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

数学《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
数学《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

数学《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画图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的相关知识,谁来说说直线有哪些特征?谁还想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板书两条直线)

2.昨天,老师在收拾抽屉时,不小心把两支铅笔掉在了地上,同学们想象一下,两支铅笔在地面上可能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想好了吗?现在同学们把这张白纸当做地面,用两条直线表示两支铅笔,把可能出现的情况画在纸上,开始。

二、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1.老师发现许多同学的猜测不谋而合,我收集了几种把大家不同的画法,把它贴在黑板上1.=

2.×

3.+

4.

5.

2.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这五组直线依次标上序号。

3.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画出了这么多可能出现的情况。告诉大家,老师的铅笔掉在地上就像图4这样,你们能把这5组不同位置关系的两条直线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吗?请看学习指南:先独立思考,可以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分类的结果是什么?然后将分类情况在组内交流。

4.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你们组的分类情况,生自由说,师板书:①④②③⑤①④②③⑤①④②③⑤①②③④⑤师: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交叉的关系称为相交。(板书:相交)

5.现在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分法,这些方法你更赞同哪一种?生说。师:你表达的可真清楚,他说的你同意吗?谁再来说说你的想法,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现在我们的意见达成统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相交,一类是不相交,(板书不相交),现在我们分类贴好。

三、自主探究,认识平行与垂直。

1.看图,①这两条直线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不相交)想象一下,再画长点会相交吗?无限延伸会相交吗?

2.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呢?(平行线)(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行线?(2-3人)

(2)师:是不是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呢?比如老师在这张纸上画了一条直线,再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他们也是不相交的,我们能不能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呢?为什么呢?生:不能,它们不在同一个平面内,你说的太好了,掌声。师:所以平行线的概念要加上一个条件,在同一个平面内

(3)现在谁来完整的说一下什么是平行线?

贴概念指明男读女读

(4)师: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很重要,为什么?生: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画互相平行什么意思?师划关键词为了表述方便,用字母表示直线画a.b,互相平行就a平行于b,b平行与a,其实平行线可以用符号来表示,就是向右倾斜。

3.看老师这还有三组不同位置的平行线(出示),这三幅图中的直线a与直线b互相平行,我们用符号//两条向右倾斜的平行线表示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b也可以说b// a,a与b互相平行,像这样来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既形象又方便。

4.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在教室里有吗?(黑板,桌面……)看来大家都是善于观察生活的人。

5.练习:这有几组直线,你能分辨一下哪些互相平行吗?为什么?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两条直线的方向是一致的,像两条铁轨,即使延长永远也不会相交,是互相平行,而这两条直线方向不同。一条向这边,另一条向那边,延伸后一定会相交,也就是不平行。所以以后我们也可以根据两条直线的方向来判断他们是否互相出行。

6.刚才,同学们在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还画了相交的情况,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相交成4个角,有的锐,有的钝,还有特殊的4个角都是直角),现在我们来研究几种特殊的情况。

7.这些相交后形成的锐角和钝角很明显,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我们就不测量了,怎样才能把知道的这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是不是直角呢?(测量量角器,三角板),谁来拿着你的工具验证一下8.通过测量,我们发现这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4个角的确相交成直角。

(1)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谁说说什么是互相垂直?(3人)出示贴齐读

(2)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画垂直符号),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垂足用字母o表示,两条直线分别用字母a b(出示贴)谁来读一读,想请人一起来读一读。完整的齐读。

9.另外两组观察这三幅图,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不同:两条直线摆放位置不同)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垂直要看两条直线相交是否成直角,而与怎么摆放无关。

10.垂直与平行一样,也可以用符号表示就是⊥,这就是直线a 和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记住只要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要标上直角符号。

师:我们还要注意,互相垂直说明a⊥b,同时b也垂直于a,就好比我们经常说互相帮助,就是你帮助我,我也帮助你一样,另外我们说a是b的垂线。

11.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垂直的现象呢?举例说一说也可以看黑板说,同学们不仅善于观察生活,还很善于发现。

1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与垂直这两种位置关系(板题),也就是教材56.57页上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把相关概念一边读一边画在书上,再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四、练习

同学们都画完了吗?学会了吗?能准确的分辨平行与垂直吗?

