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视角下大学生“考研热”形成原因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重视角下大学生“考研热”形成原因探析
[摘要]“就业还是考研”是很多大学毕业生所面临并为之感到困扰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由于各种原因的驱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大军的队伍,而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占到这其中的大多数。

“考研热”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理论维度透视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以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布迪厄的社会学资本理论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解释,从现实维度解释则可以划分为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

“考研热”现象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个人、国家、社会和学校有必要在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寻找良好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考研热”;形成原因
引言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在国际竞争中发挥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对于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了,对于本科毕业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各大高校的大范围扩招,本科毕业文凭在就业和工作中已经不再具有优势,硕士研究生学历是高等教育学历的高级层次,大学生们可以通过研究生文凭来提升自己而寻找到更好的工作。

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当今社会“考研热”现象的最初形成应该从1995年算起,当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增长率超过30%。

从下表显示的2003到2012年这十年的数据可以看出,除了2008年考研人数的报名增长率出现负值,报名参加考研的人有所减少之外,其他年份的考研报名人数均呈现逐年向上增长的态势,至2012年,我国考研报名人数为165.6万,而在刚刚结束的2013年考研中,报名参加考研的人达到176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五年连续增长的记录。

由上表数据的走势情况可知,在2003年到2012年十年的时间里,大学生考研报名的人数由79.7万增加到165.6万,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大学生参加考研报名的热潮俨然已经成为了次高考之外又一个引发全民热议的重点话题,因而,我们研究大学生“考研热”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造成的影响和解决的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考研热”形成原因的理论透视
(一)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阐释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行为科学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生理需求满足人对食物、睡眠、呼吸、性等生理方面的需要;安全需求满足人对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拥有等方面的需要;情感需求主要满足人类对于友情、爱情、亲情等感情方面的需要;尊重需求满足人类对于自尊、自信、成就、被他人尊重等方
面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人类对于自我价值实现、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需要,其中,生理、安全和情感需求是人类的低级需求,它们可以通过外部条件得到满足,而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高级需求,它们必须通过内部因素才能得到满足。

五个方面的需求从低到高按梯级分布,呈现出金字塔形状,对于个人而言,生理需求是最容易得到满足的,越往金字塔的高部走,需求越难以得到满足,在同一时期,可能存在多种需求同时存在的情况,但是一般情况下在每一个时期只有一种需求占据支配地位,并对行为起到决定作用,而且只有当低一级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能衍生出高一级的需求。

根据此理论,当今大学生“考研热”现象的产生可以从这一方面得到解释。

研究生文凭对于个人而言在很多时候是一种能力和身份的体现,是走入社会得到大家认可的一种标志,能否获得研究生学历对于很多有志加入考研大军的大学生而言,代表着自我价值是否能够得到实现,毫无疑问,研究生学历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很多大学生参加考研是为了提升自我价值,为了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一个优势地位。

(二)立足布迪厄社会学资本理论的解析
布迪厄是当代法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也是第一位将资本概念引入到社会学领域的大师,他的社会学资本理论主要包括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方面来研究社会现象和问题,其中,经济资本即经济意义上的资本概念,是指“可以用于生产商品和服务的金钱和物质资料”,①和马克思的资本概念类同;文化资本是指“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社会资本是指“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关系网络时,这个由相互熟悉的人组成的关系网络就意味着他能激活潜在所拥有的资源”,是“行动者拥有的重要社会关系”。

对于那些有志于加入到考研大军中去的莘莘学子而言,考研又一次为那些向往走出农村和小城市的人提供了一个融入到大城市的绝佳机会,通过考研而获得更高的学历、找到更好的工作以及获得更高的收入报酬是激励不少大学生们考研的原因,无疑,从这一方面解释,考研可以提高自身的经济资本。

从文化资本角度解释“考研热”现象可知,研究生学历和文凭很多时候代表着个人进入社会的通行证,教育的多少、文化符号拥有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人们被划分为不同的学识和能力水平,拥有高学历的文凭可以提高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而缺乏文化资本的大学生将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

从社会资本角度出发,拥有高等教育学历不仅仅影响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而且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高学历无疑能够为个人选择和变动工作提供一个坚强的后盾。

(三)借助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审视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国民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然而,与强大的国民人口数量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国民的总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本相对短缺,与国际相比,我国对国民进行的教育投资不仅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亚洲各国中也是处于偏下水平,庞大的人力资本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2000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主海尔曼指出“中国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应该警醒”,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已经证
明,投资于人力资本的收益要远远大于其物质资本。

因而,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最快捷的方法,对于应届毕业的大学生而言,读研深造是对自我的教育投资,得到的收益将远远大于考研和读研期间所需要支付的成本。

