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殖民地教育政策的形成过程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

教育科学化运动的开展
背景
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现 代教育理论的传入和中国教育实 践的发展,中国知识分子和教育 家开始倡导教育科学化。
观念形成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基于科学方 法,注重实验和研究,以提高教 育质量和效率。
影响
这种运动推动了教育的科学化和 现代化,促进了中国教育体制的 改革和创新,同时也培养了一大 批教育科研人才,为中国现代教 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教会学校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中国教育模式,引入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 ,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民国时期的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
大学自治的兴起
学术自由的追求
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向现代 化迈进,大学自治成为一种新的教育 理念。各高校纷纷主张学术独立,追 求自由办学,使得教育更加符合时代 需求。
北洋政府时期始反思西方文化的优越性,主张实现学术独立。他们认为 ,只有通过自主探索和创造,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振兴。
文化自主的追求
伴随着学术独立的思潮,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强调文化自主。他们主张摆脱外来文化的控制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事业。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很多文化社团和刊物,推广中 国文化,加强了民族认同感。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 展演变》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起源 •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演变 •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反思与启示 •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遗产与影响
01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起源
晚清时期的改革与新式学堂的兴起
1 2
背景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改 革教育制度成为一项迫切任务。
日据时代的台湾教育

日据时代台湾的教育摘要: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签下《马关条约》,从此台湾与大陆分离。
台湾成为日本占据的首个殖民地,日本对台实行“北守南侵”的政策,对台湾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毫不松懈,各方面均全盘日化,以达到完全占有台湾的目的。
在教育,表现的尤为明显。
关键词:日据时代差别教育台湾日据时期是台湾地方史上一个特殊的时间概念。
它是指1895 年清政府签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政府, 至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惨败后退出台湾, 中国对台湾恢复行使主权之间的50 年历史。
在这50 年中, 一方面是日本殖民总督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各个层面对台湾民众及社会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另一方面是台湾各阶层人士始终采取强烈的或较温和的手段来抵抗日本殖民者的残暴统治。
二者是相伴日据台湾始终的一对矛盾, 是历史的必然产物。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仿照欧美教育制度, 建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教育体制。
日本殖民者占据台湾后, 遂以其国内的教育体系为蓝本实施台湾社会的教育, 并将台湾的教育事业区分为应急事业与永久事业两部分,并逐步明确了以同化教育和差别教育为特征的渐进主义教育政策。
实行差别教育政策表现为:首先在学校教育级别的设置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限制中等和职业教育,严格控制高等教育。
其次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台人在入学机会、师资构成、升学标准和所学专业等方面受歧视和限制。
关于日据时期台湾教育的分期问题,钟安西将日据台湾50 年的教育分为四个时期,1895-1898年为草创期;1898-1919年为成型期;1919-1937年为扩展期;1937-1949年为蜕变期。
他认为,台湾殖民教育有以下特点:(1)始终为日本的殖民政策服务,带有强烈的“同化主义”的色彩;(2)有明显的愚民政策痕迹;(3)实行双轨差别教育,台湾人民深受歧视;(4)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在台湾建成了涵盖全岛的普教网络,最后使本地8-14岁适龄儿入学率达到70%以上,以及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等。
日本近代外语教育政策的演变_陈林俊

日本近代外语教育政策的演变●陈林俊摘要在古代,日本通过学习汉语接触到了当时先进的中国文化和制度。
16世纪后,又转而通过葡萄牙语和荷兰语学习西方文明。
近代以降,英语教育在日本迅速推广,加速了文明开化与富国强兵的进程。
与此同时,汉语沦落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工具。
外语教育政策的演变,反映出了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也折射出日本对外来文明的吸收过程。
关键词外语政策演变实用主义作者陈林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南京210044)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处于历史的剧变期。
短短数十年间,日本从一个奉行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一跃而蜕变为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很快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最终走上了向外扩张之路。
这一时期,日本的自我定位和视野范围发生巨大的变化,从闭关锁国到“脱亚入欧”,进而征韩侵华,企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这一过程的变迁,在日本关于外语的各项政策上也有非常明显的反映。
一、从唐韵盛行到西风初渐:近代以前日本的外语输入在进入近代以前,日本社会已经融入了汉语、葡萄牙语、荷兰语等一些外国语言。
这些外语的传入,对日本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日本原无文字,后来汉字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对整个日本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日本人最初学习汉语主要是为了学习中国先进的知识、文化和制度。
日本最早的改革法令《宪法十七条》以及史书如《古事记》、《日本书纪》等皆由汉语写成,而与中国往来的国书也由汉语写成。
在日本古代,有相当数量的留学僧和留学生被派往中国学习,他们的汉语往往极为娴熟,如阿倍仲麻吕甚至能在唐朝长期为官。
日本真正意义上的汉语教育是在17世纪才产生的。
1639年,日本锁国体制正式形成后,贸易对象被限定为中国和荷兰。
为了满足和中国进行贸易的需要,德川幕府在长崎设置唐通事,主要由中国移民世袭担任,负责汉语的翻译和教学工作。
他们活跃在幕府的对外贸易中,为江户时期的外交和贸易做出巨大的贡献。
①此外,清初福建黄檗宗僧人隐元隆琦率众多弟子抵达日本,在第四代将军德川家纲的大力支持下,在京都建立万福寺。
日本大陆政策的第一步是什么?