老师要考考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请看57页做一做

①谁来读题?②同学们把互相平行的一组画△,互相垂直的一组画○③错的改正过来。

2.做的不错,奖励大家做个游戏,用笔当小棒摆一摆,听要求动手摆①先摆一根,再摆第二根,再摆第三根,发现了什么?如果两根小棒都与第三根小棒平行,这两根小棒就互相平行。

如果把小棒他做直线的话,会有多少条直线跟它们平行或垂直(无数条)

3.同学们通过动手观察,发现了其中的规律真不错,下面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

师:只要沿长边,短边或对角线对折都行。

4.老师这还有一道拓展练习,谁来读题,板书一下,还有许多平行线或垂线,课下完成看谁找得全,63页15题

5.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与垂直,你都有哪些收获呢?相信只要同学们能够认真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你会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板书:

平行与垂直

两条直线不相交: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相交: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垂直与平行》数学说课稿

《垂直与平行》数学说课稿 《垂直与平行》数学说课稿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四上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了解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概念;认识垂线、垂足;认识平行线。 2、思维与发展目标: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平行关系,认识两线垂直、平行。 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质属性。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我先来说说第一个教学环节: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电脑显示一条直线,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然后课件演示直线相对无限延长的特点。 好,今天咱们继续研究直线的有关知识。 让学生拿出一张白纸,用手摸一摸这个平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个平面变大,再变大,变的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画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学生先想象,然后睁开眼睛把想象的两条直线画在纸上。 (这一环节,由旧引新,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同时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先展示学生作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板书) 让学生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 接着展示不同的分类结果,老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时调整图形的位置,并说明两条直线交叉了,在数学上称为“相交”。 然后引导学生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重点引导“快要相交”那一类的情况,通过交流让学生达成共识: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可以分成“相交”和“不相交”两类。(板书:相交、不相交)

高中数学《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导学案教学设计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会运用条件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能运用条件确定两平行或垂直直线的方程系数.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研究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三)学科渗透点 通过对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重点: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是解析几何中的一个重点,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2.难点:启发学生把研究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问题转化为考查两直线的斜率的关系问题. 3.疑点:对于两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课本上没有考虑,上课时要注意解决好这个问题. 三、活动设计 提问、讨论、解答.

四、教学过程 (一)特殊情况下的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这一节课,我们研究怎样通过两直线的方程来判断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当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没有斜率时:(1)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也不存在时,两直线的倾斜角为90°,互相平行;(2)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时,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90°,另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0°,两直线互相垂直. (二)斜率存在时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设直线l1和l2的斜率为k1和k2,它们的方程分别是 l1: y=k1x+b1; l2: y=k2x+b2. 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是由两直线的方向来决定的,两直线的方向又是由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决定的,所以我们下面要解决的问题是两平行与垂直的直线它们的斜率有什么特征. 我们首先研究两条直线平行(不重合)的情形.如果l1∥l2(图1-29),那么它们的倾斜角相等:α1=α2. ∴tgα1=tgα2. 即 k1=k2. 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k1=k2,那么tgα1=tgα2. 由于0°≤α1<180°, 0°≤α<180°, ∴α1=α2.

平行与垂直说课稿(定稿)

平行与垂直说课稿 沙湾县第三小学王静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沙湾县第三小学的数学老师王静,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平行与垂直》,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接下来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点和线段,以及射线,直线的基础上安排的,是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和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日常生活中具有“垂直与平行”现象的许多事物,也为学生的认知,奠定了感性基础。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生活实例引入,通过猜测、动手画线、图形反馈、分类、观察、讨论、归纳来建立“垂直”与“平行”,这两个概念,再通过练习进行巩固,最后进行高效性测试。 2.学情分析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还有学生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与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 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和平行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直和平行线。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新知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垂直与平行的实际应用”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同一平面”的概念,“永不相交”和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的现象。 二、说教法、说学法 我根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及学情状况,结合数学知识的生成特点,设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分类比较法和观察发现法。即让学生把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不同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再分类,比较再比较,观察再观察,通过动手动脑自主发现垂直与平行概念的本质特征; 关于学法,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感知想象法、实际操作法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导学案

课题一: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66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5、6号同学不做。 学习目标: 1、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学习难点: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一、合作探究(在已预习的基础上完成) 1、小组内讨论,直线有哪些特点?各小组作好记录。 第1组汇报讨论结果,其它组补充。 2、把两支铅笔想象成直线,摆一摆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关系?各小组作好记录。 第3小组展示,其它小组补充。 二、自主学习: 1、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自由举手发言,把你的发现告诉全班同学。 2、自己对旁边的同学说一说,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的概念。

