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课程改革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课程改革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课程改革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课程改革

E-commerce Professional Teaching Course Reform

TAN Zheng,SONG Yanhui

(School of Management ,Hangzhuo Dianzi

University ,Hanghzou,Zhejiang 310018 )

Based on the "problem" as the guide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the paper studies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professional teaching course reform. In this study ,we believe that the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basi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commerce ,quantity analysis method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teaching. To cater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it should strengthen the large quantity analysis data and financial data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axes and electronic payment problem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should cause e-commerce professional teaching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urse content.

关于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大都是从定性的角度提出的。宋文官曾经参照,电子商务国家职业标准,建立了一个以能力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①董晓英②认为电子商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专

业,在电子商务的课程设置

上,应该更加主要实训课以及实验课的强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韩义认为信息学、市场营销学、网络技术等内容补充到电子商务课程中,研究电子商务与经济类专业、电子商务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③兰洋,苏晓珂根据《电

子商务专业就业形势与对策分析》中凸显的学生就业难以及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提出在课程设置上,要符合电子商务理论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变化,迎合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特定需求。④ 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这些关于电子商务教学改革的论文中大多是从主观判断的角度进行专业教学课程改革的考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实践效果,但缺乏定量的研究使得电子商务教学课程改革难以获得突破性的进展。本文试图尝试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进行研究,即,以“问题”作为导向进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课程进行改革研究,并从定量的角度进行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的粗略判断。孙宇,刘叶婷,韩洁曾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过研究,但他们是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进行主动问题的设计,从而提出的在教学内容重组与教学方法改革,并进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⑤

1电子商务专业的问题剖析

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主题词“电子商务”与“问题研究”进行主题检索,获取了1883 篇论文数据,这些论文基本都是对我国电子商务存在的关键性的问题的探讨,我们下载这1883篇论文的题录数据,并对这些主题词进行统计分析,这1883 篇论文共包含8307个主题词,汇总重复的主题词,共有4045个

主题词。排名前30 的电子商务问题研究主题词如表1所示。

2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体系及课程设置基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案,作者梳理了国内的主要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课程设置如下:公共基础课(政治类、数学类、英语类、计算机类),学科基础类(经济学、离散数学、管理学、会计学、运筹学、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概论、生产计划与控制),专业核心课(电子商务技术、网络营销、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专业英语、web应用开发技术、电子支付与风险管理、网站规划与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业选修课(JAVA高阶、管理统计学、国际贸易与实务、XML技术、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SPSS 软件应用、网络应用工具、

ERP系统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技术、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决策支持系统、文献检索利用、项目管理、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3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进我们认同大多数高校所采用如上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类、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的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但是,考虑到该专业的更好的发展,以及该专业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我们提出一个专业特色系列课的模块,这在我们早期的研究中曾经提出过。⑥该专业特色系列课模块应该包含企业电子商务系列、电

子商务企业系列、金融证券电子商务系列、电子商务资讯系列、

电子商务服务系列的内容。但在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课程设置的各模块下的专业课程上,我们认为可以根据表1 中呈现的主要的电子商务问题研究进行适度的调整,可以说表1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在运行过程中涌现出的某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频次排名第1 的主题词“电子商

务”不具有意义。排名第2 的是频次为66 的“电子合同”,可以说,它

跟排名第5 频次为48的“电子签名”,排名11频次为31 的“电子支付”,排名15频次为30的“电子认证”,排名20频次为25的“电子证据”,排名22 频次为23 的“数字签名”,排名33 频次为19 的“电子提单”共同构成了电子支付的重要内容。换言之,电子支付的系列问题应该是电子商务极其关注的重要方面,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认为应该加强该方面的力度。表1 电子商务问题研究的主题频次表另外,由于近几年的移动互联网以及移动支付的异军突起,很多电子商务的完成都是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实现的,因此,在电子商务应该与时俱进地增加移动支付的授课内容,以更好地进行电子商务。分析表1,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电子商务问题研究中最突出的问题应该是税收问题,因为排名第 3 与排名第4,

频次都是49 的都是设计到税收问题的主题词“税收征管”与“税收”。排名18 频次为26 的“税收管辖权”也是税收问题。如,在澳大利亚XX局工作长达36年,曾担任过高级局长助理的约翰?伯克斯的《国际电子商务

