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意义:
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思考:三次起义的主要教训有哪些?)(A首先夺取城市和巩固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因而不能成功。B革命武装力量必须同农民、同土地革命相结合。C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有很大贡献,但其不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决定,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部分决策,给革命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3、实质:
向日本帝国主义妥协,对红军围剿。
4、行动:
(1)1933年2月,对中央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被周恩来、朱德率红军击退。
(思考:此时中共中央发生了什么变化?)
(2)1933年10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原因:
(1)1933年初,临时党中央迁入中央苏区(王明、博古掌握中共中央领导权),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导方针的错误,在根据地得到全面贯彻。
(1)1933年国民政府基本实现关税自主,但由于海关的重要职位被外国人占据,总税务司由英国人担任,使新税则的实施大打折扣。
(2)由于列强借故拖延,废除领事裁判权的交涉迟迟不能签约。
【复习总结】:按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归纳本节内容
政治上: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军事上: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四、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1、土地革命
(看书并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实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路线中,为什么要对富农实行有别于消灭地主阶级的“限制”政策?)
(1)主要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2)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
(根据书本掌握其主要内容)
(3)作用:
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4、“八七”会议
(1)召开:1927年8月7日、瞿秋白作了《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
(2)内容:A、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B、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C、决定秋收时发动起义
D、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思想
(3)意义:
(学生看书中内容加以了解,限于党当时的理论水平,会议对一些“左倾”倾向,没有及时制止)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教学难点】:对工农武装割剧思想的理解,对土地革命路线中限制富农政策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革命失败后,处于白色恐怖包围之下的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探索革命新的出路,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原因:
(1)日本侵略者:
1927年东方会议确定把满洲分裂出来的方针,1929年受到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打击,急于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以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
(2)国民党反动派:尽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概况: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反诬蔑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住地,攻占沈阳,蒋介石下令不抵抗。
(2)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3)改组: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南京国民政府。
3、形式上统一:
(1)"北伐":1928年讨伐奉系军阀,实质是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军阀争夺地盘的一场战争,也是英美与日本争夺中国的斗争。过程中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2)"东北易帜":皇姑屯事件以后,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与1928年底宣告改旗易帜,这标志着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4)意义:
(请学生看书掌握其主要内容)
2、经济建设:
(1)目的:
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2)措施:
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兴办工业,包括军需工业和民办工业。
小结:以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为主线,从背景、理论、实践三大板块构建本节知识结构体系
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共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提高认识
八七会议
抗日游击队→抗日联军(1936年)
(2)领导:
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
4、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时间:1932年底
(2)地点:上海
(3)领导:宋庆龄任主席、蔡元培任副主席、杨杏佛任总干事。
(4)要求:国民政府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抗日的民主权利
5、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1)时间:1933年
(2)领导:冯玉祥、吉鸿昌
【教学重点】:
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全国人民声讨祸国殃民的不抵抗政策。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社会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学习红军的战略转移。
讲授新课:
3、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请学生结合图掌握有关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情况)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1、背景:
(1)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令国民党大为震惊
(2)1930年底到1931年秋,毛泽东采取灵活的作战方针,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反革命围剿。
2、目的:
为了推动革命斗争
3、概况:
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为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军委主席。
一、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声讨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2、政策:“攘外必先安内”
(让学生阅读P20页材料,思考:其真实意图是那一点?这一政策与不抵抗政策在目的和本质上有没有区别?为什么蒋介石不顾及全国人民的意愿,还要提出反动政策呢?)