日本大陆政策的第一步是什么?论文摘要:日本大陆政策的第一步是什么?论文关键词:日本大陆政策第一步谈到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就不得不谈日本统治者制定的“大陆政策”。
但是在我们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同的教材版本,对“大陆政策”的表述不同。
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选修)中,“日本天皇政府极力发展军国主义,制订了以征服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征服朝鲜是征服中国的第一步。
”(见教材95页)。
同样在本节的“练习”中有内似的表述:“通过日本从强迫朝鲜打开门户、直至吞并朝鲜的史实,说明它是如何实现‘大陆政策’第一步的。
”(课后习题,教材 97页)。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陆政策的第一步是侵略朝鲜。
然而在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选修)中,对于“大陆政策”的表述则略有不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天皇专制政权,极力发展军国主义。
在明治天皇即位的那一年(1867年)发表的所谓《天皇御笔信》中就曾宣布,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使‘国威布于四方’。
后来,日本统治集团精心炮制了对外侵略扩张的蓝图——‘大陆政策’。
它共确定了五个侵略步骤:第一期征服中国的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中国的满蒙地方;第四期征服中国内地;第五期征服世界。
”(第 208页)。
很明显,这里的“大陆政策”的第一步和教材不同:它指向了中国的台湾。
那么日本的“大陆政策”第一步到底是侵略中国台湾还是朝鲜呢?我们就得从日本“大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去分析解决这一问题。
日本“大陆政策”也称为“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不甘处于岛国之境”,而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
丰臣秀吉是日本“大陆政策”的最早提出者,他统一日本后,就处心积虑地要以武力在亚洲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大帝国,并于1592年和1597年两次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大陆政策”的完成者:山县有朋(1838~1922),他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丰臣秀吉等人提出的“大陆政策”。
学前比较教育,讲义 第三章

第三章日本学前教育日本,是位于亚洲东部、呈南北走向的狭长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大小不同的7000多个岛屿组成。
日本是八国集团中亚洲唯一的成员国,也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日本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第一节日本学前教育沿革日本近代教育史上先后经历了三次教育改革:明治维新时期的第一次教育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二次教育改革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第三次教育改革。
一、初创和起步阶段(明治初期一20世纪40年代初)19世纪40年代后,欧美国家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其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大。
欧美国家为了获得更多利益,抢占更多海外市场,将掠夺延伸至国外,将目标锁定在封建统治的亚洲。
日本当时闭关锁国,随时可能被欧美列强占领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868年,日本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即明治维新运动。
明治初期的学校教育沿袭幕府末期以来“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方针,1872年《学制令》颁布以后,政府的政策才正式转到“文明开化”轨道上来,学校教育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是由西化到日本化的过程。
(一)创立学前教育机构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制令》,开始实行有纲领、有计划、有措施的教育改革。
《学制令》是在“文明开化”国策的指导下,重点参照德国和法国的教育制度、美国的教育内容而制定出来的。
1876年,在文部省大辅田中不二磨的建议下,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创立。
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是日本学前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公共学前教育机构,归文部省管辖。
幼儿园设有监事(相当于现在的园长)1人,首席保姆1人,教育对象是社会上层阶级的子女。
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是:发掘学龄前儿童的天赋知觉,启迪其固有的心智,滋补其健全的体魄,使其通晓交际情谊,具备良好的言谈举止。
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虽然是文部省开办的国立幼儿园,但却不是按照《学制令》中关于幼稚学校的规定开设的,大多是达官显贵的子弟才能上幼儿园。
二战前中国的日本文化教育研究曹美兰

