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构改革经验
关于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
VS
展望
展望未来,政府机构改革将继续朝着更加 高效、透明、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发展。通 过不断深化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 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政府机 构改革也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 断完善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05
结论
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政府机构改革是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的必然选择
政府机构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维护者,其职能的发挥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平和稳 定
对政府机构改革的前景和展望
政府机构改革将朝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政府治理理念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政府机构改革将更加注重科学化和规范化,以建 立更加高效、透明、廉洁的政府组织体系。
政府机构改革将更加注重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
政府机构改革需要更加注重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动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政府机构改革将与全面深化改革相辅相成
政府机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辅相成,共同推 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对政府机构改革的建议和思考
02
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
级。
增强国际竞争力
03
通过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增强国际竞争
力。
02
政府机构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政府机构存在的问题
机构设置冗余
政府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导致资源浪费和管理 效率低下。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部分政府机构未能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不能满 足公众需求。
关于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 考
汇报人: 2023-12-31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五大经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五大经验作者:艾光利闫建来源:《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艾光利闫建内容提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及经验说明,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自身建设的需要,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组织支撑。
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应继续坚持党对政府机构改革的领导,保证政府机构改革的道路正确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证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着重关心人民需求;坚持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保证政府机构改革能够实现善治;坚持依法有序进行机构改革,保证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的法治性;坚持系统统筹推进机构改革,保证政府机构改革全面整体与系统。
关键词:机构改革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转变职能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323(2019)01-0016-09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进行了七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目前正按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进行第八次政府机构改革。
从变革管理理论及政治现代化视角全面总结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经验,有利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确保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形成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坚持党对政府机构改革的领导,保证政府机构改革的道路正确性政治学意义上的政党是其代表阶级的先锋组织。
政党由于其精英成员成为所代表阶级的政治核心,其思想和理论则是代表阶级思想和意识的最高体现,并成为政府与社会中各成分联系起来的纽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与最大的优势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政党的先进性带动社会的发展。
深化机构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深化机构改革经验交流材料深化机构改革经验交流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我今天的发言题目是《深化机构改革经验交流》。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相继推出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机构改革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政府服务,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推进机构改革进程,我参观了多地政府机构改革实地考察,与相关部门、政府官员进行深入交流,汲取经验教训,以下是我总结出来的几点经验。
首先,深化机构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
机构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升行政效能,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因此,在开展机构改革时,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和重点,解决好机构划分不清、职责不明确、职能重叠等问题,确保改革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深化机构改革要注重整体规划。
机构改革涉及各个部门、机构的协调配合,因此需要对整个改革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规划,确保各个环节衔接顺畅,利益关系协调一致。
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员调整、职能变更、资源配置等因素,以避免造成混乱和不适应的现象。
再次,深化机构改革要强化沟通协调。
机构改革牵涉面广,涉及到各级政府部门、行政机构和相关利益方。
因此,在启动机构改革之前,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加强沟通,形成改革共识。
在机构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及时解决因改革而产生的矛盾和问题。
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才能保证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
最后,深化机构改革要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
机构改革不仅要对机构进行重新规划,也要对人员进行调整和培养。
因此,要加大对人才引进的力度,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到机构改革中来。
同时,还要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工作效率,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机构改革的需要。
只有优秀的人才才能保证机构改革的成功实施。
以上是我从实地考察和交流中所总结出的一些深化机构改革的经验。
