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资料

合集下载

羌族历史起源

羌族历史起源

2. 羌族的历史起源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百余支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支系,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现代羌族自称“日麦(四川话发音mei ,入声)”、“麦”、“尔咩”、“尔玛”、“玛”,书面多用“日麦”与“尔玛”(如网络名人天仙妹妹就叫尔玛依娜),意为“本地人”、“人民”,“日”为发语词,无实意,“麦”或“玛”为实词。

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

《诗地理考》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

”《史记·五帝本纪》云:“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

”《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

其国近南岳。

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

”仰韶文化末期(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中游出现了炎、黄两大部落。

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不同表达,甲骨文中亦常互用。

姜、羌均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起源于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

《晋语·国语》:“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炎帝属古羌族部落,部落众多。

在后来的战争中,炎帝部落大部分与黄帝部落互相融合,成为华夏族(今汉族的先民)。

另一部分则西行或南下,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汉藏语系汉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彝族、纳西族等等。

约公元前2100年,善于治水的古羌后裔,华夏族人大禹继任部落联盟总首领。

史记记载: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禹为了天下子民的安生,告别家乡的大山,开始了漫漫治水之路。

他专心治理水患,疏通了九河,战绩显赫,民间还有大禹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传呢!大禹王后来破除了“禅让制”,传位于其子启,史称“夏启”。

羌族文化资料只是分享

羌族文化资料只是分享

羌族文化——羌笛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边塞诗词中有羌 笛出现,例如: 唐代,王之焕《凉州词》有这样的名 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有: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 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族文化——工艺篇
羌族文化——羌笛
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是众多少数民 族中历史最久远、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已有两千 多年的历史。羌笛两管数孔(以前五孔,现在多 为六孔),用当地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羌笛 双管并排用线缠绕连接一起,全长13-19厘米, 管口直径2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装有4厘米长的竹 制吹嘴。吹嘴正面用刀削平,并在上端约3厘米 处,用刀切开一薄片作为簧片。羌笛主要用于独 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乐曲内容相当广泛。 音色清脆高亢,带有悲凉之感。羌笛在汉代就已 经流传于甘肃、四川等地了,也是少数民族或军 队中所用的一种自娱自乐的乐器。羌笛吹奏及制 作技艺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羌族文化——婚礼礼俗
No Image
No Image
N Noo IIm maaggee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羌族文化——服饰篇
羌族文化——工艺篇
羌绣:羌族传统刺绣针法多样,主要有挑绣、 纳花绣、纤花绣、链子扣、扎花、提花、拼花、 勾花和手绣等。羌族刺绣主要用来装饰头帕、头 巾、衣裙、围腰、飘带、褂子、裤子、鞋帮、鞋 垫、香包等,色彩绚丽、图案丰富,既是精美的 装饰,也韵涵了羌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文化、 礼仪道德等人文内涵,寄予了羌族人民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到了明清时期,羌绣就已普遍盛行, 而后,逐渐吸收汉族挑花技艺并发展成独具特色 的羌绣,羌绣已经从单纯古朴的生活服饰升华为 精美的艺术品。 和苏绣、粤绣、湘绣等其他名绣相比,羌绣 粗旷大气、用色鲜艳、喜庆,色彩对比度强烈, 物象突出,工艺精巧,结构完整,有大山般的豪 情。羌绣在远古时代就已形成的抽象纹饰,反映 了羌族祖先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羌族历史简介 古老的羌族有着怎样的历史

羌族历史简介 古老的羌族有着怎样的历史

羌族历史简介古老的羌族有着怎样的历史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

他们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

这里山高谷深,林茂水急,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盛产名贵药材,又是国宝大熊猎和珍稀的金丝猴生息之地。

羌族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

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另一说为藏语支)。

分南、北两种方言。

许多人懂汉语。

没有文字,长期通用汉文。

羌族的祖先党项羌曾创造使用过西夏文。

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献直到本世纪初才被少数学者解读。

我国南北朝时“后秦”(公元384—417年),是由羌族姚氏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政权。

姚氏统治下的民族,其主体虽然不是羌族,但其政权却具羌族特色,并继承了过去那种多民族相结合的封建统治传统。

党项羌是我国古代分布于西北地区羌族的一支,西夏王国(公元1038—1227年)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建立的我国历史上又一著名的地方政权。

1842年鸦片战争中,羌族士兵开赴浙江宁波前线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1860年羌族人民积极响应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其他民族一起占领了松潘、叠溪等城镇,坚持斗争达六年之久;1911年茂县、汶川县的羌、汉人民举行反清起义,占领了威州城,结束了清王朝在羌区的统治。

1935年,红四方面军经过羌族地区,羌族人民踊跃参军,仅茂县一县就有1000多人参加了红军。

1950年1月19日,羌族人民获得解放,接着又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1958年7月7日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县,实现了当家做主的自治权利。

羌族简介

羌族简介
羌族简介
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 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其余散 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 的丹巴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四川西南, 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陕西省汉中略阳县,宝鸡凤县 部分地区,甘肃南部、云南、现有人口约32万人左右。 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称以及部分传统文 化的一支,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 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 弟民族,皆具有部分炎帝

