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清热药和方剂
黄连
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茎。 处方用名:黄连、川连、五连、雅连。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肝、胆、胃、大肠经。 功能:清热燥湿、清心除烦、泻火解毒。 主治与应用: 1.清热燥湿要药,凡属湿热诸证,均可应用。其中,尤以肠胃湿 热壅滞之泄泻,痢疾、疗效最佳。古方多单用,病情较复杂者,常需 随证配伍,例如,湿热方盛,腹痛里急者配木香;痢疾热甚者配黄芩, 如葛根芩连汤。 2.清热泻火,治心火亢盛烦燥不眠配阿胶、芍药,如黄连阿胶鸡 子黄汤;治胃热呕吐,多与姜汁拌炒用,配吴茱萸,即左金丸;治胃 火炽盛的中消,多与知母、天花粉同用。 3.清热解毒,治痈疽疖疔,无名肿毒等证,与黄芩,黄柏等同用, 如黄连解毒汤。 用量:煎服, 2-5克。研末吞服, 1-1.5克. 禁忌:脾胃虚寒之泄泻及阴虚津伤者慎用。产后血虚烦热,小儿痘疹 气虚作泻等忌用;湿热病初起不宜早用。
五、清热解暑药
定义
凡以清解暑热为主要作用,能清解 暑热或暑湿证的药物. 荷 叶 青 蒿
荷 的叶子。 药用部分:叶子。 性味归经 苦 平; 归肝 脾 胃经 功效:清热解暑 健脾升阳 凉血止血。
主治与应用:
1,清热解暑,治暑温,头胀,身痛.常与扁豆花,西瓜翠衣同用; 治 暑湿,常与藿香,佩兰等同用. 2,健脾升阳,治脾胃虚弱.常与白术,山药,黄芪等同用. 3,凉血止血,治血热所致的出血证. 常与大小蓟,生柏叶,生地黄 同用. 用法 9 - 15克,煎服. 清热解暑用鲜荷叶; 健脾用干荷叶; 凉血止血 用荷叶炭.
栀子
(精)《中药药理学》第六章 清热药PPT课件
另外,小檗碱对流感病毒和新城鸡瘟病 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还具有抗阿米巴原虫 作用。
清热药的抗感染作用与抗生素的抗 感染作用存在差异。
二、抗毒素
1、直接作用 (1)降解内毒素(Endotoxin) A、直接破坏内毒素的结构; B、保护溶酶体膜。 (2)拮抗外毒素(Exotoxin)
2、间接作用――降低细菌的毒力。 (1)抗透明质酸酶 (2)抑制凝固酶的形成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 性细菌细胞壁中的 一种脂多糖,能引 起机体发热、休克、 甚至弥漫性血管内 凝血。
主治热入营血。见于急性传染病的衰竭期,伴 有CNS病变及脏腑功能衰竭。
1、抗菌、抗病毒、抗毒素以消除病因; 2、强心、增加血液循环动力; 3、扩张血管,解除微循环血管痉挛; 4、调整凝血与抗凝系统平衡的紊乱而减少出血; 5、镇静、解热以改善神经系统症状。
(四)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内蕴诸证。主要见于慢性疾病,如肝 炎、尿道感染、菌痢。
四、解热
机制: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抑制内生 致热原生成、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热敏神 经元活动等有关。
与解表药不同之处:清热药退热一般不伴 有明显的发汗。
五、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多数清热药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 的抗病能力。 (1)对非特异性免异功能的影响
增加白细胞数; 提高体内自身的抗菌物质(溶菌酶等); 促进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如蒲公英、金银花、鱼腥草等。
外毒素是细菌在生 长过程中由细胞内 分泌到细胞外的毒 性物质。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
外毒素
内毒素
产生菌
多数G+菌,少数G-菌
美容中药方剂学:清热凉血药
兼有软坚散结,主瘰疬痰核。
牡丹皮《本经》
来 源: 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入
药。生用或酒炙用。 处方用名:
牡丹皮、丹皮、粉丹皮、酒炒丹 皮、丹皮炭。
牡丹皮《本经》
牡丹皮《本经》
性味归经:
味苦气寒入 心肝走血分 清热凉血;
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 效:
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辛香行散入 心肝走血分 活血祛瘀。
临床应用:
母等叶,卷如心化、斑麦汤冬。等,
如清宫汤。
热陷心包
1、温热病 神昏谵语 温毒发斑
清热凉血 泻火解毒
玄参《本经》
配生地黄、麦 冬,如增液汤。
清热养阴
配生地、百合、 贝母等。
2、热病伤阴,津伤便秘
滋阴润燥
泻火解毒
3、阴虚劳嗽 咽痛白喉
配黄芩、连翘、板 蓝根等
玄参治疗肺经病症无 论虚证、实证均可应用。
赤芍《本经》
总之,本品苦寒降泻,既能清 热凉血而清血分实热,又能散血中 之郁结而止痛。善入肝经,清泻肝 火为其所长。故凡一切血热血瘀之 证,肝火热盛均可应用。
4、热病津伤 阴虚内热
清热养阴生津, 配沙参、麦冬、
玉竹
口渴,便秘
此外,还可应用于目赤肿痛,咽痛 口舌干燥,阴虚阳亢头目眩晕等病症。
生地黄《本经》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鲜品用量加倍。
使用注意: 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生地黄《本经》