在这里,我向各位领导和同仁们建议,要深刻领会机构改革的目的和重要性,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参与到机构改革中来,共同推动机构改革事业向前发展,在建设现代化支撑体系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70年机构改革回顾
新中国70年政府机构改革历程回顾与成效政府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的载体和保障。
作为上层建筑,政府机构需要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进行有效的改革,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改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政府机构改革,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八次政府机构改革,精简了政府机构,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回顾新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历程,以中央政府机构改革为例,按照机构改革的主要特征和目标来划分,可大致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
(一)以精简机构、克服膨胀为主要特征和目标的政府机构改革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下设政务院,新中国的政府机构框架初步建立。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下设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和政务院,其中政务院下设35个委、部、署、院。
随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和1954年宪法通过,国务院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政府机构设置进入正轨。
1954年后,随着各级机关的相继建立,政府机构开始增设,到1956年,国务院机构总数达81个。
为此,从1956年到1959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
19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和撤并。
从1960年到1964年,为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政府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主要以事业单位为重点,对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同时进行精简。
但到1981年,国务院部委达52个、国务院工作部门达到100个,数量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峰。
1982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机构改革启动。
这次改革对政府部门和机构进行了撤并,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由100个减少为61个,国务院所属部委由52个裁并为42个。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心得体会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心得体会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提出“形成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的重大任务,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率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指明了方向。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通过改革使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有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转变政府职能,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必须坚决破除制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推动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突破口。
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健全管理体制、创新监管方式,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要坚持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原则,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加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加大力度补上加强监管和优化服务的突出短板,啃下政府职能转变的“硬骨头”,真正做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
把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放足放到位、该提供的服务提供到位,就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实践与经验启示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Nanchang CPC Committee第10卷第6期2012年12月Vol.10,No.6Dec .,2012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实践与经验启示杨兴坤(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北京100044)[摘要]以案例形式介绍了我国省、市、区县各级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状况,指出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基本经验与启示在于:职能有效整合优化、突出地方经济特色、寻找改革的突破口、获取高层政治支持、化解党政体制束缚、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合理进行人员分流、渐进改革整体推进。
[关键词]大部制改革;政府;行政体制[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445(2012)12-0049-06[收稿日期]2012—10—22[基金项目]系科技部国家软科学项目“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0GXSIB025)”;北京市财政专项———公共事业管理新专业建设(项目编号:PXM2012_014210_000109)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兴坤(1975-),重庆开县人,管理学博士,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政府管理与改革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危机管理、公共管理理论与改革、行政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紧急救援研究领域研究。
【政府·行政】这里以案例形式介绍省(包括直辖市)、市(包括单列市)、区(市)县各级政府大部制改革的状况,在选取地方政府时兼顾考虑东、中、西部地区。
一、省级政府大部制改革在此以江苏、辽宁、重庆为例,介绍分析省级政府大部制改革情况。
1.江苏改革特色:大农委体制江苏大部制改革于2009年10月底完成,整合优化了11个新部门。
省政府机构改革后,设置工作部门40个。
其中,省政府办公厅和组成部门24个,直属特设机构1个,直属机构15个。
机构改革取得的成效
机构改革取得的成效
1.优化政府组织结构:通过撤销、合并、转隶等方式,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使政府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提高了政府机构的效能和效率。
2.精简机构和人员:机构改革通过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了政府运行成本,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同时也为国家的财政节约了开支。
3.推进职能转变:机构改革强调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更好地履行宏观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提高了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4.促进经济发展:机构改革通过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精简机构和人员、推进职能转变等措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5.提高国际竞争力:机构改革通过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推进职能转变等措施,提高了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形象,为国家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支持。
经验材料:深化改革提高政务服务能力