羌 族

羌   族

碉楼说明: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 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挢(绳挢)。 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 立石础或 大木柱,础与柱上挂骼膊般粗的竹 ,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 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挢面1米多的 竹 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木栈建于密 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 于绝壁悬崖,绿岩凿孔,插木为挢。
多神崇拜
自然崇拜主要表现为对白石的崇拜,所谓“白石莹莹象征神”。羌民一般 都在石碉房和碉楼顶上供奉着5块白石,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 和树神。在自然界中,天、地、山、树与羌民的生产、生活至为密切,所 以便成为崇拜对象。除此之外,羌民信仰的神灵还有火神、地界神、六畜 神、门神、仓神、碉堡神等等。另外,羌族各村寨还有彼此不同的地方神。 这些地方神又有正邪之分,对正神祈其保佑,对邪神则请“释比”作法驱 除。羌族祖先崇拜主要表现在对本家族祖先、人类祖先、男性主宰神、女 性主宰神的崇拜。本民族英雄和有功于民者,亦作为神来膜拜,如建筑神、 战争指示神、石匠神、木匠神、龙山太子等。另外,羌族地区还存在原始 宗教的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的遗风。如对羊、猴、龙的崇拜。
金裹银:
就是用大米和玉米面混合而做得名。 做法是待米饭将煮熟时在面上放入 玉米面,然后用筷子从上至下逐步 均匀拌合,蒸熟既成。由于大米是 白色,玉米面是黄色故而得名“金 裹银”。
酸菜汤:
将圆根菜秧、青菜、油菜、白菜、 莲花白、野菜等蔬菜洗净,切细放 木桶里,烧制一锅沸水,掺少许玉 米面或麦面搅匀,待水滚开后,倒 入木桶里盖桶盖,第二天就可食用 。酸菜可炒、拌和烧汤皆可食用。 其中用圆根菜秧和野菜制成的更有 酸味,且可放置几个月不坏
03
羌族建筑
LOREM IPSUM DOLOR
建筑简介

羌族简介()PPT课件

羌族简介()PPT课件
大约在距今五六万年前进入并逗留在中南半岛一带。 随着末冰期一个回暖期的到来。他们开始进入中国大陆。 远古先民进入中国大致有两个通道、三条分化路线,其中一 支绕过老挝的崇山峻岭和北部湾,从越南、广西方向进入中 国,沿海岸线往东北进行。形成百越族群。顺怒江、澜沧江、 金沙江以及伊洛瓦底江进入云贵高原西侧并继续向北跋涉的 人群在中途发生分裂,其中一支沿长江向东,在洞庭湖一带 形成苗瑶族群;而另外一支以小石器文化趋势或特征的人群 则继续北上,最后到达渭河流域及黄河中上游盆地,他们被
西 夏 王 元 昊
汉归义羌长印
西夏文知足常乐
羌女送行图
封建王朝时期的羌族
由于羊与羌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因此羌人从古至今都供奉羊神,并将起作 为众牲畜之神的代表加以祭祀。
传说时代的羌族(2)
“羌”字最迟可能形成于夏代晚
殷期墟。甲骨文发现以后,人 们普遍认为,甲骨文是我 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
即羌字。
最 古 老 的 羌
传说时代的羌族(3)
炎帝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又称赤
羌族的诞生——从农耕到游牧的嬗变。 在齐家文化时期,甘青地区人类的生产、 生活走到了历史的拐点。一方面,其定 居农业生产、生活发展到了顶峰阶段; 另方面开始了一种与农业生产、生活背 道而驰的方以牧业为主的新生产、生活 方式。人们“不愿养猪,而养更多的羊, 不愿拥有太多、太大的陶器,而偏好小
件的随身饰物。”
封建王朝时期的羌族
(夏商周之后民国之前)
秦与羌族 春秋、战国时期,羌人的生存、发展状况
与秦国息息相关,而秦国的发展壮大也与羌 族为主体的西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秦厉公至秦惠公期间,因为“国家内忧,未 遑外事”,羌人赢得近百年的相对和平发展 时期。所以,“羌之兴盛,从此起也”。到 了秦穆公秦献公秦孝公时期,秦国重拾对羌 人的强硬的政策和军事打击高压态势。这是 一些羌族部落以南边为突破口,开始大规模 迁徙。