和相关税收问题》可以作为重要

的教学参考内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调整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方案如下所示:公共基础课(政治类、数学类、英语类、计算机类),学科基础类(经济学、离散数学、管理学、会计学、运筹学、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概论、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专业核心课(电子商务技术、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专业英语、web应用开发技术、电子支付与风险管理、网站规划与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电子

支付与法律法规、移动支付、国际电子商务和相关税收问题),专业选修课(JAVA高阶、管理统计学、国际贸易与实务、XML技术、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SPSS软件应用、网络应用工具、

ERP系统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技术、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决策支持系统、文献检索利用、项目管理、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与管理、金融数据分析与管理),专业特色系列课(企业电子商务系、电子商务企业系列、金融证券电子商务系列、电子商务资讯系列、电子商务服务系列)。

4结语本文的研究以目前存在的主要的电子商务研究问题为切入点,透析了我国学术界在关注的某些问题,我们认为这些问题正是目前我国电子商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问题为导向的基础上,我们谈到了大学的电子商务教学改革问题。我们同时认为,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教学改革应该对培养出满足社会所需求的电

子商务人才是有益的。

本文受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3QN062)

注释

①宋文官.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82 (12):29-34.

②董晓英. 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2009(2):267-269.

③韩义. 对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 天津电大学报,

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思路

国际商务函电教学改革及课程改革 1、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 (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改革创新: 《国际贸易函电》开设时间设计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之后,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较为扎实的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后,减轻学习该课程的负担。不少学校将两门课程合二为一,看似进行了整合,实则得不偿失,使学生顾此失彼,我校的设计很好地解决这个困境。 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中,高度重视学生国际商务信函的基本知识、拟写原则和技巧、常用语句、专用术语,广泛覆盖国际贸易信函基础知识以及外贸磋商过程中各个环节往来函电,使学生对国际商务信函的格式、行文方法以及文体特点等有充分把握;教学内容来源广泛,有国内外同行业相关书刊,有来自进出口贸易一线的新鲜案例,有助于使学生在“海量”接触国际贸易函电实例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精讲多练”的教学效果,深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国际贸易英语的综合能力、沟通能力,打破了课程教学对教材过于依赖、“从一而终”的模式。努力实现“实用、能用、够用、有用”的课程建设目标。 (2)教学组织方法创新: 教师讲授法:在每一贸易环节函电单元,以教师为主体,讲授这一单元函电拟写的基本原则、套语、不同情境语言的运用方法、专业术语等基础知识。 学生训练法:学生为主体,根据教学任务,开展模拟训练、案例分析、书面或口头练习等活动。 师生互动法:教师引导为主,学生积极投入。如在教师引导下开展的讨论、训练等,适用于解决较为复杂、综合的教学任务。 (3)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立足课堂教学,力争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密切注意不同类型学生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反应,并进行合理调整。近几年来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化整为零教学法:即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将学习任务进行分解,根据学生认

课程改革成果

寨子小学课程改革成果汇总 寨子小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学校在籍学生62人,教学班级6个,教职工11人。在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学校一步一个脚印,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先后获得射洪县“素质教育先进集体”,“射洪县文明单位”。2002年,射洪县掀起了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浪潮,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寨子小学,吹暖了全校师生的心扉,吹紧了教育发展的时代步伐,面对新课程改革,学校迅速转变观念,改善条件,完善管理,锤炼师资,落实目标,轰轰烈烈的开展新课改工作,十年来,回顾探究发展之足迹,汇报如下: 一、课改管理机制的完善。 ㈠、机制有保障。 成立“寨子小学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文春同志任组长,教导处、年级组、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等相关同志任组员,加强对课改实验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协调全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深入实验工作的第一线,集中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不断深化。 1、组织有保障: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课程改革工作的统一部署和协调,工作指导组下拟设几个指导小组:①课堂教学改革指导小组;(教研组)②评价考试制度改革指导小组;④信息技术运用指导小组。来保证课程改革各项工作真正落实。 2、师资有保障: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容和教师测试容。教师的培训容包括通识培训和学科业务培训,培训工作要提倡讨论式和参与式,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实验领导小组还经常深入学校进行调研,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 3、制度有保障:以课题研究促实验,用专题研究的方法来研究课改中的重大问题,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定期组织专题性教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文件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师范大学: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就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如下意见。 一、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教师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师范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学习领域、建议模块和学分要求,制订有针对性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保证新入职教师基本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 三、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要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 四、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通过科研立项、遴选评优和海外引进等途径,构建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大力推广和使用“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五、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