2012年4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Apr.,2012第30卷第2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0 No.2二战前中国的日本文化教育研究曹美兰,张凤杰(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 要]作为一个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或者是日语教育者,怎样评价今天的日语教育,如何发展今后的日语教育,这需要认真反思过去的日语教育及日语教育中的日本文化教育历史。
本论文以二战前的日语教育状况为视点展开研究,重点阐明了战前日本文化教育的历史、政策、内容及特征。
[关键词]日语教育;日本文化教育;教育政策;教育内容[中图分类号]G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2)02-0115-02中国的日语教学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此期间随着中日关系的变化,也经过了曲折的过程。
怎样评价今天的日语教育和怎样发展今后的日语教育,需要反思过去的日语教育及日语教育中的日本文化教育历史。
因此,在本论文中,笔者以二战前中国的日本文化教育内涵为中心,进行了以下研究。
一、日本文化教育的历史及其政策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日本属于汉字文化圈,和中国的交流也很频繁。
在日本万叶期, 大和语言 中已经附上汉字,只有附上的汉字是特殊的,其余的用法中日两国几乎是相同的[1]。
比如中国语的词汇、惯用语、成语等大量地使用于日语当中,可以说汉字已经融入到日语里,成为了日语的一部分。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一直把中国作为他们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可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日本对中国的整体印象发生了变化,模仿学习的对象从中国移到了西方国家,在日本国内 脱亚论 、 保亚论 、 侵亚论 的思想开始抬头,并逐渐地向中国和亚洲其它国家侵略扩张[2]。
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台湾被割让,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从此日本在台湾开始了对中国人的日语教育。
此后,经过九一八事变,中国逐渐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日本对中国殖民地开始强制实行长达50年的日语教育。
抗战时期日本在伪满洲国兴安省的殖民教育探析

抗战时期日本在伪满洲国兴安省的殖民教育探析作者:曹园园来源:《西部学刊》2020年第13期摘要:抗战时期,日本在伪满洲国兴安省推行殖民教育,旨在分化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毁灭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团结,使各族人民受其奴役和蒙骗。
伪满政府从学校教育、日语教育、特殊教育和社会教育四个方面对人民施以“民族协和”为主旨的殖民教育政策,妄图麻醉中国人民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
日本侵略者对兴安省长时间殖民教育政策的实施,给兴安省人民及民族文化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
当时的殖民教育严重地影响了兴安省正常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的思想意识,殖民教育的推行激起了兴安省各族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意识。
关键词:抗日战争;日本;兴安省;殖民教育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3-0080-03一九三一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建立了伪满洲国(以下简称“伪满”)傀儡政权。
内蒙古东部地区亦包含在伪满州国的统治中,伪满政权陆续制定并推行了多方面的殖民统治政策。
日本侵略者从学校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对兴安省的教育进行干涉,目的是要抹除兴安省各族人民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培育服从殖民侵略的统治工具。
殖民教育给兴安省人民带来了深深的伤害,使兴安省文化教育遭到了破坏,但这更推动了各族人民团结起来的情绪,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一、抗战时期的兴安省(一)伪满统治下兴安省省制的建立“伪满”建立后,日本为维持其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统治,在形式上允许蒙古民族实行有限自治。
“大同元年”,伪满公布《兴安局官制》,规定在盟旗地区单独设立兴安省。
“兴安局所治地区定名为兴安省,分设三分省,北部为兴安北分省,南部为兴安南分省,东部为兴安东分省,由兴安局划定界限。
”[1“康德元年”,又颁布实行《兴安各省公署官制》,将兴安四个分省改置为兴安东省、兴安西省、兴安南省、兴安北省;同时,废除兴安总署,设立蒙政部,兴安四省归蒙政部管辖。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

第五章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第一节近代教育的起步与新式学堂的出现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
中国的教育也由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中国教育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年前后,中国教育的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三种新教育,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是在这几种教育的相互影响下开始的。
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主要表现在:1、科举制度腐败。
清末科举流弊百出。
“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于是便硬编出很多偏题、怪题,甚至把经书上毫无相关的词拼在一起命题作文,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
士子即使是刻苦读经,考上了进士,亦多无真才实学;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空疏腐化。
清末在教育制度上,中央设国子监,国家设立了官学,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书院,此外还有义学、社学、私塾。
但这些学校,大多徒具其名。
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形式的私塾,虽是士子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地方,但教育内容仍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士子苦读多年,同样无真才实学;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
在学术上,极力推崇义理学,考据学、辞章学,把这些定为学术正统,其他黜为异端。
清末的教育制度、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等都表现了非常空疏腐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阻碍,这种教育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抵御不了外国的侵略,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
二是外国人开始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并开始在中国建立新式学堂。
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科学文化便随着传教士的脚步,悄然渗入中国大陆,当时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等人,开始传播自然科学和技术,逐渐地把西方数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学等科学介绍到中国。
日本对“关东州”中国人实施的殖民教育方针(1905-1919)