羌族特色

羌族特色

节日
• 在国家的支持下,茂县、汶川、理县、北 川四县自1988年起,轮流举办庆羌年活动。 这种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包括羌族历史教育、 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书法美术摄影展览、 羌区建设成就展览,以及经济、科技、文 化和商品交流等等,融民族传统、风情习 俗、艺体科技等内容为一体,是当代羌族 社会教育的一种广泛增强民族团结、富有 娱乐性和科学性的别具一格的新形式。
饮食习俗:
羌族也喜欢喝自己酿成的咂酒,最有特色的是熏制 的“腊猪膘”,也是馈赠客人的好礼。逢年过节全 寨人聚在一起,燃起熊熊的篝火,喝着鲜美的咂酒, 唱山歌,跳锅庄,气氛热闹非凡。
由四川省编制的《羌族文 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大纲(征求意见稿)》 中描述该实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为:恢复和重 建实验区内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等文化基 础设施;抢救性地保护一批羌族民居、村寨;建设一批羌 族文化名乡(镇)、名村(寨)、名园;运用现代技术手 段抢救性地挖掘、收集、整理、修复一批羌族文化实物及 资料;发挥代表性传承人的作用,恢复羌族传统节日、民 间信仰、礼仪风俗和特色文化活动。
国家如何保护羌族特色
• 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羌族 • 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 •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实行区域自治的羌族的公 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 羌族地方自治机关享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自主权。 • 羌族地方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依照羌族 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 几种语言文字。 • 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公务的,可以 以羌族语都大同小异。 羌族婚俗礼节比较繁琐,各羌区婚俗都大同小异。婚姻程序有以下十 一项。 订亲:父母为子求亲,先请“红爷” 媒人) 一项。1、订亲:父母为子求亲,先请“红爷”(注:媒人)带上两瓶酒 以及点心之类去谈亲,女方父母同意时会接待“红爷” 否则退礼婉谢。 以及点心之类去谈亲,女方父母同意时会接待“红爷”,否则退礼婉谢。 若同意,男家遣“红爷”带上两斤猪肉,两瓶酒到女家吃“许口酒”。此 若同意,男家遣“红爷”带上两斤猪肉,两瓶酒到女家吃“许口酒” 时不请外人,只有本家和“红爷”商定吃“订婚酒”日期。 时不请外人,只有本家和“红爷”商定吃“订婚酒”日期。2、订婚酒按 女方房族多少,男方家备肉和青稞酒一坛,女家请房族到齐后, 释比” 女方房族多少,男方家备肉和青稞酒一坛,女家请房族到齐后,由“释比” 端公)向诸神通白求佑,此酒又叫“响坛酒” 婚期酒, (注:端公)向诸神通白求佑,此酒又叫“响坛酒”。3、婚期酒,男家 认为该办喜事了,又请“红爷”带上礼物去女家转告,女家一般会同意, 认为该办喜事了,又请“红爷”带上礼物去女家转告,女家一般会同意, 若女家经济困难,与男家协商资助,认可后,即吃“插花酒”。4、报期 若女家经济困难,与男家协商资助,认可后,即吃“插花酒” 男家请“释比”按男方生辰八字择期后,用红纸封着交给“红爷” 酒:男家请“释比”按男方生辰八字择期后,用红纸封着交给“红爷”, 并备上酒肉和彩礼布,前往女家报期,请房族及四大门亲, 并备上酒肉和彩礼布,前往女家报期,请房族及四大门亲,说明男家婚礼 准备情况,女家多少人送亲等。 婚前准备:男方要请寨内亲房、 准备情况,女家多少人送亲等。5、婚前准备:男方要请寨内亲房、邻里 帮助,明确分工。所有帮忙者在婚前一天请去“搭棚” 搭棚子酒” 帮助,明确分工。所有帮忙者在婚前一天请去“搭棚”,吃“搭棚子酒”。 6、女花夜:男家搭棚之日是女家花夜之时,此日吃花夜酒的亲朋邻里和 女花夜:男家搭棚之日是女家花夜之时, 房族给女家挂礼或给新娘丢拜钱、 新娘在神龛前边哭边拜。 发亲: 房族给女家挂礼或给新娘丢拜钱、物,新娘在神龛前边哭边拜。7、发亲: 此时大家都很激动,唢呐不断吹着“留恋调” 新娘与母、 此时大家都很激动,唢呐不断吹着“留恋调”,新娘与母、姑、嫂、友哭 成一团。 拜堂(又叫周堂),除拜“纳察堂” 白石神前拜天神、 ),除拜 成一团。8、拜堂(又叫周堂),除拜“纳察堂”(白石神前拜天神、羌 )、拜 五谷堂” 拜升或斗内装的青稞) 多与汉俗大同小异。 祖)、拜“五谷堂”(拜升或斗内装的青稞)外,多与汉俗大同小异。9、 上礼安席:拜完堂后,新娘拜礼敬烟给众客人。10、男女家都要在各家 上礼安席:拜完堂后,新娘拜礼敬烟给众客人。10、 正宴第二天,谢客、谢相帮执事,男方还要谢“ 唢呐” 11、 正宴第二天,谢客、谢相帮执事,男方还要谢“红”、谢“唢呐”。11、 回门:第三日新郎携新娘带上礼品到岳父家回门。这种婚俗一直沿用, 回门:第三日新郎携新娘带上礼品到岳父家回门。这种婚俗一直沿用,基 于程序在聚居处的不同少有变化。 于程序在聚居处的不同少有变化。

