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主要就是脾病
中医认为:脾虚是糖尿病发病之本!调理需健脾、和胃
中医认为:脾虚是糖尿病发病之本!调理需健脾、和胃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饮⾷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糖尿病。
⽤现代认识来理解就是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由于长期⾼热量饮⾷、体⼒活动不⾜造成肥胖;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或精神紧张,情志不舒,或郁怒伤肝、肝⽓郁结,或劳⼼竭虑;房事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等造成。
⽬前已公认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的⼀个重要因素。
过⾷肥⽢会损伤脾胃近年国内外⼤量流⾏病学的调查资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活⽔平的提⾼,由于长期摄取⾼热量饮⾷,或过多膳⾷,加之体⼒活动减少,⾝体肥胖,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增⾼。
这与传统医学的认识是完全⼀致的。
从中医⾓度讲长期过⾷肥⽢,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蕴,消⾕耗液,损耗阴津,易发⽣糖尿病。
糖尿病是⼀种内脏代谢功能紊乱症。
众所周知,糖是⼈体的能量来源。
从中医理论看,糖的代谢与脾胃有关,在这⾥脾指的是现代医学的胰腺。
胃主纳⾷,脾司运化,中⽓斡旋,升清降浊,⼈体内部⽅能除旧布新,所以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是⼈体的后天之本。
脾动⼒丧失,糖尿病来袭中医认为脾主统⾎,脾经与⼼经相接,所以脾也在⼀定程度上主管⾎液的运⾏。
脾的动⼒⼀部分来⾃肝肾的上升之⼒,另⼀部分来⾃饮⾷转化的能量,脾的主要功能就是把来⾃饮⾷的糖转化为能量输送到⾎液中,变成⼈体的动⼒,就像把煤烧成⽕,把⽔蒸成⽓,把⽓转成动⼒,这⼀点与西⽅的蒸⽓机原理很相似。
现在由于脾的转化功能出了问题,所以糖不能正常转化为能量,反⽽停留在⾎液中,成了⾎液的负担,这时验⾎⾎糖就⼀定⾼了,糖尿病就发⽣了。
脾本来主升清⽓,也就是把来⾃肝肾的原动⼒传导到⼼脏,⽽现在由于上升之⼒不⾜,不能推动饮⾷精微上升化为能量,反⽽使营养物质下陷于肾中,随⼩便排出体外,这时化验尿糖也⾼了,西医所谓的糖尿病就名副其实了。
但由于西医受理论的局限,不能了解致使糖分不能正常转化为能量的根本原因,所以也就⽆法从根本上治愈糖尿病,只能依赖注射胰岛素。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怎么形成的
引言概述:中医学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脾肾阳虚、气血不足,以及肝火上扰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深入探讨糖尿病的形成机制,包括脾肾阳虚、气血不足和肝火上扰三个方面。
通过详细解释这些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糖尿病的形成过程,并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正文内容:一、脾肾阳虚1.脾肾阳虚的概念:中医认为,脾肾为人体的重要脏腑,脾主运化水谷之精气,肾主生殖和津液的。
当脾肾阳虚时,脾不能正常运化水谷,肾失去生津固液的作用,导致身体能量的供应不足。
2.影响糖代谢的机制:脾肾阳虚使得胃肠无法充分消化吸收食物,导致血糖升高。
同时,脾肾阳虚还会影响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进一步加剧血糖的升高。
3.典型症状:脾肾阳虚导致的糖尿病常表现为口干、口渴、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
二、气血不足1.气血不足的概念: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机能运行的重要物质基础。
而气血不足则会导致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包括胰岛素的分泌和糖代谢的调节。
2.影响糖代谢的机制:气血不足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减少,同时造成血糖供应不足,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3.典型症状:气血不足导致的糖尿病常表现为四肢乏力、心悸、头晕等症状。
三、肝火上扰1.肝火上扰的概念: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火上扰是指肝气郁结导致肝火内生,并向上炎热扰动其他脏腑器官。
2.影响糖代谢的机制:肝火上扰会引起体内阴阳失调,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糖尿病的发生。
肝火上扰还可以造成气血不畅,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3.典型症状:肝火上扰导致的糖尿病常表现为口苦、口干、多饮、消瘦等症状。
总结:通过对中医对糖尿病形成机制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了解到,脾肾阳虚、气血不足和肝火上扰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脾肾阳虚使得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吸收,气血不足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而肝火上扰则进一步加剧了糖尿病的发生。
因此,在防治糖尿病过程中,中医将注重调理脾肾阳虚、气血不足和肝火上扰等因素,在促进体内阴阳平衡的同时,提高胰岛素的分泌和糖代谢的调节能力,以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糖尿病主要就是脾病
糖尿病主要就是脾病+糖尿病与脾失健运+ 试论糖尿病与脾的关系糖尿病主要就是脾病在我们中医看来,糖尿病是跟脾特别密切的病,简单地说,糖尿病就是脾病。
脾胃为人的后天之本,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主肌肉四肢。
“主”,你可以理解为主要负责的意思。
比如主运化,就是指脾的功能是把食物消化和运送到全身。
我们说糖尿病是脾病,说法最早来自2000多年前。
《黄帝内经》有这样一段对白。
黄帝问:“有的人生病,口中发甜,这是什么病,又是怎么发生的?”岐伯回答说,这种病是由于脾气堵塞,脾里面的津液上升到嘴巴上引起的,病名叫“脾瘅”。
我们吃进去的五谷,先到胃里,再由脾将五谷所化的精气传输到五脏六腑,现在脾堵住了,精气津液积在脾里面,满到嘴巴里,嘴就发甜。
这是油腻的、甜的东西吃太多引起的疾病。
生这种病的人,很喜欢吃油腻的食物,甜的食物,所以人很胖,肥胖容易使人产生内热(肥者令人内热);甘甜的食物,不容易消化,堵塞腹中(甘者令人中满),时间长了就变成消渴病。
消渴的主要特征就是嘴巴干,老要喝水,这个特征跟Ⅱ型糖尿病吻合。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这就是东汉以前,中医认识到的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现在我们也认为高热、高糖、高脂饮食是引起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而这里的“内热”与“中满”,跟脾的功能直接有关,所以我们说,糖尿病是脾病。
我们中医讲,胃是一个具备初步消化功能的器官,真正能把消化的东西转为精气的,是脾。
“脾主运化”,包括两方面,一个是精微物质,就是气血,营养物质。
这个营养物质没有到身体需要的地方去,反而排出去了,尿就变甜了。
古时候的人发现,怎么你撒的尿,会招来那么多蚂蚁呢?一闻,有甜的感觉,而人却越来越瘦。
这就是很严重的糖尿病了。
那我们健康的人,怎么预防糖尿病呢?你小便的时候注意一下,如果小便泡沫特别多,那最好到医院查一查血糖;“脾主运化”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水湿,把没有用的东西排出体外。
但是如果运化水湿的功能降低的话,水湿就停留在体内,时间长了就会出现疾病,比如说血脂增高,肥胖,糖尿病,中医就会说你体内有湿,治疗的话,我们常用健脾化湿的办法。
“糖尿是脾脏的病,和胰脏与三焦有关,所以将三焦病治愈后,糖尿和蛋白尿都可以治好”糖尿病、中风...