Vol.39 No.1Feb. 2018大连大学学报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第39卷 第1期2018年02月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民支配,在1904年日俄交战期间,占领旅大地区以后就开始了。
设立军政署,派遣军政委员[1],行政管理占领地区内的“关东州”①,殖民地教育也随之开启。
日本军政下的教育事业定位为:为扶植日本帝国势力于满洲,并永保其牢固的支配地位,鼓励地方官绅在各地兴办学校、招聘日本教习、普及一般教育的同时教授日语,扩大日本的影响力[2]。
根据这一定位,日本殖民当局从多方面对“关东州”逐步建立殖民教育制度。
本文仅对1905年至1919年期间日本殖民当局在 “关东州” 对中国人实施的殖民地教育方针做一探讨,从颁布教育法规、设立各种初等学校、招聘日本教员方面揭示日本对旅大地区进行奴化教育的史实。
一、各种教育法规的颁布日本“关东州”殖民当局为了在旅大地区对中国人子弟推行奴化教育政策,首先颁布一系列法规。
早期颁布的有针对某一个学校的,如《大连公学堂暂行规则》(1905年5月“关东州”民政署下的大连军政署签发);《旅顺学堂规则》(1905年)等。
(一)《有关支那人②教育》通牒1905年4月12日,日本侵略军辽东守备军③军政长官神尾光臣依据军司令的意图发给各地区军政委员的《有关支那人教育》通牒(辽东守备军副第2068号),是日本在满洲的有关中国人教育的官发第一号令[3]117。
主要内容为:在各城市设简易学堂;按条件每天授课4-5课时;授课内容按照清政府的奏定学堂章程,加授日语;经费由当地乡绅捐赠或公费;各学堂招聘日本教员[4]。
在该通牒里虽然没有看到对日俄战争后教育的发展对日本统治满洲整体的影响,以及满洲的政治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对教育政策的影响方面的考虑,但是详实列举了当时日本在满洲实施的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5],做为最早日本军对中国人实施的教育方针而被推行,也被研究日本在“满洲”教育问题的学者广为引用。
浅析日本高等教育政策近代化

浅析日本高等教育政策近代化作者:易丽琴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15期摘要日本高等教育政策是外来西方文化与自身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经历了从模仿移植、选择融合到自主创新三个阶段,是一个从西方化到本土化的演进历程。
关键词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经验作为资源匮乏的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战后的经济腾飞同高等教育发展密不可分,这种发展得益于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革新和改进。
确切说来,日本的高等教育近代化进程是通过对法国高等教育的模仿、移植与学习,努力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本土化发展的定性代表。
故此,对日本高等教育政策近代化演进的探究,于我国当前的教育政策制定大有脾益。
一、日本近代高等教育政策发展的社会背景19世纪中叶,日本沦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明治维新作为日本从封建社会转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出发点。
明治政权建立不久,新政府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克服幕藩体制造成的国内危机,改革封建制度,对抗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争得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
面对着解决民族危机与建设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双重困境,明治政府明确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方针。
由于明治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制定了行之有效的高等教育政策,并形成了向先进国家学习,国家利益至上,实利主义的特点。
二、日本高等教育政策近代化的演进日本近代的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以森有礼的教育改革为标志。
自1886年3月开始,森有礼颁布了《学校令》,比较完整地建立了日本的国民教育制度。
1868年颁布的《五条御誓文》,是明治政府在内政、外交、军事和文化教育上的总体施政纲领。
它的根本目的在于模仿西方而成为近代化国家。
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移植与模仿阶段当西方国家用武力打开日本大门后,日本就决定向欧美列强学习。
主要政策有:1.打开国民,向西方派遣视察团和留学生为了发展高等教育,明治政府还派了大量优秀人才到欧美留学,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大多数回国后都成了日本高等教育的学科带头人和政府要人,为发展日本高等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五讲 日治时期的台湾