羌族服饰

羌族服饰

羌族服饰概括
现在羌族的服饰包括了衣、裤、褂、头帕、围裙、腰带、 裹肚、绑腿和佩饰则有头饰、耳饰、项饰、腰饰和手饰等 等。
• 衣,羌语称为“普”(本文所指羌语,为羌族南部方言桃坪语,下
同)。羌族男女都穿长衫,形似旗袍,右衽,长过膝盖。面料主要为毛、麻 织品及棉布,色彩亦以白、黑、蓝、红为主。自产自织的毛、麻织品均为白 色或黑色的原本色。因羌族地区没有棉纺织和印染技术,所以棉布均到市场 购买,棉布的颜色白的、黑的、蓝的、红的都有。从衣着色彩习惯上讲,老 年人(包括男女)喜穿面料为毪子或棉布的黑色和蓝色长衫,素色居多,装 饰较少。青年男子喜着面料为毪子、麻布的白色长衫,在领口、袖口、斜襟 及叉口等处缀有红布、黑布或蓝布条花边,还有用羌族桃花刺绣作花边装饰 的,大方美观;在与藏区相邻的地方,也有用普鲁作花边装饰的。中青年妇 女的衣服色彩比较丰富,主要基色为白色、红色和蓝色,在托肩、领口、袖 口、斜襟、叉子和前后摆都绣有艳丽花边,也有用色布条镶嵌的条型花边, 根据不同的衣服底色来搭配花边的颜色,比如白色衣服就配以黑色、红色、 蓝色或黄的、绿的颜色来装饰;而红色、蓝色衣服,则搭配白色、黑色和黄 色,以此类推。中青年妇女的衣服给人的色彩印象是既丰富又协调。
补点花有牙签子、吊灯台、钓鱼花等,视空白大小挑刺点缀。羌族刺绣是农村妇女在劳动间隙中 完成的民间工艺品,赤不苏、沙坝等地区编挑的腰带、鞋面、鞋底清秀明丽;较长、土门等地区串挑 的围腰鼓兜,黑白相间,刚健淳朴。 剪纸:赤不苏、沙坝、较长地区羌族妇女常信手将纸剪成各种花边图案贴于布面绣制服饰、鞋面。

时,适于面积大的围腰装饰。
• •
于飘带、鞋面、头帕。
羌族刺绣构图,有正花、边花、角花、补点花等。正花为主图案,构图有锦鸡穿牡丹、狮子滚绣 球、吉祥雀报春、蛾蛾抱百花、喜鹊闹梅、猴子摘桃、金瓜银灯、吉祥梅花等。

【羌族简介】羌族是怎样由来的?羌族历史简介

【羌族简介】羌族是怎样由来的?羌族历史简介

【羌族简介】羌族是怎样由来的?羌族历史简介大禹在我国名声很大,许多人了解羌族是从大禹与羌人的关系开始的。

传说中大禹出生的地方,禹穴在北川县中部禹里乡,这里有石纽山和摩崖甘泉,相传大禹的母亲圣母最初就住在此山并饮用甘泉的水,从此才孕育了大禹。

石纽山对面有座山叫望崇山,相传大禹的父亲崇伯(又名鲧)外出治水,圣母思念,常登此山遥望。

当然最有名的要算大禹出生处禹穴。

这条清幽小沟,流水淙淙,崖壁刻有楷书“禹穴”两字,落款为唐代“颜真卿书”。

沿溪而上到了一个叫“刳儿坪”的地方,便是传说中圣母剖背生禹的地方了。

就在这个地方的上方有条瀑布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如盆的石池名叫“洗儿池”,相传就是圣母洗涤初生的禹的所在。

在禹穴对面,至迟从唐代开始当地人就建有禹庙来纪念大禹。

现在还有大禹纪念馆等一系列仿古建筑的修建。

那么人们不免要问大禹与羌人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国古代的史籍很多,早在先秦的战国时期就有大禹生于西部石纽的说法,到了汉代,正统的文献多说“禹生西羌”或“禹兴西羌”并在当时的碑铭中有这样的记载。

可见大禹及夏部族与古代羌人有着密切联系。

当然传说中的大禹疏通九河,以及其后裔建立的夏王朝主要在我国中原地区。

因此,现今学术界就有“夏禹和夏禹文化西兴东渐”的说法。

这一认识合乎逻辑与客观事实,愈来愈为多数人所接受。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现今的羌族地区多有大禹的传说和传说中的大禹的出生地。

比如汶川县绵池镇、理县通化镇、什邡县九联坪等地都有“石纽山”、“禹穴”这些古迹的存在,而汶川的绵池同样也有“刳儿坪”。

这是因为汉代人说“禹生广柔石纽”。

那时的广柔县地域很广大,几乎包括了现在上述各地,加以这一带从来就是羌人聚居区,羌人崇拜大禹,所以他的传说与遗迹,就自然遍布在这一带羌族地区了。

接着“魔兵”又追赶了过来。

羌人祈求天神帮助。

天神用三块白石变成三座大雪山阻挡住“魔兵”,从而得到安全。

在羌族地区,到处都有一种用石板砌成长方形作棺葬的古墓,羌民称为“戈人墓”或“戈基人墓”。

羌族简介资料

羌族简介资料
羌族简介
DOCS SMART CREATE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羌族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
羌族的历史起源与沿革
羌族的历史起源
• 源于中国古代的羌族部落 • 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和西南地区 • 与汉族、藏族、彝族等民族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羌族的沿革
• 夏朝时期,羌族与华夏族有密切联系 • 商朝时期,羌族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管理范围 • 周朝时期,羌族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加强 • 秦汉时期,羌族开始形成统一的民族共同体 • 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族与汉族、藏族等民族的融合加快 • 明清时期,羌族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
羌族的村落布局与建筑特色
羌族的村落布局
• 羌族村落多沿河流和山势分布 • 村落布局紧凑,房屋相邻 • 村落周围有耕地、牧场和林地
羌族的建筑特色
• 以石砌和木构为主的建筑结构 • 屋顶为四面斜坡,呈“人”字形 • 房屋内有火塘、卧室和厨房等功能区
03
羌族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羌族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
羌族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 的融合发展
• 羌族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 挖掘羌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产业的内容 • 通过旅游产业传承羌族民族文化,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 双赢 • 优化羌族旅游产业结构,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羌族的婚姻制度
• 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 • 婚姻自由,但受家族和地域限制 • 婚礼仪式丰富多彩,讲究礼仪
羌族的社会变迁与现代转型
羌族的社会变迁
• 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变迁 •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 • 灾后重建与社会发展