艺术设计课程建设和改革方案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方案 一、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 1、课程体系: 在整个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强化设计与社会、创新与实践、思维与技能等诸多方面紧密关联的意识,教学中全方位构建学生从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技能到综合知识应用和表达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和挖掘,同时也强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沟通协作能力、表述能力等,最终让学生在进入社会时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设计服务精神,成为真正合格的专业设计人才。 (1)主动适应新时期对创新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需求,实现知识型向综合能力型转化,拟定目标,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充实课程大纲,其核心是有效地调整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课时权重。 (2)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会展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五个专业方向。现开设公共课19门,专业课87门,实验课19门,每个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完整,设课重点突出。在学习普通教育理论知识后,专业课程方面主要有造型基础、形态学装饰基础、电脑辅助设计、专业设计、专业理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专业教学课程类别

2、教学内容 在本科四年的教学中,课程互为依托,交叉贯通,呈复合式、板块式、递进式螺旋状上升进程,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将各模块的知识点串成相关联的知识链,同时各知识链又交复式环环相扣,加强设计学科间的交叉课题,培养学生相对全面的、整合的设计意识。 (1)复合式——设计通识基础教学 在低年级设计基础课程模块中,主要以调整学生的思维模式为主,从应试思维模式向主动思维模式转换。教学中以思维开发和引导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力求训练学生从设计基础向专业设计转换和接轨。这个阶段的教学主旨在于给学生搭建一个从感性到理性思维反复对接的思维平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 (2)板块式——专业基础教学 二年级在设计基础课程的延续下,进入以专业方向为主体课程的学习。在此阶段的课程中,在一个或一类系统内容上设置课题,注重课题的广度和单元形式的深度训练,注重概念的开发和多手法、多方式、多途径的综合表达。注重课题的探索性和实验性,在相互链接的知识点上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设置,在大纲总体要求下完备板块课程的系统性,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给予教师较大的自由度,增强课程内容的新鲜和活力,持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原创力,为进入市场设计打下思索的基础。 (3)递进式——专业设计教学 高年级的专业设计课程在专业基础的板块课程下重组或交融,以知识的系统构成为基点,形成各知识点和知识链的递进式训练,更加注重整合设计、深度设计,在具体市场和商业设计的限定下,持续地培养学生在概念原创以及适合的设计表达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培养团队的沟通协作能力,加强研究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训练,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课程和环节贯穿始终。这一阶段的专业设计课程一般以项目设计对应具体的社会综合需求,从市场到策划,到创意到设计,到实施再回到市场推广,每一步都涉及到整合各阶段设计学习的深度思

最新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计划

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计划 外语系 为了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和建设方案,加快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工作的步伐,进一步提高课程水平和质量,特制订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计划。 一、建设目标 1. 建设大学英语网络课程。 2. 建设学生高参与度的课堂教学。 3.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二、建设内容 1.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建设。依托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学平台,用3左右年时间,建设既可供学生课外学习,又可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辅助教学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包括以本课程各知识点为单元的开放式网络课件;建设能为开展课程教学提供必需的教学资源,同时也为网络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优秀教学素材。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的重点是建设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使用的主要载体是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文字教材可以作为辅助的载体。网络课程包括网上学习、讨论、作业、辅导和答疑、测试等各个教学环节,

对于不能在网上实现的教学环节,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完成。 项目建设总体安排: 第一步,2017年5-8底,完成教材整合。 第二步,2017年9月-2018年8月,完成整合教材的教学大纲、教案和课件的编写与制作。 第三步,2018年9月-2018年12月建立和完善试题库。 第四步,2019年1月-2019年8月,完成教学视频录制。 第五步,2019年9月-12月上网课程资源全部完成,以后逐步完善 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第一步,2017年12月底,完成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1上网。 第二步,2018年6月底,完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2上网 第三部,2018年12月底完成试题库上网。 第四步,2019年6月,完成教学视频上网。 第五步,2019年12月底上网课程资源全部完成,以后逐步完善。 2. 建设学生高参与度的课堂教学。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 首先将学生分组,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以团队形式进行活动,在团队中互帮互助,一个不能少,不掉队。其次,采用任务驱动、