经验材料:深化改革提高政务服务能力深化改革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提高政务服务能力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一名从事政务工作多年的人员,我有幸亲身参与和见证了深化改革对政务服务能力的提升带来的积极影响,并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首先,我们要注意优化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
过去,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清晰,工作重叠、资源浪费的现象比较普遍。
通过深化改革,可以对相关部门进行整合,简化层级,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在人员配置上也要注重专业化和素质化。
政务服务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
通过优化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可以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政务服务。
其次,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政务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政务服务方式往往存在效率低下、服务范围狭窄的问题。
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政务服务的全程电子化,提供在线办事服务,便于公众随时随地办理。
同时,也可以通过数据整合和共享,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政务服务。
还有,我们要鼓励创新和提升服务意识。
政务服务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工作,服务对象是广大公众。
因此,我们要敢于创新,积极探索适应公众需求的新型服务方式。
例如,可以开展线上预约、设立服务窗口、开通服务热线等,便于公众及时获得所需信息和服务。
同时,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要加强专业学习和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以更加贴近公众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满意度高的政务服务。
总之,深化改革是提高政务服务能力的基础和保障。
通过优化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加强信息化建设,鼓励创新和提升服务意识,可以有效提高政务服务能力,为广大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作为一名政务工作者,我将继续积极参与深化改革,努力提升自身服务能力,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政务服务。
深化改革是中国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实践,也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的工程。
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总结
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总结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总结一、工作目标和任务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是当前农村工作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改革的目标是优化机构设置,强化机构职能,提高机构服务效能。
工作任务包括制定改革方案、落实改革政策、组织改革实施、推进改革成果评估。
二、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1. 制定改革方案在乡镇领导的带领下,组织机构调研和方案制定工作。
着重做好改革前期准备工作,充分调查了解各部门职能、人员编制、资产负责和财政预算等情况,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确保制定的改革方案符合实际情况。
2. 落实改革政策按照国家和省级政策要求,落实改革政策,进行机构重组和人员调整。
对不需要或职能不明确的部门进行合并或撤销,对编制不足或重复的部门进行调整,合理安排人员编制。
同时对职能明确、工作稳定的部门进行人员定编和机构设置的完善。
3. 组织改革实施制定更为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详细规定改革过程中的操作流程、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等。
分阶段有序推进改革实施工作,对新的机构设置和职能调整进行宣传、推广和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4. 推进改革成果评估加强后续工作的管理和评估。
对完成改革的部门进行监督和评估,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调整不合理之处,不断完善工作。
三、工作难点及问题1. 人员问题改革进行过程中,人员的安置问题,经常由于人情难免。
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尽量减少不正当干扰,是一个难点。
2. 资金问题为解决管理运作过程中、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往往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
因此如何保障资金投入,资金使用效益,同样是一个问题。
3. 沟通问题在乡镇机构改革过程中,政府部门、乡镇企业、村务组织,以及群众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
因此,如何进行沟通协调,充分听取各方面利益和建议,做出有利于群众的改革方案,是一个问题。
四、工作质量和压力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是一项重大的改革。
组织人员准备充分,工作进展比较顺利,目前已经完成了改革的任务。
机构改革后政府办工作总结
机构改革后政府办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政府办工作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机构改革后,政府办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首先,机构改革后政府办工作更加注重服务意识和效率。
通过精简机构、优化
流程,政府办工作的服务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更加密切,工作流程更加顺畅,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政府办工作人员也更加注重服务态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民众营造了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其次,机构改革后政府办工作更加注重创新和改革。
政府部门在机构改革后,
更加注重创新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不断推进政府办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政府办工作的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民众提供了更加智慧化、便捷化的服务。
同时,政府办工作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模式,更加贴近民众需求,为民众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服务。
最后,机构改革后政府办工作更加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
政府部门在机构
改革后,更加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通过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政府办工作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政府办工作人员也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团队精神,为政府办工作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的来说,机构改革后政府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政府办工作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
30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成效和基本经验