羌族

羌族
清初,今北川马槽、白什一带的“下五簇”羌寨被分别划归艾林土司、坝底土司以及茂州的陇木土司和叠溪 大姓土司、小姓土司管理。乾隆年后,羌族地区逐步实行“改土归流”,以流官代替了土司政权,羌族地区进入 流官统治时代。
文化
01
信仰
02
服饰
03
饮食
04
建筑
05
出行
06
家庭
礼仪 语言
文学 体育
信仰
羌族除一部分邻近藏族地区的信仰藏传佛教外,其余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即万物有灵、多神信仰和祖先崇拜。 神灵均以白石(白色石英石)为象征,被敬奉于山中、林地、屋顶和室内。一般在碉房屋顶四角供有五块白石, 分别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其中,天神地位最高,能主宰万物,祸福人畜。堂屋的神龛供有 家神(泛称角角神),包括祖先神、女神(保佑妇女之神)、男神(保佑男子之神)、牲畜神(保佑六畜兴旺)、 财神(招财进宝)、仓神(守管家庭粮食和财物)、门神(挡住三灾六难)。神龛下火塘上的三足架,其中一足 上系一小铁环,即代表火神。此外,从事特殊行业的家庭,还供奉各自的祖师神。如猴头神、药王神、石匠神、 鲁班、太上老君。一些地方的羌族受汉族影响,还供有灶神、土地神、观音菩萨,送子娘娘、川主、关圣人、玉 皇大帝等。
政治
政治
据文献资料记载,早在公元前310年,秦朝在岷江上游和湔江上游地区设有湔氐道。汉时,置汶山郡以管辖 这一带的“六夷、七羌、九氐”部落。隋唐时代,朝廷实行“羁縻州”制度,在茂县及周围地区设有茂州都督府 及多个羁縻州。五代时期,前蜀设有茂州,辖汶山、汶川、石泉和通化四县;设维州,辖保宁、小封二县;范围 主要在茂县和汶川县以南,理县以东地区。宋时,基本上沿袭唐代的“羁縻州”制度,设茂州、威州,各辖两县、 十几个羁縻州。熙宁九年(1076年)石泉县改隶绵州。

羌族简介

羌族简介

历史——“龙来氐羌黄河头,征程漫漫几个秋”羌族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

古代羌族对中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传说时期共工壅防百川,神农教民耕织,从炎黄到夏禹,到华夏族的形成,都与古羌族密不可分。

贾逵《周语》注说:“共工氏姜姓。

”《太平御览》说:“神农氏姜姓。

”姜即羌。

《史记·六国年表》:“禹生于西羌。

”《太平御览》引皇甫谧《帝王世纪》:“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

谯周《蜀本纪》说:“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

”广柔在今羌族地区。

《水经注·沫水》广柔县条:“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

”今羌族聚居的茂县、理县、汶川、北川县皆有禹迹及记载,尤以北川县禹里乡的大禹遗迹、记载、传说等更为完整。

学术界多数认为,根据传说和历史记载,北川禹穴当为禹所生地。

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说:“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根据由汉至晋五百年间长期流传的羌族传说,我们没有理由再说夏不是羌。

”(徐中舒:《我国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亲属称谓》,见《四川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所以,古代羌族对缔造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的贡献是昭然史籍的。

古代羌族主要活动在西北的广大地区,迁徙到中原地区的羌族大多华夏化。

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代羌族的活动中心。

殷商时期,古羌族有“北羌”、“马羌”等众多部落,过着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也有一些羌人从事农业生产。

(徐中舒:《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分期论文集》,第27页。

)羌族是殷商王朝的“方国”。

商王朝中也有羌族首领担任官职,武丁时期就有羌可、羌立作商王朝的祭祀官。

(《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页。

)《诗经·商颂》:“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歌颂了殷王朝的强盛,同时也反映了羌族与殷王朝的密切关系。

周人与羌人关系更加密切。

章炳麟《检论·序种姓》说:“羌者,姜也”。

羌族的语言和文字

羌族的语言和文字

羌族的语言和文字"羌",在我国古代主要居住在西北和西南及中原地区。

现今的羌族,分布在我省岷江上游一带。

我省共有羌族19万多人,其中13万1千人聚居于珂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以及松潘等县的部分地区,还有6万多人分布在北川小丹巴等县。

一羌语羌族有自己的语言。

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操羌语的羌族居民自称"日墨"[zme]、"尔玛"[rma]"黑玛"[xma]或"玛"。