教学成果报告

教学成果报告 成果名称:“多角度、分层次”民 办高校经管类学生创新 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成果完成单位:经济管理学院 成果负责人:刘威娜 成果完成人:刘威娜冯研谭芳郑彩飞 任洪云 起止时间:2012年6月-2017年6月

一、问题的提出 继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如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了要求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全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新创业中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社会的调整,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的严峻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迫切需要越来越多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对于民办型高校来说,更应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经管类专业人才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应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自己培养为集应用型和创新型为一体的人才。 近年来,学者们更是从各种角度对于创新能力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各种教育机构和学者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提上了日程。国内学者的研究中有的从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观点,有的从构建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提出观点,有的从教育理念提出观点,有的从专业和大学生的综合角度提出观点,这些对于我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PDF.pdf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课程改革,全面地考虑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因素,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将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从我国的教育实际看,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提出了以下一些新的要求: (一)更新对课程的认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基本的问题就是 要使教师对课程有新的认识。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课程的观点、看法也就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较多的教育学教材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1]。在师范院校中,由于理论的限制,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往往局限于“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致使多数中小学教师对课程认识的视野狭窄、封闭。1997年北京市为制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方案,进行了有关课程观方面的调查,从回收的791份学科教师有关课程观的有效问 卷看,持学科知识为本课程观的约80%。[2]将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的观点,往往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关注教学科目,这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忽视校园文化环境、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不利于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寻找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对课程的认识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 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它要求教师们更新对课程的认识,把课程看作是学校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实施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生在学校里所获得的所有经验。在教育教学中,不

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小组建设方案详细

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小组建设方案为了推进我校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建设的核心,以培养出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3、专业建设要全面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 4、专业建设采取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专业建设与学校教学改革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校重点支持与普遍加大投入相结合。通过重点建设,切实突出骨干专业。对个别专业重新进行调整,使其与学校的总体发展和布局相适应。 二、组织机构 1、专业建设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加强领导,有效协调,学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统筹该项工作。 2、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和有关专业骨干教师组成。 3、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1)对学校重点专业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建设近、中、远期目标规划,并分解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制定或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建设调整,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2)对专业建设文件(档案)材料进行建档管理。 (3)贯彻落实学校有关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工作。

2.4.2 负责制定和实施专业建设的规划,对教学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修改完善建设方案。 2.4.3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完善。 3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方案 3.1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3.1.1 坚持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专业建设。 3.1.2 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口,以专业课程群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1.3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与学校整体专业建设与发展及学校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相结合。 3.1.4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坚持重点与普及相结合的原则,在学校专业整体规划、改造、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的建设。 3.2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目标: 通过重点发展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我校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和竞争力。 3.3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标准 重点发展专业是指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教学基础条件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它应符合下列标准要求: 3.3.1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建设单位师资队伍满足教学要求,综合素质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 3.3.2 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3.3.3 教学过程规,专业改革力度大,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3.3.4 学术水平较高,学生创新能力强,教学质量高; 3.3.5 专业特色鲜明,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

理解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新要求

理解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新要求 一、理解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理念 随着对教育民主化、国际理解教育、回归生活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等等的强调,世界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强调学生的全人发展、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以及课程回归生活等等。我国的高中课程改革离不开国际课程发展的大背景,因此,国际视野中的课程改革新理念同样也应该在我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体现出来。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观。在人类已步入新的世纪、普通高中英语教育不断加强的今天,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精神要求每一位高中生都拥有平等地接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全面教育的权利。在这种意义下,学校课程应该是服务于每位高中生的完整、和谐发展需要的,而且对每一位高中生的终身发展是有价值的。因此,把高中生从“考试文化”中解放出来,使高中生被束缚的心灵重获自由,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就成为我国当前这次史无前例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主题。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在其课程价值体系中,不仅包括了“升学”和“就业”,而且还包括了素质培养、文化辐射、社区服务、自身发展等多个方面,真正做到了“升学、就业和育人”三纬度的整合,体现了课程价值的多重性、全面性。 (二)强调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建立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在西方,科学和人文的争论反映在课程领域里,便形成了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和人文主义课程文化观。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精神的养成,而人文主义课程文化观强调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养成。而事实上这两种知识是人类生活经验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人类一方面内在地探索自我世界,形成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外向地向自然世界探索,形成科学知识,这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两类不可缺少的经验。 因此,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整合了这两个方面,既重视了对自然科学知识等客观知识体系的掌握,又认识到了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多元性、内在性和境域性,而且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于课程的“文化内涵”之中,使科学和人文走向融合。科学人文性成为普通高中课程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毋庸置疑,科学人文课程是科学主义课程和人文主义课程整合建构的课程,它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倡导“科学人道主义”,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尊重、理解和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当代教育理念贯穿到普通高中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2]这样,普通高中教育塑造的就不是一个抽象的人,而是一个不仅能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而且也能认识自己,不仅能够经世致用,而且还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健全人格的活生生的人。 (三)回归生活世界,寻求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课程生态观。以科学知识为主的现代课程,建构了一个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科学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3]这是因为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过程丰富的社会历史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授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代替,“生活世界”里那种“生动的主观性”荡然无存,人的主体性失落了。因而,学校课程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学生失落的主体意识,确立一种新的课程生态观,是当代普通高中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关系到新世纪普通高中教育的成败与人类自身的命运。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因此,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便成为现代课程生态观的基本命题。对普通高中而言,学生所面对的最根本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和抉择问题。因而,普通高中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实施,突出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并规划人生,形成合理的人生观,形成合作、分享等良好的行为品质,具有