1895年始在台湾设警察。到1898年时人数增至 3375人,始终以日人为主体,1907年始录用台 湾人,但人数较少。
职能:“一切政务皆由警察官施行,协助处理 地方厅政务支厅长以下的官吏多为警察官;特 别事物为保甲,鸦片户口、刑决、收官、卫生、 税揖等的处理。
在台湾,民警比例为547:1;日本为1228:1; 朝鲜为919:1(1922年的统计数据),1902年, 警察费为当时民政费的44.8%。
(3)人力管制
主要为解决台湾在战时对技术人员和熟练 工人的奇缺状况,并适用战争需要。但在 实行中却并不重技术教育而重精神教育, 以培养台湾人的“日本人格”。
(4)战时经济统制的阶段及成效
①1931——1935年,1934年日月潭水电厂竣工, 促进了耗电巨大的炼铝,炼钢,化工工业的发展, 改变了以前单一制糖业的格局。农业方面发展多 种作物种植,如棉花,麻类,咖啡,可可等,单 一农业产品格局打破。
– 保甲制度
1898年8月,总督府颁发保甲条例,1903年5月, 制定保甲条例实施细则,全岛居民以十户为一 甲,十甲为一保,保甲内居民负有连带责任。 保甲须成立壮丁团,负责防范“匪徒”及各种 家害。接受警察官的指挥。这条例成为日本殖 民者控制人民的基本条规。
此后,保甲组织从警察辅助机关转为一般行政 辅助机关。
1907年实施三一法,与六三法无本质区别,只不 过增加了一条:台湾总督发布的律令不得违反在 台湾施行的日本法律和赦令。从此,台湾总督集 立法、行政、军事大权于一身,实施专制独裁统 治。
1921年颁布法律第三号,(简称法三号),目的 在于消除台湾特性,同化台湾,使之成为日本帝 国真正的领土和臣民。对总督权力予以一定限制, 即只有在台湾地方需要而日本国内法律尚无明确 规定时,总督才拥有律令权,同时扩大总督府评 议会规模。但其专制权力未变。
高考历史教材深度整合【专题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考历史教材深度整合【专题2】列强侵略与中国⼈民的反抗⽃争专题⼆列强侵略与中国⼈民的反抗⽃争(⼀)1840~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1.鸦⽚战争(1840—1842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业⾰命,成为头号的资本主义强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清朝⽇趋衰弱腐败,内部危机严重;②直接原因:英国向中国⾛私鸦⽚和中国⼈民的禁烟运动。
③导⽕线:虎门硝烟。
(2)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等⼀系列不平等条约。
(3)《南京条约》(1842年8⽉)割⾹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主权;使⾹港成为英国进⼀步侵华的基地。
赔款2100万银元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加剧了中国⼈民的贫困;开创了列强对中国勒索赔款的先例。
开放五处为通商⼝岸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外国势⼒的侵⼊。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4)《南京条约》附件(《五⼝通商章程》、《虎门条约》)①内容: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岸租赁⼟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等特权。
②影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领⼟主权;⽚⾯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形成了“利益均沾”惯例,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共同侵略。
(5)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的领⼟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盾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盾,封建主义和⼈民⼤众的⽭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盾。
⾰命任务的变化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成为中国⼈民的双重任务。
⾰命性质的变化中国进⼊旧民主主义⾰命时期。
2、第⼆次鸦⽚战争(1856—1860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列强进⼀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修约”要求被拒绝。
(2)结果: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焚烧圆明园。
英、法、美、俄等强迫清政府签订⼀系列不平等条约。
(3)条约时间条约内容1858年《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10处通商⼝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岸通航;外国⼈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银,英商损失200万两⽩银。
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一)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一次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忌义并带有近代民族民主运动鲜明特点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摆脱了半殖民地化危机,形成独立自主的近代民族,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资产阶级近代化,比较顺利地由封迫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适成为东方的一个现代化资产阶级国家。
明治维新问题,说到底,就是实现资产阶级近代化的社会变革问题。
日本近代化的历史表明,它有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若于重大特点。
第一、日本近代化的主要课题和总目标是在“央国强兵”、“殖产兴业”的路线指引下,发已资本主义,迫立强大的近代军事机口,以此为支柱来巩固近代天皇制的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权力,对内实行军事警灾统治,对外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柬缚,争取与欧美列强抗衡,并向亚洲近邻国家实行侵略扩张。
这是日本近代化最主要的特点,它决定明治维新各项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并使后者为之服务。
第二、实现近代化的基本途径是学西方,即广泛而多方古地摄取吸收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和成果。
第三、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实现近代化的速度很快。
日本近代化的起点极低,比任何一个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都差得很远。
但是,如此落后的底子,经过明治维新的改革,到一九一二年前后不足半个世纪时间,就实现了资产阶级近代化,走完了酉方国家需要两百年左右时间才走完的近代化途程。
第四、明治维新以来大抓教育改革,迫立近代教育制度,藉以培养造就新兴资产阶级实行统治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特别是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人才,遂使摄取吸收来的西方科学技术成果消化得快、运用得好。
日本人从明治维新以来实现资产阶级近代化的速度之快,除了新兴资产阶级对广大人民的奴役压榨和,对亚洲邻国的血腥掠夺,资本主义倍战争起家和发已这一根本因素外,办好教育带动科学技术发尺,通过教育手段的传授,推广和普及学自西方资产阶级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二)从一八六八到一八七七大约十年内,明治新政府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适应资产阶级近代化的需要,自上而下地对旧的上层,迫筑和经济基础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扫传道路,为实现近代化、迫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化资产阶级国家开创业基。
近代日本的殖民政策与侵略战争