3、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填空,两位组长监督的本组成员。 (1)在()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如果两条直线相交,产生()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时两条直线的()叫垂足。 三、过关检测 1、动手折一折平行线和垂线。 (抽部分学生演示并讲解)。 2、完成课本第68页,练习十一第3题折一折。 (抽部分学生演示,并作讲解) 3、完成课本上第65页“做一做”第2题。 (抽部分学生演示,并作讲解) 4、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1、2题。 ﹡5、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7题。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 每日名言 励志名言: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这句话出自杰克·霍吉的《习惯的力量》。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精彩教学设计

《平行与垂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中,经历探究平行线和垂线特征的过程,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丰富学生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直线的相关知识,那谁能说一说直线都有哪些特征? 生: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直线的知识——平行与垂直。(板书课题) 1、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摸一摸平放在桌面上的白纸,你有什么感觉? (1)生交流汇报 (2)师:像这样很平的面,我们就称它为平面。(板书:平面) 我们可以把白纸的这个面作为平面的一部分,请大家在这个平面上任意画一条直线,说一说,你画的这条直线有什么特点? (3)师:闭上眼睛想一想:白纸所在的平面慢慢变大,变得无限大,在

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直线也跟着不断延长。这时平面上又出现了另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2.学生尝试 要求:把你想象的情况画在白纸上,注意一张纸上只画一种情况,想到几种就画几种,相同类型的不画。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1、展示作品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互相看一看,你们的想法一样吗?老师选择了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如果你画的 和这几种情 况不一样, 可以补充到黑板上。 不管哪种情况,我们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张白纸上。因为我们把白纸的面看作了一个平面,所以可以这样说,我们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平面。(板书:同一平面) 2、分类讨论 师:现在你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为了方便描述,我们先给作品标上序号,可以怎样分类?按什么标准分? (1)先独立思考:我打算怎么分?为什么这么分?分几类? (2)再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师:哪一组愿意派代表来汇报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分类的结果是什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垂直和平行》说课稿.二

《垂直和平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例1。 2、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垂直与平行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直线及角的基础上教 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本节课学习,不仅让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本质特征,而且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

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难点: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二、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几何图形,在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中,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说教法 几何初步认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所以我运用直观性进行教学。在本节课中,我以观察例图导入,让学生大胆画线、观察分类、感知特征,从而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认识平行与垂直。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新知。 四、说学法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动眼、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议一议、说一说等方式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程序 (一)组织活动,引发问题。 1、观察例图。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省教学大赛优质课教学设计汇编27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省教学大赛优质课 教学设计汇编

1、认识线段........................................................................12、认识线段........................................................................33、认识厘米...........................................................................54、确定位置........................................................................75、认识角 (10) 6、除法竖式 (12) 7、观察物体 (16) 8、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18) 9、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 (20) 10、24时记时法 (23) 11、24时记时法 (25) 12、认识分数 (28) 13、认识分数 (30) 14、平均数 (33) 15、找规律 (35) 16、找规律 (39) 17、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42) 18、三角形的认识 (44) 19、认识负数 (46) 20、认识负数 (49) 21、小数加法和减法 (51) 22、找规律 (53) 23、认识公顷 (55) 24、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57) 25、认识比 (60) 26、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62) 27、百分数的认识 (64)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教科书二年级(上册)48页例题和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 教具:铅笔两根(一曲一直)、毛线一根、课件。 【教学过程】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1.出示两根铅笔(一直、一弯),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 2.出示两组学生活动图,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引导学生比较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1)引导学生想办法把一根弯曲的毛线变直。 (2)学生汇报演示自己是怎样做的。 (3)教师讲述: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4)生指,从哪儿到哪儿可以看成线段?说说线段是什么样的? 教师讲述:两手捏住的地方,是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 (5)同桌合作,互指毛线的哪一段是线段?两个端点在哪里? 教师演示变式。先弯,师问:为什么不可以看成线段?再向不同的斜方向:为什么可以看成线段?师捏住毛线的一部分,生指出:哪里可以看成线段?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1)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比如,(长方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师带学生指出。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平行与垂直 说课稿

《平行与垂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与垂直》。我将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至57页的内容。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正确理解平行、垂直的概念。 2、地位作用;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线段、射线、角以及角的度量等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的,为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做了铺垫。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结构,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正确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知,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5、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量角器,小棒等。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合作意识,也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分析判断的能力。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使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展示个性,在实践的过程中放飞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本部分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伊始,我将创设这样的情景。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把这张纸看作一个平面,然后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这个平面变大、变大、再变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平面上出现了两条直线,你想象一下这两条直线会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最后,请学生把想象的图形画在纸上。(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观察、想象无限大的平面,为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平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此时,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的各种画法给予肯定。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找出其中典型的画法,各小组派代表将其不同画法用投影仪展示给大家。(通