2010年第1期(总第120期)30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成效和基本经验朱海波1,郑保2(1.中共长春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吉林长春130022;2.吉林省团校学生科,吉林长春130012)[摘要]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共进行了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其成效主要体现在:政府管理理念发生重大变化,确立了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的理念;政府职能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政府组织机构得到调整优化;各级政府和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逐步理顺;政府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其基本经验是:审时度势,把握大局;认清性质,把握规律;明确定位,明晰目标;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管理理念;政府职能;政府组织机构[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466(2010)01-0060-04[收稿日期]2009-07-09[作者简介]朱海波(1970—),男,黑龙江依安人,中共长春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行政管理研究;郑保(1982—),男,吉林长春人,吉林省团校学生科干事,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研究。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30年来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30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适应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全方位、渐进式展开的。
梳理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的每一次任务,都是由经济体制改革深入以后提出来的,不是空穴来风。
反过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又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下面,我们通过回顾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走过的历史进程来总结一下其基本经验。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进程(一)第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大调整1982年进行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时,我们在经济体制上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即经济性质仍然是计划经济的。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决议,要求首先从国务院各部门进行机构改革。
我国行政改革背景、历程与经验总结
我国行政改革背景、历程与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七次以政府机构改革为核心的行政组织变革,其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则是调整机构和精简人员,核心内容是转变政府职能。
我国行政改革既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影响,而且也受到行政组织革新的需要和内部人员推动等内部因素的影响。
在改革经验方面,要坚持以中国当前国情为基础,以配套体制建设和转变职能为内容,以渐进性调试的方式来推动中国行政改革实践。
标签:行政改革;动因;历程;经验总结1 我国行政改革的背景按照行政生态学的观点,行政组织和其他组织一样,是一个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任务和管理体制建立起来的复杂的开放的系统,也存在着新旧更替、不断发展的过程。
行政组织与外界行政环境不断的进行资源、信息等交换活动,保持其某种平衡状态。
行政组织能够充分注意外界环境提出的要求,并能有效地做出反应以满足这种要求。
当组织内部或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时,将会打破这种平衡状态,这就需要从适应其外部环境和内部转换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成新的平衡状态。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行政组织都不断进行着改革与调整,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行政改革更是作为政府的重要议程被多次提出并推行。
而每一次的行政改革都不是孤立的,必然受外界行政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两部分。
1.1 中国行政改革的外部动因行政改革来源于行政环境的变化,行政改革的动力来自于行政系统与环境的互动,这一影响主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
(1)政治因素。
行政本质上是对国家意志的体现和执行,行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部分甚至有时直接取决于政治制度的构成。
因此,政治因素的变化,比如政治价值、政策取向等,都不可避免的引起行政系统结构、功能及人员的发展和变化。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统摄政治生活的核心,意识形态的论战和大规模的政治运动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被推向了极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思想路线后,政治主题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此后也围绕此中心不断进行发展。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后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
本文将对我国历次机构改革情况进行简要梳理。
一、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历史背景1.1980年代初期的地方机构改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地方机构设置繁多、职能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为此,1980年代初,我国开始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以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2.1990年代的政府机构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1990年代,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着重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加强宏观调控。
3.2000年代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为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府治理水平,2000年代,我国再次对地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优化政府职能,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4.2018年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8年,我国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调整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二、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1.1980年代初期的地方机构改革:此次改革以精简机构、提高效能为目标,全国各级政府共精简行政机构10.3万个,减少编制140多万人。
2.1990年代的政府机构改革:此次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
国务院组成部门从45个减为29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6个。
3.2000年代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此次改革主要目标是优化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
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得到进一步规范,政府职能逐步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
4.2018年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此次改革涉及党政军群等方面,调整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三、历次机构改革的影响和成果1.提高了政府治理效能:通过历次机构改革,政府职能逐步转变,行政效率得到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得到加强。
机构改革总结
炎陵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总结炎陵县编办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编办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县里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下,认真落实《炎陵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圆满完成了政府机构改革工作。