近代日本的殖民政策与侵略战争近代日本是一个积极参与殖民政策与侵略战争的国家。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通过一系列的外交和军事手段,积极扩张领土,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本文将探讨近代日本的殖民政策与侵略战争,并探讨其对亚洲地区带来的影响。
一、殖民政策的背景与实施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推行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以提升国家实力。
为了确保资源供应和市场开辟,日本开始陆续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1895年,日本通过甲午战争从中国夺取了台湾,建立台湾殖民地。
此后,日本还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等地设立了势力范围,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掌控。
二、侵略战争的发动与实施1.对华战争日本自1894年至1895年间对中国发动的甲午战争,是近代日本最重要的侵略战争之一。
日本为了争夺中国东北的控制权,挑起了这场战争。
最终,日本取得了胜利,得以通过马关条约获得台湾及澎湖群岛的割让,且成为近代中国的霸权国家之一。
2.对俄战争日本对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是20世纪早期争夺远东霸权的重要战争。
日本利用自身修建的铁路,迅速向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动进攻。
在激烈的战斗中,日本最终战胜了俄罗斯,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并获得了南部的萨哈林岛和一部分的基尔达海峡控制权。
三、近代日本殖民政策和侵略战争的影响与启示1.对亚洲地区的影响近代日本的殖民政策和侵略战争对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日本的殖民统治严重剥削了被殖民地的资源和劳动力,导致了这些地区的贫困和落后。
另一方面,由于日本推行了现代化政策,许多被殖民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发展方面得到了一些改善。
2.对国际秩序的冲击近代日本的殖民政策和侵略战争直接挑战了国际秩序。
日本在侵略他国的过程中,不断践踏其他国家的主权,破坏了地区稳定。
这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日本行为的关注和批评,并最终促使日本在二战后接受了国际社会的制裁和整改。
结语:近代日本的殖民政策与侵略战争对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通过积极的外交和军事手段,实现了领土的扩张,并在亚洲地区建立了殖民地。
分析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

分析⽇本对华政策的演变分析⽇本对华政策的演变援朝抗⽇战争明代后期对外重要战争之⼀。
万历⼆⼗年(1592年),⽇本军阀丰⾂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明廷任命兵部侍郎宋应昌为援朝经略,总兵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率军45500⼈⼊朝抗⽇。
⼆⼗⼀年正⽉,收复了平壤和北部诸城并进占开城。
⼆⼗五年⼆⽉,丰⾂秀吉再次发动侵朝战争。
明廷任命兵部尚书邢玠为总督,杨镐为经略,⿇贵为备倭将军征集⼤军10万⼈援朝鲜。
⼆⼗六年⼋⽉,丰⾂秀吉病死,⼗⼀⽉⽇军撤退。
援朝抗⽇战争中,明朝先后投⼊22万兵⼒,牺牲84000⼈,⽤鲜⾎凝结了中朝两国⼈民的友情。
⽇本⼤陆政策(1867)⼤陆政策也称⼤陆经略政策,是⽇本⾃明治维新后,“不⽢处岛国之境”,⽴⾜于⽤战争⼿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本⼤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
因此中⽇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个孤⽴的事件,⽽是⽇本近代⾛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本明治政府建⽴之始,即于1867年(同治六年)发表“天皇御笔信”,宣称“⽇本乃万国之本”,要“开拓万⾥波涛,布国威于四⽅”,把对外扩张作为根本国策,乃制定“⼤陆政策”。
该政策确定对外侵略步骤共分5期:第⼀期征服台湾;第⼆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第四期征服全中国;第五期征服南洋、亚洲乃⾄全世界。
其内容见诸1929年披露的“⽥中奏折”。
(参见“⽥中奏折”)虽然⽇本官⽅极⼒否认该秘密⽂件的存在,但⽆法否认近代以来⽇本按此步骤对外军事侵略的基本事实。
《中⽇修好条规》(1871年9⽉13⽇)清廷与⽇本政府之间订⽴的第⼀个条约。
同治九年、⼗年,⽇本两次遣使来华,要挟清廷“仿西成例,⼀体订约”。
1871年9⽉13⽇(同治⼗年),李鸿章与伊达宗城作为双⽅全权代表于天津签订本约。
凡⼗⼋条。
主要内容:两国各以礼相待,互不侵越;两国政事⾃主,“彼此均不得代谋⼲预”;两国可互派使⾂驻京;议定通商港⼝,可在指定的对⽅各⼝设理事官,⾏使对等职权;两国兵船为保护各⾃商民可往来指定的对⽅⼝岸,禁⽌驶⼊他⼝及内地河湖⽀港。
日本在朝鲜的殖民主义教育政策探析——以20世纪10年代为中心