初中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教学设计

23.1 图形的旋转(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在学习了图形的两种变换——轴对称和平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一种图形基本变换,是将来进一步研究图形全等及其有关性质的基础.本节通过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些图形旋转现象,给出图形旋转的大致形象,然后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平面图形的旋转变换.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研究、交流体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图形辨析能力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具体实例认识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旋转这一图形变化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学生在经历了实验探究、知识应用及内化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具体、生动、灵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归纳图形旋转的特征,并能根据这些特征绘制旋转后的几何图形。 教学难点:对图形进行旋转变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 1.观察实例(课件展示). ①钟表的指针在不停地旋转,从3点到3点20分,分针、时针各转动了多少度? ②风车风轮的每个叶片在风的吹动下转动到新的位置。 这些现象有哪些共同特点? 教师应关注:(1)学生观察实例的角度;(2)在学生发现实例现象的共同特点后,要求学生试着描述出旋转的定义。 归纳定义: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 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 叫做旋转

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设计意图:在普通、熟悉的现象中探求数学概念、定理,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容易较快进入学习角色,避免了由于数学内容脱离现实而引发的学习兴趣不高,被动学习的现象。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过旋转,所以回答出教师所展示的实例中的共同特点并不困难,也能较顺利地归纳出旋转的数学定义,所以在活动1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也可感受到数学可以是具体、生动的。) 2.巩固练习 ①下列现象中属于旋转的有( )个. 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传送带的移动;方向盘的转动;水龙头的转动;钟摆的运动;荡秋千运动. ②教材第56页练习1、2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置巩固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生活,从而内化旋转的定义,为下一个环节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二、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1.课件展示(从时针的旋转到三角形的旋转) 2.请大家在硬纸板上,挖一个三角形洞,再挖一个小洞O 作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洞(△ABC),然后围绕O 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洞(△A ′B ′C ′),移开硬纸板.(教科书图2 3.1-3) 问题:(1)线段OA 与线段OA ′间有什么关系? (2)∠AOA ′与∠BOB ′间有什么关系? (3)ΔABC 与ΔA ′B ′C ′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进行教学实验,,按照教师提出的探究方向进行度量、分析、归纳、抽象出图形旋转的特征。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归纳: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数学实验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这也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例题讲解,新知应用 A'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公开课教学设计

《垂直与平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 、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 、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直线关系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他叫什么名字?(出示课件)为什么是直线,不是线段呢?(指名回答直线的特点)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直线和孙悟空的什么宝贝特别像啊(出示图片)这个图片好不好看?你们以后也能画出来这么好看的图片。不过,这需要我们有很强的想象力,大家想不想锻炼锻炼自己的想象力? 二、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我们把探究单当做一个平面,拿出我们的右手,抚摸一下探究单,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想象:这个面变大了,变得跟课桌一样大,变得比黑板还要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跑来了一条直线,又来了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把它们画在纸上。 学生画图:把他们所想象的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画下来。 三、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1、展示各种情况。 师:老师刚才也想象了一种画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两条直线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哦,他们交叉了,我们就把这样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交,他们交叉的点叫做交点。

下面这两条直线有没有相交?他们有没有交点?我们延长一下看一看。哦,他们没有相交,是不是永远也不相交?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叫做“永不相交”。老师收集了几张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如果你的作品和他的差不多,就请点点头告诉老师,好吗?(展示学生作品)……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创作出这么多不同的作品。 请看大屏幕,同学们的作品大致就是这样的。(多媒体出示) ⑴(2)⑶(4) (5)(6)(7)(8) 2、进行分类 师: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生:能。 师: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小组活动:分一分,说一说。 ⑴这些图形可以分成几类?⑵为什么这样分? 请各小组讨论后完成探究单。 (小组讨论、交流) ①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学生汇报时,当学生说交叉时,师指出:交叉在数学上叫相交)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A.相交:1、4、6;不相交:2、3、5; B.相交:1、2、4、6;不相交:3、5; C.相交:1、4、6;快要相交:2;不相交:3、5; ②引导学生分类。 师:大家刚才把这些图形根据它们是否相交进行了分类。只是对2号图形有不同的看法,认为2号图形是相交的同学来说一说理由。(请一生说,师再课件演示) 生: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延长后它们就相交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垂直与平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垂直与平行”说课稿 吉水县实验小学廖胜腾 第一课时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垂直与平行》。下面,我将重点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新数学课程标准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垂直与平行”就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它是学生在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正确认识平行、垂直等概念是学生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知识的基础。同时,它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难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基于以上理念:在本节课的教法选择上,我注重体现以下几点: ①引导学生采取“观察、想象、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

