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教师:杨勇
课程名称:《书法》
课时:72课时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再创造的一门造型艺术。具有广泛地实用价值和鲜明地艺术价值。书法教育是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重要学科。
书法教学课程的设置,要求学生了解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艺术风格特点和艺术规律,掌握书写工具的性能,训练毛笔、硬笔正、草、隶、篆书体的书写技法,进行书法创作和书法艺术欣赏,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审美能力。提升艺术素质,激发创造精神,陶冶审美情趣,增强爱国情操。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与重点
要求:将书法课按照理论和技法两大部分进行讲解.
1.通过书法教学要求学生认识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书法艺术几千年来发展的重要性和汉字发展的轨迹。
2.了解书体种类,熟悉书写工具的性能,以及书法四体的书写技法,简介草书、隶书、篆书和篆刻的特点。
3.掌握楷书的运笔方法、字形结构和章法布局的基本技法。
4.掌握书法创作和欣赏的基本方法。
重点:1.楷书的书写技法。
2.书法作品章法布局方法。
3.书法创作和欣赏
三、本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书法课是一门独立的工具学科。它有记录语言、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实用功能;又有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巨大作用。作为工具课和基础课,
它与文学、美术、音乐等学科互相渗透,为各门学科的学习提高了有利条件,为现实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与能力培养
书法课实践性很强,书写技法以临摹碑帖训练为必经之路,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同步训练,以楷书为基础,以行书为提高,进行创作应用实践能力和书法作品欣赏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建议
1.书法课堂教学要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训练。
2.注重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游览名胜古迹,举办书法比赛。通过书法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应用所学技能进行艺术创作,培养创新精神。
3.书法教学以临摹为主,教师要直观书写示范,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让学生感受书法笔墨技法神韵,熟练掌握楷书和隶书的书写技法。
4.应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书法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书法教学进入现代教学阶段。
六、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综述(4课时)
第一节中国书法史、书法的特征与功能
第二节楷书书体的发展过程及历代楷书名家分析
第二章书写工具、入门三步曲(4课时)
第一节书写工具:文房四宝
第二节入门三步曲
第三章楷书基础训练(20课时)
第一节执笔、运笔与用笔
第二节楷书横与竖的写法
第三节楷书撇、捺的写法
第四节楷书点与提的写法
第五节楷书折与钩的写法
第六节楷书的结构原则
第四章楷书技法训练(14课时)
第一节楷书字体结构法则
第二节楷书章法布局
第五章临帖技巧(10课时)
第一节临帖技巧
第二节读贴技巧
第六章书法创作与欣赏(20课时)
第一节书法章法、格式
第二节书法创作基本方法
第三节书法欣赏
七、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书法基础知识》李春元
参考书:《中国书法教程》陈振濂上海书画出版社
《中国书法史》刘涛江苏教育出版社
四、教学安排及方式
五、本课程的考核方式
《书法》是一门以实践为主,实践理论相结合的艺术课程。本课程的开设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由于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展览(创作)。(平时作业50%,展览创作50%。)
五、大纲说明
1.课堂教学是实施大纲的主要途径,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尤其是书法史知识、相关历史知识、楷书基础训练等是完成大纲教学的重要前提。
2.作品欣赏展示是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认真选取和仔细分析作品是完成大纲教学的主要备课环节,因此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十分必要。
3.书法创作与欣赏是教师充分展示书法作品魅力的手段之一,教师要对此环节作充分的准备,可根据教师的特长在教学实际中选取不同方法和形式。
4.大纲中个别内容可以作顺序上的更改,如楷书基础训练、临帖技巧、楷书书体的发展过程等,但应在总结收集学生情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以保证内容上的联系和理解深度。另外大纲中的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课时和社会需要作适当的增减,有些内容可扩展成专题来讲授。