虽有 变化 , 但 都是 在 这 一 时期 政 策 的基 础 上进 行
的修 改 与调 整 。考 察 这一 时期 日本 对朝 鲜 的殖 民
主义 教育 政 策 , 有 利 于揭 露 日本 推 行 的 殖 民教 育
的本 质 , 可 以更深 入 了解 这 一 时 期 日本 在 朝鲜 殖 民统 治 的基本 面貌 。
识, 尤其 重 视 利 用 教 育 对 朝 鲜 人 民进 行 “ 忠 良 臣
民” 的教化 。1 9 1 0年 9月 1 5日, 日本 杂 志 《 教 育
的组 成 部 分 。1 9 1 1年 8月 , 朝 鲜 总督 府 发 布 第 1
次《 朝鲜 教育 令 》 , 日本 在 朝 鲜 的殖 民教 育 全 面 展
意识 。由此 , 教 育 成 为 日本 殖 民 统 治 政 策 中 重 要
一
、
《 朝 鲜教 育令 》 与 日本 在 朝 鲜 殖 民主 义 教
育 基 本 方 针 的 确 立 ( 一) 对 朝 鲜 教 育 行 政 体 制 的 整 编
日本强 制 占领朝 鲜后 , 实 行野 蛮 的武 断统 治 , 为 了彻 底 泯 灭 殖 民地 人 民 的 民族 独 立 和反 抗 意
指出 : “ 引导 新 臣 民 ( 朝 鲜人 —— 笔 者 注 ) 、 使 其 成 为 陛下 忠 良臣民 的方 法 , 即把 其 同化 为 旧臣 民 ( 日 本 人—— 笔 者 注 ) 的方法有多种, 但 主 要 是 教 育。 ” [ 】 另外 , 朝鲜 总督 府 在 《 施 政 二 十 五 年史 》 中 提到 : “ 教育 是 国家 的百 年 大 计 , 决 定 着 半 岛统 治
拓殖局对万方数据于殖民地尤其是朝鲜的教育制度正在江木部长的所学校中没有一所是总督府新设立的学校基领导下进行调查但大体上的方针就是殖民地统本都是在19世纪末朝鲜王朝或大韩帝国时期建治的政治弊害一直都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身上立的学校基础上于1915月颁布专门学校这一事实从英国对印度的教育制度上可以清楚地规则后经过改编或升格成立的专门学校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十四章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运动教案教学笔记

收回教育权运动的意义
收回教育权运动直接促成中国政府颁布对教会学校的管理条例,打破了教会学校独立于中国教育体制之外的状况,对教会大学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收回教育权运动是中国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取得的一次伟大胜利。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上课时间:年月日上课地点:
本次课标题:第十四章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运动
知
识
点
内
容
1、反对教育教育的斗争
2、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斗争
教
学
目
的
与
要
求
1、了解反对教育教育的斗争
2、了解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斗争
重
点
与
难
点
重点:理解收回教育权运动的意义
教
学
方
法
讲授
使
用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三、政府训令下教会学校的注册及其中国化、世俗化
第二节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斗争
一、日伪的奴化教育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1931~1945),在其占领区所实施的奴役中国人民的法西斯的殖民地教育东北沦陷区的教育,通称为“伪满教育”,华北、华东等沦陷区的教育,通称为“汪伪教育”。
伪满奴化教育的实施,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二阶段:开始于1877年的第一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
1890年5月7——20日第二次上海基督教会传教士大会改为“中华教育会”
中国基督教教会教育的最高领导机构,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教会学校的课程
宗教(必开课程)
外语
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六:日本》复习资料整理