根据国家政策,研究生属于教育部培养的高等人才,凡是攻读学术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们都可以通过或公费加生活补助金或奖学金加生活补助金的方式使基本生活得到保证,即使是那些自费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们也可以通过申请丰厚的奖学金和国家生活补助金而使生活得到基本保障,至于其他方面的生活开支,很多研究生通过完成导师任务或者社会兼职而获得一些生活收入。

而从2-3年读研之后的收益方面来看,硕士研究生学历按国家政策规定,每个地区在结合本地区经济发达与否的标准之上,在本科生工资水平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即使是对于同一工种的工作,硕士研究生也由于文凭学历更高的原因,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机率更大,以后在工作中得到晋升的空间更为广阔,因而,考取硕士研究生作为大学生个人在教育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其后获得的收益将远远大于其考研和读研期间的开支。

二、大学生“考研热”形成原因的实践透视
从实践视角考虑,造成大学生考研热的因素可以分为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等四个方面。

(一)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之一——自我实现。

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人才的竞争,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用的专业知识技能,有可能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挑战,很多即将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大学生们为自身知识储备水平的不足而感到担心,因而,很多大学生希望通过考取研究生来开发自身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使自己专业水平得到提高,把考研、成才、立业与实现自身价值和国家需要联系起来。

个人因素之二——求知上进。

青年大学生大多处于二十几岁的青春年华,气血方刚、精力旺盛,饱含生活的激情,且追求上进,要求进步,在学业的追求上表现为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且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因而选择考研。

对于很多有远大抱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读取研究生是为了继续自己的学术生涯,在优秀的导师身边学好专业知识,提高科研的能力,最后达到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

个人因素之三——兴趣爱好。

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家庭氛围不一样,因而每个人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兴趣爱好是引发“考研热”形成的一个重要个人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的大学生志愿填报是采取提前填入的方式,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喜爱什么专业,也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专业,更不明白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行业,因而在填报大学专业时很盲目,进入了大学学习之后才发现自己不适合学习所选择的专业,因而,这些大学生在三年后很大可能希望通过考研来给自己一个重新挑选专业的机会。

个人因素之四——从众心理。

这几年的“考研热”也很有点“从众”的味道,大家同在象牙塔内,低头不见抬头见,同班的或者同寝室的很多同学都在备战考研,这在很多时候就成为刺激一部分对自己未来职业道路选择不明确的学生盲目追随大流而选择考研的原因。

考研在高校已经成为一种时髦,不考研似乎就落伍了,似乎成为了不思进取而自甘堕落的表现。

很多人仅仅因为看到身边的人都要考研而决定自己也要考研,对自己考研的必要性、现实性和考研的目的都没有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二)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之一——国家重视。

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于人才的竞争,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我国的必然举措。

新时期以来,我们国家加大了在研究生高等教育方面的人才和资金的投入,不仅仅在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中增设研究生培养点,也进一步加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同时,为了解决研究生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进一步加大了奖学金的奖励规模和奖励水平,这些因素都让人们感受到国家对于研究生培养的重视程度。

社会因素之二——就业压力。

近几年,为了应对国际对人才需求的竞争压力以及大规模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需要,国家加大了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物资设备和人才的投资。

普通高等学校大范围扩招,各大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来,同时,国家改革了以往大学毕业分配工作的政策,实行大学生自主寻找工作岗位和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因而,一方面大学生学历和文凭由于高校扩招而不断贬值,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选择员工时具有很大的选择权,不断抬高就业门槛,唯高学历不用,他们不怕大材小用,就怕招不到大材。

针对就业带来的压力,许多大学生希望通过选择考研这条路,来求得预期的“好工作”。

社会因素之三——社会待遇。

从1999年起,国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加大了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各大高校纷纷增设研究生培养点,提高研究生录取比例,同时,为了让研究生们毫无顾虑地学习生活,国家扩大了研究生补助范围和提高了补助待遇。

在实行公费制度或者奖学金制度的学校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研究生,不仅可以享受国家学费减免和生活补助政策,在毕业后也能享受较好的福利待遇,比如,在一些地区出台的人事制度中,硕士研究生能在岗位设置、福利待遇等方面享受优惠。

②甚至在职务的调整上,一些用人单位也以学历作为唯一的刚性标准。

这些情况使得那些没有研究生文凭的人在就业的时感到备受冷落,即使工作了也时刻面临着升职的危机感和落后感,因而,他们抱着高一级学历就能赢得更多的就业机遇,就能多一个竞争砝码、少一份就业压力的想法,希望通过考研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三)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之一——积极引导。