“糖尿是脾脏的病,和胰脏与三焦有关,所以将三焦病治愈后,糖尿和蛋白尿都可以治好”糖尿病、中风...糖尿病的灸法一患者年约六十岁,男性,营养良好。
他以前患了很重的糖尿病,一直没有治好,后来经先生治愈。
现在很健康,面有红光,精神很好。
先生给他诊察时说:“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脾脏的关系。
脾脏司糖分,此处如有故障,糖分和尿便一齐排出。
灸中脘、阳池、脾俞和三焦俞自愈,灸中脘可以调和中焦。
糖尿是脾脏的病,和胰脏与三焦有关,所以将三焦病治愈后,糖尿和蛋白尿都可以治好的。
”对此患者的灸穴是:身柱、心俞、肝俞、筋缩、脾俞、肾俞、次髎、中脘、左阳池、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因兼患散光症,又加灸风池(上天柱)。
中风与五脏治一个中风半身不遂的病人时,先生说:“五脏六腑都会中风,要治疗中风,须治愈五脏。
通行的中风灸法,取穴准确,适当经络即有效,不当经络即无效。
“肝脏的中风,由于怒气所致,治疗时只要治脾脏和肾脏即可。
因为肝是木,脾是土,肾是水,培木须调水土,不调水土,是不能培木的。
”现在已经明了中风是由于脑溢血所致。
中风的原因,应推求内脏之不调和,中风的治疗也应治内脏的不调和,这是根本的治疗。
根本治疗的原理,是太极治疗的法则,似乎迂远,实在不迂远的。
脾脏的功能在第一回见习笔记中曾经提到过。
“人的魂魄,是肝脏和肺脏的精气。
魂主昼,魄主夜,精神则是肾脏和心脏的精气,魂魄精神活动的意智系由肝脏的精气所主。
脾脏是营养的运输和分配处所,司身体中枢的营养。
脾脏发生故障,意智即不能活动,虽有精气,也不能生出智慧,所以脾脏被称为“智慧袋”。
脾脏如有病,记忆力便会减退。
脾脏的功能是很重要的。
”我们是学现代医学的。
现代医学中解释内脏的生理也很明白,但是先生所主张的纯粹中医式的生理也不全是虚妄的。
在似乎是极幼雅的学说中,却蕴藏着深奥的真理。
这些中医的生理,在治疗中实在是很真实的。
来源:《针灸真髓》(江苏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本)。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脾虚毒郁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脾虚毒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其基本病机是指脾虚毒郁。
脾虚指机体中的脾胃功能不足,导致运化水谷失常,形成湿热、痰浊,从而影响胰脏的功能,使其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进而引起糖代谢紊乱,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毒郁指人体内的湿热和痰浊等因子,因为脾胃功能不佳无法正常运化代谢,逐渐积累并入到外周循环系统中,对人体造成有害影响。
湿热和痰浊等因子的堆积和积累,不仅会阻碍胰脏功能,同时也会对肝脏、肾脏、神经系统和血管系统等造成影响,加剧糖尿病的病情。
脾虚毒郁导致的糖尿病发病机理复杂,一般可分为两大类: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
首先是胰岛素分泌不足。
胰岛素是由胰腺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功能是降低血糖浓度,促进糖原合成和脂肪的合成,以保持人体内糖、脂肪的代谢平衡。
而脾虚毒郁的影响会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胰岛素分泌不足就成为了一种常见病理现象。
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就会升高,但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内被利用,导致机体能量代谢不良,引发糖尿病的发生。
其次是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致使胰岛素在体内的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摧毁。
正常情况下,胰岛素能够穿过细胞膜,作用于细胞内的糖代谢酶,促进葡萄糖转化成为能量,并调节脂肪酸的合成和代谢。
但是,由于脾虚毒郁的影响,机体会产生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炎性细胞因子和脂肪激素等,它们能够影响胰岛素的传导和作用,使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造成胰岛素抵抗。
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身体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才能将血糖代谢正常。
然而,由于胰腺本身的能力有限,分泌不出足够多的胰岛素来满足身体的需要,这也是导致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总之,脾虚毒郁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
通过调整脾胃功能,清除湿热和痰浊等有害因子,可以减缓糖尿病的病情,与药物治疗相结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解说糖尿病
中医解说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世界各国都有大量的患者。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对于糖尿病的解释和治疗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首先,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
中医将糖尿病分为两类,一类是气阴两虚型,一类是气虚血瘀型。
气阴两虚型指的是脾胃虚弱,不能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正常的气血,导致阴虚阳亢的现象出现。
气虚血瘀型则是指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糖不能正常代谢,出现高血糖的症状。
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有着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气阴两虚型的糖尿病患者,中医主要采用滋阴补气的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和参苓白术散等药物,以达到调节脾胃功能的目的。
对于气虚血瘀型的糖尿病患者,中医则会采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当归、川芎和桃仁等,以促进气血的运行,调节血糖。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患者应该避免食用过多的高糖和高脂的食物,多选择富含纤维的食物,如杂粮和蔬菜水果。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是非常有益的。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帮助患者消耗多余的血糖,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气血运行。
中医强调个体差异和因时制宜,每个糖尿病患者的情况都有所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应该因人而异。
中医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等因素来制定治疗方案,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通常是综合施治,采用中药、饮食、运动等手段相结合,以达到调整体内阴阳平衡的目的。
尽管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中医仍然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并选择。
这是因为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预防为主的理念,能够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虽然中医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并不是对所有患者都适用。
尤其是在糖尿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已经出现严重的合并症或并发症的情况下,应当及时寻求现代医学的专业医生进行治疗。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脾虚毒郁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脾虚毒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基本病机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传统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涉及脾虚毒郁的病机。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营养的器官,脾虚则会导致脾失健运,运化失职,从而导致毒邪内蕴。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介绍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脾虚毒郁。
一、脾虚的形成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卫外气机出入于中。
脾阳主持脾的温煦和气化,脾阴则为水谷精微的物质基础。
中医认为脾虚主要包括脾气不运和脾气不统:脾气不运,即脾阳不振,其主要原因有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劳倦过度等外感因素;脾气不统,即脾阴不足,其主要原因有长期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等因素。