这些都是同一名称在不同地区的语音变化。

羌语除分布在上述各县外,还有一部分分布在黑水县,该县操羌语的藏族居民也自称"尔玛"。

根据本世纪四十年代、五十年代调查所获语言资料和近期对羌语分布地区的再次调查研究证实,羌语分为南部和北部两种方言的方言分歧的主要点在于:南部方言有声调,声调有区别词义和形态的作用;北部方言没有声调,但有较为丰富的复辅音声母和辅音韵尾。

南北两种方言的基本词汇是相同的,虽然这些词在读音上有些差异,但有严格的语音对应规律。

语法方面,南北两种方言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主要是北部方言的语法表现形式比较复杂,用形态手段来表达语法规律的情况比南部方言多;剑匕部方言、内部差别较小,南部方言内部差别较大。

就各方言区内语音和语法之间的差异来看,又可在一个方言区内划分若干种土语。

1.南部方言,有六种土语。

雁门土语分布在汶川县的雁门乡和茂县的粑川村、利谷村等地。

龙溪土语分布在汶川县龙溪乡、克牯乡和威州乡酌岷江河以西地区。

绵篪土语分布在汶川县的绵篪乡、玉龙乡、草坡乡。

蒲溪土语分布在理县的蒲溪乡、薛城乡,以及甘堡乡、农家乐乡和杂谷老镇等地的少数村寨;另外还分布在木卡乡的三寨和通化乡的汶山寨等地。

木卡土语分布在理县木卡乡的木卡村、九子村、列列村,通化乡的卡子村,薛城乡的水塘村;抄金村,以及上孟乡和下孟乡等地的少数村寨。

羌族文化资料

羌族文化资料
பைடு நூலகம்
羌族文化——婚礼礼俗
羌族文化——建筑篇
碉楼:羌族是个集群而居的民族,羌族聚居的寨子 成为羌寨。羌寨每幢房的楼层高度不等,又因工匠 依高低不平的山地因势造屋,从每个村寨的石碉或 山顶俯视下去,整个建筑群整体方正,其间高低错 落,凸凹有致。每幢房屋的二楼必辟一方阳台,可 攀露天木梯至屋顶,四面皆石墙,形成天井,这里 是邻里聊天的场所。阳台一侧,设有进入二楼室内 的门,二楼至三楼的楼梯则置于室内,从二楼至三 楼或更高的楼层,户户可通。但只要二楼室内的门 关闭,整幢楼及整个寨子的房顶便无从进入,坚如 磐石。底楼另设一门,与其上各层分开,除部分用 于公用通道外,其余用来圈畜。公用通道回环曲折, 神秘莫测。战争时期,任何拐弯抹角处都可以伏击 来犯之敌。远眺羌族碉楼,犹如现今高大的烟囱, 区别在于不是圆的而是四角、六角或八角形的;碉 楼层高达丈余,使用木版间隔,层与层之间用独木 梯连接。碉楼上小下大,上薄下厚,通高可达30余 米。使用的材料,主要是以片石和带黏性的泥浆、 木料等。修建时不用吊线、不用绘图、亦不用柱架 支撑,全凭目测和经验,徒手砌成,下大上小,笔 挺如削。
羌族文化——服饰篇
羌族文化——工艺篇
羌绣:羌族传统刺绣针法多样,主要有挑绣、 纳花绣、纤花绣、链子扣、扎花、提花、拼花、 勾花和手绣等。羌族刺绣主要用来装饰头帕、头 巾、衣裙、围腰、飘带、褂子、裤子、鞋帮、鞋 垫、香包等,色彩绚丽、图案丰富,既是精美的 装饰,也韵涵了羌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文化、 礼仪道德等人文内涵,寄予了羌族人民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到了明清时期,羌绣就已普遍盛行, 而后,逐渐吸收汉族挑花技艺并发展成独具特色 的羌绣,羌绣已经从单纯古朴的生活服饰升华为 精美的艺术品。 和苏绣、粤绣、湘绣等其他名绣相比,羌绣 粗旷大气、用色鲜艳、喜庆,色彩对比度强烈, 物象突出,工艺精巧,结构完整,有大山般的豪 情。羌绣在远古时代就已形成的抽象纹饰,反映 了羌族祖先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羌族简况

羌族简况

羌族简况民族概况我国的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茂汶羌族自治县和汶川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等地,茂汶羌族自治县是最大的羌族聚居区。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羌族人口数为306072。

使用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除茂汶县赤不苏区和黑水县的羌区为北部方言外,其余羌区均为南部方言。

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通用汉文。

羌族历史悠久,可溯源于3000多年前的古羌人。

羌人中的一支约在春秋、战国时从甘肃、青海地区络绎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与当地居民相融合,逐渐形成为今日的羌族。

羌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由来已久,除汉朝在岷江上游设置汶山郡外,从隋到宋都设过羁縻州。

元明推行土司制度,委任土官治理地方,清朝实施“改土归流”,以流官代替了土司政权。

19世纪末,英法帝国主义势力侵入羌区,与官僚、军阀、地主相勾结,残酷地压迫剥削羌族人民。

社会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羌族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落后,有的地区还是'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以封建地主经济占居统治地位,广大羌族人民受尽了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既有地租剥削,也有以换工、放高利贷等手段,对贫苦农民巧取豪夺。