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

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山西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机制创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组织实施“长治学院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 的客观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强化特色,注重内涵,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高校中心工作、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的教育理念,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发展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增强全体教职工的服务意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科学办学理念,按照“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强化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促进我校本科教育规模、质量、特色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地方特 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型院校。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质量工程,使我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点突破,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学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形成重视教学工作、重视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通过3-5年的努力,使

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自查总结

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自查总结 公共英语教研室

一、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课程特色 大学英语是一门系统的、相对独立的学科,它集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是以语言知识与技能、学习策略和文化素质为综合内容的可操作教学系统。2003年下半年,教育部推出了《大学英语教学要求(试行)》,要求全国高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新一轮大学英语改革。许多高校新生入学后,按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模式实施外语教学,以及按照学生的英语水平对学生进行分班教学,并开始了网络教学的试点工作,同时积极开设外语全校选修课和四级后必选英语课,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保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 依照《大学英语教学要求(试行)》的三个要求(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英语教研室参照其他院校的改革经验,组织教师结合本校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转变教学理念,制定出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适合本校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并设想建立网络班教学大纲(适用于网络教学实验班),将原来的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以听说为主, 意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 与此同时,许多高校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实施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教师辅导+网络多媒体的教学模式,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人机互动相结合,并模拟设计虚拟的英语交际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互式学习的新模式。 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方式由过去的终结性评价逐步向形成性评价过渡,从原来单一测评教学结果逐步转向教学全过程整体监控和评价上来。考试试卷内容也由原来的以评价语法、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以评价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上来,加大了主观题和听说部分在考试中的比率及分值比重。 二、教学队伍(主讲教师)科研与学术水平 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提高现有教师的科研水平,对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一节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 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状。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和核心任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第二节教学观与学生观 一、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而传统思想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

和执行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传统思想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3、教学应该注重教学过程,而传统思想则认为教学应该重视教学结论; 4、教学应该关注人即学生,而传统思想则认为教学应该关注学科。 二、学生观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不依靠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

权主体)。 三、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因此, 1、要树立教育民主的思想; 2、要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3、要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新课程追求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为此,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科学总结 成果名称研究型大学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的探索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李元元、王迎军、邱学青、李正、徐向民成果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八日 1(前言 本世纪头20年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历史时期。推进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工程人才培养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前提。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人才培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面对新世纪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培养手段和培养方法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和不适应的地方。因此,开展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提出相应的行动纲领和改革举措,是当前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求。 本项目组基于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立项课题“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广东省教育厅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理工类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等7个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自2004年开始,在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类专业进行了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2(理论创新

2.1 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在全国率先提出现代“研究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项目组在全国较早地从认识上解决了研究型大学要不要培养工程师和培养怎样的工程师的问题。2004年,学校明确提出把培养敢创新、能创业、会创造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使命。根据以工为主的学科特点和办学基础,学校把培养现代高素质工程师作为自身的重要培养目标,明确提出以培养研究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作为主要培养方向:一方面致力于培养能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了解我国国情,掌握关键技术,并能结合企业实际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型工程师;另一方面,着力培养具有学科领域专业技术知识,受过严格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训练,能领导和驾驭科技型企业成长,具有强烈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意识,集专业技术、市场经验和管理才能于一身的科技型企业家。“研 1 究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见图1)。 “大工程”研究型大学需求与挑战背景(华南理工大学)创新型国家战略人才定位人才需求综合性学科结构创新型 经济转型科学实力工程师产业升级师资队伍 办学基础全球一体化挑战理工科工程训练条件优势 研究型科技型 工程师企业家 共性能力 工程实市场管 专业技技术创践能力理能力 术能力新能力