总之,生地黄包括鲜地黄、干地黄 两种,其气味同为甘苦寒凉之性,均有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故凡温热病 热入营血身热、发斑,血热妄行吐衄或 热伤阴液口干渴、便秘,均可应用。
3、痈肿疮毒——配金银花、天花粉、乳香 清热凉血散瘀
中药学课件 清热剂-方剂
·犀角地黄汤·
身热夜甚,舌绛 神昏谵语 吐血、衄血、斑疹
热入血分 热扰心神 血热迫血妄行
·犀角地黄汤·
【病机】热毒深陷血分,以致耗血、动血。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
【方解】
·犀角地黄汤·
君:水牛角—清心凉血,清热解毒。
臣: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佐使:芍药—养血敛阴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病机】余热未清,气津两伤。
【治法】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方解
·竹叶石膏汤·
君:石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竹叶—清热除烦
臣:人参—益气生津 麦冬—养阴生津
佐:半夏—降逆止呕 粳米—养胃和中
使(兼):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
运用
·竹叶石膏汤·
1.《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口干,舌红少苔,
·本方治证为热毒深陷血分,迫血妄行而致。以血热
发斑、吐衄神昏为特征, · 叶天士:“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运用】
·犀角地黄汤·
1.《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各种失血,斑疹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降。
3.临证加减: 蓄血:+大黄、黄芩 热盛神昏:+紫雪丹/安宫牛黄丸 吐血:+三七、侧柏叶、白茅根、花蕊石 衄血:+黄芩、青蒿、白茅根 尿血:+白茅根、小蓟 便血:+槐花、地榆 发斑:+紫草、青黛
清热剂
一、概念: 组成:清热药为主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 治证:里热证
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清气分热—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热在气分证 —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2、清营凉血—清营透热,凉血散瘀,清热解毒 —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第二节清热药与清热方
秦皮
为木犀科植物白蜡树 、大 叶白蜡树或小叶白蜡树的 干燥树皮。
性味、归经:苦,寒。入 肝、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清肝明 目。
主治:湿热泻痢,目赤肿 痛、睛生翳障。
胡黄连
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和西藏 胡黄连的干燥根茎。
功效:清热、利尿。 主治:心热舌疮、尿短赤,
胃热,外感风热。
胆汁
为猪科动物猪 、牛科动物牛 或羊的鲜胆汁。
性味、归经:苦、寒。入 心、肝、胆经。
功效:泻火明目、清热解毒。
主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肿 痛,外用治恶疮、烫火伤 。
(二)清热凉血药
生地
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 或干燥块根。
性味、归经:甘、苦, 寒。入心、肝、肾经。
组成:黄连30g(泻心及中焦火,主药) 黄芩60g(泻上焦火) 黄柏60g
栀子45g (泻下焦火)
(泻三焦之火 ,共为辅药 )
功效: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热盛,疮疡疔毒。证见大热烦躁,甚则 发狂,或见发斑,以及外科疮疡肿毒等。
应用:泻火解毒要方,适用于三焦火盛,如败血症、 脓毒血症、痢疾、肺炎及各种急性炎症。去黄柏、 栀子,加大黄名泻心汤,适用于口舌生疮、胃肠积 热;还可用于治疗疮疡肿毒,不但可以内服,还可 以调敷外用。
主治:外感风邪暑湿、 无汗兼脾胃不和,水肿、 尿不利
荷叶
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叶。
性味、归经:苦,平。 入肝、脾、胃经。
功效:解暑清热、升发清 阳。
主治:暑热泄泻、尿短赤, 脾虚气陷,鼻血、便血。
青蒿
为菊科植物青蒿和黄花蒿 的干燥茎叶。
性味、归经:苦,寒。 入肝、胆经。
二清热药和方剂
二清热药和方剂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叫做清热药;以清热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做清热剂。
清热药和方,性属寒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功效,主要用于热病高烧,热痢,痈肿疮毒等所呈现的各种里热证候。