在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及外界环境的影响下,脾虚会逐渐形成。
二、脾虚毒郁的病机脾主运化水谷,是人体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的重要脏腑,如果脾功能失常,则导致水湿内停、糖尿病积聚,形成糖尿病的发病内因。
脾虚后,失去了对水湿的运化功能,水湿内停,易生湿热之气,蕴结成毒。
临床糖尿病病人多有湿热内蕴的证候表现,如糖尿,尿味腥臭,心烦口渴,小便多黄等。
脾虚毒郁的病机还表现在脾气失健、营养不行,不利于气血生化的运行。
脾失健运,其运化水谷、输布精微的功能受损,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水湿内积则会产生湿热之毒、瘀滞之气,阻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又因糖尿病患者由于饮食、水分、药物等原因,使得脾气失衡,到了最后则出现气机郁滞,阴阳脉络受阻。
糖尿病的发生与脾虚毒郁密切相关。
三、脾虚毒郁与糖尿病的治疗针对脾虚毒郁的病机特点,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基本原则是健脾化湿,清热解毒。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1. 以健脾为主健脾法则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首要方法。
温阳健脾、和胃消湿是治疗糖尿病最重要的手段。
中医药物中以四君子汤、理中丸等温中益气,健脾化湿的方剂为主,能够提高脾功能,增强脾的运化能力。
2. 清热利湿脾虚毒郁型糖尿病多以湿热内蕴为主要证候,因此清热化湿是治疗的重点。
中医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用以清除体内湿热之邪,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减轻组织细胞的缺氧和缺血现象。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脾虚毒郁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脾虚毒郁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主要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而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脾虚毒郁等因素引起的。
脾虚是糖尿病的主要病机之一。
脾主运化,主持脏腑之气的升降,以及水湿的代谢。
若脾气不足,则这些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在生活中,大多数疾病发生都由于脾虚所致。
慢性疾病多属于脾肾不足,而糖尿病更多是由脾虚湿阻、阳虚湿困所引起。
在脾气不足的情况下,糖类等食物摄入后无法被身体有效地代谢和利用。
因此,血糖水平就会上升,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除了脾虚外,毒郁也是糖尿病的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毒邪会通过外界或内部途径进入人体内部,长期积累会导致脏腑损伤,从而引起疾病。
独特的毒素作用,能够干扰人体能量代谢,影响脏腑功能。
若毒素被存留在人体内,就能影响脾胃的功能,导致营养物质不能被有效地吸收和利用,从而增加了阴阳失衡的可能性。
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治疗,就会引起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毒素的产生主要与环境有关。
现代社会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食品水平也不断下降,外部毒素的吸入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而食品中的添加剂、受污染的食品,以及化学药品等内源性毒素,无形中也会对身体造成损伤,产生毒素,从而导致脾虚、肝郁等病理变化。
这些因素的累加,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糖尿病的病机主要与脾虚毒郁有关。
脾为生命之源,若脾虚则将导致相关的生理和代谢功能失调,从而影响血糖平衡。
而毒素的产生和积累,将进一步引起脾胃机能的损害,从而增加阴阳失衡的风险。
因此,在中医治疗糖尿病时,应加强对脾胃功能的调养,促进机能的恢复和改善。
同时,应加强对环境污染和饮食质量的管理,减少学习和生活中接触毒素的机会,以降低患病的风险。
中医对糖尿病的解释
中医对糖尿病的解释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4亿人患有糖尿病,而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脾胃虚弱、肝肾阴虚、气血运行不畅等多种原因导致的。
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对糖尿病进行解释。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人体的脾胃功能有关。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如果脾胃功能弱,就会导致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吸收,进而影响到血液中的营养物质的代谢。
同时,脾胃功能弱还会导致湿气和痰湿的滞留,进一步影响到血液的循环和代谢。
因此,中医认为调理脾胃功能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
中医还将糖尿病归为“消渴”范畴,即以多饮、多尿、口干咽渴等为主要症状。
中医认为,消渴是由于体内的津液无法正常运行而引起的。
津液在人体中起着润泽和滋养组织的作用,如果津液运行不畅,就会导致水液无法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出现多饮多尿的现象。
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是调理津液。
中医治疗糖尿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和针灸等综合手段。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医常用的药物包括降血糖药、补脾益气药和清热解毒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脾胃功能、促进津液运行和改善血液循环等方式来治疗糖尿病。
在饮食调理方面,中医强调“饮食为先”,即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食物搭配来调理糖尿病。
中医认为,糖尿病患者应该少吃高糖、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此外,中医还提倡适量进食一些具有降血糖作用的食物,如苦瓜、山药、黄豆等。
针灸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脾胃功能和津液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糖尿病具有操作简便、无副作用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除了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和针灸等手段外,中医还强调调节情志和锻炼身体对于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性。
情志不畅会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影响到脾胃功能和津液运行。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脾虚毒郁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脾虚毒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通常表现为血糖升高、胰岛功能减退和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
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以脾虚毒郁为主要病机。
下面将详细介绍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脾虚毒郁。
我们先了解一下“脾虚”和“毒郁”的概念。
在中医中,脾主运化,主管水湿,主行思,主肉。
脾运化,主产津液,统摄水湿,养血生肉。
脾虚则津液生化无源,血气生化乏力,水湿不运,肌肉失养,痿弱不堪。
而“毒郁”则是中医术语,指内外邪毒长期积蓄于体内,阻滞气血运行,致使人体功能失调发病的状态。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气血运行畅通,机体的阴阳平衡能够得以维持,而当有毒素滞留于体内时,便会导致机体功能紊乱,进而出现各种疾病。
所以,脾虚毒郁是指脾脏功能失调,引起水液代谢异常,而毒素在体内长期滞留,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探讨脾虚毒郁导致糖尿病的具体病机。
1. 脾虚导致消渴症状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如果脾脏功能失调,会导致脾虚,从而引起消化功能减弱。
消化功能减弱会导致水谷精微无法正常产生,最终导致病人口渴饥饿,常喜饮水,食欲亢进,经常感到口干咽燥。
2. 毒郁导致气滞血瘀当毒素在体内长期滞留时,会阻碍气血的运行。
而气滞则会导致气机不畅,血运不畅,最终导致气滞血瘀的病理情况。
气滞血瘀会导致血管供应不足,组织缺氧,进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最终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3. 脾虚引起湿浊内蕴脾主运化水湿,如果脾虚则会导致水湿内停,产生湿浊内蕴的情况。