(这两个政策是一致的,蒋介石之所以一贯推行反动政策,是因为他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极端害怕人民的力量,仇视革命)
形成以三大起义为代表的工农武装起义
过程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建
理论毛泽东的三篇文章
依据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要点
内容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实践武装斗争:1930~1931三次反围剿
根据地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
布置作业:见学习指导
(结合书后材料题,思考蒋介石为什么采取不抵抗政策?)(案167页)
3、结果:
不到半年,东三省沦陷,1932年建伪满洲国,东三省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二、一·二八事变
1、背景:
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使日军气焰更嚣张。
2、概况:
1932年1月28日,日军袭击上海,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率领下奋勇抵抗,使日军三易主帅。
〖学习新课〗:
一、工农武装起义:
1、目的:
为挽救革命,中共用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2、三次起义:
(1)南昌起义:
时间:1927年8月1日开始
领导:周恩来、叶挺、朱德、贺龙、刘伯承
简况:在南昌起义,南下受阻,朱德、陈毅率部分队伍转战湘南,一部分进入海陆丰。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了。
能力方面:培养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提示本质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阅读、观察、判断、比较、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历史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认识红军长征及其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认识遵义会议的意义。
时间:,双方:,结果:。
(2)蒋冯战争:
时间:,双方:,结果:。
(3)中原大战:
时间:,双方:,结果:。
3、影响:给人民带来灾难,为蒋介石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目的:
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巩固统治。
2、措施:
(1)整顿税务
(2)控制金融
(3)改革币制
(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掌握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国民党的训政纲领,新军阀的混战,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改定新约运动。
能力方面:培养概括、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具体分析并作客观评价的能力。
思想方面:认识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通过东北易帜的教学,树立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阅读小字内容,了解王明左倾错误产生的背景及其在国统区推行的表现和危害。)
(2)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军队,发动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
(看插图及小字内容,思考:这次围剿与前几次有什么不同?红军是否具有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可能性?)
(3)战果: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
(4)失败原因: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队的夹攻
6、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1)领导:李济深、蔡廷锴
(2)时间:1933年11月
(3)简况:同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议》,在蒋介石和日伪夹攻下失败。
第四节红军的战略转移
【教Leabharlann Baidu目标】:
知识方面:掌握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重点】:
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和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前期的经济。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国民政府各项政策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板书)
1、背景: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
(宁汉两派有实力,请学生看书了解各派军事实力)
2、成立:
(1)宁汉合流: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开始:1928年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训政时期”开始。
2、实质:蒋介石独裁专制。
3、表现:
(1)建正规军,维护统治;
(2)组织“中统”、“军统”,实行特务统治;
(3)制定反动法令,镇压人民。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1、原因:各派新军阀勾心斗角,争权夺利。
2、概况:
(1)蒋桂战争:
(2)秋收起义:
时间:
领导:毛泽东(与南昌起义比,秋收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
简况:进攻长沙受挫后退到文家市,决定向山区进军,途中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广州起义:
时间:1927年底
领导:张太雷、叶挺、叶剑英
简况:建立广州苏维埃政府,因寡不敌众,失败。(这是党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和革命军人在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一次尝试)
【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教学难点】:
蒋介石的绝对不抵抗政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战后,日本在华的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的的在华利益受到了削弱,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讲授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请学生看书了解各方面措施的具体概况)
3、情况:
(1)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
(2)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请学生看书了解其聚敛财富的手段)
(3)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五、“改定新约运动”
1、目的:
缓和人民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
2、内容:
实现关税自主,废除领带裁判权。
3、结果:
第三节“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掌握“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能力方面: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前因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介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对本节教材的讲述,培养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仇恨,树立和培养学生爱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经济上:统治前期的经济
外交上:改订新约运动
【作业】;见学习指导用书。
第二节工农武装割剧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掌握三次工农武装起义,井冈山的星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能力方面:培养和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认识三大起义的意义,认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是艰难而曲折的,革命先辈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缅怀和学习。
3、结果:
签订《淞沪停战协议》,
其内容:中国军队撤出上海,日军可暂住扎
其影响:激起全国人民极大愤慨。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中共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
号召发动群众斗争,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
2、抗日义勇军:
(1)组成: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
(2)意义:
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3、抗日联军:
(1)组成:
二、井冈山的星火
1、建立
创建者:毛泽东(看书了解工农革命军开展了哪些活动创建了根据地)
评价: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2、井冈山会师
时间:1928年4月
部队: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
湘南的工农武装
工农革命军
结果: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请学生看书理解工农武装割剧的理论)
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思考:三次起义的主要教训有哪些?)(A首先夺取城市和巩固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因而不能成功。B革命武装力量必须同农民、同土地革命相结合。C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有很大贡献,但其不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决定,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部分决策,给革命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3、实质:
向日本帝国主义妥协,对红军围剿。
4、行动:
(1)1933年2月,对中央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被周恩来、朱德率红军击退。
(思考:此时中共中央发生了什么变化?)