师范类专业认证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docx

师范类专业认证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如何改革是国际教育界的一大问题,各国都在寻求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政Z经济现状,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尽相同。世界各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各自的特色。20XX年,中国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认证实施办法》)及《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三个附件,旨在通过师范专业认证推进和保障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三个标准中,关于“课程与教学”都明确规定“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1]。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教师教育内涵发展重要抓手,培养优秀教师的关键和基础。对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师范类专业的认证是契机。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概述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内涵就每个专业职业的要求来看,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界定。在国外,大多数专业行业都建立了认证体系,形成了完备的认证标准体系和可操作的流程。中国的师范类专业认证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掌握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概念、初步探索了一些论证理论和方法。师范类专业认证指由专门机构(或教育行业协会)组织的专业人员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标准对自愿接受认证的高校师范类专业进行审查与评估,并在评审过程中帮助其找到问题、提出改进办法,从而促进质

量的提升。[2]可见,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师范院校自身主动接受办学质量检验,通过教育评估专家的审核、评估,检验办学目标的达成度,找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不断自我反省、提高办学质量的过程。因此,师范类专业认证是“通过达成某一预定标准,一个教育项目或机构被外部团体认可的过程”[3]。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机构一般是教育主管部门,如教育部或省教育厅组织的评估;或是教育行政部门,如教育评估院;或是由教育评估专业人士成立的民间评估机构,即第三方认证机构。近年来,第三方认证的呼声越来越高,其结果更能反映师范类专业办学的真实情况,其信度和效度都相对较高。第三方认证更能找出教师教育中的问题,促进教师教育发展,提高师范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这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相关。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是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办学,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监督机制,不断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培养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所需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体系《认证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对师范类专业采用三级监测认证体系。第一级定位于基本要求监测。主要是借助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通过师范类专业办学大数据,建立办学监测机制,对各类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状况实施动态监测。[1]这一级认证最低,是各级各类师范类专业办学条件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二级定位于教学质量合格认证。它以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引领,推动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强化教师教学责任和课程目标达成,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保证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合格

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张群 摘要: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落脚点,充分认识课程和专业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导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实践,走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在一些高等学校,尤其在地方一般院校,出现了重专业建设轻课程建设的专业“实体组织化”新趋势,教育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原本紧缺的人财物资源利用率的降低。就这一问题,笔者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课程和课程建设 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是指一门具体的学科。不管是从广义还是狭义看,课程规定着学校教育“教什么”,甚至决定“怎么教”,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汉语大词典》将课程的概念概括为“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特指学校的教学科目和进程。 课程建设是一项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课程建设是“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的素质与水平,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总体系统建设。它既包括完成传授知识的载体和条件的建设(教学大纲、三基方案、教材、教学设备手段等),也包括完成传授知识的教学工作状态的建设(教学工作文件、课堂教学、教改措施、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考试制度等)和传授知识的主导力量——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课程建设的任务就是根据现有条件和课程现状,按课程发展目标逐步完善课程的各相关要素,强化教书育人,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系统,形成推动课程不断发展的有效机制,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目的。 二、专业和专业建设 专业是指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也指专门的学问,或产业部门的各业务部门。在高校,专业是指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分成的学业门类。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专业设置取决于国民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校的性质。专业规定着学校培养

高等师范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

高等师范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目前,高等师范教育依然存在着教师专业知识缺少根基、教师教育课程“碎片化”、教师专业训练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等问题。为此,应重构基于实践的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师教育课程,强化教师职业的实践性,使教师的“临床实践”成为一种习惯,促进大学与中小学的深度融合。实践取向是近年来教师教育改革的应然选择,教师教育的课程也应该从传统技术取向转向实践,这是基于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实践性需要。 1调整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优化课程内容 基础教育新课程遵循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的目标、结构、功能、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课程改革所出现的新变化,必然要求实施新课程的一线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方法及评价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转变。因此,教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探究课教学的组织与引导、活动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常规教学中小课题探究的设计、课堂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技术的合理运用等,这都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而广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全新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超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鉴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对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尤其是主干课程“中学物理教学法”进行了课程构架和内容的调整。 1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的调整 各师范院校开设“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的学时数多在54~68学时。由于学时数有限,该课程大多以教学法理论的讲授为主,即使有一定的实训内容,也多是停留在教学示范或观摩层面,基本上没有时间来让学生在学习物理教学法理论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教学