湿浊内蕴会使脏腑经络失调,气血运行受阻,严重时会形成湿阻气滞、气滞血瘀的病理情况,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从上述详细解释可以看出,脾虚毒郁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是非常复杂的。
在治疗糖尿病时,中医治疗常常以“健脾胃化湿、清热解毒”为主要原则,先调理脾胃,改善水谷代谢,调理体内湿气,清除体内的毒素,最终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
我们强调一点,虽然中医治疗糖尿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废除西医治疗方法。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脾虚毒郁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脾虚毒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其中脾虚毒郁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脾虚毒郁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的是脾脏功能失调导致体内湿邪郁滞,进而引发疾病。
下面将从中医和现代医学的角度探讨脾虚毒郁与糖尿病的关系。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脾脏的功能。
在中医中,脾脏是指脾胃的统称,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将人体摄入的水谷精微物质转化为气血精微,为全身脏腑器官提供营养和能量。
脾脏还能升清降浊,运化清浊,并将浊物向下传输排泄。
如果脾脏功能失调,就会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湿邪内生,郁火上腾,形成脾虚湿困之证。
而湿邪郁滞则是糖尿病病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那么脾虚与糖尿病之间是如何关联的呢?现代医学认为,脾脏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脾脏功能失调会导致胰岛功能失调,从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进而引发糖尿病。
脾虚与糖尿病密切相关。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脾虚病人更容易出现高血糖、糖尿病等症状。
在中医和现代医学的观点中,脾虚毒郁对于糖尿病的发病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脾虚导致水湿停滞,形成痰浊湿邪,阻碍气血运行,影响胰岛功能,形成糖尿病。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也和脾虚毒郁的症状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口干、口渴、食欲不振等表现。
针对脾虚毒郁所导致的糖尿病,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理脾胃、化湿化痰、疏通气血等。
首先需要调理脾胃,重点调理脾气生津健脾化湿,让脾脏恢复正常的运化功能。
需要化湿化痰,清除体内的湿浊痰邪,通畅气机。
还需要疏通气血,调理气血循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
通过中医治疗,可以调理脾虚毒郁,从而达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除了中医治疗,现代医学也可以通过调节饮食、药物治疗、运动等措施来控制脾虚毒郁所引发的糖尿病。
通过合理饮食,可以减少对脾脏的负担,降低血糖,从而减轻糖尿病症状。
药物治疗可以帮助调节胰岛素分泌和利用,控制糖尿病的发展。
适量运动也有助于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全球范围内的人们健康。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经达到4.65亿,而中国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主要是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糖尿病是由体内的脾胃失调导致的。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导致体内湿浊和瘀血的产生,从而引发糖尿病。
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与气滞、血瘀有关,而气滞、血瘀主要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邪湿邪侵袭等原因所致。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主要包括脾虚湿困、气滞血瘀、阴虚火旺等方面。
脾虚湿困是指脾胃功能失调,导致体内湿浊阻滞,从而出现口干口渴、食欲不振等症状;气滞血瘀是指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郁滞,血液凝滞,最终导致血糖升高、尿糖增加等症状;阴虚火旺则是指阴虚内热,导致体内阴精不足,火旺上炎,从而出现口干口渴、盗汗、多饮多尿等症状。
在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中,主要是以养生保健、饮食调理、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为主要治疗措施。
首先从饮食方面,中医强调调节饮食结构,避免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粗粮杂粮,保持适量的膳食纤维摄入,避免过于油腻的食物,这样有利于脾胃消化,减少湿浊的生成。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医常用一些健脾化湿、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治疗,以达到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病情的目的。
中医还常采用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和运动疗法对糖尿病进行治疗。
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调理腧穴,疏通经络,改善气血状况,从而达到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病情的目的。
推拿则是利用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法刺激穴位,以加强脾胃功能,改善体内湿浊,清理经络。
在疾病康复期,中医还提倡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通过运动帮助调节体内代谢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脾虚,从3个方面健脾养胃,把血糖降下去
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脾虚,从3个方面健脾养胃,把血糖降下去传统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症”范畴,有上、中、下三消之分。
上消属肺,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中消属胃,表现为多食善饥;下消属肾,有多尿等表现。
因此,糖尿病就有了“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
点击加载图片《黄帝内经》上也曾对糖尿病有过这样的注解:人吃多了“甘美而多肥”的食物后,因脾胃功能受限无法完全消化,这些食物就会堆积在人体中造成“内热”、“中满”的现象,从而导致“口甘”、“消渴”等症,可见脾胃不佳是消渴病的源头。
根据中医五味分属五脏的理论,甘味入脾、甘为脾味,有口甘、尿糖等症的糖尿病自然与脾脱不开干系,其治疗更需要从脾胃着手,以健脾养胃为基本疗法,糖尿病的症状肯定能有所好转。
点击加载图片脾胃健康,全身舒畅上面也说过,脾胃与心、肝、肺、肾等其它脏腑联系密切,脾胃一旦出了问题,很容易就会波及五脏。
所以养好脾胃,不仅有益于糖尿病的治疗,对亚健康状态以及其它的一些疾病,都有好处。
脾胃与心脾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统筹人体的气血来供应心脏,脾气不足、脾虚易导致心脏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心肌缺血等多种心脏疾病。
脾胃与肝脾胃是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津液不足,肝胆经络就得不到充分濡养,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严重的肝胆问题。
脾胃与肺脾胃虚弱的人往往肺气较虚,身体抵御外邪的能力有所减弱,各项机体功能均会下降,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更易趁机而入。
脾胃与肾脾胃有消化吸收食物中的养分,为全身器官提供能量的作用。
脾胃好,营养吸收能力就好,肾气也就旺盛;脾胃不和,肾气也会不足,糖友易出现手脚冰凉、盗汗、畏寒、五心烦热等表现。
可以说,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想要血糖稳定、身体健康,糖友们首先要保证脾胃的健康。
点击加载图片健脾养胃,按这3步走1.饮食调养脾胃是消化食物、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健脾养胃首先要考虑饮食的作用。
山药、秋葵、白扁豆、小米、薏米、红枣等都是常见的调养脾胃的食材,糖友们可以自由选择食用。
糖尿病的根源就是脾虚!