现将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改革后部门总体设置情况改革后,炎陵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21个(县监察局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列入政府工作部门序列,不计入政府机构个数),炎陵县政府独立的行政执法机构1个(不计入政府工作部门个数),未突破规定的工作部门限额。
根据工作部门设置情况和县政府全面履行职责的工作需要,进一步调整理顺了县政府的部门及直属事业单位。
二、改革的主要做法首先,深入开展调研,因地制宜制定方案。
2010年3月份,市委、市政府关于县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下来后,编办及时向县委、县政府进行了专题汇报,并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抓好落实。
为摸清现状,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深入到县政府的工作部门以及政府直属事业40多个单位开展调查研究,就机构设置、职能调整、领导职数等内容,充分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为开展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获取了第一手的资料。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和我县的实际情况,制订了《炎陵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经县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并报市委、市政府批复,于9月份下发。
其次,准确把握政策,认真制定“三定”规定。
根据省市关于制定“三定”规定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政府工作部门的实际情况,在“三定”制定过程中,我们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部门工作职责法定原则。
我们按照责任明确、上下衔接、有利工作的要求,确定部门职责。
在赋予部门职权的同时,明确相应承担的责任,真正做到权责一致。
完善部门协作机制,搞好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内设机构精简统一的原则。
严格控制部门内设机构个数,要求各工作部门内设科室与省、市级的内设机构要上下衔接,但不搞一一对应,重点把握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职责,科学设置内设机构,职能增加的部门内设科室可考虑适当增加1-2个科室来承担。
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中国政府6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机构进行了六次较大的调整:一是1982年,改革内容主要是干部队伍年轻化、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并将条件成熟的单位改建为经济实体组织的政府机构改革;二是1988年,主要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三定”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三是1993年,主要是政企分开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以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四是1998年,以中央政府人员、机构减半为目标;五是2003年,主要以职能划分清晰为改革目标;六是2008年以大部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为主要目标,这个阶段的政府机构改革十分艰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行政权力,调整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完善公共财政模式,提供更多的公共福利与公共产品。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
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1988年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
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
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
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经验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经验吴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在本世纪末以前的二十年内要抓紧四件工作,头一件就是进行机构改革,并作出了"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的著名论断。
自此后的二十余年里,我们党在连续五届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都提出了机构改革的任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于第五届和第七、八、九、十届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在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范围内,曾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
可以说,二十年来差不多每一届政府,都以新的一轮机构改革拉开新政府的序幕。
尽管每一次改革目标都各有侧重,每一次改革成果都会给政府带来新的气象和新的进步。
但是与其他改革效果所不同的是,每次机构改革的成果很难持久巩固,总摆脱不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轨迹。
诚然,每次机构改革,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精简--膨胀"的循环而否认其改革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应该看到,二十年的机构改革历程,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对于我们迈向二十一世纪,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的中国公共行政,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
一、决定机构改革成败的关键是选择好目标定位在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机构改革始终具有特定的和极其丰富的内涵,它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既涉及到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又涉及到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相关内容;既有对旧体制弊端的改造,又有对新体制新机制的创新。
因此,历次机构改革的目标都具有多重性和不确定性特征。
如1982年机构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解决经济建设中的领导体制问题,但同时又必须考虑领导班子的老化问题。
这就要求机构改革同时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为了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集中领导,提高工作效率,需要通过精简机构裁减冗员,解决多头管理,推诿扯皮、职责不清的问题;二是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解决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和年轻化问题;三是要针对机关干部知识素质和专业管理水平不适应的状况,加强干部的培训工作。
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及未来改革方向引言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推动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
本文将简述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并探讨未来改革的方向。
一、推进政府机构改革1. 调整和整合中央政府部门•成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整合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加强市场监管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成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整合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卫生健康事业管理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成立自然资源部,整合原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