(2)1933年10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原因:
(1)1933年初,临时党中央迁入中央苏区(王明、博古掌握中共中央领导权),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导方针的错误,在根据地得到全面贯彻。
(1)1933年国民政府基本实现关税自主,但由于海关的重要职位被外国人占据,总税务司由英国人担任,使新税则的实施大打折扣。
(2)由于列强借故拖延,废除领事裁判权的交涉迟迟不能签约。
【复习总结】:按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归纳本节内容
政治上: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军事上: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四、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1、土地革命
(看书并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实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路线中,为什么要对富农实行有别于消灭地主阶级的“限制”政策?)
(1)主要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2)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
(根据书本掌握其主要内容)
(3)作用:
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4、“八七”会议
(1)召开:1927年8月7日、瞿秋白作了《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
(2)内容:A、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B、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C、决定秋收时发动起义
D、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思想
(3)意义:
(学生看书中内容加以了解,限于党当时的理论水平,会议对一些“左倾”倾向,没有及时制止)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教学难点】:对工农武装割剧思想的理解,对土地革命路线中限制富农政策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革命失败后,处于白色恐怖包围之下的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探索革命新的出路,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原因:
(1)日本侵略者:
1927年东方会议确定把满洲分裂出来的方针,1929年受到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打击,急于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以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
(2)国民党反动派:尽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概况: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反诬蔑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住地,攻占沈阳,蒋介石下令不抵抗。
(2)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3)改组: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南京国民政府。
3、形式上统一:
(1)"北伐":1928年讨伐奉系军阀,实质是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军阀争夺地盘的一场战争,也是英美与日本争夺中国的斗争。过程中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2)"东北易帜":皇姑屯事件以后,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与1928年底宣告改旗易帜,这标志着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4)意义:
(请学生看书掌握其主要内容)
2、经济建设:
(1)目的:
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2)措施:
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兴办工业,包括军需工业和民办工业。
小结:以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为主线,从背景、理论、实践三大板块构建本节知识结构体系
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共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提高认识
八七会议
抗日游击队→抗日联军(1936年)
(2)领导:
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
4、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时间:1932年底
(2)地点:上海
(3)领导:宋庆龄任主席、蔡元培任副主席、杨杏佛任总干事。
(4)要求:国民政府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抗日的民主权利
5、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1)时间:1933年
(2)领导:冯玉祥、吉鸿昌
【教学重点】:
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全国人民声讨祸国殃民的不抵抗政策。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社会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学习红军的战略转移。
讲授新课:
3、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请学生结合图掌握有关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情况)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1、背景:
(1)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令国民党大为震惊
(2)1930年底到1931年秋,毛泽东采取灵活的作战方针,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反革命围剿。
2、目的:
为了推动革命斗争
3、概况:
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为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军委主席。
一、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声讨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2、政策:“攘外必先安内”
(让学生阅读P20页材料,思考:其真实意图是那一点?这一政策与不抵抗政策在目的和本质上有没有区别?为什么蒋介石不顾及全国人民的意愿,还要提出反动政策呢?)