热证中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以及虚热、实热等证的不同,故清法中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燥湿药四种;别附;清虚热、清脏腑热法。
本类方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对脾胃虚弱的患者,宜适当辅以健胃的药物;热病易伤津液,清热燥湿药,又性多燥,也易伤津液,对阴虚的患者,要注意辅以养阴药,祛邪不忘扶正。
对脾胃虚弱、胃纳不佳、肠滑易泻的慎用。
一、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本类药物性味苦寒,多入气分,能清气分之热,泻气分之火,故又名清气分法。
适用于气分实热证。
证见高热,烦渴引饮,汗多、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等。
临床常用于急性热性病,如乙脑、肺炎等气分证,常用药物有石膏、知母等;常用方剂有清气汤(白虎汤)等。
(一)石膏《本经》为一种含硫酸钙的矿石。
挖出后去净泥土、杂石、碾碎,生用或煅用。
药用部分:为含水硫酸钙矿石。
产地:生产于湖北、山东、山西、四川等地。
炮制;挖出后去净杂石、泥土、生用或煅用。
性味:辛、甘、大寒。
归经:入胃、肺经。
功能: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生肌收敛。
主治与应用:1.本品大寒,且有较强的清热泻火作用,善清气分实热,用于肺胃大热、高热不退、口渴、烦躁、脉洪大、甚至神昏谵语等实热亢盛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以增强清里热的作用,如白虎汤。
2.能清泻肺热,用于肺热咳嗽、气喘、心烦口渴等实热证,常配伍麻黄、杏仁以加强宣肺止咳平喘之功,如麻杏石甘汤,治风热实喘等。
3.能泻胃火,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齿痛、邪龈肿痛证,使热去则痛止,可与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
4.煅石膏末有清热,收敛、生肌作用,外用于湿疹、水火烫伤、疮疡溃后不敛及创伤久不收口等,常和知母、黄柏、青黛等同用。
用量:15-60克。
禁忌:胃弱、无实热以及有里湿者忌用。
清热中成药讲义(共199张PPT)
气阳
分 实 热
明 经 热
大热
大汗
大渴 脉洪大
石膏
清 热
知母
生
津
粳米
甘草
清热透热
生津除烦
清热养阴
白虎汤
用药分析
石膏 清热泻火,透热解肌
柯韵伯: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两擅内外之能。 张锡纯:“方中重用石膏为主药,取其辛凉之性……不但长于清热,且善排挤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达出也。”
胃气上逆
石膏、 竹叶、
粳米、甘草
人参、麦冬 半夏
功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君
使 臣 佐
竹叶石膏汤
配伍特点
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本方的配伍特点 。 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医宗金鉴》
竹叶石膏汤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耗伤的常用方,使
用本方以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舌红少津,脉虚数 为辨证要点。
【剂型规格】口服液,每支10毫升
金银花
黄芩
【功效】清热,解毒,泻火,利咽
【主治】风热外感及热毒炽盛证,症见咽喉肿痛、 咳嗽痰黄,以及痄腮、丹毒等。
【组方分析】 金银花与黄芩均为清热解毒中药,其中
金银花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为主药,辅以黄芩 清上焦热,与金银花相须为用,增加其清热解 毒之力。两药相配,共奏清热解毒,透表祛邪
白虎汤
使用注意
1、以下情况不可误用 ⑴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 ⑵脉见浮细或沉者; ⑶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 ⑷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 2、关于用法--米熟汤成;温服 3、关于石膏用量--30~60g
《中药与方剂》课件:清热药
·善清下焦湿热 — 多用于湿热带下( + 苍术 )、 淋浊(+车前子)及下肢肿痛、阴部湿疹( + 苦参 ) ·善泻肾火,退虚热 — 用治肾阴虚,相火妄 动之阴虚发热、盗汗、遗精等( + 知母等 )。
·用法:清热燥湿解毒多生用;泻火除蒸退热 多盐水炙用。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概念:性味多为苦寒,有清解热毒、火毒 功效的一类药物。 功效、主治: 温热病 痈肿疔毒、丹毒、痄腮 热毒下痢 清热解毒 — 治热毒证 咽喉肿痛 (清解热毒、火毒) 虫蛇咬伤、水火烫伤 肿瘤 etc.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心、胃、小肠 经。 功效:清热除烦,利尿。 1.热病烦渴——石膏、芦根、麦冬。 2.心火亢盛——口舌生疮; 3、治心火移热于小肠的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等
