确,最后通过截气收声。
“非”字为“齐齿呼”,在平日说话的正常发音较扁,嘴角向两边咧,但是为了演唱中咬字线条的统一,演唱这个字的时候就应该采取横韵母竖咬的方法,注意后咽壁的竖立,保持口腔竖圆的状态。
后半句的“雾非雾”中“雾”与“非”的衔接同样如此。
第二句结束在属音上,是进一步的叙述,逐级下行,后为平叙的音调,具有谜底色彩,也增加了问的期待。
“来”字的韵脚是“怀来辙”。
此字尾音为“i”,如果没有“i”,“来”字就变成了“拉”字;但是如果“i”的时值拖长了,又会变成“拉——衣”。
所以演唱时应该注意,字头要有力,字腹用气息推出。
“来”字在这首歌曲中占两拍,在后边八分音符的 6 上,应该轻收“i”,收音时气息依旧保持往前上方送,归韵后不要闭唇,应半张口。
第三句转折,由低向高婉转上扬,好似春梦,实非春梦。
第四句为全曲的高潮,也是全曲的演唱难点。
Rit 的运用衬托出梦幻般的逐渐消逝。
“去似朝云无觅处”的“云”字,应用轻柔的音色缓弱连贯的唱出。
当音量减弱到极致后再轻轻地换一口气唱其后的“无”字,演唱“无”字时应该做一个延长处理,并且在音量上做一个渐弱处理。
整句由高而低趋于平稳,看似朝云,却非朝云,最后恬淡的结束,其追惜、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其中雾(wu)、去(qü)、处(chu)是典型的姑苏辙韵,声和韵的关系很密切。
雾、去、处都是四声中的仄声,又正好压姑苏辙的韵。
在《花非花》的演唱中,整个发音过程应该慢,尽可能的将“u”延长以此突出古曲的韵味、字的过渡要轻圆,给人一种恬静般的感觉。
三、结束语
《花非花》的旋律平缓、曲调婉转优美,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演唱时需要具备很好的气息来支持。
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的思想情感,歌词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歌唱者自身素质来说是必需具备的也是最为缺乏的,希望对该曲的分析,能为习者在探讨近代成功的古典诗词歌曲作品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赵元任.黄自的音乐[M].中国音乐.1987(3):89.
[2]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1-2、316.
[3]黄自.黄自歌曲选集[M].北京: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3).
[4吳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1).
[5]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