技能训练;而“教学实习”与“中学物理教学法”分属于不同学期,课程侧重点也不同。该课程又无法使学生在学习物理教学法理论的 相应内容时及时进行训练,不便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鉴于 上述原因,我们将“中学物理教学法”更名为“中学物理教学法与 教学技能训练”,课时从原来的54学时调整为108学时,其中理论 讲授48学时,校内教学技能训练60学时,且理论讲授与教学技能 训练交叉进行。该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上、下学期,分别安排54学时,正好衔接第四学年上学期的“校外教学实习”。这样操作能将 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实践及时、有效地结合起来;能有效促进学生 在教学实习之前将理论与实践性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更重要的是让 学生在教学实习前有一年的时间接受教师角色意识的训练;实践证明,将这两门课程合并开设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12课程内容的优化 “中学物理教学法与教学技能训练”是物理教育专业(本、专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的名称鲜明地体现了课程的特点:它是一门技能性、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因此,我们 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性内容和操作性内容,并将两类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上、下篇内容交叉进行。增加了与 课程改革相关的内容,删掉了一些与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内容;合 并了一些理论性内容,增加了一些操作性内容,使课程内容得到优化,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 2改变课程教学模式,对接基础教育课改 为了较好地与课改后入学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知识体系等衔接,更好地促进未来教师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要求,我们对“中学物理教学法与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方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12-02-28T09:45:02.54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01期供稿作者:王琳 [导读]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仍然是目前和今后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王琳(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5500) 摘要:职业院校经过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已经达成共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办学模式基本形成,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实施,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仍然是目前和今后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工学结合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围绕汽车制造业特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推进核心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校企共同研究分析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需要的基础上,学院重新修订编制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规范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实施过程,构建并实施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一、以培养当地经济建设需求人才为目标,进行专业定位 1.依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组织教务处、研究室、各系及招生就业部门的人员到企业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社会需求人才为目标,专业建设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当地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结构,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实事求是地制订了符合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意见和年度实施计划,形成了以汽车、机械、电子三大工科专业为主,延伸至汽车销售、保险、物流等管理学科为补充,并兼顾部分文科专业的办学格局,使学院成为半岛制造业基地和蓝色经济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加强专业建设,学院专门成立了院系两级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课程建设,从促进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积极推动专业与产业结合、专业教学与科研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半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凸显专业特色 学院制定了《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对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实施全程监控和奖励制度,明确了系部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管理责任,专业建设与系部效益分配挂钩。系部配套制定了《特色专业实施方案》,通过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以点带面,有效提升学院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在全面推进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原则,重点建设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数控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三个院级特色品牌专业,并与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实验、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建设 学院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此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运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了学院、企业双赢局面。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工学结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并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指针,从就业岗位(群)定位及工作任务分析入手,经过将工作任务转化为能力构成、将能力培养转化为课程设计“两次转换”,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和单项职业技能训练“两层设计”来设置开发课程,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的标准化、精准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保证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学院根据工作过程顺序,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把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学习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拓展领域课程三大类,并按不同类别课程的不同功能进行定向性改革,按照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专业领域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拓展领域课程服务于素质教育需要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以“加快发展、提高素质、办出特色”为基本思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构建与培养现代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对于公共基础课,坚持“必需与够用”的原则,进行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对于专业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习、实训,系统进行了课程内容重组。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和单项职业技能训练“两层设计”,准确界定了实践教学的功能性质、教学目标、实施地点、设备条件、所用课时、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学分记绩等。学院各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均达到了总教学时间的40%。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教法改革,采取了项目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逐步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将课外科技活动、各种竞赛纳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内外学习相互结合,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开展了“技能、任务、项目、岗位”一体化实训教学,做到了“做中学,做中教”。 3.形成性考核,注重过程评价 根据专业课程性质和特点确定课程考核的重点,在工作过程中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考核要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原则。与基于工作过程、工作情景的项目教学法相适应,专业课程的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