糖尿病的根源就是脾虚!糖尿病的根源就是脾虚往往一提到脾虚,我们首先会反应到肠胃不好,不爱吃饭什么的。
其实脾虚远远不止这些。
前面我们强调过一个原则,中医五脏的名称与西医的器官名称虽然相同,本质却完全不一样。
中医代表的是一种功能。
比如脾,代表的是运化,如果硬要用西医的说法来解释中医的脾,那应该包含很复杂的、饭变成能量的整个过程:从唾液开始起作用,到胃的研磨、胆汁的参与、肠的吸收、血液的搬运、胰岛素等各种激素的参与、细胞的营养交换与利用,等等。
这里面涉及到一种很常见,但很可怕的病一一糖尿病。
我们从中、西医的病名上面,就可以看出他们对这种病认识上的不同。
西医叫它糖尿病,即尿里面有糖,后来发现尿里面有糖已经是这种病比较后期的表现,最初是血里面的糖超标,于是现在人们叫它“高血糖症”。
认为这是由于糖代谢障碍造成的。
中医管它叫“消渴症”,或者“三消症”,重点在一个“消”字。
消瘦、消减,各个脏器功能全面消减,元气不足造成的。
而元气不足又是怎么造成的呢?脾虚。
糖尿病人会有以下问题:1、气虚的体质,表现为身体非常容易出现疲劳、气短、乏力。
2、痰湿的体质,表现为身体肥胖、肚大腰圆、油脂分泌增多、夜间打鼾也就是打呼噜非常响。
3、阴虚体质,患者表现为怕热、口干舌燥、喜欢吃比较冷的食物。
4、血瘀体质,患者表现为面色晦暗、脸上长斑、黑眼圈、记忆力下降等。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理论有哪些,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有:①先天不足:《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是指在母体胎养不足所致。
②后天损耗过度:如毒邪侵害,损耗阴津。
③化源不足:如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阴精无从化生,如《外台秘要·消渴门》说:“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
”④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阳必偏盛,阳太盛则致“消”。
有一位患者姓章,53岁,我们姑且称之为章女士。
2005年被确诊糖尿病,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西药治疗,血糖不稳定,视力逐渐下降。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脾虚毒郁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脾虚毒郁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异常导致的慢性高血糖症。
糖尿病以高血糖、脂质代谢紊乱、蛋白质代谢紊乱、水电解质和微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
糖尿病病机疏松虚弱,常伴有脾气虚弱、肺气肃弱、肾气虚弱,故多见消瘦虚弱、乏力、倦怠、气短、啰音等。
那么,糖尿病的基本病机究竟是什么呢?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基本病机之一是脾虚毒郁。
脾主运化水谷,是气血生化之源。
脾虚则运化失职,水液不运,谷气不化,产生痰浊、湿滞、食积、水肿等病变。
脾主肌肉四肢,气血失养,肌肉无力萎缩,肥胖是因脾气失健、湿浊凝聚。
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失养,导致关节酸麻。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气化水谷的功能衰退,最终导致多种代谢紊乱的疾病出现。
在脾虚之毒郁则是糖尿病的另一病机。
在中医理论中,毒是指各种不正常的代谢产物和病理产物。
毒邪内结阻塞络脉,使气血不能运行。
正常运行的气血之气,以正行气和营卫气两部分为主;行气温养四肢肌肉,并主智慧;卫气用于抵御外邪。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患者常常因为体虚而导致卫阳失于内守,外不抵御邪气;气血郁滞不畅,行气郁于内,营卫不通而引起病胚。
中医认为生活常规不正常、情志不和、久病劳伤等因素可引动病毒之形成邪陷脏腑的现象,引起脏腑脏道的气血停滞、气机郁滞和脏腑功能炽盛败衰等病变。
郁滞不通,肺气不降,肺阳上逆,或阳热上攻,火邪上炙。
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属于消渴病类,这类病症的特点是:素有气虚津伤,阴阳耗泄。
糖尿病属阴虚津亏之症。
先天之阳不能生成功,蓄聚无余,故形体瘦小或乏力疲乏,疲乏或倦怠、气短、啰音、对风温气候变化较为敏感。
阳虚不能兴华精微,故神不通,及神识心力不能集中注意力。
后天之阴不能充盛,肾水不能充盛,失于滋润,肾精不能充盛而不能生各脏气血。
阴虚津亏者,宜于内热。
因见津液和水分失宣发,热所湿有余,而痰涎津滞之症辣。
糖尿病尚有瘀阻络绮(气血不畅通)、痰浊粘蔽、津液濡滞、精微不能生、气能不能生、肾气虚弱、肝气郁滞、心气不足等病因构成病机。
糖尿病就是脾病。“脾、肝、肾”三脏同调
糖尿病就是脾病。
“脾、肝、肾”三脏同调•糖尿病主要就是脾病+糖尿病与脾失健运+ 试论糖尿病与脾的关系糖尿病主要就是脾病在我们中医看来,糖尿病是跟脾特别密切的病,简单地说,糖尿病就是脾病。
脾胃为人的后天之本,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主肌肉四肢。
“主”,你可以理解为主要负责的意思。
比如主运化,就是指脾的功能是把食物消化和运送到全身。
我们说糖尿病是脾病,说法最早来自2000多年前。
《黄帝内经》有这样一段对白。
黄帝问:“有的人生病,口中发甜,这是什么病,又是怎么发生的?”岐伯回答说,这种病是由于脾气堵塞,脾里面的津液上升到嘴巴上引起的,病名叫“脾瘅”。
我们吃进去的五谷,先到胃里,再由脾将五谷所化的精气传输到五脏六腑,现在脾堵住了,精气津液积在脾里面,满到嘴巴里,嘴就发甜。
这是油腻的、甜的东西吃太多引起的疾病。
生这种病的人,很喜欢吃油腻的食物,甜的食物,所以人很胖,肥胖容易使人产生内热(肥者令人内热);甘甜的食物,不容易消化,堵塞腹中(甘者令人中满),时间长了就变成消渴病。
消渴的主要特征就是嘴巴干,老要喝水,这个特征跟Ⅱ型糖尿病吻合。
1 志抑郁,肝失疏泄,横逆犯脾,或因“思则气结”,忧思伤脾日久,导致脾失运化,精微未经利用,下趋膀胱,而成糖尿。
关。
糖尿病的症状与脾肾为先天之本,靠后天以善之,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化生无源,则肾失充养,下焦虚衰,摄纳无权,津液外泄,小便味甘,如脂如膏;症状期患者口渴,乃脾气不升,津液不能上承;脾失健运,水液运行失常,水湿聚而成痰,痰阻血瘀生,上可蒙蔽清窍,发为偏枯;脾虚气滞,心血瘀阻,心脉不利,则胸闷胸痛;下可及肾,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溢肌肤而出现水肿;气血不能上承于目,故视物不清;痰瘀阻于四肢,筋脉失养,则四肢疼痛;痰湿之邪性多黏滞,若发痈疖破溃,则经久不愈,病程迁延日久,护理不当则易内陷脏腑,危及生命;出现酮症时,患者厌食恶心,是脾气败绝,胃失和降所致。
糖尿病的治疗与脾脾为后天之本,精气升降的枢纽,故在糖尿病治疗上应以健脾益气为基本治法。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脾虚毒郁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脾虚毒郁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生和发展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毒郁”,即脾胃功能虚弱,导致湿热内蕴,气血循环不畅,从而引起高血糖和糖尿病的发生。
脾虚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起着消化吸收、输布营养的作用。