国别史专题六:日本大化革新(唐太宗时期)倭寇(明朝—海禁)向帝国主义过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经济上1、政府扶持发展工业,20世纪初工业革命基本完成2、产生垄断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有利发展因素(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日本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不利发展因素(日本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资源不足、农业落后等,更多依靠军事手段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
政治上1、建立天皇制,政体变化(189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2、对内镇压,对外侵略扩张(朝鲜、中国)对外侵略政策(大陆政策,以征服中国为中心,征服朝鲜是第一步。
日本侵略朝鲜的四个步骤:①《江华条约》打开朝鲜门户;②甲午中日战争加紧控制朝鲜;③日俄战争把朝鲜变成实际上的殖民地;④《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
特征: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一战前后战前入侵朝鲜(1876年《江华条约》打开大门甲午战争控制朝鲜入侵中国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划分势力范围,日俄战争独霸战中:向东亚太平洋地区扩展,出兵山东(1914)提出《二十一条》(1915)府院之争(1917)战后: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里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
日本首相牧野对远东问题争吵不休,对欧洲事务漠不关心,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
华盛顿会议上,《四国条约》拆散了英日同盟,《五国条约》抑制了日本海军实力膨胀,《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局面,《日中协定》才解决了中国山东问题。
二战前后1、战前:经济危机的打击,军部抬头,侵略中国(五次事变),二·二六兵变<1936>,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1917>2、战中:加紧侵略中国,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1940);挑起太平洋战争(1941);中途岛海战(1942);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3、战后:美国独占日本,扶持日本的发展,60年代末发展最快,70年代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80年代与美国成为伙伴关系,1987年发展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一)经济概况及特点①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1853年,美舰叩关,西方国家工业品涌入日本市场;②明治维新:经济迅速发展(殖产兴业),19世纪8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在政府保护下产生垄断组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日本侵华背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
“大陆政策”的提出炮制者丰田秀吉“大陆政策”的完成者田中义一、广田弘毅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计划逐步得逞的原因日本是亚洲的帝国主义强国。
它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并经过精心策划、周密准备。
国民党政府却将其军队的主力用于“围剿”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对日本实行妥协退让。
国际联盟和英、美等国政府则采取对日姑息、纵容的态度。
华北事变过程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
中国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真空地带”。
接着,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两市(北平、天津)“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
卢沟桥事变背景华北事变后,日本加紧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部署。
1936年8月,法西斯军人控制的广田弘毅内阁制定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先打中国”的侵略计划。
11月,日本同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欧亚两个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旗号结成了反动同盟。
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就开始了在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
展开论述:日本在台湾设立总督府。
日本驻台总督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于一身,并负责指挥烛台的日本军队。
建立了一整套警察制度和保甲制度,掌握台湾人民的生杀予夺之权。
日本还在台湾进行疯狂的经济略对,攫取台湾的资源和财富。
推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殖民经济模式,使台湾成为日本稻米的供应地。
殖民当局还接力推行奴化教育和同化政策,开展“皇民化”运动。
2、1931年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后,进行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展开论述:扶持伪“满洲国”,它在“日满共同防卫”的借口下,确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一切权益。
人教版高一历史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历史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知识点人教版高一历史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知识点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知识点1.相持阶段的到来(1)原因:①日军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②敌后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日军后方;③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需要发展,不具备反攻的条件。
(2)标志:1938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
(3)影响: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妄图通过“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
日军改变对华侵略政策。
2.相持阶段日军方针的变化及影响(1)变化: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
对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和殖民统治。
(2)影响: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成为日本在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的工具。
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把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正面战场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日伪蒋的联合进攻,出现严重困难的局面,敌后战场也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3.日军对沦陷区的统治经济上:大肆掠夺沦陷区的工矿业,将沦陷区变为日本工业原料的基地,以满足侵略战争的需要,并获得巨额利润;强占沦陷区的耕地,用于军事和移民;掠夺粮食,对粮食实行“统制”政策,在沦陷区抓丁拉夫,掠夺劳动力;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开设银行,滥发纸币;增加苛捐杂税,加紧搜刮人民。
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和封建、反共宣传。
在学校教育方面:在教育体制上缩短中等教育的年限,增加初等教育年限;在教学内容上,灌输奴化思想。
在社会教育方面,大肆宣传封建道德,进行反共宣传,禁止人民阅读进步书刊。
政治上:实行法西斯残暴统治。
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采取并村、清查户口、发放“良民证”、实施保甲连坐制度等办法,企图肃清沦陷区的抗日力量;在华北,日伪政权发动“清乡运动”,对抗日爱国人士实行恐怖政策。
重点、难点1.日本对沦陷区经济掠夺的根本原因日本的对华政策,在政治上采取“以华制华”的同时,经济上推行了“以战养战”的掠夺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