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统治时期,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再加上额外的敲诈勒索,更加重了羌族人民的负担。

反动政府为牟取暴利,强迫羌人种植鸦片,严重地破坏了羌族社会的农业生产,摧残了羌族人民的身心健康。

帝国主义的入侵及同反动官府的相互勾结,对羌族人民进行残酷迫害,大肆掠夺珍贵药材和其他土特产品,更加深了羌族人民的苦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羌族地区的实际,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大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1958年7月7日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县,实现了当家做主的自治权利。

古老的民族焕发了青春。

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其他各业也有相应的发展。

工业从无到有,已兴建起制革、造纸、木材、水泥、化肥等工业,涌现出凤仪、威州、漩口等新兴工业城镇。

关于羌族演讲稿

关于羌族演讲稿

关于羌族演讲稿羌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中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关于羌族的一些基本情况,希望能够增进大家对羌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羌族的历史渊源。

羌族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羌族人民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等地。

他们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同时也擅长畜牧业和手工业,是勤劳、智慧的民族。

其次,我们来谈谈羌族的文化特色。

羌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包括服饰、建筑、歌舞、民间艺术等方面。

羌族服饰以彩色的刺绣和饰带为主要特点,色彩艳丽,造型独特。

而羌族建筑则以木结构为主,风格古朴典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此外,羌族的歌舞和民间艺术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独具特色的羌族舞蹈和传统手工艺品等。

再者,羌族的语言文字也是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羌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是一种古老的语言形式,至今仍在羌族人民中广泛使用。

而羌族文字则是一种独特的象形文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羌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羌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

作为羌族的一份子,我们要自觉维护和传承羌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播。

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关注羌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

总而言之,羌族是中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今天的介绍,我希望大家能够对羌族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共同传承和弘扬羌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羌族——精选推荐

羌族——精选推荐

羌族是一个半母系社会的民族,总共有16万人口,早在2000多年前从异地迁徙到此处,期间还有一个典故:说是在他们到来之前,这个地方居住着另一个民族,长的高大威武,他们到来后,受到了当地那个民族的抵制,而羌族人长的普遍矮小,打不过当地人,面临着被赶走的危险。

有一天,羌族老少都做了一个相同的梦,让他们在房屋的墙角上放上白色的石头,有人来犯就用这些白色的石头打他们。

结果他们打败了当地人,赶走了那个民族,取得了永久居住权。

为了纪念这一古老的传说,至今羌族的房子四角上还都有垒起的白色石头,也是羌族房屋的标志。

羌族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民俗实行女主外,男主内。

羌族男女结婚,女子是户主,一般女子找对象多以男子老实听话为基本条件。

女子一般要比男子大,这样在家庭中才有威望,才能撑起家族。

女子以胖为美,胖意味着身体健康,能承担起家庭重担。

女子负责在外面工作,应酬(抽烟、喝酒),养家糊口,生活的重担全在女子身上,很辛苦。

男子则在家洗衣做饭,看孩子,和我们汉族截然相反(现在距离汉族近的地方风俗也逐步汉化了)。

羌族还有这样之说:女子生孩子,男子坐月子,是不是很特别啊?!羌族的房子也很有特色,一般分为三层:一层住牲口,二层住人,三层装粮食,只可惜没有把羌族特色的房屋照下来,深感遗憾!走进藏族寨子,一路“彩旗”飘飘,我们正感觉藏族是个热情的民族,却听导游说,那可不是欢迎你们的彩旗,是写满藏经的“经幡”。

待我们走近一看,果然上面写了密密麻麻的藏文,每家的房前屋后都挂满了各种颜色的经幡,各个景点上也都横竖挂了许多,这是进入藏区的特别标志了。

一路上看藏族的房子,相对羌族来说,是比较豪华的,大部分都是木质结构,也分三层:一、二层和羌族一样,三层是“藏经室”。

藏族和羌族虽然居住很近,但风俗却截然相反,他们属于重男轻女的民族,藏经室是清静之地,除非重大节日,女子一般是不能进入藏经室的。

听导游介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藏族的葬礼,让人感觉很神奇,也有些恐怖。

羌族医药[精华]

羌族医药[精华]

羌族医药一、羌医药发展历史羌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创造过灿烂的羌族文化。

据史料记载“炎帝”神农氏即为羌族祖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创始人禹亦“西夷人也”,司马迁记“大禹兴于西羌”。

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羌族人口达1200万(当时全国人口仅5995万),居世界种族人口之最,广泛分布于我国16个省区,达东南亚、东北亚、西北亚等许多地方,成为世界性民族。

由于历史变迁,民族融合、战争、迁徙,一个庞大的民族衰减成为当今居住在四川省岷江上游的阿坝州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以及绵阳的北川等地,人口仅50余万的较小民族。

羌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历史中总结积累,产生了具有独特治疗方法和用药特色的羌族医药。

羌族医药以其就地取材、疗效显著、简便实用等特点预防、治疗疾病,深得羌族人民的信赖,从古至今广泛流传民间,对保障本民族的生存繁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羌族有语言无文字(据说文字失传),其悠久历史未能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故羌医药没有专著留于后人,只在其它民族史料中有零星记载;羌医药技能以经验医学的形式家传或师承,通过言传口授得以继承、流传。