依据相关政策的规定,大学毕业生们考研研究生被计算在其所毕业学校的就业率之内,为了提高学校的毕业率,同时也为了通
过毕业学生考取的名牌院校研究生向外界表明学校的教学水平,很多大学高校积极引导应届生们加入到考研的大军中去。

在进行专业授课的同时,指导其早早地进行报考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更有甚者,在进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候,某些学校竟然提前或者延后学校的期末考试时间,为毕业生们考取研究生大开方便之门。

学校因素之二——创造条件。

除了积极地引导大学准毕业生们加入到考研的大军中来,学校也积极地为大学生们考研创造条件。

比如,学校领导为了支持学生考研,在学校的硬件设施上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开设专门的考研教室、搞好图书馆的学习氛围、合理设置专业课时间等等,这些便利的条件也是促使大学生加入到考研大军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之一——父母期望。

大学生们纷纷加入到考研大军中来,不仅仅和自身想法有关,在很多时候也深受父母的影响,现在很多家长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学业上取得更高的成就,纷纷给孩子灌输考研的思想、施加各种考研压力,有些家长甚至从孩子刚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就督促孩子要为了考研而早做准备。

家庭因素之二——爱情需要。

一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谈恋爱,在毕业时由于双方家乡城市相距甚远,为了能够将爱情进行到底,或者由于多年异地恋的原因,希望通过考研到同一个城市或者同一个学校而实现团圆,因而,为了美好的爱情,考研便成了很多大学生实现“曲线救国”的最好道路。

家庭因素之三——经济许可。

对于很多加入到考研大军中的大学生而言,促使他们选择考研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自身年龄不大,希望在校园里面多享受几年的象牙塔生活,而且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父母并不要求其就业赚钱,对于这些大学生而言,选择考研可以增加几年的大学象牙塔生活,还可以不必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不啻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三、简要结语及思考
以上论述从各个方面对大学生“考研热”现象的形成进行了详尽的原因解释,对于一千个大学生而言,就有一千个不同的理由让他们选择考研。

大学生们纷纷加入到考研当中来,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学校和家庭因素的影响,“考研热”现象的形成表明了人们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

大家对于知识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对于高学历和高文凭更加的青睐,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大学生纷纷加入到考研大军中来所必然会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比如:首先,一些大学生考研动机不纯正,参加考研是为了增加自己在就业方面的竞争优势,读研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或者得到更多的升迁机会,因而,他们是为了“文凭”而读研,而不是为了“搞学术”而读研,这是导致我国目前高校研究生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对于很多加入到考研大军中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大学生活只是为了读研做准备的,他们有可能从大一开始就热切关注考研信息的搜集和考研课程的开设,对于那些和考研无关的专业课要么采取不认真听讲要么采取旷课的方式,而对于那些与考研有关的课程,则拼破脑袋都要挤进去,这些情况直接导致
很多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一旦考研失败,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将由于缺乏专业技术能力而处于劣势地位;最后,由于每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元旦过后的几天,而那些日子正好是大四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时期,因而,为了考研,很多大学生要么不参加大四专业课程的学习,要么采取敷衍以对的方式学习专业课,这导致很多大学老师纷纷抱怨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只是复习与课程无关的考研科目,而且在期末考试期间,很多大学生因为需要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而不得不放弃考试或者向学校申请期末考试缓考,这导致学校教学秩序的紊乱。

从乐观的角度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加入到考研的大军中来,不仅仅有利于扩大研究生培养的规模、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更是出于国家长远人才发展战略的考虑,为了有效地减轻“考研热”现象对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有必要呼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发挥对大学生正确考研指导的作用,减少应试教育、目的教育现象的发生,端正考生的考研动机,使研究生高等教育能够在学习模式、成才观念等方面与素质教育相配合,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优秀而合格的研究生人才队伍。

[注释]
①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85页。

②章晓莉:《“考研热”背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参考文献]
[1]王海良.对大学生“考研热”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1).
[2]王希莲.大学生“考研热”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1(6).
[3]章晓莉.“考研热”背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潘佳雁.当代青年考研动机因素结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
[5]樊俊苹.大学生考研热管理的理性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6]陈京.用布迪厄的资本理论解析我国女大学生考研现象[J].职业教育,2012(24).
[7]李树爱.大学生考研的原因、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6).
[8]唐士奇,王小雨,邱岚.大学生就业问题多因素分析[J].中国就业,2008(04).
[9]陈希.认清当前形势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0(06).
[10]许振兴.谈“考研热”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职业与教育,2006(20).
[1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2]任倩.陕西理工学院在校大学生对当前考研现状看法调查报告[J]. 陕西:汉中网络财富,2010(05).
[13]克里夫·贝尔菲尔德[英]. 教育经济学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