用法用量:6-9g。煎服。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概念:性味苦寒,以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 的药物。 性能特点:性味苦寒,苦——燥湿 寒——清热
配伍:根据病情及兼证适当配伍,如 温热病——清热泻火、清热凉血药; 疮痈——清热凉血、活血消肿或补气益血 药; 痢疾——清热燥湿、理气药。 etc.
使用注意:凡阴证、寒证不宜服用。
金银花 Flos Lonicerae
来源: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 开的花。 主产地:豫、鲁、赣、浙、桂、粤、湘等 地。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 1、湿热证——泄痢、带下、黄疸、淋证、痹痛 及痿证。 2、痈肿疮毒、口舌生疮、湿疹。 3、阴虚发热——配知母。 用法用量:煎服,5~10g。生用清热燥湿、解 毒;盐炒泻相火;酒炒治痹痛;炒炭止血。
龙胆(龙胆草)
来源:龙胆科植物龙胆 、条叶龙胆、三花龙 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三种习称 “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作用特点:大苦大寒,善清肝胆及下焦湿热。
清热药与方剂PPT课件
知母
性味:苦、甘,寒。入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除烦,清肺生津,滋阴降火。 主治: 1.热病气分证。 2.肺热咳嗽;或肺燥咳嗽。 3.阴虚火旺,骨蒸潮热,汗。 用量:6——12克。盐炒用。
黄芩
黄芩
性味:苦,寒。入肺、胆,脾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 主治: 1、湿热痢疾,黄疸;或湿温发热,尿赤等。 2、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热毒疮痈; 肝火头痛。 (善清肺热) 3、怀胎蕴热,胎动不安。 (清热安胎要药) 用量:3——9克。
石膏
主治: 1.温热病热入气分证: (高热,口渴,烦躁,大汗,脉洪大——四大症) 2、肺热咳嗽,气喘。 (清肺热) 3、胃火亢盛,头痛,牙龈肿痛。 (泻胃火) 4、煅石膏外用治疗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或疮疡溃后不敛等。 用量:15—60克。打碎先煎。 外用煅石膏研末敷患处.。 注意:血虚发热者慎用。
第六章 清 热 药与方剂 TCM Department of First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PAN ZHI QIANG
清 热 药
[含义] 清热药: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清热方:以清热药为主组成, 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适应症]
里热证——发热,热痢,痈肿疮毒等。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黄连解毒汤
方解: 君:黄连 – 清热泻心火及胃火。 臣:黄芩 – 善清上焦之火。 佐:黄柏 – 泻下焦之火。 使: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 四药合用,苦寒直折;火邪去而热毒解,诸证可愈。 注意: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易伤脾胃,非火盛者不宜 使用。
青蒿鳖甲汤
功效:养阴透热。 主治:阴虚邪伏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 红苔少,脉细数。 方解: 君:鳖甲:滋阴退热,入络搜邪。 青蒿:清热透络,引邪外出。 臣:生地:滋阴凉血; 知母:滋阴降火,退虚热。 佐:丹皮:泻阴中之伏火。
清热药与方剂ppt课件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19
生地黄
主治:
1、温热病,热入营血,高热斑疹,舌红绛等。
2、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等。 3、热病伤津口渴,或消渴证。 4、阴虚发热,骨蒸潮热。
用量:9——15克。 鲜地黄:凉血,生津效佳。 注意: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者慎用。
20
牡丹皮
21
牡丹皮
性味:苦、辛,微寒。入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消痈。 主治: 1、热入营血发斑:血热吐血,衄血等。 2、热病后期,阴虚内热,骨蒸无汗。 3、血瘀证:血瘀经闭、痛经,症瘕等。 4、肠痈。 用量:6——12克。
6
知母
性味:苦、甘,寒。入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除烦,清肺生津,滋阴降火。 主治: 1.热病气分证。 2.肺热咳嗽;或肺燥咳嗽。 3.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 用量:6——12克。盐炒用。
7
黄芩
8
黄芩