活动。 ②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活动。 ③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动手实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课时的学法指导上,我将让学生在感知想象、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进而使他们在交流中充分体验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深刻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说教学准备: ①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等。 ②学具:练习纸、尺子、三角板、量角器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本课时教学我将分以下四个环节完成。 ①创设情意,感知想象;②自主探索,构建新知;③巩固拓展,加深认识;④课堂总结,学会评价。 我先来谈谈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感知想象。 我准备这样开始讲课: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你见过铅笔掉在地上的情境吗?接着课件演示:两支铅笔从铅笔盒里掉在地上的情境,并把画面固定在两支铅笔的位置关系上,然后让学生观察两支铅笔的位置,并告诉学生,在今天的数学课上,老师把这两支铅笔的位置关系画成这样的两条直线:“”。接着让学生发挥想象,两支铅笔掉在地上,还可能是怎样子的呢? [这一环节,我从“掉在地上的两支铅笔”入手,不仅向学生解释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掉在地上的两支铅笔还可能是怎样子”的问题,调动起了学生的经验储备,进而让学生初步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另外两支铅笔掉在地上,还可能一支落在桌子上,一支落在地上,这也为学生理解“同一平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建构新知(这是教学的重点,我分两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平行与垂直导学案.doc

《平行与垂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于平行。 2. 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 培养大家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大家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一.情景导入。 二.自主学习 (一)初步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请同学们自己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 (二)借助分类,认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 问题:可以把这几组直线分分类吗? 2. 出示要求:①请在小组内交流如何分类。②记录你们组分类的结果和标准。 预设①:不相交相交 三.合作探究 在具体情境中深化理解平行的含义及特点 (一)理解“互相平行”的含义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二)学习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a a a b b b 上图中 a 与b 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 a 平行于b。 在具体情境中深化理解垂直的含义及特点 (一)理解“互相垂直”的含义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

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1. 问题:相交这类中有种特殊情况,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关系吗? 预设:垂直。 2. 追问:两条直线相交成的角是多少度? 预设:90°。 (二)学习“互相垂直”的表示方法 a a b O O b a b O 上图中直线 a 与b 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 a 垂直于b。 四、课堂检测 1. 填空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 (2)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其中一条直线叫做 另一条直线的( ), 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3)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互相(),相对的两条边()。 2. 判断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两条直线相交,这两条直线一定互相垂直。() 3. 这些字母中哪些既有互相平行又有互相垂直? E H L Z K 4. 说一说教室里面有哪些平行与垂直。

《垂直与平行》说课稿

《垂直与平行》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 一、说教材、说学情本课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学习领域,它是学生在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正确认识平行、垂直等概念是学生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知识的基础;同时它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课前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开展了调查问卷活动,发现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垂直”与“平行”的表象,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不能正确描述垂直与平行现象,百分之五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百分之五十的学生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比较困难,学生因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还不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表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著名教育专家说过每一节课,老师们都要回答好三个问题。第一,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第二,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这是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第三,你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这是评价问题。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我要把学生带到这 里: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想象、动手画一画、互相辩论等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 技能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在数学分类时掌握分类标准本质的能力;学会有条理的表述自己的数学观点;在学习探究中培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目标: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相交”、“互相平行” “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永不相交”和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三、说教法、说学法 我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呢?我认为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原有经验,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基于以上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策略选择上,我注重体现以下几点: 1. 教师运用“猜谜语”、“小组竞赛”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采取“观察、想象、分类、比较”等方式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 组织学生在“全体积极参与、画图思考、互相辩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进而深刻理解本节课的重难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平行与垂直导学案

课题一:平行与垂直的相关概念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 56、57 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任务,并总结规律。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以致用的习惯, 体会 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通过自主探究,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学习难点 :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一、知识链接 二、自主学习: 1、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 平行 的? 2、任意画两条直线,两条直线存在着几种不同的位臵关系呢? 请你思考,并在 纸上 导 画出来。 6、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应该怎样表示? 学 3、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 4、 左图中 a 与 b ( ), 记作( ,读作( 5、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 线的( ),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

