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文明衰落看传统教育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社会文明的衰落看传统教育的力量“道德治国”四个字在近年报纸、网络上频繁出现,反映出当今社会文明衰落的程度之严重。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平民百姓,日思梦想,怎一个“钱”字了得!放眼四海,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确实发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较之以前确实丰富许多,可人们的礼仪道德、文明举止却有江河口下之态。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社会到底进步了多少?

追求物质生活:原本无可厚非,古人说求利致富是“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人之礼仪道德并非天赋,它是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紧密相连并受制于经济利益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穷志短”、“人富而仁义附”说得也是这个道理。然古人有“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利”,可今人富,却人情薄、诚信失、公德丧!何也?教化失也!

“教化”者,“教育”也。自古圣德明君,皆晓教化之利。“教化,所持以为治也”。“善政不如善教”,教化,乃治同之本。中华文明历千载而不衰,也多赖教化之功。而今社会文明之沦丧,与我国传统教育(教化)之缺失大有干系。试列举一二。

(一)关于尊师重教

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尊师重教的思想就已经深入人心了。“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汉书,文帝纪》),尊师是国家兴盛的前提,天地君亲师,占人将老师与君父比肩,事师如同事父。即使皇

帝也不能特殊。“重傅”即重教,要达到“修身、齐家、治同、平天下”就必须重教。“尊师重教”成了全社会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尊师重教之风尚,经无数朝代更迭而不改,已逐渐成为构建社会道德之基础。而十年文革浩劫,中国传统教育的根基遭到无情毁灭,打倒“臭老九”、“交白卷’’光荣,更是把中同千年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践踏的体无完肤。虽然通过拨乱反正、提高老师待遇等措施。重树“尊师重教”传统,可毁之容易建却难,老师,仍然是一个大多数人不愿选择的职业,而教育,也继续因经济利益而退居次席、再次席,从而演变成功利教育、“伪教育”。只重学分,不重做人;只求升学。不求思品。古人求学,“修身齐家、治阿平天下”,“修身”排在第一,而如今之教育,要好专业、求好工作(也就是求更多的钱)成了首选。今天之“重教”更多的是“重钱、重利”。

“尊师重教”之传统精髓,被教育政治化的“跟风”运动搞得支离破碎。说“尊师重教”的人多,研究“尊师重教”的人少;做表而文章的人多,求实质功效的人少;急功近利的人多,放眼长量的人少。多少年来“尊师重教”不过成了一些领导在“教师节”上夸夸其谈的口头语,成了一些报纸文章按时刊载的宣传词。尤其是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教育谬论,如“家长是上帝,孩子是上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等等,更是如利刃把老师头顶上仅有的一点光环也击的粉碎。试问,家长、孩子都成了上帝,还要学校干什么?还要老师干什么?上帝不是万能的吗?“没有——只有——”这句话就更有问题了,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事情,不能

辨证的看待问题,也就落入了唯心论和教条主义的陷阱,把教师的作用尤限的夸大化,一方面使学校教育不堪重负,老师身心俱疲;另一方面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冷眼旁观提供开脱的借口。本来是三方面协同完成的战役,变成了学校教育在独自打攻坚战,撑不住还会招来各方唾骂。

(二)关于“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回归

传统教育,在某些人的眼里是愚昧、保守、腐朽、落后的代名词,而另有一些人却在传统教育的剖析里发现仍然有‘‘新药理”和“杀菌的药剂”之功效。胡适老先生在民国初年就喊出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倡议。传统教育绝不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相反,传统教育在很多方面恰恰是现代社会文明道德滋生的土壤。“弃旧从新”已经证明并非良药,tt继承创新”方能使社会文明重走健康之路。传统教育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和传统意味,正是现代社会肤浅的时尚特色和浮躁的文化追求的对症良药。近年来“国学”热的升温、“读经”活动的频繁亮相以及传统文化读本的热销,也都说明了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着一席不可替代的位置。

关于时下大张旗鼓的“素质教育”,跟随者众,深思者也不少。素质教育”不过是传统教育部分精髓的翻版,或者说是部分传统教育的重新解读,只是要与传统教育相区别而另换一个名词而已。“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在传统教育的文化精髓里我们依然能够一一对应。博大精深的传统教育里仍然有许多宝贵的教育遗

产正在被有识之士发掘或等待发掘。

“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推行人性化教育,重视孩子的天性。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也早就有“天地之性人为贵”的论段,孔子在《论语》里的“因才施教”更是世人皆知的教育名言。

“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在“做中学”,知识与能力并重。而中国的传统教育更是讲究“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古人崇尚“游学求道、访师拜友”,孔子周游列国而成《春秋》,徐霞客游名山大川遂有《水经注》问世。(可现在学校要组织一次学生春游都会因顾虑学生的安全问题而不得不放弃,虽然说此时非彼时,但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教育观念的滞后才是主要原因。)

(三)是“弃旧从新”还是“继承创新”

推行“素质教育?”若干年来,旧问题解决了不少,可新问题又接踵而来。如何应对这不断蜂拥的教育新问题,我们是“弃旧从新”,还是“继承创新”?

“赏识教育”?在一味的“赏识”、一片片的赞扬声中,我们的孩子受不得一点批评,忍不得半点委屈。一个从心理到身体都裹着厚厚的铠甲的学生,我们的老师又如何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教育他呢?面对这种情况,孙云晓老师急切地喊出了“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而我们的老师也在艰辛的付出后感受到现代教育的苍白无力。古语说“严师出高徒”,而今人却将其片面的理解——与“体罚”同义,导致现在一些老师连说这句话的勇气都丧失了。面对学生,老师们只能哄着教,求着学。稍有不慎,便会招来四方

责难。古语说“玉不琢,不成器”,面对一块天然璞玉,我们一味将其包裹、珍藏是没有意义的。要让他成器,就必须用利刃细心地刻划,用各种工具去打磨、雕琢,才可以使他成为一件富有价值的艺术品。在这个过程中,璞玉一定是痛苦的。温室里的花朵,毕竟不会长久,“不经历风雨,又怎么见彩虹”!

“快乐教育”?已经叫嚷了几年之久的“快乐教育”如何?前不久《羊城晚报》刊载一份学生学习状况调查,有80%的中小学生感觉学习一点儿也不快乐。“快乐教育”为什么不快乐?课堂上学生无拘无束、任性使然也没有老师批评,真的是“快乐无比”,可回家后没完没了的如山作业,让学生对学习索然无味。“快乐教育”的结果是学生的知识学不扎实,能力得不到提升,尤其是刻苦学习的优良品质更是无从谈起。我们不要再自欺欺人了,还教育的本来面目吧!学习,本就是件艰苦的事。唐朝李白“铁棒磨成针”的故事,明朝曹端“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的典故,也早就告诉了我们学习并不是一件如何快乐的事!如果说有快乐,那也是通过刻苦学习,攻克难关后获得的那份喜悦、那份满足与成就感。

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实问题,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教育里都能找到参考的依据和解决的办法?。那种今天一个方案,明天一个指示,后天又来一个倡议的所谓的教育改革可以休矣!就如同中国足球一样,折腾来折腾去。最终还要回到“技术足球”的老路上去。

社会的道德文明,需要教育去传承和发展。社会道德文明的衰落,更需要用传统教育的力量去扶持。博大精深的传统教育里仍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