二、羌医、羌药现状羌医药人员以研究所、诊所、村卫生室及个体医室为基地,开展着继承、研究、发展羌医药的各种工作,运用羌医药知识技能为病人预防和诊治疾病。

由于羌族无文字记载,导致查找史料困难,加之经费紧缺,研究人员缺乏,致使羌医药研究工作进展缓慢。

(一)羌医医疗技能羌医诊断疾病除望、闻、问、切四诊技能外,还擅长观察病人头颈部、耳后脉络粗细、走行方向以及指甲形状、颜色等方法来分析诊断疾病,擅长将药物煎、煮服用,或将药物捣成泥用,或制成膏剂、丹剂、丸剂、散剂、酒剂内服外敷,或将药物与动物肉炖服达到治疗目的,并结合针灸、推拿、按摩、刮莎、放血、拔火罐、挑羊毛痔、打通杆及以鲜活动物皮缚于人体表面烤熏、倒背抖动病人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用葱管为尿留病人导尿等综合措施治病。

羌族历史文化与习俗传承

羌族历史文化与习俗传承

羌族历史文化与习俗传承羌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等地。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羌族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习俗。

本文将从羌族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以及习俗传承等方面,探讨羌族的魅力所在。

一、羌族的历史渊源羌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秦时期,2000多年的历史造就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羌族的祖先最早定居在黄河上游的巴蜀地区,后来逐渐向四川东部、青海西部等地扩展。

在历史长河中,羌族与中原文化、藏族文化、土家族文化等民族形成了交融、融合发展的局面。

二、羌族的文化特色1.语言文字方面:羌族使用汉字和东羌语,东羌语属于藏缅语系。

羌族仍保留着一部分传统的羌族文字,这对于研究羌族历史和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2.衣着服饰方面:羌族的传统服饰色彩丰富多样,男子通常穿着翻领上衣和短裙,而女子则着装更加华丽,以彩色的花朵图案为主。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羌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念,也是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诠释。

3.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羌族的传统音乐、舞蹈和手工艺术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羌族的舞蹈动作优美独特,常常伴随着悠扬的歌声,给人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三、羌族的习俗传承1.婚礼习俗方面:羌族的婚礼十分重视,婚礼的庆祝活动通常持续数日。

新娘穿上传统的羌族婚装,新郎则骑马接新娘。

婚礼期间,亲友们围绕着新人开展各种传统的欢庆活动,如舞蹈、歌唱等。

2.节日习俗方面:羌族有丰富的节日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盂兰节和鲜花节。

盂兰节通常在农历六月或七月举行,羌族人民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扫墓、跳舞等。

而鲜花节则是在每年的农历春节后举行,人们会欣赏花朵、品尝美食,亲友团聚共度佳节。

3.礼仪习俗方面:羌族崇尚礼仪和传统美德,重视尊老爱幼、尊重祖先、邻里互助等价值观念。

在羌族的传统习俗中,人们会礼让长辈,重视家族观念,并通过丰富多样的仪式和习俗来表达尊敬和感恩之情。

总之,羌族历史文化的丰富与传承凝结在羌族人民的血脉中。

通过对羌族历史、文化及习俗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族文化艺术简介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的说法是“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

《汶川县志》说,羌民“丧葬有丧葬曲,相互舞蹈,以示悲欢,盖古风尚存也。


羌族舞蹈的基本特点有,保留着原始乐舞粗犷、古朴的风格,大多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进行,舞者既通过舞蹈取悦祖先神灵,又得以自娱自乐,以羊皮鼓、手铃等打击乐器伴奏,加深人民对神的崇拜和其神秘感;舞蹈动作的表现与歌词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多数舞蹈是用歌来促使舞步的循环往复;同一乐句男领女合,动作完全重复,节奏的强弱起落同舞蹈齐奏起落结合巧妙协调。

羌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什么样的场合跳什么舞,均按功能和礼仪要求有一定的程序。

羌族舞蹈按其形式和功能可以分为自娱乐性、祭祀性、礼仪性、集会性4种。

说到羌族的音乐,多声部不得不提。

多声部又称和声或,是指两组以上的歌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歌曲。

羌族的多声部主要分布在松潘县的小姓羌族乡,黑水及茂县部分地区。

1984年,松潘县文化馆的郑三宝先生,首次在小姓羌族乡采录了两首多声部羌族民歌,请四川省音乐家协会民歌专家任渝等人鉴定,得到了认同,并引起中国音乐界的关注。

1986年,中央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一行专程到松潘县小姓羌族乡大耳边寨考察,进一步确定,从而否认了19世纪80年代一些音乐界人士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多声部的故乡在欧洲的说法(后来证实大部分古羌后裔民族都保存有多声部民歌)。

羌族多声部的唱法主要有“引”“尼沙”“娄”“玛茨”等几种,唱法、意义根据具体的场景有所不同。

羌族的乐器有羌笛、口弦、唢呐、脚盆鼓、羊皮鼓、锣、响盘、指铃、肩铃等。

此外羌族还有羌戏、端公戏、武士戏、花灯戏、马马
灯、打围鼓等民间戏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