性味:苦,寒。入肺、胆,脾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 主治: 1、湿热痢疾,黄疸;或湿温发热,尿赤等。 2、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热毒疮痈; 肝火头痛。 (善清肺热) 3、怀胎蕴热,胎动不安。 (清热安胎要药) 用量:3——9克。
9
三黄比较:
共同点:性味:苦,寒。均能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治疗湿热痢疾,热毒疮痈等。 不同点: 黄芩:长于清肺热,又能清热安胎。 黄连:泻火解毒力强,长于清心胃之火。 黄柏:偏于入下焦,清下焦湿热; 又能清相火,治阴虚发热。
10
第二节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
11
连翘
12
金银花
连翘
性味: 甘寒 苦,微寒。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24
(二)清热解毒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胃火亢盛,头痛,牙龈肿痛。 (泻胃火)
• 4、煅石膏外用治疗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 或疮疡溃后不敛等。
• 用量:15—60克。打碎先煎。
•
外用煅石膏研末敷患处.。
• 注意:血虚发热者慎用。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知母
• 性味:苦、甘,寒。入肺,胃,肾经。 • 功效:清热除烦,清肺生津,滋阴降火。 • 主治: • 1.热病气分证。 • 2.肺热咳嗽;或肺燥咳嗽。 • 3.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 • 用量:6——12克。盐炒用。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黄连解毒汤
• 方解: • 君:黄连 – 清热泻心火及胃火。 • 臣:黄芩 – 善清上焦之火。 • 佐:黄柏 – 泻下焦之火。 • 使: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 • 四药合用,苦寒直折;火邪去而热毒解,诸证可愈。 • 注意: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易伤脾胃,非火盛者不宜
使用。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若寒湿黄疸:须配伍干姜,附子。 • 用量:10 –30克。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生地黄
• 四大怀药之一。制熟即熟地黄。 • 性味:甘、苦,寒。入心、肝、肾经。
•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生地黄
• 主治:
• 1、温热病,热入营血,高热斑疹,舌红绛等。 • 2、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等。 • 3、热病伤津口渴,或消渴证。 • 4、阴虚发热,热证——发热,热痢,痈肿疮毒等。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清热药
• [分类] • 里热有气分与血分的不同,有实热,虚热之别。 • 故大致分为四大类:
• 清热泻火药; • 清热解毒药; • 清热燥湿药; • 清热凉血药。
• 注意:脾胃虚寒,胃纳不佳,肠滑易泻者慎用。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石膏
• 方解:
• 君: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
• 臣:知母——清热养阴,
•
助石膏清热,生津。
• 佐使:粳米,炙甘草 — 和中益胃,护津。
• 四药合用,达到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作用。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二)清热解毒方
• 黄连解毒汤 • 功效:泻火解毒。 • Purging fire and expelling poison. •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 • 辨证要点: • 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三黄比较:
共同点:性味:苦,寒。均能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治疗湿热痢疾,热毒疮痈等。
• 不同点: • 黄芩:长于清肺热,又能清热安胎。 • 黄连:泻火解毒力强,长于清心胃之火。 • 黄柏:偏于入下焦,清下焦湿热; • 又能清相火,治阴虚发热。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第二节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 石膏
• (CaSO4·。2H2O)
• 性味:辛、甘,大寒。入肺,胃经。
•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
外用收敛生肌。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石膏