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运化,难以供给机体所需的气血津液,导致疲乏、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脾虚还容易导致湿浊停留在体内,形成湿热之邪,阻滞气血运行,诱发内生湿热。
湿热内蕴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环节。
湿热内蕴是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特殊表达,是指湿邪和热邪内蕴体内,阻滞气血运行,导致疾病发生。
湿热内蕴是脾虚的结果,湿邪和热邪内蕴体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内分泌功能,导致高血糖、大量尿糖排泄,形成糖尿病。
湿热内蕴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是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
气血循环不畅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之一。
气血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气血和谐,机体健康。
而脾虚湿热内蕴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滞了气血的运行,导致机体气血不足,疏泄失司,无法充分滋养全身各脏器,不能维持和平衡生命活动正常运行。
气血循环不畅,使得体内多余的糖分无法及时得到代谢和利用,导致高血糖和糖尿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脾虚毒郁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
脾主运化水谷,主持消化吸收和运输输布营养物质的功能。
当脾虚之后,脾的运化功能下降,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导致机体缺乏营养,产生乏力、疲乏等症状。
脾虚会导致湿邪内生,形成湿热之邪,阻滞气血运行,导致高血糖和糖尿病。
加强脾胃的调理和调养,对糖尿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时,主要从调理脾胃、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方面入手,以改善脾虚湿热内蕴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方法包括:1.培补脾胃功能,增强机体消化吸收能力,改善气虚贫血的情况。
2.清热利湿,祛除体内湿热之邪,以降低血糖浓度,减轻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根本是脾胃虚弱、脾阳亏虚
糖尿病根本是脾胃虚弱、脾阳亏虚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消渴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消渴分为三种类型:渴而多饮者为上消;消谷善饥者为中消;口渴、小便如膏者为下消。
中医认为消渴病多由于饮食肥甘油腻、辛辣醇酒厚味等而产生内热,内热伤阴,阴虚燥热,从而引起消渴、口渴多饮。
日久阴虚及气,气阴两虚,而产生肺燥、胃热、肾虚、脾虚等证。
根据人体阴阳平衡的理论,阴液亏虚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虚阳上亢、虚火上扰的表现,这即是糖尿病“阴虚燥热”的病机理论。
而临床实践发觉传统理论认为的“阴虚燥热”只是一种表象,糖尿病的根本问题其实是脾胃虚弱、脾阳亏虚。
脾主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人体吃下去的饮食水谷经过口、食道进入到胃,通过胃的腐熟作用将食物变成食糜状态,然后经过脾的运化功能,将食糜转化为富含营养的水谷精微物质,进一步化生成气血,并且脾胃主管将精微物质输布运送到全身,营养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如《黄帝内经》所言“脾气散精”的作用。
因此,中医认为脾胃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若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脾胃功能受损,导致脾胃虚弱、脾阳不振,那么脾胃的运化功能就无法正常发挥。
在糖尿病人身上,则体现出脾胃无法将精微物质成功输送到各组织器官,精微物质全部堆积于血管脉道,“脾气散精”的功能失常,因此全身各脏器均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
如此一来,自然容易出现“三消”(包括上消、中消、下消)的症状。
脾胃好不好看这四处脾胃好不好,其实都写在脸上,通过仔细观察肤色、五官、生活状态,就能看出脾胃问题,大家不妨对照自查。
(大多数人的表征,个体会有所差异)一看脸色一个人的脸色暗淡发黄,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
二看食指食指反映了整个脾胃功能的情况,如果食指有弯曲变形,根部有酸痛感说明你的消化系统功能出现了障碍。
特别是在商阳穴和前头穴这两个穴位所在的食指关节处出现硬块、结节、色变,都说明脾胃虚弱得比较厉害,平时可以多按揉这两个穴位,有保健作用。
中医关于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关于糖尿病的认识一、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代谢功能疾病。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社会公共卫生非常严峻的问题。
糖作为人体能量来源之一,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上,糖尿病被称为消渴症,从中医的角度出发,认为对糖的代谢和脾胃功能有关。
脾胃属土、土味甘、胃主纳食、脾主运化,中气斡旋,升清降浊,机体才能除旧出新。
因此,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是机体的后天之本。
如果脾胃功能下降,不能将饮食化成能量,这样会导致营养物质在肾脏聚集,然后跟随小便排出体外,会导致血糖的升高。
二、中医关于糖尿病的认识糖尿病,中医称“消渴病”,病及五脏六腑。
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少。
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五脏皆柔弱者,尤阴虚体质更易患糖尿病。
三焦不通,更容易生病。
三焦为六腑之一,通行元气于周身,而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三焦包含上、中、下三焦,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从现代医学、微观的角度看,2型糖尿病的发病核心为胰岛素抵抗,从中医学、宏观的角度看,其核心则为三焦功能障碍。
三、中医对糖尿病病机的理解糖尿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阴越虚则燥热越盛,燥热越盛则阴越虚,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三脏之中,虽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肺为水之上源,向上输布津液至口、鼻、咽部。
肺受燥热之邪所伤,津液不能正常向上输布,就会出现口渴多饮,并且总是饮不止渴、小便频发且量多。