2. 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实行市县机构编制管理权限下放,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和发展空间。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1. 推行事业单位改革•减少事业单位数量,优化行政管理结构。
•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
2. 推进政务公开•建立政务公开制度,推动政府信息公开。
•实施电子政务,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便利性。
三、加强政府监管和责任追究1. 建立健全监察体制•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整合原国家监察体制和行政监察体制,实现对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
•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目标实现。
2. 加强政府廉政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反腐败斗争。
•建立健全廉政约束和风险防控机制。
四、未来改革发展方向1.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从“管”为主转向“治”为主。
•推动政府向市场、社会和群众一体化转型,更好地服务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2. 优化政府治理体系•推动相关法律法规改革,完善和规范政府工作程序和规则。
•建立现代政府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3. 强化政府监督和问责机制•完善政府监管体系,推进有效监察和问责工作。
•加强权力审计和财政监督,防止滥用职权和资源浪费。
2024年机构改革总结范文
2024年机构改革总结范文2024年机构改革总结——开启新时代的新篇章2024年是中国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年,也是中国机构改革的里程碑。
在这一年,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机构改革方案,旨在提高政府效能、优化政府职能、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文将对2024年机构改革进行总结,探讨改革在不同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带来的影响。
一、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机构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改革、推动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意识到深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那么这一年的机构改革背后究竟有哪些意义呢?首先,机构改革有助于提高政府效能。
通过组织结构的优化和职能的整合,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政府的决策和执行效率。
其次,机构改革有助于优化政府职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治理需要的变化,政府的职能也需要相应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最后,机构改革有助于加强党的领导。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党在治国理政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二、政府机构改革的成就和影响1. 组织结构调整在2024年的机构改革中,政府组织结构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一方面,通过整合相关部门和机构,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例如,将原先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整合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提高了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
另一方面,通过划分和设立新的职能部门,适应了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例如,设立了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加强了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监管和管理。
这一系列组织结构调整的成果,进一步提高了政府的效能和职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改革还进一步优化了政府的职能布局,增强了政府的整体领导能力和控制能力。
2. 加强党的领导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石家庄市全面深化“两集中两到位”改革
时间:2015-11-16 来源:河北石家庄市编办字体:小中
大
分享
为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区编办结合本次政府机构改革,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运行成效初步显现。
一、推进机构改革,完善行政审批体系。
年初,市编办结合推进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和市委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全面推进市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
一是摸清底数。
对市政府各部门承担的行政审批事项、审批工作任务量、涉及的内设机构数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梳理出市政府40个部门中,33个部门承担行政审批职能;二是稳步推进。
按照“先易后难、动态管理、综合设置”的原则,为节约行政成本,最大化利用机构编制资源,提高行政效能,在行政审批工作任务较重的部门单独设立了行政审批处,其他部门采取在相关处室加挂牌子的做法,目前,市政府承担行政审批职能的33个部门全部设立了行政审批处。
改革工作拆除了审批过程中处室、人员之间的壁垒,取消了分散在部门内部不同处室之间的办理环节,解决了部门、处室之间因各自为政而导致的审批标准不一和时限长、环节多、协调难的问题,同时也进一步解决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审批效率明显提高。
二、优化审批流程,疏通服务效率新脉络。
深入贯彻落实河北省政府《关于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改进行政审批工作的意见》,及时转发、部署,对行政审批事项“服务指南”、“审查工作细则”及“受理单”等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并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和部门网站进行公示。
结合权力清单中的权力事项,编制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图,细化到申请、受理、审查、决定、批复等5个具体环节,明确到各层级及相关部门所承担的受理、审核、时限要求等3方面内容。
优化后,对凡是不涉及现场检验、听证、会审的行政审批项目和备案项目一律实现了当场即办。
通过审批流程再造,积极实现政府服务效率再提速,强力推进了优化发展环境的“效能革命”。
三、政务服务集约化,构建便民“快车道”。
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对所有进驻事项项目名称、法律依据、申请条件、所需资料、办理流程、承诺时限、收费依据及标准、示范文本等,通过多种形式对外
公开;同时,加大现场办结工作力度,实行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挂牌服务、限时办结等4项制度,确保办事企业和群众即来速办;有序推进三级联网平台建设,印发了《推进省、市、县政务平台联网建设实施方案》,推动所有在政务大厅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入“石家庄市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对每个审批事项的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出证等5个环节全过程实施跟踪监督,由机关内部封闭式办公逐步转变为窗口开放式对外服务、由各自行使职权转变为集中程序化“一站式”审批、由分散监管转变为利用系统化监督机制,逐步使政务服务中心成为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第一窗口”。
今年上半年,该市政务服务中心共受理行政审批及其它服务事项31216项次,提前办结率96.5%,按时办结率100%。
“两集中、两到位”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攻坚战役,它不仅是要求机构、人员简单的“物理整合”,关键是推动审批部门内部职能同步转变,发挥审批、监管、服务之间的“化学融合”效应,这个效应一旦形成,它产生的力量将是非常巨大的。
该市将进一步整合行政资源,建立起部门间全方位合作的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形成了审批与服务、监管并重的新模式。
编辑:张予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