• 主治:
• 1.温热病热入气分证:
• (高热,口渴,烦躁,大汗,脉洪大——四大症)
• 2、肺热咳嗽,气喘。
(清肺热)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连翘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金银花
连翘
•
• 性味: 甘寒
苦,微寒。
•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金银花 连翘
• 主治: • 1、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温病发斑等。 • 2、热毒痈疽疮疡。 • 不同点: • 金银花长于疏散风热,解热毒。 • 连翘消肿散结突出,善于治疗瘰疬痰核等。 • 用量:金银花:6——12克。 • 连 翘:6——15克。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第七章 清热方
• (一)清热泻火方
• 白虎汤
• 功效:清热生津。
• Clearing heat and promoting generation
• of body fluid.
•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 辨证要点: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
•
(四大症)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白虎汤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黄芩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黄芩
• 性味:苦,寒。入肺、胆,脾胃,大肠经。
•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
• 主治:
• 1、湿热痢疾,黄疸;或湿温发热,尿赤等。
• 2、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热毒疮痈;
• 肝火头痛。
(善清肺热)
• 3、怀胎蕴热,胎动不安。 (清热安胎要药)
• 用量:3——9克。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板蓝根
• 苦寒,归心,胃经。 •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 主治:痄腮肿胀,咽喉肿痛。 • 近代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流感, • 乙脑,传染性肝炎等。 • 用量:15 – 30克。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板蓝根
• 同源药物:
• 1.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
治疗温病热毒发斑,丹毒等。
第六章 清 热 药与方剂
TCM Department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 First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清热药
• [含义]
• 清热药: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 清热方:以清热药为主组成,
•
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 用量:9——15克。 • 鲜地黄:凉血,生津效佳。 • 注意: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者慎用。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牡丹皮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牡丹皮
• 性味:苦、辛,微寒。入心、肝、肾经。
•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消痈。
• 主治: • 1、热入营血发斑:血热吐血,衄血等。 • 2、热病后期,阴虚内热,骨蒸无汗。 • 3、血瘀证:血瘀经闭、痛经,症瘕等。 • 4、肠痈。 • 用量:6——12克。
青蒿鳖甲汤
• 功效:养阴透热。 • 主治:阴虚邪伏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
苔少,脉细数。 • 方解: • 君:鳖甲:滋阴退热,入络搜邪。 • 青蒿:清热透络,引邪外出。 • 臣:生地:滋阴凉血; • 知母:滋阴降火,退虚热。 • 佐:丹皮:泻阴中之伏火。
• 用量:9 – 15克。鲜品60克。
• 2.青黛:咸寒。清热凉血,定惊,解毒。
• 治疗温病热毒发斑,咳嗽咯血,丹毒,
• 痄腮,口疮及阴囊湿疹等。
• 近代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用量:1.5—3克。
第六章清热药和方剂
第三节 清热燥湿药
茵陈蒿
• 性味: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 主治:为治疗黄疸专药。 • 湿热黄疸:配伍栀子,大黄,首选。 如“茵陈蒿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