三、合作探究

1、填空。 1)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2)如果两条直线相交,产生()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时两条直线的)叫垂足。 2、把两支铅笔想象成直线,摆一摆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关系?各小组作好记录 3、讨论右图中的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 4、完成57 页做一做 5、准备两张纸,完成61页第3 题折一折。 四、过关检测 1、在()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两条直线相交成(),就说这两条直线(),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叫做垂足。 3、完成课本上第61页第4题。 4、判断: 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平行。()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平行就垂直。()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 垂直是一种特殊的相交情况。() 5、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臵关系是: 两条直线 (不相交) 六、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苦痛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中,经历探究平行线和垂线特征的过程,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丰富学生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画图感知 1.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摸一摸平放在桌面上的白纸,你有什么感觉? (1)学生交流汇报。 (2)像这样很平的面,我们就称它为平面。(板书:平面) 我们可以把白纸的这个面作为平面的一部分,请大家在这个平面上任意画一条直线,说一说,你画的这条直线有什么特点? (3)闭上眼睛想一想:白纸所在的平面慢慢变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直线也跟着不断延长。这时平面上又出现了另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2.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把你想象的情况画在白纸上。注意一张纸上只画一种情况,想到几种就画几种,相同类型的不画。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谈话直奔研究主题,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通过操作、想象等数学活动,在课堂开始就让学生感悟“同一平面”,为后面突破教学难点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想象在同一平面先出现一条直线,再出现一条直线,有利于学生想象出很多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垂直与平行》说课稿

《垂直与平行》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 一、说教材、说学情 本课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学习领域,它是学生在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正确认识平行、垂直等概念是学生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知识的基础;同时它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课前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开展了调查问卷活动,发现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垂直”与“平行”的表象,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不能正确描述垂直与平行现象,百分之五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百分之五十的学生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比较困难,学生因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还不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表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著名教育专家说过每一节课,老师们都要回答好三个问题。第一,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第二,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这是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第三,你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这是评价问题。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我要把学生带到这

里: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想象、动手画一画、互相辩论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 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技能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在数学分类时掌握分类标准本质的能力;学会有条理的表述自己的数学观点;在学习探究中培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永不相交”和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三、说教法、说学法 我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呢?我认为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原有经验,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基于以上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策略选择上,我注重体现以下几点:

2导学案垂直与平行

《垂直与平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的能力。 学习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习难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直 线的有关知识。 2、出示课题:垂直与平行(课件1) 3、看到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4、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加以补充,然后出示预习提纲(课件2) (1)、什么叫平行线?什么叫互相平行? (2)、互相平行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3)、什么叫互相垂直?什么叫垂线?什么叫垂足? (4)、互相垂直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5)、平行与垂直之间有什么区别? (6)、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探究体验: 1、学生先自己学习课本。 2、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上面的预习提纲。 三、展示汇报: 1、第1题第1大组汇报。其他组可以补充。 2、第2题第2大组汇报。其他组可以补充。 (1)、在学生说完以后,教师加以补充。(课件3) (2)、在学生说完以后,教师加以补充。(课件4、5) (3)、教师强调:平行必须是在同一平面内,永远都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4)、在自己的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线是互相平行的?(课件6) 3、第3题第3大组汇报。其他组可以补充 4、第4题第4大组汇报。其他组可以补充 在学生说完以后,教师加以补充,(课件7) 5、第5、6题学生自由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的加以点拨。 (1)平行是在同一平面内,永远都不相交,垂直是在同一平面内相交必须成直角。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是不相交,就平行。 一般相交 相交 关系垂直相交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一、教材分析 本小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1)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及初步应用。对数函数是继指数函数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初等函数,无论从知识或思想方法的角度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都有许多类似之处。与指数函数相比,对数函数所涉及的知识更丰富、方法更灵活,能力要求也更高。学习对数函数是对指数函数知识和方法的巩固、深化和提高,也为解决函数综合问题及其在实际上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虽然这个内容十分熟悉,但新教材做了一定的改动,如何设计能够符合新课标理念,是人们十分关注的,正因如此,本人选择这课题立求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仍保留着初中生许多学习特点,能力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折阶段,但更注重形象思维。由于函数概念十分抽象,又以对数运算为基础,同时,初中函数教学要求降低,初中生运算能力有所下降,这双重问题增加了对数函数教学的难度。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教学中要控制要求的拔高,关注学习过程。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新课标基本理念为依据进行设计的,针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对数函数的教学首先要挖掘其知识背景贴近学生实际,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确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2.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3.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图象类比指数函数,探索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函数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底数对对数函数值变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