(这两个政策是一致的,蒋介石之所以一贯推行反动政策,是因为他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极端害怕人民的力量,仇视革命)
形成以三大起义为代表的工农武装起义
过程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建
理论毛泽东的三篇文章
依据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五个要点
内容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实践武装斗争:1930~1931三次反围剿
根据地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
布置作业:见学习指导
(结合书后材料题,思考蒋介石为什么采取不抵抗政策?)(案167页)
3、结果:
不到半年,东三省沦陷,1932年建伪满洲国,东三省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二、一·二八事变
1、背景:
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使日军气焰更嚣张。
2、概况:
1932年1月28日,日军袭击上海,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率领下奋勇抵抗,使日军三易主帅。
〖学习新课〗:
一、工农武装起义:
1、目的:
为挽救革命,中共用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2、三次起义:
(1)南昌起义:
时间:1927年8月1日开始
领导:周恩来、叶挺、朱德、贺龙、刘伯承
简况:在南昌起义,南下受阻,朱德、陈毅率部分队伍转战湘南,一部分进入海陆丰。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了。
能力方面:培养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提示本质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阅读、观察、判断、比较、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历史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认识红军长征及其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认识遵义会议的意义。
时间:,双方:,结果:。
(2)蒋冯战争:
时间:,双方:,结果:。
(3)中原大战:
时间:,双方:,结果:。
3、影响:给人民带来灾难,为蒋介石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目的:
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巩固统治。
2、措施:
(1)整顿税务
(2)控制金融
(3)改革币制
(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掌握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国民党的训政纲领,新军阀的混战,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改定新约运动。
能力方面:培养概括、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具体分析并作客观评价的能力。
思想方面:认识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通过东北易帜的教学,树立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阅读小字内容,了解王明左倾错误产生的背景及其在国统区推行的表现和危害。)
(2)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军队,发动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
(看插图及小字内容,思考:这次围剿与前几次有什么不同?红军是否具有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可能性?)
(3)战果: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
(4)失败原因: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队的夹攻
6、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1)领导:李济深、蔡廷锴
(2)时间:1933年11月
(3)简况:同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议》,在蒋介石和日伪夹攻下失败。
第四节红军的战略转移
【教Leabharlann Baidu目标】:
知识方面:掌握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重点】:
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和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前期的经济。
【教学难点】:
全面评价国民政府各项政策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板书)
1、背景: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
(宁汉两派有实力,请学生看书了解各派军事实力)
2、成立:
(1)宁汉合流: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开始:1928年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训政时期”开始。
2、实质:蒋介石独裁专制。
3、表现:
(1)建正规军,维护统治;
(2)组织“中统”、“军统”,实行特务统治;
(3)制定反动法令,镇压人民。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1、原因:各派新军阀勾心斗角,争权夺利。
2、概况:
(1)蒋桂战争:
(2)秋收起义:
时间:
领导:毛泽东(与南昌起义比,秋收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
简况:进攻长沙受挫后退到文家市,决定向山区进军,途中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广州起义:
时间:1927年底
领导:张太雷、叶挺、叶剑英
简况:建立广州苏维埃政府,因寡不敌众,失败。(这是党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和革命军人在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一次尝试)
【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教学难点】:
蒋介石的绝对不抵抗政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战后,日本在华的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的的在华利益受到了削弱,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讲授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请学生看书了解各方面措施的具体概况)
3、情况:
(1)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
(2)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请学生看书了解其聚敛财富的手段)
(3)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五、“改定新约运动”
1、目的:
缓和人民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
2、内容:
实现关税自主,废除领带裁判权。
3、结果:
第三节“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掌握“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能力方面: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前因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介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对本节教材的讲述,培养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仇恨,树立和培养学生爱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经济上:统治前期的经济
外交上:改订新约运动
【作业】;见学习指导用书。
第二节工农武装割剧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掌握三次工农武装起义,井冈山的星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能力方面:培养和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认识三大起义的意义,认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是艰难而曲折的,革命先辈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缅怀和学习。
3、结果:
签订《淞沪停战协议》,
其内容:中国军队撤出上海,日军可暂住扎
其影响:激起全国人民极大愤慨。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中共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
号召发动群众斗争,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
2、抗日义勇军:
(1)组成: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
(2)意义:
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3、抗日联军:
(1)组成:
二、井冈山的星火
1、建立
创建者:毛泽东(看书了解工农革命军开展了哪些活动创建了根据地)
评价: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2、井冈山会师
时间:1928年4月
部队: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
湘南的工农武装
工农革命军
结果: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请学生看书理解工农武装割剧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