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指胃具有将饮食初步消化为食糜的功能。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指脾有主管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送各种营养物质的功能。
脾胃受燥热所伤,则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出现易饥、多饮、多食,尿糖增多。
同时脾胃功能受损,进食的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和吸收,机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就会出现消瘦、体重减轻、乏力。
【转载】糖尿病就是脾病+从皮肤变化看糖尿病+糖友自制偏方+老药能治糖尿病+治疗消渴验方
【转载】糖尿病就是脾病+从皮肤变化看糖尿病+糖友自制偏方+老药能治糖尿病+治疗消渴验方糖尿病就是脾病作者:天地养生脾病主要有重症肌无力、糖尿病、胰腺炎和胰腺癌几种一、重症肌无力1、长期郁闷2、争强好胜3、缺少运动症状:1、肌肉痛,2、痿软无力,原因:脾主肌肉。
人老了以后眼皮会逐渐往下耷拉,这也是肌无力的一个症状,说明脾的功能开始衰退了。
中医还说:“治痿独取阳明”,就是这类病一定从脾胃下手治,脾胃功能强了,肌无力的情况就解决了。
注意啦!!1、病人要改变心态,生一口大气也会导致肌无力的症状。
2、一定要避开空调。
空调老吹的地方不是好地方。
(就拿中国传统四合院来说,为什么要设个影壁墙,这里面自有道理可言。
影壁墙就是设在门口阻挡邪气、宣发正气用的。
古人讲究不能让家里的正气毫无遮避一下子散掉,需要用影壁墙来拦一下;同时,也不可让外面的邪气直入居室,故要建影壁墙。
过去凡是做生意的门口,一定要有一个屏风,这和影壁墙是一个道理,用来挡邪气,宣正气。
这就是中国的“中庸之道”。
)二、糖尿病成因:人的脾本应该把精华送给心肺,但是脾不好好工作,它不往上送,却往下送,人体所需的糖分都从尿走了,使肌肉不能正常运作。
最主要原因:1、饮食不当,2、好东西吃多了3、营养过剩,4、房事不节和缺少运动。
5、青少年也得糖尿病,是因先天不足造成,或是与青春期发育的时候,手淫过度有关。
传统中医里没有糖尿病这个词,把这个病叫消渴,并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
上消的症状:是会出现口干口渴;中消的症状:是“消谷善饥”,就是特别能吃,但却又很瘦,有的人血糖还会低,如果不吃东西,就会浑身大汗淋漓;下消的症状:是便秘、尿多。
此外,有些患糖尿病的人浑身肌肉缺失感觉,末梢神经麻木,这是典型的脾主肌肉出现的病变。
这些症状主要是因为:虚火过旺,导致“津”的功能过度,把脏腑组织的液全给排出来了,带动血往上走的力量减弱了,这样就会出现血液黏稠、血糖高、尿糖高以及尿多、食多、口渴、便秘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主要就是脾病+糖尿病与脾失健运+ 试论糖尿病与脾的关系糖尿病主要就是脾病在我们中医看来,糖尿病是跟脾特别密切的病,简单地说,糖尿病就是脾病。
脾胃为人的后天之本,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主肌肉四肢。
“主”,你可以理解为主要负责的意思。
比如主运化,就是指脾的功能是把食物消化和运送到全身。
我们说糖尿病是脾病,说法最早来自2000多年前。
《黄帝内经》有这样一段对白。
黄帝问:“有的人生病,口中发甜,这是什么病,又是怎么发生的?”岐伯回答说,这种病是由于脾气堵塞,脾里面的津液上升到嘴巴上引起的,病名叫“脾瘅”。
我们吃进去的五谷,先到胃里,再由脾将五谷所化的精气传输到五脏六腑,现在脾堵住了,精气津液积在脾里面,满到嘴巴里,嘴就发甜。
这是油腻的、甜的东西吃太多引起的疾病。
生这种病的人,很喜欢吃油腻的食物,甜的食物,所以人很胖,肥胖容易使人产生内热(肥者令人内热);甘甜的食物,不容易消化,堵塞腹中(甘者令人中满),时间长了就变成消渴病。
消渴的主要特征就是嘴巴干,老要喝水,这个特征跟Ⅱ型糖尿病吻合。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这就是东汉以前,中医认识到的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现在我们也认为高热、高糖、高脂饮食是引起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而这里的“内热”与“中满”,跟脾的功能直接有关,所以我们说,糖尿病是脾病。
我们中医讲,胃是一个具备初步消化功能的器官,真正能把消化的东西转为精气的,是脾。
“脾主运化”,包括两方面,一个是精微物质,就是气血,营养物质。
这个营养物质没有到身体需要的地方去,反而排出去了,尿就变甜了。
古时候的人发现,怎么你撒的尿,会招来那么多蚂蚁呢?一闻,有甜的感觉,而人却越来越瘦。
这就是很严重的糖尿病了。
那我们健康的人,怎么预防糖尿病呢?你小便的时候注意一下,如果小便泡沫特别多,那最好到医院查一查血糖;“脾主运化”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水湿,把没有用的东西排出体外。
但是如果运化水湿的功能降低的话,水湿就停留在体内,时间长了就会出现疾病,比如说血脂增高,肥胖,糖尿病,中医就会说你体内有湿,治疗的话,我们常用健脾化湿的办法。
碰到糖尿病人,我们会跟他说,酒尽量少喝,因为酒会化湿;经常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出点汗,去去湿;还有就是如果有不开心的事,尽快把它排解掉。
不开心,我们中医叫肝郁,肝郁会导致气滞,气机不畅,影响脾的运化,“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跟脾的关系,我们说就跟树木与泥土,非常密切,心情不好,马上没有食欲,吃下去的东西就不消化,有糖尿病的人血糖就会失去控制。
现在都市里的人,有两大亚健康最常见,一个是阴虚内热,一个是脾虚内湿。
有的人虚胖,有的人脾胃功能弱,胃口不好,有的人长期大便不成形,有些女的身重乏力、手脚冰凉,都是脾虚的表现。
原因是运动少,压力大。
整天坐办公室的人,脑力劳动者,每时每刻在动脑筋,问题想着想着想不通了,情绪就变差,肝木一旺,脾土立即受灾,所以现在的都市人脾虚内湿的多。
中医怎么解释“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糖尿病人最典型的症状是“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当然现在门诊的时候,这样典型的糖尿病人很少见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三多一少”?还是跟脾有关。
多食:“肥者令人内热”,内热可以理解为身体里面很热,身体里面一热,就会伤胃,等于胃的外围热了,导致消化加快。
比如说烧一锅饭,如果火很旺,很容易被烧焦。
在人体内的表现,胃里面的东西很容易被消化掉,它是“内热”导致的。
相反,如果下面火一点没有,那么饭肯定是生的,在人体叫完谷不化,完全没有消化。
这是阳虚的表现,刚好跟“内热”相反。
多饮:口渴才会多饮,对吧?口渴是因为阴虚,如果有胃热,津液更容易被消耗,口渴就会越重,好比汤锅里的水,火势越旺,水液被蒸发得越多,在体内表现的就是水分越少。
这跟热天人容易口渴的道理是一样的;脾是升津的,脾不能升津,不能上输津液到口中,也会导致口渴,就像输送泵一样,压力不够就不能把水送到高楼上,楼上的人就没水喝;脾能产生气血津液,原本要不断补充人体津液,它的功能降低了,津液产生少了,身体出现阴虚,导致多饮。
多尿:水液代谢,脾是主力之一,它主运化水湿,脾阳不足,运化无力,不能把我们吃下去的水谷转化成精微物质,也就是气血津液,反而导致水湿停蓄,往前阴走得多就是多尿,往后阴走得多了,就是泄泻,当然这也跟肾有密切关系,因为肾主二便,脾肾阳虚,肾失其合,过度的开,出现多尿,就像水闸不能关闭一样,水就会无度地流失。
形体消瘦:脾是后天之本,是产生气血的地方,脾出现问题,不能把食物转化成气、血、津、精、液,这些都是充养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缺乏必然出现形体消瘦,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说自己吃得很多,就是胖不起来,因为脾不能把吃进去的东西转化成有用的物质。
比如热体的人消耗了气血,中医里讲“壮火食气”;再比如过多的排泄,大便一天数次且不成形,都可能导致形体消瘦。
糖尿病常见的三种类型一是气阴两虚型。
这一类型往往形体消瘦,脸色苍白,舌质比较淡,这是气虚;还有就是阴虚,口渴多饮,他自己觉得热,这个热从里往外发散,舌质发红,或者手足心热,这种气阴两虚型在临床上最常见,病人来的时候我们问有什么症状?他就会说常常觉得自己很累,没力气,虽然用了降糖的药来治疗,血糖控制正常了,但是他仍然觉得累。
二是阴虚胃热型。
阴虚胃热,症状是口气热臭,哈出来的口气很臭,去口腔科也看了,说牙齿没有问题,但有口臭。
还有一个可能常伴有牙龈出血。
这个讲跟胃有关,不是跟口腔有关。
有人说糖尿病常见有口腔疾病,比如牙龈炎,但在中医里讲,还是跟胃有关系,要清胃热,胃热清了以后,牙龈出血就会消失。
我们知道天气比较热的情况下,它是很容易把湿气带走的,很容易干燥。
那么在人体内,如果有胃热,它也会把湿气蒸发掉,这就很容易表现出阴虚。
阴虚伴有骨蒸潮热,小便偏于短赤,为什么短赤?阴虚了。
骨蒸潮热的症状是什么?就是病人觉得热是从里往外发的,有这种感觉。
我见到过这样的病人,40多岁,刚开始来的时候,我问他什么症状?他说胃不好,经常有口气,而且胃里面会有疼痛感,还顽固性呃逆,他来的时候血糖一直控制得不是很稳定,而且是两联用药了。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他的胃疼没有了,血糖也变得稳定。
实际上我认为胃的烧灼感肯定是跟胃热有关,我就用石膏,这个石膏既能清胃热又可以养胃津,因为石膏是生津止渴的。
三是痰瘀互结型。
这个痰瘀互结型可能常见于糖尿病并发症的病人,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最主要是跟痰有关,有人会说痰跟脾有什么关系?有这么一句话叫“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我们能够看到的痰往往都是有形的痰,这里所讲的痰是无形之痰,能够确切看到的比如说舌苔,舌苔看上去偏于白腻的,这跟痰有关。
我们说了脾主运化,水湿不能被运化走,留在体内了,就形成了痰湿。
痰跟湿是异名同源的物质。
比如糖尿病肾病出现的蛋白尿、浮肿,导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脂肪代谢异常,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硬化、斑块形成,血管容易闭塞,这样就容易出现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皮肤病的瘙痒等,中医认为这是痰阻气滞,血行不畅引起的,我认为都与脾不升清,不能健运有关,因此治疗时,常用健脾益气,祛痰化瘀的方法治疗,常常取得满意的疗效。
糖尿病并发症未发生时,不会引起糖友的关注,但是一旦引起注意时,往往都比较严重了。
经常有糖尿病、慢性腹泻病人来找我看病。
慢性腹泻跟湿有关,临床当中会经常见到一些胃病病人,也是老拉肚子,西医让他做肠镜,绝大多数人做了后肠镜下是正常的,那么中医里跟什么有关?还是跟脾的运化水湿有关,用健脾利湿的方法来治疗腹泻,症状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我觉得糖尿病人在用中药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几点:一是不要擅自去停西药,我们不能单方面去说中药有作用,就把西药给停了;二是不要擅自用偏方验方,所谓的偏方验方是对某些症状是有用的,但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的;三是不能盲目崇拜或者排斥中药。
太盲目地来推崇中药,说我就要用中药来治疗糖尿病,不对;完全排斥中医药,更不对。
糖尿病与脾失健运治糖尿病莫忘健脾,究其原因其一:糖尿病与脾失健运关系密切。
脾主运化,输市精微,升清降浊,开窍于口,脾失健运,郁而化热,则多食善饥。
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虚肌肉四肢失养,可见倦怠乏力、肌肉瘦削。
甘味即可生温又能助湿,湿邪既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而困遏脾胃,又可化热伤津,进而累及五脏,致精血阴阳俱衰,变生他疾,以致迁延难愈。
其二:脾胃是津液气血生化之源。
消渴主要是由于阴虚燥热所致,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养阴生津为其治疗大法。
有道是“养脾则津液自生”。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津液的生成,是通过胃对饮食的”游溢精气“和小肠的”分清别法“、”上输于脾“而生成。
津液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津液生化有源有助于缓解糖尿病人阴津耗损的状况。
若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化源不足,使肺失滋润,胃失濡润,肾失滋源,终致肺燥、胃热、肾虚同时存在,多饮、多食、多尿相互并见,甚者病人可见昏迷、四肢厥冷、脉微细等危象。
故健脾助运乃是糖尿病人治本之法。
其三,养阴生津药易碍脾胃。
消渴病总以养阴生津、润燥清热为法,但养阴生津药中多味甘黏腻之品,更能滋补,但易碍胃,故临床使用时要注意患者的脾胃运化功能,如脾胃运化较差,可配伍行气健牌之药,如木香、砂仁、陈皮、茯苓等,达到补而不滞。
临床经验告诉我们,饮食不节,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长期过食醇酒肥厚,形体日见肥胖,久则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胃热炽盛,发为消渴。
对此治疗,不可一味清胃泻火、养阴生津,而应在治疗同时注意调理脾胃,若一味重用滋阴生津之品,易酿成腹胀、纳呆、便溏、之力等脾运乏力、湿浊内蕴的症状。
试论糖尿病与脾的关系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8-05 15:46:00 ] 作者:赵研编辑:studa20【摘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本文通过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症状治疗的剖析,指出重视脾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强调重视益气健脾,从脾论治糖尿病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医;糖尿病;脾;理论探讨糖尿病是以高血糖、尿糖、葡萄糖耐量降低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传统上认为属于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
近年来,随着各型糖尿病患者的增多及认识的深入,出现了许多有关从脾论治消渴的报道。
笔者现介绍关于糖尿病与脾关系的一点认识如下。
1 糖尿病病因与脾1.1 情志伤脾情志异常,影响气的运行,从而导致脏腑发病。
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与情志,若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横逆犯脾,或因“思则气结”,忧思伤脾日久,导致脾失运化,精微未经利用,下趋膀胱,而成糖尿。
1.2 饮食伤脾糖尿病发病多由于后天生活习惯失宜而引起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